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胭脂扣》這部電影,你看懂了嗎
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李碧華:「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渾身解數,結果也由天定。有些人還未下台,已經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閉幕,無端擁有過分的餘地。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子、蒼蠅、金龜子……」
不可否認十二少也愛著如花,否則也不會放棄家中產業,可當知道他偷生時好感度也降低。心疼如花,為她的愛情而感動,但是,她的愛太濃烈,做不到,受不了。大抵也因為做不到,故更感動。袁永定和楚楚都不會殉情,並不是愛對方不夠,而是沒有必要,普通人有什麼必要動不動就殉情,陳振邦殉情遲疑和死裡逃生之後不再殉情也是這個道理。袁永定說如花的感情太激烈,因為如花不是普通人,如花是風塵女子,沒有愛情,連普通人的生活都難以獲得,所以,如花會殉情,還會守候五十多年,就是因為要確認陳振邦對自己的感情,從而證明自己生前有過真正的愛情,到死都沒有失去,雖然這樣的愛情帶給自己的只有愛情。所以,當陳振邦再次被當年的曲調喚醒,如花終於感受到曾經滄海的滿足和看透生死的平和。導演運用時空交錯,以如花對十二少至死不渝的愛情諷喻了現代人對愛情的態度和觀念,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覺和心靈沖擊。
2. 如何評價電影《胭脂扣》
導演運用時空交錯,以如花對十二少至死不渝的愛情諷喻了現代人對愛情的態度和觀念,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覺和心靈沖擊。影片重點渲染了30年代的頹廢美,而忽視了80年代香港風貌的表現。
梅艷芳飾演的女鬼,全片中從未以驚悚的鬼臉來嚇人,在哀怨中流露出凄艷的鬼氣,將那種陰郁的氣質刻畫得深入骨髓。其以二十四歲芳齡,將這個老鬼演繹得呼之欲出,一雙暮氣沉沉的大眼中似乎蘊涵著整整一個時代的故事。
張國榮把一個痴情但懦弱的富家子弟「十二少」刻畫的入木傳神,角色散發著高貴氣質,有種讓人敬而遠之的華美。影片最後老淚縱橫的十二少空茫地瞪著找回人間的如花,眼神中透露著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有後悔、有驚恐、有慚愧、有羞惱、有無奈甚至有憤怒。
3. 《胭脂扣》到底好不好看
作為人類永恆主題的愛情被各種電影反復的表現,但大多是表現愛情的偉大和純潔。而《胭脂扣》作為一部愛情電影卻從批判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的愛情,痛擊人類自私自利的心理死角,諷刺當代人不肯真心付出的游戲愛情觀。青樓妓院本是最難產生愛情的地方,無論是妓女還是嫖客都帶著一種買賣的心態在進行交易,而影片所表現的最堅貞的愛情卻出現在這里,表現這種出現在風塵女子身上的愛情當然要比僅僅表現都市男女的愛情要有力的多,因為風塵女子是最看輕男女之情的,於是這種愛情的實現和堅持更加困難。導演堅信如果出身污濁環境的女子都有勇氣去付出自己的真心,堅持自己的愛情,那麼所有的人都應該好好的自我審視一番。
導演雖然使用當時香港風行的鬼怪靈異元素,但其實算不上是一部人鬼戀的影片。梅艷芳飾演的如花雖然後來以鬼的面目出現,但其實只是代表了她愛情的繼續,如果沒有徇情自殺的情節,她仍然會以其他面目出現來堅持和驗證她的愛情。如花從人到鬼不變的愛,使得她本身成為堅持愛情的最大權威,她重回陽間尋找愛情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對愛情進行考驗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導演設定了一對現代的都市情侶作為她的助手,既作為旁觀者客觀鑒定這段愛情的真偽,又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對自己愛情觀進行深刻的反省。
4. 真正經典是無法超越的,為什麼沒人翻拍電影版的胭脂扣
因為這部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演員都無法超越,它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讓大家很難去比較。這部電影雖然是88年才上映的,但是它卻以時髦而凄婉的題材成為大家心中的巔峰之一。
這部電影不僅想講述一段愛情,還要講述時代的悲哀,人們不了解這種跨越身份的喜歡。同時女主最後的灑脫才讓人心痛,她放下了卻難以讓觀眾放下,她懂了這段愛的淺薄也讓大家內心悲傷。
5. 如何評價電影《胭脂扣》
很真實。是人就會有恐懼,我不是不喜歡你的,可是這份喜歡卻還沒有深到讓我陪著你死去。我沒有談過戀愛,不知道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可在有的人眼中,彷彿永遠在一起就是愛情了,所以特別看重生死相隨。許多人吹捧父母那輩人的愛情,吹捧那種剛開始彼此並不了解下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可是我覺得那種方式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准確來說不是愛情,而是親情。如果一男一女之間有了感情就是愛情,那讓同性戀情何以堪?他們可能覺得愛情就是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就是我人生中全部的意義。可是我覺得,愛情是你和我心意相通彼此共鳴,就算是不在一起又能如何呢?
6. 誰知道 胭脂扣 好看嗎
你如果喜歡今生來世的題材,喜歡愛情悲劇,喜歡感嘆人世的悲歡無常,喜歡梅姐(梅艷芳)或張國榮的話,你就會喜歡......
7. 胭脂扣小說和電影在情節上的異同
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故事的構建
小說和電影都是講述了香港石塘咀紅牌阿姑如花與南北行富家公子十二少陳振邦的一段時空交錯、纏綿悱惻的情愛糾葛。
二、情節的表現格局不同
1、電影相對於小說而言,受到篇幅時間的限制,有時需要濃縮在小說文本中延宕的情節,使之成為在時間鎖與空間鎖中集中發生的有聲有色的沖突。
2、小說本身就具有時間鎖,先定在7天內,如火只申請來人間七天,可時間一天天過去,尋人卻不見效果,作者有意製造出緊張的時間氣氛,而正當如火期限即將到來之時,卻又意外找到了十二少,故事到此峰迴路轉。
三、蒙太奇的展開方法不同
1、在電影創作中,根據主題的需要、情節的發展、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度,將全片所要表現的內容分解為不同的段落、場面、鏡頭,分別進行處理和拍攝。然後再根據原定的創作構思,運用藝術技巧,將這些鏡頭、場面、段落,合乎邏輯地、富於節奏地重新組合,使之通過形象間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關系,相互作用,產生連貫、對比、呼應、聯想、懸念等效果,構成一個連綿不斷的有機藝術整體。
2、小說中通過蒙太奇的畫面組接表述展現出永定的內心活動,「一陣空白。我計算時間,不住看錶。阿楚現今在地鐵、的士,現今下車,到了我家門。我在趔趄期間,無意地發現進屋多時,我卻未曾放鬆過,未換拖鞋,甚至紐扣也沒有解開。在自己的家,也端正拘謹。面臨一個兩美相遇的局面。」
8. 和《胭脂扣》類似的一個電影叫什麼
片 名: 大鬧廣昌隆
導 演: ( 陳果 Fruit Chan )
主 演: (吳大維 David Wu) (青山知可子 Chikako Aoyama) (鄭旦瑞 Lawrence Cheng) ( Josephine Koo) (黎彼得 Peter Lai) (梁家輝 Tony Leung Ka Fai)
上 映: 1993年
劇情介紹:
這是一個人鬼之間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鄭丹瑞乃當年「麗的呼聲"街行情主持人,在一次意外中跌落海中,被一把偶然飄來的美麗雨傘救起……附在雨傘中的鬼魂陶君微出現,她要求鄭帶她回去,昔日那愛與恨,生與死的傷心地「廣昌隆",找她的負心丈夫報仇。
我在小時候看過的哈,那時候感覺挺好的,不恐怖,演的挺傷感的。
9. 《胭脂扣》電影和書哪個描寫的更精彩
我個人比較喜歡書上寫的
10. 《胭脂扣》為何電影講的是負情,而小說在寫欺騙
1988年由關錦鵬執導,張國榮,梅艷芳主演的電影《胭脂扣》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李碧華的第一部小說,《胭脂扣》主要講的是一個報社職員袁永定,與美艷女子如花之間相識,從而得知了一段50年前的紅牌阿姑與富家公子12少的痴情糾纏。
而電影的後面應該是把《胭脂扣》還給的十二少。但是小說中如花並沒有將胭脂扣還給十二少,而是把《胭脂扣》放到了袁永定的衣服口袋中。曾經這是她最看重的東西,如今不要了,袁永定也不要,便是隨手扔在夜路,這就是感情中最殘酷的地方。原著小說的主題是一種欺騙的感情,而電影的主題是一種負情的感情。相較於,兩者來說,如花的生活過去可能沒有選擇。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來說有很多人是有選擇的,卻還選擇了像他這樣的生活,那才是極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