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1)中國哪些電影體現儒家思想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⑵ 李安《卧虎藏龍》的電影美學思想
李安《卧虎藏龍》的電影美學思想
2000年李安執導的電影《卧虎藏龍》獲得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電影音樂”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並創造了外語片在歐美票房過億的紀錄,也標志著中國的武俠電影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卧虎藏龍》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並略帶哲學意味的藝術片,其文化內涵深邃,人文色彩濃郁。影片以中國式的手法描述了一段江湖恩怨,詮釋了片中男女主人公間的愛恨糾結。通過眾多華麗的武打場面,並配以一系列多元化的電影音樂元素,為觀眾們展現了一場十分精彩的音畫盛宴。
一、東方化的水墨畫面
《卧虎藏龍》透露著中國傳統文化,整體色彩讓人感到很寧靜,全片就像一幅中國水墨畫,採用了大量山水畫式的優美鏡頭,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影片開始出現的景象有青山、綠水、小橋、扁舟、竹林、江南特色的建築,加上中國傳統的民樂旋律做背景音樂,令人感受到中國文化所蘊涵的舒適與恬靜,彷彿置身於這古樸典雅的美景中,像是一幅靜態的中國山水畫。片中白衣翩翩的主人公以輕功飛躍湖面,既體現了武俠人物的飄逸,也使整個畫面多了幾分靈動,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接著的竹林打鬥,背景中大量的翠綠讓人記憶深刻,彷彿是在觀賞一部古色古香的動態中國風畫卷。在影像的色彩方面,為了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感覺,全片的飽和度不是很高,全片以柔和、清雅的影調為主,幾乎都呈現出青藍的色調,充滿詩意之美。影片以白為主色調,白色象徵著純潔、善良、和平、空虛等含義,隱喻著主人公外在追求終歸虛無時才能達到心靈超脫的境界。劇中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情感是壓抑的,二人在室內或戶外畫面所呈現的多是黯淡的白光映襯黑暗色的背景,灰白色光線的基調表現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凈化,也隱喻了本片的儒家思想,即追求虛無與和平的本質。沙漠里大片的金黃色和竹林的綠色也是該片的主色調,綠色象徵生命、仁慈、再生、美好等意涵。
在這部電影中流露出許多東方式的渲染,渲染是在中國畫中用水墨或一些淡的色彩來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繪畫技法,能為整個畫面增強藝術感染力,傳達完整的藝術感覺。在影片《卧虎藏龍》中李安運用了三幕細膩且過渡平緩的色彩來展現影片中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第一幕描述了一個古樸的江南小鎮,從綿延的遠山、幽深平靜的近水、夕陽斜照著古鎮的黑瓦和白牆,各處的景色彷彿都是精心點染而成的水墨畫。開場的鏡頭呈現出空靈靜謐、山水一色的意境。長衫款款的大俠李慕白在這寧靜的氛圍中走入電影畫面,展現了一派祥和之氣。在第二幕中運用了閃回鏡頭,推進了茫茫的戈壁和無垠的大漠,這里沒有溫潤的綠水青山,重在突出蒼涼和空曠,整體色調也變成深遠的灰黃色,天山和戈壁大漠的恢宏氣勢映入眼簾。此景下,玉嬌龍和羅小虎共同演繹出一段如歌如泣的愛情樂章。電影最後一部分轉入廣袤而幽靜的綠色調,又轉回到了青山綠水之間。在一片蔥綠的竹林中,李慕白含蓄地對俞秀蓮表達了感情。他倆在幽靜的長亭中聊天喝茶,鏤空的窗戶好似一個天然的大畫框,把青翠欲滴的屋外風景鑲嵌在畫框中,儼然就是一幅風拂竹林的動態山水畫。隨後李慕白追趕玉嬌龍的一幕非常經典,鬱郁蔥蔥的竹林隨風舞動,竹林中人影相隨。玉嬌龍借著竹子特有的韌性,輕身躍入林中把自己隱藏起來,而李慕白施展輕功立於林尖,靜觀玉嬌龍的行蹤。這一部分沒有江湖之間的兇殘殺戮,也沒有互相打鬥的血腥,呈現出一種呼喚性靈歸善的禪韻。影片里也運用了一些明顯的中國元素,如京韻大鼓的鼓點、小橋流水、中國的武術、玉嬌龍龍鳳呈祥的紅蓋頭等。導演李安不經意地展現了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筆墨紙硯、深宅大院的亭台和山水,並把這些水墨畫般的山水意境做成武打場面的背景,流露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眷戀。影片《卧虎藏龍》東方文化的氛圍、有張有弛的節奏更像中國山水畫中的起、承、轉、和,留白等也恰到好處,令觀眾能在故事情節中深深地回味和思考。
二、多元化的電影音樂
《卧虎藏龍》的電影音樂由我國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他用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中國情節表現出來,即舒緩優美的旋律,惆悵悲傷的人生。譚盾改變了慣用的華麗式古典音樂風格,用三段式的主題音樂,配以提琴協奏曲及清新的吉他和弦,築起一個刀光血影與大漠風光、愛情主題相互映襯的純凈音樂世界,並以輕柔優美的音調渲染男女主人公敏感細膩的內心世界。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表現復雜的恩怨情仇。唯美的音畫中,男女主人公們相遇、相愛、離別、重聚後又超越生死。這部影片的電影配樂由主題音樂、背景音樂和場景音樂等三部分構成。作為序幕的主題音樂分為三段,首先以大提琴和吉他的協奏為觀眾展現了大漠的蒼茫景色。接著主題音樂急轉直下,樂隊中加入了帶有愛情主題的旋律,纏綿的音樂催人淚下、極具感染力,詮釋出片中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而背景音樂以二胡演奏為主,以李慕白和俞秀蓮、玉嬌龍和羅小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隨後跟進管弦樂,通過二胡與管樂的演奏,並配合女聲的吟唱,烘託了愛情凄美的氣氛,也強化了音樂的畫面感。電影的場景音樂配樂清新淡雅、旋律清新朴實、大提琴低沉的音色詮釋了草原的蒼茫景色。同時,場景音樂也隨劇情不斷變換,如李慕白和俞秀蓮深情凝望時柔情似水的音樂;玉嬌龍和羅小虎熱烈纏綿時刻骨銘心愛情主題的音樂;碧眼狐狸與眾人打鬥時刺激而緊張的音樂等。電影主題曲《月光愛人》是一首溫柔的古典式情歌,歌曲的旋律與編曲打破了歐美張揚絢麗的風格,使用了當下流行的單音節裝飾句,旋律優美深情,歌詞中運用中國典型的意向——月亮。表現出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哀愁和兼濟天下的俠義情懷,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採用中國民樂二胡與西方管樂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中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以現代的演奏技巧配合復古曲風,展現出東方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並將影片中所表達的愛情、俠義江湖主題,被無情拆散的兩對情侶悲慘命運的惆悵,淋漓盡致地烘托出來。歌手李玟用略帶張力和性感的唱腔表現出委婉細膩的音色,在歌曲處理上大膽細膩,把歌曲演繹得盪氣回腸。與電影含蓄深沉的愛情融為一體,使這首主題曲成為劃時代的中西音樂融合之經典傑作。影片《卧虎藏龍》的音樂除了運用多種中國民族樂器,還融入西洋樂器的特殊音效和女生伴唱、失真吉他、電子合成等現代手段。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運用渲染了氣氛,也增添了神秘的民族風情。如在《南行》中竹笛清亮通透的音色伴著輕快帶有邊疆情調的鼓樂,表現了玉嬌龍活潑任性的性格。在《交鋒》中冷峻的琵琶,勾勒出氣勢恢宏的交鋒之戰。在《永恆的誓約》中使用了熱瓦甫,它是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樂器,運用新疆少數民族特有的切分節奏展現出一幅濃郁的異域風情。同時,西洋樂器的應用也為影片增添了音響效果,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成為該片電影音樂中的重要部分。凝重悠長的主題旋律,場景配樂中用大提琴來模仿二胡的滑音和馬頭琴製造出蒼涼哀婉的音效。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巧妙融合,產生了具有東方特色的古典浪漫主義音樂效果。
三、中西合璧的美學思想
李安的影片不僅融合了中國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和禪宗的美學智慧,還把部分故事情節放在西方的人文背景下去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電影文化。他將中國道家思想,與情節、武功及人物命運聯系在一起,兼顧了華語武俠電影所注重的東方“情義”主題。中國美學的意象論中的意境是立意與形象、情與景的`統一,具有超越的時空觀,潛藏著凝重的孤獨感,也注重靈動的“無我之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最高審美理想。其中的“寫意”和“山水”之風,不在於像,而在於內在的氣韻表達。影片以江南水鄉畫寫意式的鏡頭開始,彎彎的小橋橫卧在水面之上,船兒在平靜的水面上輕輕劃過,水紋延伸到幾間錯落有致的房子。這些鏡頭體現了電影的空靈安詳之美,展示了一種淡定心靈的空間。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打鬥的一幕:兩人在縹緲、搖曳的竹林中上下穿梭,時而翻飛,時而淡定,如與竹林融為一體,詩意地傳達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在各種影像和空鏡頭的意境中,都在喻示著人的情感體驗和人的生命歷程。當然,影片中也有著理智與情感的融合與妥協,始終都暗藏著一個“情”字,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理節情的觀念,片中玉嬌龍則是情感的化身。封建禮教、父母之命的婚姻及山盟海誓,都不能鎖住她年輕而飛躍的心。在她心目中,羅小虎從有到無,反映了她心境的轉折和不斷超越的心性。李慕白和俞秀蓮這兩人是理智的化身,影片結尾李慕白在臨終前才說出了自己長期以來對俞秀蓮的情誼,是對情感的最終釋放。而玉嬌龍在李慕白死後來到武當山並跳入山崖,是對自身成長的獻禮,也是她心性超越的極致。玉嬌龍用生命化於自然的行為,應驗了羅小虎曾為她講過心誠則靈的故事,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誠則明、明則誠和至誠可參天地的“天人合一”思想。整部影片中流露的是一種清新、空靈、飄逸、素雅的風格,帶著濃重的道家風范。影片《卧虎藏龍》彰顯了儒家的人文精神,片中的女主人公俞秀蓮就是典範,她對男主人公李慕白不溫不火的愛情,印證了孔子“無過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追求“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中有規矩、規矩中有自由的思想境界,李安用了這種傳統文化的鋪墊使電影主題提升了一個層次。《卧虎藏龍》的打鬥場面將江湖與山水完美地融合,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味道。從畫面上看,表現人物時大多以草木和山水為背景,並配以中、遠景的鏡頭,透設出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覺,也令觀眾能感受到那種輕盈飄逸、超凡脫俗的韻味,並能體會到遠離世俗的嘈雜喧囂時的舒暢。演員的武打戲在激烈中蘊涵優美,在勇武中體現輕靈,在嚴肅中透露頑皮,大多打出了詩意和美感,創造了精緻、細膩、豐富、空靈的禪宗式意境。
李安有著儒雅的文人氣質,他的電影傳達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他以洞察的眼光和悲憫的情懷,關注著人與文化。他運用自己的藝術直覺為觀眾傳遞著不同的視聽感受,他的電影作品具有中國化的藝術美感,打造了一個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電影世界。其影片滲透著中西合璧的文化精神的同時,也賦予影片更深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內涵。
;⑶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著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接下來我搜集了電影《孔子》的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今天,搶先在首影前觀看了《孔子》,不能說悶,也沒有十分激動,總體上還有點失望,所以要寫觀後感,真的讓我久久不能下筆。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電影《孔子》選擇了最為嚴肅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像一般的電影那樣,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劇,它幾乎沒有娛樂片的特質,可以稱得上是「嚴肅的商業片」,大段的半文對白,繁瑣禮法的悉數呈現,春秋五霸的權勢關系,都需要觀眾做好「備課」的准備。我雖然在此前已惡補了一下,但還是有不少話語聽不明白;而且很多劇情很快地一下帶過,對歷史沒有相當了解的人,是會完全看慒的。感覺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是比較文藝化了,考驗觀眾的智慧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這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不過,總覺得有那麼點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頭上冒出的問號越來越多:作為三桓之首的季孫氏,為何讓孔丘當代相國?孔丘推行墮三都的時候,季孫氏又讓旁邊的人推動此舉,任由孔丘拆他的城牆?而這此似乎都是他的計謀,但看不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電影對此沒有交待清楚。接下來與公山狃一戰,這也挺振奮人心的,不過其中的萬剪齊發,而孔子「無懈可擊」,然後又出現「諸葛連弩」,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中段的「子見南子」也讓人印象深刻,美色與權勢擺於前,孔夫子還是選擇了仁義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聖人也!而不過那一幕想要表現南子的美艷,我卻感覺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畫皮里的小唯真是差遠了。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總的來說,「就這樣吧」!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號召、學校帶領下,我們觀看了《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這部電影,介紹了孔子一生的經歷,從年少時胸懷大志渴望強盛國家,中年終獲賞識身居要職卻在勝利前被迫止步,到後來辭官周遊列國,故事裡包括了孔子對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學習方法,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位被後世傳頌也確實值得被尊重的偉人。
孔子青年當官時,在深山從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婦人,震驚於「苛政猛於虎」的他,從此決定尊禮樂、行仁政、鑄杏壇傳道授業。在講學過程中,接納了一位貧窮卻好學的奴隸,主張「有教無類」,凡好學者不分貴賤。話劇中還演了「兩小兒辯日」、「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等蘊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後來不得志的孔子終於被委以重任,被派去與齊國開戰。而後方,昏庸的君王卻在宮中日日享樂,甚至叫停了即將到來的勝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辭官了。但是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整整十四年,開展講學,推行仁政思想,渡濟蒼生。
故事接近尾聲,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經老了。
回顧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為社會的混亂情形憂心忡忡,為國君的昏庸無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懷有大愛、懷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禮樂仁政,努力擔負著濟世的責任。他深深地記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想,我們也一樣擔負著責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沒有那許多濟世救人的需求,但我們同樣需要時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學習為途徑、報國為目標,勇往直前,定能迸發出千軍萬馬之力。
或許這便是教育局與學校組織我們觀看《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們確是該好好了解孔子,傳承並發揚孔子的精神,讓中華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用我們的能力,為歷史的長河也添上如孔子這般濃墨重彩的一筆。
《孔子》這部電影是由周潤發等大陸一線影星出演的,並且表演的都比較到位。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聖人的一面表現了出來,任泉飾演的顏回,鏡頭不多,但是把顏回的那種謙卑、禮讓的樣子表演的也還算到位,當孔子在衛國要見南子的時候,子路的一句「那個女人,您一定不能見!」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現出來。
電影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權傾朝野,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其後,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電影就在優美而有意境的畫卷中結束。
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在這里,《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系」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
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重於講述「孔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時光流轉,兩千年只是彈指一揮。論語,讓我的心穿過時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通過《孔子》這部電影,我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愛默生對孔子有這樣的評價: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司馬遷也有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嘆。雖不能至,卻十分嚮往。我們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孔子的言行舉止間透漏著智慧。在救漆思弓時,他憑借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駁的公山大人無話可說。在於齊國會盟之日,又憑借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齊國的陰謀。可見他過人的本領,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謀遠略。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復雜。簡單,是因為他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他終其一生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他不貪圖能夠榮華富貴,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復雜,雖志向宏大卻因魯公的膽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開,像我一樣裝瘋賣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擊。玉珏送到他手中後,他明白訣別之際的到來。他不得不拋棄妻兒,獨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遊列國數十載,過程顛沛流離,喪失愛徒,可見其艱辛。
離別後,下起的傾盆大雨似乎也在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馬車陷到了一個泥坑裡,但他用盡力氣想把馬拉出來的時候,自己卻不小心摔倒了,但這並沒有是他崩潰,反而他大笑了起來,也許,在這時,他已經釋然了。他的笑,是那麼爽朗,震撼了我的內心。孔子是幸運的,他有一群願隨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後一碗的馬肉湯,他沒有獨自一人喝掉,而是與周圍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後,自己倒在地上。這么樣一位老師,又怎會不受學生愛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衛國的戰場上離開,顏回的溺水身亡都給孔子帶來沉重的打擊。我想,這比不受魯國重用更為難過吧。
玉環到來之際,意味著孔子即將返還魯國。但他早已對戰亂的時代絕望,他不在熱衷於政務,只想投身於教育,教授更多的學子,讓教育發揚光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終其一生,孔子雖沒實現他的政治訴求,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學財富。他注重的禮,穿越千年,穿到了我們的眼中,穿進了我們的心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了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朴實,從而啟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朴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儒家「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了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了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於《孔子》的歷史。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跡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後,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內聖」,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後離開人世。當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裡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裡面有好多台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麼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正式上映。
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此時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
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此時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遊列國的路途。
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此時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
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周六下午去觀看了電影《孔子》,故事情節基本符合史實且連貫流暢,畫面富有美感,拖沓鏡頭和廢話頗少,無論從史學美學角度還是教育意義來說,都是一部上乘之作。我將點滴感想記述如下。
之一,體會並非領悟之境界。當孔子主張隳三都失敗遭魯國君臣冷落而顛沛流離周遊列國時,我們可以體會到其與弟子們的艱難處境,但要領悟孔子渴望實現理想、傳授仁義道法之境界就難了。人與人之間難的就是領悟啊!
之二,心正者必相正。每遇伸張正義、扶弱濟貧、維護國威乃至痛失弟子時,孔子的眼神必定是沉穩而睿智的,如果漂移而油滑,小人之相暴露無遺。無言相,而非像。
之三,好色之徒絕非好德之人。當孔子受到衛國王後美色引誘時,可以看出其介於痛苦與逃避之間的表情,而且他預感到衛國將天下大亂。這是莫大的考驗。如今一些男人看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挪不動腳了,眼睛發綠,更有甚者動手動腳或口出穢言佔小便宜,卻滿嘴仁義道德而不臉紅,好色者怎會好德呢?實乃道貌岸然,惡俗之極。
之四,真愛必自然流露而非造作或刻意在小處表白。當孔子被驅逐出魯國時,與相濡以沫的妻子及疼愛的子女離別時的內心掙扎,當他失去最鍾愛的弟子顏回時的痛苦憐惜,當他與相依為命的弟子們分享一碗羊肉湯時的愧疚……孔子的言語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地流露,而非矯揉。
之五,堅持為善者必識大體。孔子盡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遊列國,歷經磨難,但最後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僅提出不要以政擾他,他只想教書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識大體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是由他堅持為善的積淀造就的。現在有些人受點小委屈、吃點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惡言相向,更有「扔紗帽」的荒唐之舉。實乃狹隘。
之六,樂觀可以戰勝暫時的困難。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國,生活堪為艱辛。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弟子飢餓難忍,孔子撫琴鼓氣,展現了一個樂觀堅毅的孔子,渴望用內心戰勝一切的孔子。
唯一不足的是影片沒有一處交待孔子有什麼不足,此與今世塑造高大全典型的套路頗為相似。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
這部電影將孔子先生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先生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先生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先生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先生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先生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先生。
⑷ 電影《孔子》哪些情節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⑸ 儒家文化電影
儒家文化電影主要是倫理片。
都是比較老的電影,比如鄭正秋《孤兒救祖記》《姊妹花》蔡楚生《一江春水向東流》費穆《小城之春》;《花好月圓》《萬紫千紅總是春》《李雙雙》;謝晉電影《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等。
⑹ 有沒有關於孔孟之道的電影
周潤發主演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