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勇軍進行曲》是哪部影片的主題曲
《義勇軍進行曲》
歌曲原唱:電通公司歌唱隊
填 詞:田漢
譜 曲:聶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義勇軍進行曲》是由聶耳寫的田漢的一首歌,是電影的主題曲《風雲兒女》,被稱為中國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國家危機誕生以來,愛國主義就是激勵中國人民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創作背景:
《義勇軍進行曲》電影最早的主題曲《風雲兒女》。 1934年秋,田漢為這部電影寫了一首長詩。這首詩的最後一部分被選為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歌詞寫完後不久,田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並監禁。 1935年2月,導演徐興志接手拍攝《風雲兒女》。
不久之後,前往監獄探訪監獄的同志們帶著田漢在香煙盒包裝背面的監獄里寫的歌詞,即《義勇軍進行曲》的原始手稿。當時,聶耳准備去日本避難,並得知電影《風雲兒女》有第一首主題曲要寫,並自願為這首歌創作音樂,並承諾盡快發回這首歌。抵達日本後盡可能。
⑵ 田漢和聶耳的介紹
一、田漢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他創作歌詞的歌曲《萬里長城》的第一段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田漢早年留學日本時曾自署為「中國未來的易卜生」。1968年,田漢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中不幸被迫害死於獄中。
二、聶耳
聶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筆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
1912年2月,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到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聶耳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
(2)寫聶耳的電影有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義勇軍進行曲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英勇的東北人民組成抗日義勇軍,在白山黑水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的搏鬥。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接著,日軍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國華北。1933年1月,日軍攻佔山海關,3月熱河全省淪陷。之後,日軍又大舉進攻華北的長城各關口,廣大的華北地區遭到了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面對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國民黨當局採取不抵抗政策,從1933年到1935年,與日本簽訂了《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等喪權辱國的協定,使中國東北和華北的大片國土淪陷到侵略者手中。廣大的愛國民眾發出怒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在民族存亡的嚴重關頭,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全國救亡運動的新高潮。眾多的左翼作家以戲劇、電影和歌曲等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左翼戲劇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人、共產黨員田漢,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期間,創作了幾十部抗日題材的戲劇、電影和歌曲,成為救亡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家。1935年1月,上海電通影業公司拍攝抗日影片《風雲兒女》,田漢在寫影片故事梗概的時候,為片中的主人公創作的長詩《萬里長城》擬寫了最後一節詩稿,即「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後來,它被作為影片的主題歌詞,即《義勇軍進行曲》。
得知這首歌詞後,青年音樂家、共產黨員聶耳主動要求為之譜曲。聶耳於1935年3月中旬開始創作《義勇軍進行曲》,3月底寫成初稿並唱給朋友們聽,經過修改,4月下旬將定稿交給電通公司。《義勇軍進行曲》就這樣誕生了。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⑶ 有關田漢,聶耳,徐悲鴻,梁思成,電影《風雲兒女》的資料
《風雲兒女》是1935年由許幸之執導,田漢、夏衍編劇,袁牧之、王人美、談瑛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於1935年5月24日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抗戰時期,只顧享樂的詩人辛白華最終因為摯友梁質夫的犧牲而投入抗戰的故事。
⑷ 為國而歌觀後感600字
今天,老師讓我們去觀看《為國而歌》的片段。起初,我毫不在意。《為國而歌》和《血戰湘江》一樣,國難片而已了。沒想到,它比《血戰湘江》的影片精彩多了。
《為國而歌》大體上來講,是聶耳創造了國歌。但深刻來講,雖然《為國而歌》中的國歌只有104個音符。但每一個音符,可以喊出人民的憤怒!
「堂堂中華,看看當下」。我一聽,想起了劉徹。那個時代,我們國家才可稱上「堂堂中華」。你再「看看當下」。當下怎麼了?被日本人侵略了。戰場上元氣大傷的總是我們。國難之時,他找到了新的救國之路。他試著用樂器當作武器,喚醒了沉睡的大眾。
「我想寫一首歌,喊出人民的憤怒。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唱它」。我聽見了聶耳這樣說,我想到了聶耳前面說的:「我想改變這個社會,只有革命」。
從頭到尾,只有把信息如同一顆顆珍珠一樣串起來,才知道聶耳做出的國歌的含義。那104個音符不是一條沒有價值的路,而是一條讓一個像金雞一樣的地方的崛起之路。
為國而歌,我們激動,因為我們的今天來之不易。
為祖國而歌,我們喜悅。和著奮進歌聲,我相信,中國會繁榮昌盛,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