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戰爭片排行電影前十名都有哪些
前十不知道,給你推薦一下排名前五的吉布吧:
1.《星星》
一部經典的二戰電影,時長90多分,略短,一支帶著任務的偵查小隊,深入德軍後方,印象很深的大地大地,我是星星,聽到請回答。
戰爭片總是毀滅美的東西給你看,那些為了國家犧牲的人在片尾出現,微笑著,另電影的感情戲安排的真突兀,簡直莫名其妙。電影里的風景是真的很美。俄羅斯的音樂很多時候都給人一種崇高感。
本片中很多鏡頭都意味深長,顫抖的士兵與猛烈的戰火、小屋中的鴿子、烈火和鎖鏈。我總會詛咒戰爭,因為它吞噬太多年輕的生命,那些鮮活的,最具熱情、最純粹的。
2.《潘菲洛夫28勇士》
這一電影片段是有歷史原型可循的,它源於在蘇聯時代家喻戶曉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跡。該片以衛國戰爭時期著名的英模群體「潘菲洛夫28勇士」為題材。
導演對於這場戰役的描述表現出較高的完成度,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也達到了高度寫實的還原度,攝影和場面調度都表現亮眼,配樂也很好的渲染了氣氛,難以想像一部靠眾籌才拍攝出來的低成本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完虐某些空有大場面而毫無靈魂的大片。
3.《巴爾干邊界》
這部電影的真實背景是,1999年6月,科索沃戰爭停戰,南聯盟被迫妥協,同意從科索沃地區撤出南聯盟正規軍。
當時正駐扎在波黑的俄軍維和部隊利用科索沃地區的短暫的權力真空,迅速出擊,派出一個加強營長途奔襲五百多公里,最終在英軍抵達前三小時佔領科索沃普里什蒂納機場,保證了俄軍大部隊進入科索沃的後續可能,並阻止了北約方面單獨佔領科索沃的企圖。
4.《T—34坦克》
這是一個純虛構的故事,它創作的目的很簡單,紀念一代名車T34,以及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戰士們。
而我更多的是在電影里看到俄羅斯人特有的精神面貌。這是俄羅斯從蘇聯時代就延續下來的光輝傳統,俄羅斯導演們拍起二戰片來可謂得心應手,大量的題材,史詩的故事,英雄人物,是他們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5.《拯救列寧格勒》
故事講的是二戰中德軍圍困了列寧格勒,企圖將那裡的二百萬軍民困死。為了生存,人們逐步從列寧格勒小規模撤出。影片敘述了首批用駁船752號從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軍民。
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這次的撤出卻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如影片的片尾所說:「駁船752號遇難沉沒,1200多人喪生。獲救200多人。
㈡ 求這部外國電影的名字
《深入敵後》
編劇:大衛·維洛茲David Veloz
扎克·潘Zak Penn
導演:約翰·摩爾John Moore
主演:歐文·威爾遜Owen Wilson
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級別:PG-13
類型:動作/戰爭
發行:20世紀福克斯公司
上映:2001年11月30日全美公映
劇情
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上尉克里斯(歐文·威爾遜)出發執行他復員前的最後一次任務。他和隊友兼好友邁克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不幸被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塞族秘密軍事領袖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被塞族屠殺的穆族人的大片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這個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美軍指揮官瑞格特上將(吉恩·哈克曼)希望盡一切力量拯救克里斯,但卻受到北約司令官出於政治考慮的阻撓。時間一點點過去,克里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瑞格特決定孤注一擲。
--------------------------------------------------------------------------------
■幕後
影片首映禮已於11月17日在北島海軍空軍基地舉行。主演歐文·威爾遜很特別地乘坐一架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攻擊機出席了有關活動。觸發《深入敵後》編劇靈感的是一樁真實事件:1995年,美國空軍飛行員Scott O'Grady駕駛的飛機在波斯尼亞被擊落,Scott被成功營救。
自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成功後,類似題材的影片陸續涌現。僅這個冬天,就會有《深入敵後》和《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兩部片上映。後者講述的是1993年美軍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次行動。在那次行動中,有18名美軍陣亡,其中大多數是為保護同伴遺體而犧牲的。
兩部影片都由真正的現役美軍做群眾演員,其中包括目前正在阿富汗參與戰斗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上的官兵和黑鷹直升機駕駛員(其中一架在阿富汗墜毀,駕駛員獲救)。
與以往完全炫耀美軍的英雄主義不同,這兩部片的製片和編導在歌頌的同時,也加入了他們對於靠武力解決爭端的危險和不確定性的思考,自覺到美國人對世界事物有時不免天真、有時又充滿偏見的態度。例如,在《深入敵後》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瑞格特上將要求派更多的士兵投入救援克里斯的行動時,一位北約的法國將領擔憂這樣的行動會影響到處境微妙的和談進程,因而責備瑞格特:「你們美國人就關心美國人的命……從來不考慮可能造成的後果。」
《深入敵後》的上映日期原本排在明年春天,這一方面是擔心美國觀眾在遭受恐怖襲擊後不願觀看戰爭片,另一方面也考慮到美軍正在阿富汗打仗,電影公司惟恐在這么個時候上戰爭片不合時宜。但10月初《訓練日》等片上映成功,表明美國觀眾仍然看重好的情節,並不在意它是喜劇,還是悲劇,或驚悚片。這個消息大大鼓勵了福克斯公司。
此外,預映獲得高度評價也給福克斯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公司高層表示,他們收到的觀眾反饋是近年最好的。然而,促使福克斯最終下決心提前推出《深入敵後》的,還是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為了替《黑鷹墜落》在奧斯卡造勢,決定在12月28日在洛杉磯和紐約提前上映《黑》片。由於兩片主題類似,福克斯公司生怕落後上映會影響《深入敵後》的票房收入,於是決定搶先上映。
--------------------------------------------------------------------------------
■雄心勃勃的製片
《深入敵後》的製片人約翰·戴維斯曾經監制過《怪醫杜立德》和《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等片,他聲稱這次他要創造戰爭片的新樣式,「我們要針對大家面對戰事的各種復雜心理作文章,探討一下這種心理如何影響那些為國征戰的軍人。」
影片中的克里斯就處在矛盾中。作為一個出色的飛行員,他渴望戰斗。但是波斯尼亞的政治現實不允許他發揮所長。他感到失落,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准備放棄。克里斯的這種態度在視軍隊為生命的瑞格特看來根本不可理解,他認為克里斯完全不懂得「為國服務」的真正意義。
原先的劇本中並沒有這些內容,是編劇扎克·潘把一個掙扎求救的故事,變成兩條主線,還添加了有關波斯尼亞地區政治的內容。
--------------------------------------------------------------------------------
■新老搭配的演員陣容
扎克·潘還將主角克里斯塑造成一個普通人,以區別於傳統的好萊塢英雄,他不是一個飛行英雄,他只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平凡人——製片約翰·戴維斯稱之為成熟版《壯志凌雲》。明了編導的意圖,也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選中威爾遜三兄弟中的老二歐文來擔綱。歐文似乎更擅長《拜見岳父》這樣的喜劇,但他自然的表演風格很適合演繹克里斯這個凡人,深得製片贊賞。他的即興表演功力和獨特的幽默感也給導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更貼近人物,歐文與飛行員吃住在一起,參加生存訓練,還學習操作大黃蜂艦載戰斗/攻擊機。
相比之下,當過海軍通信兵的吉恩·哈克曼可謂駕輕就熟。他塑造的瑞格特威嚴、誠摯、莊重,受到影片軍事顧問的贊揚,認為他抓准了瑞格特對部下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精神狀態,為這部戰爭片增添了人性的光彩。
順便說一下,吉恩·哈克曼和歐文·威爾遜在不久前又合作了一部喜劇《特倫鮑姆一家》,編導是威爾遜三兄弟的老搭檔韋斯·安德森。
--------------------------------------------------------------------------------
■初出茅廬的導演
為了創造出新樣式的戰爭片,製片人約翰·戴維斯發誓要找一個「圈子外」的人當導演,冀望沒被好萊塢俗套熏陶過的新人能帶來新意。他最後選中了來自冰島、從來沒有導過電影的約翰·摩爾。
約翰·戴維斯在1999年的MTV頒獎禮上看到了約翰·摩爾為SEGA公司拍的一個廣告。該廣告象是一部濃縮的驚悚、冒險、追逐片,畫面上滿是直升機、摩托車和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視覺風格、剪輯手法十分獨特,戴維斯說:「從這個2-3分鍾的廣告可以看出,摩爾看事情的角度與大多數電影人都不同。他有他獨特的敘事方法,給人感覺清新。攝影機象是他手臂的延伸。」
摩爾還是個軍事愛好者。他熟知各種飛行器和武器的性能和作用,這些知識在拍攝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連軍事顧問也肯定他的努力:「摩爾一心想體現真正的軍營文化:軍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海上生活、武器等等,他作到了
㈢ 尋訪南斯拉夫電影《橋》外景地散記(圖)
山川景色攝影(馮贛勇)
途中田園風情(攝影:馮贛勇)
在穿越隧道間隙的行進中,只見一側遠眺是連綿不斷的山峰,另一面俯瞰是深不見底的溝壑,風景十分壯觀。人們能深刻感受到車在山中走,人在路中游的快感。一路上爬山觀水,遠觀飽覽山景,近瞧峽谷激流。一個多山小國的黑山,想不到有著處處生機盎然的景色。
塔拉河谷大橋(攝影:馮贛勇)
這座位於黑山塔拉河谷上的大橋,確實是在戰爭中被炸毀後重建的。但是電影中的情節與 歷史 真實事件炸橋有所不同。據相關資料記載:塔拉河峽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的峽谷--塔拉河大峽谷,是一座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全長365米。
橋頭雕像(攝影:馮贛勇)
大橋最初建於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毀,後又於1946年重建並保留至今。曾風靡中國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就是根據當年游擊隊炸橋的史實改編並在此拍攝的。這座塔拉河谷大橋連通了橋兩頭的小村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橋非常壯觀,從近處根本看不出其壯觀之態,遠觀或是從空中俯瞰,或是從橋下向上看,就會深切地體會到其宏偉之勢。
塔拉河峽谷(攝影:馮贛勇)
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風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俯身向下可以看見流勢兇猛的塔拉河,仰望向上看是藍天白雲悠悠;環顧四周瞭望,可以看見青山和在山下的小小村莊。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大橋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大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壯麗畫面。特別是在兩岸還架起了溜索,穿梭於峽谷之上的滑溜索景象令人為之驚嘆不已。
橋頭觀橋(攝影:馮贛勇
關於這座橋的來歷始末緣由,一位名叫寒夷術的先生有著生動的記載:1937年,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王國黑山地區。朝陽剛剛從群山中露出笑容,溝壑深邃的塔拉河大峽谷便迎來了一支風風火火的架橋隊伍。聽到動靜,附近小村莊早起的莊稼漢們,暫且放下手中的農活,三三兩兩圍攏過來,蜷曲的胡須中央或在賣力吧嗒旱煙或在討論著眼前的新鮮事。
橋上觀景遊客(攝影:馮贛勇)
領隊的是建築師安東諾維奇,他站在河谷邊上,手握著橋梁藍圖,和設計師米亞特•斯•特羅亞諾維奇教授,以及施工隊的幾位主要負責人現場會談。他們不時地向橋位所在的河谷縱段方向指畫著,信心飽滿地表露無疑。
橋頭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經過三年緊張勞碌的施工,施工隊克服了地勢地貌復雜、汛期水流湍急、技術落後且無法採取大規模機械化施工的諸多困難,終於將橫跨塔拉河谷的大橋建成通行。
橋頭銘牌(攝影:馮贛勇)
這座鋼筋混凝土拱橋長365米;有5個拱,其中跨越河道的主拱長114米;橋面距河面常年水位172米。完工當年,塔拉河谷大橋成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世界橋梁界為之側目。
橋頭小店工藝品(攝影:馮贛勇)
黑雲壓日,鐵蹄踐踏。1941年6月,軸心國軍隊侵入南斯拉夫,國王出逃並流亡國外,軍隊宣布投降。南斯拉夫隨即被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瓜分。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大部分以及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則在德國法西斯的扶植下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河谷上滑溜索(攝影:馮贛勇)
以鐵托為首的游擊隊隨即招兵買馬,積極展開抵抗和破壞活動。1942年,為切斷軸心國及偽軍的運輸通道,游擊隊奉反法西斯最高司令部命令炸毀了塔拉河谷大橋;同年8月,侵略者將參與炸橋的工程師拉扎萊•亞烏克維奇殺死在橋頭以示懲罰。
橋頭餐館(攝影:馮贛勇)
1946年,戰後恢復原有交通基礎設施,塔拉河谷大橋得以重建。為紀念二戰時期的鐵血抗戰,南斯拉夫 社會 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69年拍攝完成電影《橋》。其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讓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久難忘懷。另外一部二戰題材的美國電影《納瓦隆突擊隊》(1979上映)也曾經使用過這座大橋作為背景。
橋對岸的村莊(攝影:馮贛勇)
1980年,南斯拉夫統帥鐵托逝世,大橋所在地杜米托爾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憾的是,屬於這座大橋的那個「大南斯拉夫」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按所謂「民族意志」,南斯拉夫徹底地分裂成若干弱小國家。先是南斯拉夫,再到南聯盟,再者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然後至此,她的母國,則變成了形單影只的「黑山」……
橋附近的澤布里耶克鎮(攝影:馮贛勇)
㈣ 06年新鄉電視台曾播出一部美國電影,內容為一架美國戰機在巡邏過程中被擊落,飛行員逃生被追而後脫險
《深入敵後》,飛行員開的是雙座大黃蜂戰斗機。故事背景是南聯盟戰爭吧!挺好看的!
㈤ 求一部二戰電影名
首先,這部電影不是二戰片,而是講前南聯盟1992年波斯尼亞內戰的,
男豬腳本來是美國外交官,為了給無辜被恐怖襲擊炸死的妻兒復仇,而選擇去前南戰場充當塞族僱傭軍,與炸死他家人的穆斯林一方作戰,但是後來的發展超出了他意料。好友陣亡後,他偶然救下了遭受侮辱而生下嬰兒的塞族婦女並送其回家,結果反遭塞族民兵毆打和虐待,那婦女家人甚至打算殺掉那個受辱婦女,他憤而出手,終於與僱傭他的塞族武裝翻臉,為此開始逃亡,當男豬和嬰兒躲在湖邊破船上時,為了找尋食物外出的婦女不幸被內戰中的第三方——克羅埃西亞人發現,並連同其它難民一起被押往湖邊處決,劊子手殘忍地用鐵錘逐一打死每個人,那女人為了安撫嬰兒不致出聲而暴露男豬直到死時都在唱歌,劊子手依然沒有手軟……
男豬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歷經劫難,最後終於搭上了一部開往安全區的長途車,售票員持槍要他出買路錢,他抱著嬰兒搜遍全身一無所獲,最後只能拿亡妻遺物金項鏈充作路費這才得以脫身。
整部戲刻畫了戰爭的丑惡,豬腳的善良與反派的殘忍恰成鮮明對比,
差點忘了,這部電影譯名《滅族戰場》1998年公映的美國電影,英文名《SAVIOR》(意即:拯救者),PPS 及網路均有相關介紹、劇照等
㈥ 請大家推薦描述南斯拉夫內戰(科索沃戰爭的最好)的電影。
描述南斯拉夫內戰的電影有哪些呢?
1、《哭泣的戰爭》(1998美國/加拿大)
兩位自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因殘酷的戰爭而逼於無奈地成為對立的敵人。維拉多(李納羅契)和史拉柯(文森培瑞茲)兩人是童年好友,長大後還一起進入南斯拉夫國家射擊隊。在1992年,波士尼亞內戰爆發時,由於兩人ZZ理念不同,史拉柯變成專為塞爾維亞訓練狙擊手的射擊教練,維拉多則因看不慣塞爾維亞狙擊手屠殺無辜百姓及婦孺,因而成為游擊隊的自油鬥士,兩人從朋友變成敵人,最後終於無可避免地在戰場上正面交鋒……本片故事內容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寫實的手法描寫戰爭的血腥及人生的無奈,全片還遠至塞拉耶佛及布達佩斯進行實地拍攝。
2、《塞爾維亞的維和軍》(2003義大利)
《塞爾維亞的維和軍》是由皮爾·基佈雷、彼得羅·泰雷主演的電影。影片於2007年1月26日上映。本片敘述的背景是塞爾維亞戰亂時期,全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了那兒。為了使得戰亂早日平息下來,一支維和軍被派遣到了那兒,去執行一項艱巨的使命。維和軍在塞爾維亞的那段日子裡,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接連發生了。
3、《生活是奇跡》(2004南聯盟/法國)
1992年,南斯拉夫內戰,貝爾格萊德的塞爾維亞族工程師路卡帶著妻兒來到一個小城建鐵路,希望給小鎮帶來源源不斷的遊客。為了實現理想,他和家人在某個波斯尼亞山區定居下來,嘉德蘭卡是個女歌手,她很難忍受鄉村的寂寞;兒子米羅則一心希望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能夠進入國家隊。路卡全身心地投入到鐵路建設上,不去理會周圍戰爭即將爆發的傳聞。但是戰爭卻爆發了。米羅被征入伍。嘉德蘭卡非常沮喪,整夜酗酒。第二日,她離開了路卡,和情人去了貝爾格萊德。不管炮彈隆隆,難民潮洶涌,路卡一直留在那裡等著妻子和米羅回來。嘉德蘭卡沒有回來,米羅也被捕入獄。正在那時,他從塞爾維亞士兵手下救出了一個年輕的穆族姑娘撒巴哈,使她免遭蹂躪。民兵建議他用撒巴哈去換他的兒子,但是路卡和撒巴哈卻墜入了愛河……
4、《深入敵後》(2001美國)
《深入敵後》是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於2001年11月30日發行的一部戰爭類影片。該片由約翰·摩爾執導,扎克·佩恩和約翰·托馬斯共同擔任編劇,歐文·威爾遜、蓋布瑞·馬赫特、吉恩·哈克曼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兩名年輕的美軍飛行員執行任務時飛機被擊落,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的故事。
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海軍上尉飛行員克里斯出發執行他復員前的最後一次任務。他和隊友兼邁克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不幸被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塞族秘密軍事領袖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被塞族屠殺的穆族人的大片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這個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美軍指揮官瑞格特上將希望盡一切力量拯救克里斯,但卻受到北約司令官出於政治考慮的阻撓。時間一點點過去,克里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瑞格特決定孤注一擲。
5、《戰火硝煙》(1996南聯盟)
主要情節來自真實事件,影片從1994年的一所醫院里兩名受傷青年的回憶始,兩人從小就是好朋友,一個是塞爾維亞人,另一個是穆斯林。1992年南斯拉夫發生種族沖突,使得兩人的友誼受到嚴峻考驗。塞爾維亞巡邏兵和一名美國記者被一群穆斯林民兵困在一個連接貝爾格萊德的隧道里,昔日的朋友如今因為屬於不同的種族而成為死敵,他們一困就是好多天,缺水缺糧,逃生無望。既然等死,他們居然在裡面表現起雜耍來了,黑色幽默可見一斑。
6、《格巴維察》(2006波黑、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
《格巴維察》是由波黑、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聯合製片的107 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亞斯米拉·茲巴尼克執導,米爾亞娜·卡拉諾維奇、露娜·米喬維克、Dejan Acimovic、Kenan Catic、加斯娜·貝瑞等主演,於2006年3月1日在波黑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巴干爾戰爭中,一對母女在戰亂過後的悲苦命運。
7、《無主之地》(2001美國)
《無主之地》是由丹尼斯·塔諾維奇執導,布蘭科·德加力奇、勒內·比托瑞傑克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1年9月1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在1993年波黑內戰期間,一個波斯尼亞人和一個塞爾維亞人在一個戰後陣地發生的故事。
8、《驚變世界》(1994塞普勒斯 / 義大利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這是一個當代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片名指一個克羅埃西亞鎮,跟塞爾維亞人居住區隔多瑙河相望。多年來,這個南斯拉夫城市的各民族和平相處,男女主角剛好屬於這兩個不同的民族,從小相親相愛。但伴隨他們婚姻的卻是戰火和互相殺戮。丈夫應征入伍,妻子的家人慘...
9、《拯救者》(1998美國)
《拯救者》是由Predrag Antonijevic執導,丹尼斯·奎德、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戰爭電影,於1998年5月1日在西班牙上映。
《拯救者》講述男主角的妻兒被回教徒殺害後,當上僱傭軍加入塞族陣營,期間認識了年輕女子維拉,因同情母女的遭遇而開始設法帶她們脫險。傷感而又溫馨的結局使人感到人性的美。
10、《完美的圓圈》(2007波黑/法國)
一個嗜酒如命的波斯尼亞詩人把妻子和女兒從動亂中的薩拉熱窩遠送他鄉,使她們免受動盪之苦。沒過幾天,一對孤兒兄弟不請自來,擾亂了他的生活。這對兄弟剛從他們村子的一場屠殺中逃脫,他們來到波斯尼亞尋找一個失散多年的姨媽。詩人和男孩們成了朋友,他們並肩對抗薩拉熱窩的恐怖劫難。
11、《屠殺證據/819號決議》(2008法國 / 義大利 / 波蘭)
該片講述聯合國法庭派遣條子,追查1992年至1995年期間巴爾干半島塗殺M斯林的事件。此片獲得羅馬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最佳影片獎。
導演喬科摩·巴蒂亞托在頒獎典禮上說:「我認為公眾理解我的觀點,那是對二次大戰以來最惡劣、就發生在眼前的戰爭的憤怒、悲痛。」
12、《烽火驚爆線》(1997美國、英國)
影片根據國際新聞網(ITN)記者邁克爾·理查德森1992年在南斯拉夫的親身經歷編拍而成,是反映南斯拉夫內戰的影片。故事描述一個美國記者弗萊恩和英國記者漢德森在戰地的經歷和他們對戰爭的不同看法,從而著意揭示了西方對南斯拉夫的這場戰爭漠不關心的態度,也闡明了西方國家應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