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驢得水》電影的三觀怎麼樣
我覺得這部電影比較毀三觀。具體表現知識分子極度虛偽,農民完全就是一群刁民,官員腐敗到極點,唯一一個觀眾會覺得坦盪的女主,性開放——即表現略淫盪。
當然,不是說這樣的情況社會上沒有,這些現象社會上都有,但是,一部影片裡面全是這么一些東西,那就有問題了,我認為的電影雖然不用太過於宣揚什麼,但至少不是這么多負能量的東西拼湊在一起的,所以說很多人覺得驢得水這部電影拍得不錯,我卻覺得這是嘩眾取寵的原因。
這樣的刻意湊出來,我總覺得這部片子想表達的是其他人都渣,就女主正常的一種錯覺,並且這個女主在極力的宣揚一種性開放的觀念,美其名曰向XXX接軌,但是任何一個地方的接軌不是以出軌為前提的好嗎?
並且,這部片子裡面,女主被報復剪了頭發,然後……她瘋了!請注意重點,是頭發!然後各種秀可憐(是編劇里設定她可憐)。拜託~~~女主角自己作,放盪亂睡男人,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睡男人,跟熟人約炮,用諷刺挖苦的話刺傷睡過得男人,然後人家的報復就是把頭發剪了,有問題嗎?
總之,我對這部電影無感,這樣的三觀不知道是怎麼被捧得這么高的。
⑵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情境設置先聲奪人,高山滾鼓愈演愈神,演員爆發很准確 ,電影真的好看 (史航、沈騰評)。
從話劇舞台到大銀幕,《驢得水》經過五年劇本打磨、上百場表演磨礪,品質扎實,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點、無可挑剔的表演,令觀眾交口稱贊(網易娛樂評)。
這部電影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讓我們看到國產喜劇電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劇電影並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態度、有思考,看得笑聲之後,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廣州日報》評)。
⑶ 你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電影《驢得水》作為同期電影場的一匹票房黑馬,期商業亦或者口碑都是成功的。
《驢得水》講的是一群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
鐵男也是一樣,在特派員開槍走火之後變得如此的軟弱,沒有一丁點反抗與斗爭,直接展現出懦夫軟的一面,前後差距實在太大,觀眾似乎更需要一些過渡的事件之後再看到軟弱求饒的一面,畢竟人在那種情況下為了生命做出求饒也還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說這些是缺點,只能說稍微完善一下,觀眾能夠更舒適的接受人性轉變的這一事實。
⑷ 如何看待電影《驢得水》
我和劉露這次想做一部大家沒見過(或者說是很久沒見過)的電影,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更確切地說,我和劉露所學習的藝術體系本來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所追求的藝術性本就不是背離市場需求的。
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朴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劉露相信商業和藝術並不一定那麼涇渭分明,我們不做沒營養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養生料理,我們想做一道好菜,讓食客覺得好吃的同時得到營養。
⑸ 《驢得水》真的如此好看嗎
《驢得水》: 借驢諷今的悲喜劇
文/夢里詩書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電影伊始將時代背景定位於民國一個偏遠山村的學校中,校長和三個老師共同合謀了用一頭拉水的驢虛構了老師「呂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領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員來校視察,於是一場用目不識丁的銅匠冒充呂老師的荒誕事由此展開,而為了圓謊而繼續編制的謊言,既成為了電影推動劇情的動力,也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隨著這一謊言的持續發酵,這個在特定環境中對知識分子的顛覆和教育腐敗的抨擊,通過本就並不牢靠的教師與銅匠的同盟關系,使故事變的越發幽默且賦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為了實現所謂夢想的不擇手段,最終令電影中每個人本自美好的預期被逐個打破,人性也在貪婪面前徹底淪喪了底線,其丑惡淋漓盡致的展現,構築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
談及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飾演的女老師張一曼,她在電影中既擔負了諸多的「有料」笑點,也成功塑造了了電影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形象,張一曼看似放盪的背後,卻有著一顆純真之心,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份純真,讓她成為了這場用喜劇粉飾的悲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這實則甚令我感覺電影中的張一曼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則是前者憑借於美貌,而後者則是幽默與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並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後,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
個人評分:8
⑹ 電影驢得水好看嗎,驢得水看著怎麼樣
我看了以後感覺是「借國諷共」或者說是「借古諷今」雖然民國也不能說是古時候,但我就有這樣的感覺,只是我的感覺啊!
⑺ 如何評價《驢得水》這部電影
《驢得水》和商業電影的共同點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讓大眾看懂、看過癮。而我們並非通過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場面來達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過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鮮活表演。《驢得水》和藝術電影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這部電影強烈的戲劇化風格繼承自《辦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醜八怪》等這些我和劉露非常熱愛的電影,但這種風格或許與大家心目中藝術片「詩化的風格」是截然相反的。
⑻ 你們覺得怎麼評價電影《驢得水》
《驢得水》簡單點看,就是「驢棚著火」的故事,也就是電影開頭寓言式的伏筆。
驢棚著火的時候,五個人的舉動,一一對應了後面的人物的命運走向。
周鐵男沖在第一個,拿掃把滅火,結果掃把著火了,引火上身;
張一曼見在外面救火無果,直接跳進了驢(火)棚(坑);
而裴魁山則是在外面不停地往裡面,也就是給張一曼不停地埋土;
校長出現說來一切聽他的指揮,結果驢棚全都燒著了。
校長的隱射比較隱晦,卻很尖銳,他是負責人,是指揮者。在整個事件中,校長一直阻止其他成員攤牌,並不斷用不同的謊話來遮蓋前一個謊話。最終釀成越來越嚴重結果的人,正是校長。
孫佳見到已經完全燒著的驢棚,不顧反對要去滅火,甚至揚言揭發驢得水的事情,因為父親無奈妥協,任由驢棚被燒光,對應的便是最後的那場婚禮鬧劇。
而這黑色幽默式的鬧劇之下包裹著的,是一出無比殘忍的現實主義悲劇。
故事中的這些人身上,你都能看到最原始的慾望和本能。
張一曼「是個男人就行」的自由主義,某種程度就是動物本性;周鐵男生命受到威脅之後暴露的軟弱,是我們都有的求生本能。
只有孫佳是一個符號化的存在,是正能量是主旋律,但可以理解是社會屬性的平衡。
在這些魔鬼里,裴魁山的魔鬼最引人注意。
亦舒師太曾說:「最下流的男人,才說女人是非」,而他是當面侮辱,他的「無能」和「壓抑」,讓那一刻,大約成為最爽快的釋放。
關於裴奎山和張一曼,毫無疑問很有爭議,並不是張一曼自由主義的思想過於前衛,而是因為她是女人。同樣性質的問題,男人是風流,女人是放盪,被指摘的程度就會削弱很多。
關於愛情、性與道德的命題,實在過於宏大,在此也就不贅述了,只是表達我自己的觀點:任何年代,任何人,都別用「性」來綁架別人,也別綁架自己!
⑼ 驢得水的電影好看不,講的是什麼
借驢諷今
文/夢里詩書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電影伊始將時代背景定位於民國一個偏遠山村的學校中,校長和三個老師共同合謀了用一頭拉水的驢虛構了老師「呂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領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員來校視察,於是一場用目不識丁的銅匠冒充呂老師的荒誕事由此展開,而為了圓謊而繼續編制的謊言,既成為了電影推動劇情的動力,也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隨著這一謊言的持續發酵,這個在特定環境中對知識分子的顛覆和教育腐敗的抨擊,通過本就並不牢靠的教師與銅匠的同盟關系,使故事變的越發幽默且賦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為了實現所謂夢想的不擇手段,最終令電影中每個人本自美好的預期被逐個打破,人性也在貪婪面前徹底淪喪了底線,其丑惡淋漓盡致的展現,構築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
談及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飾演的女老師張一曼,她在電影中既擔負了諸多的「有料」笑點,也成功塑造了了電影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形象,張一曼看似放盪的背後,卻有著一顆純真之心,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份純真,讓她成為了這場用喜劇粉飾的悲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這實則甚令我感覺電影中的張一曼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則是前者憑借於美貌,而後者則是幽默與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並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後,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