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現在不論是大陸的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台灣演員當男女主角!!!!
兩部都是於正的戲,都是大陸的戲,大陸投資的,演員是於正挑的,因為美人天下都有賣給台灣播啊,所以用一兩個台灣演員沒問題的,兩岸都是中國人,別計較了,現在大陸的戲都賣給台灣的,因為台灣現在只剩下白痴偶像劇了,所以不解釋了,你懂得
❷ 為什麼以前80-90年代時香港的電影基本是很難見得到大陸的演員的呢而台灣演員和日本的演員 等等外
1.當時大陸娛樂圈沒有港台那邊發展的好。2.那時大多數綜藝節目還有歌曲什麼的都翻自日本......就像現在韓流走進中國市場(很多綜藝節目都是從韓國那邊購買版權的)
❸ 為什麼台灣沒什麼有名的電影明星,拍得電影也很少,都是些電視劇
因為有香港 ,香港的電影發展的比較早,占據了亞洲的市場,換個說法,對台灣有沖擊,所以台灣多數拍一些小成本電影,文藝或言情的多一些
❹ 為什麼台灣男演員的演技這么差
我覺得吧因為台灣多是靠偶像名號出道,偶像劇煙台多樂,難免不太切實際,然後感情不真摯,演技自然就補強硬了,但應該只是一方面吧。
❺ 現在台灣出來的女演員漂亮的沒有比以前的多這是怎麼回事
影視圈沒落台灣娛樂產業衰退已經是眾人皆知的事情,即使有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未必想進入這個產業工作(進去大概只有演鄉土劇的份)。好的資源如果沒有人脈,憑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不會有機會 (看歐陽娜娜的例子就知道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又怎麼捨得把小孩往那種復雜的圈子推?我身邊長得好看、氣質出眾的同學,大多都走教師、公務員或是空服員之類穩定的工作,也有即將成為醫生的。影劇圈其實從來就不是台灣一般家庭的優先選擇。
而今天港台的美女,因為娛樂事業沒落,很多好底子的演員根本沒機會(或者自身不願意)走進這個圈子,可參考現在的港姐選美。二來就算進入了,也很難碰到合適的影視劇來讓自己形象被大眾所知。很多人為了刷臉,頻頻上廉價的談話節目或者網路直播,但沒有作品支撐,觀眾也很快會厭倦。你就算臉再好看,也到不了林青霞王祖賢那個層次上。
❻ 台灣的影視劇演員怎麼都不來內地拍電視劇阿
一方面大陸拍歷史劇和正劇比較多 需要的都是硬底子的演員 像北影,上戲和軍藝等院校出來的已經很多 可以說大陸是不缺演員的 缺的是演戲的機會 所以一般沒有十分必要找台灣演員 加上台灣流行的偶像劇很多外表重於演技 所以競爭力也不是太好. 電影是最能顯示一個演員的演技的, 台灣的電影演員獲獎的很少, 從這點上能看出來台灣在演員演技的培養上還是沒有很到位的
二是台灣演員都是台灣腔 演戲聽起來有點不搭 其實台灣的中文標准發音跟大陸是一樣的 (比如, 跟大陸一樣都分捲舌音跟翹舌音, 也都分前鼻音跟後鼻音) 但是 我們聽到台灣的電視上說的國語很多其實連台灣的標准音都不是 大家都按習慣說法把捲舌跟後鼻音等等弱化或者省去了 這樣來大陸演戲的話 由於發音上能聽出來差別 會帶給觀眾不適宜的感覺 因為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放到發音的差別上去 影響觀看的流暢度
三是大陸對台灣演員有限制 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言行稍不注意還封殺 所以政治也是一方面的考量 不過 這點比台灣已經好多了 因為台灣來大陸的藝人一大堆 而大陸的藝人沒幾個被允許去台灣宣傳的 台灣政府不放行
以上是個人看法 樓主不用謝
❼ 近幾年有什麼比較好看的台灣電影嗎
有一部電影叫《經過>雖然是2005年就拍過了``但知道的人不會很多吧``很不錯的電影.還參加過該年東京國際電影節
導演: 鄭文堂
主演: 戴立忍 , 桂綸鎂 , 蔭山征彥
點評[以下文字乃轉載]
他在街上踩著自行車,在路邊攤吃面,但天橋下賣藝的盲人緩慢而憂傷的二胡曲一直在畫面外延續,那是他腦海中仍揮散不去的旋律,憂傷的流淌著。
鏡頭隨著自行車穿行在這個城市,沿路的商店攤販、車輛不時地在畫面中經過,音樂舒緩。
攝像機的屏幕上也悠然地展現著車行進中一路上的風景,猶如徐徐展開的畫卷。
這樣的節奏是屬於台北這個大都市的么?沒有高樓大廈人流如織,只是小街小販綠樹重山。
記憶在崇山峻嶺中漫步,人是如此的渺小。
那幾米長的古老手卷畫卷也好,窗外的風景也好,在移步換景中,我們感受著時間的流淌、生命的經過。
白色畫面上,黑墨書寫著蒼勁有力又毫不張揚的兩個字, ——經過。那份屬於書法的美已將我深深吸引。
「這里有一個山中的博物館,她原來只是經過這個島嶼,可是,命運卻讓她留了下來。」
一個以紀念故宮建成80周年為題材的創作電影,圍繞著老中青三個人展開的故事。年老的阿超伯是曾經在戰亂時期運輸寶物、見證故宮歷史的老員工,李東橫是研究故宮藝術的「大作家」,而阿靜是充滿了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一代故宮講解研究員。
在浮華喧鬧的現代社會中,他,李東橫,彷彿是一個異類。走在深夜寂靜的小巷,是一個人的落寞。因為他的時間停滯在了深愛的人離開的那一刻,所有歡笑都被留在了過去。沉默、冷淡、對著古畫卷自言自語,漠然的臉、毫無感情地說話,將心冷藏,如一潭死水,只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裡。
「我不想改建,也不想拆遷」,阿靜固執著,不願看著自己的家被拆遷。可是,那隻是我們想要留住過去的願望而已,明知這不切實際的願望並不能阻擋現實的腳步、也不能改變什麼。
「人總是有夢想的嘛」,或許有時在別人看來是那麼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議,可是,它也會有實現的一天。
阿超伯對過去運輸寶物尋找珍藏的地點挖山洞等等的敘述不時地閃回,它們開啟著童年的阿靜的好奇和對過去的美好想像,造就了年輕的心中的夢想,也帶著我們在過去和現實中往返、在時光隧道中穿梭。地鐵飛馳著駛進站台,它剛穿越了時光隧道歸來么?靠著車窗迷迷糊糊睡去的靜,夢中又彷彿回到童年時初見《寒食帖》時的場景。
閉上眼,深呼吸,小心翼翼懷著如朝聖般的虔誠之心走進那山洞,迎接夢想中的世界。她猶如走進了千年時光隧道,通向那段悠遠的過往。那多年的夢想和祈願只為了這一刻,走在這深鎖著寶藏的山洞隧道庫房中,觸摸到一絲過往的真實。
走在這長長的隧道庫房中,她的身影在遠去,變得越來越小;那是時間的長河,人終究消逝在其中,只有那些書、畫、雕塑留了下來,成為歷史和生命曾經存在的痕跡。
她年輕、有夢想、也會被別人的夢想所感動並給與幫助。就象她說的,她最喜歡的一個字是篆書中的「人」字,因為「它就像一個人伸出手去,想去牽另一個人,那是一種友善的表示」。而她那幽然綻放的情愫與熱情,也感染著心如死水有些自閉的東橫。
島,也有夢想。為了夢想,他從日本來到台.灣,為了看一眼《寒食貼》的真跡,為了看一眼祖父曾經作為書畫修復士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作品,也因為與蘇軾寫下《寒食帖》時類似的在職場被人排擠而流放的心情,想與作品對話、感受與古人相同境遇下的那一份心境,一份內心的安靜。雖然歷史長河故事萬千,時代變化,而人的心情、情感、境遇卻總是類似和相通的。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深埋內心的故事,
我們都是時間的過客,生命只是一種經過。
老態龍鍾的阿超伯,也曾經是勇敢地在戰火中運輸寶物的年輕人。
沉默的李東橫,他曾經是歡聲笑語地沉浸在愛情中的年輕人,也是跟著巡山員父親走在大山中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父親進山後卻再也沒有回來。
阿靜,她是那個從小聽阿超伯講故宮故事和寶藏長大的孩子;也是那個坐在摩托車後座的孩子,在隧道中駛過,通向記憶的彼端。
回憶,是我們一路經過的風景。
人生總有缺憾,而在天橋下拉二胡的盲人,只是在裝著錢的碗前寫著:「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有些事情的殘缺,是一種必經的過程,就讓它這樣吧。」 面對被阿靜摔壞了的古董碗,李東橫寫下了這句話,是給阿靜的,也是給自己的吧。
而阿超伯的一句 「人生的缺憾,不過是茶餘飯後的一場回憶罷了。」 也讓東橫終於走出了對過往的無止境的遺憾,重新面對新的生活。恩,我也要多念幾遍這句話,多多提醒自己。
這部電影雖然是為紀念故宮而拍攝,圍繞著古代書畫作品而展開的故事情節,卻絲毫沒有古舊之氣,反倒讓我們在女主人公的年輕的夢想和熱情中、在那些充滿稚氣的動畫的穿插表現中,感受到歷史煥發出來的的勃勃生氣。
故宮里珍藏的是被人類千百年來共同珍視的寶物,它們是如同《寒食帖》一樣經歷了戰火紛飛年代顛沛流離最終才幸而得以保存下來的人類歷史寶藏的一小部分。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心中最珍貴的是什麼呢?阿超伯告訴我們說,那個曾經伴隨他度過戰亂流離的青年時期的母親送的一個小玉馬,那個在某個台風夜運輸寶物的路途中被摔壞了的玉馬,是他一生最珍貴的寶物,「雖然只是一塊普通的粗玉,但是對我來說,跟一個故宮里的寶物被打破,是一樣的心情阿...」
這部以紀念故宮而拍攝的劇情片,讓我對歷史、博物館有了重新的認識,也勾起了我想要重新拿起毛筆的沖動。
一直覺得博物館里的都是些沒有生氣的冰冷物品,沒有什麼大的興趣。小時候買帖練字也根本不曾去體會過字里行間的含義,對我來說它們只是一個個的字的範本,不同字體有不同特點,然後懂得「字如其人」,從字的結構去理解一個人的性格。等我再長大些,才知道書法作品和所以藝術一樣,是一種表達。這表達不僅是文字上的,那情緒也是蘊含於輕重緩急張弛之間的線條中流淌著的,但,也不曾好好地去體會感受。而隨著連紙筆都幾乎要被電腦打字替代的時代,毛筆是多麼遙遠的一個字眼。雖然帶了筆墨出國,除了偶爾幾次用來表演等,寧願日日坐在電腦前,也是懶於去鋪紙練字的。那彷彿會是一場儀式,屏氣凝神,心無雜念、全心貫注於筆端的內心修煉。雖然如今的「安靜」也是少時便已形成的,但也仍不曾像片中的人物那樣去靜靜的觀看那些書畫作品、和它們對話,去感受古人其實和我們一樣擁有的處於各種境遇中的心情,或許我也還沒有能力懂得,但是,看了這電影我再次領悟,那些書畫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們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人和屬於他們的故事,還有真實的情感。
藝術品終究是關於人的藝術、是因人類的表達而生,是因情感的存在而有了存在和審美的價值。
老人阿超伯兩次在練氣功時說到,「虛實交替之間不要有斷點。」 或許也可理解成是書法要訣之一吧,字與字、比劃之間的一種氣的延續和貫通,或許也是歷史與現代的一種貫通。
而看到影片中那些黑白水墨流動的線條時內心的激動,是因為自己對過往的懷念還是被自己遺忘了的夢想在蠢蠢欲動?曾經有過成為一名書法家的夢想,不知在何時早已變成了一種對自己幼稚的嘲笑並且漸漸遺忘,可年少時的種種卻也變成了如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註定,安靜、緩慢、耐心...... 小時侯從美術班被選去學書法,現在想來總覺得很難說是因為我生性本來就適合還是因為練書法讓我變成這樣。
而這樣的愛好,在如今似乎也充滿著一種懷舊返古的氣息。是否也會有些「不食人間煙火」呢?
很驚喜的是,在影片中看到「雲門舞集」的表演,對舞蹈一直都不太懂,只是曾經在《南方周末》上看到過有關雲門舞集的新作品「行草」的一些介紹,一直想能有機會一睹「雲門舞集」也是出於對林懷民和「雲門舞集」的好奇和時尚的一種驅使,但是當我看到影片中的這一小段表演,雖然幾乎只有不到一分鍾,我卻被深深吸引,在舞者的造型、舞動的緩急變換之間,我能感受到行書的線條流動之美和內在的力量。
電影的攝影感覺很舒服,表演也都不錯。
不久前才看的《藍色大門》中扮演青澀的中學生的桂綸鎂竟已經出落成為亭亭的窈窕女子。並不算漂亮的她,微笑的時候,眯成了縫的雙眼和雙唇,勾勒出3條上彎的曲線,如此美麗和具有感染力。
而扮演老人阿超伯的是一張熟悉的臉,在無數台灣電影或連續劇中出現過的臉——老演員田豐,總是和藹可親的面容,他曾是《童年往事》中的父親,而20年後的《經過》中,我也看到了歲月的無情,時光的流逝。
文/sophie
簡介/
她是靜,故宮助理研究員,自小聽著資深員工阿超伯的故宮往事長大,對隱深故宮的山洞庫房,有著浪漫想像。他是東橫,自由作家,幫故宮撰寫故事,一段失戀境遇讓他相信殘缺只是人生必經過程。而他是島,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車型設計師,在公司的內斗中敗陣,懷著與蘇東坡相似的心情來台尋寶,試著解開生命中的謎。
三個人的命運緊緊扣合,隨著『寒食帖』的秘密走進故宮的山洞密室,一段尋寶探秘的旅程,一場經過的回憶,即將開始…
宣傳照
http://coverpages.fifid.com/_l.jpg
電影觀看:
http://video..com/v?word=%BE%AD%B9%FD+%B4%F7%C1%A2%C8%C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故事背景: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7225448
❽ 哪些演員真的不適合演電影
「只適合」也只是無奈!
所謂「只適合演電視劇不適合演電影」,這對於觀眾來說是「先入為主或看習慣了」,對於飾演電視劇的演員來說,多是無奈!
比如章子怡,鞏俐在學校時的第一部戲就是電影,因為她們運氣好,抓住了機會,努力了,所以好運連連,接拍了好幾部電影,她們也就成了電影演員。
和章子怡鞏俐一起的其她同學,可能第一部戲接的是電視劇,她們就想「什麼電影電視劇的,有戲拍就不錯了,既能練手,積累經驗,還給錢,幹嘛不拍!」一來二去,由於她們在電視劇里的風光,以後很多製片方,導演都來找他們演電視劇。
其實,她們開始也想演電影成為表演藝術家,但是,人各有命,想乾的未必幹得成,不想乾的天天有人找你。於是,她們就想,演電視劇怎麼了,電視劇粗糙就粗糙唄,不當藝術家又怎麼了,給錢就得了唄,而且也不少賺,同樣能出名,何必非要當表演藝術家呢,再說,當了電影演員為了角色嘔心瀝血也未必就是表演藝術家呀!
於是,她們就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接著一部一部的電視劇,成為你心目中最適合演電視劇的演員!
當然,電視劇演多了她們也真的再也不大可能演得了電影了。因為電視劇把她們演壞了!
❾ 為什麼感覺周潤發這幾年的電影一點都不好看,沒有以前小馬哥的風采了
感覺周潤發這幾年的電影一點都不好看,我個人感覺是因為個人的理解的價值觀不一樣,發哥每個階段出演的電影都會在價值方面上,有很大程度的跨越,順應時代的變化以及文化潮流而選擇出演電影的內容。
但隨著影視界的逐步發展,電影的價值觀在明顯強調,近幾年發哥的電影也開始轉型到喜劇情感檔,在《澳門風雲》系列中,發哥扮演兩個不同的角色,一個是魔術師,一個是賭神的身份,兩種風格的混合,再加上傻強和張家輝的配合,讓劇情更加偏向搞笑的風格但是還是離不開賭界,更多的是強調價值方面。
但話又說回來,不管是演技還是風格,周潤發都在極力演繹的道路上,發哥還是你發哥,小馬哥風采依舊!
❿ 為什麼現在不論是大陸的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台灣演員當男女主角
請你具體指出那出大陸的電影或電視劇是同時由台灣演員當男女主角,不要睜眼說瞎話,十數年前廣電總局已經下了個規定,所有在大陸拍攝、投資的影視作品主演必須至少有一半是大陸演員,否則是不可能通過審批在大陸上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