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天空之眼怎麼樣
牛逼這個電影,很厲害的,場面很厲害
『貳』 如何評價電影《天空之眼》
這部英國反恐大片,看完之後整個人都不太好。
反恐,關系著當今世界的每一個人。
電影出片名的方式挺牛逼。
航拍機從轉著呼啦圈的9歲東非小女孩頭頂緩緩升起,肯亞首都奈洛比的城區一隅裸露出殘破的全景。
鏡頭再升高,畫面黃金分割點上出現一輛軍車,立即被不知名的監控系統鎖定目標。
電子監控的十字圖標漸漸幻化成EYE的兩個字母E。
片名出現,《天空之眼》。蒼穹之上的這雙眼睛到底是誰的?我們等會兒說。
如果不算片頭前的序場,全片最重要的女主角,這位9歲的東非小女孩正式出場的第一句台詞是:爸爸,這道數學題很難。
她在解一道難題。她也是全片主情節線的一道難題。
父親讓小女孩再多想一想,鏡頭反打女孩。她背對窗戶,逆光拍攝,釋放煙霧,小女孩整個人籠罩在暖色的氤氳晨光中。
這個不足2秒鍾的鏡頭是全片最溫暖的畫面。
影片描寫了英美合作的一次反恐軍事行動。
導演幾乎將整部影片的所有場景都處理成陰冷的藍灰色調。
唯獨影片核心人物,這位東非小女孩零星的幾段家庭戲是暖色調。
所有與女孩有關的畫面設計都洋溢著溫暖。
她在自家院子里轉呼啦圈,四周沙塵飛揚,她依然很快樂。
她裹著鮮紅色頭巾上街賣餅討生活。
鮮紅的頭巾是女孩年輕的生命力象徵。
故事分成三大敘事場景,交織推進。
海倫·米倫出演凱瑟琳·鮑威爾上校。她被授命抓捕一名投入極端分子陣營、赴肯亞參加恐怖組織青年黨會議的女性英國公民。
在行動中通過高科技追蹤設備,她發現目標正與另一名被洗腦的美國公民,及其青年黨同夥策劃自殺式炸彈襲擊,於是臨時決定將行動由「抓捕」改為「殺戮」。
故事反復出現的第一大場景是一個房間,被嚴密監控的恐怖分子正在為自殺式襲擊准備槍支彈葯。
軍事評估報告表明,這場自殺式行動如果發生在鬧市區,至少將會造成80個無辜百姓的死亡。
影片的第二個場景是女孩在恐怖分子所在的房子外擺攤賣餅。
英國軍方臨時決定由空中的美國無人機轟炸恐怖分子所在的房屋。然而,這樣一來,便會威脅到一牆之隔的小女孩的生命。
如果不炸,恐怖分子一旦離開房子,後果不堪設想。一屋子恐怖分子里,有三名是美國在東非第2、4、5號通緝要犯。
殺還是不殺?
影片為此出現第三大場景,一個會議室里,聚焦了英國內閣首腦,軍事行動的總指揮上將、內政大臣、司法大臣……一眾政客不停地開會討論,一層層請示,連線,電話。
要不要犧牲這個小女孩從而拯救更多無辜的人?女孩的命運成為全片牽動人心的核心。
各懷鬼胎的政客們互相扯皮,層層推脫,重重評估,最後,這個小女孩的死亡概率「被估算」為45%。
女孩只有賣完全部的餅才會回家。
一場箭在弦上的軍事行動因為她還沒有賣出的餅,耽擱著時間。
為了盡快讓她離開,凱瑟琳上校指使當地的卧底線人一下把她的餅全部買走。
原以為這樣就可以避開禍事,但是編劇技巧不可能讓全片的核心難題如此輕易解決。
圍繞固定場景下的人物命運展開絕妙的編劇,影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例子。
比如,《活埋》
這部懸疑、驚悚的影片講述的也是恐怖襲擊。牛逼的是全片只有一個場景。
一個美國男人遭遇一群伊拉克人襲擊,醒來後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棺材裡慘遭活埋,他身邊只有一隻快要沒電的手機和一隻打火機。
全片95分鍾,單場景,一個人。絕妙的編劇為影片在2010年第25屆西班牙戈雅獎上拿下最佳音效、最佳剪輯、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
再比如,《狙擊電話亭》
《狙擊電話亭》的編劇拉里·科恩是一位先鋒派獨立製片電影導演。
這部影片在編劇技巧上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故事講述一個年輕人走進街邊一座電話亭打個電話,卻接到了威脅電話,警告他不能走出電話亭,否則就會被槍殺。
場景不變,劇本圍繞核心的人物命運走向展開,也與小女孩故事相似。
最讓人崩潰的一幕出現了。
眼看女孩要離開,買走所有餅的「線人」與當地狂熱分子發生沖突,買到的餅散了一地。小女孩不走了,窮困的她重新將這些餅擺放整齊叫賣。
政客們終於做出轟炸的決定。小女孩的餅還在一個一個慢慢地出售。
導彈發射了,還剩最後40秒的撤離時間,女孩慢慢地收拾,觀眾的心提到嗓子眼。
影片出現了三次「天空之眼」。前兩次都是具象的監控裝置。
第一次是一隻小鳥
第二次是一隻甲蟲
第三次,是全知的上帝,或者,可以理解為每個人內心的道德審判。
軍事行動結束了,小女孩終於被趕來的父母發現,雙親將奄奄一息的她送到了醫院。小女孩的命運究竟如何?
建議大家去影院大銀幕找到故事的最終結局。
自911事件後,每年全球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戰亂不斷。
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發生七起連環恐怖襲擊
2015年9月2日,土耳其海岸邊一名3歲敘利亞男孩的屍體
2014年7月17日,MH17在烏克蘭東部遇襲墜毀
無論膚色、國籍、信仰,每一個普通公民也許都是電影中這個肯亞的純真女孩。不知何時,生死命運就掌握在某一張會議桌的一句抉擇上。
這道生命的難題,請再多想一想。
只要悲劇發生,真相是第一個犧牲品。
全片第一幀畫面告訴我們,這句名言出自古希臘偉大的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他終生活於戰爭的陰影之下。
『叄』 如何評價電影《天空之眼》
本片是Alan Rickman的遺作,目前口碑不錯。但是不知為何在發行上乏力。很多地方都只有少數院線放映,有一些國家甚至給了R的分級。其實除去極少數暴力鏡頭,影片可以說是老少皆宜。隔壁影評都是以需要用殺人的方式救人這樣的道德困境角度解讀。不過個人覺得劇本野心很大,編劇試圖表達的東西有很多。本文希望提供不同的解讀角度。
首先對於一部基於英國人編寫的劇本的英國電影,講述了由英國指揮的反恐行動,標題Eye in the sky,從字面上理解指的卻是兩名美國空軍飛行員操縱的由美國生產的無人機(根據某網路,只有美國、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我大天朝生產過戰斗型無人機)。這次行動里美國提供了武器裝備和飛行員,還有判斷任務是否完成的面部識別辨屍員。肯亞提供了監視鳥、監視蟲子和出生入死救苦救難的(CIA)特工。那麼英國呢,除去海倫米勒飾演的上校,恕我直言,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全是嘴炮。
嘴炮五人組里包括AR飾演的將軍,總檢察長,女政治顧問,外交部長和遠在新加坡的外交大臣。當中從頭至尾觀點一直堅定的有兩位,堅決要求行動的將軍和堅決反對行動的顧問。將軍和上校一樣對戰術目標的執念強到可以不惜代價,將一切參數量話以獲取有利條件,但他甚至更加激進,從開始的談話中就暗示希望這個行動最好能夠擊斃恐怖分子,對要把TA們帶回國受審的計劃不以為然。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對部長施加壓力,逼他做出決定。片尾和顧問說,你今天目睹的確實可怕,但是跟自殺襲擊現場的可怕比起來差遠了。這句話解釋了他的道德選擇。而顧問則不認同以可能發生的自殺襲擊作為謀殺的理由,這個決定不應該由一個人承擔,應該由議會批准,甚至首相都沒有越過議會的權力。顧問這個職位決定了她沒有決策權,開始的時候觀眾會覺得,不論事情以何種方式收尾她都不用背鍋。所以她可以站在自己的道德考量上說發表觀點。但是之後她提出了一個propaganda war (宣傳的戰爭)更為重要的說法 (下文細表),一語說服了嘴炮組的兩名騎牆派。這也非常符合她身為政治顧問應當要具有的戰略眼光。
騎牆派一號總檢察長一開始是將軍唯一同盟,嘴炮反恐。但是等到上校自己的法律顧問要求請示總檢察長給(甩)予(鍋)法(的)律(來)批(了)準的時候,他的口風180度轉向,表示了明確拒絕。被顧問一席話打動之後立刻說自己反對行動。最後聽聞死亡率預測達到了45%新低,再次勉強改口。騎牆派二號外交部長是現場嘴炮組里擁有決策權的人。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定。於是他從頭到尾沒有表示過觀點。對於其他人的意見,他既不明確支持也不明確反對,最終乾脆請示遠在新加坡的騎牆派三號外交大臣,大臣傾向於行動派,原因他在同顧問的辯論中提到了:到時候是誰上電視跟大家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及時阻止這次襲擊。隨後被顧問改變看法,大概是因為意識到了如果有平民傷亡,他還是得要上電視跟大家解釋(倒霉催的)。中間兩次甩鍋,一次給美國的外交部長,一次給了首相。首相在電影里並未出現,只是通過秘書傳達了一句話:要減少傷亡。這一句廢話,真的很有yes prime minister的風范。
對於意見始終無法統一的嘴炮組,將軍一直試圖將其歸咎為軍人和政治家之間的差異。將軍說:我以為我們軍人就是要打擊目標,安撫和善後是你們負責的事情。部長:哪有這么簡單的。確實沒有那麼簡單,嘴炮組中能夠從頭至尾堅定自己道德選擇的是兩個不需要最後拍板事後也不需要承擔責任的人。騎牆派無一不是根據自己背上的鍋調整自己的意見。不考慮當時當地的情境空談個人層面上的道德困境是沒有意義的,此時的困境已經不再是殺1個人可以救80個人的問題,而是站在那個小女孩或者是恐怖襲擊的潛在受害者的立場做決定 vs 自己需要承擔多少責任。參與決策的人害怕擔責,首要考慮的是明哲保身,以至於造成了這種層層推諉意見無法統一的局面。寫到這里不禁要佩服小布希敢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撒謊領鍋的勇氣。
BTW,有趣的是電影里的美國人表現出了相反的對比,兩位政治家建議趕緊行動,也許是因為不需要自己決策的反恐打擊自然普大喜奔。兩位操縱無人機的士兵猶豫不決。這兩位新兵一位剛畢業一位到任6個月從沒炸過大活人,還很不巧的對小女孩產生了好感。
實上電影的後半部分討論不再是個人意義上的困境,而是顧問提出的政治困境-炸死恐怖分子挽救80條生命vs 輸掉宣傳戰爭。宣傳為什麼重要,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 電影里有一句台詞給出了答案:一個油管視屏都有可能會引發革命。媒體宣傳(propaganda)的本質是引發大眾進行以情緒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先以情緒下結論再用邏輯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證據。而最擾亂理性思維的情緒是恐懼,憎惡和同情心。這次行動有兩種假設結局,第一是小女孩被炸死的照片的上了報紙,讀者對索馬里平民產生同情,並開始質疑反恐戰爭。第二種是自殺襲擊的現場照上了報紙,讀者對恐怖分子恐懼並深惡痛絕。這些情緒對恐怖方和反恐方期望的戰略目標都會產生關鍵影響。而你永遠也無法像報紙頭條里的血腥照片那樣跟民眾解釋那些被成功阻止的恐怖襲擊會造成怎樣的危害。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難民政策可以因為一張伏屍海灘的小男孩的照片改變。諷刺的是,這種思維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政治家們最為恐懼的恰好是自己多年喂養出來的以情緒為食一點就爆的民眾,隨時都有可能被反咬一口。
如果從更深一層的意思去理解標題天空之眼,那麼它可以暗指基督教里的上帝以一顆漂浮在天空的被光芒環繞的眼睛注視著人類 (1元美鈔的背面就印了一個)。如此一來操控室里那兩名新兵就不是天空之眼,上校和嘴炮五人組才是。憑借網路和高科技,TA們和上帝一樣全知全能,策劃著別人的生死。上帝可以說是因為他愛著世人。但是當這些人做出決定的時候,憑借的是什麼樣的准則心懷的是什麼樣的目的,我想,這應該是本片希望引起的反思吧。
『肆』 如何評價電影《天空之眼》
《天空之眼》是Moonlighting Films South Africa,Raindog Films和eOne Proctions公司聯合製作的戰爭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一名軍事情報官為抓捕一名恐 怖 分 子而指揮無人機 轟炸任務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影片中無人機戰爭的復雜性觸發了一系列戰略決策、道德危機、附帶損傷和責任推諉,也是這部影片吸引觀眾之處,導演巧妙地融合了懸疑驚悚和諷刺揶揄的元素。影片不完全向黑色幽默傾斜,這部難以歸類的戰爭題材影片還是笑點不斷,讓觀眾不禁拿來與庫布里克的經典《奇愛博士》作比較。該片作為一部政治驚悚片,娛樂性十足。犀利的剪輯放大了緊張感,陰冷、封閉的內部空間和光天化日之下危機潛伏的外部空間,在鏡頭下形成鮮明對比。藝術指導和特效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影片的群戲十分出彩。
『伍』 大家看《天空之眼》有什麼感想
戰爭下的人性困局
文/夢里詩書
在戰爭面前,或許每個人都有著自詡正確的立場,但卻無以去否認戰爭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為引誘發的艱難抉擇,形成了電影道德矛盾的張力節點,而最終戛然而止的結局,則對戰爭與文明做出了耐人尋味的沉思。
這部電影的劇情奠基其實就是倫理學中一個尤為典型的「電車難題」,當面對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電車即將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有一個拉桿只要一拉便可以將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然而那條軌道上同樣也被這個瘋子綁了一個人,那麼你會如何選擇?同樣的在《天空之眼》中這個問題被更為具象化的體現了出來,是犧牲一個無辜小女孩的生命,打擊一群恐怖分子,還是等待小女孩的離開,錯失這次能將其暴徒一鍋端的良機,電影用這樣一個問題的拋出,所直指的並不再是個人的「電車難題」,而是在戰爭面前對一個自詡正義文明政權體系的拷問。
面對這樣一部電影相信有人不經會質疑,這是一部用道德去綁架戰爭的偽善之作,被現代戰爭所奪去無辜生命的又何止於電影中的一個小女孩?是的,這部電影本就是一個杜撰的故事,或許在現實一個年輕的無人機飛行員真的面對必須執行的戰爭任務,即便會有無辜者出現在射殺范圍內,他更多的可能是不會有太多的猶豫便按下發射鈕,這種問題更不會上升到要將軍甚至是政府官員來做出選擇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義就是用這樣一個幾乎不會在現實中發生的故事,喚醒著自詡正義的文明者在現代戰爭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對戰爭本身強而有力的諷刺與批判。
其實不管我們擁有著多麼正當的理由,都並無法去否認戰爭的本質永遠只會是丑惡,由這部電影更為發散性的去看,為什麼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卻至今仍舊無法徹底消滅恐怖分子的痼疾,這本質上就是因為戰爭所帶來的仇恨種子,並不會隨著如本拉登這樣個體的消亡而消失,而這部電影之所以將結局拍成一個悲劇,除了讓人痛心所見於戰爭的殘酷之外,讓人不經聯想這個小女孩的死如果是發生在現實,她所引發的仇恨會不會將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義的深淵,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負著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遠不會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電車難題」為引的展開,它所誘人的思考,卻並非僅止步於個人道德價值的范疇,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著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戰爭的抉擇,所為人審視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動人心房。
太空之旅
『柒』 如何評價電影《天空之眼》
《天空之眼》影片中無人機戰爭的復雜性觸發了一系列戰略決策、道德危機、附帶損傷和責任推諉,也是這部影片吸引觀眾之處,導演巧妙地融合了懸疑驚悚和諷刺揶揄的元素。影片不完全向黑色幽默傾斜,這部難以歸類的戰爭題材影片還是笑點不斷,讓觀眾不禁拿來與庫布里克的經典《奇愛博士》作比較。該片作為一部政治驚悚片,娛樂性十足。犀利的剪輯放大了緊張感,陰冷、封閉的內部空間和光天化日之下危機潛伏的外部空間,在鏡頭下形成鮮明對比。藝術指導和特效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影片的群戲十分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