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兒童必看的教育電影有哪些
兒童必看的教育電影有《仙履奇緣》《地球上的星星》《樹上有個好地方》《父子變形記》《龍貓》。
1、《仙履奇緣》由克萊德·吉諾尼米、威爾弗雷德·傑克遜、漢密爾頓·盧斯科執導,艾琳·伍茲、威廉·菲普斯等人配音。該片於1950年2月15日在美國首映。
該片描繪的是一個名叫仙度瑞拉的女孩子,母親、父親相繼去世,繼母和其女兒們對她百般折磨,但因得到了神仙教母的幫助,成功的參加了由國王舉辦的選妃舞會,並成為王子心愛之人的故事。
Ⅱ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2)有孩子的中國電影有哪些內容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Ⅲ 為什麼電影《一一》能成為很多人心中的「華語最佳影片」
有人說,電影延長了生命,如果說有哪一部電影絕佳地表現了這一觀點,我認為它一定是楊德昌的《一一》,電影以簡南俊的家庭瑣事為標的,為我們構築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模型。這個模型包含了人生的各個階段。
簡南俊公司出現危機,瀕臨倒閉的危險。他為了挽救公司不得不做著自己不喜歡的活,而後在日本公乾的時候又遇上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兩人相談甚歡甚至還有重修舊好的可能,這就是典型的中年危機模型。
所以電影其實是在訴說一種生活的本質。不管生活如何折騰你。你還是得過,生活還是得繼續。簡南俊外婆去世之前,家裡各種雞飛狗跳,她死了以後,家裡反而歸於了平靜。
世界就是如此,你以為你什麼都忘不了。可是就算你忘不了,也得帶著這份回憶沉重地往前走。
這種關於生活本質的電影,在華語電影范圍內是不多的。雖然把《一一》奉為最佳有些過譽,但它的確是一部大師之作。
Ⅳ 關於青少年教育的電影有什麼
給大家分享幾部不錯的教育類學習電影,在學習後業余時間可以看一下放鬆一下並且提升自己的思維和想法。
無 問 西 東
孩子,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如果提前了解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片中幾個年輕人滿懷諸多渴望,在四個非同凡響的時空中一路前行。《無問西東》走紅後,這部文藝片所呈現的家國情懷、人生態度都讓人肅然起敬,讓無數人反思與感動。
當時西南聯大的艱苦條件也在電影中體現出來一一學生們幾十人擠在鐵皮、茅草屋頂下上課;雨季來臨時,教室里常常在"下小雨」....即使如此,圖書館前學生依然排隊如潮,暗淡的燈光下, 總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朱自清窮到連乞丐都嫌棄沒錢,校長梅貽琦賣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聞一多為補貼家用不惜刻章賣錢.....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一部部為當代中國科學奠基的著作在硝煙中問世。
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面臨困難時,我們需要想起西南聯大的精神。那種剛毅堅卓!那種文人風骨!
奇 跡 男 孩
世界以痛吻我,我依舊創造奇跡
《奇跡男孩》的電影情節沒有強行煽情, 卻直戳內心,一個看似不平常的故事,卻講著最平凡的真心。每個人內心的獨白,都揭開不同的關於愛的視角。
相貌嚴重畸形的主人公奧吉在入學後受到同學們的排擠與嘲笑,也遭遇過夥伴的威脅與惡作劇。
但這些都沒有讓奧吉放棄,反而在父母愛的呵護和鼓勵下,奧吉逐漸適應了學校的生活,並依靠自身的幽默和聰明獲得了朋友與老師的認可。
電影中奧吉的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在正確和善良中需要做出二選-的抉擇時,請記得一定要選擇善良。正因為他們選擇了善良,才成就了奧吉的奇跡,才讓奧吉更順利地走出了困境,從而真正地接納了不完美的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告訴孩子,我們選擇善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是完美的,而是因為我們想要通過善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接近完美。
狗十三
孩子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
影片通過一個平凡得如同你我的十三歲女孩李玩將很多人年少時的成長經歷原生態地雕琢出來。
影片中沒有大是大非, 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大善大惡。有的只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長的迷茫、困惑和掙扎。影片戳中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痛點,很多場景值得父母們思考:對待孩子,我們是不是也會有什麼地方做得欠妥?如何避免孩子以影片中這種悲痛的方式成長?李玩明明想報物理興趣班, 家人卻說補英語, 這才是瘸腿科目;李玩乳糖不耐,他們卻說必須喝,牛奶長身體.
對於父母而言, 要真正實現與孩子良好的教育互動,第一條就是必須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就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我們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忽略他的感受。
起 跑 線
正確的思想觀念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被拍成電影搬上了大熒幕。
影片講述一個家庭如何絞盡腦汁地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讀名校,受到好的教育, 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不輸給別人而想辦法,但是現實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 為了給孩子報上名校,鬧出了-幕幕的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相信不少為人父母的觀眾一定會在這部影片中感到共鳴.表面上看起來, 孩子的「起跑線」是身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物質條件,但是,電影用情節對比來向觀眾傳遞出它的價值觀:比環境更重要的, 是行為方式。
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更多更正確的決定,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因此,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單單只是物質條件,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比給他一個優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事情。
這是我觀後推薦喔!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看看
Ⅳ 黃渤新片學爸開機,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黃渤的新片終於有著落了,他已經成為了票房保證,相信大家一定會期待這部《學爸》電影,該影片主要在幼升小的節點,黃渤飾演的父親做出的選擇,是一部關於孩子教育的電影。據悉這部戲已經開機了,估計很快就能與影迷們見面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這部電影。
一、《學爸》的主要劇情。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黃渤飾演的雷大力在老婆去世之後獨自帶著兒子小米,小米的外公得知小米的教育環境之後非常不滿,要求雷大力必須讓5歲的小米讀上最好的小學,不然就要帶小米出國讀書。雷大力為了不與兒子分離,使盡渾身解數想讓兒子上好小學,結果卻發現其他家長都早已經開始准備了,而他自己才懵懂的剛剛開始准備。
以上就是關於這部戲的主要情況,觀眾朋友們,你們到時候會看這部《學爸》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Ⅵ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興,則國家興,少年強,則國家強。
開展少年兒童影視教育,是激勵少年兒童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和美好事物,幫助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有力措施。
是加強少年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豐富少年兒童認知的積極舉措。
適合兒童看的5部影視作品:
1、《精靈鼠小弟》
這部電影講述了家和歸屬的意義。整部電影詼諧幽默而又溫馨感人,腦洞非常大。
孩子們能通過這部電影更深層次的思考家人的意義。現在無數家庭養了寵物,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更能增加孩子的愛心和珍惜之情。
2、《夏洛特的網》
這部電影藉助身邊的萌萌噠的動物們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勇敢說不的人。
3、《ET外星人》
這部電影能讓孩子們學會懂得大愛,無私心的愛能跨越種族甚至星球,同時,能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和慾望。
4、《天生一對》
這部電影始終充滿陽光的基調,溫馨的劇情和歡聲笑語,讓孩子們在快樂看劇中就能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進而更加珍惜身邊之人。
5、《狐狸與我》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孩子學會愛不是佔有,愛更多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給他自由,讓對方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生活。
愛,是種深沉的聯系,但卻不是束縛。也許,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孩子能更加理解愛的真諦。
Ⅶ 有助孩子成長的10部優秀電影
1、《看上去很美》(中國)
年齡段:小學
內容:故事對焦在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兩個孩子--12歲的埃米爾,以及他家的僕人哈桑,兩個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
看點:友誼和嫉妒、負罪和救贖
萌點:讀故事的朋友
Ⅷ 《何以為家》中讓人感受到它困苦的極致感,卻還要一直生孩子的原因是什麼呢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當中最悲哀的不是這個國家的貧困和落後,也不是這個家庭的貧窮,最可悲的是明知道無法負擔一切卻還是要不停的生育,不斷的讓新的孩子輪回這種既定的命運。我認為影片中zain的父母在這種混亂以及痛苦的生活中仍然堅持繼續生孩子,主要是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價值。
在這個國家,最底層的人就如同zain一樣沒有讀過書,沒有接受教育,貧窮讓他們對生活的解讀出錯,愚昧讓他們不斷的貧窮下去。還有就是在這個連吃飯都成問題的家庭中,有哪裡有錢去買寄生用品呢?有了孩子又哪裡有錢去打掉呢?追其根源還是貧窮導致的這一現狀。
Ⅸ 中國兒童教育片有哪些經典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中有事,需要暫時請假回家。村長不得不從隔壁的村子找來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替高老師上課。高老師覺得她年紀小,可是無奈找人不易,只好囑咐魏敏之每天給他們抄課文,准確點清人數,一個都不能少。原本30多個學生,因為家裡負擔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個。學生都覺得這個老師太年輕了,沒有老師的樣子便開始欺負她,整個教室都亂哄哄的。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可是家裡窮,母親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掙錢。魏敏芝得知情況後,呼籲同學一起湊錢去找他回來。魏敏芝到達城裡後,歷經辛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張慧科,且因為她一路的尋找,讓大眾也開始關注這些山區里上不了學的孩子們。
小編說:這部片子經典到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是張藝謀1999年執導的第一部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影片的突出不僅在於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也在於她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教育現狀,正像導演張藝謀所說,「《一個都不能少》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了一份真切和力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