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目前最全的社交類APP大全
極簡/即焚社交:snapchat、blink、呵擦么、franklychat
、yo、flares、emoji
匿名社交:羞小白、友秘、抱抱、yikyak、秘密、悄悄話、烏鴉、蜂蜜、耳語、rooms(fb)
校園社交:超級課程表、黑白校園、11點11分、超級課程表、notebowl
泛陌生人社交:陌陌、微聚、摩擦、遇見、么么噠、skout、badoo
校園社交:黑白校園、11點11分、超級課程表、notebowl
tinder類:tinder、探探、向右、aloha、約你
校園社交:黑白校園、11點11分、超級課程表、notebowl
視頻社交:秀色、yy視聽、微拍、女生派、9158、網易cc(游戲+美女直播)
電話/語音社交:比鄰、語玩、聊聊
同城約會類社交:美麗約、愛吧、同城秘密搭訕、今日有約、簡簡單單、sayhi、單身在線、酷聊
情侶社交:小恩愛、微愛、qq情侶、戀愛筆記
游戲/娛樂社交:碰碰、陌游、line
play、對面、友加、達答(答題)、煉愛、貝貝
半嚴肅社交:心跳(興趣匹配)、又又(二度好友)
婚戀社交:世紀佳緣、珍愛、百合、花田、有緣、心動婚戀
「附近發生」:sobrr、咻、biu、firechat、meetup、miss、克魯
職場/商務/身份社交:linkedin、脈脈、會會、朋朋、conspire、名片全能王(加入社交)、優士網、海丁
垂直社交:車輪、車星人、zank、blued、gaypark、拉拉公園、thel、半次元、次元、juju、、gogobot(旅遊社交)、投友圈、雪球網、fanatix(賽事)、dr.wine
彈幕社交:tutu、槽廠
圖片/聲音/文字社交:啪啪、nice、密友圈、逗萌、拍信、一半、我的、top、個性網、p1、tumblr、path、pinterest、instagram、frontback、tiiny
群聊社交:派派、微米、群群、友群
寵物社交:寵物說、溜溜、聞聞窩
夜場社交:夜都市、愛夜蒲
運動社交:咕咚、酷動
隨機聊天:meowchat、嘰嘰、隨喵
文藝社交:片刻、火柴盒、豆瓣(各種)、same
陪你幹嘛社交:請吃飯、約飯、請你看電影
問答/知識:知乎、quora、brainly
鄰里社交:nextdoor、叮咚社區
有償社交:寵愛、快約
女性社交:薇蜜、辣媽圈、大姨媽、元子、各類育嬰懷孕……
造星/明星社交:捧絲兒、蜜樂、星雲
短視頻社區:美拍、微視、vine
、8pm、秒拍
大公司做的社交:來往、易信、吧拉(新的淘寶做的買買買same)……
美女社區社交:女神計劃、我不是女神
《致青春》我感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完全大於了正能量。從電影本質來說,就像裡面的台詞,第一次以肚子疼曠課的人是天才,第二個還這樣的人是蠢材。前段時間有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做鋪墊,趙薇仍然以這種開始埋下美好憧憬的愛情展望,結尾以這種180度逆天結局,再配上沒有結果的遐想,不外乎只是前個作品的翻版。我感覺這個作品有些褻瀆學校的神聖,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但非要以學校這個載體來描述,難道青春劇真的沒什麼可寫了嗎。電影看了2/3,有許多年青人絕對篤定了對愛情的憧憬,又做為一個中國教育的犧牲品再次詮釋了教育和電影的失敗。中國導演真的不要為了證名自身能做導演去拍電影,他們更應該負起責任。從頭到尾,早熟的台詞與情景不搭調,這反映了根本不是跳健美操時代的愛情潛台詞。還是看看商業片吧,至少不抱多大希望
C. 尼克爾鏡頭的部分鏡頭
尼克爾 AF-S DX VR Zoom-Nikkor ED
18-200mm F3.5-5.6G (IF)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12組16片
最大光圈 F3.5-5.6
最小光圈 F22-36
最近對焦距離 50cm
濾鏡口徑 72mm
視角 76°-8°
放大倍率 1:4.5
遮光罩 HB-35
鏡頭尺寸77×96.5mm
重量 560g
是否為全畫幅鏡頭:否,用於D3或者D700上只能用500萬象素的DX格式
用於D40、D40x、D80和D200機身時:支持自動曝光、自動對焦
適用對象
該鏡頭是「一鏡走天下」的最佳選擇。適合那些貪圖方便,並且喜歡較高畫質和較小體積的人選用。另外,如果今後不想再買更多的鏡頭,這個鏡頭乃不二之選擇。
優點:
防抖功能非常出色,可以基本做到不用三腳架;體積小,攜帶方便;性能均衡,各焦段和各光圈下均有不俗的表現。另外,在200mm長焦段,有一定的近攝能力,如果再加上一塊近攝鏡,能得到相當不錯的微拍效果。
缺點:
⒈ 遮光罩倒扣時,轉動變焦環很不方便。2. 由於是內對焦設計,焦距縮水,也就是近距離對焦時實際焦距變短(非此頭特有問題)。3. 鏡頭朝下時會逐漸伸出來。4. 伸縮式結構,有如風箱,容易進灰。
尼克爾 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10組14片
最大光圈 恆定 F2.8
最小光圈 F22
最近對焦距離 36cm
濾鏡口徑 77mm
視角 79°-28°50
放大倍率 1:5
光圈葉片數 9
遮光罩 HB-31
鏡頭尺寸 85.5×110.5mm
重量 755g
是否為全畫幅鏡頭:否,用於D3或者D700上只能用500萬象素的DX格式
用於D90、D7000、D5100、D300和D3100機身時:支持自動曝光、自動對焦
三倍的經典變焦焦段非常實用,不論是色彩、層次以及解析度等成像質量方面均趨於完美,可謂尼康數碼單反時代的牛頭。在實際拍攝中,由於55mm以上的焦段使用機會並不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高端一機一頭方案。如果與「小竹炮」配合,可組成一機兩頭的完美配置,滿足高畫質的需求。
此頭價格較貴,凡是不惜花大價錢的人都是為了F2.8恆定大光圈,而此頭的表現恰好能讓購買者心滿意足。使用大光圈乃至全開光圈時,成像均十分銳利,f8以後銳度則開始降低。
另外,有人在選擇鏡頭時,經常會在此頭和尼康膠片時期享有「鏡皇」美譽的28-70之間猶豫不決,本人在進此頭之前也經歷了這一過程。經過一番研究,終於搞明白了感光元件和銀鹽顆粒的不同光學特性之後,加上28-70如果用在APS-C機身上,焦段太尷尬,變成了42-105,徹底丟失了廣角,因此果斷地選擇了這個17-55。
尼克爾 AF-S VR Zoom Nikkor ED
70-200mm F2.8G(IF)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15組21片
最大光圈 恆定 F2.8
最小光圈 F22
最近對焦距離 150cm
濾鏡口徑 77mm
視角 34°20-12°20(35mm)
放大倍率 1:6.1
鏡頭尺寸 87×215mm
重量 1470g
是否為全畫幅鏡頭:是
用於D40、D40x、D80和D200機身時:支持自動曝光、自動對焦
參考價格:14,300元
如果要發燒,這個頭是必燒的鏡頭之一,至少是在尼康推出這個鏡頭的改良版之前。我的感覺是,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看到它出色的解析度和色彩等可能會嚇一跳。也許,正是從這個鏡頭開始,你會發現自己開始真正喜歡上攝影了。 有人評價此頭時說:「絕對是牛頭,不論拍攝什麼題材,就這一個頭,全包!」牛頭不假,但全包未必。俺經常拍風景,因此出遠門時一般要帶上至少三個鏡頭,第一個是17-55,第二個就是這個70-200,第三則是適馬的10-20。當然,如果你身後永遠有足夠的空間,或者永遠不照近景,你就可以用這個鏡頭拍攝所有的題材。
優點:防抖功能非常出色。大光圈下成像質量非常好,即使加上一個2倍的增距鏡,銳度仍然沒有太多下降。f2.8的光圈加上2倍增距鏡之後變成f5.6仍不算小,可用於打鳥、拍荷花等。
缺點:太大,太重。另外,該鏡頭用在APS-C畫幅機身上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種機身只用了鏡頭中間的像場,但用在D3一類的全畫幅機身上時,全焦段都有輕微的暗角。不過,D3固件升級後,增加了暗角消除選項,將消除強度設定為高,就基本看不出來了。
小提示:尼康的這支鏡頭前端有三個按鈕,可在拍攝時按下鎖定對焦。這個功能一般只有在300mm以上的專業大光圈F2.8定焦鏡頭上才有。
尼克爾 AF-S VR Micro Nikkor ED 105mm
F2.8G (IF)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12組14片
最大光圈 F2.8
最小光圈 F32
最近對焦距離 31cm
濾鏡口徑 62mm
視角 23°20』(全畫幅);15°20』(APS-C畫幅)
放大倍率 1:1
光圈葉片數 9
遮光罩 HB-38
鏡頭尺寸 83×116mm
重量 790g
是否支持全畫幅:支持
用於D40、D40x、D80和D200機身時:支持自動曝光、支持自動對焦
它是尼康的第一個納米鏡頭。對於微距來說,焦距越長越好,但是尼康更長焦距的微距頭沒有VR,外出時拍拍花花草草時,VR防抖功能還是很有用的。
優點:微拍效果好。成像油潤、色彩還原好、解析度高。
缺點:除了在D3等全畫幅上有暗角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缺點。
小經驗:開始時總覺得放大率達不到1:1,因為物體離被攝對象近到一定距離後,就無法自動對焦了。其實,這時只要改用手動對焦,就可以更加靠近被攝對象,放大率將進一步提高。用多了之後發現,對靜態物體進行微拍時,最好使用三腳架和快門線,關閉防抖功能,同時改用手動對焦,這樣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小提示:很多沒有用過微距鏡頭的人都會發現,當你在很近的距離對焦的時候,最大光圈大不到f2.8,並認為是鏡頭有問題。但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它和很多微距頭一樣,是微距鏡頭的特殊設計所致,不用大驚小怪。
尼克爾 AF Micro Nikkor 60mm F2.8D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7組8片
最大光圈 F2.8
最小光圈 F32
最近對焦距離 21.9cm
濾鏡口徑 62mm
視角 39°40』(全畫幅);26°30』(APS-C畫幅)
放大倍率 1:1
光圈葉片數 7
遮光罩 無
鏡頭尺寸 70×74.5mm
重量 440g
是否支持全畫幅:支持
其他:在D40、D40x和D60上不支持自動對焦
有人埋怨說此頭沒有遮光罩,另外還容易進灰。這種深眼窩式的結構不要遮光罩也罷,裝上一塊UV鏡之後,就不會進灰了。還有人說,此頭焦外不好或遠距離拍照效果不佳,估計說這種話的人是將其作為人像頭或風景頭使用了。微距頭就是主要用於微拍的鏡頭,這時焦內、焦外出色就是好鏡頭,非要將其作為人像頭或風景頭也行,但不是它的長項,過多指責沒有道理。
優點:高性價比,超值!色彩鮮艷、成像銳利,畫質優異。另外,據尼康公司自己評價,由於這個鏡頭的焦距和標准鏡頭相近,因此畸變很小,特別適合於翻拍。另外,該鏡頭用在D3等全畫幅上時,幾乎沒有任何暗角。
缺點:是AF,不是AF-S鏡頭,因此不能用於尼康的低檔機。
尼克爾 AF DX Fisheye Nikkor ED
10.5mm F2.8G 魚眼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7組10片
最大光圈 F2.8
最小光圈 F22
最近對焦距離 14cm
視角 180° (對角線)
放大倍率 1:5
光圈葉片數 7
遮光罩 集成
鏡頭尺寸 63×62.5mm
重量 305g
是否為全畫幅鏡頭:否,用於D3或者D700上只能用500萬象素的DX格式
用於D40、D40x、D60機身上不支持自動對焦
這是一個使用率不高,屬於可有可無的鏡頭,買了之後沒有用過幾次。以前沒有超廣角鏡頭時,可以通過NC或者NX對魚眼鏡頭拍的照片進行調整,改成超廣角照片,但圖象邊緣經過拉伸之後,解析度太差,所以後來有了10-20之後,就不用這個功能了。
另外,從型號上看,這個魚眼鏡頭APS-C畫幅專用頭,屬於對角線180度全景鏡頭。後來尼康出了全畫幅的D3之後,有人將它的「包皮」切除了,去掉了檔光的補分,經過試拍,大致可以作為一個球形180度魚眼鏡頭使用。
優點:輕巧,好玩,景深大。
缺點:鏡頭蓋太低檔,形象太差。成像似乎有些暗,要進行少量的正曝光補償。
小竅門:盡管該魚眼鏡頭放在D40、D40x和D60等機身上不支持自動對焦,但其實根本不構成任何問題。因為魚眼的景深極大,拍照時,不論遠近,只要將對焦環放在無限遠即可,也就是說根本用不著對焦。
尼克爾 AF Nikkor 85mm F1.4D(IF)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8組9片
最大光圈:F1.4
最小光圈 F16
最近對焦距離 85cm
濾鏡口徑 77mm
視角 28°30'(全畫幅);18°50'(APS-C畫幅)
放大倍率 1:8.8
光圈葉片數 9
遮光罩 金屬、標配
鏡頭尺寸 80×72.5mm
重量 550g
是否支持全畫幅:支持
用於D40、D40x、D60機身上時,不支持自動對焦
鏡頭長得很不好看,有點兒配不上頂級人像頭的光榮稱號。大光圈下拍人像虛化效果出色。如果在開闊地帶用於風景拍攝,也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影像銳利,色彩鮮艷。加上一個兩倍的增距鏡也不會給畫質造成太大影響。夏天拿到湖邊拍拍荷花,簡直爽極了,絕對值得擁有!
優點:非常銳利,不亞於某些微距頭,加上一個佳能500D的近攝鏡之後,基本就可以當作一個准微距鏡頭使用。色彩好,飽和而鮮艷;金屬鏡身,堅固,手感好。另外,該鏡頭用在D3等全畫幅上時,幾乎沒有任何暗角。
缺點:我很喜歡它的金屬遮光罩,但由於是旋轉結構,有時候會將附加鏡一同取下來,所以不是很方便。
尼克爾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55mm F3.5-5.6 G Ⅱ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5組7片
最大光圈:F3.5-5.6
最小光圈 F22-38
最近對焦距離 28cm
濾鏡口徑 52mm
視角 76°-28°
放大倍率 1:3.2
光圈葉片數 7
遮光罩 無
鏡頭尺寸 70.4×74mm
重量 205g
是否為全畫幅鏡頭:否,用於D3或者D700上只能用500萬象素的DX格式
用於D40、D40x和D60機身時,支持自動曝光、自動對焦
購買D40和D40x時所配的套頭,起初對成像質量根本沒抱任何希望,但試拍之後,效果不錯,出乎預料。以前沒有用過任何所謂的「狗頭」,這個18-55的成像質量使我相信了「狗頭不狗」的說法。
有人在是否保留此頭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我認為,出了它,也就是幾百塊錢,不如留著。塑料頭自有塑料頭的好處,輕便是其最大優勢。冬天將它和D40或D40x一起裝在大衣口袋裡,將其作為頂級小數碼使用,可以隨時掃街抓拍。
優點:ED鏡片、超聲波馬達、成像出色,絕對超值。有一定的微距能力,加上一套最便宜的國產微距鏡,居然能在某種程度上作為准微距鏡頭使用。
缺點:做工差、塑料鏡身等缺點。 主要參數:
鏡頭結構 6組7片
最大光圈 F2.0
最小光圈 F16
最近對焦距離 110cm
濾鏡口徑 72mm
視角 18°(全畫幅)12°(APS-C畫幅)
放大倍率 1:7.7
光圈葉片數 9
遮光罩 內置
鏡頭尺寸 79×120mm
重量 815g
是否支持全畫幅:支持
用於D40、D40x和D60等機身上時不支持自動對焦
優點:成像效果無可挑剔。關閉DC環虛化功能時,由於焦距較長,焦內銳利,焦外美麗,最大光圈不僅完全可用,而且十分清晰,並且在各個光圈下成像均十分出色,只比尼康85/f1.4鏡頭好,不比它差。當DC環的f值大於曝光光圈的f值時,整體畫面變得十分朦朧,柔光鏡效果明顯。另外,該鏡頭用在D3等全畫幅上時,幾乎沒有任何暗角。
對焦速度很快。可能是考慮到了手動對焦的必要性吧,對焦的行程很長,便於精密調焦。
缺點:通過反復試拍發現,該頭的最大特點,即DC焦內虛化效果,並不明顯。我在各個光圈下進行過多次試驗,一是將DC環置於中間位置(即關閉虛化功能),二是讓DC環的f值等於曝光光圈的f值,以追求最佳焦外虛化效果。但結果表明,兩者的效果相差不多。
在D40和D40x上不能自動聚焦不是缺點,但過曝傾向嚴重,有時需要減少曝光補償至-1,這一點也許不能算作是鏡頭的缺點,因為和機身有關,在D200和D300乃至D3上時,都沒有這個問題。
小經驗:
買了這個135 DC之後,首先研究的就是如何使用DC環。此前看了網上的種種評論和解釋,五花八門,有人說DC環好用之極,有人說根本沒用,還有人說DC功能不錯,但用好了不容易。至於那個DC環的用法,有人說DC環的f值越大,虛化效果越明顯,有的則說越小越明顯,亂七八糟,不一而足。
這里簡明扼要地說一下具體用法,以供大家參考。
DC鏡頭有兩個光圈環:普通的曝光光圈環和DC(虛化)環。
DC環上有不同的數值:f2、f2.8、f4、f5.6、F或者R。當DC環位於中間的位置時,和普通鏡頭一樣,對鏡頭原本的虛化效果不產生任何影響。向F方向轉動DC環時,前景的虛化效果增加,向R方向轉動DC環時,背景的虛化效果增加。當DC環的f值等於曝光光圈的f值時,焦內最清晰,焦外最虛化。當DC環的f值大於曝光光圈的f值時,焦內也開始虛化,到F或R的最極端位置時,整個畫面如同加了柔光鏡。
十、尼克爾 AF 28-105/3.5-4.5 D IF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型號:Nikon AF 28-105/3.5-4.5 D IF
鏡頭結構:16/12
非球面鏡片數量:1
ED鏡片數量:無
鏡頭焦距(mm):28-105mm
最大光圈(f/):3.5-4.5
最小光圈(f/):22
視角(°):74.0-23.3
光圈葉片:9
最大放大倍率:0.2、微距時:1:2
最近對焦距離(m):0.50m
驅動馬達:無
濾鏡直徑(mm):62
遮光罩:另購
外觀尺寸(DxL)(mm):73.0x81.0
重量:455g
正當我對尼康逐漸失望,准備雙修進一台佳能 1Ds Mark Ⅲ時,尼康終於有了自己的全畫幅相機D3了。D3的畫質優勢,尤其是高ISO下的畫質優勢,是有目共睹的,但全畫幅的好處除了畫質提高之外,另外的好處就是,用老膠片鏡頭時可以不用乘上系數了,以前用在APS-C上感覺尷尬的焦段,也恢復正常了。由於尼康一直沒有改變卡口,所以很多人都想試一試傳統鏡頭在D3上的效果。
我首先買的老鏡頭就是這個Nikon AF 28-105/3.5-4.5 D IF。它絕對是尼康膠片時期的一個經典鏡頭,上面連一個ED鏡片都沒有,但有1:2的准微距功能,因此可以算是一款性價比比較高的產品。但由於後來尼康的數碼單反多是APS-C畫幅,乘上系數之後很不方便,因此基本被人遺忘。
這個鏡頭的總體感覺是:對比度、色彩和銳度均可達到一定水平,對得起它的價格。放在全畫幅鏡身上,廣角端的邊緣成像質量下降較多,但如果不用100%比例特意對局部進行查看,仍屬於可以容忍的范圍。紫邊在邊緣地帶比較嚴重,尤其是在全開光圈的情況下。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和105長焦端,圖象中部也會出現輕微的紫邊。但在一般情況下,該鏡頭用在D3(包括D700)之上的結果可以說基本令人滿意。那些購買了廉價全幅D700的人,有可能會對這個鏡頭重新給予關注。
優點:銳度高,色彩還原好,帶准微距功能,性價比高,做工扎實。
缺點:遮光罩極其難看。另外,用在D3等全畫幅機身上時,有明顯暗角。
十一、尼克爾 AF-S VR 24-120mm f/3.5-5.6G IF-ED 鏡頭
主要參數:
型號:AF-S VR 24-120mm f/3.5-5.6G IF-ED
鏡頭結構:11組15枚
水平視角:84°-20°30』
對焦方式:自動
焦距:24-120mm
卡口類型:尼康F卡口
最大光圈:f 3.5-5.6
最小光圈:f 22
對焦驅動系統:環形超聲波馬達
最近對焦距離:0.5m
最大放大倍率 0.2倍
濾鏡口徑:72mm
鏡頭直徑:77mm
鏡頭長度:94mm
光圈葉片數:7片
鏡頭重量 575g
2003年2月,尼康公司推出了一款膠片數碼通吃的5倍變焦鏡頭,這就是AF-S VR 24-120/3.5-5.6G IF-ED。所謂「膠片數碼通吃」也就是說該鏡頭不但可以用在APS-C畫幅上,也可以用在全畫幅之上。不過,該鏡頭的推出時間恰逢膠片機日漸式微,而數碼單反正在崛起的前後。在尼康的頂級旅遊頭18-200VR問世之前,很多人購買磁頭之後將其放在APS-C數碼機身上作為旅遊頭使用,但由於1.5倍的換算系數,使本來非常實用的24-120mm焦段變成了36-180mm,長焦雖有增加,但徹底失去了廣角,因此遭到很多人的病詬。
另外,就是價格問題。該鏡頭最初以4k多的價格閃亮登場。幾年過去了,但身價並未下跌多少,如今正品行貨的價格依然在3.8k左右。我覺得這個價格還行,只要成像質量好就行。但我發現,這個鏡頭的口碑非常不好,無忌上對此頭的評價基本上負面的,除了焦段尷尬之外,人們都說這個頭分辯率不高,成像非常肉,而且幾乎眾口一詞,沒有例外。甚至有人還發現這個鏡頭有左右成像畫質不一等問題。
從圖片上看,這個鏡頭和後來推出的18-200VR的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鏡身稍粗,由於變焦倍率的關系,鏡頭全部伸出來之後比18-200短很多。上面也同樣用紅色字體突出標明了VR兩個字母,但據說只是一代放抖,效果趕不上18-200的二代VR。
優點:放在全畫幅上,焦段非常實用,估計以後是我的D3上的常用掛機頭了。由於有了ED鏡片,紫邊現象不嚴重。另外,放抖功能也很出色,能夠大大增加出片成功率,非常有用,感覺不出一代和二代VR的區別。
缺點:和尼康的其他鏡頭相比,成像確實不是很銳,尤其是放在數碼全畫幅相機上,邊緣解析度下降,還有暗角,即使用了f8的光圈,依然還有,成像質量趕不上後來問世的DX格式的18-200VR。用在D3等全畫幅機身上時,有明顯暗角。
十二、尼克爾 AF-S VR 70-300/4.5-5.6 Zoom-Nikkor ED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型號:Nikon AF-S VR 70-300/4.5-5.6 Zoom-Nikkor ED
鏡頭結構:12組17片(2片ED)
最大光圈:f/4.5-5.6
光圈葉片:9片
最近對焦距離:1.5米
焦距范圍:70-300mm
濾鏡口徑:67mm
視角范圍:34°20』 - 8°10』
外形尺寸:80 x 143.5mm
重量:745g
對於全畫幅數碼單反的用戶來說,如果嫌小竹炮的價格太貴或者嫌其太重的話,這個70-300VR就是最好的選擇。
該頭有三大特點。第一,由於是VR Ⅱ,所以防抖效果應該更出色。我將此頭分別放在D200和D3上試拍過。我發現,放在D3上時,打開VR之後,在300mm的長焦端基本可以做到1/30s手持而不糊,但放在D200、D300或者S5上時,我至少要將速度提升到1/100s才行,因為這時的焦距已經是450mm了。第二,成像不肉。在相同的光圈下,比24-120銳利。有網友評論說,這個鏡頭在70-200mm的焦段下很銳,但到了200-300mm時則有些肉。為此,我特意試拍了一下。我對此頭的看法是,有這種感覺的人可能大多數都是在APS-C的機身上使用的,這時焦距就變成了300-450mm了,盡管有VR的幫助,但焦距實在太長,手持還是不太穩定,因而造成照片輕度模糊。還有人說,這個鏡頭只要光圈小於f11,成像質量就嚴重下降,我用f32的最小光圈試拍了一下,結果發現圖像仍然很銳利,看來有些事情不能僅聽別人說,需要自己親自驗證才行,大家可以看看原圖,便知分曉。
第三,在全畫幅上沒有暗角。為了進行比較,我以同樣的方法用此頭的最大光圈對著白牆試拍,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吃驚的不是暗角太大,而是幾乎沒有什麼暗角!這一點和24-120相比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就是和小竹炮相比也強很多。暗角情況達到了上面所示的135 2DC和60微的水平。
還有個細節值得一提。這個鏡頭很長,形狀像一個大棒槌(有人說很威猛)。尤其是變焦環很寬,乍一看很不順眼。不過使用起來卻很方便。我的鏡頭放在攝影包里時,為了節省空間,一般是將遮光罩反扣在鏡頭上的。拍攝之前才把它取下來,安裝到鏡頭前面。如果是偶爾拍一兩張,就很不願意改變遮光罩的位置。但尼康經常把變焦環設計到鏡頭的最前面,靠機身最近的是對焦環,比如我新買的這個24-120就是如此。這種設計的不方便之處在於,拍照時,除非不變焦,否則必須要把遮光罩取下。而這個70-300的變焦環很寬,盡管遮光罩也不短,但即使反扣在鏡頭上,也能夠露出一部分,因此我覺得很方便。
優點:放在全畫幅的D3機身上沒有暗角。成像銳利,即使是放在APS-C的畫幅機身上實際焦距變成450mm時,長焦端依然銳利。另外,該鏡頭用在D3等全畫幅上時,幾乎沒有任何暗角。
缺點:和其他尼康鏡頭相比,顏色不是很鮮艷。
十三、尼克爾 Nikon AF-S 24-70/2.8G ED NIKKOR 鏡頭
主要參數:
鏡頭型號:Nikon AF-S 24-70/2.8G IF ED
鏡頭結構(組/片):11 組 15 片(3 個 ED 鏡片,3 個非球面鏡片和 1 個納米結晶塗層)
135mm格式視角:8:4° - 34°20』
Nikon DX 格式視角:61° - 22°50』
最小光圈:f22
光圈葉片:9
最近對焦距離:0.38 m (全部焦距)
最大放大率:1:3.7
濾光鏡尺寸:77mm
鏡頭蓋:遮光罩 HB-40(提供)
鏡頭袋:CL-M3(提供)
直徑x長度(從鏡頭卡口伸出的延伸段) 約 83 x 133 mm
重量:約900g
絕對是一個好牛頭!優點我就想不多說了,因為說這個鏡頭好的言論無計其數,重復別人的話沒太大意思。這里只想說說我自己的感覺。
我對此頭的最大感覺是,外觀太難看,盡管我不是一個很在乎是否「亮騷」的人。這個鏡頭外觀光滑,並且較細,拿在手中給人一種油頭粉面之感,好似一位奶油小生。這個鏡頭最後的兩個字母是ED,看上去似乎真能給人一種ED(Erectile Dysfunction)的暗示,放在D3的機身上很不協調,遠遠不如膠片時代的鏡皇28-70/f2.8的威武雄壯,缺少了一些剛陽之氣。另外,由於不是VR鏡頭,缺少了兩個鮮紅的VR字母,使鏡身上的金黃色顯得俗不可耐。
另外,有人說此頭還是有紫邊。我覺得,紫邊現象對於任何一款鏡頭來說都是幾乎無法避免的,尤其是當你把明亮的天空作為背景,對著纖細的干樹枝拍照時尤其如此。我的17-55/f2.8也是牛頭,在D200和富士S5 Pro上,如果這樣使用,也會出現明顯的紫邊。
還有,我特意用這個鏡頭以及蔡司ZF50/1.4用同樣的環境、光線、對象,用同樣的焦距和光圈進行了一下對比試拍,盡管這個已經是頂級牛變了,但成像依然不如ZF50/1.4。看來變焦不如定焦的論斷依然沒有打破。
優點:和DX畫幅的17-55一樣,成像優秀,大光圈下表現極其出色。從性能上,沒有什麼太多可挑剔的地方。
缺點:外觀太難看;用在D3上依然有暗角,D3固件升級之後,必須將暗角消除選項放在高的位置上,才能基本消除。另外,據無忌上的網友反映,鏡頭上的螺絲套扣太短,一摔馬上斷裂。我仔細閱讀了所有人的發言,最後認為這應該算作是該鏡頭的設計缺陷。
D. 數碼相機怎麼買
佳能 PowerShot A2000 IS基本參數 感測器尺寸1/2.3英寸,搭載DIGIC III影像處理器,最小微拍距離1-3 cm以下,光學變焦倍數6. 1390元.
買DC需要了解什麼?
影像感測器:分為CCD和CMOS兩種。CCD比CMOS更靈敏,CMOS比CCD更省電。無論你喜歡哪種,都要記住一個根本法則:影像感測器尺寸越大越好。
鏡頭品質:除了影像感測器,對成像影響最大的就是鏡頭。設計優良的鏡頭會包含非球面鏡片和超低色散鏡片——非球面鏡片用來抑制圖像的畸變,超低色散鏡片則用來減少色散和色偏。除了這些優秀的鏡片,也要留意一下鏡頭的口徑,口徑越大,光通性就越好。
鏡頭焦段:鏡頭焦段決定著拍攝范圍的大小,能兼顧廣角和長焦那自然是最好了,如果不能做到的話,那就根據實際需要和選購機型來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對於卡片機的長焦能力不必做過多要求,因為它們的光學變焦能力都不是很強,那就看誰的廣角能力強了。
光圈和快門:光圈值是用F來表示的。注意:F數值越大,光圈越小;F數值越小,光圈越大。大光圈可以獲得更多的光通量,有效地突出主體,虛化背景;小光圈可以獲得更好的景深。所以,選購DC,最大光圈要盡可能大,最小光圈要盡可能小。
快門速度的可選擇項越多越好,這樣能夠更自由地和光圈搭配起來。快門遲滯則是越短越好,最理想的是按下去就立即成像。一般廠商都不會標注快門遲滯的數值(這是DC的軟肋),可以通過試用比較一下。如果最終成像與按下快門時的畫面相差太遠,其他參數再好也不能要。在快門遲滯方面表現最優秀的是單反相機。
變焦能力:光學變焦是實打實的變焦,通過鏡片的移動來將拍攝主體拉近或拉遠,不會影響照片的成像質量;而數碼變焦則是軟體變焦,是以損失照片清晰度為代價的局部放大,任何時候,我們都不用考慮數碼變焦,只看光學變焦。
走出選購數碼相機的誤區:
不光要看像素高低,還要看CCD大小:很多人把像素當作判定數碼相機品質高低的依據,事實上像素和成像品質之間的關系並不那麼簡單。當超過500萬像素的DC成為主流時,像素多少早已經不是第一衡量因素了。
在影像感測器面積不增大的情況下單純提高像素值,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像素排列密度越大,噪點就越明顯,這就是相同面積的CCD,800萬像素反而不如500萬像素成像更好的道理。在今天,與其在像素上斤斤計較,不如對影像感測器尺寸窮追不舍——成像面積是影響成像的決定性因素。
E. 哪個往占能看s.電影 求詳細
打開電腦,網路搜索 s 吧,然後就會有好多好看的往贊
F. 推薦公認好看的五部諜戰劇,每一部都深入人心,你都看哪些諜戰劇呢
《風箏》柳雲龍、羅海瓊這部戲的改編和選角很贊,劇本和演員讓每個人物都變得更加生動飽滿和立體。如果光是給我這部小說,我一定連五分之一都讀不到就棄了。而劇比書要更流暢,更恢弘,更緊湊。從這個方面說,很難相信作者和編劇是同一個人。
但另一方面,又很慶幸作者是編劇,不然不會改得這么良心。這年頭,要看到一部完全忠於原著甚至升華原著的劇,太難了。這部劇應該是諜戰劇中的一股清流吧,談不上非常完美,但是相比較而言,也算是我難得從頭看到尾的諜戰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