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電影這里可以看: www.haokan5.com 《大偵探福爾摩斯》: 在成功抓住連環殺人兇手布萊克伍德公爵後,福爾摩斯和他的助手華生似乎又了結了一樁要案。在被送上絞刑架前,布萊克伍德宣稱,命案還會繼續發生,自己死後將回來,重燃罪惡之火。 就在布萊克伍德被絞死的第三日後,人們發現他的墳墓變得一片狼藉,甚至有目擊者稱看到他本人從棺材裡走出來。福爾摩斯不得不和華生一起重新調查此案,隨著一條條線索被發現,他漸漸被引入了一個交織著謀殺、謊言乃至黑魔法的復雜網路中…… 《好雨時節》 正如一場及時雨般,與那個人再相遇的時候,正是好雨時節。 朴東河(鄭宇成飾)是一間裝修公司的組長,在到中國出差的第一日便奇跡地偶遇在美國留學時期的朋友May(高圓圓飾),二人在美國留學期間對對方都有心動卻始終沒有機會確定對方心意。重逢的二人在短暫的陌生感後,便滔滔不絕地互相回味著在美國的日子,東河曾教May騎單車、倆人逗趣的留學片段再一次在腦海中飄過。 在歡快而短暫的日子裡,二人萌生了互相傾慕的愛意,但眼看著東河回國的日子越來越近,只剩下一天的兩人,對於他們來說如此珍貴的最後一天,他們的約會、初吻一切都來得那麼美好,如初戀般動人。 這份愛情重逢時,是最佳的相遇時刻嗎?這次,他們會再錯過彼此嗎? 《不要回頭》 一個女作家發現自己的生活天旋地轉,丈夫、孩子在一夜之間彷彿成了陌生人,而她也感覺自己逐漸變成另外一個人,她的母親卻對此毫無反應。一個神秘的小女孩在她跟前跑來跑去,那會是誰呢?按圖索驥,她才發現自己是另一個人,而她以為的自己,卻早已經在多年之前死去……本片導演是法國電影節公認的新星。 還有《花田喜事2010》《72家租客》等等.
『貳』 幫我介紹幾個好看的電影
精彩還不要有愛情?只有戰爭片了,《黑鷹墜落》
『叄』 你知道哪些冷門但好看的電影呢
冷門但好看的電影有:《電話亭 》 《更好的世界》 《哲姆洛克》 《快樂的結局》 《寂靜的房子》
『肆』 比利時,電影,動漫,動畫,推薦給我
比利時動畫 ,好象丁丁歷險記是的.(很古老了.)
『伍』 歐美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囧,我和你的口味不同哦
我喜歡的不知道你洗不喜歡
馭鼠怪人
聖誕夜驚魂
鬼眼
地獄男爵
穿越時空的少女
香水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陸』 比利時國家著名電影
1908年,法國移民A·馬尚在哈勒費爾德創辦了第一家比利時電影製片廠,1904~1914年期間拍攝了一些短故事片,如《德菲特的女兒》(1908)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布魯塞爾附近又建立了新的電影製片廠,試圖發展比利時民族電影,但由於美、德、法等國電影公司的競爭和一些電影工作者遷居法國,有聲電影出現後,比利時既攝製法語影片,也攝制佛拉芒語影片。最初一批較知名的電影有導演G.舒肯斯拍攝的《克林丹斯一家》(1929)和《最美的夢》(1930)。
從30年代中期開始,試拍攝故事影片。到30年代末拍攝了一些有關藝術理論的影片。許多影片是分析佛蘭芒古典藝術作品的,如導演斯篤克,H.拍攝的《古老的比利時一瞥》(1936)、導演A.高凡拍攝的《神秘的羊羔》(1939)。C.德刻克萊爾在影片《靈感的源泉》(1938)里用平行蒙太奇手法表現佛蘭芒老藝術大師的人物和風景繪畫。
50年代初由於引進外國資本拍片,比利時電影情況開始好轉。這種合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斯篤克,H.的《走私者的宴會》(1951)。1953~1962年,比利時攝制了長故事片48部,大部分影片是與法國、聯邦德國、荷蘭合拍的。這一階段攝制的優秀影片《海鷗在港口死去》(1955,R.維爾哈維特、R.奎貝爾斯和I.米希爾斯導演)等。
1963年比利時政府實行對電影生產給予國家補助金的辦法。60~70年代,比利時攝制了不少充滿象徵、神秘主義內容的影片。如在導演A.德爾沃的作品《剃光頭的人》(1966)、《有一次夜晚在列車上》(1968)和《在布賴會面》(1971)等片里,細微的心理描繪、現實和虛幻的鏡頭不斷地交替出現;充滿象徵主義和自然主義描寫的影片有導演H.屈默爾的《馬爾貝突伊斯》(1971)、《紅唇》(1972)和導演P.高列,P.德洛的《擁抱》(1968)。
在比利時電影里也出現了一些表現普通人相互關系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現實主義影片,其中有《家,可愛的家》(1973,導演B.拉米)、《新兵》(1973,導演R.維爾哈維特)。還出現了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影片,如《阿姆爾的兒子死了》(1974,導演J.-J.安德里恩)、《處於狗和狼之間的女人》(1979,導演A.德爾沃)、《與安娜相遇》(1978,導演C.阿凱曼)等。
在比利時電影里藝術家和美術家的傳記影片占顯著的地位。如影片《保羅·德爾沃筆下的世界》(1946,導演斯篤克,H.)、《魯本斯》(1948,導演A.斯篤克,P.哈扎爾茨)、《詹姆士•恩索爾的面具和面孔》(1950,導演P.哈扎爾茨)、《葉倫尼姆·波修》(1963,導演F.維葉爾岡斯)。還有關於佛蘭芒派繪畫的彩色片《黃金世紀》(1953,導演P.哈扎爾茨)等。 比利時紀錄片剪輯巧妙,攝影技術好,富有詩意。如《船塢》(1955,導演 E. 德日林)、《比利時組曲》(1958,導演L.德魯阿吉)、《森林的主宰者》(1958,導演G.希勒曼、A.布蘭特)。很多紀錄片內容反映了現代社會的政治問題,如《為我們的權利而斗爭》(1961)、《公開對話》(1971,兩片導演F.比延斯);《瓦隆尼亞》(1971,導演Z.戈洛貝爾)。
『柒』 求好看的電影
科幻的 《奪寶奇兵》3部曲 這個不用介紹了 你看就行拉,要是你沒有看過的話 《星河戰隊》也不錯 《加勒比海盜》也很好,估計你都看過了
搞笑的 《白頭神探》巨搞笑,講述美國一個老特工的故事,這是個經典之作
《肥佬教授》講一個肥教授減肥的故事,巨逗
《小姐好白》講述2個黑人警探為保護2個白人姑娘,喬裝成她們,引出許多笑話,
《小姐好辣》古埃及有對神奇的耳環,2個人分別佩戴可以交換靈魂。後來耳環流傳到現代,被一個小偷和美女分別得到,引出意外的鬧劇
《卡薩瓦諾》講述16世紀義大利的故事,主人公是個有名的花花公子,後來在決斗中愛上了對手的姐姐,是劇情的搞笑,很好看,建議看看
《色即是空》是韓國的情色搞笑
《鄰家女孩》,一個高中生搬來一個美女鄰居,2人一見鍾情,可是後來卻發現。。。。。
《留級之王》,又名《van wild》是美國的,說有個大學生已經在大學度過7年了,現在要有所改變了,主人公是個吊兒郎當的人,各種整人。。。。
《》
描述人性的,《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美國麗人》
《與狼共舞》《勇敢的心》《大魚》《盧安達飯店》《母女情深》《刺激1995》《上帝之城》《撞車》《鋼琴家》《阿波羅13號》《夢想賓士》《奔騰年代》《倆桿大煙槍》講人性的都是劇情的,我可以負責的高速lz,這些片子絕對經典,不少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只要你看絕對沒有錯誤
以上的電影你可以在網上搜索介紹,看么?要是你住在家,你就租碟吧
在學校就bt下載,5q和btchina都可以下載
在貼點你看看
1 發條橙子 美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71年
2 八部半(8 1/2)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1963年
3 花火 日本 北野武 1997年
4 密碼114 (又名《奇愛博士》) 英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64年
5 戰國英豪 日本 黑澤明 1958年
6 賣藝春秋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1950
7 城市女郎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1980
8 將軍勇士 德國 格登·哈斯勒 1992年
9 大雨天 日本 小泉堯史
10 秋天奏鳴曲 瑞典 英格瑪·伯格曼 1978年
11 吶喊與低語 瑞典 英格瑪·柏格曼
12 牙買加旅店 美國 阿佛萊德·希區柯克 1939年
13 電話謀殺案 美國 阿佛萊德·希區柯克 1954
14 觸目驚心(驚魂記) 美國 阿佛萊德·希區柯克 1960年
15 大白鯊 美國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75年
16 羅馬風情畫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1971年
17 阿甘正傳 美國 羅伯特·澤米基斯 1994年
18 侏羅紀公園 Ⅲ 美國 喬·強斯頓 2001年
19 孽迷宮 謝利米亞卓智
20 戰龍傳說(龍與地下城) 美國 康尼·索羅門 2000年
21 逃獄三王 美國 科恩兄弟 2000年
22 西域西遊記
23 匈奴帝國
24 韓國情人(美人) 韓國
25 錦綉童年 美國 朱迪·福斯特
26 人猿星球(決戰猩球) 美國 蒂姆·伯頓 2001年
27 波洛克 美國 埃德·哈里斯 2000年
28 揚帆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1983年
29 活色生香(又名《顫抖的慾望》) 西班牙 佩德羅·阿莫多瓦 1997年
30 彼時彼地 英國
31 人咬狗 比利時 萊米·貝瓦克斯、安德烈·貝澤、貝諾特·波維德共同編導 1992年
32 公民凱恩 美國 奧遜·威爾斯 1941年
33 洛麗塔 美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62年
34 悲慘的青春 義大利 維托里奧·德·西卡
35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什幺
36 兩根大煙槍 英國 蓋·里奇 1998年
37 迷牆(平克·佛洛伊德樂隊) 英國 艾倫·帕克 1982年
38 鐵皮鼓(錫鼓) 德國 福爾克·施隆多夫 1979年
39 極樂大餐 義大利 馬可·費拉里 1973年
40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西班牙 路易斯·布努埃爾 1972年
41 筋疲力盡 法國 讓·呂克·戈達爾 1960年
42 緣份的春天 法國 奧利維爾·阿賽亞 2000年
43 搏擊俱樂部 美國 大衛·芬奇 1999年
44 伊普克雷斯檔案(倫敦間諜戰) 英國
45 野戰排 美國 奧立弗·斯通 1986年
46 沙翁情史
47 吉他武士(吉他英雄) 美國 蘭斯·莫吉亞 1998年
48 衣錦還鄉 巴西 卡洛斯·迭格斯 1996年
49 小島驚魂 西班牙 亞歷桑德羅·阿曼巴 2001
50 櫻桃的滋味 伊朗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1997年
51 落水狗(又名:《水庫狗》) 美國 昆汀·塔倫蒂諾 1992年
52 甘地傳 英國 理查德·阿頓巴勒 1982年
53 爵士樂
54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義大利 羅貝托·羅西里尼 1945年
55 四百下 法國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59年
56 女朋友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55年
57 魔笛 瑞典 英格瑪·伯格曼 1975年
58 野蘆葦 法國 安德烈·泰希內 1994年
59 哨兵
60 西洋鏡 中國 胡安 2000年
61 破浪(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丹麥 拉爾斯·馮·特里爾 1996
62 失樂園 日本 森田芳光
63 十日談 義大利 皮耶爾·保羅·帕索里尼 1970年
64 坎特伯雷的故事 義大利 皮耶爾·保羅·帕索里尼 1971年
65 天涯淪落女 法國、英國 阿尼絲·華達 1985年
66 忠貞(西班牙)
67 童年趣事 法國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76年
68 活人的紀錄 日本 黑澤明 1955年
69 侏羅紀公園(一) 美國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93年
70 狂放激情(鬥牛士) 西班牙
71 羅密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 澳大利亞 巴茲·魯赫曼
72 克萊默夫婦(克藍瑪對克藍瑪) 美國 羅伯特·本頓 1979年
73 路直路彎 美國 大衛·林奇 1986年
74 法國中尉的女人 英國 卡洛爾·賴茲 1981年
75 墮落的小懷莎 前蘇聯 瓦西里·皮楚 1988年
76 踏虎尾 日本 黑澤明 1945年
77 姿三四郎 日本 黑澤明 1943年
78 背信棄義(不忠的妻子) 挪威 麗芙·烏曼 2000年
79 蘇州河 中國 婁燁
80 石榴的顏色 前蘇聯 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1968年
81 我的名字叫喬 英國 肯·洛奇
82 天堂影院 義大利 朱塞佩·托納托雷 1988年
83 花街春夢 義大利 費德里克·費里尼
84 玫瑰少年夢 比利時 艾廉·伯林納 1997年
85 阿爾伐城 法國 讓-呂克·戈達爾 1965年
86 母親和兒子(母與子) 俄羅斯 亞歷山大·索庫洛夫 1997年
87 波爾多美酒(《戈雅在波爾多》) 西班牙 卡洛斯·紹拉 1999年
88 布拉格之戀 美國 菲利普·考夫曼 1988年
89 這個殺手不太冷 法國 呂克·貝松 1994年
90 碧海情 法國 呂克·貝松 1987年
91 太空2001 美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68年
92 大西洋城 法國 路易·馬勒 1980年
93 安德魯·盧布耶夫 前蘇聯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66年
94 鏡子 前蘇聯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4年
95 人性 法國 布魯諾·杜蒙 1999年
96 洛奇恐怖晚會 澳大利亞 吉姆·謝爾曼 1975年
97 情人 法國 讓-雅克·阿諾 1992年
98 蜘蛛巢城 日本 黑澤明 1957年
99 情殺案中案(機密) 法國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83年
100 野孩子 法國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70年
101 天之子
102 象人 美國 大衛·林奇 1980年
103 流浪者(吶喊)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57年
104 女人就是女人 法國 讓-呂克·戈達爾 1961年
105 雪地里的情人 法國 帕特利斯·勒孔特 2000年
106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法國 阿倫·雷乃 1961年
『捌』 100部值得看的電影(中外都可以,最好是喜劇的)
[最後一班地鐵] 1980
Last Metro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出品:法國
典型的「後新浪潮」作品,與「新浪潮」時期相比。特呂弗晚年的這部力作,更為精緻流暢。對時代背景的重現,因有較為豐厚資金作底,也更為細微傳神。而且能夠聘請法國最熱的兩位明星傑拉爾·德帕迪約和凱瑟琳·德諾芙主演。影片在商業上和藝術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獲得最佳影片在內的10項愷撒大獎。還是特呂弗式的三角戀愛,還是那種清淡如散文的敘事格調。除了技巧更為嫻熟,敘事上更為和謁可親之外。這個發生在二戰時期,巴黎愛國藝術家的種種活動,對曾經以旗手著稱的特呂弗來說,並沒有質的改變。他只是錦上添花,並沒有畫龍點晴的神來之筆。有人甚至說「新浪潮」自本片起,徹底殞落了。而這個掘墓人正是特呂弗。還有人指出,特呂弗對維希政府統治下的巴黎,過於溫情脈脈。說的好聽一點的是想當然,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無原則無必要的粉飾。法國電影的諸多革命陣營到了[最後一班地鐵],開始喪失鬥志,並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趨勢。電影語匯的革新走到上世紀80年代,已經舉步維艱了。
[法國中尉的女人] 1981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導演:卡洛爾·雷茲 出品:英國
本片改編自英國著名作家約翰·福爾斯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時間是英國「維多利亞黃金時代」中的1867年。這部小說最新穎之處,在於它從20世紀的高度來考察19世紀的社會和人。值得稱道的是,影片導演把握住了小說的這一內在精髓,沒有拘泥於原小說的結構,而是採用了雙線並進的時空交錯方式,在描述英國小姐莎拉和貴族青年查爾斯愛情的同時,穿插了現代一對男女演員邁克和安娜演出這段故事時發生的戲外情。當影片中的戀人終成眷屬時,男女演員卻分道揚鑣。導演以此來表達對19世紀古典情懷和現代人感情間的對比,從而引發觀眾的思考。戲里戲外的兩段愛情透過表演、攝影、場景的不同氣氛和風格進行互動,耐人尋味。英國和美國的兩位演技派傑里米·艾恩斯和梅麗爾·斯特里普極好地把握了19世紀和現代生活中人物的兩種感覺,令影片韻味悠長。
[靡菲斯特]1981
Mephisto
導演:伊斯特萬·薩博 出品:匈牙利
靡菲斯特是收買靈魂的魔鬼,而片中的那位德國國家劇院經理赫夫根卻早已沒有了靈魂。這是匈牙利版的[霸王別姬],赫夫根雖然酷愛舞台,但他不像程蝶衣,只有一個舞台。他的舞台遍及他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程蝶衣始終保留自我,而赫夫根卻在各種角色近乎瘋狂的轉變中暈頭轉向了。本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根據二戰時期的一起真人真事改編。薩博用長鏡頭在近景間的留連,極為入心入骨地勾畫出一個可憐又可悲的靈魂陷落的全過程。鏡子和燈光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它不僅強化了舞台效果,也暗示了人生與戲劇的膠著狀態。赫夫根每一次在鏡前的安座,時而苦笑,時而痛哭,他的非「我」和多「我」早已潛移默化地擊毀了他的全部性靈。這是一部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近乎無可挑剔的傑作。克勞斯·馬利亞·勃蘭道爾也奉獻出他一生中最透支靈性的最佳表演。
[芬妮和亞力山大] 1982
Fanny and ALexander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出品:瑞典
伯格曼已是第四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是位在全世界重要獎項拿得最多的一位導演。假如說這是伯格曼最後一次拿獎,還為時尚早,老先生還健在。本片也是伯格曼從影以來耗資最大,篇幅最長的一部影片。5個半小時,對很多人來說,想必都是一種折磨。這是伯格曼的一部自傳,也是對他從影的一次總結。主題仍是人的疏離和對上帝的不信任,夢境的反復顯現也是伯格曼的拿手好戲,象徵、隱喻手法更是如野花開放般隨處可見,只是這一次,更為繽紛悅目。影片在布光和色彩上更是達到了造峰造極的地步,形式美感在本片中得到了一次最為集中的釋放。這還是一部戲中戲,以排演瑞典大戲劇家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作為主線,這是同為舞台劇導演的伯格曼最愛的一部戲。這出戲的名字完全可以概括伯格曼的所有影片。
本片之後,伯格曼就息影,偶爾還寫寫劇本,但電影,他總是存著一己之念,卻始終沒拍出來。當下歐洲,屬於伯格曼的時代已漸行漸遠了。
[兩個人的車站] 1982
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導演: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出品:俄羅斯
梁贊諾夫這個名字,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命運的捉弄]、[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組成的「命運三部曲」在80年代引進國內時引起強烈反響,影響了幾代人。我們可以從[兩個人的車站]中管窺他那一貫的幽默的深沉。片中普拉東和薇拉由相互對立直至結為戀人,其過程充滿生動自然的生活實感和苦中作樂的寬厚品格。在他鬆弛調侃的表層敘述下,生存境況的荒謬與可笑以一種尷尬的真實撲面而來。在那些由誤會而導致的滑稽場景和節外生枝的情節轉折背後,透露出導演對生活憂郁本質的概括和捕捉能力。梁贊諾夫從不迴避尖銳的社會問題,這使其作品區別於普通的言情劇而成為蘇聯社會風情的一面獨特的鏡子。他拍攝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是小人物——地位卑微、奔波勞苦,卻具有不屈的善良和熱情。他們對生活,都有著入世而溫情批判的獨到觸角。這些令人動容的品質,根植於俄羅斯民族朴實寬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令人釋然之後不由肅然起敬。
[迷牆] 1982
The Wall
導演:阿倫·派克 出品:英國
如果說在世界電影史上,只有一部作品能夠將搖滾精神和電影語言完美地融為一體的話,這部[迷牆]當之無愧。有言論說,這部電影造成了觀影者的三個顛覆:電影觀的顛覆、人生觀的顛覆和價值觀的顛覆。這部宏大的影音天書,通過Pink Floyd樂隊充滿質疑和反思的歌聲和阿倫·派克犀利而天才的影像造就了一部囊括戰爭陰影、教育危機、性愛迷茫、人性異化、暴力嚮往直至末日恐慌種種方面的曠世寓言。這座「象徵的森林」是對二戰後西方文明賴以立足的理性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一次徹底反叛和顛覆。Pink Floyd的銳利鋒芒藉助完美無缺的畫面闡釋,將崇尚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的搖滾文化推向極致。我們的感官被其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影像深深吸引,而我們的靈魂,則被其獨立和自由品格強烈震撼。樂隊和導演在影片中對人性、社會、戰爭、文化做了一場深邃的質詢,其中表達出的迷茫、痛楚和失落,足以讓每一個觀者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現實的處境。
[戰地浪漫曲] 1983
War-Time Romance
導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蘇聯
前蘇聯的戰爭片,從各種類型上講,在世界電影領域都占據重要地位。本片屬於小品製作,用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宣揚了純俄羅斯所特有的負重感,及相當溫暖的道德力量。
兩男一女,相愛了,卻都想成全對方,卻都沒有得到幸福,只是各自的靈魂得到一次升華。
「活著,還要記住」,是前蘇聯戰爭影片反復提及的一個主題。而本片超越了[一個人的遭遇]對戰爭本身那份既堅韌又溫暖的凝視,而上升至人性至純至美的境界上來。戰爭已經過去,一段朝花夕拾的愛情即將被縫補。一位已婚的放映員依然愛著從前的「戰地皇後」,現在的一位頗有幾分粗俗的小商販。放映員的妻子決定成全他們,而「戰地皇後」同樣心懷不忍,作出了退讓,並以極大的隱忍葬送掉了自己的第二次「青春」。這是一出悲劇,但已不局限於對戰爭創傷的簡單審視,而進入到個人即集體,現在即永遠的巨大悲愴中無法自拔。
貫穿影片始終的暖色調,是專屬前蘇聯彩色攝影的一大特色。它在自然光效中加入了創造者強烈的主觀色調。紅、黃、棕、橙皆均勻鋪展,直指人物情緒的微妙轉變。暗示了這個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故事背後,流淌著人性的美好。影片最大的魔力在於,它的情感感召力相當自然生動,每一個細節,看似細碎,卻都讓導演蒙上了一層淡淡的詩意。而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敘事模式,卻內蘊極為豐厚的感情儲備。最後,放映員和他妻子對望的場景,於無聲處中,五味雜陳,卻又撕肝裂肺。你知道主人公在想些什麼,可你卻不願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一部影片能收到如此動人的情感力量,它也就能迎來各種各樣的贊美了。
[戰地浪漫曲]從電影語匯到主題抒發,都具備相當恬靜的古典情懷,卻又是永恆的,關於「愛」之純粹的一次含淚的禮贊。
[錢] 1983
Money
導演:羅伯特·布列松 出品:法國
戈達爾稱布列松為法國電影界的巴爾扎克,不僅在法國,整個歐洲,布列松以其極端化的電影語言,以及對人性的冷然之姿,成為歐洲最獨特,也是最難以效仿的導演之一。自[一個鄉村教師日記]開始,布列松的影片不再聘用職業演員,不搭布景,減少對話。[錢]作為他的收山之作,無疑也是如此極致。影片根據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偽息卷]改編,布列松將故事從19世紀的俄羅斯移至20世紀的巴黎。講述了一起假鈔案,所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死了很多人。本來是個環環相扣,沖突激烈的復仇故事。但布列松以惜字如金的鏡語構成,簡潔到突兀的剪輯手段,僵硬到近乎風乾的場面調度。使全片有種莫名其妙但又無比幽深的禁慾效果。可想而知,這部影片對大多數觀眾而言,都味同嚼蠟。倘若你咬著牙看下來,你又覺得這部影片結束得太快了。這就是高度風格化電影作者布列松的魔力。
[卡門] 1983
Carmen
導演:卡洛斯·紹拉 出品:西班牙
有人曾說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優雅的一部套層結構影片。卡門的故事不知被人講了多少遍了,到了紹拉手裡,變得更為純粹,或者說更為形式化。卡門本身對個性解放的不羈追求退讓給了西班牙國舞弗拉明戈的無盡美感。演員們要排演舞劇[卡門],戲外也在上演一幕卡門式的痛並快樂。紹拉是西班牙承上啟下的一位電影大師,他早期作品以超現實主義為載體,對極權政治進行猛烈抨擊。而到了後期,老人變得平和,認為惟有「美」,「美」本身才是永恆的,才是值得人們去孜孜以求的。[卡門]的悲劇意味在於,人們只有在美中沉淪,並抹殺所謂真實身份的價值,才能得到人性的涅磐。可這又像把雙刃劍,是場忽明忽暗的博奕。全片影調莊重而華美,而生命的活力始終呈噴薄狀。
這是部觀賞性極強的影片,西班牙吉它和弗拉明戈舞,皆嫵媚而強勁,絕對能給你的視聽帶來雙重滿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又是部與形而上無太多瓜葛的純電影。
[印度之行]1984
APassage To India
導演:大衛·里恩 出品:英國
這是英國大導演大衛·里恩76歲高齡時拍攝的絕筆之作,本來他可以憑此片第三次榮獲奧斯卡獎,終被[莫扎特]擊敗。本片根據英國著名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起臆想中的強奸事件,宣揚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不可調和的,近乎永恆的矛盾。故事發生在二戰後,印度即將獨立的那段歲月,英國姑娘和一位印度醫生一段模稜兩可的友誼,最終兩人形同陌路。
大衛·里恩的電影在注重敘事上與好萊塢如出一轍,但其作風的嚴謹、細膩和舒緩,卻是英國電影所特有的。對人文景觀的窮經皓首,包括對英國歷史和當下狀況的雙重思索,也是好萊塢電影所不願勉為其難的。大衛·里恩酷愛講述英國人在異域的遭遇,具體的說,是在他們的殖民地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藉此,表達大衛·里恩對這個日不落帝國必將衰敗的無盡感慨。影片像大衛·里恩的前作一樣,注重自然景觀的遼闊與庄嚴,好方便與人心的波動作一微妙呼應。連綿巍峨的群山,人際關系的若即若離,共同完善了全片最耐人咀嚼的文化意味。前段的瑣碎,謹慎而有條不紊的鋪陳。到了後半部,彷彿水滴石穿般,給人以強烈震動。顯示出這位影壇宿將卓而不凡,又異常樸素的敘事功底。
[斯萬的愛情]1984
Swann in Love
導演:沃克爾·斯隆多夫 出品:法國/西德
當代世界電影中一部不可多得、不可忽視的現代心理劇,酷愛改編文學名著的斯隆多夫成功挑戰過《鐵皮鼓》後,把目標對准了法國國寶級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但介於普魯斯特這部意識流里程碑之作過於宏篇巨制,影片只挑了小說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而且還只是一部分。
[斯萬的愛情]是斯隆多夫的室內心理劇創傷的高峰,筆墨主要集中在巴黎富豪斯萬和其追求的奧黛特身上,飄盪著巴黎社交圈衣香鬢影與肉慾的淫靡。影片對人物言行的描寫點到為止,處處留白,但微妙的氛圍營造又相當稠密,懸念叢生,環環相扣,人物的欲言又止令觀眾揣摩其心理的同時,不知不覺進入與現實平行存在的心理意識空間,共同參與了對斯萬的情感的解剖,與普魯斯特把撰寫這個上流社會分子的愛情歷程當作病理學文獻相當吻合:如果不堅定,愛情就是種疾病,一出需要智勇的游戲。
但是,雖然[斯萬的愛情]投資不菲製作上乘,匯聚了當時歐洲幾大影星,但德國新浪潮導演與法國人文巨著的邂逅並沒有留下一個美麗的結尾,參與製作的法國人並不推崇德國導演版的[斯萬的愛情],愷撒獎只頒予最佳服裝設計和場景製作了事。
[我的生活像條狗] 1985
My Life as a Dog
導演:萊斯·霍爾斯托姆 出品:瑞典
世人向來對瑞典電影言必稱伯格曼,但萊斯·霍爾斯托姆一反伯祖師的艱深晦澀和動不動就天問自問,以真情動人,令[我的生活像條狗]呈現出不僅是瑞典電影也是歐洲電影難得的清新親切,如散文詩一般娓娓道來一段難以回首的童年往事,自成一派。
[我的生活像條狗]故事的沖突性極強,12歲小男孩英瑪淘氣頑皮,令患重病的母親難以安心,他和哥哥不得不暫時寄居親戚家,等好不容易適應了鄉村的落後乏味和保守,母親的去世又讓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變成永遠的事實。但霍爾斯托姆並不以強化二元沖突和英瑪的痛楚體驗為最大目的,而是以散淡的筆觸寫下生命成長的過程:兒童的自我性啟蒙、對世事的懵懂、對愛和痛苦的體驗、似有似無的愛情萌芽,並以散點敘事勾勒出一幅當代瑞典生活風情畫:擁有第一台電視機、建造納涼及過冬小屋、有著美麗胸脯的女工為藝術家充當雕像模特……一切無不趣味盎然,生氣勃勃,所含的情感濃度令人回味無窮。
[我的生活像條狗]橫掃了當年金球獎、獨立精神獎、紐約及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更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及劇本提名,被稱為20世紀最好的兒童電影。
[再見吧,孩子們] 1987
Goodbye Children
導演:路易·馬勒 出品:法國
路易·馬勒是法國新浪潮的干將之一,也是新浪潮大師級人物惟一遠赴好萊塢的導演。本片早在路易·馬勒的孩提時代就開始醞釀,他曾說他所有的影片都在為這部影片作積累。影片一經推出,便廣受注目,並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這是路易·馬勒對童年生活極為精巧極為動人,又不乏斷續憂傷的回溯。二戰時期,一個富家子弟和一個猶太少年產生了友誼。有一天,納粹把他帶走了,他再也沒有回來。從表面上,可以讀解出法德合作時那樁不光彩的交易,還可以看到階級壁壘,以及宗教對人本性的傷害。可這都不如,影片所傳達的回憶本身,那麼迷人。兩個少年在上課、進餐、祈禱。他們的關系由遠及近,如此簡單、素樸。納粹的進入,為這段回憶塗抹上一層灰暗的色彩,這回憶變得沉重起來,而無法忘懷。生活流的敘事手法,使得全片在節奏上穩健而舒緩,直至最後一刻,影調上也不事渲染,可事件本身的震懾力,卻能讓觀者心緒不寧。這是法國新浪潮導演在這場運動過後,最值得紀念的一部作品。那幫開路先鋒們東征西討後,還是皈依了傳統。
有人還說本片有同性戀的傾向,路易·馬勒對此拒絕回答。
[熊的故事] 1988
The Bear
導演:讓-雅克·阿諾 出品:法國 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如果你不肯承認這部電影的成就,可以想想美國電影里的動物,比如金剛(它還算比較有史詩般的悲劇色彩)、鯊魚、蟒蛇、蝙蝠、老鼠、貓和狗,特別是狗,這些傢伙在美國電影里基本上都是沒有尊嚴的,即使有一天它們成為了美國公民客廳里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員([一家之鼠]),或者庭院的統治者([貓狗大戰]),甚至愛情的見證([馬語者]),它們仍然沒有自尊,沒有它們作為動物的話語權利,它們只能是爆米花電影里的小丑,愛情片里的道具。[熊的故事]不同,這個故事最精彩的處理,是它恰恰把人放在介入者的位置,它用人類從主動變為被動這個轉變過程,來反映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更為真實的關系。當然,它還有一個相當可愛而感人的故事,和兩個永遠也無法替代的毛茸茸的功勛演員——尊敬的大熊先生和可敬的小熊先生。
在好萊塢的銀幕上,動物是明星和道具,而讓-雅克阿諾的電影,則把熊塑造成了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演員。
[火柴廠女工] 1989
Match Factory Girl
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出品:芬蘭
本片是芬蘭國寶級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的成名作,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並奪得國際電影獎。也是阿基「工人三部曲」的第二部,前兩部為[天堂陰影]和[阿里耶爾]。一個相貌平凡的女工,卻總想邂逅白馬王子,可白馬王子卻把她當作妓女。她懷孕了,卻在一次車禍中,流產了。萬念俱灰之下,毒死了她的情人、父母還有一個試圖向她套近乎的男人。
阿基的影片是古怪的現實主義和突如其來的表現主義的扭曲結合。本片是他創作風范的首次曝光,悠長緩慢的敘事節奏,煞有介事的紀實影像。使全片非常滑稽地籠罩著一種異樣的童話色彩。這片容易讓人聯想到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憧憬雖有,甜美盡失。也就是說,阿基的影片撐破了傳統童話的框架,直接洞穿了現實本身。反童話,是阿基影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他的新作[沒有過去的男人]也是如此。畫面鮮麗,卻掩飾不住內里的辛酸和苦痛。[火柴廠女工]仍是他目前為止手法最為樸素、敘事最為干練的一部力作。為芬蘭電影納入國際視野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堂電影院] 1989
Cinema Paradiso
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 出品:義大利/法國
這是全世界影迷都非常珍愛的一部影片,全片以倒敘的筆觸講述一個導演在少年時代,被電影的奇光異彩所浸染的美麗過程,也反映了電影對西西里島平民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影片基調溫和、甜美,對電影本身最樸素的感恩,有著許多生動感人的描繪。電影的榮光不再,人們也只是以含淚的微笑向歷史告別。影片結尾那一連串的接吻鏡頭,似在聲明,只要生活還在繼續,美就能流傳,而電影就會像那些次第繽紛的「吻」一樣與我們相遇。這是一掃義大利電影沉重影調的一部相當積極健康的影片,並具備一定質朴的勵志情懷。這也是導演托納托雷的成名作,他也是憑此片成為上世紀末義大利最重要的導演。他後來的影片雖然都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但從資素上來講,都無法和本片相提並論。曾有人認為歐洲電影的改良應從[天堂電影院]開始,走明朗和可視性的道路,又不失真摯的人文感懷。可惜,本片對目前的歐洲電影而言,還只是曇花一現。
90年代
[薇洛妮卡雙重生活] 1991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國別:法國、波蘭、挪威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歐洲電影八十至九十年代無法忽略的名字,無論是他早期作品對政治的關注,還是後期逐漸深入到對命運的追問,都具有歐洲電影十分顯著的濃郁人文色彩的特點。基耶斯洛夫斯基對於命運中偶然與必然因素的思考,影響了很多後輩電影人比如湯姆·提克威,甚至包括不少亞洲的年輕導演。[薇洛妮卡雙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影片關於兩個毫無關聯卻長相完全一樣的女孩各自命運的表達,在暖黃色調充滿哀傷和溫暖的畫面中,具有神秘不可言說的神韻。影片厚重的母題,卻通篇流露著微妙而空靈的氣質,給觀眾以無限想像深入的空間,或許這就是屬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特殊魅力,對於人類命運最根本課題無止盡的追問,正是人們對於電影這一藝術手段的最高期望。[薇洛妮卡雙重生活]就像一抹光彩奪目的晚霞,轉瞬即逝,卻宛如某種神秘的召喚深深印在你的腦海。
[英雄托托]1991
Toto
導演:雅各·范·多梅爾 出品:比利時/德國
本片是後現代電影的重要案例。後現代電影在形式上是文本的互指,在內涵上的重要特徵,則為身份的錯失和人生的邂逅。王家衛、湯姆·提克威、胡里奧·梅德姆的影片都有這個特色。一場大火,使兩對父母有可能抱錯了孩子。由此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托托總認為阿爾弗雷德的一切應全部屬於自己,阿爾弗雷德和托托的姐姐有了關系,他也和姐姐做了同樣的事情。姐姐在他的逼迫下去燒阿爾弗雷德的房子,不料自己卻葬身火海。托托又遇到一個女人,她和姐姐酷肖,但她卻是阿爾弗雷德的妻子。垂垂老矣的托托決定殺死阿爾弗德。他死了,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死者究竟是阿爾弗雷德,還是托托。
不可思議的魔幻色彩,卻以一種幽默、抒情的筆調娓娓道來。是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而身份的重疊和抽離,傳達出生命的神奇本質。你對它,將永遠保持著孩子般的敬畏。
[霍華德庄園] 1992
Howards End
導演:詹姆斯·艾弗里 國別:英國、日本
英國電影在歐洲電影中風格獨特,就像溫文而雅的英國紳士一般,具有內斂、剋制的態度,總是不露痕跡地表達人生最激烈的感情,其中蘊涵的兩相對比拉扯的張力正是英國電影的最大魅力,[霍華德庄園]正是其中的一部精品。影片圍繞霍華德庄園所有權的轉讓引出了幾段曲折戀情,表現出當時英國社會的風尚和不同人物因為性格、價值觀各異而走向不同的命運。[霍華德庄園]的兩位主要演員安東尼·霍布金斯和埃瑪·湯普森都是極具英國特點的著名演員,兩人交相輝映的演技為影片注入了純正的英國風格。出於表達方式的婉轉及時代差距,英國電影很容易落入拖沓冗長並不知所雲的危機,但是它真正的魅力也正是蘊涵在並不直指事物的態度上,姿態的優雅一旦和人格的高貴完美結合,內里的豐富內涵必然呼之欲出,於是擁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和值得反復咀嚼的深厚底蘊。
[冬天的心]1992
Heart in Winter
導演:克勞德·索代 出品:法國
浪漫至極的法國竟出現了這樣一部連親吻和牽手都沒有的愛情電影,確實很有意思。
索代是位有著深厚文學修養的導演,最早拍過很多男性色彩極濃的動作片,後來,則變得瑣碎了,也可以說,變得寫實而古典了。他對死水微瀾的生活常態產生興趣,目光也轉向了女性。本片是他所獲榮譽最高的一部影片,一舉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並在本國愷撒獎上奪得最佳導演。一對男女明明蠢蠢欲動,卻連適可而止的行徑也沒有發生。這倒有些像不少中國人的感情方式。索代認為愛首先是種能力,男主人公認為他沒有愛的能力,所以他的愛情大門總處於閉關狀態。索代刻意簡化了情感張力,卻在以靜制動的行為動機中,給人以悠長的回味。是法國後期靜態電影的標志性作品,其不置一詞,卻盡得風流的風范,在法國影壇極為罕見。
本片的兩位主演達尼埃爾·奧特伊、艾曼紐·貝阿既是法國著名的實力派演員,也是一對銀幕伉儷。兩人的對手戲,因夫妻的緣故,許多精妙情緒的傳達極為准確。
[人咬狗]1992
Man Bites Dog
導演:萊米·貝瓦克斯/安德烈·貝澤/貝諾特·波維德 出品:比利時
三個比利時三流電影學院的學生,憑借著一腔電影青年的方剛熱血,炮製了這出「殺手生活寫實紀錄」,不折不扣的後現代黑色鬧劇。論無恥和令人作嘔程度,影像粗糙的[人咬狗]甚至超過了[發條桔]和[天生殺人狂],但正是因為編導和演員天不怕地不怕的沒皮沒臉,[人咬狗]才得以從骨子裡自由無忌和散發著生猛氣勢。
殺手A為了能夠「名垂青史」,同意讓人拍攝他殺人、埋屍的全過程,當然一切不是那麼順利,攝制組諸位偶爾還得給A君搭把手,有次還參與了一起瘋狂輪奸殺人血案。紀錄片式片中片,逼真的寫實場景,比Dogma主義還Dogma主義的鏡頭語言,戲謔味十足的角色和對白,瘋狂表象下對媒體和「紀錄電影」的尖刻嘲諷,令[人咬狗]當年不僅擊敗[致命武器3],成為比利時票房之冠,還在1992年戛納電影節上力排一干名導之作,引發出觀影熱潮。
[印度支那] 1992
Indochine
導演:雷吉·瓦格涅 出品:法國
相比濕漉漉的情色電影[情人],[印度支那]在表現殖民地生活(包括愛情生活)和殖民文化沖突這兩個方面,都顯得更為出色(不過音樂稍遜一籌)。這是雷瑞·瓦格涅90年代的第一部電影,也是他的第一部史詩片,影片細致地描繪了二戰後法國人在殖民地度過的最後歲月。女主角凱瑟琳·德諾芙在片尾的背影非常令人難忘,宏大而無情的歷史洪流捲走了她的一切,而她只能以法國貴族式的優雅默默承受這一切。這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哭泣游戲] 1992
The Crying Game
導演:尼爾·喬丹 國別:英國、日本
本片的成功更多原因來自於題材的特殊,以及演員本人氣質與劇中人物的驚人合適。片中兩位主人公的愛情面臨著性別的尷尬和共和軍的追殺雙重危機,也正是在這種絕境之中,導演營造了堪稱經典的愛情場面,情感流動自然,動情處無不令人忘情投入。傑伊·戴維森對本片的貢獻絕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如此命運復雜坎坷、難以評價的人物,飾演得令所有觀眾理所當然地認同他的感情和選擇,甚至他的嬌艷與美麗也讓人十分難忘。[哭泣游戲]一片很難定論它的類型,愛情、驚險、動作、劇情,還有同性戀、革命等各種復雜因素的糅合,導演對整
『玖』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相約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1999)
天使的約定 Le monde de Marty(2000) (法國)
陌路人 L'homme train(2002)(法國)
他人之子 Le fils(2002) (比利時)
蝴蝶 Le papillon(2002)(法國)
送信到哥本哈根 I Am David (2003)
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Monsieur Ibrahim (2003)(法國)
回歸 Возвращение(2003)(俄羅斯)
清流心海 Mar adentro(2004) (西班牙)
法蘭基,我的愛 Dear Frankie(2004)(英國)
12歲的少年 Twelve and Holding(2005)
聽見天堂 Rosso come il cielo(2006) (義大利)
在世界轉角遇見愛 Светът е голям и спасение дебне отвсякъде(2007)(保加利亞)
薩維奇一家 The Savages(2007)
崎路父子情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2007)(英國)
雜貨店家的孩子 Le fils de l'épicier(2007) (法國)
藍色吉祥物 Kabluey(2007)
超完美告別 Death at a Funeral (2007)(英國)
樂隊造訪 Bikur Ha-Tizmoret(2007)(以色列)
檸檬樹 Etz Limon(2008)(以色列)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8)(英國)
叫我第一名 Front of the Class(2008)
黑夜艷陽 That Evening Sun(2009)
祖母 Lola(2009)(法國)
一年未緣 Another Year(2010) (英國)
蜂蜜 Bal(2010)(土耳其)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 La tête en friche(2010)(法國)
單車少年 Le Gamin au Vélo(2011) (法國)
心靈港灣 Le havre (2011)(芬蘭)
雙贏 Win Win(2011)
愛 Amour(2012)(法國)
『拾』 求一些西歐的好看的電影
法國《登堂入室》《誓約》《狼族盟約》《歡迎來北方》《颶風營救》《阿黛爾的生活》《追蹤馬蘇比拉米》《觸不可及》《炎炎夏日》《怪獸在巴黎》《調音師》《終極快遞》《阿黛拉的非凡冒險》《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小淘氣尼古拉》《放牛班的春天》
荷蘭《烏鴉男孩》《約他去看絕世雪景》《Jackie》《桑尼寶貝》《流動的暖陽》《令人震驚的藍》《她美麗》《雙眼凝視》
比利時《魂斷日內瓦》《薩米大冒險》《破碎之家》《搭配愛滋味》《蜜色之膚》《單車少年》
德國 《3096天》《真愛旅程》《紅酒燴雞》1.2 《分手專家》《她們》《守護天使》《測量世界》
《獨木舟》《為愛出走》《一個世紀的懺悔》《格鬥女孩》
盧森堡《我最好的敵人》與德合拍,《不要回頭》多國合拍,《漂洋過海愛上你》與荷蘭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