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電影紀錄片啊
我剛拍完發哥《孔子》的電影紀錄片。 其實跟好萊塢,香港一樣,電影紀錄片包含所有的紀錄片所存在的元素,真實,全面,這是不可少的。電影是一個藝術集合的東西,所以在創作電影紀錄片時,可以加入藝術的效果,比如加入電影的拍攝方式和結構,再者就是信息的全面了,所有發生前後的事情你都的事先想好和准備記錄下來,隨時保持一個隨機開機的狀態,前後的鏡頭內容要能連接上。 在結構方面呢,根據電影本身內容的情況來處理,或者根據紀錄片導演的思路處理。 本質上,都屬於紀錄片,性質是一樣的,電視和電影都是影像,一定要區分的話,那就類似於電影和電視的區別,鏡頭手法,剪輯手法,藝術方式方面不太一樣而已。你知道,電視劇很羅嗦的,一個小故事可以講很多集,而電影卻很細致的講一小段。 不知道你問的和我說的是否對上,如有疑問,可以再問。
2. 《天使之城》:為愛墜落凡間,黑與白的抗爭,生與死的超離,你怎麼看
美國電影《天使之城》上映20多年來,一個經典的天使與凡人的愛情故事一直打動著觀眾。
應該說,好萊塢並不是第一次講述天使嚮往世界的傳說,但好萊塢塑造的天使形象與以往文學作品中的天使不同,使影片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故事簡單,其實更有利於溫情和悲劇敘事的深化。
生死的諷刺
當一個天使放棄了永生,在地球上獲得了短暫的生命,他愛的人失去了生命,死去了。
這種對生死的諷刺,讓天使的拋棄充滿了剛毅之美,讓他在走出困境後又面臨新的困境。
在生與死的兩極,天使和人類無法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上帝一隻手給予,另一隻手接受。而愛情的偉大,恰恰是因為它不是為了完美,有時候只是為了短暫的一夜,甚至是一個眼神的接觸。
這也是他反復聽到的天使對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創造性理解。如果說死亡也是一種感覺的話,那種生而為人的感覺太豐富,太強大了,值得天使專一的追求。
第一次聞花香,第一次呼吸,第一次嘗梨,第一次痛,第一次愛,第一次難過!
面對人類豐富的生命和痛苦的死亡,天使的永生此刻是如此的蒼白和無趣!
升華:愛與生死
天使形象的升華在於影片對生與死的敘事超脫,譜寫成一曲悲傷的愛情之歌,轉化成天使與凡人在愛情的前提下達到的永恆,超脫於生與死,愛高於一切。
雖然對愛情的贊美是傷感的,但卻顯示出超脫的光芒。在人類的自由意志下,即使肉體死亡,精神也不會死亡。
「他還活著,只是方式不同。」於是瑪吉問:「我們在和誰打?」至此,有了一個答案:在生與死的斗爭中,愛的力量最終會超越生與死,這將是人類長久的願望和永恆的命題。
在生死的升華與超脫中,影片還包含了鏡頭中多次出現的「梨」的隱喻。天使不知道梨是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味覺和觸覺。
當他趕到車禍現場時,他第一次看到一個梨從瑪吉的背包里滾出來,在山路上。這個梨的出現,一方面告訴他瑪姬出事了,另一方面讓他以最有形的方式感受到了「梨」的存在。
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梨」和「李」是同音異義詞,所以中國人吃梨時不會和別人分享梨(李)。
在西方人看來,「梨」是子宮的形狀,是人類愛情的結晶,是每個來到這個世界的人的第一個港灣。
天使和梨子在這里深深相連。天使雖然來自天堂,但他終於能感受到愛和被愛,享受到梨子香甜多汁的滋味。這樣一來,他也能品嘗到更多世間的喜怒哀樂。
這種比喻使天使的形象不再悲觀,而是具有感性與理性的雙重精神,使得生與死的超脫豐富、敏銳、深刻,體現了人類偉大的主觀精神。
愛情與死亡息息相關。在拉丁語中,「amore」這個詞經常與「amret」這個詞聯系在一起。
當我們墜入愛河,周圍的世界開始動搖和變化,愛的喜悅的陰影往往是死亡,全面的愛有時伴隨著徹底的滅絕。
如果說人類存在的不人道是以摧毀人類生活的理想為前提的話,那麼在死亡面前,天使和凡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觀精神,使這種超脫更加現實。
即使上帝的意志不可逾越,人類的自由意志最終也會使靈魂逃離肉體,以愛的名義永生。
瑪吉對自己的死並不後悔,就像安徒生曾經說過的那樣,「我從來沒想到她死的時候會這么無痛,這么幸運。」
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天使形象中對生與死的超脫,對死亡的體驗,與人類已知的所有概念都不同,如生理學、心理學、民族志甚至神學。它以藝術的方式表達了「死亡是最自我的可能性」,人應該直面死亡——去死。
以愛之名超越生死,是影片主題的深刻含義。
愛情賦予人更強的主觀精神,最終使死亡變得無足輕重。
愛情會讓死人「永生」。瑪姬可能只有一夜的時間陪你玩,賽斯會忍受無限期的分離。但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愛情終於驅散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給了天使一雙從未有過的「翅膀」。
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天使之城》中極具感染力的天使形象表明,即使選擇共同的視角,講述共同的故事,也能打動人心,成為一部無與倫比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