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電影《迷霧》沒看懂
《迷霧》的結局,完美的殘酷!~
前幾天剛剛看了這部電影,認為最好的地方就是結局,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男主角沒有堅持到最後,在最初,他是最冷靜,最渴望生存下去的,和普通的父親一樣,他要保護自己是孩子,還想去救回自己的妻子....
但是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看不到前路,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
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朋友S的S,傷的傷,背叛的背叛,大霧中各種各樣的怪物,
正等著吃掉他們,在這時,唯一的避風港---那間超市又出現了「以活人做貢品」的惡行(無疑,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已經瘋了)!
男主角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們決定離開,雖然最後是離開了,但他們並沒有帶走食物,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同伴,最重要的是,不可能再回到超市讓他們斷了後路...
最後...妻子因為窗戶破洞(主角認為是自己的過錯)而S去...
汽油用光...以及....那個非常非常龐大的怪獸....
個人以為,讓他絕望的就是那個龐大的怪獸..有人想被那東西弄S嗎?
那種惡心怪獸的出現,是不是就代表著沒有生存的希望了?
有句話說:S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S!
到了這種時候,S去對他們是種解脫,活下去只會無限的恐懼,正常人根本受不了那種不間斷的恐懼!
死亡使四個人解脫,而主角以他超強的精神力,毅志力承受著這巨大的痛苦!幾乎瘋狂,這時的他只想得到同樣的解脫,哪怕是被怪獸吃了,也想解脫!~
最終的結果使他徹底的崩潰....估計他是S不了了,他連自殺的能力都沒有就已經瘋了!~
Ⅱ 電影迷霧結局是什麼意思
結局:大衛開車穿越迷霧,回到住處,發現他的妻子已被蜘蛛怪的絲纏死。傷心欲絕,大衛再往南方前進,路途目睹這場浩劫後的城市殘骸,及遇到數百呎高的巨型怪獸。最後,他們耗盡了汽油,也沒有找到任何倖存者,於是四個成年人決議,決定不再掙扎,
接受死神的召喚,免受怪獸的痛苦折磨。但是五個人卻只有四顆子彈,大衛奮而拔槍,將阿曼達、丹米勒、艾琳和自己的兒子比利槍殺。殺了四人的大衛,想要飲彈自盡,卻已然沒有子彈。
自殺不成的大衛,悲痛欲絕地走出車外,大聲哀號吸引外頭怪獸注意,打算送死。大衛聽到類似生物走向他,卻發現是美軍的坦克、裝甲車、兩棲運輸車,大量的化學兵以步槍、噴火器、強效殺蟲劑與各種軍火攻擊怪物,此時濃霧逐漸散去,怪物也幾乎死盡。
大衛看見當初第一位離開,無人願意搭載的媽媽,抱著孩子,就在救援車上冷冷地看著他。如果在遲一些,和他出來的這些人就不用死。大衛崩潰,悲號不已。(劇終)
(2)美國電影迷霧好看嗎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畫家大衛·德雷頓帶著他尚年幼的小兒子比利生活在緬因州一座風景怡人的小鎮里,恰逢一場暴風雨過後,經過瓢潑大雨洗禮的小鎮本應該恢復清爽的泥草氣息,可是遠方突然逆風飄來的濃密黑霧,讓大衛隱隱有了不祥的感覺。
厚重、非自然情況下形成的大霧,幾乎在眨眼功夫就包圍了整個小鎮,最讓鎮民們想像不到的是,濃霧中隱藏著一股恐怖且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受到攻擊的不僅僅是人,還包括一切生物,一時間,生靈塗炭。關於「迷霧」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最可靠的說法是,
小鎮旁邊一個高度機密的軍事基地正在進行一項名叫「箭頭計劃」的秘密實驗,然而實驗失敗了,周邊的生物都成了受害者。對於「迷霧」的起源,小鎮的居民已經不是那麼關心了,畢竟命懸一線的時候,誰還有時間考慮別的呢?如何從這些致命卻沒有實體的濃霧的攻擊中逃生才是最重要的。隨即,他們就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衛·德雷頓與兒子領著一小撥人,突出彌漫的霧體的重圍,退避到一家超市中,暫時逃過了這一劫。然而大衛這時候才幡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外面那一團團黑漆漆的東西,而是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驗。
Ⅲ 幫忙講解下《迷霧》這部電影。
《迷霧》簡介:
畫家大衛·德雷頓帶著他尚年幼的小兒子比利生活在緬因州一座風景怡人的小鎮里,恰逢一場暴風雨過後,經過瓢潑大雨洗禮的小鎮本應該恢復清爽的泥草氣息,可是遠方突然逆風飄來的濃密黑霧,讓大衛隱隱有了不祥的感覺。
厚重、非自然情況下形成的大霧,幾乎在眨眼功夫就包圍了整個小鎮,最讓鎮民們想像不到的是,濃霧中隱藏著一股恐怖且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受到攻擊的不僅僅是人,還包括一切生物,一時間,生靈塗炭。
關於「迷霧」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最可靠的說法是,小鎮旁邊一個高度機密的軍事基地正在進行一項名叫「箭頭計劃」的秘密實驗,然而實驗失敗了,周邊的生物都成了受害者。
對於「迷霧」的起源,小鎮的居民已經不是那麼關心了,畢竟命懸一線的時候,誰還有時間考慮別的。如何從這些致命卻沒有實體的濃霧的攻擊中逃生才是最重要的。隨即,他們就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衛·德雷頓與兒子領著一小撥人,突出彌漫的霧體的重圍,退避到一家超市中,暫時逃過了這一劫。
然而大衛這時候才幡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外面那一團團黑漆漆的東西,而是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驗。
創作背景
該片所依據的故事素材,來源於1984年斯蒂芬·金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
然而當小說被搬上大銀幕後,受到了抨擊當代政局的質疑,斯蒂芬·金無意製造政治爭論。
他認為,《迷霧》中講述的故事來源於越戰和那個特殊時期的各種沖突,而可能會遭受質疑的部分,恰恰是影片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迷霧》是由帝門影業公司出品的的恐怖片,該影片由弗蘭克·達拉邦特自編自導,托馬斯·簡、納桑·蓋博、瑪西亞·蓋·哈登等主演,該影片於2007年11月2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史蒂芬·金1980年同名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被未知的迷霧所籠罩困於超級市場的市民,對抗怪物和宗教狂熱分子以求生存的故事。
《迷霧》其實是在探討一種基於幽深人性的可能性,所以才顯得真假莫辯、才讓作為人類本身的我們無法釋懷。它是部盡得史蒂芬·金小說藝術神髓的心靈小品。
不僅是它布滿懸疑色彩的情節和人物設置,還表現在用極少的直接恐怖場景,對觀眾心理造成的驚嚇效果卻超越了一批血淋淋的恐怖類電影,可以說它延續了史蒂芬驚悚小說的風格。
所以說《迷霧》的恐怖不僅僅停留在嚇唬人和講故事的層面,而是更深入的挖掘了人的內心。是人們困在密閉空間、面臨危險時會有什麼反應。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可怕的反而不是怪物,而是人,這也是《迷霧》中真正精彩的部分。
Ⅳ 美國片 《迷霧》 反應了什麼
這電影是改編至一本小說。這么多年美國的電影都是個人英雄主義 英雄崇拜主義,這是美國人思想的一個體現,所以作者用這樣的結局來警示現在的美國人不要在自我 自大,美國人的自大導致了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作者一直是想讓美國人給自己一個客觀正確的定位。電影導演很尊重作者 沒有把結局改成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
這還反映了人性;電影最後,最有英雄派頭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誤殺親子不是偶然的。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而是反思(同《老無所依》相似),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
Ⅳ 迷霧這部外國電影給大家的感受是什麼
我想起了郭冬臨的話,沖動是魔鬼啊
Ⅵ 誰看過迷霧這個電影:進來評論評論
最後那個場景也許傳達了這么一個意思:為什麼主角不再堅持一下,只要再堅持一分鍾,生的希望就來到了。但他們放棄了,讓人惋惜,讓人深思。主角在汽車沒油了的時候聽到的聲音並不是怪物,而是坦克的轟鳴聲。。。主角最後殺掉了車里所有的人,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在恐怖中被怪物殺死,相比之下,用手槍了斷倒是更痛快些。當然,那個小孩是什麼也不知道的,他只能用驚恐的眼神看著自己的父親。。。
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希望
這部電影揭露了人性的丑惡,值得仔細品味。
Ⅶ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
昨天看了驚悚片《迷霧》感觸頗深。
電影最後,最有英雄派頭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誤殺親子不是偶然的。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汽油用盡時他開始數子彈,數完不久就殺人了。為什麼那麼快?就算他們確實只剩下死路一條,為什麼不等到餓得支撐不了或是猛獸來襲時再動手呢,那樣哪怕還是會死,至少可以多活一會呀?多一會就多一份希望,這不正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跑出來追求的希望嗎?但他還是動手了,別人死於他的信仰危機。
人與人之間,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我們信仰的東西不同罷了。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別人的。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自我的國家。於是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著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瘋婆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組織。正如那個威猛爺爺所說的:「你只要能把人嚇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干什麼都行,他們會投靠任何能給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瘋婆子,去葯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ps:我覺得蟲子不咬她是因為連蟲子都嫌棄她)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於是我們把賭注押在他身上,賭他會是最後勝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偏狹的。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麼的明智。信仰瘋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論是軟弱還是歇斯底里,在瘋婆子被槍斃時(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們看著在迷霧中漸漸消失的汽車除了發呆還是發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沒有問題讓他解決,沒有人讓他救護,沒有怪獸給他打,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但即便這樣,他還是很紳士地把子彈讓給人家用,從這點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國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義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國這兩年的電影諷刺得正是國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從911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擊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因為美國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愛充英雄,自以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窩,他怎麼能不懷疑自己有問題呢。這部影片的打擊的就是人類的自以為是,你以為人類知識多吧?我給你沒見過的看看。你以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讓你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高度文明吧?我讓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蠻。你以為你科技發達吧?我讓科學家造個地獄出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被踐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為所有人中最慘的。他的絕望和悔恨超過所有人。唉!這對美國人當下的心情是多麼好的寫照啊!
而那個為了孩子以死犯險的母親為什麼能逃過此劫?怪獸對中年婦女木有興趣?不是,是因為導演想說: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對恐懼的本能,比動物高級不了多少。只有信仰愛,在愛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類中最高級的,才配享受奇跡。
拉康說人類是「知識偏執狂」。也就是說我們對知識具有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執著。從茹毛飲血的猿人到鋼鐵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從脆弱無力的嬰孩(動物的幼年期比人類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為了強大到足以對自己的命運達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這樣一種性質:它不僅有獲得、儲存和處理知識的功能而且它有執行這種功能的要求,所以盡管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會損傷大腦但完全無須思慮的生活更易招來老年痴呆。從啟蒙運動高舉理性大旗那個時代起,不,更早些,從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得那時候起,我們就在思考,思考把我們從動物中劃分出來。人類歷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勵著思考與智慧,我們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許許多多宏大結構來梳理和儲存巨細無遺的知識細節。當然那是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我們很少去賺棄知識垃圾。獲得知識從一種生存必備技能變成了一種心靈需要。現代人進化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們習慣了掌握信息、做出計劃、預知結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計劃中便會有些焦慮,像《迷霧》里這樣把人當螞蟻耍的情況怎麼能不另人抓狂?對人類知識偏執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後現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於此,我覺得那位母親的存活只是一種偶然,只是為了表明我們對未來的無法掌控和無法認知。這當然,也是對人類認知癖和認知能力的嘲諷。在這點上這部電影和《黑客帝國》《香草的天空》也有異曲同功之處,總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Ⅷ 電影 迷霧好看嗎 有什麼血腥鏡頭嗎
不是一部十分精彩的電影,但是情節還是比較緊湊,比較吸引人,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結局很出乎人的意料。總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有一些血腥鏡頭,例如蜘蛛從屍體里鑽出來,斷肢,腫脹等等。如果你對這些很敏感,還是看之前慎重考慮下。
Ⅸ 迷霧這部電影講的什麼啊好看嗎准備看看
挺好看的,就是一個小鎮,突然被迷霧籠罩,然後迷霧里有怪物。結局挺憂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