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封建包辦婚姻電影有哪些

封建包辦婚姻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9-27 23:23:25

A. 雙鐲記電影劇情介紹

《雙鐲》是1991年由陳德容,劉小慧,郭靖安等主演的電影,劇中講述少女惠花(陳德容)及秀姑(劉小慧)自小一起長大,情同姊妹。惠花因對鄉中的童婚制度及異性產生恐懼,不自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秀姑身上。二人在媽祖廟內結為姐妹夫妻,互換手鐲為盟。

隨後秀出嫁,惠花秀姑的戀慕更為沉迷,秀姑漸感不安。惠花被逼下嫁富戶大雄後,竟向丈夫提出離婚,逃回母家。而秀姑自婚後已逐漸適應婚姻生活,對丈夫阿光(郭晉安)產生情愫,表現日趨親昵。

阿光申請外調特區工作獲准,擬偕秀同行;惠花竟欲刺死秀姑然後自殺,下手之際忽聞秀姑已有身孕。惠花如夢初醒,不再向對方下手,自己卻獨自走上不歸路。

肯能很多人會把其歸為女同電影,但其實不然,劇中陳德容對劉小慧的同性依賴以及那種同生同死互不相負的感情寄託來反映當時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醜陋人性。

影片中映像最為深刻的一句話「男人是龍,女人是泥,你怎麼跟他比」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當時惠安的封建陋習。惠花長期生活在這個重男輕女與世隔絕的村子,難免對異性產生恐懼把所有的感情傾注於秀姑。

可以說秀姑是惠安女中運氣最好的,嫁了個好男人遠走深圳脫離來這個道德敗壞的村子。然而惠花的結局可想而知,少了這個精神支柱又不想淪為封建的祭品最終投身大海子自我了結。

雖說雙鐲同生不共死,但惠花是勇敢的面對不平等待遇,沒有和其他惠安女同流合污,用女性的自我覺醒來告訴世人,重男輕女的這種封建陋習應該隨風而逝!

B. 對於2017年《相愛相親》這部豆瓣8.4分的感人電影,你有什麼看法

電影《相親相愛》,這部電影豆瓣就有8.4分,這也是近年來評分非常高的劇情片了,這部電影由張艾嘉自導自演。這部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恰到好處的舒服。導演張艾嘉就像是一個內家拳高手,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夠以柔克剛。俗話說,相親相愛,老一輩人都是先成親人再做愛人。但是張艾嘉說:相愛相親,先學會去愛,才會更親。這部電影《相愛相親》跟之前的電影風格相似,電影敘述的還是女人在愛情中的那些事兒,只是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與從容。

這部電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樸素的敘事線索,和已經生活化的三代女人,敘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擺脫家庭束縛的女兒,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親,以及獨守空房一輩子、只能捍衛丈夫墳地的姥姥。在這三代女人的敘事線索中,相互聯結的沖突與對話中,讓《相愛相親》這部電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氣息。觀看的舒服,是觀影過程的最大體驗。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觀眾觀看時卻笑了,其實那就是種重新審視自身的會心一笑,電影中母女倆吵架還真是沒什麼理由,在電影中那個執著的老太太,這一點看來還有點可愛。在電影中這樣的一種舒服,其實是從從戲里延展到戲外。

這部電影《相愛相親》充滿了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就像有種水一般的感覺。張艾嘉把《相愛相親》中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人物的設計,都是那樣合適,那樣舒服。電影沒有復雜的敘事手段,也沒有設計突出的 情感 爆發點,導演張艾嘉就是安靜地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卻能引動了觀眾們強烈共鳴。這部電影在上映時,很多觀眾都看完《相愛相親》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淚可不是被「煽」出來的。俗話說,一部電影能夠催淚,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多麼出色,廉價的煽情只會輕率地透支觀眾的 情感 。

《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卻是一點點地去感動觀眾。它通過細節,通過人物,還有通過影片整體的節奏,去讓觀眾自己找到某種感覺,在那種感覺中開始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從而感到溫暖或者感到憂傷。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下面我談一下對電影《相愛相親》的看法和感觸?

這部電影沒有刻意的去催淚,但是卻很容易被裡面的情緒感染。有幾個感情的爆發點確實讓人看了心裡一酸。一個老人為了貞節守了一輩子,另一個愛了一輩子卻沒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說在一起吧不一定是愛著,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愛,守著等著也不見得是愛。所以 情感 的復雜性讓這個電影給感情賦予了很哲學的意義。它很復雜,很糾結,很感性,但是也很辯證。表演的也都很真摯。太棒了,我覺得算是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

絕對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恰到好處,尤其田壯壯導演,所以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才這么高。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討論。

我的看法是;戴墨鏡看!

電影《相親相愛》告訴我們:無論夢想還是愛情,都要趁早!!!!

感動與戳心同在,淚水與笑聲齊飛。是我最直觀的感覺。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一個溫馨平和的片名,但卻以一場死亡作為開篇。外婆逝世,媽媽執意把外公的墳遷到城裡,與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鄉下。他的墳被一個農村老太太守著,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著,外公死後她還守著。老太太不同意遷墳。由此引發了一段關於堅守與自由、代溝與理解的故事。

用一個家庭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揭開家庭成員間的內心隱秘,進而探尋三代人的 情感 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層之下,觸摸內里的冰與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文藝片是我的菜。相對於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雲的「大師」片,我更偏愛像本片這種既有一個好故事,又是導演通過鏡頭講述把故事講出來的電影。

作為導演的張艾嘉,其鏡頭焦點一直對准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媽媽岳慧英、女兒薇薇可以說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堅守。阿祖守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一輩子,她在外公的生命中幾乎可以被直接忽略,即便如此,她把外公的父母養老送終,外公死後她還一直守護著他的孤墳,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外公合葬。

她贏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卻無法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貞潔牌坊,既是過去時代的榮光,卻也是徒勞。

影片結尾是關於錯過的。一場雨把阿達ps合成的阿祖與外公的合影給淋濕模糊了,老天爺似乎並不希望他們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讓村民把外公遺骨挖出遷墳,媽媽則抱著外婆的骨灰盒去鄉村。

結局並不圓滿,但真實自有其力量。正如電影中的人們,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與身邊的人「相愛相殺」,但底色終究是「相愛相親」。

馬上去看

《相愛相親》

Love Ecation

它的海報上,寫著:

她相信一輩子

我相信一句話

你只相信,一剎那

這段話,概括了三個年代下,三個女人的三種狀態。她們很多地方相似,細微之處卻又不同。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是文化的縮影。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三個女人,也象徵三種文化的縮影。

封建倫理文化

片中,有三位老人:

外公、外婆,以及姥姥 (吳彥姝 飾) 。

影片開場一幕,外婆病危,腦中閃現出關於外公的美好影像。隨後,外婆迴光返照,與外公一同踏入天堂。

他們共赴天堂,是因彼此有愛。

許多年前,外公與姥姥被包辦婚姻。

可沒過多久,外公就獨自進城,與外婆另組家庭。

他以寄錢的方式,替代對姥姥的責任,從此再沒回村。

姥姥則關上心門,自願在農村守活寡,直到四十年過去,迎來丈夫的一座屍墳。

望著屍墳與那座「神聖」的貞節牌坊,她誤認為,自己贏了。

事實上,她只是不自覺中,度過自己凄苦的人生。

這樣的中國故事,那個年代並不少見。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浪潮影響,封建倫理文化遭遇空前沖擊,不少新青年開始追求自由、誓要擺脫傳統的約束。

歷史 上,外公、外婆與姥姥的關系,實際也是魯迅、許廣平與朱安,或者蔣介石、宋美齡與毛福梅的關系。

電影里,姥姥用一種古老文字元號,畫成外公的名字,裝裱到牆上。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被稱為: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症。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

姥姥、朱安與毛福梅,為自己的錯誤婚姻注入意義,「我不能白守這么多年活寡」。從而越陷越深,用盡一生去堅守自己的愚蠢。

闖進姥姥房門,攪亂這意義符號的,是岳慧英 (張艾嘉 飾) 。

社會 人文文化

岳慧英,是外公外婆的女兒。她生於男女平等的新中國,性格強勢。

外婆過世後,她幻想出一套美滿願景,並將這願景強加於人:

「我知道我媽的意思,她要我把我爸的墳遷過來,和她一起合葬。」

這種偏激且一廂情願的「我知道」、「為你好」,是 社會 主義中國女性的特徵之一。

社會 人文主義者,往往是勤勞、明確,且高效的。

早年間,岳慧英愛上尹孝平 (田壯壯 飾) ,便採取強力攻勢,為其父母掃地刷碗,以互助互利俘獲對方。

俘獲了人,卻未必栓得住心。

多年後的賓館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薇薇:姥姥等了外公那麼多年,一定很愛外公

岳慧英:什麼愛不愛的,根本沒在一起住多久

尹孝平: 就算住一起一輩子,也不能說就是相愛吧

三個人,因為親情聚在一起,卻各自拿著手機,思緒在別處游離。

有親情,但不懂愛,是當下中國的普遍問題。

岳慧英很難明白:老態龍鍾的尹孝平,為何能在王太太 (劉若英 飾) 身旁重現活力,儼然一副年華猶在的青春狀態。

夜晚,她撫摸尹孝平的臉,尹孝平卻左右規避。

忽然間,她悲傷涌動、痛哭流涕,彷彿領悟到一種真諦——

是經年累月的算計、冰冷的實用主義,使自己缺失浪漫氣息,讓家庭成為一種教條的體制。丈夫躺在床上,宛如一座會呼吸的屍墳。

繼外公和尹孝平之後的,第三座屍墳,是阿達 (宋寧峰 飾) 。

阿達,是薇薇的男友。

自由人文文化

薇薇 (郎月婷 飾) ,是岳慧英的女兒,是「中國式輪回」的延續。

如同她的先輩般,薇薇夢想在老家建一座巢,與阿達在裡面共度餘生。

阿達,則和外公一樣,嚮往大城市北京,喜愛歌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正當兩人糾結,要不要為彼此付出餘生時,阿達發現姥姥家有一口棺材。

他試著躺進棺材,幻想埋葬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幻想邁入那有可能將自己變成屍墳的婚姻。

幻想中,麻木與恐懼將他深深籠罩。於是他哭泣、放手,決定同外公一樣,遠走他方。

與先輩不同的是:自由人文主義者,更為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阿達去北京後,薇薇並沒選擇守活寡。

她說:

我真的不會等你了

導演張艾嘉,則親口表達過自己的愛情觀:

許多美好的愛情,往往最終會帶來負面的東西

而那些負面的東西,又會毀滅美好的愛情

但是沒關系,即使一個愛情沒有開花結果

它仍然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就算是遺憾,我覺得遺憾,也仍是美麗的

與姥姥相比,這當然是一種更好的愛情觀。

只是,追求自由人文的薇薇,其實是經過成長之後才明白這些。

但在此之前,她仍缺失一種東西(等下說)。因此她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有些自私自利。

我們回到主線。

岳慧英一廂情願,要給外公遷墳,姥姥誓死不從,雙方陷入斗爭。

她來到農村,與姥姥一起生活,本意是尋覓素材,卻不經意產生另一種 情感 。

這種 情感 ,正是三位女主人公都不太懂、都有些缺失的,同時也是足以使她們成長並改變其一生的核心動力——

愛。

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經過細膩的親密溝通,薇薇與姥姥產生了勝似血親的愛。

她漸漸走進姥姥的內心,體悟姥姥的孤獨。姥姥不再是她眼中的一個符號、籌碼,而變成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人。

自此,她不再那麼自私,不再強迫讓姥姥幫自己拍新聞素材,不再拼盡全力去約束阿達。

她真正懂得了: 愛一個人,更應該要尊重對方的自由人文。

另一方面,她也同時幫姥姥,打開了緊鎖的心門。

她帶阿達來到農村,兩人在一起時歡樂的模樣,讓姥姥看到了愛情的原樣。

不是往家裡寄錢,不是讓自己做襖子。

更不是看到對方照片,卻認不出彼此的長相。

《相愛相親》的英文名,是Love Ecation(愛的教育)。

它教會三位女主人公,同時也教會我們:如何鑒別愛、感受愛、表達愛。

發現自己認不出「丈夫」的樣子,姥姥忽然感到悵然若失,對自己堅守的「意義」產生質疑。

後來,阿達把她的照片,與外公PS在一起。

門外的雨,將照片打濕,拆穿了幻象。她終於開始明白:虛假的概念意義,是那麼不堪一擊。

遷墳隊再次到來,這一次她沒有阻止,她對著屍墳說——

我不要你了

你看, 成長無關年齡,總是那麼殘忍。

我們再說回,影片的中文名。

我去影城時,無論售票員還是買票者,幾乎所有人都把片名誤讀成《相親相愛》。

為什麼?

在我們國家,「相親相愛」是常用成語,有同名電視劇,同名綜藝節目,甚至有十餘首同名歌曲。

然而,換個角度看,「相親相愛」其實也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特徵。

相親在前,相愛在後。

在我看來,張艾嘉把電影取名《相愛相親》,就是想要打破我們的傳統思維觀念。

她試圖表達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血緣的關系、家庭的約束,並不能真正把人與人連接在一起。

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在意表面上的「親」,而常常忽略骨子裡的「愛」。

多年以後,岳慧英雖然使家庭獲得充裕的物質,卻疏忽間讓自己的愛人變成了親戚。

尹孝平說——

以往日子清苦,總盼著能過好點

如今日子變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一次意外,岳慧英被球砸到腦袋。

昏迷中,她夢到自己遭遇危險。

一個如天使般美好的男人,伸出手,救了她。

可醒來後,她無論如何,也想不起這個男人的面孔。

直到後來,尹孝平突然買了一輛車,並在車內播放《花房姑娘》。

尹孝平說:

你那時候說,咱倆退休了以後

買輛屬於自己的車

我們一起去兜風

現在車有了,歌也有了

你倒沒興致了

這時,岳慧英終於想起,夢里的男人正是尹孝平。

他們不是沒有愛過,只是世俗的瑣碎,使他們方向偏離,漸漸忘了該如何去愛。

我們並不知道,岳慧英能否重拾愛的能力,與愛人一同前往大海和遠方。

我只能說:

因愛而親,是目前人類最好的交往方式。因此, 於愛而言,無論任何年齡階段,我們都該放下身段,永遠不斷地做一個學習者 。

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情不知所起,竟也一往而深

如果拿做菜來打比方,[相愛相親]像是放在老家灶台上,用文火煲出的砂鍋粥。

清淡怡口,綿密醇厚。

畢竟在當下華語電影里,願意慢慢花時間編織細節、炆出人世 情感 羈絆的電影實在不多。

因為少,所以變得金貴,更何況影片的質量也屬上乘。

一個普通家庭,三代女性,一場遷墳,引出讓人感同身受又五味雜陳的 情感 故事。

情感 故事中的「情」要怎麼寫,是影片成敗的關鍵。寫慣了女人心事的張艾嘉自然深諳感情神秘莫測、情不知所起時那種讓人痴迷的魅力。

為情找理由,是最無用的。

可為一往而深的感情找個印記,卻又是極其巧妙的做法。

故事裡,鄉下阿祖等了外公一輩子。她對這份情的堅守,出於對自己岳家人身份的堅定。

父親尹孝平回憶愛上母親岳慧英的片刻,是物質匱乏年代,雙方相守扶持走來的相濡以沫。

女兒薇薇的愛情,是兩個背景南轅北轍、性格千差萬別個體間的致命吸引。

時代造就的 情感 問題,還得留給時間去解決。

阿祖最後用手拂去外公屍骨上的蒙塵,說了句「我不要你了」,棺材合上後抬走。

這份混雜著親情、愛情和憐憫之情的感情,隨著蓋棺而落定。

片子里除了感情,還有死亡和夢想。細想來,這兩者都不是輕松的話題。

薇薇外婆的死亡是整個故事的開端,而男友阿達則在夢想和現實的感情選擇之中徘徊。

好在張艾嘉本就擅長用輕巧、幽默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人生問題。

死亡和夢想被她揉進生活流的細碎點滴里,重重拾起,然後輕輕地放下。

[20、30、40]里,Lily伴著地震的動盪,從恐慌到鎮定優雅地對著鏡子刮腋毛。

寥寥幾筆,就把角色內心的轉變勾畫在了鏡頭前,蛻變從細微處彰顯。

同樣地,在[相愛相親]里,死亡和夢想有了相通的意義。

阿達躺在象徵著死亡的棺材裡,從未知的死亡恐懼中,找到了追求夢想的勇氣。

64歲的張艾嘉用平實的影像講述了生活、探討了 情感 。

生活細節的飽滿讓人親近,故事中人物之間 情感 的深沉讓人動容。

畢竟世界依然,最敵不過的是內心的兵荒馬亂。

時間在向前走,生活依舊在繼續。

這場遷墳造成的 情感 動盪和雞飛狗跳,以阿祖和慧英雙雙放下內心的執念結束。

下一步會怎樣呢?

張艾嘉用了留白,從而現實中 情感 的曖昧和復雜也得到了最好的展現。

在今年超級寒冷的深秋,喝下這碗粥,養身安神,哭一哭、排下毒,不失為一場美妙的體驗

C. 影片《情人》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哪些看點

恩格斯說:群婚制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勞動力的匱乏,而專偶制的產生是為了讓私有財富合法延續。所以如果我們覺得婚姻是愛情的正果,那麼有幸逃脫財產觀念為愛而產生的婚姻,其實倒是違反歷史規律的,所以電影中的愛情常常令人絕望。


《情人》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NO!無關愛,有關恨


第一重恨:源於貧窮

影片中的女孩生活在越南的一個白人家庭,理應是有錢的,卻因為母親投資失敗家道中落。小女孩自小就對這種表面體面其實窘迫的生活充滿怨恨。她的中國情人非常富有,女孩開始與他交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有錢。

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他們約會的藍色小屋子顯然是一個愛情的符號,尤其是那一排臨街的百葉窗,不僅毫無阻隔地把市井之聲傳達進來,而且在日光的作用下,又把街市上影影綽綽的人影投射進來,這等於是把他們偷偷摸摸的相會置於公眾的監視之下,導演對這一場面的設計加強了這段不倫戀情的刺激感。越南潮濕的雨季讓這份愛更有質感,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愛情就在刺激和汗濕中滋生了出來。

D. 《啞姑》電影 結局是什麼

啞姑電影結局是啞姑與媽媽踏上還鄉的小船。啞姑抗婚不從,在娶親的路上跳水逃走,為躲避追尋,故意裝啞。現在,啞姑的家鄉富裕了,走私犯被司法部門制裁。啞姑與媽媽踏上還鄉的小船,春哥抱著阿毛默默相送。

影片評價

啞姑電影由肖朗導演,丁正泉編劇,萬瓊、沈冠初、凌元、吳素琴、陳裕德主演,秦怡的妹妹秦文以及電視劇小兵張嘎中的嘎子奶奶黃素影亦有精彩客串。

電影不僅成功塑造了以啞姑為代表的這樣一位新時代反抗包辦婚姻的農村女性,還大膽採用了新老演員配合塑造了一群形象各異、生動的角色。在細節之處,也頗見用心。

電影里春哥一角亦是如此,作為單身奶爸,他性深沉,寡言語,面對啞姑的愛意,起初還有所忌憚用電影里的話說就是顧忌「光棍漢」的名聲,在眾人的心照不宣中,他亦逐漸放開心扉。

E. 有人看過電影《黃土地》么陳凱歌導演的早期作品。急需一篇影評。

《黃土地》:一個奇跡
——《黃土地》我見·語義篇
《黃土地》,實在是值得宣傳,值得評價。它是一部「奇」片,一部實驗電影,一部先鋒電影,這在建國35周年來的中國電影中確實是罕見的。《黃土地》是一個奇跡。

我曾一口氣讀了《當代電影》1985年第2期,其中李陀與鄭洞天的評《黃土地》的文章評得好,評得深。電影有創作勇氣,影評有理論勇氣。我完全同意李、鄭兩人的有說服力的、充分肯定該片的觀點。在同期刊物上,李興葉在一篇1984年國產影片的綜述中,甚至是把《黃土地》一片列在全年144部影片領銜首肯的4部影片之冠!由此也見出《當代電影》雜志的編輯勇氣(該期關於純粹《黃土地》的專評就有4篇!)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當代電影」的「當代」勇氣,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電影研究」的「研究」風格!


[因此,對該片,似乎該說的都已經被有遠見卓識的影評家們說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但又似乎總還想說點什麼;不說,實在於心不甘……]


我曾注意到,《黃土地》的電影大海報上有一個片名的副標題,叫做「萬民篇」。顯然,影片《黃土地》決不僅僅是要向我們講一個在陝北農村封建包辦婚姻制下一位少女的逃婚故事;其真正的語義內涵,似乎是要非常宏觀地來揭示中華民族這塊古老黃土地與其古老民族(萬民)民俗實即民族根性的切切難分的依存聯系。說人民,尤其是農民,是土地之子,絕不是什麼新鮮之辭。但看了《黃土地》這部影片,會使你真正懂得,這種說法,實已不是一種一般習慣語中的象徵與比喻式的修辭,而當真是一種恰如其分的陳述式的寫照。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密切到如此地步,以至於前者似乎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沉浸於土地之中;土地之黃色滲透到民族萬民的肌膚的毛孔之內和血液的細胞之中,甚至生成了中華民族萬民的黃色人種!正因為此,這一土地上的人們的性格就得按著這土地的性格來規范——調子色彩之低沉、變遷節奏之緩慢,等等。而地,就等於天,或者說來自於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黃土地決不是人為的,它是天造的,天賦的,是先於人、先於萬民而存在的。於是,「信地」歸根到底是「信天」!難怪那裡唱出了如此深沉(作為地之性格)又是如此高揚的(作為天之性格)的「信天游」!也難怪影片最終還是把視角的注意中心由黃土地轉向了蒼天!那萬民「祭天求雨」的驚心動魄的一幕,決不是電影編導故弄玄虛、力求製造傳奇效果的「獵奇」;它是真實的,又是典型的,濃縮著這一黃土地上的萬民命運的深刻的必然性——人們貧瘠到形成這樣一種風俗:哪怕在最豪華的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不過,「木魚」作為當地物質生活的觀念化的形象載體,倒自發地成了一種真正的文化(它是木雕,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不過在這里卻被扭曲成食慾的對象而非審美的對象!)這正是貧瘠生成的文化。而對這種貧瘠文化的揭示,集中表現在「門聯」上。翠巧家門聯上寫的「字」,就是阿Q式的「圓圈圈」。它就是「○」的文化。不會寫的人也不是就沒有感情,但是也僅僅只有感情。因為感情的表達找不到觀念化的概念思維的方式,似乎文字還沒有發明;而沒有文字,原因在沒有思維,似乎也沒有必要思維,所以也沒有說話的習慣——翠巧爹說話「惜字如金」;憨憨雖常「半張著嘴」,卻沒有音響,乾脆被翠巧判定「我兄弟不會說話兒」(第186鏡)。而一旦聲帶需要振動,全都變做歌;無論憨憨、翠巧與其爹,都有這種表達感情的最高爆發的特異功能。換言之,沒有思維只是沒有抽象思維、哲學思維,但是不是沒有感情思維、形象思維。不過雖說開口能唱歌,但開口主要是吃飯(歌被貶為「酸曲」)。人一輩子幾乎只承擔著傳種工具的使命:只有皮肉,沒有精神;因為只需皮肉,不需精神;所以結成的夫妻叫做僅僅是為糊了口好傳種的「米面夫妻」。而米面則來自黃土地,而黃土地的命運則靠著蒼天!因此,「祭天求雨」就不能不是黃土地上的萬民得以生存繁衍下去所最終必須皈依的宗教方式,是到窮途末路的萬民的唯一歸求。萬川歸大海,萬民(命)歸蒼天!中國的俗話「民以食為天」,可以加一句:「民以天為食」!所謂「靠天吃飯」即是了。

然而,人雖生於地且成於天,終究仍不甘於作為蒼天之奴隸,亦不願等同於地上之草木。顧青這個「公家人」作為包括農民土地革命在內的整個中國現代社會革命的星火,點燃了黃土地上新一代像翠巧、憨憨這一類真正有靈性的草木;延安(作為被革命解放了的黃土地)的鑼鼓方陣,象徵並預言著這場人類東方歷史上即黃土地上的大革命的爆發力與不可阻擋的席捲之勢;作為所面對的千古蒼天、千古黃土地,它既是躍鼓揚威的大示威,又是一種迫不及待的深沉的呼喚!

影片實際證明:這場現代中國社會革命(廣義地說,包括著今天四化建設中的社會全面改革在內)的深遠意義,決不僅僅是在斗垮幾個地主與惡霸專制的政治民主化,也不僅僅是在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反剝削、反壓迫的社會正義性;它表現的是在我們整個古老民族從骨肉到精神的即從自身機體的根底的脫胎換骨——這也正是影片作為高潮的最後一個鏡頭的巨大隱喻之所在:直接與憨憨奔向這場革命(以顧青為目標)的動作相對抗的巨大逆流,不是作為黃土地上的統治階級的地主及其統治機器(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出現一個這類反動勢力的政治代表人物),而正是黃土地上的萬民——這赤條條的幾成走肉的芸芸眾生!這是影片的一大發現。其中包藏著滋生於黃土地的整個民族萬民的深沉的悲劇性——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優越性到哪裡去了?它們在黃土地的萬民身上還能見到多少

不過,由於編導的這一發現——萬民的民俗的落後愚昧,始終是與無情的蒼天、與貧瘠的黃土地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的水平聯系在一起,也就為這種民族根性的產生找出了其所客觀依存的自然歷史基礎的根源。這就不僅僅是在闡述與記錄一種民俗文化學(只是表層結構),而是在檢討與揭示一種政治經濟學了(進入深層結構)。也因此,編導才會對在這種民族自身根性的惰性力下的每一個具體的人——中國農民,產生深深的同情與嘆息。而影片從這一發現所帶來的審美評價,也就成了對我們整個民族命運的(是歷史的與文化的,也是政治的與經濟的)深沉的反思;而對民族萬民中的每一分子,就從其愚昧中見出純朴,從其落後中見出忍耐,從其艱辛中見出剛毅,從對其的反思批判中寄予最深厚綿密的眷戀之情,甚至要為千百年來民族萬民在如此的黃土地上、如此的自然歷史苛刻條件的壓抑下竟還能生存繁衍下來卻不被泯滅而驚贊不已!這就難能可貴地從歷史的惰性力中見出其多少含蓄與積淀著的動性力與生命力。這難道不是中華這一特定民族的一種歷史的偉觀、一種歷史的奇跡嗎?從表層進到深層,反思批判轉換生成了審美肯定,美在對丑的揚棄中也隨之被發現了。這是真正本質的民族的美的真諦的發掘出土。而能以一部不到百來分鍾的電影,基本准確地概括地再現出這種美的發現、奇跡的發現,也就使《黃土地》這部電影本身成為了中國電影獨特的藝術美的一種奇跡。

F.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這四個字無法概述這部電影的內容。這是一部成功的傳記,卻不是一部優質的電影。
蕭紅的一生都沒有遇見過屬於她的黃金時代。

電影的最後,蕭紅的生命最終折損在病痛和戰爭中。駱賓基從醫院出來,嘴裡嚼著糖,突然開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賓館的蕭紅,彷彿穿越了歷史的橫亘,回過頭,凝視······駱賓基的表情很認真,透過他悲傷的表情,我們彷彿看見了那個時代對損失了蕭紅這樣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遺憾。

G.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三太太被處死的問題

捆了雙手弔死。

三太太梅珊是陳老爺的第三房太太,曾是戲班中的名旦,模樣俊俏,本性並不壞,但是她天生的恃寵而驕,以為受寵便可以胡作非為。梅珊因為與高先生偷情被人告發,於是被弔死在陳府角樓的小屋中。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孔琳、金淑媛等主演。

(7)封建包辦婚姻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影評:《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當時的先鋒作家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小說洋溢著作者對民國時期的想像,想像它的奢靡,也想像它的罪惡。影片也是充滿了想像力,去想像一個女大學生瞬間成為人婦後的兇狠,去想像一個男人不亮相也一樣能威懾四方。

為了實現這種想像力,張藝謀將原作中的江南樓閣,移到了山西大院。從某方面而言,也間接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於是南方的濕冷換作了北方的凜冽,而綿里藏針也就有了太多次刺刀上膛的架勢。

由於空間和人物非常集中,較為符合三一律,其實也特別適合改編成舞台劇。張藝謀後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這大概是蘇童的作品搬上銀幕,接下來李少紅、黃健中、侯詠、包括更年輕的李睿君都屢屢對蘇童下手。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這部《大紅燈籠高高掛》。

H. 《黃土地》觀後感

埋物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黃土地》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土地》觀後感1

「黃土之上的誠與悲」

《黃土地》是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一部影片,故事講述來著上世紀三十四年代黃土高原上的故事。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溝壑與土源連綿不絕,山形地貌歷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象徵意味的黃土高原。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39年初春,一個名叫顧青的八路軍來到陝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來喚醒了當地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最後,她卻用死亡祭奠了那夢想中的自由。

影片的光影運用,色彩搭配都使這部電影增加了不少亮點。然而光影運用是這部影片最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卻是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地的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室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陸納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那種溫和稚嫩的向日葵一樣的黃,而在鏡頭中這種太陽下的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它雖是貧瘠的,但是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導演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的感覺,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另一種層面上顧青的到來更給影片女主公後期帶來變化,是女主新生的光。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日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女主人公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讓整個畫面變得略有些美好。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電影《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光影色彩之外,這部電影無疑是壓抑的,這壓抑來自貧窮。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著這艱難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變了形狀,影片中翠巧的爹才47歲,就已經皺紋布滿額頭。而翠巧更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著時代變彎悉液換交替中必然的犧牲品,犧牲在即將被新生活取代的舊禮教中。犧牲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電影所表達的並不是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現狀的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導演只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殺死夢想的不是別人,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那片黃土地。這片溫暖而貧瘠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但是它也禁銅你,殺死你。而這裡面卻有一種對宿命的無可奈何,更有對現狀的深層悲哀,那種帶著鐐銬的新生「生存」。或許這才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客人。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勵練出的人的韌性,讓他們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黃河水,淹死人,也養育人。黃土地亦是。對立轉化,相生相剋。黃土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存的問題是超越時空的,我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都會面臨《黃土地》就由一個簡單的故事深化到對本民族落後思想習俗的抨擊,也思考了人在時代面前的卑微與渺小。不失為一部中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之作。

《黃土地》觀後感2

電影講述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沒了她。顧青來找翠巧和憨憨時,憨憨正隨大家在河邊求雨,他扯下頭上的樹葉子編成的頭箍,逆向從人群中向顧青跑去。

張愛玲說過,年輕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電影中的老年人、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黃土地》感動,是因為導演的投入和攝影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電影中很多細節的把握都讓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用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

電影《黃土地》雖然是八十年前,一個年輕人熱烈追夢的故事,但是追夢在古往今來任何歷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動人心的。翠巧這個角色就是個追夢的人。這部片子並不是可以表現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思想愚昧進行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同時為革命者大唱贊歌。

導演只是在千里走陝北之後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帶著鐐銬的新生,最終還是猝死於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

「生存」,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勵練出的人的韌性,導演則持有一種苦澀的肯定態度。

革命者顧青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但是始終是無法深刻進去。一開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一邊說「五穀發芽,早降雨水」一邊用小米敬天老爺的愚昧行為,這些可以解釋為不懂得黃土地的艱難而被原諒;但是面對被自己喚醒、決心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規矩不允許」來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對翠巧父親、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就讓人覺得他軟弱,而同時覺得他只是被觀念包裝起來的空殼,並沒有想從根本上解決翠巧等問題。

翠巧是影片關注的焦點,她讓人感到夢想被喚的欣喜以及引起人們對夢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頭的「只想尋下個好女婿,誰想尋下個尿床郎」,父親所唱的「大眼花花就兩張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說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著女孩們作為買賣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時候,頭頂上有父親和弟弟,嫁人後得到的嫁妝要給弟弟做聘禮,一生一世有莊稼人的規矩在約束著她,她一輩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隨顧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時候,又被「官家人的規矩」拒之門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隻黑黑的大手!讓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樣的恐懼。

影片《黃土地》中父親的形象很豐滿、很復雜。革命者借宿翠巧家當晚,只看得見輪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著紅衣的翠巧隱在他背後拉風箱燒水,縮成一個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牆根,暗得讓觀眾眼睛發酸,只覺得他整個人溶解在黃土高坡的空氣和泥巴里了,就連顧青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沒敢回答。

父權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雖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懷揣著希望。只有風箱下噴出的火花,掙扎出一個自由的形狀,給觀眾一點安慰。父親一開始就明白顧青所說的「改改規矩」只是善心的外來人開出的一張無用葯方,同時也對「南方的女娃都能讀書寫字」充滿一絲好奇與嚮往,他不是什麼頑固不化、以賣女兒為樂的封建衛道士,他遵守黃土地立下的「莊稼人的規矩」,勸導大女兒不能嫌貧愛富,「咱吃苦人說話得算個數」。

他愛孩子,吃小米的時候把自己的飯倒給正在長身體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為他唱了一支。但他終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問他為什麼他的女兒受苦,他只說了一個字「命!」。從始至終,他都只是黃土地的奴僕,是一種生存之道的服從者與執行者。他吃飯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蒼涼。然而他又是保護者,父親是可靠的,在黃土地的冷酷威嚴之下,他當爹又當媽,用雙手一犁一犁地維持了一家的生存。

《黃土地》這部電影特別令我難忘的是攝影。當翠巧失魂落魄地漸漸淹沒在黃土地里,夢想夭折的哀傷被吸收進溫熱的黃土地里,只覺得從此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包括後來被渾濁的黃河水吞沒的場景都是一樣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以至於我們都能感知,我們並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應該沉浸於土地之中的。也許你看《黃土地》的時候,會有種想哭的感覺。那種感覺或許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沉重。

《黃土地》觀後感3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

閱讀全文

與封建包辦婚姻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伙迷戀女屍什麼電影 瀏覽:356
美團買電影票怎麼認證 瀏覽:35
有個叫什麼毒梟的電影 瀏覽:614
美國電影有系列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625
免費觀看美國電影無語 瀏覽:240
酒吧電影愛情有哪些 瀏覽:614
怦然心動電影楊冪李易峰在線觀看免費檸檬 瀏覽:137
章鯊電影完整版免費中文 瀏覽:289
今年電影院怎麼沒有3D電影 瀏覽:793
我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52
十大弟子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17
什麼蛇的玄幻電影 瀏覽:563
像蘭格一樣好看的動畫電影 瀏覽:797
電影評分是如何評的 瀏覽:329
哪些電影里有狼人 瀏覽:393
好看的穿越抗日戰爭電影 瀏覽:288
風犬少年電影免費 瀏覽:918
淘寶電影怎麼搜索不到了 瀏覽:216
過年看哪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77
上海迪士尼樂園對應哪些電影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