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台灣有哪些電影雜志

台灣有哪些電影雜志

發布時間:2023-05-26 12:48:42

❶ 這份年度華語電影名單,比內地院線片不知好出多少

每次有華語相關的電影獎出來就總是被人吐槽,畢竟,每年真正值得關注的華語片實在太少,而大多都是毫無廉恥的坑錢貨。我們總希望能幫大家一起淘金,發現一些值前輪得關注、值得鼓勵的好電影,所以我們自己發起了一個電影獎,那就是:

迷影精神獎!

相信大家還記得,「迷影精神獎」創立於2015年年底,我們一經公布就受到媒體和影迷朋友的大力支持。

嚴格說來,「迷影精神獎」與官方和電影工業中的電影評獎有很大區別,也與學院和媒體的電影評獎保持距離,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迷影人的聲音,一種對電影創新精神的鼓勵。「迷影精神獎」不舉行頒獎儀式,不走紅地毯,我們用影評人的力量,每年只獎勵一部電影,用1895元人民幣(電影的誕生年)作為象徵性獎勵,鼓勵這位導演展開獨立的創作和風格上的探索。

今年已經是迷影精神獎的第二屆,去年我們把大獎頒給了頗讓人驚喜的《路邊野餐》。而一年之後的如今,再回顧這部電影,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年度佳片了。

沙丹、畢贛、李洋

去年迷影精神獎評語如下:

《路邊野餐》以極富創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呈現,創作出一部富有詩意的電影作品,導演運用穿梭在貴州山水之間的長鏡慧渣信頭和精巧的場面調度,把記憶與現實在情感中細密地交織縫合,影像的流動把感傷的故事和人物的幻想融為一體,氣韻生動,營造出華語青年電影中罕見的詩意之美。

經過討論投票,我們最後把第一屆迷影精神獎頒發給畢贛的《路邊野餐》,我們不認為這部電影完美無瑕、無懈可擊,但我們鼓勵畢贛導演能憑借影片中閃現的天賦和靈韻,以及創作上的勇敢,在電影藝術的可能性上繼續探索,創作出具有獨特美學質感的作品。我們有一筆象徵性的獎金1895元,獎勵給導演,希望他繼續努力!

那麼,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好的電影值得推薦呢。

第二屆迷影精神獎提名名單公布如下:

這些電影都是我們認為2016年富有創新精神的、值得鼓勵的中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代表著華語電影非常重要的風格嘗試,或者令人贊賞的努力:

《清水裡的刀子》,王學博

推薦語:以肅穆的攝影,凝練出日常生活中的庄嚴;以簡潔的敘事,展現宗教、倫理、世俗各層面的沖突。靜水深流,大巧不工,是這部電影努力抵達的方向。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

推薦語:黃亞歷別具一格的紀錄長片處女作,用詩作、信件、電影、繪畫、歷史文獻等素材與情景再現手法結合,重構了台灣文學史上幾乎被人遺忘的1930年代創立的「風車詩社」,不僅回應了文學現代主義在台灣的萌芽,還展現了復雜近代史下的個體創傷。

《八月》,張大磊

《中邪》,馬凱

推薦語:即便少不了各種業余與粗糙,滿是遺憾,卻不妨礙這是今年最驚喜、最有想像力的國產恐怖片。同時這也是極具迷影精神的作品,導演並未受過太多專業訓練,而是從大量優秀恐怖片中汲取養分,並將這些與身邊經驗結合。影片將西方偽紀錄恐怖片與農村封建迷信結合,讓作品更接梁枝地氣。無論怎樣,這都是一部有潛力的作品,一部真的會嚇到觀眾的國產恐怖片。

《塔洛》,萬瑪才旦

推薦語:影片用精緻的長鏡頭和肅穆的黑白攝影,繞開了人們對西藏的視覺獵奇和文化獵奇,講述一個普通藏民尋找身份和迷失身份的寓言。萬瑪才旦不強調宗教和政治的戲劇性,而在一個流暢、自然、完整的故事中,把西藏人所處的經濟處境、社會處境、宗教處境和文化處境在一系列二元對立中潤物無聲地表現出來。塔洛是近幾年來銀幕上最為真實、虔誠和可愛的西藏人形象,然而他的命運也最值得深思。

《不成問題的問題》,梅峰

推薦語:影片以超乎尋常的沉穩與平靜,帶給華語電影一種嶄新的美學風格。故事圍繞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庄的經營和管理,把中國社會在現代變革中遭遇的困境、窘迫和尷尬,剝繭抽絲地展現出來。梅峰借用老舍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觀察,運用三種不同的人以及他們的命運變化,譜寫了對現代中國的歷史命運的寓言,在繚繞的炊煙和秀美的鄉村山水之間,影片以客觀的距離和剋制的語言把中國人獨特的交往方式、中國社會特有的社會結構表現出來。影片以中遠景的長鏡頭,表達一種觀看態度。范偉的表演矜持有度,每個人物都在掌握很好的分寸,清冷的諷刺。

《幸運是我》,羅耀輝

推薦語:一部很容易被拍成煽情治癒勵志系的電影,年輕導演羅耀輝卻極為適宜的掌握好了情感生發、裂變、重組的分寸感。二位主角的相遇相識,誤解與重聚,在略顯散淡化的線性敘事中,羅耀輝始終在捕捉的是一種真摯可信的情感依託。另外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影片還顯示出了強烈的香港主體性,同時卻不為狂躁的政治姿態綁架。影片中動人的港人情感、港人人際關系之真實再現,明白無誤的道出作為微觀政治之表現的日常生活實踐,比宏大的政治運動更具有感召力,滲透力。

《喜喪》,張濤

推薦語:在萬般演繹的家庭倫常中,張濤不緩不急的展開了一幅中國農村家庭的全景畫。帶著一種隱約的人類學方法,描繪著農村家庭在傳統與封建的輾轉中遭遇現代性的拷問。在地的扮演者們,他們生動的言語和極具說服力的姿勢,在昏暗的居室內,用背影和不詳的面容,承擔起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詩意與沉重。

《皮繩上的魂》,張楊

推薦語:《皮繩上的魂》和《岡仁波齊》如同一個雙星系統,截然不同的美學,在塵土與雲端的張力間,構成了彼此揭示的引力系統。這次的藏地創作意味著張楊導演的一次華麗轉身。《皮繩上的魂》以一種高貴的虔誠,抖落掉了量產的異域敘事神話的桎梏,以魔幻為名搭建起了另一套異質神話,在規則的存廢之間,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可能。

《少年巴比倫》,相國強

推薦語:在今年的新片中堪稱驚艷。尤其,在中國現在這種商業片至上、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浮躁的氛圍里,《少年巴比倫》的出現,讓我們絕對有理由對青年一代的影像表現充滿信心和希望。影片關注大工廠時代中的愛情故事,同樣交織了激情和失落,但與大量致青春的老舊模式不同,作品竟然攜帶了中國電影中少有的一種魔幻主義色彩。《少年巴比倫》某種角度上,並沒有給人帶來一種切實的、針對現實的時空坐標,它是懸浮的、夢幻、充滿傷痕和回憶的造影。《少年巴比倫》在中國電影的版圖中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另類。如果非要一比,它更像是一部魔幻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它簡直就是為董子健量身定製的。

迷影精神獎的評審委員會由每年會第一時間看很多電影、對華語電影創作非常關注的影評人和策展人,他們同時也是最為挑剔的迷影人。如果我們還有一點能力,就是希望鼓勵那些需要鼓勵的中青年導演。

我們的宗旨就是立足於未來,獎勵那些在創作和風格上最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中青年導演作品。評選規則類似於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或者路易·德呂克獎,不需要申報,由評審直接提名,每位評審只能提名一部作品。我們可能不像其他評獎那樣,格外在乎評審構成的全面性或評選機制的科學性,我們可能也不會在意其結果是否會被電影產業或電影觀眾認可,我們只是想發出一種聲音,鼓勵一種創作。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每年只是舉行一場評委的晚宴,現場公布名單,獎金只有10歐元,但這是法國小說每年最重要的榮譽,我們也希望把純粹的榮譽獻給那些值得鼓勵的電影。

迷影精神獎評審委員會

輪值主席:

桃桃林林 ,影評人,電影自媒體「桃桃淘電影」(ttfilm)運營者。

評委會委員:

Magasa ,影評人,《虹膜》電影雜志主編,「虹膜」微信公眾號(IrisMagazine)運營者,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等。

沙丹 ,常用筆名「奇愛博士」,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文慧園路三號」微信公眾號(CFA1958)運營者,著有《幕味》。

吳覺人 ,常用筆名「本南丹蒂」,影評人,曾任台灣金馬獎評審,現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片部負責人。

吳李冰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現為《虹膜》電影雜志編輯總監。

感恩而死 ,電影策展人,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顧問。

謀殺電視機 ,影評人,《電影公嗨課》聯合創始人,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現為毒舌電影合夥人。

虞曉毅 ,常用筆名howie,資深影評人,曾任《南方都市報》娛樂部主任,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秘書長,台灣金馬獎費比西獎評審,《華語電影》系列叢書統籌,現為毒舌電影合夥人。

大旗虎皮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迷影課」(talkino)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中文電影網路」創始人,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倫理》等。

策劃總監:水怪

迷影精神獎組委會成員單位

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迷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歡迎媒體合作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具體中獎者會是誰呢?敬請期待

❷ 有什麼關於電影的好的雜志

《大眾電影》半月刊 全年零售價165.6元/年 每期零售價6.90元/期
★[主要版塊欄目]: 銀座、銀海短波、影人行蹤、銀河之星、新片評介、新片櫥窗、海外星座、星河寫真、幕後蒙太奇、慢鏡頭回放、新碟流水線、旋轉寬銀幕、第一頻道等。
大眾電影百花獎就是從這里來的吧

《看電影》也挺好
旬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每月發行的三本刊物中,兩本普通版,10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15元/本,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

《當代電影》雙月刊全年零售價48元/年每期零售價8.00元/期
主要版塊欄目:
國產電影態勢、影片個案分析、國產新片評論、影視文化現象、當代學術論壇、電影理論、封面人物、電影大師、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 歷史記憶、電視研究、台港電影、名作評析等欄目。

《電影世界》月刊 全年零售價240元/年 每期零售價20.00元/期
主要版塊欄目:
熒屏熱線 名人訪談 焦點紅星 明星文苑 編導手記 流金歲月 長焦短距 樂壇時空 越洋傳真 港台影視 明星時尚 明星小屋 影視指南

❸ 有關電影的雜志都有哪些啊

世界電影雜志 電影雜志 zxom電子雜志 看電影 電影show 看電影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又名:movie view
主辦:峨眉電影製片廠
ISSN:1671-2374
單期定價:普通版12.8元/午夜場16元 [編輯本段]雜志分析《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志《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志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志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看電影》為旬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每月發行的三本刊物中,兩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發行,12.8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每月30日發行,16元/本,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

❹ 日據時期的台灣有什麼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

從1901年到1937年,台灣的電影很大一方面上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因為當時台灣正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時期,所以很多日本電影里的慣例被台灣的電影製作人所接受。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次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而非劇情類型的教育片、新聞片、宣導片也成為日治中期以後台灣本地電影製作的主流,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這裡面,又以描寫原住民少女幫助日人的《莎勇之鍾》(又稱莎鴛之鍾、莎韻之鍾)為其代表。

1908年,高松豐次郎於台灣定居,開始於台灣北、中、南部的七大都會興建戲院,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與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默劇旁白),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更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❺ 有什麼台灣電影推薦

2019年的金馬獎在大陸失聲,而當選最佳劇情片的《陽光普照》不該被忽略。

隨著2020年1月下旬它在流媒體平台上線,目前大陸也有資源了。

《陽光普照》講的是台北一家四口的變故,以此帶出家庭和社會問題。

父親阿文(陳以文飾),駕校教練,校訓「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就是他人生觀,是個內斂嚴父,小兒子要坐牢他會勸法官別輕判,大兒子跳樓都不曾流淚。

母親琴姐(柯淑勤飾),在夜店做妝發師,通情達理的慈母,由於生活不易,對兒子的心理變化照顧不周,面對家庭的分崩離析堅強操持。

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高三復讀的資優生,准女友郭曉真(溫貞菱飾)很喜歡他,而他在一天晚上突然跳樓自殺了。

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叛逆少年,講義氣陪同好友菜頭(劉冠廷飾)砍人,被判進少年輔育院三年,之前還搞大了少女小玉的肚子,提前一年半出獄後洗心革面。

話說許光漢最近在大陸很火呢,飯圈女孩新任老公,沖著他也值得看一看啊。

《陽光普照》的電影文本很不錯,但又顯得有點過於直白,靠人物台詞來宣示旨意,少了點電影語言的藝術感。

其實影片中一些空鏡頭的運用很贊,人物也都在狀態里,即使是沒獲得提名的許光漢,也呈現了到位的角色情感,導演應該更相信觀眾一點。

不過本片配樂我也覺得很有feel,但也沒提名金馬的配樂獎項,所以說觀影這種事,是很私人化的,大可不必統一感受。

導演鍾孟宏也參與了編劇,甚至還化名當了攝影,這三樣他全拿到了金馬提名,其中導演獲獎,好的因他,不好的也由他背鍋好了。

❻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塌亮仿呈現衰退的現象。

基本介紹

電影評論,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日據時期, *** 的影響,戰後時期,解嚴時期,嚴後至今,衰退崩盤,低谷期,復興熱潮,困境突破,導演,理論專著,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這種特色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導演,於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但另一方面,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於台灣並不叫座,反而依賴島外票房來維持。

歷史發展

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 的影響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 *** 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直到1991年,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自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官方的主導色彩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近年來,由 *** 出資及主導的「電影輔導金」成為一個鼓勵台灣電影產業及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電影輔導金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其補助金額以「片」為單位,分為五百萬元及八百萬元兩組。投入金額最少達十五部影片的一億兩千萬元以上,其中,各項申請均有一定規范,例如五百萬組目的乃鼓勵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新人導演鍵亮。事實上,今台灣電影輔導金的設施,重點落實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能達一定品質和增加影片數量與素質,最後達到產業量能皆達的目標。 電影輔導金於2012年分為一般組、新人組及紀錄片組,一般組最高可獲二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新人組及紀錄片組最高可獲一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此外,電視電影可另外申請高畫質補助,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 過去《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現在的標准則改由行政院新聞局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

戰後時團纖期

台灣閩南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閩南語電影《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閩南語電影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引來一窩風的閩南語歌仔戲跟拍風。 電影《早安台北》海報 20世紀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 20世紀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20世紀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台灣導演:陳國富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 *** 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80年代起,台灣當局新設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其功能乃為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同一時間,促成設定了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為講目的的獎項,也讓台灣電影藉由劇情片、紀錄片、動畫、與實驗電影提拔出相當多的製作人才。 第30屆金穗獎主視覺圖

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 Happy Birthday 》,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嚴後至今

衰退崩盤

台灣電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是在GATT中討論,市場一直處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佔率盤旋在全台總票房1~2%間,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這年僅推出15部台灣影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的40%,台灣影片當年愁雲慘霧,台灣電影可謂是 *** 放棄的產業。

低谷期

2000年後,台灣的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龍》、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持續處於弱勢。 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5000萬美元的的大量投資,《白銀帝國》成為大陸與台灣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雖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的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

復興熱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9]。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 *** 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台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國片熱潮」。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電影《白銀帝國》海報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導演

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安的《推手》讓所謂後新浪潮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喜宴》也獲得台灣本地與國際的票房上成功。事實上,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今與侯孝賢仍成為台灣電影代名詞之一。 台灣導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灣電影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灣導演:侯孝賢

理論專著

陳飛寶編,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台北:萬象圖書。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李常傳譯。台北:南天書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蹤:台影五十年。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編著,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林贊庭編著,2003,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會。 劉現成, 199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歐淑敏,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澤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樂園」: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張昌彥、李道明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1993,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執行編輯。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閱讀全文

與台灣有哪些電影雜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提供給觀眾什麼不同的東西 瀏覽:520
上海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247
女性高級感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72
電影如何捕捉現實 瀏覽:308
中韓抗日的電影有哪些人 瀏覽:55
元氏電影院近期播放什麼電影 瀏覽:455
電影票可以提前多少天預售 瀏覽:886
有部台灣的電影叫什麼山 瀏覽:451
黑鑽免費電影 瀏覽:907
大氣層消失電影怎麼樣 瀏覽:412
如何進去電影院 瀏覽:883
梁詠琪和張國榮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58
什麼聲音電影 瀏覽:973
英文武打片電影有哪些 瀏覽:823
過年如何搶電影票 瀏覽:194
有部電影然後叫什麼 瀏覽:481
2018好看國外電影 瀏覽:293
紐約的一個雨天電影怎麼樣 瀏覽:261
舒淇演的特工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2
男女交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