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還記得70.80年代農村放電影的經歷嗎
夏天: 一地瓜子殼、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帶凳、足足幾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軋熱鬧、趁機找對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鬨吹叫子、嚇跑大姑娘、中間暫休時、忙著找茅坑、小孩手中抱、頭無著落靠、大人只管己、繼續等下續、一部心酸淚、哭得噠噠涕、一部喜鬧劇、笑聲滿天飛……,電影結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的,那個時期的鄉下文化大多是電影。隔三差五的周邊的村莊都有放電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過的,為了消磨時間,我們男女知青結伴而行。農村那時放電影就像過年一樣,有的連續放二三天,外村的來看電影,就像是走親戚。放電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銀幕前,特別是孩子們的高興勁,很有意思。
那時的文化主要還是匱乏。
看一場露天電影,在農村人眼裡,遠遠勝過現在人看春晚,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精神享受!
農村的電影生活是從知道要放電影時開始的,一個村要放電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從這時開始,村子裡就開始沸騰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無論是否已經得到消息都要告訴一番。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靜心地看電影,孩子們開始設計准備自己看電影時吃的小食品,當然不是買而是自己到山裡采。
放電影當天,大隊要派一掛馬車到公社裡把放映設備和放映員接到村子裡,這時孩子們就成群地圍在放映地了,帶著好奇心看著這些設備;成年人就老早地幫著放映員架設銀幕,銀幕最初是窄的,後來變成寬銀幕了;待到黃昏時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紛紛的從四面八方向放映場聚集。不過,因為當時 社會 治安不好,家裡要留一個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個時代電影片子少,還是黑白的,經常重復放映,那也百看不厭,甚至電影的台詞都能背下來。
那時農村放電影,是一個社交大平台,通過看電影,全村百姓在溝通交流,小夥伴們在加深感情,年輕人通過看電影談成戀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因為擁擠了、擋視線了、踩腳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也不影響人民對看電影的迷戀程度,因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著放映員看電影的。
那個時候看電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是過來人的一種永恆記憶,美好的!
回憶起少時看電影,那是非常興奮的事。當年我村有驗軍,又是公社駐地,看電影的次數各外多。當著到部隊的放影車駛來,那心情別提多高興了。經常不吃飯就直奔放影場,早早的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今天想來還存在時的感覺。
71年的,那時家裡都沒有電視 ,村裡放電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時間,很早就搬個小凳子去佔地方,那時候村裡放電影真是熱鬧,幾乎全村的人都過來看電影,不愛看的也過來湊熱鬧,鄰村的年輕人也登著自行車 過來乘機看有沒有好姑娘。[笑]
那時候雖然落後,窮!但是人都很單純,過的很快樂,沒有現在的車貸,房貸的工作壓力,沒有現在的人心叵測……
現在的到底怎麼了,生活條件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壓力、攀比、嘲笑是現在人都有的素質。吃的好東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現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輕化,可怕的癌症卻成常態了!
這是現在人共同的話題,回憶以前很有感觸,但是只能在記憶當中!
我是古稀老人,親歷五十年前的農村文化生活,如果有電影看,就是特別快樂!
那時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廣播站讓農村家家都有廣播音箱之外,還有電影院或者放影隊。電影院看電影,大部分是免費的,節假日全天輪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兩毛錢買電影票入場。其他時間只有夜晚放一兩場電影看看。
放影隊,就是去各個建設工程的工地或者生產大隊放電影,全部都是免費的。例如,大型水庫建設工程,一般都是幾萬人,按照人民公社為施工團,分別駐扎在周圍山頭上,每天晚上,各個公社的放影隊播放各種電影,那可是非常熱鬧的地方!
再例如,電影隊輪流到各個生產大隊放電影,都是免費的,一般都是當時的熱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時左右的科普宣傳政策講解的節目。
還例如,駐軍營地,普遍都有電影隊或者電影院,經常免費為人民播放電影;周圍的各個人民公社電影隊,也去駐軍營地慰問放電影,就是當地軍民聯歡晚會;
還有大型的國防施工現場,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長,人員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圍的各縣電影隊輪流來放電影慰問一下 ,幾乎天天看電影。
特別慶幸的是,看過電影《洪湖赤衛隊》之後,湖北省歌舞團《洪湖赤衛隊》劇團來到我們這里,現場演出《洪湖赤衛隊》,他們都是明星啊!
電影院
小時候家在三線廠,每個月一次的電影放映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歡樂!放映前都會提前通知,最興奮的就是孩子,每個人都從家裡抱著小板凳,甚至拿著塊磚頭到影院前的空地上佔位子,廠醫院的一側院牆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猶未盡,興高采烈的討論著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遜縣伊拉湖鄉(原稱前進公社)下鄉當知青時,條件差看一場電影要跨一至三個大隊,路途遠,我就到老鄉家借用毛驢(關系好才給借)騎著毛驢去看電影(看電影人多沒有座的椅子,我就騎著驢看)電影基本上都是樣板戲和抗日、援朝的老電影……
㈡ 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是一個非常吃香的工作,當時的工資是多少錢
在當時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農村放映員就相當於是一個公務員的存在,當時的公務員,可是非常牛的每個月按月拿工資,一個月可以領取四十多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高的收入了,在當時來說也算得上是一筆巨款,而且每放映一場電影還可以拿到提成,一個月總的來說可以說是收入不菲了。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人都還記得,當時農村非常流行播放露天電影,誰家小子娶媳婦都會安排一場露天電影,有時候村裡也會單獨請放映員播放電影,兩棵樹加上一塊白色的幕布再加上一台放映機一個白熾燈泡是當時獨特的風景,當夜幕降臨之前,周圍村子的小孩子都會拿著小板凳前往放映地點等著看電影!當時的物價比較低,就算是老師在當時工資也就才不到30塊錢一個月,所以能當上放映員就與進入,當時糧站工作一樣吃香,而且邀請放映的人員還會在家裡,准備上一桌的吃的,也就是會管放映員一頓飯,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極好的待遇了。
㈢ 現在的電影院里放映員的工作主要是做什麼
電影院放映員的主要工作有:
1.遵照放映操作流程開展工作,放映安全、優質;
2.完成映前准備工作,解決上一班次留下的問題,做好影片排程和設備清潔工作;
3.根據操作標准完成各廳的設備晨檢工作;
4.影片放映過程中做好各廳巡查工作,並及時與營運互動巡查;
5.根據市場排片,完成每日影片排期工作,確保准確性。
(3)說說農村電影放映員哪些事擴展閱讀:
放映員必須要按照電影院的規定來執行任務,做好每一次的放映工作,把自己負責的區域,播放硬體因為處理好,優化自己的工作內容,一定要做好每次放映時間的准備。
認真填寫放映記錄,記載影片在放映中的運行情況,嚴格遵循影片管理制度,不準翻錄樣帶和對外租借。做好影片及放映設備的六防工作:防盜、防火、防潮、防碰、防壓、防折。做好突發事件的處理。
㈣ 一個電影院的放映員的職責是什麼
一、放映員崗位職責
1、嚴格按照程序,做好電影放映工作;
2、負責放映工作區域的衛生、安全;
3、實現程序化工作,做到每場電影准時放映,認真填寫放映記錄,記載影余飢局片在放映中的運肢鄭行情況;
4、嚴格遵循影片管理制度,不準翻錄樣帶和對外租借;
5、做好影片及放映設備的六防工作:防盜、防火、防潮、防碰、防壓、防折;
6、做好突發事件的處理。
二、放映員崗位要求
1、熟練操作放映機設備,並了解設備安全知識;
2、熱愛電影事業,能吃苦耐勞,適應倒班;
3、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工作紀律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4、具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5、具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者優先。
(4)說說農村電影放映員哪些事擴展閱讀:
放映員工作內容
1、遵照放映操作流程開展工作,放映安全、優質;
2、完成映前准備工作,解決上一班次留下的問題,做好影片排程和設備清潔工作;豎讓
3、根據操作標准完成各廳的設備晨檢工作;
4、影片放映過程中做好各廳巡查工作,並及時與營運互動巡查;
5、根據市場排片,完成每日影片排期工作,確保准確性。
㈤ 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是一個非常吃香的工作,當時吃香到什麼程度
八十年代的娛樂項目非常匱乏,尤其是在農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政府為了豐富農村人們的業餘生活,會不定期的分派電影放映員到村子裡放露天電影。村裡的孩子只要看到有人騎著自行車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就一定會歡天喜地地奔跑著相互告知,大人們也會早早的放下手中的農活,把家裡好吃的零食拿上,泡上一杯平時捨不得喝的茶水,等著放映員的到來。
放映員雖然每天都要東奔西跑的到處放電影,但是他們不管走到哪裡都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女 性的喜歡,找對象也非常容易,那個年代只要溫飽問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放映員每到一處都是吃香的喝辣的,有條件好的村子還會送上一個紅包,每次看到放映員的到來就有種接待上級領導的感覺。
㈥ 曾經的「金飯碗」職業,電影放映員,現在演變成什麼了
"金飯碗"是很多老一輩人都夢寐以求的工作,因為它象徵著穩定,並且它還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就是鐵飯碗。
市場經濟放開以後,隨著各類智能化產品的普及,網路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坐在家裡看到好的電視連續劇和電影,想看什麼有什麼,想什麼時間看都有節目。
這些當時被稱之為鐵飯碗的行業,開始走下坡路。很多人員全部下崗,另謀職業。電影放映員也被解散了,曾經被稱之為鐵飯碗的行業結束了屬於它的輝煌時期。
鐵飯碗之所以被歷史淘汰,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多元化。我們可以選擇的行業越來越多。但是這是每個時代的選擇,我們都沒有權利去批判誰對誰錯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當下,帶著職業危機感,多多去接觸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才可以讓我們能時刻不被時代所淘汰掉,每個時代的機遇都是不一樣的,只要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努力的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㈦ 八十年代農村個體放影員國家有什麼優代政策
對於80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那時候的確是一個非常羨慕的工作,因為在80年代的娛樂項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電視也不是太多,一個村兒有可能有一台黑白電視機,放電視還需要收費的,但對於露天電影是不收費的,那個時候經常盼著放映員來村裡放電影,有時鄰村放電影也要去早早的搬著小板凳去佔一個地方等著看電影。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放映員,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輛自行車,帶著放映的機器到村裡。首先,這些放映員都是提前到村裡,然後由村裡負責人帶領著上飯店(或者是在村幹部的家裡)請他們吃飯,吃的那是相當的好。晚上要炒上幾個菜,然後要有一瓶小酒。當放映員吃飽喝足以後,天色也就漸漸的晚了。村裡的幹部派人提前把銀幕拉上,也就是一塊大白布找一個地方掛起來。
一般農村放電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員把機器支好以後,逐個片子進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兩個電影,時間應該在10點左右就能結束。如果說和放映員關系比較好的話,放映員會讓觀看電影的群眾在附近看電影,這樣能夠看一個正面的電影。所以那時候的放映員,在農民的心目當中是一個非常崇拜的一個職業,也是一個非常羨慕的一個職業。在那時候放映員是最接地氣的一個職業了,也可以說是農民接觸最經常的一個非農業的工作人員。
對於那個時候的電影放映員,找對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飯也是最好的。因為那時候確實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每一天到一個村裡放電影,每個村裡的村幹部都會積極的靠上去,然後弄好吃的給放映員吃,這樣放映員就會給放一個好片子,而且還經常的在那個村裡放電影。每次放電影村裡都會大喇叭宣傳,讓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著准備看電影了,當然附近村的村民也來看電影,可以說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現在農村幾乎已經不放電影了,即便是放電影也是了了幾個人去觀看。
總之,對於80年代電影放映員這個工作,確實是一個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農村老百姓接觸最多的一個行業。放映員的確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個村裡都像接天神一樣接送,對於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為那時候溫飽問題也都很難解決,更別說每一頓還能吃上一點肉雞蛋之類的。當然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現在看電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裡有電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當成一個娛樂的場所,如此大趨勢,放映員這個工作理所當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場,至於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員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麼看80年代放映員的這個工作的?敬請下方留言交流。
㈧ 電影院放映員的工作任務、工作環境、工作待遇怎麼樣呢
你說的沒錯,基本都是干這些。壓力不大,你想想啊,每天看電影的人很多的,但是電影一般都是2個小時一次,基本上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少。但是也不輕松,以為放映機很嬌氣,容易出事,所以得注意安全。祝你好運!
㈨ 農村看電影的場景你還記得嗎
記憶中的露天電影
說起農村看電影,那熱鬧場景沒經歷過是想像不到的。小時候農村也沒有什麼 娛樂 ,那時大家也沒有打工,年輕人都在家裡。看大戲,看電影是非常開心的大事。
一聽說哪裡放電影,心中早早的期待著,數著日子。電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銀幕要麼掛的牆上,要麼掛在埋好的兩個樹樁上,兩個大音箱,一個老式放映機,一台汽油發電機。我們那裡除了村裡(那時叫大隊)每年放兩場電影外,其它放映機會就是逢廟會或有人許願還願,再就是條件稍好些喜歡熱鬧的家庭逢兒女結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會放電影。只要說哪裡要放電影,附近各灣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會背著椅子凳子早早的趕去,特別夏天一路上從下午天四五點開始,賣貨擔的,走親戚的,送禮的,看電影的,陸陸續續都不斷人。有時得跑挺遠路,記得我看電影最遠都跑十幾里地。
每場電影通常最少也幾百人,人多的時侯附近樹上土堆上都是人。銀幕早早的掛上,日頭還高,就有紛紛到場者去佔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著,賣貨者在外圈,擺著各種小攤賣各種食物,小玩具,等等貨物。孩子們前串後串跑來跑去,甚是歡樂,年輕男青年三五成群到處尋找哪裡有鍾意的姑娘。。。。。。叫賣聲,打鬧聲,聊天聲,喊人找孩子聲,音響放出的歌曲聲。。。。。。一片吵雜。
天黑下來,電影才能開始,這時整個場地不知覺中人坐著的站著的擠滿了人。隨著放映員對片,調試結束,電影也就即將開演,銀幕圖像聲音出現,場地頓時也就安靜下來,雖然也有些交流聲,但終究會壓低分貝,漸漸的淹沒在電影聲中,大家也都靜靜地看著電影。遠看去,外圍的賣貨攤的燈籠星點的點綴著電影場上,還別有一番景緻。
記得那時電影經常放,《少林寺》,《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記》《神偷》。。。。。。也非常豐富。
看露天電影最不和諧的就是,偶兒會有年輕人打架,那時我還小,聽說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沒帶凳子的,會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還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氣不好的,還會罵人的。
散場後大家跟著各路手電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著電影的內容,年輕人討論別家姑娘,孩子們有人依然嬉鬧,有的都在爸媽懷里睡著了,猶由未盡。
太陽還老高,我就和其他小夥伴們搬著小板凳早早地來到我們村部門口了。村裡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都快來看啊!高興的拿上手電筒叫上小夥伴們一起去。
還有那個時候主要放抗日戰爭的電源有:《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還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回來走在路上還是有點嚇人的哈哈。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這么多年過去了,還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憶好啊!現在也體會不到那種兒時放電影的快了的回憶了!
幼年時,在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精神文明建設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電影放映員絕對是神聖受追捧的職業,聽母親說,在八十年代,孩子們一聽說哪裡有電影,都成群結隊,不顧辛苦,走上十幾里去看電影。直到我童年時,村裡放電影,街上還得坐的滿滿的,小孩子都爬到樹上去,等到電影散場,大家討論著劇情,拿著馬扎,領著孩子,三三兩兩回家去。這個畫面和在家門口躺在涼席上看星星的場景一樣,印在我的腦海,至今依舊清晰。那個時代,在長輩眼裡是苦難,在孩童眼裡卻是無憂無慮撒歡奔跑的童年。據說,現在村裡一個月放一次電影,據說,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經二十五歲的我,和母親一起,搬著板凳來看電影。第一部,經典的抗戰片,第二部,接地氣的民間小調。不知為何,這場景讓我想到了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那是個男孩的成長史,而村裡的電影,伴隨了我的成長。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著電影里的嬉笑怒罵,聽著觀影群眾的竊竊私語。夜漸深了,天上的雲彩還是一塊一塊的,初秋的夜微微涼,我的思緒飄呀飄,飄到了小時候,去捏一捏那個小女孩紅撲撲的臉。夜晚的小精靈們,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過的電影
有:南征北戰、地道戰、紅日……不管刮風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聽說有電影,太陽老高就去等著。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十里八鄉的都來看,那場面宏大、壯觀。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動畫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罷午飯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走了,可是天黑後我們等了好久好久還不放映,那時沒有手錶,感覺時間很慢很慢,
後來知道了是從縣城向這里導片子,其實是一部片子三個地方同一晚上放映,縣城首先開始,放完第一本後有人騎摩托車送往第二場地,第二場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場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類推。當然了,中間也免不了等場!
我們看的是最後一站,回到家時天已是微明了,不過,還是很性奮。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滋有味,那個時候每年還能看個三兩場電影,
現在已是十多年沒看電影了,有時村子裡也演電影,可惜以沒了那時的性趣,更沒了那股熱情!
別了我的童年,別了我的天真爛漫!別了我那想學好學而終究也沒有機會去讀書的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兒時的我看電影是最期盼記憶最深刻的事。能夠看上電影是一種享受。家在農村,那時候家裡沒有電燈,電視,人們的 娛樂 方式就是看電影,看戲。村裡大約一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如果村裡要放電影了,有人知道了就會興奮的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不大會兒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過年般高興,盼望著天快點黑,奶奶晚飯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飯我搬著小板凳到放電影的地方找個好位置,先佔住,還和小夥伴配合輪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給被占。天剛掃黑,父老鄉親都出來了,還有一些鄰村的人也來了,集中在一起,場地上的人一個挨著一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有時候銀幕的後面也坐滿了人,在人們喜悅的等待中,電影開始了。有時候村幹部還會借換片的空檔兒,向村民發通知,講生產注意事項等。記憶最深刻的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喜盈門》戲劇電影《朝陽溝》《包青天》等。看電影的場面,熱鬧,有趣,真的難忘,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小時候看電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記得最早的一次看電影是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們村原來的老學校操場的東南角,當時候剛開始都是用投影儀照上銀幕上的一個個的畫像,畫像上的女生,像個新媳婦,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我,心裡 好害怕的!
那時候看電影也不知道什麼片名,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後來看電影就能記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橋》,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海霞》,《戰友》,《奇襲白虎團》《小兵張嘎》,《大浪淘沙》,《閃閃的紅星》,《沙家浜》,《紅燈記》,《艷陽天》,《金光大道》,《磐石灣》,《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鬧天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南征北戰》《車輪滾滾》,《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小花》,《知音》,《血戰台兒庄》……
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 娛樂 ,一年有幾次電影到村裡。當銀幕豎起來了,孩子們都忙著佔位置,護地方,電影開放的時候,可以說是家家閉戶,露天電影場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著,後面的人站著,最後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電影,村裡的小夥伴都會 成群結隊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當電影快結束的時候,人們都是爭先恐後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們學著電影里的台詞,有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家門口,用腳踢自家的大門,用電影里日本鬼子的話說「他媽的,給老子開門,死啦死啦的」……
兒時的往事,不是隨風而去,卻是永遠的記憶!
說起小時候農村看電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懷念兒童時的情景。
我小時候的農村,非常落後與貧窮,沒有通電,照明全靠點煤油燈。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麼一星點光明。我們家兄妹多,衣服破爛,母親每天晚上補衣服就成了日常營生。這樣一點點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體面的期盼。那時的煤油,也是實行供應,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著靜坐。這樣大人們互相竄竄門,鄰居互相訴訴白日發生的事情。那麼我們這些孩童,放了學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點多,也不情願回家睡覺,我就常被兄長叫回,有時還要挨揍。
那時農村演場電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電影,真的是一種享受。那時看電影是要買票的,用的電是發電機發的。我們家貧窮,買不起電影票。可我就想看電影,只好要麼瞅機會往裡蹓,要麼等電影快完時把門人不管了進去看看也滿足,我們那時叫作解放。後來 社會 逐步發展,農村也送上了電,演電影也就不再賣票,我們那時叫作公演。可演電影的次數很少,電影片子也少,從縣電影公司調片,往往一部電影要在各村輪演。我們就天天在盼,一旦說村裡要演電影,晚飯也就顧不上吃飽,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愛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步行十幾里出村去看電影,一部電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厭。我們常常模仿電影中的情景,自導自演,玩個盡興。那時的電影,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全部。
隨著科學的進步,電視逐漸取代了電影,現在農村即使也會來演場電影,有時觀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機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電視。我們這一代的經歷,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童話。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許懷念過去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在村子裡的村委會場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於榮光,抓小孩子那個電影具體名字我還記不起來了,播放電影的師傅還是村長請來的,每天下午5點多就會把放電影的設備架好,拉一塊布,小時候還特別愛看放電影設備發出來的光是五顏六色的光,那時候覺得這東西太高級了。小時候村上的人都特別愛看,每天都是晚上7點多播放,我們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飯然後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會看電影,大人去的時候都帶一個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門口的大石頭上,我們小孩子就比較方便了,直接騎到牆頭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牆頭上騎一排在那聚精會神的看。有的家離村委會近的直接端著碗出來一邊吃一邊看。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之一,莫過於看大屏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