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浮士德 是一本怎樣的書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浮士德浮士德(Faust\Faustus)是德國傳說中的一位著名人物,相傳可能是占星師或是巫師。浮士德傳說中他為了換取知識而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許多文學、音樂、歌劇或電影都是以這個故事為版本加以改編的,如歌德的《浮士德1》、《浮士德2》。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識,他滿腹經綸,卻於事無補;追求愛情,愛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禮法扼殺;政治追求,為封建王朝服務,卻因愛上海倫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藝術,追求古典美,也以幻滅告終;社會理想追求,建造人間樂園,卻在吶喊中倒地而死。
⑵ 如何評價電影《浮士德》
《浮士德 Faust - Eine deutsche Volkssage》是1926年的德國電影,而且還是默片,有配樂,沒有對白,對白都打在字幕上了。這個版本忠於原著比較多了,但也只是改變了第一部分。但是有幾個明顯不同處就需要思考了。
比如上帝與魔鬼的賭約。原著是:天主說:「一個善人即使在它的黑暗的沖動中,也會覺悟到正確的道路。」魔鬼-梅菲斯特說:「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道。」 賭注是,如果魔鬼贏了,可以隨時見天主。
電影是對話: 魔鬼:這個世界是我的。天使:這個世界不可能是你的,人們屬於天主。魔鬼:我打賭,我要把浮士德的靈魂從天主那裡趕出。天使:如果你能做到,世界就是你的了。可見賭約有雷同,賭注不同。
而浮士德與魔鬼的賭約就更加值得思考了。原著是:老年浮士德終其一身,雖滿腹經綸,洞察世事,但終究無力回天。貧窮,孤獨,絕望,苟延殘喘。「知識的烏煙瘴氣,知識的充盈沒有帶來澄明,反倒蒙蔽了目光。」
浮士德甚至想到了自殺。魔鬼出現了,承諾帶了新的生活,廣闊的世界。浮士德:「如果我安靜下來,游手好閑,虛度時光,那就讓我馬上完蛋!如果你能諂媚我,誑騙我,使我自得其樂,如果你能用享樂把我哄養-那算我的末日來臨!我爭這個輸贏!」
「如果我對某個瞬間說:停留一下吧,你多麼美呀!。。那我就毀滅。。」 賭注是來世的靈魂。
電影是:浮士德為了救被瘟疫折磨的人們,與魔鬼簽了一天合約。而後被魔鬼引誘,激發了情慾,愛上了女主。最終為得到女主,簽訂了終身合同,規定只要滿足就把靈魂給魔鬼。
⑶ 寫讀後感是《巴黎聖母院》好,還是《浮士德》好
巴黎聖母院是以情節和人物取勝的小說,比較容易讀進去,自然也比較容易有感觸,好寫一些。浮士德是以思想取勝的,理解起來就很需要時間,讀一遍一般都覺不出來什麼。
⑷ 陳晨寫的浮士德好不好看
好
最初買它 就是因為是晨寫的
大家都說他文筆不是很好 說 浮世德 就是抄小四的《悲傷逆流成河》
所以買的時候根本沒抱太多希望
可是看完 我就被這個故事 深深的 震撼和吸引了
我覺得最真實的 是紀瀾
有人說她很像 易遙 都是父母離異跟媽媽過 都有去跟爸爸要錢 甚至 都被媽媽罵過很難聽的話
我覺得 這么來看 是像
可是 紀瀾對藤汐的女生和女生之間又羨慕 又憎恨
比易遙和齊銘之間 感覺更為真實
畢竟 很多女生都可能有 比自己耀眼一點女生朋友 像齊銘那樣的男生 很難出現吧
在這里小小的宣傳一下 浮世德 寫得很不錯那 大家要買哦 錯過會後悔噠
⑸ 《浮士德》哪個版本好
浮士德是19世紀初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對人生真諦的追求依次經歷了五個階段,即學者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與勞動生活,由此形成了作品的主要情節結構和他的五個追求層次。他的追求過程是一個不斷肯定又不斷否定,進而達到否定之否定的辨證發展的過程。他否定了脫離實際的陳舊知識,認識到單純的情慾需要不能開創個性解放的道路,為封建王朝服務不是真正的事業,用古典美來教育人,改造社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後在改造大自然的勞動生活中,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為人類建造幸福自由的樂園。浮士德是進步人類的代表,體現了肯定精神。他的永不滿足,不斷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被稱為浮士德精神,它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積極進取精神的表現。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在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⑹ 電影《浮士德》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好看嗎
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⑺ 浮士德具體講的什麼好不好看適不適合男生看
是歌德的《浮士德》嗎?如果是的話非常推薦你看下 ,這是個綜合了許多神話傳說的長篇詩歌,取材於德國民間傳說中的巫師浮士德,傳說他為了力量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摩菲斯托。而歌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改編這一傳說故事並引入歐洲其他國家的一些傳說故事,創造了新的故事。 它講述了魔鬼摩菲斯托和上帝打賭稱自己將引導浮士德墮落,於是摩菲斯托來到凡間開始不斷誘惑浮士德,通過浮士德所經歷的五大幻夢來滿足他的慾望,浮士德追求知識,愛情,政治目標,藝術以及社會理想都在最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失敗,但是在這些追求中浮士德的靈魂不斷得到升華,使得上帝和眾天使最終從魔鬼摩菲斯托的手中搶到浮士德的靈魂。這些好像很虛幻的故事其實就是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及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探索自身和國家命運的矛盾心理,以自身的追求和最後的失敗表明了曾經無數失敗探索的現實,並且其中還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期許,這部長詩同時還展現了人類在社會中思想的矛盾性,具體表現為浮士德即有美好偉大的追求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他又把靈魂賣給惡魔以達成目標並且掙扎在慾望和理想里。 《浮士德》以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為主同時還有現實主義手法輔助,是部偉大的作品,它適合所有喜歡文學的人並且追求知識的人觀看,並沒有性別差異的。 追問: 我是說陳晨的,不過還是謝謝你 回答: 那就是《浮世德》了,這個我只看了一點點,感覺寫法比較黑暗點吧,女孩子很多人喜歡看,你要看也可以,情節說白了就是多角戀然後夾雜什麼現實的殘酷折磨的情節,什麼感情之中的懷疑啊,犧牲啊之類的,男孩子看這也可以(對於90後一代來說),但是我個人並不喜歡這樣的小說,原因沒什麼好說的 文筆一般,但情節構思還不錯。 PS:男生看的應該比較少,因為多數都看玄幻小說去了,還有就是這部小說很糾結。
採納哦
⑻ 如何欣賞與評析《浮士德》一書
《浮士德》這部耗費了歌德20年心血寫成的巨著代表著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它的全部思想價值就在於通過浮士德一生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和美德的歷程,描繪了歐洲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的300多年間文化思想發展的歷史,表現了歐洲社會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中光明、科學、進步與黑暗、愚昧、反動的斗爭。
浮士德是歌德肯定的理想人物,他體現了人類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和堅韌不拔、始終向善的美德。他是人類善良、光明、理性的象徵。而魔鬼靡非斯特則是虛無主義的代表,惡與非理性的化身。
浮士德與靡非斯特的對立是肯定與否定的對立。後者是作為前者的精神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出現的。靡非斯特的存在意義只在刺激浮士德精神的向上發展,對於美好理想的追求;他可能使浮士德在前進中遭到失敗,但決不能把他毀滅。
當然作為社會生活現象的藝術概括,劇中人物性格也不是單純固定的。在浮士德身上就存在著靈與肉的矛盾。而靡非斯特也有較積極的一面,他既是惡的化身,同時又以惡的諷刺者與暴露者的姿態出現。
同時,歌德也通過《浮士德》一書對當時德國腐朽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尖銳批判,還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譴責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
《浮士德》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但又以浪漫主義為主體。它既概括了當時德國與歐洲的一些重大事件,又大量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在劇中安插眾多來自神話與傳說中的人物,且許多場面充滿了奇特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在結構上,詩劇打破了時空界限,天上人間,遠古當代,形成片斷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特點。作品還廣泛使用了象徵、比喻等藝術表現手法。在詩歌組合上既有自由詩、民歌民謠,也有格律詩和古希臘悲劇體詩。詩歌風格也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歌德高超的藝術才能,也使《浮士德》不愧為一部時代生活的史詩。
別林斯基:「無可爭辯歌德的《浮士德》是我們時代的《伊利亞特》。」「《浮士德》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
⑼ 浮士德是什麼書~
是現代社會啟示錄。
是你想看清別人或自己的話,就需要請教的書。
是開始思考的人需要參考的書。
是有意義的人,在面對無意義的生活時必須經歷的歷史。
是有關於慾望、抑制、墮落的書。
是有關於克己、沉思、升華的書。
是尚存熱情的人的聖經,
和一向玩世的人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