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拍攝角度有哪幾種
平攝、仰攝、俯攝、頂攝、倒攝、側反拍攝。1、平攝:攝影(像)機與被攝對象處於同一水平線的一種拍攝角度。平攝一般可以分為正面、側面、斜面三種。2、仰攝:攝影(像)機從低處向上拍攝。仰攝適於拍攝高處的景物,能夠使景物顯得更加高大雄偉。用它代表影視人物的視線,有時可以表示對象之間的高低位置。
平攝、仰攝、俯攝、頂攝、倒攝、側反拍攝。
1、平攝:攝影(像)機與被攝對象處於同一水平線的一種拍攝角度。平攝一般可以分為正面、側面、斜面三種。
2、仰攝:攝影(像)機從低處向上拍攝。仰攝適於拍攝高處的景物,能夠使景物顯得更加高大雄偉。用它代表影視人物的視線,有時可以表示對象之間的高低位置。
3、俯攝:與仰攝相反,攝影(像)機由高處向下拍攝,給人以低頭俯視的感覺。俯攝鏡頭視野開闊,用來表現浩大的場景,有其獨到之處。
4、頂攝:攝影(像)機拍攝方向與地面垂直。用頂角拍攝某些雜技節目或歌舞演出,有獨到之處。它可以從通常人們根本無法達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現力的造型,拍成構圖精巧的畫面。頂攝的作用還在於它改變了被攝對象的正常狀態,把人與環境的空間位置,變成線條清晰的平面圖案,從而使畫面具有某種情趣和美感。頂攝角度在電影電視中並不多見。
5、倒攝:電影攝影機內膠片經過片門時,以反方向運轉進行拍攝的方法。用這種方法攝取的物體運動過程,以正方向運轉放映,可以獲得與實際運動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攝常用以拍攝驚險場面。在電視攝像中,也常用倒攝方法。
6、側反拍攝:從被攝物的側後方拍攝,叫側反拍攝。這種攝法,人物幾乎成為背影,面部呈現較少,可以產生奇妙的感覺。
❷ 電影有哪些鏡頭手法
電影的鏡頭手法有:特寫鏡頭、遠景鏡頭、中景鏡頭、俯角鏡頭、斜角鏡頭。
1、特寫鏡頭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❸ 電影攝像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遠景
遠景是電視景別中視距最遠、表現空間范圍最大的一種景別。遠景視野深廣寬闊,主要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的場景,如莽莽群山、浩瀚的海洋、無垠的草原等。遠景的特點是開闊、壯觀、有氣勢和抒情性。拍攝時要注意調動各種手段表現空間的深度和主題效果。所以在拍攝遠景時盡量不要用順光和逆光,而要用側光或側逆光,以形成畫面層次感和空氣的透視效果。
2.全景
全景主要是用來表現被攝對象的全貌或人體的全身,同時保留一定的環境和活動空間。全景和遠景相比,全景有明顯的中心內容和結構主體,象的真實性、生動性和情節的使觀眾對所表現的事物和場景有完整的了解,向觀眾交待被攝對象及其所處的空間位置。全景還能夠表現人物的形體動作,觀眾可以根據人物的活動了解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心理狀態。
3.中景
中景是表現場景、物體的局部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畫面,它比全景更重視具體的動作和情節。因此,拍攝中景不僅要注意構圖美,還要對故事的主題、鏡頭的內涵有充分和深刻的認識。
4.近景
近景是指表示物體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的畫面。與中景相比,近景畫面表現的空間進一步縮小,畫面更趨單一,環境及背景的作用進一步降低。
5.特寫
特寫是表現人物肩部以上或物體某一細部的畫面。特寫畫框更進一步接近被攝體,常用來表現人物面部表情和物體局部細節。因此,特寫更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物體的質感。
以上五種拍攝手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只有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才能保證影視製作的專業性。每一種都具有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所以運用時一定要根據劇情的需要,恰到好處地運用。
❹ 在攝影,影視或者動畫中,有些什麼鏡頭手法來表現運動特點
1、表現速度感在於兩個方面
1)速度
主體和環境的對比,可以表現速度。用一組鏡頭就可以
全景 斜側
中景 斜側 跟焦
頭部特寫 正面 跟焦
2)主體運動的細節
打開電子快門,用慢動拍攝中景、頭部特寫
將運動過程的細節展開,特別是飛濺的汗珠
這樣就很有感覺了
2、宏偉、有氣勢
兩個方面
1)不同角度,中景仰拍;全景俯拍
2)慢動作接快動作,好做無級變速
3、細節
?那就是多拍特寫,頭部的、腳步的、擺動的臂部、臀部
拍攝手法用慢動作+抽幀
關於電視節目製作方面的資料,可以參考我的網路空間
❺ 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急需答案
電影影像的角度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第三節、電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題:
①、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
②、舉例說明,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鏡頭角度的劃分
兩大類:垂直變化和水平變化。
1、垂直變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圖):
平角:
電影中絕大部分鏡頭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電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視力水平線的平角。有些影片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便採取壓低平角,即變成兒童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甚至是動物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
兒童:《城南舊事》、《錫鼓》;
動物:《庫車》、《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電影鏡頭的特殊角度。
2、水平變化:
正面(0度 ),側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顯得莊重、正規,如拍領袖作報告。另外,正面角度易於較准確、較客觀、較全面地表現人或物的本來面貌。
側面角度:顯得活潑、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顯得含蓄、豐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謂的正面角度、側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絕對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們應該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電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電影中異常重要。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巴拉茲講:
「影片里每一個物體的外形都是由兩種外形構成的:一種是物體本身的外形,它是脫離觀眾而獨立存在的;另一種是以觀眾的視角和畫面的透視法為轉移的外形……」
巴拉茲講:
「電影藝術中的基本信條之一就是:任何一個畫面都不允許有絲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須富有表現力,必須有姿勢、有形狀。」
每個鏡頭都有它的角度,而鏡頭的角度將會引導觀眾的視角,並導致觀眾對鏡頭中被攝對象的評價。
我認為:角度在電影中的具體作用如下:
1、表現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表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觀鏡頭。
(「單視線」:劇中人)
《後窗》
2、表現製作者的視線,表達製作者的主觀評價:
(「單視線」:製作者)
《鳥人》:「鳥人出場」。
3、劇中人物視線與觀眾的視點合一。取得觀眾的心理認同。
(「雙視線」:劇中人、觀眾。其實也是「三視線」包括製作者)
《法國中尉的女人》:「安娜離去」
《陽光燦爛的日子》:「窺視跳舞」
《美國往事》「與莫胖子重逢」
《風櫃來的人》「海邊起舞」。
4、刻劃人物:
《黃土地》拍翠巧幾次挑水,開始是俯角,後來是仰角。
5、劇作作用: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心在手上」。
《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一個與八個》老煙鬼。
《花邊女工》結尾。
6、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侯孝賢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扔書包」
《陽光燦爛的日子》:「遭遇畫中人」
「遭遇『畫中人』」:
在本段落中,馬小軍一個人在米蘭的房間中看米蘭的照片時,米蘭突然回來換衣服。馬小軍見到了米蘭,「畫中人」突然變成了真人。連馬小軍都沒有想到:真實的米蘭與「畫中人」米蘭,現實與想像之間存在著如此大的落差。
核心: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巨大落差。
製作風格:渲染、強調。
如何表現這種落差?
1、米蘭的行為:
米蘭回來之後,米蘭所作的事情不是吟詩、作畫、彈琴、唱歌等浪漫之事。米蘭現實地脫衣服、脫鞋、踢鞋。
2、真實的音響:
前兩次馬小軍到米蘭家,出現的是浪漫的音樂。這次則是真實的音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真實的音響,並不是為了營造本段落的客觀真實的效果。真實音響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對比,表現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巨大差距。特別是米蘭出門後的「砰」的一聲關門聲,馬小軍渾身不由一震。
3、攝影機角度:
米蘭突然回家,馬小軍急忙躲到床下。攝影機在床下採用低角度從馬小軍的主觀視線來拍攝外面的米蘭。作用如下:
①、動作誇張:
攝影機的低角度使米蘭的動作更加誇張。
②、形體變形:
同時,攝影機的異常角度使米蘭的形體發生變形。米蘭的臀部異常豐滿,米蘭的大腿粗碩有力。從行為動作到體型特徵,這些都與一個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③、少年視角:
二十一、米蘭家
鏡頭354、全景(低角度) 從床下看到一雙腿進來,腿來到床邊。
鏡頭355、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56、特寫-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腳上戴著腳環。又站起來,裙子落到腿下,腳踢起裙子。
鏡頭357、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一隻手伸進來拿鞋。馬小軍後退。
鏡頭358、全景 腳穿上了鞋。
鏡頭359、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60、全景 女孩走向門口。
鏡頭361、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畫外傳來巨大的關門聲。馬小軍出了口氣,馬小軍癱在地上。
鏡頭354到鏡頭361,8個鏡頭均採用低角度拍攝,機位在床下,畫格構圖的邊框為床腿和床的橫框。馬小軍趴在床下,因為畫格的邊框(床)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窗的外面米蘭走來走去的腿,米蘭的其它動作和米蘭身體的其它部分則靠馬小軍和觀眾來聯想。
應該指出:這個角度,這個視點異常重要。
A、 少年看異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從視覺角度講,馬小軍因為攝影機低角度和床的橫框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米蘭身體的局部。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一個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對一個曾給每一個少年人帶來無限憧憬、無限幻想的異性的隱秘世界。此時此刻,馬小軍「意外」又有些「緊張」,「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動」又有些「恐懼」,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總之,此時此刻,馬小軍似乎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倏然間,自己便看到了一個女孩子身體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異性的目光,同樣,這也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為少年人的社會生活、社會閱歷的限制,還有因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導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如:
首先,少年看世界,帶有強烈的選擇性。與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麼,不看什麼,少年人選擇性很強,不會什麼都看。
其次,少年看世界,因為自己的性格、愛好的不同,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第三,與久經生活磨難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義的。
而這一切,影片製作者通過攝影機的低角度,和床的邊框,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和激動人心
❻ 拍攝的鏡頭角度有哪些呢
了解拍攝角度是一個攝影的必須掌握的知識,下面由我為大家搜集的拍攝的鏡頭角度有哪些呢,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般而言,鏡頭角度一般有五種:
1、鳥瞰鏡頭(bird』s-eye view):也就是鳥眼看世界。
2、俯角(high angle)
3、水平角度(eye-level):也就是人眼看世界。
4、仰角(low angle):通俗講是狗眼看世界。
5、傾斜角度(oblique angle)
高角度鏡頭
(鳥瞰鏡頭、俯角鏡頭):這類會呈現畫面中的人物的困境、無力感以及被攻擊的情況。鳥瞰鏡頭和俯角鏡頭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全知的感覺,如同「上帝的視角」注視著事物的命運。此類鏡頭也會凸顯環境,使環境看起來似乎可以吞噬角色,使人物顯得卑微無助。
水平角度
有些導演很不願意隨便使用主觀鏡頭,如日本的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攝影機通常是離地面四尺高——完全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看事物的高度。小津視其角色與自己平等,不特別具備美德,也不特別墮落,小津完全讓他們嶄露自己,不用鏡頭角度來做價值判斷。因此,他的鏡頭是中性的,不帶有情感,讓觀眾自己做判斷。
仰角鏡頭
與俯角相反,它會增加被攝物的高度,並且帶有垂直效果。動作速度感增加了,尤其是暴力鏡頭。仰角鏡頭會增加主體的重要性,使物體在觀眾前方展開,甚具威脅性。由仰角攝得的任務通常會引起恐怖、庄嚴及令人尊敬的感覺。所以在宣傳片和強調英雄主義的電影中,這類鏡頭角度最常見。
傾斜角度
傾斜角度的水平線多是斜的。鏡頭里的人物看起來好像快要跌倒。這種鏡頭有時候用於主觀鏡頭,例如醉漢的視角。另外,在一些場景比較特殊的環境里,傾斜角度對應景物的構圖,更能擴展視野,那另當別論。
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攝,就會使觀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爾變換一下拍攝的角度,就會使影片增色不少。拍攝角度大致分為三種:平攝(水平方向拍攝)、仰攝(由下往上拍攝)、俯攝(由上往下拍攝)。
1、 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如果被拍攝的主角的高度根攝像者的身高相當,那麼攝像者的身體站直,把攝錄像機放在胸部到頭部之間的高度拍攝,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握著錄像機最舒適的位置。如果拍攝高於或低於這個高度的人或物,那麼,攝像者就應該根據人或物的高度隨時調整攝像機高度和身體姿勢。
2、 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面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這種效果切記不要濫用,偶爾的運用,可以渲染氣氛,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如果運用過多過濫,效果會適得其反。但有時拍攝者就是利用這種變形誇張手法,從而達到不凡的視覺效果。
3、 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如果從比被攝人物的視線略高一點上方拍攝進行近距離特寫,有時會帶點藐視的味道,這一點要注意;如果你從上方角度拍攝,並在畫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間,這個人物就會顯得孤單。
4、 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准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面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面場景的距離。
❼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❽ 拍攝角度的選擇,決定著影片的成功與否
在影視創作過程中,拍攝角度的選擇就是確定拍攝的位置。角度的變化可以影響到畫面造型效果的差異。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力。確定畫面的拍攝角度是畫面內容、各種構圖因素綜合物化的決定性過程,這個過程涉及的物質手段主要包括影視動畫的拍攝方向、拍攝高度等內容。
拍攝角度的運用,不是純技術手段,其使用控制是以拍攝內容的總體要求為依據的。
正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正面方向的角度。正面角度最能夠體現被攝對象的主要外部特徵,把被攝對象的正面的全貌呈現在觀眾面前。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要清楚地觀察一個物體,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之進行面對面的「視覺接觸」,正面角度正是要起到這種一覽無余的畫面效果。
()
正面角度拍攝的畫面可以充分展示被攝對象的橫向線條,產生對稱、均衡、平穩、莊重的效果。比如在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上早朝時,就使用了正面角度來表現金殿的肅穆和皇權的威嚴。運用正面角度拍攝人物,有利於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有利於展示人物身體正面的動作和體態,如果加上平角度和近景景別的配合,則可以表現畫面內人物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使觀眾產生一種參與感和親切感。運用正面角度拍攝物體如建築時,可以產生平靜和諧的視覺效果,可以突出建築物的宏偉氣勢。
正面角度還可以展現一些有一定聯系或差別的並列形象,形成對比和聯想,引導觀眾進一步思索,從而表達畫面以外的引申義,豐富畫面的內涵。
正面角度拍攝的不足之處是,由於它突出橫向線條,而這些線條與畫幅邊緣平行,使得畫面缺少縱向的透視變化,沒有構圖的動勢方向,因而顯不出更多的空間和體積,顯得呆板。而且,正面拍攝的物體透視感比較差,立體效果不甚明顯,如果畫面布局不合理的話,就有可能使被攝對象顯得主次不分,平淡而無生氣。
側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正側方向,與被攝體正側面成90°拍攝。這個角度主要用來表現被攝對象側面特徵,勾畫被攝對象側面輪廓形狀。側面角度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這從我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的藝術造型中就可見一斑。皮影戲主要是通過側面角度的造型來表現豐富的戲劇情節的。
()
側面角度可以比較清楚地交代被攝對象的方向、方位。這是因為,運用側面角度拍攝,被攝對象的視線方向位於畫面的一側或在畫面之外,從而使其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側面角度可以表現人物的輪廓,如果配合逆光,就會清晰地看到人物側面的剪影。從審美效果而言,側面的拍攝角度,蘊涵著一種潛在的動勢,不僅可以表現其富有特徵的側面線條,而且可以表現其運動的美感和氣勢。
拍攝賽跑時,在賽程中途,多數時候需要從側面拍攝運動員,這樣不僅可以表現運動員之間因為速度的差異而造成的前後距離上的差距,更可以表現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那種不斷前進的動態與速度感。再比如,用側面角度來拍攝呼嘯而過的火車、汽車等具有非常明顯動勢的對象,可以造成強烈的震撼力。
側面角度的不足,同樣也是不利於展現立體空間的。
背面角度,是指攝像機處於被攝體的背面方向的角度。背面角度使電視畫面所表現的視向與觀眾的視向一致,使觀眾產生與被攝對象同一視線的主觀效果。背面角度是一種較少採用的角度。其實,處理得好的話,這個角度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背面角度將被攝對象和他們所關注的事物放在同一個畫面上加以表現,往往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參與感。因為人物背面面對鏡頭時,觀眾什麼信息也得不到,也就積聚了越來越大的懸念。背面的拍攝角度是恐怖片里的常用手段。影片《閃靈》中,大段的背面、無人稱視點的跟拍,將懸念與恐怖感逐步推進。在紀錄片、新聞采訪中,畫框中采訪者的背面鏡頭則會給觀眾造成一種引導感(麥克·摩爾《科倫拜恩的保齡》)。也有的影片,在交代主要人物出場時,首先給一個背面角度的鏡頭,再切入正面角度,則會起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在正面角度還未出現的時刻,給觀眾以強烈的期待。
用背面角度表現人物時,人物正面的面部表情不為觀眾所見,幾乎沒有什麼畫面表現力,而觀眾能看到的是被攝對象的姿態和動作,這成為畫面的主要形象語言。
因此,在拍攝背面角度的畫面時,要注意著重刻畫人物的動作、輪廓,提煉出具有表現力的線條。
平角度是指攝像機鏡頭與被攝對象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角度。平角度拍攝的視覺效果與日常生活中一般觀察事物的情況很相似,合乎人們日常的觀察視點和視覺習慣。
它所拍攝的畫面在結構、透視、景物大小、對比度等方面與人眼觀察所得大致相同,使人感到平等、客觀、公正、冷靜、親切,可以用來表現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和內心活動。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在《東京物語》中表現日本人日常家居生活時,有意識地把攝影機的機位放得更低,因為日本人的家居生活通常都是坐在榻榻米上交談、吃飯、飲茶。小津放低機位,拍攝他的電影中的人物,從而取得了平視的角度。
在小律的電影中,平視的視角成為他個人敘事態度與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平和、更冷靜。電影《外星人》在開始的地方有很好的水平視點鏡頭:一名男子正在跑步,在他腰上叮當作響的鑰匙鏈正面地被呈現在觀者面前,此鏡頭假設觀者和片中的小男孩是一般的高度。這樣的角度突出了影片的視點,將觀眾放在一個少年的世界觀裡面,同時,所選取的角度說明了這個道具的重要性。
拍攝平角度畫面時,要重視對地平線這個構圖因素的處理。通常情況下,我們要避免畫面中的地平線在畫面中間平均分割畫面,造成整個畫面構圖呆板、單調、四平八穩等效果。一般來說,為了避免地平線分割畫面,我們可以處理好前景,增強畫面的透視效果;也可以利用山巒、樹木、彎曲的小道等高低不平的構圖要素來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地平線的這種分割現象運用得當的話,如拍攝各種倒影,則可以收到畫面上下對稱的視覺效果。
俯角度又稱「俯拍」,指攝影機鏡頭視軸偏向視平線下方的拍攝方式。攝影機處於俯視被攝對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現視平線以下的景物。
俯角度的特點是:
(1)畫內地平線明顯升高,甚至落在幅外,有利於交代畫內景物的層次、數量及分布情況,可以展現出完整的畫面布局,顯得寬廣,氣勢宏偉;
(2)畫面中豎向線條有向下透視集中的趨勢,用廣角鏡頭拍攝高大建築物時,建築物頂部與地面景色能夠成遠近景強烈的透視對比,有「配景縮小」的效果。用稍俯的角度拍攝人物時,因線條向下透視的緣故,可以使之略顯清秀一些;
(3)拍攝環境與人的關系時,可以造成孤單、渺小、茫然、壓抑的心理效應。
俯拍角度在處理群眾場面時可產生壯觀宏偉的氣勢,但在拍攝人物近景時需掌握分寸,在較近的距離上過俯的角度,易造成透視變形。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當納粹對猶太人展開慘絕人簧的大屠殺時,導演安排辛德勒夫婦騎馬登上山坡,親眼目睹了這場屠殺。辛德勒夫婦騎馬登上山坡,看似偶然的行為,但正是因為高度的配合,使辛德勒獲得了一種上帝一般的俯視眾生的視角。影片中,辛德勒以滿懷憂郁的、悲憫的目光,見證了猶太民族的苦難,而這構成了該片劇作結構的重要一環——因為辛德勒親眼見證了納粹的殘忍和猶太民族的苦難,才促使他由一個只求自保、唯利是圖的商人,轉變為不顧個人利益、拯救猶太人的「聖人」。
仰角度又稱「仰拍」,是攝影機鏡頭視軸偏向視平線上方的拍攝方式。攝影機處於仰視被攝對象的位置,既可用以拍攝空中景物,也可用於拍攝地上景物。
由於鏡頭低於被攝對象,產生從下往上、從低到高的視覺效果。仰角度拍攝時,攝像機在被攝對象的水平線以下,低於被攝對象向上拍攝,畫內地平線明顯下降,甚至落在畫幅之外,從而可以突出畫面中的主體,將次要的物體、背景降於畫面的下部,使畫面顯得潔凈,富於寫情意味。
拍攝人物時,產生崇高偉岸之感,還可使近景人物顯得略為豐滿;
拍攝建築物則可產生巍蛾、雄偉的氣勢。用仰角度拍攝,畫面中豎線條有向上方透視集中的趨勢,產生上升感覺,用中、近景拍攝,若角度過仰,容易產生變形。在運用仰角度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掌握好分寸。
仰角鏡頭又常被用於暗示崇高、庄嚴、偉大等意義,從負面意義上來講,又可以表現暗示個體的權勢與威力。仰角度拍攝還可以形成上下景物的對比、聯系,可以深化主題,豐富畫面內涵。
1.敘事作用
選擇一種什麼樣的角度,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更完美地刻畫人物、敘述情節,能不能把場面表現好。如果需要展現運動中的人物,可以選擇側面。
《戰艦波將金號》中,拍攝被槍殺的人民從台階自上而下潰逃,使用後側面的角度,對角線構圖,表現人物的動勢、場面的凌亂。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開始,拍攝「胖子」的出場,呂克·貝松選擇的是俯視的角度,這樣的角度含蓄地表達了他已經成為萊昂瞄準的「獵物」。同時,這一角度,與前一場中,鏡頭里出現的「胖子」的照片角度相一致,構成視覺上自然的銜接。總之,隨著敘事的展開,選擇最佳的角度,並且不斷調整角度,對於完成敘事至關重要。
2.抒發某種情感、表達特定的視角與內涵
香港導演杜琪峰的影片《黑社會2》中,表現古天樂與尤勇的兩個鏡頭,在拍攝角度上形成了微妙的對比。結合二人在劇中的身份、地位,仰視與俯視的拍攝角度的不同,正隱喻了雙方的權力、力量的強弱對比。
3.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導演,往往傾向於選擇某一類型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以表達不同的敘事態度和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
奧遜·威爾斯在《公民凱恩》中,使用從地面向天花板仰拍的角度,營造了在那被天花板籠罩的空間中的壓抑的氛圍。同時,這樣的角度,也是坐在戲劇舞台前排的觀眾觀看舞台上的演員的視角。由於奧遜·威爾斯從戲劇和廣播界進入電影界,舞台經驗必然也會在視覺觀念上影響到他的電影創作,而《公民凱恩》無論在攝影風格還是場面調度上,無不留下舞台藝術的痕跡。
❾ 電影鏡頭有哪兒種拍攝角度,給觀眾分別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觀影效果
電影鏡頭分為仰拍、平視、俯拍三種拍攝角度。平視給觀眾的感覺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正常視覺效果;仰拍會使被拍攝的對象在觀眾面前營造一種高大偉岸的視覺效果;俯拍讓觀眾產生降落感並且會覺得被拍攝的對象渺小或者矮小、地位低下。
❿ 電影中常用什麼視點和什麼角度
15種拍攝電影常用的鏡頭
按景別分:
特寫(包括超特寫):為了使觀眾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徵。
中景:一般為半身像,為了體現人物正在進行的動作,比如使用某個物品,或人物肢體語言很重要。
遠景(包括超遠景):為了表現所有環境或表現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圍等等。
視點鏡頭(POV):拍攝畫面為角色的視角,為了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類似於第一視角的FPS游戲畫面。
按人物數量分:
單人鏡頭(solo)
雙人鏡頭
三人鏡頭
依此類推
按鏡頭角度分:
平視鏡頭(eye level):拍攝畫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響畫面中的人物關系
仰角鏡頭:畫面仰視,為了表現角色形象高大或佔主導地位。這里的仰角鏡頭不一定指的是鏡頭是向上拍的,有時候也指的是畫面中各個人物在空間位置上的關系。例如一個向下俯拍的鏡頭,但是畫面中主體的空間位置要高於次要人物的空間位置,那麼這個鏡頭也可以算是用來表現主角的高大。
俯視鏡頭(頂視鏡頭/鳥瞰/航拍):為了表現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環境。
斜角鏡頭:拍攝畫面傾斜,為了使觀眾注意到畫面的不平衡,表現某種意義的失調。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過肩鏡頭:拍攝畫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現拍攝鏡頭是處於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最常見的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對話,這種時候經常採用過肩鏡頭。
跟隨鏡頭:平移,鏡頭向左或向右移動。跟隨主體移動。
搖臂鏡頭:鏡頭向上或者向下移動。
滑軌鏡頭:鏡頭向前或者向後移動。
變焦鏡頭:畫面空間不變,只是畫面拉近或拉遠。
無規則運動鏡頭:鏡頭圍繞一個主體不定向運動,一般可以增強畫面的運動感,使畫面更有張力,缺點是畫面看起來有些混亂。例如《諜影重重》系列裡面的動作戲就是無規則的運動鏡頭。
360°環拍:展示角色的同時,也全方位展示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