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江口之戰是怎樣的
白江口之戰是唐朝與新羅聯軍對百濟和日本聯軍的一次水戰,最終以唐朝和新羅聯軍的勝利告終。以下是關於白江口之戰的詳細解答:
一、戰役背景
-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都想統一半島,但力量不足,於是分別向鄰國尋求援助,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一方是高句麗、百濟和日本,另一方是新羅和唐朝。
- 高句麗和百濟多次攻入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出兵後,雖然攻克了高句麗的部分城池,但由於天氣原因被迫撤回。後來,唐朝一舉殲滅百濟,但百濟餘孽扶余福信向日本借兵以求復國,日本企圖占據朝鮮半島,進而占據大陸,於是派兵支援。
二、戰役雙方實力
- 唐軍:參戰人數1萬3千人,擁有戰船170艘。
- 倭軍:參戰人數4萬7千人,擁有戰船1000多艘。
- 從參戰人數和戰船數量上看,唐軍處於劣勢。
三、戰役經過
- 663年8月,劉仁軌率領的唐軍水軍與日軍在白江口遭遇。
- 日軍先發起進攻,但由於唐軍戰船高大堅固,日軍小船不是對手。
- 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大亂。
- 唐軍使用火箭攻擊日軍戰船,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日軍大敗。
四、戰役影響
- 朝鮮半島:結束了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糾紛,新羅在大唐扶持下統一半島,建立起新羅王朝。
- 日本:這一戰打醒了日本,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 大唐: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將遼東地區納入國家統治,維護了大唐在東方的霸權,提升了唐朝在國際上的聲望。
五、唐朝未乘勝追擊日本的原因
- 日本被打怕,接連派使節到大唐謝罪。
- 日本不是戰略要地,對大唐沒有價值。
- 唐朝當時周邊有強敵,如吐蕃、突厥、契丹等,需要應付更強大的敵人。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這一戰奠定了往後一千多年的東亞格局,對中日兩國及朝鮮半島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⑵ 《長津湖》:當車廂打開,他們見到了巍峨的長城,長城那段畫面有什麼寓意
長城,是保家衛國的象徵,敵從外來。我不知道其他觀眾是否有聯想到一些往事,令中國軍人和國民自豪的往事。想到過去中國的軍隊多次踏出長城在朝鮮作戰,漢唐雄風,明清蓬勃,白江口之戰大破日軍,碧蹄館之戰以少擊多,祖先的精神鼓舞著後人,那些奮武於歷史中,「將軍三箭定天山」「大雪滿弓刀」一般的將士,都將應看到長城,血脈之中賁張的力量舒展開來。由吳京飾演的連長伍千里,而罰站看長城一夜的伍萬里,又其戰死沙場的大哥伍百里……都隱含著中國人對守衛自己土地的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