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電影 > 電影禁閉島好看么

電影禁閉島好看么

發布時間:2021-08-03 04:06:30

① 禁閉島怎麼

禁閉島

不錯!!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主演

第一感覺 他成熟了很多··

電影故事情節很吸引人··

《禁閉島》根據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發生於波士頓海灣的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66名精神病罪犯被關押於此,重重戒備之下,一個殺害了三個親生孩子的女犯雷切爾,竟詭異失蹤

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退伍後成為一名警官,並且有妻子和三個孩子。但是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鬱症,一次主角下班發現妻子發病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傷之餘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且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屍體。後逃跑被抓,因負罪感而患有「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後果是病患很少一部分會回復正常,小部分會死亡,很大一部分會變成「很聽話」的「白痴」。為了抵禦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有一部分有識之士發明了一種叫「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為了向醫學界、社會、政府證明這種很「人道」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替代「腦前額葉切除術」,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當主角真正清醒的時候,主角認為「背負著殺妻和沒有拯救自己的孩子的罪惡感清醒的活著」不如「接受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 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一步步會感到主角被帶入了一個圈套中;但最後隨著主角進入燈塔,真相大白,才發現原來是觀眾自己被影片帶入了一個圈套中。

http://ke..com/view/2968368.htm

觀看地址: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43/43782.shtml

② 關於禁閉島這部影片的一些看法

我覺得不是這樣 不然就沒辦法解釋為什麼那些島上的人怎麼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所以主角應該是患有精神病 就像電影所說的 這一套他上演很多次(主角自己都忘記了) 才會讓他們知道下一步他要做什麼。(山洞有個人,最後會在獄長會在塔上等他)都是提前安排的。 在結局 是開放性的 一個是他認識到自己是有病的 他想做手術失去記憶(因為回憶是痛苦的,殺了孩子妻子)還有一個也可以認為他沒救了 被強行奪走記憶。 電影的主線其實是人道的 所有人都在拯救主角。這是我的理解。

③ 禁閉島的影片評價

《禁閉島》是一部上乘的心理驚悚電影,該片強調電影視聽手法的運用,通過鏡頭運用、聽覺效果等將影片的緊張恐怖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信息時報》評) 。《禁閉島》的氣氛營造,從片頭隨派拉蒙標志出現的第一個音符就已經開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鑿地將現實剝離開來。泰德在二戰後十年罹患的戰爭創傷由閃回得以表現。「戰後創傷休克癥候群」的典型症狀可從片中那些身著普通西裝領帶,煙不離手,壓低帽檐走進大雨並裝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現。一切細節都預示著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斷蠶食,而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都無懈可擊(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評) 。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片中,萊昂納多的表演精準有力,延續了他在斯科塞斯電影中慣有的硬漢形象與黑幫氣質(網易評) 。 《禁閉島》討論的是關於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孰真孰假的命題。在真偽難辨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喪失,內在與外在的價值評斷失衡。可惜的是,相比《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斯科塞斯的代表作,該片在精神病人的故事情節上過於反復,懸念的鋪陳零碎不清,使得影片成為一部經不起推敲的恐怖片。特別是虛張聲勢的配樂,不但沒有起到預期的心理引導作用,反而給觀眾強加的不適。導演過於追求視覺和聲音技巧的使用,卻丟掉了他最本性最特質的風格:冷靜沉著的電影語言。或許斯科塞斯想創造自己的懸疑風格,但是對比希區柯克的環環相扣與波蘭斯基的步步為營,顯然他對《禁閉島》的把握能力令人失望(網易評) 。
片中的現實環境和泰德的幻想之間的界限並不明朗,這是該片最主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影片的情節發展緩慢,從而降低了觀眾的觀影興趣,觀眾極有可能已經發現了有些情節是導演在故意誤導。每當片中的謎團迭起,當劇情推進到高潮時,影片的情節又放緩了下來,而主人公泰德又遭遇了一系列的虛虛實實的人物。事實上,斯科塞斯是在迫使觀眾按照他事先准備的線索去思考情節,並希望觀眾在謎底揭曉前才恍然大悟。悲哀的是,觀眾可能一早就識破了導演的處心積慮。當謎底揭曉後,觀眾可能感覺情節牽強附會,並無太大意義。(《第一財經日報》評) 。

如何評價影片《禁閉島》

《禁閉島》的氣氛營造,從片頭隨派拉蒙標志出現的第一個音符就已經開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鑿地將現實剝離開來。泰德在二戰後十年罹患的戰爭創傷由閃回得以表現。「戰後創傷休克癥候群」的典型症狀可從片中那些身著普通西裝領帶,煙不離手,壓低帽檐走進大雨並裝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現。一切細節都預示著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斷蠶食,而這一切在導演的安排下都無懈可擊(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評) 。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片中,萊昂納多的表演精準有力,延續了他在斯科塞斯電影中慣有的硬漢形象與黑幫氣質(網易評)

⑤ 禁閉島,很好看,但是怎麼看不懂啊這個電影講的什麼啊

你好!!!樓主!!這是我的回答:

這么給你講一下劇情吧。 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經是一名參加過2戰的戰士,他曾經親眼目睹過納粹集中營中,對於猶太人的種種暴行,從他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並且他也目睹了納粹集中營頭領由於笨拙的自殺方式,導致在開槍自殺後並沒有立即死去,電影中男主角看著瀕死的納粹頭領在用盡一切辦法想再次拿槍自刎時,選擇了把手槍用腳挪開而讓納粹首領在自刎一個小時之後才死亡,並且當有一個納粹俘虜由於緊張想要逃跑的時候,他所在的隊伍毫不猶豫的將那些納粹俘虜盡數擊斃,他所經歷的一切讓他患上了所謂的戰後精神綜合症,這種症狀表現為焦慮,不安,酗酒,等等,具體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資料。
再繼續回到電影。其實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當年的《孤島驚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樣。男主角其實是這個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個患者,因為他有著很明顯的雙重人格,也就是所謂的分裂的人格,這個人格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燒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個人;另外一個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個執法官。故事的起因是,他戰後回到家鄉,和自己的妻子結婚,並且有了幾個孩子,而他由於有著強烈的戰後精神上的表現,使得自己對於他的妻子,孩子雖然很在於,但是卻疏於關心愛護,這直接使他們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導致了他的妻子在長期服用葯物的情況下精神失常,終於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發,親手溺死了自己的幾個孩子,而當他回家目睹這一幕的時候,由於過分的悲傷難過,在精神極度緊張,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妻子的命運,並防火燒了自己的房子。這一點從電影中就可以看出來,有一幕是他摟著自己的妻子,在滿是煙塵的房間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這足以說明他的妻子並不是被煙熏死,或者被火燒死,而是被他槍殺。
接下來,在這種精神狀況下,主角出現了所謂的人格分裂,並且極度暴力。他的意識分為了兩個部分,上文已經提過。他不斷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尋找自己兇殘的另一面,這樣的精神狀態使他自己很難分辨出來,到底什麼是真相,自己所尋找的真相是什麼,因為他活在了自己思維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裡。原因很簡單,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於自己的槍下。
接下來,他應該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我們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療這類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葯物和外科手術。葯物一般無非是鎮靜劑之類,而外科手術則是前腦葉蛋白切除,這中外科手術一般目的在於讓人失去記憶,失去直覺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傻子,沒有痛苦,沒有高興,開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識(看過影片《飛躍瘋人院》的朋友應該能了解,只是後來這種手術由於缺乏對於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廢除了)。影片里所有的安委會(大概就這個意思了)成員一致認為應該讓男主角進行這種手術,但是他的這家精神病醫院的院長以及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電影中男主角自己想像中的助手,來自於西雅圖的那人,都極力反對,因為他們在嘗試用另外一種辦法治癒這種疾病,也就是角色帶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說的角色扮演,他們希望創造一個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間,時間,讓男主角在這段幻想中逐漸情形,走出幻想,從而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於是,影片的第一幕開始了,也就是所謂的角色扮演治療方式正式啟動。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惡的那一面的具體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閉島上的那家醫院,而他又給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個母親從醫院里跑了,這樣,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個人,Teddy,聯邦執法官,便有了去禁閉島調查的理由。於是,他帶著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實就是他的主治醫師(Lester Sheehm),一起來到了禁閉島,而從他在船上時,暈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里非常的懼怕水,因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並且他不喝酒,因為正是由於酗酒導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這點從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來。來到小島之後,小島上的獄警們如林大敵,而男主角卻對這點嗤之以鼻,因為他認為聯邦法官的到來還不至於如此,其實,獄警們這正防範的其實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為他本身是一個退役的戰士,聯邦調查局的偵探,經歷過人格分裂之後已經成為一個極端暴力和危險的人物。而進入醫院大門之前,有一個繳槍的情節,可以看出,主角卸槍的熟練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為那人並不是什麼可配槍的執法官,而是一名醫生而已,而這個所謂的穿幫讓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職人員所掩飾過去了。
當男主角在醫院內進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謂「調查」的時候,他發現,那個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瑞秋」不見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的是,根據第四條規則,誰是第67號病人。其實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潛意識里追尋的目標,到底第67號病人是誰。其實答案很簡單,正是他自己本人,這一點在後來他的「助手」在懸崖邊給他一張入院檔案的紙上可以看出來,他的醫生希望他自己能夠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只是男主角自己並不承認罷了。關於第四條規則,後來電影中在燈塔那裡,醫院的那個光頭院長也給他講述了,其實那些名字都是從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組合而成的。電影中失蹤的瑞秋,其實就是照顧他的護士,後來從他在床上躺著,而那個護士則在一邊端著葯盤可以看出來。
之後男主角在他的世界裡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首先是那個用玻璃把給自己父親看病的護士臉劃破的人開始,他問那個病人是否認Andrew Laeddis的時候,那名病人顯得非常害怕,緊張,不敢說話,其實那個病人是認識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卻知道對方不能忍受那種用尖的物體摩擦東西的聲音,卻故意用筆在紙上摩擦以發出聲響來激怒,恐嚇對方,由此可見男主角的恐怖程度,這樣的結果使得後者在極大的憤怒和恐懼之下說出了那個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應該受到極刑,甚至應該被毒氣毒死,而這句話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潛意識,應該說也是一個讓他治癒的一個開始吧。
而後他「審問」的是一個典型的大媽,那個大媽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醫生護士警衛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個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親手結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她告訴男主角,那個所謂的瑞秋把醫院里的每一個人病人都想像成了自己的鄰居,賦予他們社會的角色,這正是想讓男主句意識到其實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當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誰這個同樣的問題拋給她時,善良的大媽知道他已經沒救了,估計要被進行那種切除腦葉的外科手術時,支走了他的主治醫師,在紙上給他寫了一個字母「RUN」,意思讓他趕緊從醫院里跑出去,因為不久之後他會變成一個傻子,什麼都不知道。
再後來影片還有一個情節,男主角要求醫院開一個什麼會,討論關於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醫師的什麼事,結果當他緊張的進來時,發現大家似乎卻並沒有太在意,他很生氣,詢問這是為什麼,而大家卻都覺得可笑,現在想來確實如此,一幫正常人在討論一件沒有的事,沒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謂瑞秋的醫生其實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卻在那裡煞有介事,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啊。
劇情接著發展。男主角讓醫院的警衛們去海邊尋找瑞秋,結果那幫獄警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尋找,當他提及為什麼不去燈塔那邊的山上也搜尋時,警衛們的回答是那裡的路不好走,而且馬上要來暴風雨了,改日再說。而之後的電影給我們闡述的確實,他僅僅一個人,在沒有藉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況下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爬下岩石,並且還找到了一個因為不滿醫院對病人實施外科手術而逃跑的女醫生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去那裡根本不費什麼力氣,只是警衛們認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瑞秋,去那裡能找到什麼呢。
之後,「瑞秋」找到了,她其實是一名護士,在和男主角的談話中,不斷的提及溺死的孩子,親手殺死自己的配偶,並不斷的詢問他「你是誰」,就是想通過這些刺激讓主角認識自己,可是依舊,沒有成功。之後,男主角的醫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過另外一個手段,就是讓他進入他思想中所謂的「C區」,他們安排了一個假停電的情節,讓C區如入無人之境,而讓他相信醫院能夠停電的情節在之前他要求醫院開集體大會的時候,那些人已經透露給他了。而後,他和他的醫生來到了所謂的C區,C區是一個看管有著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極其危險的病人的地方。來到C區,醫生們首先安排了一個病人,對他進行心裡暗示,那個病人告訴他,他不願意離開這里是因為他已經在這里太久,而不願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麼是氫彈等等。。。目的就在於讓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而與世隔絕,和上面的情況一樣,沒有效果。後來,醫生借故離開他,讓他自己去找那個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說的大學生,試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訴男主角自己放火什麼的事,他又怎麼能從外界得知呢。後來男主角輕易的就找到了後者,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區的一個患者,並且是最重度,最危險的那一個。男主角和他的談話也是圍繞這Andrew Laeddis是誰而展開的,後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實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訴他其實這一切只是一個針對他的游戲,他只不過是迷宮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識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殺害妻子的這個事,否則他將永遠離不開這里,也就是永遠無法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他之後問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誰的時候,後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臉上的那些傷也是拜主角所賜,因為後者曾當面指明過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尋的Andrew Laeddis,結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給他了一頓痛打。這一招失敗以後,後者只能把最後的一切線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燈塔」。
尾聲。主角在燈塔里,男主角見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長,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講明了事實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組合,那些照片的來歷以及他的真實經歷。主角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怒不可褻,甚至准備開槍將二人打死,可是卻發現,其實他的那把槍不過是一個玩具而已。。。。。。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所謂的那種非常BT的手術室,卻只有區區一個警衛,並且警衛在繳械之後還問他「你該不會殺了我吧」。
結局。一覺醒來,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裡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終於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己究竟是誰,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而我們也從他的口中聽到了自己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這一切的一切彷彿已經說明他已經在這種治療的方法下完全康復了。可是,結局的意外卻將這個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卻意外的聽見主角仍舊叫他查克,仍舊跟他討論計劃逃離這個島的事,在醫生和院長眼神的交匯中,可以看出,醫生認為主角的意識還是不清醒的,他們的計劃應該是失敗了。這個所謂的計劃,院長說過,就是於病人進行溝通,試著去聽他們說話,試著於他們進行交流,從而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陰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術。可是主角的這幾句話,讓他們徹底失望,從而不得不接受讓他進行外科手術的方案。而後,男主角站起來,慢慢的走向將要帶走他的幾個警衛和醫院工作人員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樣更差些呢?是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個人一樣死去」。當他的醫生聽見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經完全康復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他寧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寧願在自己的世界裡死亡也不願意背負這那樣沉重的思想負擔而生活著。因此他選擇進行外科手術,去除掉自己的記憶,思維,感官,意識,因為康復前的他不願意去面對,而康復之後的他卻無法面對,而他的醫生,則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選擇。
全劇終。
其實,影片的一些思想,觀點是很發人深思的。當主角最清醒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自己最悲傷的時候,自己的妻子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進而自己又親手結束了愛妻的生命,這樣的結局,需要去承擔,會對人造成多大的心裡傷害呢。到底是選擇在外界面對著這樣的悲劇,痛苦的或者,還是在禁閉島里,麻痹著自己,失去自我的活著。到底是做一個殺人兇手Andrew Laeddis,還是做一個善良的聯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有的時候,人能夠忘記過去,忘記一些很難忘記的事情,其實是一種幸福,既然如此,為什麼人還要回到悲劇的原點而重新開始呢

⑥ 禁閉島好看嗎 會不會狗血 有沒懸疑推理的劇情

估計很多人看第一遍都沒看懂,主人公的身份個人覺得是希特勒或者是希特勒一樣的納粹高軍官。
影片三處播放馬勒的背景音樂,像FOX說的,馬勒的音樂在德國屬於禁播,除非有權勢的人才敢聽,並且這個人可能是有著很高修養和品位的人,電影中有一個小片段,萊蒂斯阻止了一個納粹軍官自殺,其實可以看成是阻止自己自殺,為什麼?因為他放不下自己犯下的深重罪孽,後面提到過好幾次他自己都覺得殺了太多人,加上妻子殺死自己的兒女,從那裡開始精神分裂,到了島上開始編造一個故事來騙自己麻痹自己好讓自己的內心解脫,視頻的最後,萊蒂斯坐在樓梯口,考利、納林博士和暴力派院長遠遠地看著他,肖恩醫生走過來,坐在萊蒂斯身邊,遞給他一支煙,萊蒂斯抽了這根煙,是的,他醒了,他知道這煙里並沒有害他的麻醉劑。
接著萊蒂斯說:我們要離開這里,查克,回到大陸。不管在這里干什麼,肯定不是好事。
聽到這,肖恩醫生的心徹底的涼了,那麼多的努力,還是失敗了……督查委員會最後一次機會,也沒有了,萊蒂斯只能去接受腦葉白質切除術了。肖恩醫生無比失落地看了看遠處的院長們,難過地搖了搖頭。
鏡頭給到了考利醫生一個特寫,對於考利醫生那種失望、難過的心情彷彿能感同身受,是啊,用角色 扮演法治癒病人是他的理想,他面對那麼多人的不理解,那麼多的困難,要多少的勇氣和動力才能讓自己堅持啊,眼看曙光就在眼前,結果萊蒂斯又清零了……考利 看著納林博士和暴力派院長,說了些什麼,暴力派院長示意工作人員帶走萊蒂斯去接受手術。
臨走時,萊蒂斯對肖恩醫生說:這里讓我不由得去想,人應該怎麼做,是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做個好人死去。(說到這眼睛都紅了,很動情,但是又努力抑制感情的那種,真是贊嘆萊昂納多的演技!)
聽了這句話,肖恩醫生突然意識到了什麼!他喊了一聲「泰德」!萊蒂斯沒有任何反應,頭也不回的走了。
考利悲傷地看著萊蒂斯跟著勤衛去接受手術,萊蒂斯回看了他一樣,但眼神里沒有了之前的緊張,卻充滿了感激。
萊蒂斯難道真的又清零了?不!他醒了,醒來後他,無法面對過去的罪行,記憶里那個在德國集中營濫殺戰俘、疏於照顧妻子、殺害了妻子、間接殺害了孩子的自 己,就是一個Monster!就是一個怪獸!萊蒂斯接受不了這樣的記憶,太痛苦了!如果去接受手術,至少會成為一個白痴,一個記憶空白的「好人」,又或者 手術會讓死去,但總好過帶著自己是怪獸的記憶那樣活著!
身後的肖恩醫生此時也完全明白了,因為他試探性地叫萊蒂斯作泰德,可是萊蒂斯沒有任何反應,當然,那不是他的真名。肖恩醫生知道他醒了,是他自己選擇放棄 記憶,作為和萊蒂斯相處了兩年的主治醫師,肖恩醫生又何嘗不知道萊蒂斯內心的痛苦,好吧,既然這樣你可以不那麼痛苦,我也會默默地支持你的選擇!

禁閉島可以說懸疑片類型中估計很難超越的題材,耐人尋味,就像諜影重重前3部估計是特工懸疑題材中的很難超越的

建議樓主看完電影再看我的評析,到時記得採納

⑦ 電影禁閉島

這部電影拍攝手法原本就是在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偵探的故事。泰迪和搭檔一起到孤島精神病院調查女病人瑞秋的越獄案,但他真正目的是借機找一名燒死他妻子的縱火犯萊迪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精神病院對病人實行洗腦和葯物控制,所以他決定找出真相,但最終沒能成功,反而被院方洗腦。第二個是縱火犯的故事。泰迪其實就是萊迪斯,由於他患精神病的妻子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他一怒之下槍殺了妻子,面對整個家庭的破裂,他瘋了,從而產生幻覺,並在大腦中產生了偵探故事的版本,他的那個警方搭檔其實是他的主治醫生。最後泰迪清醒過來卻無法面對現實,不願像正常人繼續活下去,寧願被別人當成一個精神病人一樣被洗腦。從某種程度講,第二個故事更應該是電影本身想表達的,你看,萊昂納多不是在海報中劃燃了一根火柴,這不是就在隱喻他是縱火犯嗎?

⑧ 如何評價電影《禁閉島》

很多時候人們困惑:那些犯罪分子或者是道德敗類,還有那麼多的偽君子每天究竟是怎麼面對自己的種種惡行,並且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早就選擇一死了之。但實際上,其實不需要用什麼神秘的方法,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做跟他們一樣的事。當一個人做錯事,行為和態度發生沖突的時候,會有很不爽的感覺。這是因為人具有對身心統一性的需要。


即使一個人在生命中的一個時期只有一個角色,那他是否僅僅在上演一個故事呢?一個相同的事情,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

⑨ 如何評價電影《禁閉島》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德國軍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奧斯維辛集中營路邊冰凍的屍體,孩子們在泛著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懷中妻子流著血的身體化為灰燼,這些血腥唯美的鏡頭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極富視覺沖擊力。片中,萊昂納多的表演精準有力,延續了他在斯科塞斯電影中慣有的硬漢形象與黑幫氣質。

⑩ 電影禁閉島影評

禁閉島》:大宗師玩死人不償命 【破除延期詛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電影都不咋地。 《禁閉島》(Shutter Island)原定於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後不知什麼原因硬生生拖後了一個季度。如果回顧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沒發現有類型重合或者其他潛在威脅;看看本片前台幕後的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熱門,通殺其他中小級別的牛鬼蛇神是沒問題的。然而,本片居然還是延期了,這其中必有古惑。 撇開延期的內幕不談,「延期沒好片」是個簡單的判斷句式,其邏輯上的正確性取決於狀語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況下,延期上映的電影基本上沒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閉島》就是一個驚喜。 從類型來說,本片總體上可以歸為「懸疑驚悚」一類。比較諷刺的是,本來應該是最容易產生驚喜的這一類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讓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不僅不能稱之為好,甚至隱隱有成為「爛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虛的大自在】 《禁閉島》給我的第一個驚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虛;而後者,正是近年來「懸疑驚悚」這個類型讓人「審美疲勞」的根源。確切的說,懸疑片的質感不在於那種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節轉折的多少,而在於那種緊張的真實感覺。 一般而言,「故弄玄虛」式的懸疑驚悚片,都會在開局的時候故意營造平靜、正常的氛圍,編導會竭力掩蓋洶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後半段集中展示來使得觀眾措手不及。只是,這種手法用多了,如果觀眾事先知道影片的類型,就會通曉其中的慣用伎倆,那麼那些故弄玄虛的小手段就不成為秘密了;也就是說,編導越是卯著勁製造前後氛圍的對比、事實真相的差異,反而越是符合影迷們的猜測;而一切懸疑的根本要義,就在於打破觀眾的預期;這在觀眾都已熟悉「故弄玄虛」模式的情況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為在新形勢下打破觀影預期、重新製造懸念的唯一途徑。只是,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為「反故弄玄虛」意味著不遮遮掩掩,純靠事件說話,如何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緊張、且不會過度緊張以至於麻木到無法欣賞其中必要地轉折,這對任何編導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站在《禁閉島》劇本與影像背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頂在聖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分影評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馬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以為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他作品背後的形象那般宏大肅穆,這當然不僅僅是指老馬那「短小精悍」的體格與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有時候甚至是頑皮的。他在《禁閉島》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無間道》的方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規章的隨意出牌,實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電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運用。所謂大師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從心所欲」是不拗於包括自己在內的前人的成規,「不逾規」則指的是所有的變化又始終是符合電影與觀眾互動的基本原理。 【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嚴肅玩笑】 具體說來,老馬在《禁閉島》一開始,就向觀眾表示:這事情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就等著看好戲吧!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故作鎮靜地誘使觀眾進入一種放鬆的情緒、隨後用轉折來給你一個驚嚇,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囔囔,等於是直接告訴觀眾——我就要嚇你了,而且接下來我要不斷地嚇你!按照常理,這種「事先張揚的驚悚事件」是不會有多少懸念的;可事實是,《禁閉島》是本人近年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從頭到尾都比較緊張的電影,那種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覺,讓人覺得既實惠又過癮。 既然已經懸念的感覺已經「事先張揚」了,為什麼還能「精彩」呢?不少影迷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希區柯克的懸念理論。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希胖子認為那種「不知結果如何」的懸念不算厲害,「已知結果卻不知結果如何發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懸念。可是,以上這兩條,都無法套到《禁閉島》的頭上。因為,老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玩,但同時卻達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聽著有點玄不是?這當中的訣竅,就在於老馬最先展示的緊張感覺,其實和故事情節無關,他壓根就不是在透露與劇情發展相關的東西,所以和故事結果完全無關;可以說,老馬從一開始就純粹是在撒著歡兒玩表現手法,只是因為大眾對懸念驚悚片整體結構的思維定勢,才會以為他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觀感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另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更為奇妙的是,這種難得的雙重懸念,還同時扣住了一般觀眾與資深影迷,讓他們在各自的認知軌跡上還都保留了這種雙重懸念,這就遠遠不是工匠級別編導所能達到的了。 正由於全片故事細節以及演進方式,都是老馬交織懸念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種懸念緊張的完整感覺,最好是對劇情隻字不提;所以,這里無法就具體情節進行分析。不過,可以從經驗的層次,來描述一下影片對於不同觀影人群而產生的懸念效果。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因為對於電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節與人物身上的,所以當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一個主角們出場的理由時,觀眾會以為已經知道了結果、但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更何況,影片提示的這個「結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強調「匪夷所思」,這就更令這些觀眾好奇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與情節演進的假性提示相反,觀眾對主要角色命運的發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於資深影迷而言,他們在關注故事與表演的同時,可能會留意編導在電影語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來,他們多半會發現,一方面,老馬在懸念基調上的「事先張揚」顯得有些詭異,這當中肯定隱含了什麼玄機;另一方面,影片開局對緊張氣氛的營造,似乎過於「用力」了一些,好像彈鋼琴時每敲一次琴鍵都使出吃奶的勁似的——這過於輕佻,過於明顯,不太像是老馬這樣宗師級導演應有的沉穩手法。如果不是老馬突然脫線,那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誘導什麼,隱藏什麼:「誘導」有經驗的觀眾得出錯誤的結論,「隱藏」自己看似過於嚴肅實則電影頑童的本質。可以說,老馬非常「邪惡」地利用了資深影迷自詡淵博的觀影經驗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團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迷霧、讓觀眾們沾沾自喜地放鬆了警惕,以為老馬其實很老實,結果卻發現他卻再狡猾不過了……換句話說,可能連資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馬可以狡猾如此,他們知道老馬高明,卻不到最後不會明白老馬的高明之處在哪。 【老頑童的實力與趣致】 如果考慮到普通與資深影迷之間觀眾群的更多細分,以及不同人對兩種懸念的感知能力,那麼《禁閉島》所能產生的感知效果的組合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問題是,難道老馬的原意,就僅僅是創造出這種萬花筒般的效果而滿足自己玩弄觀眾期待的惡趣味么?顯然不是。 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態」可以是戲謔的,其「手法」卻是純熟到無懈可擊,這就是俗話中那「信手拈來,了無痕跡」的境界。這個可以從局部細節、與全片手法的邏輯兩方面來體會。從細節上說,這部電影給人以「很電影」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每一個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作為電影專業學生們細細咀嚼的對象。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都有一種獨特的、難以具體描述的質感。這種質感,迥異於工匠型導演亦步亦趨小心鍛造,這是真正在電影王國里錘煉、積累到飛升階段後在天堂里隨意揮灑的結果。老馬在這些細節里沒有刻意裝清高,更沒有賣弄高難度,他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調子導演視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風韻來、甚至能以假亂真,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品味那些細節,仍然有一種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畫面去的感覺,傳說中的電影「魔術」,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評認為老馬的影像語言,強悍歸強悍,終究「目的性」太強了,顯得過於迫不及待,不穩健內斂,以至於反而落了下乘。他們舉例說,片中的音樂、光影空間處理、乃至演員表演,都有「過火」的嫌疑,遠遠達不到希區柯克玩弄懸疑的那種優雅風度。個人以為,這幫人要麼是選擇性失明,要麼是壓根沒看明白老馬想要表達什麼。如前所述,影片的絕大部分,有種故意而為之的味道,這本身並非什麼秘密,人老馬是擺明了給人看的,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您得看完電影以後才能公布);說白了,那種「牽強」的味道,正好是體現某種「主觀視角」,合理與否,只有從全片情節發展邏輯的角度來解釋,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影片,那影片整體、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就不僅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別的不說,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關注一下影片不同場景的含義,會發現不少與老馬「身份不符」的B級類型片經典元素,從納粹到監獄,從瘋子到天氣,乃至場景的建築結構,都可以指向歷史上成名的眾多B級片。原著小說里這些元素感覺並不明顯,但被老馬這么有意無意一放大,就變成那「信手拈來」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為上】 當然,驚悚片懸念玩得再出人意料,歸根結底還是應該關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讓觀眾產生心靈情感的糾結,那些懸念的產生過程很快就會被忘記。個人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懸念驚悚類影片日漸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閉島》則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後,老馬沒忘記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事實上,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揭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的。 而這種情感的力量,自然是離不開演員們張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實」來評價其中的絕大部分表演,但這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調。片中所有演員都極好地把握了這個平衡,特別是當觀眾知道最後結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細節時,會更好地體會到那微妙瞬間所展現的神乎其技。 可以預見的是,本片肯定會得到比較兩極分化的評價。但個人覺得,如果能夠對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話,應該是能更多地體會到該片的妙處的。老馬的玩性也許不如昆汀那麼明顯,但這種悶騷而自得其樂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師才能玩得出來。

閱讀全文

與電影禁閉島好看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虹電視怎麼播放電影院 瀏覽:816
英雄聯盟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720
免費福利手機電影在線網站 瀏覽:917
坐鞦韆愛愛是什麼電影 瀏覽:310
追龍多少錢一張電影票 瀏覽:809
一東京熱免費視頻電影 瀏覽:788
俄羅斯電影士兵免費觀看 瀏覽:444
韓國電影小姐電影免費 瀏覽:789
終結者系列有多少部電影 瀏覽:542
夏洛特的煩惱電影里的所有歌曲有哪些 瀏覽:928
接電是什麼電影 瀏覽:53
電影香水的小說原作是什麼名 瀏覽:939
怎麼成為電影解說員 瀏覽:468
和聽說一樣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72
雞毛信電影的一張電影票多少元 瀏覽:192
打開御神機電影叫什麼 瀏覽:265
保護街區之戰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20
英語電影怎麼學 瀏覽:581
靈獸電影完整版觀看免費 瀏覽:629
1986年有哪些古裝電影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