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愛殘障兒童的電影的電影有哪些
中國國際微電影節開幕影片《我想有個家》,這部由新銳導演陳友康執導、實力演員蔣一銘和劉玥心主演的公益短片,改編自真實故事,用真誠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殘疾孤兒尋愛的動人故事。影片在56網播出後感動了很多網友,再次喚起了公眾對殘障兒童的關注。
⑵ 留守兒童電影
當今社會,孩子基本都陪著父母待在城市幸福地生活,然而,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待在鄉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游樂園,沒有優質教育,據民政部2016年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結果,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十部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與家裡的孩子一同觀看,讓他們體會現在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讓他們憶苦思甜,學會感恩。
1.《念書的孩子》豆瓣評分:7.9
劇情簡介:影片將父母進城打工,病重的爺爺在家照顧年僅九歲的開開,並且與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影片朴實無華,雖然並沒有發生什麼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動真實的事例。事實上,該片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留守兒童的問題,它的價值正如一位美國博士所說,已經擴展到了「洋留守」的兒童及家長群體,能給所有相關群體以心靈的撫慰。這的確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電影。
電影《念書的孩子》
2. 《天那邊》豆瓣評分:7.2
劇情簡介: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群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些幾乎可以在這類電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們都可以在《天那邊》這部電影中看到。許曉萌大學畢業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最初一切都是那麼新奇,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然而,生活的痛苦卻隨著羅老師(吳軍飾),還有那些山村的孩子們,一起闖進了許曉萌的生活。許曉萌把心都放到了那些孩子們的身上,不知不覺中,她已經融進了大山,她和可可之間產生了某種隔膜。可可終於離開了村子,離開了許曉萌。可可的離去,讓許曉萌感到孤獨,孩子們卻幫助她真正長大。可是,她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電影《天那邊》
3. 《留守孩子》豆瓣評分:8.5
劇情簡介: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電影《留守孩子》
4. 《八十一枚金幣》豆瓣評分:8.0
劇情簡介:父母為了生活,為了更好的明天不得不去工作遠離家人在外打拚。所以小朋友只好與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變成為留守兒童。奶奶善良的謊言,稱小朋友攢夠八十一金幣,媽媽才回家。小朋友為了實現媽媽會回來的心願,決定攢金幣通過自己的撿廢品,礦泉水瓶賣給一位老爺爺後賺取金幣。情節峰迴路轉,穿插著收廢品的老爺爺直至後來老爺爺不顧自己生病身體每天都回來收小女孩的礦泉水瓶子。
電影《八十一枚金幣》
5. 《橘子的天空》豆瓣評分:7.3
劇情簡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大量出現,陝南鄉村的福果和爺爺就是其中的一員。為了改變村子的落後和家庭的貧困,福果的爸爸決心帶著妻子和村民們一起南下,留下福果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為福果栽了一棵桔樹,承諾說如果桔樹結果,父母就會回來。兩年裡,在思念和不適應中辛苦生活的爺孫倆一直苦苦期盼著福果的爸媽回家,遠走深圳的媽媽也是牽心掛肚。福果從一個調皮撒嬌,偶爾也會闖禍的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能夠照顧爺爺並分擔家務的小大人。時間一天天過去,桔樹終於開花結果,可是外出務工的父母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歸來,盼望父母回來成為他心中的夢想。
電影《橘子的天空》
6. 《指尖太陽》豆瓣評分:7.0
劇情簡介:父母都在深圳工作的石小禾、石小魚兄妹倆,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
為了照顧視力不好的爺爺,小禾讓妹妹一個人寄宿,自己每天坐很久的船往返於學校和家。兄妹倆無意間發現爺爺對親情的渴求,決定想辦法把父母哄回來。小禾慫恿品學兼優的小魚考了個59分,結果不但被爸爸(江洪飾)罵了一頓,還極有可能令小魚失去參加縣里組織的「六一親情行」、到城市看望父母的活動機會。小魚跟小禾吵了一架,病了一場。小禾自責不已。這時,小魚的筆友「豬豬」的媽媽--一位沙畫家,從深圳來找小魚,她帶來了關於城市女孩豬豬的煩惱,也帶來了兄妹倆父母在深圳的一段工作視頻。兄妹倆內心觸動。小禾的同學李珊珊同樣想獲得六一親情行的名額,她的爸爸也在深圳工作,幾年沒有回家了。根據規則,親情行將根據拉拉渡船賽的名次來分配名額,名次越靠前,機會越多。這一天,陽光明媚,孩子們在同一條船,同一條心拉拉渡船賽上奮力拚 。
電影《指尖太陽》
7. 《馬東的假期》
劇情簡介:馬東住在湘中山區,父親去了省城打工,母親的猝然去世讓他生活失去了支柱。單身的儺戲演員老鍾叔以拜師為條件監護馬東,馬東卻一直和老鍾叔鬧別扭。馬東去省城找父親,尋父路上,馬東和老鍾叔歷經艱苦,碰見各式各樣的人與事,而父親馬福貴卻閉門不見。原來,他早已和馬東的母親離婚。父親找不到了。馬東一招一式地習練著儺戲,他要自己長大。
電影《馬東的假期》
8. 《小等》
劇情簡介:由貴州省文聯、湄潭縣委宣傳部、貴州省電影家協會聯合拍攝的電影《小等》於2011年8月8日在風景秀美的湄潭縣開機。該電影劇本是根據貴州省青年作家肖勤創作的優秀中篇小說《暖》改編,由中央電視台著名導演朱一民執導。講述了十二歲的山村女孩小等的故事,其父母為偷生男孩而外出打工,孤獨卻堅強的小等在家照顧著患病的奶奶,里里外外全家的重擔都挑在她瘦弱的肩膀上。
電影《小等》
9. 《媽媽的手套》
劇情簡介:《媽媽的手套》是一部以農村留守兒童為題材的主旋律電影。該片以進城打工的母親給孩子留下的一副手套為主線,講述了留守兒童華子和妹妹秀秀等一群山村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情感故事。影片通過這對留守兒童的獨特視角與生活經歷,向觀眾展現這對留守兒童之間的兄妹親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幫助,呼喚整個社會關注和幫助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兩個獨特的社會群體。
電影《媽媽的手套》
10. 《車費》
劇情簡介:故事發生在西北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由於村中男女常年在廣東東莞打工,只留下老人與孩子。於是,去東莞看望他們在那裡打工的父母,便成了孩子們最大的夢想。暑假到了,孩子王大毛受臨村孩子的影響決定租車去看他們在外打工的父母,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春穗等留守孩子的響應。大毛去找村裡開磚廠的胡老闆租車,卻被告之,跑一趟東莞光成本最少要花兩千元。大毛便發動村裡的留守孩子湊份子,每人交一百元車費,故事圍繞這100元的故事展開。
電影《車費》
⑶ 包裹公益電影《包裹》
5月3日,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特別支持的公益電影《包裹》全國首映禮在北京舉行。作為愛心包裹項目獻禮之作,該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聚焦於貧困地區兒童教育的社會扶貧問題,深刻探討了公益捐贈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學性等話題。
電影《包裹》以烏蒙山深處一個叫瓦岩的小山村為背景,講述了兩代鄉村教師與村民和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愛心捐贈狂潮,直面人性狹隘自私和寬仁博愛的劇烈沖突,從而引發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80後教師吳立山為改變山村教育面貌,在網上發帖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當地小學孩子們的冬天,沒想到竟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心捐贈狂潮。一時間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潮湧而至,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
圍繞分發處理這些包裹,狹隘自私與寬仁博愛發生了劇烈的沖突,小山村原本的和睦寧靜被徹底打破了。由於捐贈的物品不統一,誰拿得多、拿得好等任何一個微小細節都會觸動村民們敏感脆弱的神經,成為觸發更大矛盾的導火索。最終,兩代鄉村教師以他們無私的悲憫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平息了這場愛心「風波」。而隨後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了愛心包裹項目,通過科化學設計解決了公平性和合理性等問題。當年發生在雲南大關縣瓦房小學的愛心故事,得到了延續和升華。
影片關懷貧困地區兒童教育問題,深刻探討了公益捐贈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學性等問題,讓人們意識到,在奉獻愛心時不僅要考慮受益人的實際需求,更要關注這些捐贈可能會給受益人帶來的各種影響。
出品公司:雲南金洋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總顧問:江紹高 江巴吉才
出品人:羅嘉勇
主演:李宗嶧(飾吳立山)、寇瞻(飾蔣老師)、孫琳琳(飾蕎花)、曹芊睿(飾王燕)
宣傳統籌:明宏偉
影片不僅展現貧困地區學生艱苦的學習環境和對知識孜孜不倦的渴求精神,更聚焦於如何資助更需科學合理設計,以「真實」打動觀眾,揭示自發性公益面臨的挑戰與平衡困境,強調對帶有強烈工具性色彩的發展干預需保持警惕。
影片探討民間公益精神,展現中國人不缺愛心,但更需要專業公益引導。在影片中,青年教師吳立山的網路帖子引發了社會的愛心捐贈狂潮,然而,隨之而來的「幸福的煩惱」揭示了服務供給中公平原則的平衡困境。影片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愛心包裹項目,展示了如何通過科學化設計解決公平性與合理性問題,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綜合發展和生活條件。
影片除了帶給觀眾感動,更激發了對專業經營公益、依託公信力高的公益組織遞送社會資源給弱勢群體的思考。通過這部影片,更多人了解了貧困山區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現狀,並給予幫助,同時也深刻探討了公益捐贈的合理性、公平性、科學性等問題。
電影《包裹》的出品人羅嘉勇,是一名從部隊轉業自主擇業的退役軍人,因「感動」而決定將這份人間大愛定格成為電影的感動。從影片立意到正式公映,歷時五年,羅先生克服了諸多繁復、曲折和坎坷,堅持住了自己的原則,完成了這部公益電影的製作。這部作品雖然不盡完美,但承載了「定格和延續人間大愛」的使命,完成了「探討民間公益精神」的使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並成為國家廣電總局特別推薦影片。
作為動詞解釋的時候,有包容、包圍、 包紮、包裝的含義。作為名詞解釋的時候,指包紮成件的包兒、 由郵局寄送的包件、在海洋運輸中,不要求簽發提單的小件貨物或個人行李等含義。
⑷ 小學生愛國電影有哪些
《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以兒童的視角展現了主人公潘冬子對紅軍的熱愛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通過他的成長故事向小學生傳達了愛國主義的價值觀。
《建國大業》:此片描繪了新中國建立的歷程,包含多個感人至深的情節,讓小學生們能夠了解到國家建設的艱辛以及先輩們的偉大貢獻。
《東方紅》:電影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背景,展現了人民在困難時期的堅韌不拔和英勇斗爭精神。小學生通過觀看可以更好地領會和理解愛國主義精神。
《少年英雄》:該影片講述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他們以自己的行動體現了愛國精神和勇氣。對於培養小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和英雄精神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以上電影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主題,適合小學生觀看。通過觀影,小學生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感,同時幫助他們在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⑸ 英雄兒女電影海報-適合小學生看的紅色愛國電影有哪些
吳京趙麗穎化身火焰藍,助力消防宣傳活動,表情嚴肅一身正氣,颯到你了嗎?大家應該都曉得11月是全國消防宣傳月,在11月9日又是全國消防宣傳日,為什麼要這么關注消防活動呢?其實就是由於消防平安人人有責,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維護本人,尊重生命,不應該將生命視為兒戲。為了將消防理念很好地宣傳進來官方也是煞費苦心,這一次是導演兼演員的吳京和演員趙麗穎成為了中國消防宣傳的公益使者,看中國消防官方發布的吳京和趙麗穎的海報,兩個人都化身「火焰藍」一臉正氣。
主題就是「關注消防,生命至上」,看海報上也是十分警醒地將消防宣傳的主題大大地展示了出來,而吳京和趙麗穎兩個人都身穿消防員的衣服,看上去都十分的專業,表情也是很嚴肅,用有影響力的優秀的正能量的明星來作為這一次的消防平安公益使者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做法。
看趙麗穎身穿消防員的衣服看上去也是很適宜,她是優秀的演員總是可以駕馭各種各樣的角色,這一次受邀成為了消防宣傳公益使者也是對她人品和影響力的認可,看趙麗穎身穿一身軍裝正氣十足,海報上也是警醒大家發現火災隱患的時分及時撥打96119電話停止告發。
而吳京不斷以來在大家的心目中不斷都是很有正氣的硬漢形象,也屢次飾演過軍人,這一次他身穿軍裝也很合適他的氣質,海報上面他的手中拿著滅火器,是在通知大家其實冬季是火災高發的時期,一定要留意防備,不可大意。
還有兩張海報裡面的趙麗穎和吳京也是做出一些標志性的動作來警醒大家,一個是不能夠帶著電動自行車到室內充電,這樣是很容易發作火災等隱患的,還有就是一定不可以佔用消防車通道,一旦發作了災情消防車都是要及時趕到的,不能夠佔用。
吳京和趙麗穎都是圈內知名的當紅明星,一個是電視劇的收視率女王,一個是電影票房的保證,人品也都是無須置疑的,這一次可以成為公益宣傳使者也是官方對他們的認可,畢竟他們兩個人的粉絲群體都是很大的。
吳京之前的電影《戰狼》熱度很深邃受大家的喜歡,自從《戰狼》之後他就疾速成為了電影界炙手可熱的導演和演員,由於只需是有他呈現的電影就一定會收獲很高的票房成果,可見大家還是都很喜歡吳京的作品的。
而趙麗穎就愈加不用說了知名度很高,是國內當紅的一線女明星,簡直人人都看過她的作品,她的每一部作品也都是憑仗她的影響力熱度很高,收視率也很高,她在圈內的人緣和口碑都極好,也照舊活潑在文娛圈裡面不時地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這次消防宣傳活動吳京和趙麗穎都被約請成為了消防宣傳公益使者,看來他們都是很正能量的明星,在他們的率領下置信大家會將消防理念推行和宣傳的愈加到位的。
適合小學生看的紅色愛國電影有哪些?小學生看的紅色愛國電影有《地雷戰》、
《閃閃的紅星》
、《雞毛信》等。
1.《雞毛信》是1954年由
上海電影製片廠
攝制,
石揮
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
2.《地雷戰》是由唐英奇、
徐達
、吳健海執導,白大均、張長瑞、吳健海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片講述了
抗日戰爭
時期,各村民兵聯防運用地雷戰術,殲滅了進犯的日軍,取得反掃盪勝利的故事。
3.《閃閃的紅星》是由
八一
電影製片廠攝制的中國兒童紅色電影。該片由
李昂
、李俊執導,祝新運、趙汝平、劉繼忠主演。於1974年10月1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愛國主義:
這些都是適合小孩子們觀看的勵志故事,有利於孩子們的思想發育。
⑹ 適合小學生看的紅色愛國電影有哪些
小學生看的紅色愛國電影有《地雷戰》、《閃閃的紅星》、《雞毛信》等。
1.《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
愛國主義:
這些都是適合小孩子們觀看的勵志故事,有利於孩子們的思想發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適合小孩子看的紅色電影
⑺ 求大家推薦一些打擊拐賣兒童的電影或者科教片
《軀殼》(美國):老外拍攝中國被拐賣兒童紀錄片,《軀殼》的拍攝耗費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其中有7500美元(約合人民幣4.6萬元)是通過社交媒體募捐而來,電影的主角是三個被拐賣兒童家庭。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首次製作紀錄片的葛亞輝說,之所以要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是因為拐賣兒童問題在中國由來已久,且是「這個國家所有人都認為不該發生的社會問題之一,至少從道義的角度來講是這樣」。
《滿天星》:這是一個關於沉淪和救贖的故事。周慧原來是一個純真的女孩,幾年前外出打工不幸被人拐賣,有了數年不堪回首的經歷以後,變成了一個滅絕人性的人販子。當決定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她向自己發過一個毒誓:這輩子絕不會再讓人賣,她要賣人。
微電影《營救》:該片講述了一對新人舉行婚禮時,新娘的侄女被人販子拐走,眾人齊心協力,在一小時內將小女孩追回的故事。該片導演表示:之所以在故事中設定孩子在一個小時內被追了回來,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如果失蹤超過半個小時,基本上線索就斷了,之後再尋找丟失兒童就如同大海撈針一般。
《失蹤人口》(中國台灣):是一部怵目驚心的台灣雛妓血淚史。導演林清介看到報上登十二、三歲的山地女孩被賣到妓院當雛妓,於是深入紅燈區,用拍記錄片的手法,把雛妓非人生活搬上銀幕。以一個攻讀法律的大學生昭仁,作田野調查探尋的觀點,抽絲剝繭,揭示台灣社會變遷中,處於文化弱勢的山地原住民,許多稚氣的十二、三歲的小女孩,被父母賣到妓院,人口販子、黑社會、毒販、妓院老闆組成無形的羅網,那些被賣的、家庭破碎離家出走的、誤入歧途的、被強暴的、吸毒的、低能兒的,她們是那樣無助地被推入苦難的深淵,稚嫩的身心被摧殘,一個個童真的美夢被撕碎。
《失孤》是2015年的華誼兄弟製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
(7)中國兒童公益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條規定, 拐賣婦女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施詐、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這是一種世界性犯罪。二、三十年以來在中國大陸有愈演愈烈之勢。尤其在貧困地區雲貴川和流動人口集中的發達地區如東莞深圳福建等地,此類犯罪長期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