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回歸中有哪些視覺元素

電影回歸中有哪些視覺元素

發布時間:2023-06-04 17:30:15

① 影視畫面的構成元素

點、線、面、體是影視畫面的基本空間構成元素,對於畫面構成元素在影視中的運用,早在電影誕生初期,就有先驅者嘗試以純視覺元素來創造作品,從而達到對新穎藝術形式、風格和題材標新立異的追求。這種共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先鋒派電影,比現代主義繪畫或詩歌晚了一二十年。可以說先鋒派影片源於反叛傳統的現代西方藝術流派達達主義。

幾何曲面體是由幾何面或線構成的塊體或回轉體,它是一個幾何面或線沿規則弧線運動或以某一直線邊為軸旋轉的結果。幾何曲面體主要有回球、圓環、圓錐、圓柱等,這種造型具有非常強的秩序感,表現出理智、優雅、嚴肅、穩重又富於變化的視覺感受。如某品牌的洗發水廣告創意為「女飛行員」,因此在場景設計中使用了十圓環組成的「離心機」,在表現旋轉不影響頭發柔順的同時又利用圓環將頭發的光滑質感和優美線條體現了出來。

當代影視後期特效的製作者不僅將點、線、面、體基本空間構成元素運用於影視畫面,還將編輯和蒙太奇技巧用於表現范疇,將時間概念引入到影視畫面中,在看似無序的關系中建立聯系、產生意義,延續了電影先驅們對電影藝術形式的探索。對影視畫面構成元素運用的不斷研究與探索,促進了影視藝術的發展。

在影視畫面中,視覺元素都是以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影視畫面中的符號。

符號在構造上可以劃分為物質載體和人們借載體所表達的意義兩個方面。物質載體即人們所說的「能指」,是可以感知的表達層面,即影視畫面中的點、線、面、體等構成元素,尤其是後兩者;意義也叫「所指」,是人賦予的內容層面,即人們的思想情感傳達。影視後期特效的製作者必須在掌握信息載體和傳播信息內容的基礎上將意義形象化,具備賦形象於視覺符號的能力。

在影視後期特效的概念中,符號主要包括圖形和文字兩大類,某種情況下這兩種符號具有同一性。圖形主要是以「形」來傳達信息的,具有無限多樣性,一般我們可以將圖形分為具象圖形、抽象圖形兩大類。

具象圖形直接來源於現實生活,它包括寫實、簡化和變形三種形式,是能夠被觀眾清晰辨識並直接感知的。寫實的圖形可以來自於實際拍攝的畫面、攝影繪畫作品或高度模擬的模型;簡化的圖形一般來自於經過計算機處理後,更為一單純、凝練,充分體現了「減法」的設計思路,完美和突出了物體主要特徵的圖形、繪畫或三維模型;變形的圖形是指被誇張了視覺特徵或改變了自然形態的圖形、繪畫或三維模型,由於特點和性格的放大,神采更為突出。變形在影視後期特效中,通常包括形狀、色彩、動作和透視的誇張處理。具象圖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往往還能夠表現出幽默,震撼、另類、時尚的感覺。

抽象圖形是指根據點、線、面、體的變化組合,以及通過色彩的處理、創意性地設計,以不代表任何具體形象的符號形式表現或比喻某種特定含義的圖形。抽象圖形不與自然界現實直接對應,有助於擴展藝術表現領域和手段的多樣化,使人得到廣闊、深遠、朦朧的印象,產生聯想、體味和補充,通常表現的是神秘、復雜的視覺意念,使觀眾獲得美感。

文字是一種言語符號系統。影視後期特效中出現的文字有兩大類:文字(中文、外文)和數字。語言的真正意義在話語中,只有通過把詞語組成句子,人們才能夠傳達出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對影視後期特效而言,這種言語符號(即字幕)是由語義、字體、語言組織方式、文字編排方式和出字方式綜合作用的結果,畫面中文字處理不僅是傳達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視覺表現力的必要條件。如當畫面中出現多個韓國文字時,觀眾雖然不懂韓文,但至少可以知道畫面內容與韓國有關。

②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③ 影像構成元素主要有哪些內容

林格倫講:「一個鏡頭的結構要受無數因素的支配,不過這些因素總起來可分為三個主要項目:第一是主要形象本身的運動和形式;第二是攝影機和主要形象的相對運動和位置;第三是照明主要形象的方法。」 波布克講:①、膠片本身──各種不同底片的性能和特徵; ②、構圖──在一個畫面內每一個視覺元素的位置; ③、照明──每一個場面的照明性質和質量。 我們從六個方面講:①、構圖 ②、景別 ③、角度 ④、運動 ⑤、照明 ⑥、色彩 (六個方面其實是互有關連的,如構圖,我們第一節「電影影像的構圖」中主要討論的是在一個畫格中每一個視覺元素的位置。其實它當然還包括照明、色彩等元素。我們之所以把它們分成六個方面,主要是為了講述上的方便。) 第一節、電影影像的構圖 影像結構的基本組織單位是「鏡頭」。而鏡頭實際上還可以再分,即「畫格」。 一個鏡頭是由無數的畫格組成的。(電影每秒24格)。 本節我們討論的構圖其實就是畫格的構圖。 我認為:處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構圖」元素,起碼應考慮以下三點,或稱三原則,即:①美學原則;②主題服務原則;③變化原則。其中,「美學原則」、「主題服務原則」是就單個畫格的構圖而言。而「變化原則」則是就整個一部影片的構圖而言。 一、美學原則 電影是一門藝術,所以它的構圖首先要美,要「藝術」。換句話說,就是要具有視覺上的美感,使人看起來舒服,看起來好看。 怎樣使一個畫格的構圖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我覺得它不應該僅僅理解為:畫格中所拍攝的內容都是一些美好動人的景物:青山,綠水,鮮花,美人……畫格中拍攝的內容美,──即「拍什麼?」僅僅是畫格具有美感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全部,還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怎麼拍?」。「怎麼拍?」──即不同的拍法,它可以使美的東西拍出來不美,它也可以使看來平常的東西,拍出來之後,看起來好看。「怎麼拍?」是一個形式美的問題。這一節中,我們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要使一個畫格的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影響的因素很多,諸如:光線、色彩、影調層次、虛實對比、遠近對比、大小對比,高低對比等等。這是一門專門的攝影構圖的學問。我們不能在這里一一細講(光線、色彩我們後面講)。我們僅從創作的角度講幾個應該注意的問題。 【(解釋)主體與陪體: ①、主體、陪體不能理解為甲在畫格中大,乙在畫格中小,甲就是主體,乙就是陪體。 ②、主體、陪體不能理解為甲在畫格中居前景,乙在畫格中居後景,甲就是主體,乙就是陪體。 ③、主體、陪體區分的關鍵是看它們在畫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體,作用小的是陪體。】 從創作角度講,一個畫格中的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應做到以下幾點:(待續)

④ 影視作品的畫面元素有哪些

鏡頭、景別、光線、色彩、角度、連貫、運動、構圖、視覺元素。
望採納

⑤ 請大家評論去年西班牙電影<回歸>

在阿爾莫多瓦的電影世界裡,向來瘋狂並且混亂。他向來是以女性視角來關注這個世界,善於以不羈的道德拷問風格來激發人們的思考,因此他的影片是如此有趣。《回歸》講述了三代女人的「回歸」,這部電影更是阿爾莫多瓦的「回歸」。阿莫多瓦的影像依舊馥麗,音樂依舊濃郁。哪怕這是回歸之作,仍然會帶給我們驚喜。 他在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筆記中寫道:「從某種意義上,我回到了喜劇;我回到了 女性的世界;我回到了家鄉拉馬查;我回到了生命和故事源頭的角色。」 「回歸」不是一個超現實的喜劇,雖然有時候它看起來如此。生者和死人和平共處,並激發出最深層和真摯的感情。按照阿莫多瓦的話說,這是一部關於他家鄉拉曼查德死亡文化的電影。那裡的人們過著令人吃驚的簡單生活,逝去的人仍然活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真正的死亡。粉碎了西班牙的黑色印象,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純凈的,自然的,有趣的,無畏的,團結的西班牙。 如果這不是一部定位為喜劇的影片,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嚴肅的女性精神世界縮影。幾乎沒有男性角色的支撐,三代女人,以及同一時代下周圍世界的女人,圈起了一個堅忍的精神領地。動盪的馬德里,時代背景造成的不安讓無數家庭四分五裂,颶風、大水、火災瘋狂的吞噬著每個人的生命與精神,女人們只有靠她們互相之間的相伴,對美好近乎自欺欺人的想像和永不改變的溫情來相互取暖,支撐並生存下去。 回歸是一部精彩的影片,甚至適合那些以前不喜歡阿莫多瓦的觀眾,這部影片不同於他以往所拍攝的任何影片。

求採納

⑥ 電影的視覺元素包括

視覺元素包括:光,人,物,色,景。
光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
人分為:人的容貌個性特徵和人的行為姿態。
景分為:人工景和自然景。

⑦ 電影《回歸》

[觀感影評]《回歸》

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居然出現了6個人,而這6個人都來自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回歸》,這是奇跡,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看到5個女主角站在領獎台上(除了查絲·蘭普瑞沒有出現),這真是很賞心悅目的事情。

熟知阿莫多瓦影片的觀眾都知道,他向來是以女性視角來關注這個世界,善於以不羈的道德拷問風格來激發人們的思考,《回歸》是一部給人或喜或悲,一時流淚一時微笑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笑中帶淚,但又給人以感悟人性的力量與缺憾、訴說著家庭人員之間的情慾愛恨。

作為阿爾莫多瓦的第 16 部長片作品,《回歸》再次回到了最為擅長的女性生活題材,不過與以往不同,這部描寫生死之隔的喜劇作品的主題雖然是寫實的,但卻採用了大量的超現實主義手法,透過看似荒誕的情節來展示生活巨大的真實,故事圍繞著少婦雷曼達和妹妹索爾,她們死去的媽媽艾琳、姨媽蒂婭、鄰居阿格斯蒂娜以及雷曼達女兒波拉之間的故事展開,雷曼達是馬德里機場的清潔工,她的丈夫帕考終日游手好閑,養育女兒波拉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人的肩上。為了更好地生活,雷曼達與身為美發師的妹妹索爾離開故鄉來到首都,從此終日忙碌,而故鄉曼查是一個典型的西班牙鄉村,在那裡,男人通常早逝,而女人卻活的很長,十足的母性天堂。姐妹倆的媽媽艾琳幾年前與丈夫一道死於火災,艾琳久病的姐姐蒂婭仍舊生活在曼查,熱心的鄰居阿格斯蒂娜不時地進行探望。一天傍晚,雷曼達突然發現女兒神情恍惚,原來她反抗父親的強奸時候而將其刺死,雷曼達冷靜地收拾了現場,並決定承擔下誤殺的罪名。蒂婭病逝了,阿格斯蒂娜向返鄉奔喪的索爾吐露了一個秘密:村裡的鄉親們看見艾琳的鬼魂已經回來了,在姐姐蒂婭的最後日子裡,一直在身旁照料。隨後的一天午後,當索爾返回到姨媽家中時,果真在樓梯上迎面遇到了早已故去的媽媽艾琳,原來,脫離了塵世的艾琳仍然放心不下她的女兒以及外孫女,她回來想去完成她活著時沒能做完的事情,給予女兒、外孫女以最大的安慰。

三代女人的回歸,家庭的悲劇,如果用孽緣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影片中的女人獨立自強,而影片的男人都是衣冠禽獸,無論是雷曼達的女兒殺死要強奸自己的父親,還是雷曼達的母親後來所說雷曼達父親的獸行,都讓人很震撼!阿莫多瓦又在鞭策著道德倫理,其實這是一個嚴肅的女性精神世界縮影。這母女三代,以及同一時代下周圍世界的女人,她們之間建立一個團結互助的精神圈子。其實在那個動盪的馬德里,時代背景造成的不安讓無數家庭四分五裂,颶風、大水、火災瘋狂的吞噬著每個人的生命與精神,女人們只有靠她們互相之間的相伴,對美好近乎自欺欺人的想像和永不改變的溫情來相互取暖,支撐並生存下去。生者和死人和平共處,並激發出最深層和真摯的感情。其實故事開篇把鏡頭對准一群婦女在各自賣力地為親人逝者刷洗著墓碑,就預示著在一刷一洗之間,生 者與死 者就這樣無言地交流著。

按照阿莫多瓦的話說,這是一部關於他家鄉拉曼查德死亡文化的電影。那裡的人們過著令人吃驚的簡單生活,逝去的人仍然活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真正的死亡。《回歸》粉碎了西班牙的黑色印象,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純凈的,自然的,有趣的,無畏的,團結的西班牙。即使影片運用了很多多彩絢麗的影像元素,阿爾莫多瓦想說的永遠只是最簡單的故事,而故事的名字就叫做生活,對他而言,童年的最愉快記憶就是故鄉的那條河,媽媽在河畔洗衣,他在一旁抓魚,主婦們此起彼伏的優美歌聲使得河畔宛若一場歡樂的聚會,生生不息的河水悄然送走了快樂的童年與懵懂的青春期。 阿爾莫多瓦承認《回歸》是他個人風格最濃郁的作品之一,記憶中的故鄉曼查充滿了母性的溫暖與歲月的痕跡,「電影就好像一扇夢幻的窗戶,我相信我從中看到的世界比我生活的世界更為有趣。」

從《我的神秘之花 》到《不良教育》,片中優美而傷感的配樂均出自西班牙首席電影配樂大師阿爾伯托•伊格雷西亞斯之手, 如果說阿爾莫多瓦總能以樸素無瑕的鏡頭成功地營造出華麗的煽情感覺的話,那麼,伊格雷西亞斯的完美配樂則功不可沒,他的音樂總能 細膩地貼合著阿爾莫多瓦作品中的秘密與傷痕,《回歸》是二者之間的第六次親密合作。

回歸是一部精彩的影片,甚至適合那些以前不喜歡阿莫多瓦的觀眾,這部影片不同於他以往所拍攝的任何影片。是比較充滿溫情的一部影片。

⑧ 所有藝術設計共通的視覺元素有哪些

當今世界電影藝術蓬勃發展,我們需要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平面設計語言在發展中變得豐富多彩,若將這些視覺元素運用在電影中,能使電影藝術更加成熟。二戰後的美國平面設計對電影的片頭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片頭設計成為平面設計的新媒介,成為了平面設計師與電影溝通的渠道。另外,與電影關系密切的要屬電影海報了。電影海報既是視覺藝術也是視覺媒介。在高度概括與濃縮電影精華的同時,也在不斷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規律,成為一種獨立的信息傳達藝術語言,極具觀賞性、裝飾性和廣而告之性,為平面設計和電影搭起一座強有力的橋梁。我們應該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一 色彩在電影藝術中的情感表達和氛圍烘托
色彩是電影藝術等視覺藝術抓住眼球、吸引注意力的有力武器。色彩對受眾有著心理暗示作用,引導觀眾進入鏡頭畫面,進入電影的主題思想。色調的對比運用有詮釋電影畫面的功能,顏色本身的對比讓電影畫面產生變化,而顏色在畫面中的面積大小不同,但顏色面積的數量是相同的,就造成畫面在形式感上的統一。而在內容上,不同色綵帶有不同的情感,讓觀眾能在良好的電影氛圍中陶醉。在好萊塢科幻大片《環太平洋》中,片段一:機器人指揮官曾經解救遭受怪獸襲擊的女隊員,天空是冷黃色調,城市則是冷藍色調,兩種色調產生對比。但都是偏灰的調子,兩種色調又統一突顯死寂中隱藏的危機。再加上小女孩驚恐、哭泣、緊閉雙目抱頭蹲下尖叫的表情,增添了緊張危險的氣氛。偏冷的黃藍色調產生的微妙對比,拉開了近處高樓與遠處霧氣的距離,讓觀眾感受到慘遭怪獸襲擊後的城市殘垣,場面非常震撼。當小女孩被救起時,太陽金色的光芒十分耀眼,代表著勝利和活下去的希望。整個片段從冷灰色調轉化成金色的暖色調,色調上的巨大改變,讓觀眾體會到影片主人公由恐懼到歡喜的情緒變化。這些都成功地運用了色彩的心理效應,成功地烘託了電影人物形象和故事氛圍,有助於營造科幻般的震撼效果。片段二:夜晚中寂靜的黑色被星點般的城市燈光點綴著;海水的深藍色與機器人、怪物發出的藍光交相輝映,突出了窒息的戰斗氛圍。城市燈光照射到機器人背部,勾勒出角色整體形象,加上機器人自身發出的光茫表現出機器人正面,體現機器人巨大堅硬的身軀,給觀眾留下激烈戰斗中的機器人身影,觀眾在潛意識中認識到只有這些龐大的機器人才能驅逐怪物拯救人類。色彩的合理運用,能夠凸顯電影主題思想與觀眾生活體驗中的共通點,引起觀眾對電影主題的情景聯想和情感共鳴,提升電影的藝術魅力。
二 造型設計塑造典型經典影視角色形象
中國早期電影以宣揚社會主義,革命英雄為主題的正片為主。影片中的人物多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不畏生死,只為人民和祖國的利益而生。而那些陰險的小人物卻是「矮小銼」,讓人憎恨,醜陋得有點過頭,又讓人忍俊不禁。而隨著電影藝術不斷發展以及電影類型的不斷分化,角色形象越來越豐富,出現了很多經典的人物造型,讓人印象深刻。人物造型特別依賴於其服裝的設計以及道具等物品設計,這就要求這些設計符合電影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情節。各種設計元素在其中綜合運用,能使電影觀賞性大大增加,還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讓人過目不忘。例如,《摩登時代》、《致青春》這兩部中國電影。《摩登時代》的男主角光頭,穿著隨意,有個性,而在魔術師的身份下帶著假長發,穿著蹩腳的燕尾服,表情誇張,眼影圈濃黑。小女孩則顯得可愛、古靈精怪。反面人物老闆賊眉鼠眼,目中無人,而且心狠手辣,一副社會大哥的模樣。《致青春》的主角是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著裝樸素,都貼近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環境,讓青年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雖然這部電影受到一定的質疑,但俘獲了廣大年輕觀眾的心,其中人物造型符合觀眾的生活經歷。在造型上,值得一提的亮點是:女主角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愛情時,晶瑩剔透的水晶鞋穿在了腳上,和童話《灰姑娘》里的情景一樣,夢幻般的氣息吸引著女性觀眾,增添了電影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三 鏡頭畫面中優秀的構圖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
俗話說,在電影鏡頭的任何事物都經過導演精心准備和安排。在鏡頭畫面中,單個鏡頭的設計,要從作品主題、風格、表達等方面設計與完善,增強感染力、側重鏡頭畫面本身的表達內容。這與平面設計中畫面構圖的作用是同樣的,引導觀眾領悟導演所要傳達的主題思想。而在長鏡頭中的物體是不斷變化的,構圖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導演在拍攝之前就要構思好在長鏡頭中將要出現的事物,應該按照何種布局來組織畫面,給觀眾良好的視覺體驗。
電影《環太平洋》中,指揮官從機器人中出來,整個銀幕對著他矯健的身軀,然後鏡頭分別給指揮官和小女孩臉部特寫,給人劫後餘生的真實感覺。在《摩登時代》的最後高潮部分,男主角被關入水缸,性命堪虞。在水缸和圍觀人群中用一塊黑布隔開,增加了男主角水中逃生的危險和影片的戲劇性。多個短鏡頭在水缸、男主角、黑布和人群之間快速轉換,在視覺和心理上帶給觀眾緊張刺激的感官體驗。短鏡頭的運用配合劇情發展,強烈地刺激了觀眾的腦細胞,緊張的節奏感極強。
綜上所述,電影畫面中事物的種類、大小、顏色、形狀、位置,甚至事物之間的鏡頭轉換都體現出導演是否能熟練運用視覺元素,巧妙為電影故事鋪路。
四 文字設計在電影藝術中的信息傳達和美學功能
文字在電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充當著語言信息載體,文字與圖形的組合影響著語言信息的傳遞,文字的外在形式成為了點線面構成的抽象視覺符號。在電影《變形金剛》中,片頭字體作筆畫變異的處理,金屬質感般堅硬,直線造型為主,加上字體變形的動態特效,以及機械聲音的襯托,體現了影視字體與平面中字體的與眾不同。在平面設計中,字體有很多設計方法,要靈活運用,使文字動態化,以更好地傳達信息,提高影視作品的藝術水平。《中國合夥人》片頭中用墨綠色的黑板做背景,文字有多排上下組合形式的中英文字體,呈畫面劇中排列。由於文字長短不一,具有一定的節奏感。最後一排文字最長,增強了畫面的穩定感。片頭設計中還出現一連串不同寫法的「我」字,不用顏色,手寫體,列印體,在短促間轉換,形成一段動畫,最後打出「我們XX社」幾個字,將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推廣給觀眾,成功地為自己做了推銷廣告。

將電影海報設計中文字圖形化,使其具有深刻的內涵。設計師將文字與圖形進行重新組合以達到完美的效果,從而打破文字與圖形相互分離的局面,看上去具有文字內涵。如影片《冰河世紀

2》的整張海報,由簡單的字母和數字構成,色綵帶有冰川特有的藍,並在空間上做了三維效果,使整個畫面構圖清晰明確,加上帶有裂痕的冰川材質與文字結合,底部設計成融化的效果,點綴動畫主角誇張的形態,表達了高度的幽默感,文字與圖形互相融合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字體設計方法在電影中應根據影視設計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實際情況來選擇:字體本身形狀的變形、誇張和結構的改造;字體外在視覺效果,如火焰、水花、發光以及質感等。這樣可以提高電影整體的藝術和文學水平。
五 象徵圖形在電影藝術中的信息傳達和美學功能
平面設計中對象徵圖形的運用很常見,象徵圖形又被稱作輔助圖形,主要是用來輔助識別。通過象徵物的聯想,使得受眾獲得抽象意義。作為一種輔助與補充的設計要素,象徵圖形能以其豐富多樣靈活運用的造型符號,使不同角色的不同內涵趨於完整,易於識別,強化電影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增加電影藝術的審美情趣。象徵圖形採用圓形、方形、直線、三角等幾何形作為視覺元素,可根據電影場景設計的需要,進行多樣的組合排列,產生富於情趣的構成形態,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在影視作品《變形金剛》中,機器人的標志設計,像機器人的臉,讓人看到這個標志就能聯想到那些可以任意變形的高智慧機器人。還有《蜘蛛俠》主角衣服上的蜘蛛圖形,《蝙蝠俠》主角身上的蝙蝠的簡易圖形,《超人》主角胸前帶有字母「S」,與鑽石輪廓相似的圖形。象徵圖形對角色的闡釋發揮了很大作用,讓觀眾對角色過目不忘。象徵圖形能夠更加清晰地傳遞信息,幫助導演將電影主題思想完好地傳達給觀眾。
象徵圖形在運用上受到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影響,體現著不同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這要求在電影運用中要弄清楚受眾的文化背景,不能違背觀眾當地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人們,信仰也有著差異性。只有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合理設計才能得到當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六 在其他方面的運用
平面設計與動畫電影:兩者都要對視覺元素進行有機地控制和調動,達到視覺感知,來以此引發受眾心理的認同,最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2
0
世紀加拿大著名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在他早期的創作中就大膽嘗試運用平面抽象元素進行運動與節奏的研究,他1965年導演的動畫片《Mosaic》中,是由一個亮點按照對角線的運動方式開始動起來的,這些亮點向外擴展到一定大小後再縮小,數量隨著時間的變化成倍增長,就好像夜空中閃耀的星星一樣,隨著背景的顏色變化而富有律動感,之中有構成的手法。這部動畫片給予觀眾簡潔、明快的平面視覺語感,使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動畫風格。包裝設計風格在電影中的運用還表現在植入或鑲嵌在電影中的廣告。
另外,產品的外包裝設計在電影中起到至關緊要的作用。設計好產品外包裝成為了設計師考慮的問題:怎樣才能讓產品在短瞬即逝中吸引觀眾的眼球,這對設計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例如,在《變形金剛3》中,「舒化牛奶」出現在電影角色的手中,其外包裝設計得很顯眼,和周圍的環境相比較為突出,起到了很好的廣而告之的作用。這說明,平面設計在電影廣告中的運用非常重要。
七 結語
通過對視覺元素在電影中的運用研究,能夠挖掘電影的視覺表現力和藝術表現力,拓寬創作思路,延展視覺傳達的表現空間。把平面設計與電影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同類藝術創作相互借鑒,積極吸收優秀平面設計的營養成分,在創作上發揮新科技帶來的新的視覺特色,促使電影藝術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⑨ 請問有俄羅斯電影《回歸》

有.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回歸>.一部十分優秀的影片,曾經在威尼斯榮膺兩項"金獅"獎.
俄羅斯電影40年後再獲殊榮
《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的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獅之後,俄羅斯影片一直與金獅無緣。
該片演員的表演極其到位,弟弟伊萬的扮演者、十四歲的杜布朗雷諾夫的表演成熟洗煉、富有爆發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蓋林·弗拉基米爾在影片完成後的一個月不幸溺斃。當時弗拉基米爾在一群朋友的慫恿下,從《回歸》片場湖邊一座塔樓的頂部縱身跳入湖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電影中也有跳湖自殺情節。這一消息使這部影片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該片導演安德列·澤亞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參加國際大型影展就有這么好的成績,讓各國電影界人士都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刮目相看。

閱讀全文

與電影回歸中有哪些視覺元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vilintent是什麼電影 瀏覽:529
有哪些和水形物語類似電影 瀏覽:775
藝智苑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676
電影評論寫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瀏覽:90
電影是英文沒有翻譯怎麼辦 瀏覽:973
四班四天王什麼電影 瀏覽:281
日和電影有哪些人 瀏覽:397
韓國電影金屋藏嬌免費看 瀏覽:147
眼鏡丟了看電影怎麼辦 瀏覽:882
美團看電影怎麼看位置 瀏覽:561
寶俊510怎麼放電影 瀏覽:125
超好看拉拉電影百度雲 瀏覽:679
14界西寧電影節有哪些明星參加 瀏覽:880
現在能免費下載電影的 瀏覽:29
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電影免費下載 瀏覽:619
與數學有關的電影有哪些問題 瀏覽:284
哪些電影出現了蝙蝠俠 瀏覽:241
土豆網免費看電影如梅開店 瀏覽:735
魅藍2電影怎麼拷不進去 瀏覽:843
電影芳華在東營哪些影院播放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