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聚焦里有哪些矛盾

電影聚焦里有哪些矛盾

發布時間:2023-09-12 12:51:52

Ⅰ 求推薦不同角度(不同主演)的講述同一件事的電影,有很尖銳的矛盾,例如《四三二一》勉強達條件,謝謝。

<兩桿大煙槍>.<罪惡都市>.或者看昆丁的電影.<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無良雜軍>.這幾個都是不同視角,統一劇情.最後發生沖突,達到影片高潮.個人最喜歡的是<罪惡都市>,漫畫風格非常硬朗.這片兒也有昆丁作為聯合導演.其實你可以多看一些「環狀結構」和「多角度」結構的影片,而昆丁無疑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人物.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聚焦》

《聚焦》是目前頒獎季里最喜歡的電影,節奏的控制和情緒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影片可被拆解成兩個結構:神父性侵幼童、媒體對抗權勢。前者可以從《虐童疑雲》、《不良教育》中去窺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兒童;後者可以從《總統班底》、《對話尼克松》、《驚爆內幕》中感受到新聞人挑戰權勢的勇氣和紀實新聞獨有的迷人氣質。

前後看了兩次,走出電影院時都覺得很感動。一方面為新聞人對真相不留餘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剋制精神而感動,另一方面因看到權勢庇護下的丑惡終將暴露人間所帶來的振奮而感動。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對一個家庭里七個男孩進行長達近兩年的性侵。

虔誠教民Dussourd養著八個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個男孩。一開始,她很高興孩子們能有該神父作為行為榜樣。在長達近兩年裡,神父常常帶小孩兒們外出吃冰激凌,並幾乎夜夜造訪她家,衣著教服和孩子們閉門相處。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門背後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體。神父偏好小男孩,八個孩子當中,只有小女孩兒萬幸未受神父垂青。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只有四歲。

事件暴露之後,Dussourd並沒有得到眾人的支持。教區居民指責她製造丑聞,教會官員則施壓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訴訟。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認此事的情況下卻並未被剝去神職。經過短暫的停職之後,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區任職,在那兒,他可以繼續帶著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長年累積的罪行已經不能被掩蓋住,針對他的性侵的訴訟高達134件。教會通過手段和約1000萬美元私下調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訴訟中的原告拒絕輕易調節,一直處於未了狀態。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一篇小專欄針對 Geoghan 的84個未了訴訟進行了報道。這篇報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編Marty Baron(列維•施瑞博爾)的注意,他決定讓聚焦小組對此報道背後的事實進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標遠遠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惡。

二、聚焦小組調查過程簡單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內部掩蓋褻童神父丑聞的腐敗縮影,也多虧了他的響亮醜名大到難以掩蓋,聚焦才有機會開始去調查這件事。

整個電影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聚焦小組抽絲剝繭調查過程的還原。而電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於它純粹干凈毫不花哨,故事雖涉及眾多角色,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電影敘事線是新聞調查線的還原:定目標——挖細節——證來源。電影所具備的真實感,甚至讓老一輩的新聞人開玩笑說觀影體驗類似於看色情片。

1. 定目標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後的教會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復犯罪,是因為他從未為自己的罪惡付出過真正意義上的代價,而這樣的「特權」,則源自於教會內部對這種戀童行為的變向縱容。故聚焦小組的目標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惡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類悲劇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會的庇護。

2. 挖細節

線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頓環球報上訴解除針對 Geoghan 的84個訴訟案件文檔的機密性,當時文檔機密性權力掌握在教會手中。之二:對有著手此類案件經歷的律師進行訪問。Garabedian (斯坦利•圖齊)是未了訴訟案件的辯護律師,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會方面施壓閉嘴;Macleish是有過和教會私下調節經歷的律師,知曉有過褻童經歷神父的姓名;聚焦組長Robby(邁克爾•基頓)的長年好友Jim是教會內部的僱傭律師,同樣知道褻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對受害者及褻童神父的訪問。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對象。記錄被性侵的具體經歷和細節,還原事實真相和保持新聞力度。

隨著調查增進,顯然波士頓遠不止一個 Geoghan 存在。通過整理數字來簡單理清整個調查:

十三個:
SNAP是幼年受過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個互助小組。SNAP掌握的證據顯示,僅波士頓就有十三個褻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個:
天主教內部對褻童神父一般採取「停職+治療」的方式。通過「治療」之後,神父被派到新教區任職。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這樣所謂治療機構里的醫生,後從事於褻童神父現象的研究。據他的推測,波士頓區域大概有九十個神父有戀童癖。

八十七個:
聚焦小組在查閱神父工作日誌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被公開指控有褻童行為的神父,在被停職的時間段里,工作日誌上存在類似於「病假」的標注。根據這個規律,聚焦四人對照了所有工作日誌,發現大概有87個神父符合這個規律。這個數字跟預測很接近。

七十個:
十二月底,在長達五個月的調查之後,聚焦小組最終定下了70個神父的名字,這些名字來源於過去幾十年間,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調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這些調解從來沒有上過正式法庭。

3. 證來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時間迫在眉睫。波士頓環球報決定讓波士頓人民再過一個安靜的聖誕,特別是同一年剛好經歷了9.11的傷痛。定下的70個神父名字最好都精準無誤,不然天主教會上層人員必然抓住把柄反擊。而教會內部的人員對名單的確認,將是准確性的極大保障。

聖誕前夕,Robby(基頓)拿著名單去與他長年為教會工作的律師好友Jim去求證。一開始Robby被趕了出去,鏡頭跟著他走向他的車,昏黃的街燈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門叫住了他,Robby回頭,眼裡含著淚花。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不容易去發現他眼中的淚花——這一幕戲很打動我,所有克制的情緒都顯露在那個紅了的眼眶中。律師拿著筆圈住了所有名字。問,為什麼不早一點,早一點我們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三、教會的腐敗和導致的悲劇

天主教內部形容褻童神父為「僅僅是大園子里的幾個爛蘋果」。但這絕對不是幾個爛蘋果的小事,而是系統的腐爛,是體制上層的朽敗。

《虐童疑雲》里,被修女(梅姨飾演)趕走的褻童神父(霍夫曼),未受任何處罰,甚至被調到一個更高的新職位。到最後鋼鐵老修女埋頭痛哭,感嘆個人力量的有限與對世態的迷惑。教會的力量可以壓住一個修女,幾個受害者家庭,藏好腐爛臭氣,任毒瘤發展。但並不能威懾住新聞人。新聞人背後的支持,來自於整個社會的關注,來自於真相的力量。所以才會有《總統班底》里新聞人掀總統下馬的壯舉。

馮提爾的《女性癮者》里有一幕戲關於中年男子暴露 / 發現自己有戀童癖好。甘布斯說,覺得該男子不該被鄙視,甚至值得贊揚——因為他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慾望,沒有去傷害任何人。這話借一個女性癮者的口來表達,顯得合情合理,同是社會邊緣人。

但顯然,普通社會體系裡跟教會體系完全是兩碼事。教會甚至成了戀童癖者的天堂。根研究數據,人口中1%的人具有戀童癖好(By Dr. Michael Seto,),而在天主教內部,這個數據高達6% (By A.W. Richard)。這種上層結構包庇丑聞的態度,以及對褻童事件的不重視(有過褻童經歷的神父竟然能反復任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甚至成了教會的廣告宣傳語——喜歡小孩?加入教會吧。

電影里有一幕戲也從側面反映了教會內部的腐爛。女記者Sacha Pfeiffer(瑞秋•麥克亞當斯)敲開一個老年神父的門,質問他是否有過性侵過兒童。神父竟然毫無遮掩點頭確認,像在談論天氣一般。他接著說,但自己並沒有強奸這些小孩,並強調」不是強奸」這一點很重要——他說,因為自己小時候被強奸過,所以知道區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輪回的悲劇。

現實中,教會這種對褻童神父進行四處調遣的行為,對一個家庭造成了類似的悲劇輪回。據報道,某小男孩不幸是神父 Geoghan 的受害者,而他的父親竟然在幼時也被另一個神父性侵過。

四、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限制

可以說電影從兩個不同層面來反映了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失敗。

首先,教會內部自我審核的失敗。很顯然,教會對褻童的惡劣的現象的自我審核是徹底失敗的,掩蓋、自欺、任毒瘤發展。聽聞波士頓環球報換了新主編,主教及時「召見」主編,並提合作的意向以進一步達到掩蓋的目地。然而媒體要的真相,比權力本身更大,也更具備撼動人心的力量。

其次,波士頓新聞人未能准確嗅到自己城市裡存在的問題。主教包庇過的褻童神父的名單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寄給了聚焦小組,但卻並未引起重視。直到拖到新千年,需要藉助外來的新主編——非波士頓人——的新聞嗅覺,才意識到自己城市裡教會的腐朽。所以,Robby在聖誕那晚被朋友叫住回頭時眼角的淚光,是愧疚,也是自我救贖達成的感慨

Ⅲ 電影聚焦的原本案件

《聚焦》電影依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聚焦」欄目組揭露天主教性侵兒童丑聞的一系列故事。

事件原貌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於該年1月6日到12月14日,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丑聞。

宗教背景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美國的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系。

事件起因

2001年7月底,馬丁·伯恩(Martin Baron)剛剛從《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上一則「牧師涉嫌捲入性侵丑聞」的報道,當他准備做更深入的調查時,卻被告知法官已經封存了法庭現場記錄,這無疑是在防止牧師的個人檔案公之於眾,馬丁·伯恩(Martin Baron)馬上意識到,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則真正的大新聞!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開始組建起最初的「聚焦」團隊,並開始著手對神父John J. Geoghan進行調查。

真實的John J. Geoghan,2003他在服刑期間被監獄的犯人謀殺

調查的結果讓人震驚:這位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曝光,可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波士頓環球報的報道

「聚焦」團隊把對Geoghan神父的調查整理成一篇名為「Church allowed abuse by priest for years」的報道。這片報道轟動全國,但這只是整個波士頓天主教性侵丑聞的冰山一角。

深入調查

一開始,記者們認為大概有15到20名左右的牧師曾做過同樣的猥褻教友的事件,但是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波士頓竟然有將近250名牧師曾做過猥褻兒童的事情。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將神職人員進行大洗牌,從這個教區換到那個教區,這些神職人員又在新教區中繼續做著猥褻兒童的惡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過程中一名叫Rev. Ronald H. Paquin的牧師在節目中親口承認了他所做的事情。這對整個事件意義重大,因為當時雖然調查結果已為人所知,但並沒有涉案的神職人員正面承認過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幾乎所有神職人員對這件事都諱莫如深,Rev. Ronald H. Paquin的公開承認在民眾間引起多大的反響就不言而喻了。

Rev. Ronald H. Paquin

他說自己直到1989年,也就是教區主教把他從波士頓調走之前,一直在猥褻男孩,這件事持續了整整15年,經歷了兩名不同的教友。但是他說「確實,我愚蠢透了,但是我從來沒有強奸過任何人並且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正如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Rev. Ronald H. Paquin自己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奸。

事件影響

波士頓的事件很快蔓延到了美國全國,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反天主教事件,蔓延到了其它天主教的國家,如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地。其它教派也開始公開指責天主教會,天主教會面臨巨大的危機。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得不出面對此事作出回應。《波士頓環球報》最後一篇關於該系列的報道題目是《羅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辭呈》,相關犯人均鋃鐺入獄,教會在虐童事件上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事情由此告一段落。

沃爾特·羅賓遜(Walter Robinson)

在「聚焦」團隊呆了七年。從1972年起就在環球時報擔任記者,曾報道了四次總統競選,兩任總統,並且曾在海灣戰爭期間擔任報社中東地區的主管。他從33個國家和48個州發過報道。他還曾擔任經濟新聞編輯,城市新聞編輯,負責調查的助理總編輯。

薩沙·菲佛(Sacha Pfeiffer)

是一個在「聚焦」團隊工作了5年的成員。報道關於財經,非營利組織和慈善事業方面的新聞。除了是一個資深記者外,她也是波士頓NPR台兩檔節目的主持人和高級記者,以及該台另外兩檔全國知名節目的主持人。曾獲得國家愛德華默羅獎。

邁克(Michael Rezendes)

他是一名調查記者和聚焦團隊的高級成員,在團隊已經超過十年。

馬丁·伯恩(Martin Baron)

他曾在2001到2012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編輯。目前是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在波士頓環球報工作之前他曾是邁阿密先驅報的執行主編。

馬特·卡羅爾(Matt Carroll)

於1987到2014年期間在波士頓環球報擔任記者,曾是聚焦團隊的數據報道專家。他也曾是因報道醉駕無罪審判率而獲得2012年喬治·波克大獎的團隊中的一員。1994年卡羅爾建立的環球雜志的第一個網站。在加入聚焦團隊之前,他一直報道的是商業和郊區新聞。他現在是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學家。

小本·布萊德利(Ben Bradlee Jr.)

他在波士頓環球報已經工作了25年,作為一名編輯,他負責報紙上州議會和市政府方面的內容,及本地新聞,此後被任命為副總編輯。曾在1982到1986年期間擔任波士頓環球報的全國記者。

創作原因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新聞調查組揭發天主教兒童性侵案丑聞的全過程,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關注。湯姆·麥卡錫開始注意到這個故事,在新媒體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湯姆·麥卡錫意識到不僅要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也應該讓更多人通過網路和電影等新媒體去關注此類事件,於是萌生了製作成電影的想法。他與編劇約什·辛格還往返波士頓六次去深入了解當時的記者和編輯,研讀法律文件和電郵,經過無數次的修正重寫。他們還在當地重新創造了波士頓環球報的編輯部和「聚焦」報道組的辦公室。耗時3年之久將電影呈現出來。

電影角色「聚焦六人組」

本片在北美上映後,口碑非常出色,爛番茄新鮮度96%,IMDB評分8.6,metacritic評分93。美國本土還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對天主教的虐童事件的反思。影片討論了信仰與正義,宗教強權與輿論自由等主題,是一部難得的有社會深度的影片,而片中記者們所展現出的那份對於真相和正義的堅守,無論相隔多遠的地域差異,一樣打動人心。

Ⅳ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有哪些情節矛盾和不合邏輯的地方

整個系列從第三部開始主線劇情就處於停滯的狀態,每一部都是安布雷拉換一個高層找愛麗絲麻煩,設定上反反復復。

Ⅳ 影評怎麼寫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5)電影聚焦里有哪些矛盾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Ⅵ 電影聚焦為啥中國不能播

有一些影片國內沒有影片公司購買版權,或不符合國內上映要求所以是不能播

閱讀全文

與電影聚焦里有哪些矛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到年輕時候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07
絕殺危城2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播放 瀏覽:140
落魄作家為了找靈感倫敦換房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414
驚聲尖笑4多少部電影 瀏覽:435
電影院按摩椅激光廳怎麼收費 瀏覽:110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拍電影 瀏覽:690
生日免費吃食物的韓國電影 瀏覽:824
最好看的電影推薦動畫電影 瀏覽:247
hello是什麼電影樹先生 瀏覽:670
有好看的總裁愛情電影 瀏覽:962
移動硬碟怎麼看電影 瀏覽:366
好看的僵屍電影推薦不要會員 瀏覽:946
泰劇有好看的百合電影嗎 瀏覽:547
你跟國會議員做過嗎什麼電影 瀏覽:7
電影表演的方式有哪些 瀏覽:513
世界排名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926
受疫情影響免費看電影 瀏覽:729
安德魯的游戲電影免費看 瀏覽:621
好看的電影喪屍片2018 瀏覽:408
電影少女多少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