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位高人能夠推薦幾部像《東京審判》類似的,反映審判二戰戰犯的電影
紐倫堡大審判
版本一
二次大戰後,美國法官史賓塞屈賽奉命前往德國,開庭偵辦一群德國法官在戰時下達不當的迫害命令,需不需要承擔殺人的罪狀。在雙方律師的激辯過程中,我們從法官的眼中看到了對人性的省思……
版本二
本片是一部群星戲,講述二戰後在紐倫堡提審判德國納粹罪犯。三個被告提審的原因是給猶太人施行斷種手術。擔任主審判長的是美國人赫魯特,他主張其中兩人無罪;而德國司法部長亞林克竟對此事保持沉默,但檢察官羅森上校卻指責被告,因此三個人展開激烈辯論。審訊繼續進行下去。美國高級官員們希望能在審判中獲得德國所犯罪行的良好證據,因此對審判施以極大壓力,但赫魯特堅守法律的正義立場,給予了最公正的判決。在宣布判決結果時,只有亞林對赫魯特審判長的態度表示贊賞。
Ⅱ 有哪些經典反恐的電影推薦
推薦一部網路不厭的反恐大片,很爽,邊境殺手
這部電影用鏡頭渲染氣氛,從大場景的調度,到女主的心理活動。有考究的室內鏡頭,也有航拍的長鏡頭,構圖和細節結合,精緻而不留痕跡,完美地詮釋著故事背景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近鏡頭有情節交代,更多的是從女主的角度,用鏡頭傳遞主人公,在擁有職業冷靜的前提下的惶恐和茫然。紅外熱感測鏡頭,有近景,更有航拍,某一刻如同進入殺戮 游戲 ,而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正是權利擁有者將別人的生死和正義視同 游戲 的悲催現實。殺戮,不會因為參與者消失而消失,就像 游戲 ,有利益在,就會進入下一級闖關。世間,有多少假謀略和正義之名獲取的私利?
在攝影師刻意隱藏血腥的、冷靜冷酷的鏡頭背後,是對正義的質問。何為正義?誰有權利伸張正義?你的正義,是不是對別人的不義?正義與不義,一線之隔,卻有人世間太多的 情感 糾葛,交織著權利和金錢,詮釋的角度太多,答案太多,就等於無解,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還是要說鏡頭,除了開始女主洗澡時,鏡頭里暗紅的血腥,這部充斥著暴力的影片,很難找到血腥和暴力的鏡頭;更多的是暴力實施前,通過鏡頭的角度、鏡頭調度的節奏以及音樂,渲染的、人的壓力、緊張與不安。這樣的鏡頭,冷酷到極致,屌爆了。
《危機13小時》故事取材於真實的事件,在利比亞的領事館發生了一件反美事件,入夜後十名武裝分子進入領事館,發生了暴力沖突。美國大使約翰被派入去保護省下的美國人。
《山》土耳其特種部隊在伊拉克執行任務。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頗有蘇聯老電影的味道。很喜歡那種這種反恐戰爭片的場景。
《6 days》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伊朗駐倫敦大使館遭恐怖分子襲擊,SAS與其對抗近六天,第六天最後開始反擊,可以去豆瓣看看,海報賊帥!
奧斯卡提名或者主流電影節獲獎的反恐電影如下:
美國狙擊手(911,伊拉克);孤獨的生還者(阿富汗);逃離德黑蘭(伊朗 美國);獵殺本拉登;拆彈部隊(伊拉克);顫栗93航班(911);慕尼黑(72年奧運會,巴勒斯坦);黑鷹墜落(索馬里)
以後我的主頁也會陸續更新
推薦一部劉青雲主演的《沖鋒隊之怒火街頭》還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特種部隊之全面反擊》
拆彈部隊,奧斯卡最佳電影。拍攝手法真實,視覺效果很好,切身感受!
去年的戰狼和紅海行動應該都是屬於反恐的。
我來給你說一個經典的吧 逃學威龍
《黑影墜落》
勇闖奪命島,尼古拉斯凱奇經典之作
葫蘆娃,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都非常經典
Ⅲ 法國有哪些值得看的犯罪題材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
一部顛覆三觀的典型法國喜劇電影,講述販毒老太太Paulette把毒品包裝成美味的蛋糕,從而征服消費者,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這位毒舌老太鮮活而真實的樣子尤為打動人心,推薦!
Ⅳ 德國有哪些不錯的犯罪片值得一看
德國有哪些不錯的犯罪片值得一看?今天給你推薦幾部!
一、《羅拉快跑 Lola rennt》 :影響最深的是羅拉頂著一頭紅發不停地奔跑,一次次與時間賽跑,這才是真正的含義,為了救自己的戀人。羅拉和曼尼是一對年輕的戀人,男主曼尼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而女主羅拉則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愛情頂著」的愛情至上主義者。考驗羅拉愛情的時候到了,為了在20分鍾內籌到10萬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銀行家父親求助的路上。
Ⅳ 25部最具爭議影片有哪些
縱觀世界電影,不難發現一條鐵定的規則:凡是越引發爭議的影片,其票房反而越好。近年來,一些內容涉及宗教、政治、同性戀、色情或暴力的影片,都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觀眾反應也十分熱烈。美國《娛樂周刊》最近一期權威出爐了其評選的「電影史上25部最具爭議影片」名單。其名單中《達·芬奇密
碼》榜上有名,居第13位。我國影迷熟悉的《發條桔子》、《本能1》、《巴黎最後的探戈》、《華氏·9.11》等分別以第2、第19、第9、第3入選。據統計,1970年代以前出品的僅6部,而70年代以後出品的多達19部。今年新片《聯航93》也因過分渲染機毀人亡的恐怖而排名第16位。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爭議話題的影片確實是越拍越多了。(文/嚴敏)
A 爭議話題的首位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社會都有其一定的政治准則和倫理准則,都有其一定的思想觀念。電影一旦冒犯了它們,就往往會引發非議。例如上述名單上居第6位的《基督的最後誘惑》,雖說是根據希臘大文豪卡贊基斯的名作改編,但從宣布開拍到影片上映,一直遭到全球教會團體的猛烈批評。而位居「最有爭議影片」榜首的則是《耶穌受難記》。
《達·芬奇密碼》
《達·芬奇密碼》也造成空前爭議的話題,票房卻高達5.83億美元。由此,原作者布朗的另一部小說《天使與魔鬼》已被索尼公司敲定改編,作為《達》的前集,這部新片描寫蘭登追尋「全球最年邁和最有權勢的撒旦崇拜者」,勢必又要引發新一波爭議。
B 色情和暴力
過分渲染色情和暴力,也常常遭人們非議,但在炒作之下,卻也常常會創下票房佳績。
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情色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曾遭禁映,但最後卻大賣3600萬美元,也讓貝托魯奇一舉成名;由奧立弗·斯通執導的《天生殺手》,通過一對男女青年對暴力提出了反思,也曾遭批評,但該片拍得很正,最後狂賣5000萬美元;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情色驚悚片《本能1》,憑借片商和媒體對不時交叉雙腿鏡頭的大肆炒作,輕松地在美國創下1億美元的驚人票房,更把本來默默無聞的莎朗·斯通一下子捧紅成為銀幕性感女神;《斷背山》把美國英雄主義化身——西部牛仔詮釋為同性戀者,亦引發了衛道人士的抗議,《斷》未映先轟動,從營銷看已獲大勝,結果票房近億美元。
在「25部最有爭議影片」名單中,色情和暴力題材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除了上述外,還有把色情和暴力科幻化的《發條桔子》(英國)、描寫一對無惡不作的雌雄大盜的《邦妮與克來德》(美國)、以輪盤賭賭腦袋的《獵鹿人》(美國)、以肉慾滿足逃避現實的《我好奇》(瑞典)、《深喉》(美國)等等。
C 政治「陰謀論」
還有,政治話題若過分煽情,也容易遭人非議。例如排名第5的《肯尼迪》,提出了肯尼迪遇刺的所謂「陰謀論」,結果遭到了美國政界人士的質疑。美國國會於1992年通過法案開放相關的絕密文件,人們查閱後並沒發現所謂的「陰謀論」的任何證據。再如唯一入選的動畫片《阿拉丁》,只因為有一句帶地域政治色彩的歌詞,而屢遭爭議。
D 爭議的預言
《娛樂周刊》預言,今年還有多部影片會引發爭議,除《世貿中心》外,還有《華氏9·11》導演邁克爾·摩爾拍的一部抨擊美國保健制度的紀錄片《精神病人》,保守派人士已磨刀霍霍,准備對他下手。還有一部《波拉特》11月份才上映,哈薩克政府已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抗議該片導演沙·科亨的種族和性別歧視觀點。總之,美國電影的製作理念(票房至上)和分級制,促成了爭議性影片越拍越多。
E 禁片重見天日
面對爭議影片,各國電影審查機構是政治考量或道德考量為先呢,還是經濟考量或商業考量為先呢?一般情況下,是動用剪刀刪掉有關的片斷(包括畫面和對白等)。特別嚴重的是禁映。世界電影史上遭禁映的影片為數不少。
英國知名影刊《全線電影》曾整理出一批因有爭議內容而在英國遭禁映的影片名單。其排名第一的是《發條桔子》;排名第二的是《驅魔人》;禁映時間最長的是《偷窺犯》(1932年),達33年之久。隨著社會和觀念的開放,加上有些爭議「時效」已失,故大多數禁片後來都重見天日。不過有些國家至今對禁映的態度十分強硬。
美國實行「分級制」,這是一種「行業自律」。但片商視爭議為賣點,在影片里特意保留一些有爭議性的內容,並加以儀式化、戲謔化或美學化。盡管這樣做會使影片定級時從G(普及)級降到PG或PG-13(指導)級,甚至R(限制)級。然而長期以來,美國最賣座或相當賣座的影片恰恰不是G級而是PG、PG-13和R級。今年,連《碟中諜3》、《X戰警3》等大片以及《草原合家歡》、《跨越時空的愛》等文藝片也均屬PG-13或R級。
Ⅵ 蘇聯間諜不小心拿出間諜證是什麼電影
《xtl完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之際,德軍對游擊隊員進行了瘋狂的圍剿,拉比諾維奇的被捕幾乎破滅了sl游擊隊的最後一絲希望。隨著戰況日漸激烈,雙方的情報戰到了關鍵時刻。蘇聯派出了王牌jd舒拉伯格,潛伏到了柏林獲取情報。
中央司令部要求舒拉伯格,使出渾身解數潛伏下去,而混跡於德國軍官的娛樂場所,則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舒拉伯格根據截獲的消息進行解密,得知克里姆林宮派來了一名譯電員前來幫助舒拉伯格完成這次任務。
翌日下午,舒拉伯格與譯電員吉娜在接頭地點碰面。但是遭到了德國士兵的埋伏,經過一番激烈的反抗,倆人殺出了重圍。戰斗中倆人默契的配合,使他們很快的墜入了愛河。
按照慣例每周五德國軍官都要參加由首領主持的例會,作為內務隊長的舒拉伯格也在其中,他從例會中得知,德國正在計劃研發一套秘密武器,作為最後的希望,同時,克里姆林宮下令舒拉伯格對秘密武器的研發進行嚴密監視。
舒拉伯格與秘密武器研發者伽里克會面,舒拉伯格得知伽里克對之痛之入骨,便把自己真實的身份告知了伽里克,誰知鐵漢斯竊聽到了這個消息。當晚鐵漢斯便對舒拉伯格實施了抓捕,結果反被舒拉伯格幹掉。
舒拉伯格意識到自己真實的身份已經暴露,便找到隱藏在柏林中紅軍的秘密接頭點與首領會和,舒拉伯格得知克里姆林宮讓他立即回國,但是首領告訴他,在他來到這里的途中,吉娜已經被捕,而且已經被審訊了三個多小時,現在凶多吉少,舒拉伯格決定要去營救吉娜。
Ⅶ 我想找一個電影 大概講的是一個特工被困在了一個密閉車里 被各種審訊和暴力 原因貌似是他知道什麼避難所
剎車
當特工人員傑里米·瑞恩斯(斯蒂芬·道爾夫 Stephen Dorff 飾)從昏睡中醒來,卻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密閉、黑暗的空間里。他能聽到馬達的轟鳴以及來自周遭的震動,似乎自己正被關在一輛車的後背箱內。
他懷疑因為欠下賭資而遭到報復,可是種種跡象表明這次綁架又跟賭博無關。後備箱內有LED計時器一次次倒計時,旁邊還配備了無線電。通過無線電,他知道另一個自稱白宮外事部官員的傢伙也受到同樣的待遇,綁架者的目的似乎想從傑里米口中套出一份重大的秘密。對方瞭然他的一切,連傑里米的女友也盡在掌控之中。
傑里米三緘其口,想盡一切辦法從後備箱內逃出,綁架背後的真相正慢慢揭曉……
Ⅷ 美國電影關於恐怖分子嚴刑拷打,問電影的名字!
支持樓上的,也叫<<引渡疑雲>>
劇情
想必這將會成為一個極具煽動性以及引起你強烈的反思的話題,在經歷了那麼慘痛的「9·11」之後,美國政府以一項定義有點模糊的政策「特殊引渡」展開了一個復雜的政治藍圖:任何「假設」對國民安全造成威脅的外裔公民,都會遭受秘密綁架,然後被帶到隱蔽的海外監獄進行關押和審訊。
影片中的故事橫跨了兩個大陸,追蹤了幾個身份、地位、種族各不相同的人的生活,然後將它們交織在了一起:道格拉斯·弗里曼是CIA駐北非的探員,最近他正在經歷道德和良心上的雙重摺磨,他剛剛目睹了北非一所秘密監獄中對一個埃及裔美國人使用的極度殘酷且背離傳統的審訊--也許「逼供」才是這里最貼切的形容詞,他對自己的工作和所謂的責任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安瓦爾·艾爾-埃布拉希米,埃及裔美國人,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全家就移民到美國了,如今,身為化學工程師的他卻被懷疑正在秘密施行一次恐怖行動;安瓦爾懷孕的妻子伊莎貝拉對丈夫的神秘失蹤百思不得其解,但她從沒放棄過尋找。所有的證據和線索都表明,安瓦爾是在從南非飛回華盛頓特區的過程中,在開普敦附近失去了蹤跡的,伊莎貝拉在一名政府部門工作的朋友的幫助下,絕望地尋找著丈夫的消息;艾倫·史密斯是霍金斯參議員的副手,他暗示伊莎貝拉她的丈夫有可能是被美國政府秘密地策劃並綁架了,而這些都源於CIA現在對於恐怖主義的草木皆兵;克莉妮·惠特曼也隸屬於CIA,因為要執行一場特別的審訊,而被派往第三世界的一個國家;最後是阿巴斯·法瓦爾,秘密監獄的頭頭,卻被一些私人問題弄得頭昏腦漲,主要還是他那太過叛逆的女兒法蒂瑪和伊斯蘭正統教派的信徒男友哈利德……幾個本來毫無聯系的人,各自在生活的軌道上運轉著,卻共同走進了一個存在於錯與對之間的灰色地帶,他們都帶來了自己的疑問,而答案,卻是如此沉重地壓在心頭,讓人無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