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D.W.格里菲斯於1915年導演的《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電影
《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作品讓電影從技術玩物上升到了藝術層面,片長三小時,是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該片可謂是電影初興時期藝術手法的集大成者,採用了豐富的拍攝手段和剪輯技巧,成功地發揮了蒙太奇的敘事作用,使得故事充滿節奏感和史詩氛圍。其中最後一分鍾營救鏡頭,成為此後好萊塢商業片的慣常套路。
❷ 簡述大衛·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較於盧米埃爾兄弟和喬治·梅里愛的進步.
格里菲斯
擺脫了盧米埃爾以及喬治·梅里愛的固定機位,轉而以移動鏡頭拍攝
擺脫了以戲劇「場」為基本單位,創造了以「鏡頭」為電影拍攝的基本單位
格里菲斯在喬治·梅里愛的基礎上創造了經典的「最後一分鍾營救」的平行蒙太奇剪輯手法
❸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