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的戲劇沖突指的是什麼
戲劇沖突指的是指劇中人物為了最後獲得成功或達到一定的目的,會在發展過程中被設置很多障礙阻止他的成功,這樣的矛盾就是沖突
㈡ 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階梯片段表現什麼沖突
戰艦波將金號的敖德薩階梯片段表現「向上和向下的力」沖突。
「敖德薩階梯」一段是整片的高潮。導演愛森斯坦為了向觀眾展現沙俄軍隊的殘暴,民眾的無辜、恐慌和憤怒以及水兵的英勇和正義,在短短的六分鍾的片段中,卻用一百多個鏡頭組接而成。
導演運用整齊武裝的軍隊從階梯走下的鏡頭與人們驚慌逃跑鏡頭的不斷切換,加強了畫面的緊張感和屠殺的嚴酷,刺激觀眾的視覺加劇矛盾沖突,並且加深觀眾印象。
所以雖然手無寸鐵的群眾逃生的鏡頭都是一閃既過的,但我們依然能清晰的記得高位截肢的殘疾人,手牽孩子的婦女,皺紋深刻的老人,驚慌失措的少女,士兵掃射的鏡頭與一個個受害者倒下的鏡頭相互切換,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沙皇的殘暴。
滿臉鮮血的老奶奶,懷抱奄奄一息兒子的婦女,用勁拖拽老伴兒屍體的老人,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嬰兒車的滑落鏡頭的插入,使畫面更有沖擊力,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同時也更能體會到片中群眾慌亂、驚恐的情景和矛盾愈發沖突,人們無比憤怒的心情。
(2)電影當中都有哪些沖突的表現形式擴展閱讀:
影片戰艦波將金號由五大部分構成:
—、「人與蛆」,描寫戰艦上水兵的艱苦生活和所受的非人待遇。生蛔蟲的牛肉使士兵群情激憤,成為起義的導火索。
二、「後甲板上的悲劇」,表現起義的水兵受到軍官的鎮壓。指揮官下令槍殺叛亂者,神父來祈禱。行刑隊拒絕開槍。起義者拿起武器,把軍官和軍醫丟入大海。起義帶頭人、中士華庫林楚克被大副打傷,墜海犧牲。
三、「以血還血」,表現敖德薩革命群眾看到用汽艇載到岸上的華庫林楚克的屍體,義憤填膺,紛紛聲援起義水兵。
四、「敖德薩階梯」,表現人群在世界上向水兵致意,沙皇軍隊趕來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射擊,血肉橫飛,艦上水兵向總參謀部開炮,轟毀正門。
五、「戰斗准備」,表現遠處駛來海軍艦隊水兵們作好戰斗准備。沙皇海軍艦隊的士兵拒絕向自己的兄弟開炮,波將金號戰艦上紅旗飄揚,駛向大海。
㈢ 電影中沖突性是什麽意思
這是電影必備的要素
必須有沖突,甚至是激烈的沖突,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小說雷雨,就有很強的沖突性,因為不光電影需要具備這種沖突,小說之類的也必須具備
最主要的是人與人直接的沖突
作用是把故事推向高潮,增加可看性
以上是自己的回答,以下是摘自他人所寫:
戲劇沖突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強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的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嚴謹,通過情節糾葛起伏跌宕,以線性發展,最終推向全劇戲劇高潮和結尾。
戲劇沖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敘述結構方式。戲劇沖突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四點:尖銳激烈、高度集中、進展緊張、曲折多變。戲劇沖突的表現形態大致分為三種:人與人的沖突,即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意志和性格的沖突,這是戲劇沖突的本質;人物內心沖突,它往往使人物陷於不易擺脫的境地;人物與環境的沖突,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以戲劇沖突為核心的創作規律,叫做「沖突律」。戲劇中的一切都歸結為沖突:一個題材是否適合戲劇創作取決於該題材是否包括著沖突;一個戲劇情節是否具有戲劇性取決於沖突的強弱;戲劇動作只能是那些導致沖突的行為;而戲劇結構的「啟、承、轉、合」,指的便是沖突的不同階段。黑格爾是在《美學》中第一個明確提出「沖突律」的人。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是美國最流行的「編劇手冊」,講述了運用沖突律來對一個故事進行布局的方法,主要有四方面要求:
1、全劇必須圍繞著一個貫穿沖突展開情節。
2、結構分為「開端」、「中段」、「結尾」三段。「開端」用來建立沖突,即讓沖突的雙方第一次交火;「中段」用來展開沖突,讓沖突的雙方進行多個回合的較量,這些較量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到推向最後的高潮,在高潮部分展開全劇的最後一次決定鹿死誰手、誰勝誰負的總較量;「結尾」的段落用來向觀眾交待沖突的結局,即人物最終的命運是什麼樣的,他們是死還是活。
3、基本要求是,沖突展開要早,開門見山;沖突發展要起伏跌宕,扣人心竅;沖突解決要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沖突每一次較量就是一個情節段落(在電影劇本中就稱作「一場戲」),而每一個段落的內部又有著各自的啟、承、轉、合,既所謂環環緊扣,不可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