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黃梅調電影的藝術特徵有哪些

黃梅調電影的藝術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11-27 09:42:43

『壹』 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

在中國五大戲劇里黃梅戲以抗日題材及愛情故事被人們所喜愛,在黃梅戲文化中許多名人對它也是諸多好評。那麼同學們知道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嗎?人們對於他的藝術價值評論又是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

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

「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

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黃梅戲的藝術特色: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黃梅戲有兩大聲腔體系———花腔體系、平詞體系。花腔體系脫胎於民歌小調,屬曲牌體。平詞體系淵源於高腔、彈詞、羅漢樁、道情、吹腔、徽調、京劇等聲腔,屬板腔體。這兩大聲腔體系,都植根於安慶地區的聲腔土壤。黃梅戲表演形式,在學習借鑒崑曲、京劇、徽劇等大劇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早期黃梅戲從業人員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記載的黃梅戲老藝人,絕大部分都是安慶地區的人。例如蔡仲賢(已知最早黃梅戲演員,生於1821年,望江縣人),胡普伢(最早黃梅戲女演員,生於1821年,太湖縣人)、洪海波(潛山縣人)、葉炳池(東至縣人)、咎雙印(懷寧縣人)、胡玉亭(望江縣人)、龍昆玉(望江縣人)、程積善(貴池縣人)、查文艷(懷寧縣人)、丁永泉(懷寧縣人)、潘澤海(安慶市人)、嚴鳳英(桐城羅嶺人)等,他們之間都有師承關系。

建國前,黃梅戲沒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餘本大小傳統劇目,絕大部分都是移植於青陽腔、岳西高腔、京劇和徽劇。

通過以上對黃梅戲聲腔形成的探討,劇目積淀的溯源,演員師承關系的覓蹤以及黃梅戲歷史沿革發展的總體把握,我們對黃梅戲劇種的發展概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黃梅戲的源頭就在安慶地區,黃梅戲誕生於安慶地區,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聲腔系統是一個劇種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劇種和隸屬於這個劇種的聲腔系統的形成,都有一個不斷吸納、借鑒、融會、揚棄、改造、流傳、不斷適應觀眾審美需求、艱難復雜的積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與本劇種在文化背景、人文環境、審美趨向、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淵源關系的某一種或某幾種音樂素材,是本劇種的重要養分,從而加速了這個劇種的形成。

如果我們將一個劇種比喻成一條江河,那麼,對於催生這一劇種成熟的某一種或某幾種音樂素材,只能算是沿途匯入那條江河的支流。黃梅戲之於黃梅採茶調的關系,就如同江河與支流的關系,黃梅採茶調是促成黃梅戲成熟的重要因素,但決不是黃梅戲的源頭。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幾種傳說。

傳說之—:「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

以上三種傳說,我認為前兩種傳說較為符合歷史真實,後一種傳說就顯得牽強附會,很多人因為黃梅戲和黃梅縣同字同音而趨同黃梅戲源於黃梅縣的說法。當然,一些專家也曾從音樂、劇目、師承的層面進行分析、推論,認為黃梅戲源於黃梅採茶調,但提出的論據、論點不具有說服力,他們也坦承由於可供借鑒的資料匱乏,所以,無法最終形成定論。

至於黃梅戲到底源於何處,很少人有興趣去探討研究。這既有年代久遠,原本就缺少文字資料,一些了解情況的老藝人也相繼去世,又無經費支持的原因,也與人們普遍對黃梅戲起源持漠視態度有關。

【結束語】我以為,黃梅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艱苦卓絕的創造發展,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小戲,一躍成為全國著名劇種,且在戲曲整體萎縮的形勢下,依然保持著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得益於黃梅戲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藝術品格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貳』 黃梅戲的代表作有哪些

代表作品:《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安徽省在20世紀50年代將這一劇種正式定名為黃梅戲。

黃梅戲簡介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青陽腔、徽調、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20世紀50年代,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嚴鳳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申報的黃梅戲經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閱讀全文

與黃梅調電影的藝術特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孩子之間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52
電影輓歌有什麼改編 瀏覽:694
旦增尼瑪拍的電影怎麼樣了 瀏覽:502
vip好看的電影電影 瀏覽:705
破局韓國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718
為什麼趙文卓的反擊不在電影院上映 瀏覽:98
快手照片電影怎麼調換 瀏覽:495
趙麗穎拍一部電影賺多少萬元 瀏覽:904
異鄉人電影免費觀看在線觀看 瀏覽:15
2019年大片有哪些電影 瀏覽:977
好看的日本武士類電影推薦 瀏覽:8
學校學生變異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05
福爾摩斯電影有多少部 瀏覽:42
漫威第21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331
手機怎麼把電影下載到百度雲里 瀏覽:176
您好李煥英電影什麼時候在手機播 瀏覽:704
豬豬俠之終極決戰大電影完整版免費 瀏覽:969
喜事和喪事相撞什麼電影 瀏覽:927
那一個貓女電影好看 瀏覽:251
哪些高分的電影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