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導演邁克爾·溫特伯頓都拍攝過哪些極端大尺度的電影
邁克爾·溫特伯頓是個神奇的導演和編劇,他前腳可以創作出像《九首歌》這樣的情慾片,後腳就可以拍出嚴肅、正經的戰爭電影。他拍攝過很多經典作品,觀眾們認為他是最厲害的導演,可是他也拍過很多大尺度電影,受到觀眾們的辱罵。他拍攝的大尺度電影有很多,比如說《九首歌》、《心中的殺手》、《激情意外》等。
3、《激情意外》
這部電影是以愛情為主線的犯罪、劇情、音樂片,裡面的故事跌宕起伏,時常也會出現大尺度的畫面。本來大家相安無事的生活,一直到Martin出現,這樣平和的狀態被打破。這部電影的尺度比不上前兩部,但是內容還是很不錯的,值得一看。
② 丁度最大尺度的是哪一部
大電影《晝顏》等同於電視劇版的續篇,其小故事承攬電視連續劇的結果,木下紗和離異之後到海濱小鎮獨自一人打工賺錢養好自身,想不到遇到了以前的出軌目標北野裕一郎,二人重新點燃愛的火焰,再度深陷出軌的戀愛游戲裡面。
但是北野裕一郎的老婆北野乃內里再度發覺了愛人的叛變出軌行為,這一次她越來越不可思議下去。《晝顏》將出軌之愛搬至櫥櫃檯面上去探討,膽大而吸入目光。
經典影片,根據與眾不同的角度敘述一個驚艷的女性馬琳娜,二戰時期在西班牙西西里島上的遭受和小故事。馬琳娜是全部男性的想像,她的漂亮招致了她的悲劇,老公的身亡推她墮入深淵。
男人們玩命的要想獲得她,美女們妒嫉她唾罵她,馬琳娜莫名其妙變成每個人心態的宣洩口。她被損傷得發麻乃至奄奄一息。
③ 有沒有尺寸超大的電影啊 求推薦
我有,請先採納!
④ 灝哄害闈炲父澶х殑闊╁浗鐢靛獎鏈夊摢浜
灝哄害闈炲父澶х殑闊╁浗鐢靛獎鏈夊摢浜
濂蟲紨鍛樻湁錛
1錛屽瓩鏄熷厑 楗 濮滄潵濡 錛
2錛屾潕褰╂仼 楗 閮戝皬濮 錛
3錛屽叏縐鍗 楗 鏉冨害鐔欙紱
4錛屽畫鍏佸効 楗 闊╄儨鐔欙紱
5錛屾枃鏅剁啓 楗 寰愭櫤鎮 錛
鐢靛獎<鏂板堝>,鏄闊╁拰嬋鍥界殑鐖辨儏鐢靛獎銆傚 婕旓細Kim Moo-won涓 婕旓細Joo Ye-bin銆
綆 浠嬶細鐖跺瓙淇╁拰涓涓濂充漢鐨勬劅鎯呯籂钁涖傚コ涓繪槸涓涓鍏鍙哥殑濂崇櫧棰嗭紝鍥犲彈涓婂徃楠氭壈韙㈡瘏鐒惰緸鑱屻傚洜涓哄績鎯呬笉濂藉嚭闂ㄥ枬閰掞紝鐢蜂富涔熷湪鍚屼竴鍦版柟鍠濋厭銆傜敺涓葷湅涓婁簡濂充富閲囧敜妲愯滃彇琛屽姩鎴愬姛鍜屽コ涓誨湪涓璧楓傚コ涓誨簲鑱樺埌鐢蜂富鐖朵翰鐨勫叕鍙鎬笂鐝錛屼篃寰楀埌鐢蜂富鐖朵翰鐨勫ソ鎰熴傝岀敺涓誨湪寰楃煡濂充富鍜岀埗浜茬殑鏆ф槯鍏崇郴鍚庝激蹇冩茬粷鏄庢寚銆傝繖鏄涓や釜鐢蜂漢鍜屼竴涓濂充漢涔嬮棿鍙戠敓綰犺憶鐨勬晠浜嬨
鎷撳睍璧勬枡錛
闊╁浗鐢靛獎 錛20涓栫邯70騫翠唬錛岄煩鍥界數褰遍愭笎璧板悜鍏存椇錛屼絾褰撳湴鐢靛獎闄浠嶄互鏀炬槧澶栧浗褰辯墖涓轟富銆 闊╁浗鐢靛獎銆婄敓姝昏皪鍙樸嬫媺寮浜嗛煩鍥界數褰辨尟鍏寸殑搴忓箷錛屾妸闊╁浗鑰佺櫨濮撳瑰ソ鑾卞潪鐢靛獎鐨勫枩濂介噸鏂拌皟鏁存垚浜嗗歸煩鍥芥湰鍥界數褰辯殑鍏蟲敞銆
⑤ 尺度比較大的視頻有哪些,有什麼和斷背山差不多大尺度的電影 視頻
《春光乍泄》是由王家衛執導,張國榮、梁朝偉、張震主演的文藝片。
電影講述的是一對同性戀人前往南美遊玩,因迷路都留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結果卻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而分手的故事。抖音和快手應該是最多人用的。
西瓜和火山感覺視頻的質量也比較高。 我一般用固喬視頻助手在這四個平台上下載。這是《魅力研習社》。
《魅力研習社》是一檔原創綜藝節目,現場邀請美女嘉賓與主持人及造型師通過現場演示的方式將話題深度展開,並進行開放式討論。《魅力研習社》於2011年9月15日正式上線。能怎麼辦!!那個男人不這樣啊
說不定他是暗示你的啊 笑笑過去算了現在隨著綜藝節目的發展,裡面的娛樂化越來越嚴重,我們該如何對待這種情況。
一、我覺得是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娛樂節目的發展,像以前文化素質那麼低的時候,哪還有什麼娛樂節目豐富生活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追求享受了,所以也產生了那麼多的電視娛樂,讓一些上班族,在空閑之餘可以享受下娛樂帶來的快樂,人就是那麼會享受生活。
二、娛樂節目和文化一樣,有好也有壞。一些粗製濫造的節目當然是對文化的玷污,就像台灣地區的一些娛樂節目,語言臟穢,內容庸俗,專門以抖出某些明星的丑聞來提高收視率,這當然是不可取的。而像內地的《快樂大本營》、《我愛記歌詞》,這些節目都是有內涵的,主持人說話也不會那麼沒素質,這些都是需要文化的沉澱來完善一些銀屏節目。
三、應該從文化的性質和娛樂節目的性質入手,然後再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觀點,你贊同哪點。
四、我覺得無論什麼比賽都需要自信,讓別人從你的眼神中看出你的自信和實力來,笑容也是很重要的,在說之前要在心裡構思好,怎麼把平淡的語言說的生動。最重要的是帶動現場的氣氛,讓聽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用你的 *** 感染他人吧!
五、綜藝節目的惡搞還不能只為了節目的收視率,還要考慮它的意義,這樣會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對人們價值觀的正確樹立。
有什麼(77)尺度(2)
⑥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
拉片有技巧,觀影有門道!哈嘍,大家好,我是劉導!
學會拉片,讓你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前面講了構圖的時候有小夥伴在私下問電影里《我不是潘金蓮》《布達佩斯大飯店》《山河故人》等電影里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構圖屬於哪種類型的構圖,在電影里想要表現的又是一些什麼?
那在這里我們就糾正一下很多小夥伴容易混淆或者模糊的概念
構圖(COMPOSITION)和畫面長寬比(ASPECT RATIO)以及正方形、圓形畫幅並不是一回事。
前面我也講過構圖是為了方便傳遞導演的思想,讓觀眾更好的去理解電影畫面,但是電影畫面的長寬比,也就是畫幅,我們大家熟知的縱橫比、寬高比,16:9,2.35:1等等是現在主流常見的電影畫幅。
區分和學習電影構圖可以回看前五、六、七、八集,在學習電影畫幅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影里常見的幾種畫幅長寬比:
(1)4:3——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所有的電影都使用的比例。又稱1.33:1,接近(2)1.37:1。比如:《公民凱恩》、《科學怪人的新娘》
(3)1.66:1——許多迪士尼的卡通片和歐洲電影使用該尺寸。 例如:《從海底出擊》、《小美人魚》
(4)1.78:1即16:9——這是當今許多美國電影所採用的比例。
(5)1.85:1--例如:《蝙蝠俠》、《芝加哥》
(6)2.35:1——這個比例通常用於大片或史詩片。例如:《魔戒》、《星戰前傳》
(7)2.4:1
(8)2.75:1--特殊畫幅
一個電影的長寬比的選擇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電影都有導演這樣選擇的原因,長寬比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又直接影響了電影畫幅和觀眾的觀影感受。
電影畫幅對於影片敘事影響容易被忽視,實則與創作息息相關。
無論從早前的膠片電影到現在的數字電影甚至以後的VR電影,伴隨著技術的變革與觀影習慣的更新迭代,畫幅作為技術的一種在電影中的使用也日趨成熟多變。
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探索多樣的電影放映尺寸,從標准放映尺寸到近年來用畫幅變化展現人物內心,不僅代表了導演的創作思路和表達方式,更加體現了電影技術的多元化和融合力。電影創作者們也不斷從原有的創作習慣中跳脫出來,在標准畫幅的基礎上,結合情感張力和敘事效果對畫幅尺寸進行一定的修改,使得畫面的重心放在不同的側重點上,並以多種形式參與到電影敘事及藝術創作中去。
而其中比較特殊,屬於實驗玩票性質的有2014年的小眾電影《lucifer》和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lucifer》全片採用了圓形畫幅,導演專門跟布魯塞爾大學研製了一種拍圓形的鏡頭,但並未像《我不是潘金蓮》一樣避免了特寫鏡頭,這是畫幅形狀參與電影敘事。
除了圓形畫幅,大多數畫幅變化的電影還是只是調整了畫幅的長寬比.比如在賈樟柯2015年的《山河故人》里,隨著三個年代的不同也就是1999、2014、2025
畫幅從較窄的4:3到比較流行的16:9,再到主流大片最常採用的2.35:1
清楚了之前的概念,我們再學習一下什麼是電影畫幅?
電影中的畫幅指的是電影放映時所看到的畫面的大小,常用畫面寬高比來定義,也就是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值。
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銀版照相術,但由於這種技術的感光速度過慢,只適合拍攝靜物,直到伊斯曼·柯達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發明出新的膠片,隨後才經過研製成為我們常用的電影膠片。 而愛迪生研究的第一台電影活動放映機所使用的膠片尺寸為12.7mm,在之後改進的第二台機器上,伊斯曼配合他製作了更寬的膠片,即35mm膠片。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研究的基礎上沿用了市面上的35mm膠片,隨後便使得這一規格的膠片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普及。並在1925年法國巴黎國際電影會議上,正式確定了電影膠片的標准寬度為35mm,圖像寬高比為1. 33:1,即4:3。
在電影發展的早期,膠片的標准尺寸就是4:3的,符合「黃金分割」比例,視覺效果比較好。許多繪畫作品也採用了這個比例。 這個比例的誕生與愛迪生也有些關系。在膠片時代,愛迪生實驗室的攝影師威廉·迪克森用 35mm 的膠片設定了 4 尺孔高的圖像,圖像寬高比即為 4:3。
1909年,愛迪生所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宣布 4:3 的畫幅比為今後所有美國拍攝和上映電影的標准。之後的電視節目和早期的計算機屏幕也沿用了 4:3 這一經典比例。 與 4:3 的比例類似的是 1.37:1 的畫幅比,當時因有聲電影的發明,需要在膠片的一側記錄音軌,這使得寬高比有了一定的改變,這個比例又被人稱為學院畫幅。
16:9是高清電視的國際標准,那時的高清電視或者網路視頻也多為 1920×1080 的解析度。 這個畫幅比處於 4:3 和 2.35:1 之間,基本上所有畫幅的電影都可以比較好地展現出來,所以也很快成為了影視作品發行 DVD 和藍光光碟時的默認畫幅比。 現在,16:9 也成為了流媒體視頻的首選畫幅,不管你是在電腦還是高清電視上觀看視頻,都能獲得比較舒適的觀看體驗。
2.35:1實際上是把 4:3 的比例進行了 3 次方,這個畫幅比能獲得更寬的橫向視野。
寬銀幕畫幅誕生於20世紀 40 年代,當時的院線為了與電視機競爭,紛紛推出了寬畫幅的電影,這種畫幅比能獲得更大的視野,與人眼平時的視野更接近,在電影院觀看的時候也很容易獲得沉浸感。
除了2.35:1這個變形寬銀幕標准畫幅比之外,有的導演還會選擇 2:1, 2.75:1 等特殊畫幅比來拍攝。
確定電影的拍攝畫幅一般來說是電影前期籌備階段時攝影指導與導演討論的首要問題,直接影響電影的整體風格與攝影美學。目前常見的電影畫幅長寬比有兩種2.35:1和1.85:1。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長寬比如2.76:1, 2.55:1等。
大部分老電影的長寬比都是1.37:1的畫幅,俗稱「學院派比例」,類似4:3的一個方塊,如1953年的《羅馬假日》。
近年採用這種老式畫幅的有2013年的電影《修女艾達》,擔當攝影的是大名鼎鼎的盧卡斯·扎爾(Lukasz Zal)。
20世紀初創作的電影大多使用1.33的畫幅比,如1915年格里菲斯拍攝的經典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直到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後,電影畫面寬高比才逐漸調整為1. 37,因與1. 33相近故也稱為4:3比例。
「學院比例」作為標准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定義為標准畫幅,成為好萊塢以及全世界最常用的畫幅比。 由於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影響力,學院比例很長時間內都是國際上認可的畫面標准,並一直延續至50年代。
在1950年之後,因為電視的大量普及,觀眾在家也可自行收看電影和影像,不再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電影,此後才有了更多中形式畫幅比的探索和創造。
我們現在常見的畫幅比主要分為「普通銀幕電影」和「寬銀幕電影」,普通銀幕電影主要指的是放映時銀幕上投射的畫面寬高比為1.33:1或1. 37:1,寬銀幕電影又分為寬膠片寬銀幕電影、變形畫面寬銀幕電影、遮幅電影。
寬膠片寬銀幕電影就是用70mm電影膠片直接攝制而成的寬銀幕電影,畫幅寬高比為2:1。而變形畫面寬銀幕電影的原理是先用變形鏡頭進行拍攝並在膠片上留下變形的影像,在後期放映時需用「反變形鏡頭」將其恢復成拍攝時原本的樣子,這種寬畫幅電影的畫幅比為2. 35:1,如1962年的《安托萬與科萊特》。
而遮幅電影又被電影業內人士稱為「偽寬電影」,這種畫幅的電影並不是用變形寬幅電影系統的方式拍攝而成,而是用35mm攝影機和與之相對應的電影鏡頭進行拍攝,之後人為的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上遮擋框格,就能使畫面寬高比被遮擋成1.66:1至1.85:1的寬高比。
下面,我們以鬼才導演韋斯·安德森、賈樟柯和澤維爾·多蘭為例,探討畫幅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及其攝影美學。
韋斯·安德森
韋斯·安德森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電影畫幅大小的變換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情緒,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韋斯·安德森用畫幅的不同來表現影片中穿插的不同時間線。不同尺寸的畫幅以交替方式敘述時空,電影由四層結構的套層故事組成,導演用不同的畫面比例代表不同的時代,使電影的時間線索清晰明了,時空設計上別有一番新意。
第一層時空即為影片開頭,女性捧著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書,前往公墓看望這本書的作者,當時的時間點直指八十年代,畫幅比為1.85:1。
第二層故事發生在1968年,描述作者與Zero相遇的故事,使用16:9畫幅比表現。
第三層故事是1932年,Zero講述自己年輕時與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使用1.37:1的經典畫幅比例。由於近似正方形的畫幅能夠為角色的頭部以上預留更多的空間,也能讓兩個以上人物出現時畫面顯得更為緊湊,更好的展現導演需要的多種可能性。
影片層層遞進,不同時空不同畫幅的變換,帶給觀眾的不僅是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更能通過鏡頭畫幅的變化給觀眾以不同的觀影感受,導演的創作意圖和對情節遞進的把控十分精確。
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透過不同比例的畫幅影響電影本身的含義和內容表達。
《山河故人》是用畫幅寬高比輔助電影敘事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賈樟柯導演利用畫幅比例的變化區別出了影片中故事發生的年份,即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個年份。根據時間線引導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畫幅尺寸也由4:3到16:9再到21:9。根據上文所闡釋的不同時代的經典畫幅比,這三種畫幅同樣代表了當時年代裡重要的畫幅應用的尺寸。為了增加影片對過去的懷舊之感,導演甚至運用了當年的影像,並且使用一些老式的DV機進行拍攝,藉此形式最大程度恢復當時那個年代的氣質和風貌。
在第二個時間線即2014年,由於故事發生的時間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所以在畫幅的運用方面也使用了我們最熟悉的16:9的寬高比,這種畫幅尺寸恰好符合我們現在的視覺觀影習慣,在時代感與距離感方面與觀眾更為接近。從九十年代4:3的畫幅到如今16:9的畫幅,畫面比例越來越疏離,也預示著情感的波動和走向。
到了第三個時間線即2025年的未來世界,導演用寬畫幅表現了未來的時空以及未來主角們的命運。那時移居澳洲的父子遠離故鄉,故鄉的語言已經成為一種無法找回的記憶,Dollor與自己的故鄉——那個汾陽小城失去了根基和聯系。Dollor與自己的家鄉隔著一片太平洋,也是新時代的海外國人與家鄉深深的眷戀與分離的矛盾之感的寫照。
在澤維爾·多蘭的作品《媽咪》中,則更加直觀的運用了電影畫幅的變化來表現主人公內心豐富多變的情感。一組在銀幕上將畫幅拉開的場景帶給觀眾不小的震動,原來畫幅比例可以如此簡單明了的展現情感,而並非以隱喻的方式讓觀眾捉摸不透。
第一次變化是真的驚到了每一個觀眾,就像是電影語言一種新的修辭手法,當年戛納放的時候,這個鏡頭一出來全場起立鼓掌5分鍾,可想而知其情緒上的感染力是多麼強大(大概在一分五十秒的時候展開)
第二次展開是媽咪陷入幻想的一段
雖遠不及第一次驚艷,但當畫幅收回,幻想之外的兒子的聲音傳來,猛然拉回如正方形畫幅一般的逼仄現實中,雨聲、紅燈,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情頓時低落到了谷底,不得不說澤維爾·多蘭真的很厲害
在影片中,中年單親媽媽與兒子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隔閡,情緒表現十分壓抑,為了表現人物的焦躁感和憋悶感導演此時用了寬高比為1:1的正方形,使得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情緒更加緊湊,帶給觀眾對壓抑氛圍喘不過氣的直觀感受。而隨著故事發展,母子關系趨於穩定和融洽時,主角則親手將逼仄的畫幅拉到1.85:1的寬幅畫面,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主角此時豁然開朗的心境,也是媽咪對於兒子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
這一舉動並非多蘭為了標新立異或者博得觀眾眼球,而是立足於劇本故事情節以及主角的情緒爆發點做出的具有表現力的客觀決定。這種改變畫幅用以渲染感情的手法,不僅將敘事效果提上了一個台階,更將情感融合的更為直觀更容易被觀眾接納。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同樣使用了不同畫幅比的變化來為情節和人物服務,畫幅寬高比為1.41:1。這種鏡頭雖然並非當下常見的電影輸出格式,但對於侯孝賢來說,這種畫幅「拍人的時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會太寬」,符合影片電影美學的設定,所以畫幅多採用這一尺寸。只在部分情節需要時,如公主撫琴的片段考慮到琴身的長度與畫面的美觀將畫幅比變為了寬幅的1.85:1,同樣是為角色和敘事情節服務。
不僅是畫幅比例的應用,畫幅的形狀也將在未來發揮更具創意的表現。比如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就以圓形構圖形成了對於「無規矩不成方圓」的探討,圓形頭圖也包含一種窺探的意味,不僅使畫幅參與到敘事和情感的表達之中,更體現了導演的哲學理念和表象隱喻。 隨著李雪蓮去了北京,畫幅變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現權力中心地的「規矩」。電影中除了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的切換,另有寬銀幕畫幅的嘗試,對於這樣一個荒誕不經的寓言故事,不同畫幅的使用為隱喻式的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圓形畫幅本身帶有一種不符合現實之感,當圓形畫幅中所有帶有隱喻和執念的故事散去,最終才變成了更貼近我們觀看習慣的方形構圖,導演用畫幅講述當雪蓮最終放下執念,生活繼續回到正軌。
關於畫幅在電影中的運用不勝枚舉,不論是展現人物特性或是描繪宏大場面亦或是為了情節發展服務,很多大導演如昆汀·塔倫蒂諾在《八惡人》中的畫幅應用同樣也表現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和表現方法,採用的寬高比為2.76:1。
隨著時代的審美和技術的進步,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並適應的畫幅比例,而對於導演和我們觀眾來說,學會了解畫幅才能更好的去明白導演的創作意圖,更全面的學會拉片,技術性的去看電影……
⑦ 你看過的所有電影中。有哪部尺度是非常大的呢
在我看過的電影中,我覺得李安的《色·戒》規模很大。由於《色戒》的情節規模,李安導演的《色戒》沒有在中國大陸上映。盡管如此,很多李安的粉絲還是通過各種渠道觀看了這部電影。可以說,《色戒》和李安導演之前的作品在風格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外,《色戒》也是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所以《色戒》包含了很多張愛玲的小說風格。
當然,我們也希望李安以後能繼續給我們帶來更多像《色戒》這樣不同風格的電影。雖然《色戒》並不能因其規模之大而被大家所認可,但一些對藝術電影有著很高追求的觀眾相信他們會理解李安導演的選擇。
《五十度灰》里的故事讓我的心都碎了。這不是通常的規模。這部電影無聊得令人吃驚,沒有什麼新鮮的或令人興奮的東西可看。看完之後,我什麼都不記得了,除了男主角單調乏味的對白,大部分時間都被其狡猾的幽默感所驚喜。影片的情節有問題,對白滑稽而無力,《五十度灰》仍然是灰色的,單調乏味,還有一個沒完沒了的結局,這讓觀眾的觀看體驗比預期的還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