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外喜劇《二十歲》,國內劇情電影《二十歲》,有什麼不同呢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看國外電影和國內電影有什麼不一樣,有時感覺這里好,有時感覺那裡好,今天得心看到了兩部電影名字一樣的電影,分別來自不同的地方,一部最近大陸上映的劇情電影《二十歲》,一部是韓的劇情喜劇電影《二十歲》,這兩部電影有什麼不同呢?也許有人說不和國內青春片比,因為太不同了,但是想要進步就要來對比!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20歲的青春沒有墮胎車禍這么爛俗,可是打架,輟學去靠打游戲賺錢,屌絲追小三女神,甚至約p,這樣的情節就不爛俗嗎?而且劇情是相當混亂,故事鋪墊太多,都沒講明白就草草收場。最後看故事已經崩了,又強行煽情正能量一波。如果再將故事再好好打磨打磨,拍成個電視劇,可能會好一些。
Ⅱ 20歲必看的電影有哪些
|20歲影單|十部提升自我必看的經典電影
Ⅲ 20歲的漂亮女生多久在電影院看一次電影
在電影院看電影跟年齡沒有關系。有些人很喜歡在電影院看電影,喜歡享受電影院的氣氛和喜歡感覺身臨其境的沖擊感觀吧!但也有些人是例外。不喜歡大眾場合也不願意花錢,所以說跟年齡沒有多大的關系。
Ⅳ 二十歲了,有沒有什麼適合20歲看的電影勵志的
【十佳勵志】個人總結!
1)三傻大鬧寶萊塢
2)請叫我第一名
3)阿甘正傳
4) 美麗心靈
5) 喜劇之王:參雜星爺個人奮斗史!有些情節很誇張!
6) 美女也煩惱: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有些誇張!那首瑪利亞挺好聽的!
7) 歌舞青春
8) 季節變幻
9) 樂團狂飆
10)陽光小美女
《風雨哈佛路》【【【望採納!
Ⅳ 有沒有和重返二十歲一個類型的好看電影啊
有的。最近上映的一部小製作電影《傲嬌與偏見》,4月20日首映,上映8日破億。笑點新穎自然又不悶,反正我覺得挺好的。
《傲嬌與偏見》是一部定位於年輕女性觀眾的青春浪漫喜劇,其故事內核源自網路小說,講述北漂網路寫手唐楠楠陰差陽錯撿到「落魄富二代」朱侯後,又在機緣巧合下被「暖心高富帥」蕭見君一見鍾情的故事。
Ⅵ 《重返20歲》這部電影影評如何
剛從影院回來。一場只有9位觀眾的電影居然看哭了,看到年老的兒子對年輕的母親「告白」,長長的獨白如同一封懺悔書,真正打動我的是那句話,你走吧,我的兒子我自己救,這種無情的割裂包含著深厚的親情。母親的回答在情理之中,就像她與媳婦等人一邊別別扭扭地吃著晚飯,打聽的卻是兒子怎麼這么晚還不回來的消息,等第一眼看到他,就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迎接。這是母親的本能。人總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往往助人的那部分就是自我舍棄的選擇,在她發現自己變老的秘密時,故事的走向已經呼之欲出了,所以看著前進在人潮中騎行的時候,就明白接下去的行文,這其中也充滿的暗示的意味,愛與救助往往都代表著放棄自我。通篇看下來,覺得某些細節處理的稍顯粗糙,救助相機返老還童的梗新鮮度有限,但是很接地氣,還珠格格出現的恰到好處,演員也很有力,難為李大海和孟麗君的對手戲了。
Ⅶ 重返20歲這個電影為什麼禁播了
因為女主角從老奶奶重返到20歲了,和自己的孫子一起唱歌
我看的全身不自在,總感覺有點亂倫
Ⅷ 如何評價,欣賞一部電影,以《重返20歲》為例
照葫蘆畫不好瓢
文/夢里詩書
自已曾為《奇怪的她》毫不吝嗇贊美之詞,但對於《重返20歲》卻無以能給予認可,近乎98%的劇情重疊,照葫蘆畫瓢這瓢都未能畫好,電影2%的大同小異在於《還珠格格》的笑料梗和隱去了原有的結局,但僅能讓人唯感搞怪作態,了無地氣,人物演技同也倍覺蒼白,難如往昔。
翻拍電影不等同於復制電影,顯然導演連這個最淺顯的基本常識都未懂,在這部名為《重返20歲》中國版《奇怪的他》里絲毫難見陳正道作為導演存在的價值,拋開那細小入微的細節皆如出一轍不談,電影連鏡頭觀感居然也全然一模一樣,讓人甚至會去懷疑這部電影在拍攝之時,是否是一邊放著《奇怪的她》一邊在拍著這部所謂的《重返20歲》,翻拍作品自覺也看過不少,就以《悲慘世界》言,將近十餘次被以電影形式搬上銀幕,但風格迥異的電影雖然故事相同也全然不會雷同到如此地步,沒有自已靈魂的作品,實則只是行屍走肉。
那麼這樣一出「原模原樣」的翻拍,又是否能更好的有以人物塑造和劇情?顯然從成品看是失敗的,電影有其形卻全然未能有其神,拍電影是一件極為講究天賦的事情,這就好比人人皆明王羲之字好,但又有幾人能學其神韻?執導拍攝《奇怪的她》的導演,是曾以驚世駭俗之作《熔爐》令舉國震驚的黃東赫,他對於人物情感在電影中的把控調度,渾然天成,真正將電影中的喜劇渲染化作了能足以觸人心房的感動,而《重返20歲》的改編之處恰是其敗筆所在,一個《還珠格格》的老梗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作為笑料,如此這番就是所謂將電影接了中國地氣?!
有覺電影合格並不是因為這樣一出拙劣的仿效真的能合格,而是在於那本就足能感人至深的童話藍本,這是一個我在《奇怪的她》影評里便已寫到:「電影帶來了一種全年齡段的共鳴,遲暮的老者在電影中看到了真切的自已,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則能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為人父母的不易和對老者的理解,青春年少的少者則能從電影中學到一份寬容與愛情的真知」,電影自身的藍本高度就已然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庸作,而所道也不僅僅只是個關愛老年人的話題,更將愛給予了為人稱道的詮釋,相伴便是最好的愛,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這世間本就沒有那麼多難以溶解的堅冰。
照葫蘆畫瓢的照樣,其實永遠不可能真正畫好瓢,韓國電影近幾年如黑馬的經典頻出,同樣是源於自身的創新,而我們呢?還得靠著一個留學韓國演員的炒作,如小學生練字的方法去臨摹韓國電影,來達到所謂的「票房大賣」,至少自已看了這么一出電影有感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