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電影 > 電影好看怎麼評論

電影好看怎麼評論

發布時間:2021-06-13 01:14:00

怎麼評價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

我覺得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還是要看票房和觀眾的反映。好電影的最大價值是娛樂。電影被發明當初,電影就是娛樂的載體,默片時代人們看一輛火車在銀幕上駛過,都能看得津津有味,那是因為畫面帶來了新奇和神秘的感覺。直到現在,仍然可以用新奇和神秘這兩個關鍵詞來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具備娛樂價值。《速度與激情》系列是商業娛樂大片,在一些觀眾看來不是好電影,但它能夠帶來新奇感,比如賽車場面的創意性,以及車手對汽車功能的極限利用。能滿足觀眾感官與獵奇心理的,就是好電影.莫過於能一瞬間抨擊你的心靈的某個電影的瞬間,其實他不能純粹的一味地從技術或票房的角度來評判,他是一份感動一種情懷。

「金雞獎」和「百花獎」是中國電影的兩個最高獎項,一個是專家評選,一個來源於群眾。但近年來對這兩個獎項的評選一直存在爭議,其中又以"金雞獎評選與市場脫節"最受詬病。許多電影人認為:拍電影是為了觀眾,這是一種職業精神。

如何評價什麼是好電影

個人認為 評價一部電影 在於是否和你產生共鳴 比如電影想表達美好 它是否讓你感覺美好 比如天使愛美麗 電影想表達恐怖 它是否讓你覺得害怕 如果他想表達庄嚴 他讓你覺得肅穆凝重 總之 每部電影都有他的題材分類 你是否感覺到了它想表達的那曾含義 如果有的話 就證明你和電影有了某種共鳴 也一定程度接受了導演要表達的意圖 這就是電影之所以有強大的輿論引導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以一個普通觀眾去欣賞 那麼就要講究專業的聲光效 欣賞了 通常這種影片只在乎商業運做 所以也沒一個標準的衡量尺度 總之 如果一部電影 無論它是 喜劇 悲劇 殘酷的 喜悅的 醜陋的 你能在它身上感受到它所展現的那樣感受 那這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因為導演本身的思考水平 和審美智慧 已經和你達成共識 反之 你看了一部電影它讓你覺得不是無聊 就是無知 要不做作 要不空虛 那它就不是一部優秀電影 如果你指中國電影 的話 那先要說一點就是這里包括台灣電影 香港電影 華人電影 和內地電影 總之內地電影是忽然內粗糙 而且導演總有一種強加給觀眾一個意識形態的傾向 所以這類電影往往有點偏激 看的時候要麼你覺得極度反感 要不就覺得理解不了 關鍵在於內地電影太脫離實際生活 而且太過於片面 從台詞角度你就可以看出來 無論是腳本的用詞 還是演員的口吻 都有嚴重的強加於人的惡劣形式 這種讓觀眾降低智商的電影 中之。。。 至於港台電影就很人性化 但基於這二地當地的人文生活狀況 他不象偶美有很深厚的人文底蘊 當然中國也有悠久歷史 但注意了 我說的是一個思考尺度 我舉個例子你讓40 50 歲的人看老友記 他會完全不知所雲。。但他或許會很喜歡看紅高粱 港台電影的弊端在於他沒有一種很強的人文號召力 缺乏在同一道德尺度 上的感召 我的意思是 提到港台你最先想到的就是搞笑和工夫 但這永遠不會成為電影的主流 所以你不可能看到 華語電影里有 象勇敢的心 指環王 這樣有人文感召力的電影 華語電影更多傾向表現一種態度 一種導演的思想態度 和他強加於人的處世態度 這種帶有暗詼 和誘導性的電影 其實只會讓觀眾更不能自由思考 而陷入到電影的極度無聊中 所以這就是華語電影之所以落後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之見 還有大陸電影台詞和劇情都太過情緒化 不能思考的愚蠢橋段太多 而且演員都十分自大 自以為是

❸ 如何寫好影視評論

第十講 怎樣寫讀後感、觀後感及影視短論 李 虹

教學目的:1、培養文學社同學「讀好書」「好讀書」習慣
2、讀後感寫法
3、影視短評寫法
教學難點:1、寫讀後感時如何選擇感受點
2、怎樣對影視作品進行藝術分析
教學准備: 讀後感 影視短評各幾篇
教學設想:講授、閱讀、練習相結合
教學安排:針對本校文學社成員的實際,在適當的閱讀指導的基礎上,重點講授讀後感、影視短評寫作。
教學過程:
一、談讀後感的寫作
(一)什麼是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二)讀什麼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簡·海麗說:「每天給孩子讀哪怕只是10分鍾的文學作品,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讀什麼,問題像是不復雜,卻相當難答。因為,如果話說得過於概括,比如「開卷有益」,什麼都可以讀,意思自然也不錯,可是不能實用;如果轉到另一極端,說得過於具體,困難就會更多, 一言以蔽之,說「要讀好的」。這像是一句近於濫調的模稜話,卻不得不說,因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傳說王羲之學書法,起初以衛夫人為師,總是不能滿足,及至北上,看到漢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實衛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滿足,是因為還有「上上」。學作文是一理,說極端一些,如果你誦讀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瘡,就算你學像了,也不過是不通或百孔千瘡。要好,必須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過去的古文家,如明朝歸有光,一生用力於《史記》,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詣能夠超過一般人。這里只是舉例說明,讀好文章是寫好了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足條件。
到此,同學一定要追問,怎麼算好呢?這又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有不很相信世人評論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給世人看,世人總是要評論的;而評論則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同是陶淵明詩,寫《詩品》的鍾嶸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為高不可及; 這樣說,文章就不能分別高下了嗎?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漢、唐代的李、杜、韓、柳,宋代的歐、曾、三蘇,無論就作品說還是就作家說,幾乎都承認是大手筆。這樣評定,標準是前面曾經談到的,一方面是內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長見識,一方面是表達好,確切,簡練,生動,能使人清楚了解,並享受語言美,這里不再詳說。所謂讀好的,就是讀內容和表達兩方面都可資取法的作品。 我們作文是用現代語寫,讀當然主要是現代作品,而 這些,絕大部分還沒有寫入文學史,怎麼 辦?辦法是:
(1)當然是自己能辨別最好。
(2)求助於流行的評論。這常常見於各種形式的文字,雜志報紙上的介紹,書的引言,收入選本(包括課本),甚至出版社的廣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語文老師,以及老一輩的讀書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問他們。
選讀物,能夠分辨好壞之後,還有確定類別的問題,就是要讀或多讀哪類作品,少讀甚至不讀哪類作品。當然要先讀語文課本上的作品以及規定的課外讀物。這不夠,為學作文而想多讀,選讀物的時候要考慮以下一些情況。
(1)文體要是常用的,或說容易移用於作文的。舉例說,廣義的散文(包括以記事為主和以說理為主的)比詩歌、小說好。詩歌的語言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有時可以故意晦澀,兩句之間常常斷而不貫,這如果學了來,對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說對話多,描寫多,有些年輕人讀小說多而讀其他文體少,作文拿起筆就想描畫人物、景色,至於記眼前瑣事,說理,即使很淺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筆,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擾。我的經驗,在這方面,有時候也難免要捏捏頭皮。比如讀魯迅作品,不少年輕人會感到,小說比雜文有趣味,容易讀,可是就學習作文說,我還是勸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雜文方面。
(2)多讀本國作品好;讀翻譯作品,最好選文字格調接近漢語的。理由很簡單,我們作文,語句要是中國味,不是外國味。
(3)不要只圖好玩、省力。這方面,我想舉個極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還有些中年人,熱心讀書,甚至在車上也手不釋卷,而看的卻總是小人書。看小人書當然不是壞事,不過,如果你看的總是這類讀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進益就很難,因為小人書的文字是解說圖畫,斷斷續續,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會其意而等於沒有讀。想學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難,下苦功,多念些講道理的作品。這類作品,初學會感到難讀,沒興趣,但它可以使讀者增長知識,鍛煉思路,學習說理手法,這正是好的作文時時要用到的。還有,常讀這類作品,有所得,會產生更深厚的興趣,這是學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證。
(4)剛才說到講道理作品的難讀,這里還要泛泛說說「難」。選定讀物,有時候宜於故意找一兩種超過自己能力的,用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辦法讀。記得小時候看《聊齋志異》,許多詞句搞不清楚,總的情節卻又像是知其大略,就這樣,過些時候再看,疑問就少多了。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況是,難幾次,難的會化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這種道理,比如也相信魯迅作品很好,應該努力學習,可是不敢讀雜文,說是不懂。這種避難就易的態度是錯的,應該反過來,因為難,偏偏要讀。敢碰難,使難化為易,學業(包括作文)才能夠大幅度提高。
(5)要靈活處理雜與專的問題。所謂雜是內容、表達、作家都要求多方面,這樣交錯著讀,可以兼收並蓄。但雜之中也容許專,比如讀某一家的某類作品,感到所得多,興趣濃,就可以多讀一些。
以上是談類別問題。還有范圍問題,就是讀多少合適。原則上說,多讀比少讀好,因為所讀越多,融會貫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荊公和蘇東坡,是連佛書、道書也很熟悉的。現代人自然還可以超過他們,因為他們不會外文。這是說,如果有條件,無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覽之後能吸收,筆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亞里士多德而出現謹嚴,融合孟子和西塞羅而出現暢達,
最後,還要知道選讀物的門路,以便擴大選擇面。這主要是目錄學的常識,附近圖書館或文化館的情況,書刊出版情況等。這用不著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1、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3、 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不要矯揉造作地拼湊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紹文章內容,下半篇對照自己聯系實際來個自我批評,最後再來寫上幾句空洞的保證。我們要開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閃耀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力量中真切的感受會驟然產生。
4、寫獨特新鮮的感受 檢查式的讀後感不可取,要盡力寫出有新意的見解來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該文一反常人論調,說孟嘗君只是好做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所以真正有治國之才的士一個也沒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卻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
(四)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五)初中生讀後感易犯毛病:
1、用復述原文內容代替感想,常常開頭說幾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後就大段復述內容,結尾表決心或提希望。
2、脫離原文,說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內容雜亂,東拉西扯,漫無中心

二、談觀後感及影視短論的寫作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幕上的共產黨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 練習 ● 分析下面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寫成一篇較好的觀後感,字數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標題不要改動,主標題可以自擬。
光輝的形象 學習的榜樣
——影片《焦裕祿》觀後感
我噙著眼淚走出電影院,焦裕祿那高大的形象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年僅42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在1962年冬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
他是艱苦樸素的典範,常年穿的是打著補丁的衣服,一件舊大衣成了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嚴於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干糧,手拿雨傘,和群眾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群眾之中,和群眾同甘共苦,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為公,一心為民,唯獨沒有自己。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忍受著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後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里奔波,蘭考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他走了120多個大隊。為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全縣36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帶著重病堅持工作,堅持戰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年僅42歲的好乾部焦裕祿於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人間,但他永遠活在蘭考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祿相比,我深感內疚。過去我總是和同學講吃比穿,衣服不時髦了就再也不願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還覺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輩創業的艱苦,守業的艱難,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後我一定以革命前輩為榜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艱苦樸素,勤奮上進,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視短評、讀後感精選
評電視劇《長征》:細微之處見精彩
眼下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長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該劇呈給觀眾的既不是「爬雪山、過草地」那種「枯燥」的長征,也不是「敵軍飛機大炮、我軍沖鋒吹號」那種「簡單」的長征。而是於戰爭背景下,把領袖們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現了出來。
長征開始前,毛澤東在軍事上一直處於「次要地位」。當他大膽向中革軍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時,卻遭到了軍事顧問李德的指責,毛澤東一氣之下,當著其他委員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蘇區雲山寺「賦閑」,讀著馬列著作時,兒子毛毛卻要過來「騎大馬」。毛澤東只好「學習生活兩不誤」,一邊背著毛毛轉圈,一邊捧著書本「走讀」;還有胡班長嫌主席的腳「有味兒」;毛澤東沖著賀子珍發牢騷……「無情未必真豪傑」,編導這樣處理,更加襯託了毛主席後來在領導崗位上的指揮若定時的英雄氣概。而毛澤東的扮演者唐國強也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個「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瀟灑來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他時常憂郁的目光和紅軍當時的處境極其吻合,當李德和博古專權行事時,他忍辱負重;當張國燾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權時,他「恨鐵不成鋼」……還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從外到里都讓你感覺到「這就是朱德」。並且,紅軍將領都叫毛澤東「老毛」,這也是以前影視劇中從沒有過的最平民化的稱呼。
「蔣委員長」這回換成了陳道明,從外表上猛一看,他有點像穿軍裝的「方鴻漸」,可隨著劇情的展開,陳道明便和「老蔣」慢慢貼近了。他可以高罵「你們這群飯桶」!同時又能「屈駕」抬著士兵的屍體「悲傷」給大家看。這才叫「詭計多端、老謀深算的蔣介石」呢。所以,即便陳道明的眼神沒有「老蔣專業戶」孫飛虎陰險,但他一樣把蔣介石這個「反共老手」刻畫得淋漓盡致。
讀彭端淑《為學》

讀過彭端淑《為學》,大家多會對富僧大加批評,誠然,富僧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沒能到南海,這確實是應該大加斥責的。但是,大家多忽視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聽到貧僧由南海回來之後,臉上顯出的「慚色」。僅此一點,筆者認為也是值得贊許的,因為能顯出「慚色」,就說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慚色」至少會成為他爾後實現理想的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能不辦錯一兩件事? 重要的是做錯之後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能在做錯之後顯出「慚色」,那就說明他已經認錯了,並可能在此之後有悔改。
展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看一看那些沒有實現理想於慚愧之後奮發有為的人,是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我國古代文學家蘇洵,他舉進士不中,有「慚色」燒盡以前所寫之文,閉戶苦讀,通讀六經、百家之說,終於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異邦音樂大師貝多芬,32歲時突然耳聾了。當時他心情痛苦絕望之極,甚至一度閃過自殺的念頭,有「慚色」後並沒自殺,反而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克服了困難。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是在他的聽覺完全喪失後完成的。
再拿我們當代的事例來說吧,當代保爾——張海迪,在醫院工作時,有人拿著一瓶貼著外文商標的西葯,求她翻譯。這時她並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慚愧地搖搖頭,而就在這以後,她立志要學好外語,終於掌握了幾門外國語言。……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敗中永不爬起。一次失敗,只不過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的艱辛的機會。然後,求索、奮斗,開發潛能,激發勇氣,磨練意志創造出難以想像的奇跡。不要在乎別人的嘲笑與諷刺,你應爬起來,在別人的取笑中開拓你的路。
在我們學習中,由於各種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喪氣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還有的在失敗面前並沒有失望,在顯出「慚色」以後,能夠總結經驗和教訓,勇往直前,鼓足勇氣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好成績。
前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能夠有這樣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90年代的青少年在這樣好的條件下,難道就沒有嗎?
《 讀彭端淑<為學>》講評
本文是一篇頗有新意的「讀後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構思新,擷取的感受點也新。它不同於一般學生寫《為學》讀後感的思路立意,另闢蹊徑,緊緊抓住富僧聽說貧僧回來之後面有「慚色」這一點,作為自己的感受點,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態度,開展議論,闡述觀點。文章就顯得別具一格,生氣勃勃。
其次,作者運用論據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論證中列舉的蘇洵、貝多芬、張海迪這三個名人是眾所周知的,但文章擯棄了人們熟知的有關三個名人如何奮發成才的材料,卻選取了他們在「沒有實現理想而慚愧之後」「是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的」這方面的材料。這三則材料不但鮮為人知,而且緊扣論據,論點和論據高度統一。
另外,文章在論證過程中,不是簡單地進行材料堆砌,而是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論證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課後寫作練習:
1、就最近讀過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後感。
2、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並寫短評一則。

❹ 借眼電影評價怎麼樣好看嗎 借眼電影精彩影評分析

借眼
犯罪 / 懸疑 / 驚悚
演員: 陳浩民 薛佳凝 王皓禎 羅蘭 楊蘇如意 游樂兒 鮑磊 卓凡
導演: 張洋
簡介:女主角明依(薛佳凝 飾)是位失明的單身母親,帶著女兒歡歡獨自經營一家花店,後經過眼科醫生高木(陳浩民 飾)的治療,明依得以重見光明。為了使自己和女兒都有一個全新的開始,明依在高木的幫助下搬進了一座百年古宅,但沒想到的是,母女二人也由此捲入一系列怪事之中。
評分不高,片子一般。

❺ 究竟如何評價一部電影可以稱得上是好的電影

大衛·波德維爾在《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一書提出一個建議,認為應該把一部電影看作是一個整體,盡可能把形式納入考量的范圍,他提出了三個標准,分別是:coherence,complexity,originality。中文大致可以翻譯為:一致性,復雜性和原創性。

按照波德維爾的說法,所謂一致性,主要是來自於傳統的看法,傳統上通常把一部作品的整體性看作是它的好壞的正面因素。波德維爾解釋說,一致性就是指作品的intensity of effect,如果一部電影生動鮮活、扣人心弦並引人入勝,就應該被視為有價值的作品。

一部深具復雜性的電影的好壞,也是常常引起很多爭議。但是我們可以持有這樣的看法:只要這部作品能在很多層面上引起我們的注意,並在眾多獨立的形式系統中創造出多重的關系和試圖創造有趣的形式模式,我們就可以認為這部作品是有價值的。

原創性作為標准也會引起爭議。因為原創性對於一個具體的觀眾來說,除非他具備足夠的電影史知識,常常是難以判斷的。而且,為原創而原創也是沒有意義的,道理很簡單:不一樣並不意味著就好。但是,一個製作者選擇了一個舊題材,而表現手法卻使它再生新意,或者創造了一些新的形式可能性,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部好電影。

❻ 一部好的電影,應該如何評價

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每個人的對電影的喜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心裡的那一把尺子也就不一樣

除此之外,還有化妝,特效等其他方面,都可以來評價一部電影,在這兒就不一一說明了,有什麼補充的,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❼ 到底如何評價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

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娛樂商品,但它又有文化屬性。電影的受眾是有血有肉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閱歷甚至是性格,所以電影是不太容易客觀評價的,這是因為每個人對待一部電影的評價基礎不一樣。而且電影也有不同的題材和偏好,同一部電影作品你或許視若珍寶,但換做他人可能棄之如敝履


其實,什麼是好電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但終其始終,能夠讓人銘記的電影,不說有垂頭頓足之處,總有回味無窮引人深思的反饋。

❽ 電影評論怎麼寫

一般來說,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或者領悟,這都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寫一篇跟自己心情有關的日記,也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某個情節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還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所描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寫出任何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

2.1,寫影評前的准備工作

在寫一篇影評之前,我的建議是:
1, 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評論前,評論者首先是觀眾,自己喜歡最重要。同時建議要多看電影,但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不要勉強看。
2, 所選擇電影要多看幾遍。要尊重電影。
3, 盡量多的掌握一些電影評論分析的工具,盡量多的了解此部電影相關資料。
4, 搜集一下這部影片曾有哪些評論,以免重蹈前人說法。
5, 要勇於懷疑。

2.2,觀感與通過觀感進行對電影的初步分析

在觀看完影片以後,你的直接觀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最初評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事實上,對電影的最初分析已經在觀看影片時完成。當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向影片提出問題,「情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演員所說的台詞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電影進行中的每時每刻觀眾都會對影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觀眾會試圖從電影本身的解釋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也會時刻根據以往的個人經驗來審視著畫面的可能性。觀看好看的電影時我們會說,「是這樣啊」或者「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我們不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那種看著很虛假的「不真實」的電影,這種電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講的蹩腳謊言。當然,如何愉悅觀眾是電影製作人所要關心的,作為評論者來說,不但要找出電影好看(合理)的地方,還要試圖分析為什麼。

2.3 電影評論的基本構成
影評通常包含的幾個部分:電影簡介,評論正文,引文出處。

電影簡介

電影簡介可以分為電影的基本簡介與服務於評論正文的擴展簡介。
基本簡介通常包括電影的原名,電影的中文譯名(別名),導演,主要演員,類型,片長,上映時間,國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這部電影的海報。這里除了電影名稱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寫項目。根據評論的需要,我們還可以加入劇情簡介。劇情簡介是對電影的再敘述,由於評論者對於電影理解的局限,再敘述時應盡量避免加入有嚴重主觀傾向性的解讀。建議劇情簡介不要超過200字。
擴展簡介通常包括對電影製作人員的更詳細的介紹,影片產生背景的介紹,影片所描述的社會背景介紹,影片所獲得的獎項等等。擴展簡介作為評論的資料性工具要有選擇的引述。擴展簡介如果沒有對評論產生直接影響,建議果斷的舍棄,或者可放置於評論正文之後。

評論正文

① 從觀感輕松切入評論
我們注意到,觀感往往產生於電影中最能讓觀眾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對觀感的分析也就成為對這部電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點。我們只要問一下自己,這部電影哪裡最吸引人,然後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為什麼吸引人,評論就產生了。
觀感作為最初對電影的評定,勢必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會因為評論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必刻意減少這種差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差異,才使得評論更加開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為影評的目的是發揮綜合能力欣賞作品,同時將作品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提供給別人,所以開放式的評論也就不必排斥專業分析工具。我們也不能誇大專業分析工具的功能,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影片分析方法並不存在。
觀感是電影對觀眾的影響結果,它意味著觀眾從電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麼。對觀眾來說,觀感從來就沒有對錯之分。作為評論者,要相信自己的觀感,不要被導演的名氣或電影所獲得過的獎項等非電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電影本身的東西只能印證觀感,而不能產生觀感。

② 列舉部分常見的評論切入點
1通過主題解讀評論:例如,你可以通過《不準掉頭》來解讀「倒霉」,可以通過《躲閃》來解讀「少年的愛情」,可以通過《著魔》來解讀「瘋狂」。觀感可以讓你對某些電影歸結出一個主題詞語,然後品味分析一下,電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讓你對這個主題詞有了更好的理解。一個電影是如何變成一個詞語的詮釋例證的?
2相似主題聯想評論:《兩支大煙槍》《尼古丁》。
3通過形式對比評論:例如,作為警匪片的《獵豹行動》對以往戰爭片形式上的借鑒,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拍攝警匪片的新方法。與之對比的對象可選擇《黑鷹計劃》。
4典型例證:例如,可以通過木偶片《美國戰隊》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國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討論:從茂瑙的《吸血僵屍》到《驚情400年》《刀鋒戰士》《吸血情聖》等這一系列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有哪些變化。又比如說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櫥櫃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異形》系列或《黃飛鴻》系列等等。
6倫理討論:例如可以通過《老男孩》與《發情日記》來比較東西方倫理差別,《關於我們的愛情》來討論母女關系。
7了解型電影:例如,從《夢想阿根廷》與《官方說法》中可以對「軍權政府」有個初步認識。也可以在《戲夢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氣息。
8結合他人的評論對電影的再評論。
9對某些導演或演員的偏愛也可以讓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他們的特色。例如我比較喜歡的安德烈.佐羅斯基、蓋.瑞奇、伊莎貝爾.阿佳妮、夏洛特.甘寶等,他(她)們導演或主演的電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們要小心的是通過「作者論」[注釋]來分析電影,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是評論者的一廂情願。在某些不嚴謹的評論者那裡,影片被詮釋的面目全非,之後就可能是評論者對導演的非理性評論。本來單純地影片分析,變成了一個批鬥導演的檄文或是對某個「偉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證書。批評電影與批評導演當然是兩回事,批評導演更像是一種私人恩怨。

然而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且簡單易行的電影分析的切入點。所以在評論的時候要多關注的是電影而不是關注導演,更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比那個導演還要了不起。
10對電影影象的評論,如從電影敘事、景框構圖、電影剪輯等做切入點。如對電影《羅拉快跑》進行分析評論。

電影評論當然不只局限於採取以上這些方式作為切入點。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觀感,並且不片面濫用自己的感覺,其實一切可以使你產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③選擇一種自己所熟悉的評論工具。評論工具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復雜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專業工具,簡單的如個人的觀感。特定工具的好處是可以把某些問題分析得更具體,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應用上,戴錦華對《玫瑰的名字》的精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說的。那些特定的工具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難以掌握,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用符號學來分析一下《夢幻格林》,這將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④在分析與欣賞電影中間把握平衡。我們要警惕過度的分析對電影的欣賞性是有害的。有時候觀眾並不想變得那麼「明察秋毫」,做一回快樂的「傻子」也許就是觀看影片的初衷。蓋?瑞奇導演的《偷拐搶騙》我已經看過了7次卻一直捨不得分析它,因為害怕分析過後觀看的樂趣就沒有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抱著樂觀的態度,分析以後會發現新的樂趣,但這畢竟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我認為好的評論同時也應該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還要保留原來電影的觀賞性。

⑤筆法。評論者的筆法與評論選擇的切入點密切相關,不同的切入點決定不同的筆法。如通過觀感來敘述影片帶來的感官審美影響,則很有必要藉助大量修辭的運用;如果探討影片的流派等歷史性內容,則對經典理論的引用和同時期其他作品的類比必不可少。寫評論時要把觀點寫清楚,行文要簡潔流暢,不要堆砌資料。臟話痞話或許是通往個人文風的一條捷徑,然而他們從來都不是嚴謹的,在評論的道路上我們甚至不需要反諷。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圍資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當地使用外圍資料很可能會把你的評論淹沒在看似相關實則不知所雲的文字之中。外圍資料可以幫助評論者理解這部電影,但不應把這些資料變成評論者的依據。原則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內部的任何文獻或相關資料」的這一立場。電影評論並不會因為提到了一些大師的名字而變得更加精彩。

⑥個人風格。影評的個人風格需要逐漸形成,如同對於電影的口味一樣,評論的側重點與切入方式在不斷書寫影評中會逐漸形成風格,從而成為個人影評的某種標志。

⑦豐富你的影評。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採用直觀的圖象,作為對評論的支持與補充,適當截取影片的畫格會使你的評論更直觀。除非是在評論影片剪輯的時候,製作表格或者圖解對評論者來說太費力氣。

⑧給自己的評論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引文出處

在評論正文之後要列出評論中所引的文字出處,這是對原作者辛勤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方便讀者查閱相關資料。

3 在電影評論中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
1, 要避免評論者的生活(經驗)過多的干預評論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後,你說你學會了怎麼做叉燒飯。寫評論的目的不是讓讀者關注評論人,而應該強調所要評論的電影。吃了油條喝了豆漿去看電影,同餓著肚子去看電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樣,但電影是一樣的。
2, 要避免在沒有敘述原因的情況下給出評論結果。例如:永遠也不要說哪部電影是最好的電影,哪部電影是最偉大的電影。在我看來,即使看了很多電影也不要給電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給電影定位。
3, 要避免東拉西扯,主題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個問題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體描述10個還未解決的問題。不要隔靴搔癢,甚至是滿世界找靴子。例如:評論《神話》的戰爭場面差,不能說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鬥士》,而應該明確指出它具體差在哪裡。是場面調度問題還是畫面構圖問題?是剪輯問題還是電腦特技問題?
4, 要避免對演員導演等影片生產者私生活的關注。只有影片的宣傳人員或者八卦雜志才有需要關注那些問題。
5, 要避免死撐面子硬評論,滿眼都是某個電影的不足。應該放鬆心情,如果有部電影實在是差,那我們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費心評論。評論是要把影片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捨本逐末的評論方式與悲觀的分析角度實在讓人惋惜。
6, 要避免一些對電影本身沒有意義的評論。電影評論不同於電影商業宣傳,評論要排除干擾。在選擇切入點上要迴避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人文學科對電影的探究,盡量從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論述。
7, 要避免評論者主觀地對影片做過度詮釋。不要對自己假想中的錯覺揮動雙拳,使讀者莫名其妙。

-----------------------------------
[注釋:作者論的觀念,最早是由法國導演楚浮的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在《電影筆記》上發表而開啟。文章攻擊停滯的法國電影工業,並稱贊美國導演的作品,為作者論奠定基礎。作者論認為,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的處理主要可歸功於一個人的理論。通常用來指具有可辨識風格和主題意識的導演,此理論也包括其它被視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動力的製作人員(編劇、演員、攝影、剪接)。作者論在邏輯上是一種以作品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實質上卻是一種影片的詮釋方式,影片的每項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順著導演世界觀的方向加以詮釋。出自書目《當代電影分析》《電影批評面面觀》]

❾ 怎麼才能當一個合格的電影評論!!!

我覺得作一個合格的電影評論員,需要以下的一些條件:
1.觀看過多部經典電影,無論新舊。
2.多思考。將不同類型的電影進行比較。可以使拍攝手法,可以使人物的塑造特點,演員的功力方面。
3.對影片的思想以及意義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那些電視上的電影評論員,看完電影之後,可是作了很多功課,他們去了解故事的背景,看許多的電影評論,還將該導演的不同作品都看了,不然何來滔滔不絕。

❿ 如何評論電影

一份共同創作的電影評論網志。 請加入我們,分享您對電影的想法!
http://www.movku.com/

閱讀全文

與電影好看怎麼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發行營銷手段有哪些 瀏覽:854
今天有啥好看的電影 瀏覽:308
四對夫婦交換電影免費視頻 瀏覽:379
無雙電影哪裡可以免費觀看 瀏覽:724
什麼是手機端愛6看電影 瀏覽:84
如何下載手機中的電影 瀏覽:237
什麼電影比較暖味 瀏覽:753
為什麼視頻電影打不開怎麼回事 瀏覽:844
神偷奶爸1大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260
周星馳電影大全免費國語鹿鼎記1 瀏覽:828
哪些電影關於學先鋒做先鋒 瀏覽:382
蘋果迅雷電影怎麼保存本地 瀏覽:197
影音先鋒下載電影如何保存 瀏覽:401
高位頂級狙擊手電筒影免費收看 瀏覽:114
好看的西班牙電影懸疑片 瀏覽:162
怎麼樣微信買電影票 瀏覽:942
好看電影在線觀看版 瀏覽:788
張子楓演多少電影 瀏覽:1000
播放兒童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767
解憂雜貨店電影票大約多少錢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