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論《一條狗的使命》這部電影
很感人,真的很感人,非常感人。在很多地方看了很多評論,有不少人說很感動,也有人說煽情鏡頭過於刻意,劇情俗套什麼的,不值什麼什麼評分啊之類的,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很治癒。我不否認煽情鏡頭刻意還有劇情俗套之類的觀點,但在我看來我對這部電影的觀點不會因為這些問題而改變。看完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忠誠
對,狗對人的忠誠。曾經有段子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貓是獨立的,它就算被你拋棄了也許也會愛上其他人,它不會依賴一個人,而狗不是,狗很依賴主人,很容易覺得孤獨,有時候養狗會覺得自己配不上狗,因為狗對自己太忠誠。
電影里貝利對伊森的忠誠真的讓我很感動,貝利甚至一直沒有忘記伊森,還幫伊森找回了漢娜。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養過狗的人或許都知道,有時候自己心煩意亂的時候如果狗狗做了錯事自己真的有一瞬間會覺得這個狗為什麼要這么做,真是一點也不懂事,甚至有一瞬間會覺得討厭它。但這部電影呢從狗的角度展示了這個問題,它也許只是想玩一玩,想逗我們開心,並不是想搗亂。我始終不能忘記伊森去大學貝利追出去那裡,還說伊森換了新花樣跟它玩球。再次戳淚點啊啊啊!!曾經也看過很多狗對人依依不捨的故事,但還是忍不住,就像貝利說的:它們不明白人類為什麼會離開,我們總因為不得已的原因離開,但是不管多久它們任然忠於人類。
『貳』 影評篇——《羅拉快跑》
電玩精神與剪輯精神的交織
——簡評電影《羅拉快跑》
眾所周知,電影是一種經過剪輯的藝術載體。《羅拉快跑》被定義為「電玩時代的電影」,因為該電影的創作吵神精神在好幾個方面與新一代年輕人為主體的電玩的精神如出一轍。該電影由著名導演湯姆•提克威導演。講述了一個叫做羅拉的女子,因為男友粗心的弄丟老大的10萬馬克,為了拯救愛人,羅拉必須在20分鍾內幫助男友得到20萬馬克。整部電影貫徹了三個主題:1.活在當下2.一起向前沖3.錯了重來。
第一,活在當下,指的是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是生存的意義,都只在行動的當時才能爆發出來。因此,他們不會思前想後,一切全都是做了再說。本片女主角羅拉接到男友曼尼的電話後,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分鍾之內拿到十萬馬克,然後念頭一轉,就直奔她的銀行家父親要錢。她不會先打電話聯絡以確定父親在不在銀行,也不會思考跟她關系不好的父親是否一定肯馬上給她一大筆錢,總之直接做。第二,一起向前沖。本片的主要內容是「跑",不顧一切向前沖。年輕力壯的最大本錢不是「思考」而是「行動」。第三,錯了重來。本片將同一事件用三個不同角度重演一次,本質上就是電玩精神的發揮,這次創新不成,下次換個方式再來。電玩游戲的最大特點是玩家扮演一個角色,不斷闖關,每一關都有被消滅的可能,和人生不同,電玩游戲般會有三條命,條命OVER了,還可以用第二條命、第三條命去繼續闖關。人生則只有一條命,玩完了,不可能再重來。
電玩游戲給我們帶來的人生成幻在《羅拉快跑)沖得到了真實影像的詮釋。這種詮釋和漫畫改編成電影不同,它奉行的是電玩的內核,也是所謂新新人類的精神。這即便算不上電影在形式上的一次革輪碰肢命,也可以讀是一種非常勇敢的嘗試,電玩內核在大銀幕上得到了空前的體現同時,這種體現和它的意眾群體產生了強烈的互動,在互動中產生出新的震撼。就像那種叫作「深水炸彈"的酒(把一杯白酒放在一杯啤酒中),很容易就能使人陶醉。
除了電玩精神之外,《羅拉快跑》還奉行了簡約主義的精神,雖然表面看起來眼睛會小很疲勞,但卻不用動太多的腦子。因為影片在快節奏、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切換背後,其表現的主題卻非常簡單清晰。《羅拉快跑》的影像呈現出一種高速率的鏡頭運動方式除卻幾段慢鏡頭的特寫,幾乎不存在任何一個凝滯的臘世鏡頭,從而使觀眾的眼球開始疲於用奔命般地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鏡頭的變遷和調動。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個特點在於它的色調:主要場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件明亮和「暖」的色調所覆蓋。羅拉那一頭赤紅色的耀眼的頭發在乳黃色的天空和大地肉不停地躍動,形成了一種強勁的視覺力量。
技術時代的來臨賦予電影無限發展可能,於是《羅拉快跑》應運而生。雖是技術的象徵,但是處處皆是導演工匠精神的所在,正如我們的法學精神,不斷進步但是不離憲法大綱,不斷發展但是圍繞民生。
『叄』 七個字的華語電影名字我在什麼
我在墾丁天氣晴?
『肆』 有一部歐美電影,男的對女的說,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活在當下,什麼電
筆仙(大陸版)
4.7分
主演:梅婷郭京飛
導演:安兵基
類型:恐怖懸疑驚悚鬼片
看點:壓抑嚇人靈異鬼恐怖
時長:92分鍾
年代:2012
地區:內地
語言:漢語普通話
別名:Bunshinsaba
簡介
『伍』 活在當下是哪部美國電影里的台詞
'Now Is Good' 《活在當下》
影片改編自傑妮·唐納姆的熱銷小說小說《我死之前》(Before I Die),17歲的女孩Tessa被診斷出患有絕症,她決定用剩下不多時間的每一刻嘗試一個少女應該體驗的10件事的清單,卻遇上了人生的轉折點。。。。。
『陸』 電影《死亡詩社》中的那句拉丁文「卡匹迪恩」意思是抓緊時間,用拉丁文是怎麼拼寫的
電影《死亡詩社》「卡匹迪恩」的拉丁文「carpe diem」意為抓緊時間、活在當下,英語翻譯為「seize the day」。
《死亡詩社》講述了威爾頓貴族學校1959年度開學典禮暨建校100周年華誕正隆重舉行。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為學校一百年來始終堅持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並因此成為美國最好大學預備學校而驕傲。
也就在這一天,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
新學期開始了。沉悶的氛圍、陳腐的說教,讓威爾頓的大男孩們倍感壓抑,同學們私下裡咒罵威爾頓是地獄學校,篡改威爾頓四大信條以示嘲弄。
不久,尼爾在學校圖書館里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鑒。原來基廷曾是橄欖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
(6)電影活在當下為主題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死亡詩社》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羅賓·威廉斯飾演John Keating,1951年7月21日—2014年8月11日,美國喜劇電影導演、演員。
1980年,羅賓·威廉姆斯涉足電影圈,在處女作《波皮》(又譯《大力水手》)中,他演繹卡通人物波皮。1982年《加普的世界觀》奠定銀幕地位。1987年拍攝巴里·萊文森執導的《早安,越南!》,獲得「金球獎」的「最佳男主角」獎座,並首次獲「奧斯卡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