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問題一: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如何欣賞一部影片:
故事情節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節上下功夫,製造懸念,吸引觀眾。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節的起承轉合,即講究序幕、開端、發展、 *** 、結局和尾聲。因此,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可以從影片故事情節是否緊湊、連貫,安排的主線有沒有伏筆,懸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來思考。
人物表演藝術
電影人物刻畫得深不深刻,欣賞者要根據人物的語言、眼神、說話的表情、衣著這類細節來審度,並且要通過雕琢人物,深層次挖掘人物豐富的心靈世界,細膩地捕捉人物瞬時的內心情感變化。
台詞
台詞,或深刻,或詼諧,或白話,或煽情,總有幾句打動你的心。西方電影中的台詞和東方區別很大。東方的比較緊湊,西方的看似漫無邊際,卻機智幽默。電影中的人物台詞一般較少,較精煉,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較少的台詞體現人物的性格。比如阿償・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中的「I'll be back.」,便充分表現了電影中人物的果敢和勇氣。
敘事手法
影片敘事手法有7種,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
不同的敘事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感官思維,因此影片對敘事手法的選擇很講究,比如《撞車》採用多線性敘事;《英雄》使用了倒敘線性敘事;《瘋狂的石頭》所採用的則是亂線性敘事。只有掌握了影片的敘事手法,對影片的情節安排、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的欣賞才會顯得自然易懂。
畫面
電影表現人物活動背景、烘托環境氣氛和塑造人物形象都離不開畫面,包括它的布景和色彩。一部影片的畫面是否唯美、是否符合意境等,成為影片欣賞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攝像技術
電影攝像技術就是數字電影成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比如,特殊化妝技術可以從簡單的老人化妝成狼人;電子動畫學可以製作機器人演員;計算機圖形技術在《螞蟻》和《玩具總動員》中的展現;《阿甘正傳》中跟總統握手的場面運用了影像合成技術;把不可能實際拍攝到的布景、建築物、城市景觀、宇宙飛船等做成微縮模型的CG技術;爆破效果技術等。這些以假亂真的影視特技,就需要觀眾有欣賞的眼光。
另外,欣賞電影還有音樂、意境 *** 外之音等多個角度,不僅需要眼睛和耳朵,更需要憑借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理論,用心靈去感受,體會色彩、光影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如有幫助,請採納。
問題二: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
問題三:求解如何去欣賞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 第一要看是什麼形式的電影和電視劇。第二要看電影和電視劇的畫面和拍攝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劇情是否嚴謹符合基本的邏輯。第四最重要,看的是電影和電視劇所突出的中心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電影電視劇里的演員是否符合這個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們是否漂亮和帥氣。
問題四:如何欣賞和評價一部電影 評論一部電影好壞得先把它定型,畢竟電影分很多種類型
有的是純粹的動作片,只是用來消遣的,例如李連傑,成龍,阿諾等等,他們的很多片子沒有什麼主題思想,只有劇情和場面。像這樣的片子,只要情節跌宕起伏,場面火爆,打鬥精彩就可也算是好片子了
以前我只注重情節,場面。現在慢慢的開始欣賞演員的演技,琢磨導演的用意,贊美編劇的才華,聆聽音樂的奇跡...
知道阿爾帕西奴為什麼會紅,知道呂克背松為什麼被成為鬼才,明白《教父》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地位
電影還是好壞都得看,要不就失去分辨得能力了
問題五:怎樣欣賞和評價一部電影? 現如今,商業性電影居多,文學性電影很少,有的影院根本就不接受文學性的電影。你就要去判斷,哪些電影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哪些電影只是為了商業。當然,每一部電影都跟一篇文章一樣,有它的宗旨。你可以從它的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的設定去評價
問題六:影視賞析的方法 (一)電影的五種軌跡:影像、音樂、聲音、對白、文字(二)電影中的情節(plot)與故事(story):情節:劇情中所有演出的事件,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與故事世界無關的事物故事:所有看到、聽到的事件,以及其它想像或推論出來的事件 (或者:故事=一個依時序發展的事件中的素材;情節則牽涉作者以什麼樣 的方式,賦予故事一個結構。簡言之,情節指涉了作者的觀點以及場景的美學組 構。)(三)觀點問題:全知觀點←→限制觀點:誰(觀眾/人物)在什麼時候、 什麼地方,知道什麼情? (四)敘述結構:即故事的流程,敘述結構的形成是為了滿足、修正、破壞 或終結觀眾對情節與故事的尋求。但無論是講述橫跨百年的歷史故事,還是講述一個瞬間發生的微觀情感故事,所能給導演的,就只有90分鍾而已,而導演還要在這僅有的90分鍾里把整個故事講完整,因此,整個影片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導演精心設計的,每一件道具都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去琢磨。比如西文哲學是以邏輯為其基本核心的,因此,西方更講究其合理性,只要是優秀的影片,無論導演講了一個多麼虛妄的故事,都總是能經得起推敲。而且,當你看完整個影片,然後再把整個影片串起來統一想一遍的話,你就會得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這便是導演詮釋故事的邏輯,這時你會驚訝於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原本你感到奇怪的台詞這時會象謎底一樣,既合理又出乎意料,這便是欣賞好的片子的樂趣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仔細地聽每一句話,看每一件東西,對看到的、聽到的要仔細想想,這樣才能真正地品出電影的味道來;如果看完電影只是知道了電影的情節,那影片就是白看了,就是在浪費時間,我們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可以去浪費了,所以即使是看電影,也要這樣去看。然而我們還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先不要去懷疑導演,先去努力地理解影片,而不是讓影片按照我們固有的邏輯去發展,然後去評判。 好的電影不能只看一遍,因為這樣會浪費了一次很好的學習的機會,也浪費了一部好片子。而能稱得上好片子的電影也確實少得可憐,縱觀整個電影史,基本上是5年出現一部經典的片子,那麼百年的電影史,屈指算來也只能找出幾十部好片子。因此,對於好片子,一定要仔細地去品。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每一部好的片子都有一些弦外之音,我們一定要體會出這樣的弦外之音。
問題七:如何評價一部電影? 個人認為 評價一部電影 在於是否和你產生共鳴 比如電影想表達美好 它是否讓你感覺美好 比如天使愛美麗
電影想表達恐怖 它是否讓你覺得害怕 如果他想表達庄嚴 他讓你覺得肅穆凝重 總之 每部電影都有他的題材分類 你是否感覺到了它想表達的那曾含義 如果有的話 就證明你和電影有了某種共鳴 也一定程度接受了導演要表達的意圖 這就是電影之所以有強大的輿論引導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以一個普通觀眾去欣賞 那麼就要講究專業的聲光效 欣賞了 通常這種影片只在乎商業運做 所以也沒一個標準的衡量尺度 總之 如果一部電影 無論它是 喜劇 悲劇 殘酷的 喜悅的 醜陋的 你能在它身上感受到它所展現的那樣感受 那這就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因為導演本身的思考水平 和審美智慧 已經和你達成共識 反之 你看了一部電影它讓你覺得不是無聊 就是無知 要不做作 要不空虛 那它就不是一部優秀電影
如果你指中國電影 的話 那先要說一點就是這里包括台灣電影 香港電影 華人電影 和內地電影
總之內地電影是忽然內粗糙 而且導演總有一種強加給觀眾一個意識形態的傾向 所以這類電影往往有點偏激 看的時候要麼你覺得極度反感 要不就覺得理解不了 關鍵在於內地電影太脫離實際生活 而且太過於片面 從台詞角度你就可以看出來 無論是腳本的用詞 還是演員的口吻 都有嚴重的強加於人的惡劣形式 這種川觀眾降低智商的電影 中之。。。 至於港台電影就很人性化 但基於這二地當地的人文生活狀況 他不象偶美有很深厚的人文底蘊 當然中國也有悠久歷史 但注意了 我說的是一個思考尺度 我舉個例子你讓40 50 歲的人看老友記 他會完全不知所雲。。但他或許會很喜歡看紅高粱 港台電影的弊端在於他沒有一種很強的人文號召力 缺乏在同一道德尺度 上的感召 我的意思是 提到港台你最先想到的就是搞笑和工夫 但這永遠不會成為電影的主流 所以你不可能看到 華語電影里有 象勇敢的心 指環王 這樣有人文感召力的電影 華語電影更多傾向表現一種態度 一種導演的思想態度 和他強加於人的處世態度 這種帶有暗詼 和誘導性的電影 其實只會讓觀眾更不能自由思考 而陷入到電影的極度無聊中 所以這就是華語電影之所以落後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之見
還有大陸電影台詞和劇情都太過情緒化 不能思考的愚蠢橋段太多 而且演員都十分自大 自以為是
問題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 第一要看是什麼形式的電影和電視劇。第二要看電影和電視劇的畫面和拍攝技巧特技等。第三要看電視劇和電影的劇情是否嚴謹符合基本的邏輯。第四最重要,看的是電影和電視劇所突出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感人肺腑。第五要看電影電視劇里的演員是否符合這個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他們是否漂亮和帥氣。
問題九:是怎樣一部電影,怎麼會得這么多獎 豆瓣評分從來就不是我們去衡量電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他代表的是大眾普遍的一個欣賞水準。廣覆蓋,低標准,對於月光男孩這種類型較偏,文藝氣息較濃的電影,不受大多數人的待見也是情理之中。
『貳』 世界電影史復習提綱資料
電影發明時間(1895)19世紀
「視覺滯留」 0.1—0.4秒
愛德華•幕布里奇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
法國人馬萊連續拍攝的「攝影槍」
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 是l/48秒的畫格
1895盧米埃爾兄弟所發明的「活動電影機」 是l/16秒的畫格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
路易•盧米埃爾最初拍攝的短片:《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出港的船》、《代表們登陸》、《警察遊行》一、勞動和工作的生活場景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記錄三、 政治、文化、新聞實錄四、自然風光和街頭實景的拍攝
在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的表現形式中,《火車進站》是最為典型的一部作品
盧米埃爾讓「活動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藝術
喬治•梅里愛「停機再拍」的電影技術手段,,他成立了「明星製片公司」 攝影師的工作室和劇院舞台的結合虛假、封閉的製作空間一、魔術片二、排演的新聞片三、神話故事片四、科幻探險片
在電影的初創期,盧米埃爾和梅里愛便截然不同地代表著兩種傾向、兩種風格。在盧米埃爾看來,電影無非是一種「科學珍品」,運用於藝術並不是目的,他的口號是「再現生活」;而梅里愛則認為,電影能夠創造藝術,「銀幕即舞台」可以「改變生活」。「盧米埃爾力求引起旁觀者的感覺,引起對『當場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里愛則出於藝術家的偏愛而沉緬於幻想,全然不顧自然界的實際活動」③。盧米埃爾表現現實生活完全是寫實的、記錄性的;梅里愛表現「銀幕戲劇」卻是幻想的、浪漫主義的。盧米埃爾傾向自然、模擬現實,是再現主義的;梅里愛傾向技術、改變現實,是表現主義的。
盧米埃爾可稱之為電影紀錄片的先驅;梅里愛則可稱之為電影故事片的先驅。
「布賴頓學派」
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把特寫鏡頭運用於電影語言的形式系統,發展了它的敘事因素電影最早「分鏡頭「
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景別上的奇特變化,蒙太奇手段將兩個不同情境中的形象交替出現,與固定的視點的全景鏡頭形成了根本的對立
埃斯美•柯林斯「移動攝影」和「反角度」鏡頭
希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學派的代表作品
同樣僅僅是幾分鍾的短片,但是如果我們將「布賴頓學派」所拍攝的影片,同盧米埃爾影片中的小資產階級情調相比;同梅里愛影片中沉灑於幻想的神話故事相比,「布賴頓學派」的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的萌芽,的確是極其可貴的。而在形式上,與盧米埃爾的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戶外生活片的紀錄相比;與梅里愛乏味的「樂隊指揮」的視點、封閉的戲劇舞台空間的紀錄相比,「布賴頓學派」在多視點的時空觀念上的突破,在採用戶外拍攝與情節表現相結合的處理中,特別是通過「追逐片」的樣式,所體現出來的美學追求,真正使影片朝著電影化的方面邁進丁關鍵的一步。
藝術電影運動
1908年,由「藝術影片公司」拍攝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範例。公司改變了以往「電影劇本由默默無聞的文人、失業的新聞記者、落後的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編寫的局面
1903年鮑特《火車大劫案》在鏡頭與鏡頭之間時空交錯的切換技巧的表現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鮑特對於如何應用近景或特寫鏡頭進行敘事,如何發展電影語言形式技巧的表現上,與英國「布賴頓學派」相比,還有所差距
格里菲斯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1916年《黨同伐異》
鮑特是在不同的場面之間交叉剪輯,而格里菲斯卻開始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加以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與情感的參與」①。在鮑特那裡,場面、段落、鏡頭是一回事,起著推進敘事的作用。而在格里菲斯這里,場面或段落分別由若干個鏡頭組成,場面或段落不僅是劇情的連接,而且是作為一種視覺觀念在起作用,o格里菲斯與鮑特的另一個不同也是極為重要的方面,則是鮑特注重情節的發展,注重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而格里菲斯十分注重動作的情感因素,強調影片情感價值的表現,因此,使影片的敘事顯得更為復雜。這是格里菲斯被稱之為藝術家,其影片被稱之為藝術作品的關鍵。
格里菲斯的電影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說的影響,強調以情節結構作為影片敘事的基礎。在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中,鏡頭或段落的確是沿著特定的情節走向,是遵循著情節發展的因果關系來進行表現的。但是格里菲斯卻是以電影分解時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輯技巧,而使電影與傳統藝術的敘事形式明顯地區別開來。特別是影片將四個故事的敘事時空隨意自如地加以組接的有膽識的實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影結構的敘事形式
查爾斯•卓別林 突出了以電影的形式來創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馬戲團》《尋子遇仙記》《城市之光》。卓別林以富有個性化的人物形象作為影片創作的基礎,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傑出的電影喜劇觀念,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有血有肉的銀幕形象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法國印象主義心理敘事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求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視覺表現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性剪輯的重要性
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l、「純電影」的美學實驗:法國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2、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宰驗。曼•雷伊的《回到理性》3、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謝爾曼•杜拉克拍攝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
l、庫里肖夫的「實驗工作室」 2、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 3、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等人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其一,以視覺節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題,創造影片的情緒,形成影片視覺感官的沖擊力。其二,以蒙太奇視覺結構的形式強化影片的視覺形象,擴大影片的空間效果。其三,以多角度反復重復的延續動作使得影片的時間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時表現。
普多夫金《母親》1、普多夫金強調劇本創作的重要作用2、普多夫金注重演員工作的基礎作用3、普多夫金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
20年代紀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的美學主張,是從機械主義的紀錄本性出發,以紀錄主義的美學來反叛傳統的再現主義的美學
美國好萊塢「黃金時代」
1927年《爵士歌手》聲音進入電影
電影理論伴隨著聲音的出現也反映出了不同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認為電影是視覺藝術,聲音破壞了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完整性其二、不是一概地反對聲音的出現,但是要以「視覺為主,聲音為捕」 其三、主要反對聲音中的對話,認為對白會使電影導向戲劇,會使可見的動作陷於癱瘓其四、提出錄音是「復制」,錄音師的工作不是創作,貝拉•巴拉茲就認為「聲音沒有形象」 其五、聲音不應重復畫面,而應作非同步處理,比如:聲畫對佼,畫內畫外,畫面為實、聲音為虛等其六、強調聲音的空間感,比如:空間聲音、聲音透視、距離幻覺等等;其七、對聲音持全面歡迎的態度。
一、 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二、製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一、關於景深鏡頭二、關於仰拍三、陰影逆光的表現四、移動攝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一、紀錄性二、實景拍攝三、長鏡頭的運用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五、結構形式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
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 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新浪潮」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徵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主題:1、非政治性的電影2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3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4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5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
「左岸派」 導演們卻提出了「雙重現實」的問題,即「頭腦中的現實」和「眼前的現實」 以探索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電影,另一方面又將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即頭腦中的現實與眼前面對的現實結合起來,將原有的超現實主義改造為一種易為公眾所理解與接受的高級的現實主義。
「左岸派」這主要受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其二,「左岸派」電影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其三,「左岸派」電影接受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影響,強調在文藝作品中通過非理性感受而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直覺」在認識世界、藝術創作與鑒賞中的位置,清除我們與「實在」之間的障礙,克服我們同「實在的距離」,使我們直接面對「實在」本身,使靈魂得到提高,超脫生活現狀。其四,受到布來希特的影響,作品中力圖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勾通內心的幻象。
「新浪潮」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3.在年齡上著: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
『叄』 電影的歷史
電影前身1
眾所周知,現代的電影是19世紀末首先在國外創制的。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很古以前就有了類似電影的發明。在我國古代流傳很久的皮影,可以說就是現代電影的先導。皮影戲和走馬燈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最後發展成為電影。事實說明,電影雖然不是誕生在中國,但我國勞動人民對電影原理的認識和實踐,已有很長的歷史,對後來電影的發明,是有貢獻的。這充分顯示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電影的誕生2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兄鄭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電影的發展3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緩雹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早擾塵帆期的電影4
一部早期的電影放映機
第一部電影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 第一位偉大導演:麥利遜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范倫鐵諾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效(特別效果)鏡頭配以各項技術來配合。到如今,計算機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一些鏡頭演員僅端坐在特製椅子上,做一些的表情和動作,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和劇情簡直不可想像,因為以計算機來做編輯影片的工作取代以為繁瑣的步驟,使最後出廠的拷貝質量與已往的產品亦不可同日而語了。
『肆』 學編導應該看那些電影並且中國電影史 世界電影史 必須看的書有哪些
霸王別姬 陽光燦爛的日子 三峽好人 功夫熊貓 讓子彈飛 趙氏孤兒。。。。。。。多看張藝謀 陳凱歌 姜文的經典之作吧 然後就是多看紀錄片 不光光只是電影的。
另外多看中國的電影吧 一般都不會考外國的 考中國的多。
『伍』 和電影有關的專業有哪些呢
和電影有關的專業:戲劇與影視學類、表演、戲劇學、電影學、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錄音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影視攝影與製作
1、戲劇學:戲劇學的畢業生主要到劇院(團)或電視台、電影廠、編輯部以及文化管理機關等部門從事理論研究、編審與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到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
2、表演: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並具備和掌握表演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能夠在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和舞蹈等表演中獨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創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3、錄音藝術:該專業和影視藝術緊密結合,學習過程不像純粹的音樂專業那樣單調,而且文化課成績要求不算高,招收人數不算少,亦不像播音與主持等藝術專業那樣是考生趨之若鶩的大熱門,競爭不太激烈。
4、電影學:電影學是把電影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藝術現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學。在中國,電影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對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圍眾說不一。
5、影視剪輯: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5)做電影史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影視學培養具備廣播電視節目策劃、創作、製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和文化部門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藝術攝影、音響設計、音響導演、撰稿、編劇、製作、社教及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高級專門人才。
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中,比較熱門而且好就業的專業是表演專業。
表演專業就業前景不錯,表演專業畢業生可在全國各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各影視製作公司、劇組、文藝表演團體、教研單位、各單位黨政共團、文化傳播公司等從事表演、管理、策劃、組織等工作。
參考資料網路——影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