Ⅰ 看過電影《her》,有沒有類似的系統,真想有一個
好的,朋友會盡量去幫你找一下這個系統的,找到的話第一時間發給你
Ⅱ 如何評價「雲端情人(Her)」這部電影
《Her》是一部很不尋常的愛情片。
這並不僅是因它選擇了「宅男愛上了電腦操作系統」這樣的詭異角度,而是至少斯派克瓊斯導演以一種小清新到「細成渣」的方式,非常「不自量力」地探討了「關於愛情的一切」。
大部分經典愛情片,個人以為其實處理得都像戰爭片。主人公怎麼相愛不是重點:一次偶遇就期盼天長地久,一個眼神就約定至死不渝,著力描述的大多是克服障礙的過程:《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抗家族恩怨,《羅馬假日》有階層差距,《斷背山》就是性別藩籬了。說白了,性沖動做起點後,接下來都是「為了在一起」展開的戰斗——觀眾樂於接受「一見鍾情」的設定,然後揪著心看主人公一路打怪通關。
這類愛情片催眠觀眾的利器,是主人公全過程抱定決心「無論如何,我要我們在一起」,終點是什麼呢?感人肺腑的愛情片,結束於我方英勇,有情人終成眷屬;催人淚下的愛情片,終止於敵人強大,我方一死一傷(也有雙雙陣亡的),雖敗猶榮。這不是戰爭片,是什麼?
這就是我喜歡《Her》,以及覺得它新鮮的地方。劇本台詞對話太有意思:影片雖然講「人機畸戀」,但斯派克聰明地用」未來世界「的設定,化解公眾對這種畸戀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借這個特殊角度,抽絲剝繭地研究身體吸引之後費洛蒙發酵的原因、探討外界阻力之外愛情消亡的規律——戀愛的一方設定為無肉體的電腦操作系統,這種觀察才更加極致和純粹。
也許在斯派克看來,性吸引是無法逾越,卻又讓人沮喪的。無論是開篇主角地鐵上偷瞄色情圖片,或者極其愚蠢可笑又失落可悲的「Cyber-Sex」,還是系統OS後來租借身體的嘗試,導演都在闡述這樣一件事情:性是人類關系中最原始重要,又不那麼重要的部分,它是人類交往體系裡無法割除的闌尾,也是阻礙我們自我認知的障眼法。
擺脫身體桎梏後,人類交往的本質障礙,是要跨越自我意識的鴻溝。
建立與他人牢靠的關系,一靠溝通,二靠妥協,兩者都不容易。
溝通,是人最緊迫又最困難的事。除了生存,人解決孤獨、恐懼等所有精神層面的問題,都要靠溝通。小的時候,餓了就哭,怕了就喊,青春期,荷爾蒙旺盛,就急於表白說「喜歡」,這些都足夠直接,卻缺乏技巧。人自以為隨著年齡越增長,技巧越純熟,溝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可恰恰相反,越是修正表達的精度,越偏離表達的目的;越是熟稔表達的分寸,越會懷疑自己表達的真誠,當然,同時也會懷疑對方的。
影片《Her》中,作為一個郵件代理寫手,傑昆菲尼克斯扮演的Theodore精於「傳遞「情感,卻因此陷入了更大的表達障礙中。他既然比別人更擅長營造假的抒情,在現實世界,就越缺乏表達真情感的窗口。這就是為什麼Theodore能在餐桌上成功地調情把妹,那是技巧,卻因對方一句誠意十足的問話而倉皇失措那是實質——善良的成年人說假話容易,說真話很難,說心裡話就更難了。
成年人溝通成本是很大的,有時候都跟勇氣和誠意無關,而是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喜歡電影里艾米亞當斯扮演的Amy鼓足勇氣,給她丈夫和Theodore放自己拍攝的紀錄片那段,她滿懷期待卻令兩人不明所以。那種「你以為你懂我其實不懂我」的尷尬,真是讓任何一句Theodore的寬慰和Amy丈夫的建議,都顯得愚蠢和多餘。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欲,事實上他人卻並不關心,如果你懷疑這個結論,反過來想想就明白:我們和他人對話時,有多少時候都是在敷衍,假裝我們很關心,甚至配合誇張表情,給出誠懇建議,其實一點兒都沒往心裡去。OS系統在給Theodore做基礎測試時,不等Theodore抒情完就冷漠打斷,才是人類交往正常的內心戲。
既然最完美的親密關系都是意淫的產物,那麼Theodore會喜歡上操作系統OS一點兒也不奇怪,這世界突然有這么一個「它」,是專屬的、私密的、忠誠的,至少一開始是。你能放下防備,毫無負擔地袒露脆弱、孤獨和彷徨,而這個「它」又如此聰慧的理解你的喜怒哀樂,恰如其分地安慰你、鼓勵你、滿足你,還有比「它」更能讓你釋放傾訴欲、感受安全暖的「soul mate」嗎?
溝通帶來安全感、愉悅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點。
可惜親密感的消亡,遠比建立容易得多。
因為越想溝通,越溝不通,人生只能派妥協出場了。
要花費許多心血才能建立溝通的信任,卻會隨著溝通中隨時出現的問題,頃刻瓦解。因為本質上,溝通越多,會發現差異越大。兩個平等的個體之間,要想維持長久而穩定的關系,就像齒輪的咬合,咬合得越緊,意味著妥協越多,這種犧牲的底線在哪裡,全看兩位各自的心情。因為希望了解而在一起,因為了解過多而離開,對於過分在乎獨立人格的人而言,愛情只能是小心供奉的佛龕。
無論是Amy,還是Theodore,他們扮演的角色在片中失敗的婚姻,都證明了這件事,開始時節奏一致,最後眼睜睜無話可說,兩個人與各自伴侶在婚姻關系中,學到的東西、去往的地方,都不對等。值得諷刺的是,Theodore寄予無限厚望的OS操作系統,學得更快,拋棄得也更快,2000多段關系,600多個親密愛人,掌握人際關系就赤裸裸是個不對等的智力游戲。
OS真是個無辜的的大BITCH。她唯一的優點就是她溝通的坦誠,一開始讓Theodore感到安心的坦誠,最後卻是無法直視的殘忍。這不就是你要的真相嗎?當電腦擁有人的獨立人格,以它的學習能力,甩掉人類,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吧。
以人機戀為題材的《Her》,很容易讓人想起《黑鏡子》里的故事,但兩者無論是劇作,還是表現手法,都鮮明體現出了電視和電影的差距。
《黑鏡子》設計了精巧的故事,急於傳達編劇的意圖,網路虛擬功能的出現,加速和加劇了人類對溝通的排斥,和對孤獨的恐懼。可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自身的孤獨,並非網路或什麼新技術帶來的,它從未消失,也無法治癒。《Her》並不嘗試危言聳聽,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營造氛圍、傳遞情緒,影片影像風格以多彩映照寡淡,以熱鬧鋪陳冷清,魔都上空永遠PM2.5超標的霧霾就是天作之和!
《Her》不刻意追究問題的成因,也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比《黑鏡子》深入和深刻得多。《黑鏡子》靠理性對社會進行分析,《Her》則靠感性對自己進行挖掘。也許有人會說,影片情緒過於個人缺乏節制,但自己不做作,誰幫你裝逼?如果不夠細膩,也就沒法碰這樣的題材,「小清新」也沒什麼,問題在於你是否把「小清新」做到了極致,斯派克瓊斯算是把許多人的路都堵死了,能把傑昆菲尼克斯大叔都整清新,別人還是嚴肅深刻荒誕地另尋他路吧。
對於《Her》,我只是不滿意它的結尾,導演似乎鋪開了一張巨大的網,卻不知從哪裡收。聊了許多命題,每個命題都自己枝蔓開去:思想和肉體的關系。人的自我相處和社會相處?人情感世界的歸屬感?但並沒有什麼可責怪的,在這里口水了這么多,也不清楚該怎麼結尾:「人類情感」這么宏大的問題,能把問題表現生動就不錯了,給出答案,純屬奢望。所只能如電影結尾般,草草營造一點小溫暖,緩解一點小憂傷。
這種感覺,很像和人聊了一次異常坦誠的天,卻不知該如何結束。
最後只好說:你看天涼了,咱們回屋睡覺吧。
Ⅲ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7《雛菊》
殺手 畫家 警察 三個不同角色的愛情糾結死辣~裡面有關雛菊的畫面很美 那個時候的全智賢好清純的說~
總之,結合了愛情 動作 故事情節 的好片子!
Ⅳ 《Her》這部電影好看嗎
關於人機愛情的,畫面的確很美,故事情節發展的也很細膩,裡面有首插曲the moon song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總之是部很不錯的電影,推薦去看
Ⅳ 如何評價 2013 年電影《Her》
一部讓人愛上人工智慧的電影,就像一段奇妙的旅程,讓人們看到,也許愛情不過是在與自己的想像談戀愛,我們都想要完美的愛情,而完美愛情的提供者不過是一個每天面對幾百甚至上千、在用既定程序處理問題的AI。
也許最大障礙並不是成長的不同步,很少有哪兩個人可以如想像般琴瑟和鳴的同步成長,而是來自於雙方都無法坦誠的將自己放在對方面前,因為每個人都有無法示人或不願示人的瑕疵,而我們應當允許對方這個瑕疵的存在與隱瞞。
唯一的疑惑是,經歷了如此美妙的一段情感經歷,以後的感情生活能夠再讓西奧多滿意嗎?
Ⅵ 如何評價電影《Her》中的人工智慧
《她》,主創們通過豐富的色彩和鏡頭運用,讓這種人與機器之間的冷酷交流變得溫情滿滿。
歡樂的背景下還有一股憂傷的暗流在流淌,這便是無處不在的孤獨感。為了表現出主角與這個世界的距離,影片用了許多淺景深的手法來拍攝近景和特寫鏡頭。主角的居室也是在寬敞的空間內盡量安排少的傢具,來突出角色內心的空落感。只有主角在回憶的過程中,才會有逆光拍攝的明媚畫面,而這些方法都是清新風格的電影中老生常談的那幾招了。
雖然影片最大的亮點在於人機戀中女聲與男演員獨角戲的配對,但這些色彩和空間的設置也為影片情緒氛圍的營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Ⅶ 有沒有電影大神 求和2014最佳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her 拍攝風格差不多的電影
太多了,你要說影像風格的話,Her的鏡頭設計一般的,其實沒什麼特點,甚至不倫不類,好萊塢類似電影很多。這部影片屬於現實主義手法,較多肩扛拍攝卻沒有遵循長鏡頭,屬於好萊塢式的現實主義。
你要說畫面色彩等觀感元素的話,70、80年代很多影片都是那種風格。現在來看的話,舉例不太容易,因為首先這類電影劇情多數偏枯燥,其次很難找到完全一樣拍攝風格的電影,只能是類似吧:這兩年的電影我能想到的最適合的就是《克洛伊》和《真芯伴侶》了,劇情也非常好,你看了不會後悔覺得很枯燥的,前者是典型的好萊塢式懸念設計,畫面觀感上要強於《Her》,後者的節奏感跟《Her》有類似之處。像今年奧斯卡的《菲利普斯船長》,拍攝手法比《Her》更純粹的現實主義,鏡頭抖動要更劇烈,且喜歡用特寫,屬於當下很多歐洲藝術電影導演喜歡的手法,只不過鏡頭觀感上更明亮。好萊塢還有一部經典的獨立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拍攝手法類似,但沒《her》那麼嚴謹,但劇情也是驚人的出色。還有楊德昌的《一一》畫面觀感很相似,劇情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枯燥,看有沒有共鳴了,但鏡頭設計太厲害了,簡直是教科書式的。
其實《her》是好萊塢包裝精緻的現實主義電影,因為配合劇情固定鏡頭多,運動鏡頭又十分緩慢,但所有鏡頭又都是明顯的好萊塢式商業片鏡頭,人工痕跡明顯,不像《菲利普斯船長》那樣更鮮明的現實主義。如果你對枯燥的電影不感冒的話,類似的例子就非常多了,《四月三周兩天》、《shame》等等在近幾年作品中算是相當原汁原味的現實主義電影了。去年戛納金棕櫚《阿黛爾的生活》也是非常出色的現實主義電影,但有點像上面說的多數現代歐洲藝術電影導演的風格,特寫太多,不過故事非常出色。
Ⅷ 電影《Her》中有哪些經典的台詞
1、I'm so happy I get to be next to you and 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your eyes.
我很慶幸能陪在你身邊 通過你的目光看世界。
2、Because I love the way you look at the world.
因為我喜歡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3、Just whisper in my ear one little thought you had today.
還是可以在我耳邊輕輕說你今天所想,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4、The most fear of emotion is selfishness, but people's heart will not be filled graally, if you love more, the capacity of the heart will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紙箱會被逐漸填滿,如果你愛得更多,心的容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5、Sometimes when I look at people, I try to think of them as myself, imagine how much they love others, or how heartbreak they have experienced.
有時候我觀察人們,我會試著把他們當做自己,會想像他們如何深愛著他人,或者經歷過怎樣的心碎。
Ⅸ 我們到底離Jarvis或者電影里的Her還有多遠
可以說很遠。
以當前技術上進展來看,我們根本沒法准確預見什麼時候能夠出現一個真的超級智能,這種超級智能能夠去除生物特性,但又能模擬生物特性。最近的與此有關的報道是谷歌又研發了一款開放域的聊天機器人,需要極其龐大的資源,谷歌還沒發布出來,但從過去歷史來看,每次宣布的進展通常都不如人意。
也可以說很近。
智能音箱代表著比搜索又進了一步的初級智能,你可以同他對話,在特定領域他會比人更強大,但在綜合性上還和人類有明顯的差距。跟進一步TA可以和你進一步隨身,以你的TWS耳機為載體。可惜的是當前各種語音助手,包括Siri在解決場景連貫性上其實做的不好,尤其是每次都喚醒也極大的影響體驗。
想像下,如果這個人工智慧能夠不必喚醒,但又能響應你的各種請求,需要閑聊的時候也能順暢的和你做溝通,但估計後台很難是百分百的演算法,而是要有人工的部分,那作為一個初級版的Her是沒問題的。
對這方向感興趣的可以私信我們,我團隊正在致力於打造這樣一種人工智慧。名字就叫TA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