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決戰》預告片露怯,於和偉版林彪像李雲龍,馬紹信表演已封神
林彪無疑是電視劇《大決戰》中的絕對主角之一,他直接指櫻悔睜揮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尤其是遼沈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東北定則天下定,所以這部電視劇對林彪的描摹會是重中之重。
基於此,導演高希希找來了自己合作多年的實力派演員於和偉。
可以說,於和偉因為主演高希希執導的《新三國》《 歷史 的天空》等作品走紅,高希希對於前告和偉也是格外器重,兩人曾經共同成就經典,為國劇創作了不少精品力作。
從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定妝照曝光後,輿論中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焦點體現在於和偉不是標準的特型演員,和林彪在長相上幾乎沒有共同點,外形氣質差別大,更談不上神似了。
當然,觀眾反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目前電視劇《大決戰》已經殺青,並且央視作為製作方釋放出了首支預告片。
有意思的是,電視劇《大決戰》於和偉的定妝照特意強調了林總愛吃黃豆的特點,並且表現出了人物「喜怒不形於色」的性格特點。
而首支預告片的出現似乎要打破了林彪這一人物角色塑造的基本准則。
首支預告片重點詮釋了重慶談判和遼沈戰役的場面細節,而於和偉塑造的林彪頻頻出鏡。
先是接到命令進軍東北,接著是在火車上躊躇不定,再出現就是遼沈戰役的指揮所里,並且電視劇版《大決戰》還原了八一廠電影《大決戰》中的部分經典台詞。
比如,在這支預告片片尾,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對著電話講:我不要傷亡數字,我要塔山!
「復制」經典台詞倒也無可厚非,有致敬《大決戰》電影三部曲的意思。
但是問題出現在了演員的表演上,說實話,於和偉的表演像《亮劍》里的「李雲龍」,說話用「喊」,聲嘶力竭、擲地有聲。事實上,林彪要是有這肺活量,抗美援朝戰爭毛主席就不用把彭德懷請過來了。
熟悉 歷史 的觀眾都知道,林彪的身體在長期的「南征北戰」中出現了很大問題,林彪高超的軍事才能能讓日軍人仰馬翻,讓國民黨精銳部隊聞風喪膽,但他也有一個戰勝不了的「敵人」,就是他自己身上的病。
自從1939年閻錫山的兵給了他一槍後,他這一輩子就沒好受過。這一槍不簡單,它讓林彪「怪病纏身」,為了治病他去過蘇聯,國內國外那麼多優秀專家都沒給他治好。 最後,他只好自己給自己開處方,他讓警衛員給煉過丹、自己搜集過偏方,甚至吃錯了脊歲葯出現過休克。
演員由立平曾多次飾演林彪
所以,解放戰爭時期的林彪已經是氣力不足,於和偉的表演卻忽略了這一點,呈現出的林彪「精神抖擻」「身強力壯」。
另一方面,林彪的性格也決定了其不會在作戰時對下屬「大喊大叫」,喜怒不形於色,和《亮劍》里的「李雲龍」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
在表現林彪真實性格這一點上,八一廠老電影《大決戰》中詮釋得更到位。
當年,雞西話劇團的演員馬紹信承擔了飾演林彪的重任,他不僅在外形上像,在「神」的表達上更是做到了「爐火純青」。
馬紹信在詮釋林彪這一角色時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備」,尤其是掌握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處理人物性格特點可以用「四兩撥千斤」形容其表演功力。
舉個例子,當得知牛郎山陣地丟失後,林彪很生氣甚至憤怒,但是馬紹信的表演並不是通過聲嘶力竭地對著電話訓斥牛郎山指揮所來表現,而是把電報扔在一邊,輕微地側了一下身子,欲言又止,眼神中充滿了無奈、失望以及憤怒等復雜的情緒。
相對應的是,一旁的劉亞樓怒氣沖沖,對著電話斥責下屬,最後怒摔電話,與林彪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馬紹信演繹經典橋段
對於那段經典台詞「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的演繹,馬紹信與於和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同於電視劇《大決戰》中於和偉中氣十足、擲地有聲地對著電話嘶吼,馬紹信的表演效果更符合人物角色的特徵。
首先,馬紹信飾演的林彪沒有自己對著電話講,而是讓一旁的劉亞樓傳達自己的想法;另外,馬紹信的演繹雖然算不上霸氣,但是不怒自威,這才是十足的大將風范。
所以,整體來說,電影《大決戰》中馬紹信的處理顯得更生活化一些,也更高級一些。
當然,電視劇《大決戰》目前的視頻資料還不多,於和偉的表演究竟如何還不能下結論。不過有句話說得好,「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支預告片暴露了很多問題,至少和電影版《大決戰》中馬紹信的表演無法相提並論了。
文|宋胖子
❷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幾部
大決戰系列電影總共拍了三部,分別是《大決戰之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
1、《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沈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沈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2、《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蔡繼渭等執導,由古月、蘇林、趙恆多等主演。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
3、《大決戰3:平津戰役》
《大決戰3:平津戰役》由李俊、韋廉執導,由古月、蘇林、吳志遠、趙恆多主演,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該電影主要講述了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的故事,該片於1992年01月01日在中國上映。
(2)講述林彪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主要劇情:1948年3月,在東北站穩腳跟的解放軍,在林彪(馬紹信飾)的領導下,發展為近百萬大軍。毛澤東(古月飾)、周恩來(蘇林飾)、任弼時(路希飾)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郭法曾飾)、朱德(劉懷正飾)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的形勢。
毛澤東、朱德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
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盧學公飾)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趙恆多飾)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❸ 東北野戰軍的相關電影
大決戰:遼沈戰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英文名: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別名: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語言:漢語普通話
時長:中國:222分鍾
國家地區:中國
上映信息:1991年8月1日 中國
導演:
李俊 (Jun Li)
韋廉 (Lian Wei)
翟俊傑 (Junjie Zhai)
蔡繼渭 (Jiwei Cai)
楊光遠 (Guangyuan Yang)
趙繼烈 (Jilie Zhao)
景慕逵 (Mukui Jing)
編劇: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軍 (Jun Wang)
主演:
古月 ....毛澤東
蘇林 (Lin Su)....周恩來
趙恆多 (Hengo Zhao)....蔣介石 孫海英
吳志遠 (Zhiyuan Wu)....宋美齡
類型:戰爭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 August 1st Film Studio
劇情介紹
1948年3月,已經在東北站住了腳的解放軍,在林彪的領導下,已經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朱德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形勢,毛、朱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沈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並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於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較高水平。
❹ 老電影中的歷史細節—再看《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了《大決戰之遼沈戰役》,這也是大決戰三部曲的首部。《遼沈戰役》上映後掀起了廣泛的好評,影片著重刻畫了國共兩方面對遼沈戰役從開端到結束時各自的 歷史 背景和戰略戰役布局,幾乎重現了當年大決戰的整個過程。同時,這部電影也是自9.13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後,第一次從正面描繪了林彪在當年東北戰場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更令人尊重的是,攝制組在拍攝電影前翻閱和查看了大量的文史檔案並走訪了很多戰役親歷者,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在電影《遼沈戰役》中,除了我們常見到的各種經典情節外,還有各種各樣的 歷史 細節穿插其中,這些細節到底有多少,讓筆者來述說一二。
蔣家裡的外國人
影片開頭不久就出現了蔣介石和他的家人們,不過在這些人中卻突兀的出現了一個黃頭發白皮膚的外國女人。這個鏡頭在影片中一閃而過,如果不熟悉 歷史 的話很多人根本不會有印象。其實,這名外國女子有著自己的中文名稱,叫 蔣方良, 她就是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原名叫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生於1916年,俄國人,父母生前是沙俄貴族。俄國十月革命後,父母去世,蔣方良被姐姐撫養長大,畢業後進入機械廠工作。在工廠,蔣方良結識了正處在困境中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蔣經國俄文名,此時因蔣介石反共反蘇,蘇聯對蔣經國極不信任),隨後雙方墜入愛河,於1935年在蘇聯結婚。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方良隨蔣經國一同回到中國,正式成為了蔣家的兒媳。蔣方良雖是蔣經國的妻子,但為人低調隱忍從不張揚,不插手政治,也很少在各種公開場合出席露面,被稱作「神秘的幕後人」。因此,媒體對蔣方良的報道很少,大多數人只知蔣經國而不知蔣方良。蔣方良婚後三子一女,長子蔣孝文,長女蔣孝章,次子蔣孝勇,三子蔣孝武。2004年底蔣方良去世,終年88歲。
《遼沈戰役》中的這個鏡頭很短,但包括蔣經國夫婦和他們孩子在內的細節刻畫一點也不少,可見當年拍攝者之用心。
東三省和東九省
影片中,美軍顧問團建議國民政府放棄東北九省地區。這個東北九省其實就是原來我們常說的東三省。東北九省的存在時間並不長,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東北地區重新劃分的9個省級行政區域,分別為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即對東北九省進行調整,歷經多次行政區域的拆分合並後才形成了現在新中國的行政版圖。
如果不查閱 歷史 資料,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東北九省這個概念。
70年前的高 科技
從這個片段中的對話可以得知,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就已經開始使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搜尋中共中央的具體位置。 無線電測向是依據電磁波傳播特性,使用儀器設備以測定無線電波的發射位置。 上世紀20年代無線電測向技術就已經普及開來,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曾利用無線電測向設備來搜捕佔領內的地下電台。當年的中共中央和各解放區之間的通訊絕大多數依靠無線電台組建的通信網路聯系(包括大決戰在內),所以無線電的往來使用十分頻繁密集,這也給國民黨提供了一個有利機會。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曾多次利用「測向儀」搜尋中共架設的電台群,華北方面就是因為美國提供的無線電測設備搜索到了地下電台的大致方位才導致中共北平地下黨被嚴重破壞,而在陝北的中共中央因曾因無線電多次身陷險境。
總體而言當年的國民黨雖有無線電測向設備,但技術相對而言較為落後,無法確定具體方位和距離。解放軍應對得利,反制有效,整體上並沒給全軍造成太大的麻煩,解放後也曾利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來抓捕潛伏在國內的特務,成效未知。還有一點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日軍曾從德國引進這項技術來偵測國共諜報組織的無線電台,而國民黨普遍使用的無線電測向則是在抗戰勝利之後出現的,要是在抗戰期間露面可就「穿越」了。
復刻的西柏坡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於1948年4到5月間先後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等先後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並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現在我們知道平山縣還建有一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單位和個人還曾組織或自發前去參觀游覽。實際上,真正的西柏坡舊址現在已經成為了水庫的庫區。原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因1958年崗南水庫修建而被拆遷,拆遷前河北省古代建築修整所對中共中央舊址進行了詳細的測繪、制圖、拍照,對文物及房屋木料逐一編號登記。1970年後河北省政府另外選址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構件進行復原建設,修建了現在的西柏坡舊址。
林彪第一次登場
影片在12分40秒時林彪第一次出現在熒幕上,這也時9.13事件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登上舞台。在這次出場中,攝制組加入了大量反應真實人物的細節描寫。比如這個情節中屋外人聲鼎沸,而屋內悄無聲息,外面天光大亮可屋內卻被窗簾遮住,光影交錯的場景,實際上是當年林彪真實生活的反映。抗戰期間林彪被誤傷後。子彈擊中肺部,還傷到了神經,傷勢很重,後經過蘇聯的治療,身體基本痊癒。卻也留下了怕光、喜靜、失眠、敏感多疑等後遺症。在東北,林彪的住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是最安靜的。據說受傷後的林彪還很不信任醫生,常常自己開方抓葯。除此外,林彪特別喜歡吃黃豆,平時有事沒事就拿著黃豆當零食,戰況緊急時吃,研究部署時吃,就是來了客人,也是拿出黃豆來招呼,更別提一日三餐了。這上面的截圖中,林彪就是在昏暗的指揮部中一邊吃著黃豆一般研究中央發來的電報。
多說一點,當年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一直掌握在東北野戰軍手中,未被國民黨攻佔,東北野戰軍舊址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雙城區。
地方局的作用
在上面的一段對話中,羅榮桓提出先提交東北局討論,再報告中央的建議。這里出現了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 「東北局」 。東北局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的地方局之一。在戰爭時期,為了能夠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區相繼建立了中共中央地方局,以代表黨中央領導各解放區或根據地的工作 。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先後組建了東北局、西北局、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等五大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權利很大,是各地區的最高領導機關,掌握著當地的黨政軍大權。東北局就是中共中央在東北建立的最高權利機構,東北野戰軍也僅僅只是東北局領導下的軍事力量之一。經過東北局討論後再上報中央屬於當地領導的集體意見,其重要性遠比一個野戰軍司令的建議要強得多,所以在片中毛主席對東北局的電報也相當重視,甚至也組織集體討論。
因為黨政軍大權都落在了地方局手中,所以各解放區在一元化的領導下整體上權利集中、責任明確、決策快、效率高,但也容易滋生特權階級和極端思想,算是戰爭時期特殊情況下的產物。解放後,地方局的權利被大大限制,隨後被逐步取消。
逃亡問題
逃亡,是一個躲不開的詞彙,在電影中也並不諱言。逃亡問題也曾是當時東野部隊的一項老大難問題。逃亡的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怕」字當先,尤其是傳統思想仍然濃厚的東北地區,怕離家成為了當年逃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記載,當年黃克誠率新四軍三師由蘇北出發共3萬2千餘人,除後勤機關及地方團收容的掉隊逃亡傷員病號約3千人外,到達冀東後只有2萬8千人。遼沈戰役勝利後,在獲知東北野戰軍即將進關的消息後,某縱某師幾天內逃亡200餘人。在東北野戰軍的隊伍中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行軍打仗路過誰家,誰就成為「鞏固對象」,防止開小差回家。
算了不多說啦,放些當年的電報原文吧。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在給「毛主席」的電報「中說:
11月11日,「林羅譚」在給「東北局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
粟裕的KPI(績效考核)
這段情節大家比較熟悉,1948年初粟裕和陳毅來到西柏坡城南庄面見毛主席直陳過長江的利害得失。最終毛主席同意了粟裕暫不率部過江的意見,不過也讓粟裕立下了軍令狀,即在四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消滅中原地區數量相當的國民黨軍隊,尤其是精銳的第五軍。應該說,這算是毛主席給粟裕的一次KPI考核,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正所謂「軍令如山」。一旦粟裕率領的華野無法完成這個目標,很可能將面臨一次自上而下的內部洗牌,中國革命戰爭史也很可能將是另一個樣子。幸而,華野在隨後的時間內抓住戰機連續發起了數次大戰役,並在1948年底發起了淮海戰役,徹底消滅了中原地區的國民黨主力,圓滿完成當初中央賦予的任務。(待續)
❺ 李雪健在電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開創之功功不可沒
李雪健塑造過林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當年他在《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轟動一時。這是空政話劇團排演的一出話劇,時間長達四小時五十分,接近五個小時。
這個話劇,當年曾經以錄像帶的形式在全國播放,播放時應該是組織單位觀看的。筆者父親當年在學校當老師,就曾經與同事在黨校里看過這個錄像帶,還說人物表演很逼真。
現在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李雪健在影片里扮演林彪的片段,他在話劇里夾著一個尖嗓子在高八度的音準空間里叫出的「江——青——同——志——啊」,未見其人,就被這叫聲給攝服了。
這個話劇排演於1980年,現在看來,大體相當於活報劇的水平,話劇提供的 歷史 事實,明顯不超過當時的紀實文學提供的素材,但話劇能夠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演員的誇張性的演繹。
當時李雪健才26歲,卻演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的垂垂老矣但又胸有陰褻的矛盾狀態,賦予了劇本里沒有的諸多內涵,體現出了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強的功力。
在這之前,李雪健在空政話劇團一直擔負著的是跑龍套的角色,地位相當的低。
本來他演的這個角色是虛位以待中戲的李保田的,但李保田太忙,難以來到現場排練,李雪健充當了李保田的替身,代李保田走走位,定定位,一旦李保田來了,就沒他什麼事了。
但李雪健抓住了機遇,硬是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不僅當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絲不苟,更是代入自我,越俎代庖,假戲真做,把這個角色演繹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對於李雪健來說,這個角色對於他太重要了。
之前,他在劇團里,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連匪兵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匪兵甲,要留給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樹臨風一點的濮存昕、王學圻這些演員。
李雪健個子只有一米七零,這樣的身材,在演員中是很尷尬的,但是,他在林彪這個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從一個連一個臉都沒有的匪兵乙,躍升為副統帥,這之間的巨大的落差,就這么險象環生地砸向了李雪健,任何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不抓住這個可以進階的機會,都會後悔終生。
李雪健的起點非常低,父親也就是一個公社書記,他自小生活在農村裡,後來初中畢業當了兵,在部隊里因為是山東人,所以會說山東快書。那一年,北京的文工團演大戲,需要群演角色,李雪健在他的部隊系統里被借用到北京當龍套。他是一個臨時借用的戰士,戲完了,他也應該回到基層部隊,但李雪健見了大世面,就不想再回到出發地了,於是,他在北京四處投考藝術團體,最終被空政文工團錄取了,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對他來說,留在北京,是一個多麼難以企及的奢望啊。
在文工團里,李雪健什麼粗壯活都做,使得劇團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甚至考慮過讓李雪健在劇團里乾乾木匠的活,好歹對得起他的付出。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使李雪健不再是那個隨時被剔出劇團的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了。
1982年八一廠再次上馬《四渡赤水》,李雪健理所當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崢嶸的林彪一角。
《四渡赤水》這個電影當年是江青所抓的項目,影片導演蔡繼渭早在1972年,就重走了長征路,體驗一路風情,了解 歷史 事實。
電影劇本正式立項是在1974年,到1976年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組建攝制組,投入拍攝了。
不過,當時的導演是蘇里,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導演蔡繼渭。
蘇里是中國的著名導演,他的戰爭片代表作是《平原游擊隊》,由他來執導《四渡赤水》,也是希望他能夠在電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彌漫著硝煙味的真實感。
不過,電影正在籌拍之際,「四人幫」粉碎,因為這個電影的特殊背景,被下令停拍了。
一度時期,劇組人員還因為聽命於江青拍攝這個電影而受到影響。
比如《四渡赤水》的編劇之一李傳弟就在他所供職的劇團里,因為這個原因而受到審查,後來當然沒有事了。
蔡繼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運鏡風格,後來也影響到《淮海戰役》的拍攝。
比如《四渡赤水》中紅軍一渡赤水、經過浮橋的場景,電影用了一個旋轉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鏡頭來立體呈現,最後鏡頭對准了橋上的領袖人物。
這一鏡頭的構思,對照《淮海戰役》中的黃維兵團開進的鏡頭、最後畫面落腳於黃維登上小土丘的終筆,可以看出兩者有著相似的運鏡構思。
《四渡赤水》里原來是沒有領袖人物的,只有團一級的將士,後來1982年重拍的時候,隨著當時的形勢,電影里將領袖人物作為主人公,但領袖人物基本沒有心理沖突,電影里的戲劇沖突成份,還是原劇本里的團一級的將士們提供的。
這樣,重拍的《四渡赤水》就有一些尷尬。原來電影有一個自成體系的故事架構,通過虛構的基層團隊——瑞金團,來表現戰爭的起承轉合,現在加進領袖的指揮部的戲,這兩者之間,便少了一個中間過渡的階層,好像是領袖直接指揮了一個團,那麼,這不是把領袖降到師一級的層次了嗎?
所以電影後期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在電影里加進了一軍團、三軍團的戲份,這樣,至少可以給人的感覺,是指揮部指揮了一軍團、三軍團,然後才有更為基層的瑞金團如虎添翼,大顯身手。
這樣,電影就加進了一軍團林彪的一場戲、三軍團彭德懷的一場戲,但這種加戲的事,是在電影已經定型之後,再怎麼加進去,也無法改變原來的電影架構。
所以,《四渡赤水》結尾的時候,領袖人物站在高坡上,前來受到接見的仍是瑞金團的團長,中間依然沒有一個中間的過渡階層。
《四渡赤水》里給彭德懷加的戲,僅僅是安排了彭德懷接了一次電話,而一軍團林彪的戲,同樣是只給了一個場景。
這個場景可有可無。
此時影片已經走向尾聲。前一場戲中,領袖們商議已經把滇軍調出來了,下一步是准備走第二步、第三步棋,然後下令發「第一軍團」。
這時候,電影里出現了一場「第一軍團指揮部」的場景,林彪正在地圖前,研究地圖上的密密麻麻的紋路。
這個林彪就是李雪健扮演的。
這時,政委拿著電報,對林說,軍委要我們進一步向東,暴露自己,帶滇軍東去。
林頭也不抬,說了兩句強調的指令,一句是「要二師做好准備。」一句是詢問「清水江架橋的事?」
邊上的指揮員都顯得很輕松,只有林彪不苟言笑,專注地沒有離開地圖半步。
李雪健扮演的這個角色,也突出了人物面無表情的成份,但對比他在話劇中的誇張的帶有明顯醜化性的表演,這個影片里的角色形象要正面得多。
李雪健對角色的定位,實際上也影響了後來《大決戰》中同樣的人物形象塑造。
1996年拍攝的《長征》中,對林彪的咄咄逼人,反而有更多的表現。當時,在一次會議上,林彪提出進攻打鼓新場,得到了在座將領的支持,而唐國強扮演的角色,對此十分惱火 ,大發脾氣,後來直接導致精簡決策機關,放棄這種扯皮的討論模式,顯然要比《四渡赤水》對人物關系的簡單化要深刻得多,也抓住了戲劇性沖突的要害。
這也反映出《四渡赤水》當時在初次涉及到新視野下的戰爭題材拍攝問題時,無法找到更好地處理指揮部與戰壕真實之間的合理分布,只好在電影里簡單地比劃一下,致使電影里更深層次的戲劇矛盾難以得到展現。
相比之下,1996年的《長征》始終圍繞的是領袖人物的思維決策而謀篇布局,更符合藝術規律。這個影片中的林彪是由鍾山扮演的,從外貌形象上來看,還不如李雪健來得更為相象。
盡管如此,李雪健在《四渡赤水》里首次出演林彪,還是有著不可忽略的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
對李雪健來說,這是他首次告別匪兵乙擔綱這么一個重要人物的演繹任務,而對這個角色來說,李雪健也是第一次為這個角色定下了日後影視作品中始終難離左右的色彩調門。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 歷史 上備受爭議的角色,卻是李雪健日後鯤鵬展翅的福星呢。
❻ 蘇靜的遼沈決戰
1948年秋,國共兩黨為爭奪東北舉行遼沈決戰。電影《遼沈戰役》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澤東之間在戰略上的分歧。分歧原因在於林彪對攻佔錦州信心不足。紅軍時期,林彪就擅長運動戰,不喜歡攻堅。四平之戰前,林彪多次運用圍城打援的戰術得心應手地消滅大量敵軍於運動之中。但是1947年6月,林彪率領重兵圍攻四平,結果遭到國民黨悍將陳明仁的重創,從此,林彪再也不回四平。對於攻堅,林彪確實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即使東北解放軍已在東北戰場取得了決定性優勢,也是如此。
在毛澤東的一再要求下,林彪最終定下攻錦決心,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攻錦。錦州之戰成為決定國共兩黨兩軍在東北命運的關鍵。解放軍重兵圍困錦州後,守敵在范漢傑的指揮下作困獸斗,國民黨又調集10萬大軍向錦西葫蘆島方向增援。當時錦州與錦西之間只有40公里,其間雖有塔山,實為坡山,無險可守;周圍制高點均為敵軍佔領,又東臨渤海,極易遭到國民黨海軍的炮火攻擊。敵守城司令范漢傑又是黃埔軍校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國考察學習過西方軍事,在國軍中堪稱「能戰之將」。錦州開戰之初,蔣介石沒有把握,要他突圍,他卻力主死守。在范漢傑的慫恿下,蔣介石親自在葫蘆島海面軍艦上督戰,大有一舉殲滅解放軍於錦州城下之勢。
由於東北野戰軍缺乏攻堅經驗,攻城部隊傷亡在一天天的增加。當時東北野戰軍南下攻錦,燃料只夠單程使用,如果就此撤圍北上,不僅毛澤東和黨中央不滿意,東北野戰軍花費多年心血才建立的重炮、坦克、裝甲車等重裝備也要扔在錦州城下。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只有咬緊牙關背水一戰,一面攻堅,一面打援。為了對付國民黨從西面開過來的十萬援軍,林彪硬著頭皮抽調2個縱隊、2個獨立師、1個炮兵旅死守塔山。部隊部署好後,林彪還是不放心,又向塔山增派了蘇靜就地督戰。林彪對蘇靜的信任和期望可見一斑。塔山陣地指揮員們雖然在口頭上戲稱蘇靜為「監軍」,行動上卻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寸土寸血地守衛著防線。
錦州久攻不克,東北野戰軍高級將領都非常著急,蘇靜這個「監軍」當然也難以靜下去了。一天,為早日打下錦州,蘇靜和野戰軍炮兵司令朱瑞冒險深入到錦州外圍的義縣去收集情報,結果造成朱瑞不幸觸雷犧牲。朱瑞是山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也是人民軍隊炮兵的創始人。他的犧牲一度在屯集在錦州城下的數十萬攻城部隊心中籠上一層陰影。而在此前,粟裕將軍指揮華東野戰軍一舉攻下山東省會濟南,顯示了非凡的攻堅藝術,消息傳到東北野戰軍,林彪和部隊的思想壓力就更大了。
自解放戰爭以來,只要各戰場出現僵局,出現新問題,粟裕總是第一個打破僵局,找到答案。毛澤東也經常把粟裕作為各戰區指揮員的樣板和楷模,在全軍范圍內通電嘉獎。一向心高氣傲的林彪當然對此不是很服氣。但他也深知,攻不下錦州,自己以後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肯定要貶值,東北野戰軍在兄弟部隊中也要感覺矮三分。就在這時,蘇靜幫助林彪找到了答案。
原來蘇靜在深入前沿時發現,2縱5師在攻打義縣時採取了坑道近迫作業的攻城方法,部隊傷亡很小。蘇靜當時就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隊中推廣。10月5日,蘇靜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業攻佔錦州的建議。林彪聽後極為興奮,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當即電令攻城各縱隊、師,每個師以2/3的兵力搶挖高寬各為1.5米至2米的交通溝至敵陣地50-60米處。
錦州很快陷入解放軍縱橫交錯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隊在坑道的掩護下傷亡大為減少,野戰軍的炮兵甚至能從坑道中抵進到離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擊。當錦州爭奪白熱化之時,范漢傑一度計劃乘解放軍傷亡增大之機向城外反攻。可是看著城外的坑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卻看不到解放軍的人影,范漢傑的心中不由一涼,哀嘆道:「守城無望了!」10月15日,錦州城破,范漢傑兵敗被俘,仍然對解放軍的坑道抱怨不已。
遼沈戰役取得勝利後,林彪又指揮東北野戰軍迅速入關,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攻下敵軍防守嚴密的天津城,給困守北平(即北京)的傅作義以極大的軍事威懾。天津之戰之所以打得很漂亮,其中相當程度上是因為解放軍在錦州之戰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攻堅經驗,攻堅信心也大大提高了。說到底,蘇靜的建議使東北野戰軍迅速成長為一支善於攻堅、敢於攻堅的部隊。
對於上述功績,東北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的主帥林彪一直銘記在心,曾言:「一個蘇靜等於十萬兵」,而蘇靜將軍卻常說攻打錦州,自己只是提提建議而已,真是謙虛之至。
❼ 《建軍大業》霍建華演蔣介石,張天愛演宋美齡,馬天宇演林彪
今日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擔綱監制的電影《建軍大業》首次公布全陣容名單及劇照,演員陣容簡直高亮。
比如:
關曉彤飾演鄧穎超 張天愛飾演宋美齡 馬天宇飾演林彪 張藝興飾演盧德銘延展閱讀:盧德銘,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在1926年北伐中升任二營營長,兼任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長參謀。1927年,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為紀念盧德銘,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2009年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歐豪飾演葉挺 李易峰飾演何長工延展閱讀:何長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軍事家、軍事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湖南長沙甲種工業學校,1922年在法芹陪國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回國,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5年在湖南南縣、華容從事學生運動,曾任新華中學校長,並任該校中共黨委書記,創建該地區中共黨團組織。1926年秋任華容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中共南(縣)華(容)地委常委兼軍事部部長。
劉昊然 飾演 粟裕延展閱讀:粟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後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霍建華飾演蔣介石 附:《建軍大業》全陣容名單(文字版) (按演員名音序排位)白客飾演瞿秋白
白宇飾演蔡晴川
保劍鋒飾演譚平山
陳曉飾演任弼時
陳赫飾演斯勵
董子健飾演鄧小平
馮文娟飾演彭援華
關曉彤飾演鄧穎超
韓庚飾演張學良
霍建華飾演蔣賣碰介石
黃志忠飾演朱德
劉燁飾演毛澤東
劉循子墨飾演蔡和森
劉昊然飾演粟裕
李沁飾演楊開慧
李易峰飾演何長工
李現飾演羅榮桓
李岷城飾演周逸群
梁大維飾演陳賡
馬伊琍飾演向警予
馬天宇飾演林彪
馬浴柯飾演趙福生
歐豪飾演葉挺
釋小龍飾演聶榮臻
宋佳飾演宋慶齡
宋洋飾演汪壽華
佟瑞欣飾演曾仲鳴
王景春飾演賀龍
王慶祥飾演張作霖
王昭飾演譚政
王挺飾演斯烈
吳樾飾演張國燾
小愛飾演葉劍英
葉筱瑋飾演陳毅
楊大鵬飾演劉伯承
楊祐寧飾演錢大鈞
於和偉飾演陳獨秀
余皚磊飾演張發奎
余少群飾演汪精衛
張涵予飾演杜月笙
張藝興飾演盧德銘
張天愛飾演宋美齡
鄭元暢飾演俞濟時
周冬雨飾演范桂霞
周一圍飾演陳峰
朱亞文飾演周恩來
(全陣容圖片版)
談及該片的演員陣容時,黃建新表示:「我們將詮釋意氣風發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了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演員們努力刻苦,獻上了到位、真誠、熱血的表演!」
作為中影「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為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歷史的宏大之作,電影《建軍大業》自籌備之初就備受嫌配蠢各方關注。這部題材恢宏、規模超大、製作精良的電影,是對2017年我軍建軍90周年的莊重禮贊。
❽ 於和偉用黃豆演活了林彪,王勁松「秒變臉」,《大決戰》演技夠絕
4集過後,《大決戰》顯出了真容。
節奏快,不拖戲,場面恢弘,質感滿滿。
最關鍵是祥攜,堪稱一場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但,神仙打架,也少不了面臨比較,畢竟,30年前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早已成為經典,古月、蘇林、馬紹信的表演,更銘刻在一代觀眾心裡。
珠玉在前,能不能超越?
唐國強扮演的毛澤東、劉勁扮演的周恩來、王伍福飾演朱山仔德,郭連文飾演的劉少奇,以及王健老師飾演的任弼時,都早已被這屆觀眾認可,幾乎無法挑毛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國強的表演,可以說無論是動作、神態還是微表情的處理,都已經進入行雲流水之境,既能展現人物豪情,又有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 情感 演繹。
一場正式談判前和蔣介石的座談戲,言談間彷彿千軍布陣萬馬奔騰,文戲演出了武戲雷霆萬鈞的感覺,這樣的談笑用兵,絕對是教科書級的演繹,和古月版堪稱各有千秋。
劉勁飾演的周恩來,大氣,冷靜,威嚴。無論是第一集里與戴笠的一場談話,還是第四集對張治中的一段發言,平靜的語氣中波濤洶涌,處處見表演功力。
但,對這些早已被公認的演員,表揚的聲音夠多,分析也夠透徹,我就不錦上添花了。
我想做的,是把掌聲送給另外兩名相對「比較新的演員」,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和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
一部史詩大劇的成功,和演員的表逗宴汪演,關系巨大,但前人的殿堂級演繹,也可能對後來者造成觀眾先入為主的障礙,如何破局?是跟隨經典表演,還是創出新境?
這才是真挑戰。
挑戰最大的,絕對是於和偉。因為馬紹信的表演早已將觀眾的記憶填滿。
馬紹信表演中最令人信服的地方,就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這個人物的特點: 一個冷,一個藏。
冷,待人冷淡、處事冷靜,連身體都畏寒。
藏,深藏不露,不苟言笑,就愛一個人琢磨。
馬紹信的表演,真正做到了神形兼備。
從表面看,於和偉的表演面臨不少掣肘——
一是身高不一致,二是外形有差距,三
是於和偉太過精神,還略胖了一點,沒辦法,硬體如此。
最關鍵的,還是氣質。林彪的氣質,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於和偉上一部《覺醒年代》,還跟車夫坐在一個桌上吃火鍋,這能像?
但於和偉的表演,為什麼包容性這么大,一是能准確地控制自己的力度,把握舉手投足之間毫釐畢現的分寸感,像刀刻一樣准確。
但最關鍵的,還是於和偉的表演,總有「毛邊」。什麼意思?就是表演中,充滿人物前世今生的殘片。
有網友看過《大決戰》評價, 就知道於和偉不管演誰都要搞個怪,黃豆一直亂跑,撕紙塞耳朵、射擊脫靶…
我認為,這概括不能再精準。
因為他的表演是有毛邊的,所以他真實得無從反駁。
於和偉為林彪這個角色找到的毛邊是什麼?
是大人物化「小」。
先看第二集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怎麼出場?
大部分劇評都搞錯了,說他騎馬出場,為什麼?因為按常理,林彪騎的當然是應該是馬對不對。
但實際呢,是騎驢。
不但騎驢,還在行軍途中,在驢背上,睡著了……
直到警衛員大叫幾聲「司令員」,林彪才從睡夢中醒來。
不但這樣,醒來以後還帶著「起床氣」,白了警衛員一眼,這一眼,就帶著林彪的寒氣。
這還不夠小?
再來一場戲, 吃黃豆。
第四集,蔣介石一邊假談判,一邊全國運兵開戰,外面打得熱火朝天,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卻在指揮所淡定地邊吃著炒黃豆,邊用黃豆和黑豆做子,在作戰地圖上排兵布陣。
濃眉緊鎖,氣場強大,生人勿近,是不是,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
就在這時,帳外槍聲響起,這是敵人打過來了?換成庸庸碌碌之輩,早已藏在桌底,他呢,第一個動作,聽。這槍響,不是敵兵,是有人練打靶。
第二個動作,塞。撤出一張紙,揉成兩個小球,塞住兩只耳朵,繼續吃黃豆,繼續舞。
不好意思被於老師帶進去了,是繼續研究作戰地圖。
但槍聲還在砰砰砰地響,下一個動作,丟掉紙球,走出大帳,對著正在練打靶的幾位高級將領走過去,一開口:陳雲同志,這是你的主意吧。
大夥一通插科打諢之後,舉槍、瞄準,對著靶子連發十槍,這氣勢,怕不是槍神?
結果戰士報靶,「一個七環,兩個五環,其餘——脫靶」。
於和偉演的林彪一扭頭,「行了,開會吧。」
一場戲下來,林彪的形象一下子就呈現出來了。
這就是把 歷史 人物化作凡人來刻畫。
具體來說,就是有這樣那樣古怪的小毛病,像個身邊的普通人。會一時沖動賣弄射擊,也會吃癟後裝作若無其事,像每個觀眾身邊的領導。
這就是人物的毛邊。
但於和偉表演的淡定,在於隱忍。他之所以總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想法,而是默默蓄勢。
往後邊看,於和偉的表演,依然不聲不響,但不管是微小的眼神變化還是陣地失手後的咬牙揮手,滿滿都是細節。
唯一能出賣他的是那雙不動聲色的眼睛:關鍵時刻那一句鏗鏘有力的「我不要傷亡情況,我只要塔山!」噴火的眼睛,又讓人看到了他演技強大的爆發力。
說白了,相比《覺醒年代》中大段落的演說, 《大決戰》中,於和偉追求的是一種表演中的簡約風格,他收起自己的台詞優勢,以冷硬的風格示人,卻又是演技層面「少即是多」的絕佳證明。
也是因此,雖然到目前為止,於和偉4集出場時間不到5分鍾,但一個於和偉版本的林彪已經開始在觀眾腦海中烙下第一個印。
沒有錯,馬紹信老師當年在大決戰電影中的林彪已經成為傳世經典。於和偉不必也不可能復制馬紹信的表演,但他可以創造屬於於和偉的角色。
當表演進入軌道,不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再說王勁松。
可以說,王勁松早晚要演蔣介石這個角色的。
因為他一直是柔中帶剛不怒而威氣質的演員,他在《破冰行動》里演的大反派林耀東,也是自帶威攝感的人物。
此前,他在劉江執導的《光榮與夢想》中首次飾演了這個 歷史 人物。
而擺在他面前的,不是一座高山,而是好幾座。影版大決戰有趙恆多,不久前《跨過鴨綠江》的馬曉偉,經典版的孫飛虎,還有陳道明、張國立、杜雨露等,個個是演技高手。
王勁松怎麼演出自己的風格?
從外形看,光頭一剃,小鬍子一留,制服一穿,模樣清瘦,雙目藏光,和人物是有幾分接近,但距離特型演員還很遠。
如何演?
第一,取形求神。
一上來,王勁松先把「態」做得特別足。這種態,就是人物形象的深不見底。
表面上雲淡風輕,但實際上多疑陰冷,看上去舉止優雅,實際上自帶一股匪氣。
無論何時,王勁松的表演都有一種極其穩重的、屬於他自己的節奏。
換句話說, 他一站在那,場子就鎮住了,戲就來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步: 綿里藏針。
就說他飾演的蔣介石迎接毛主席的戲份,全是在戲里藏的針。
第一根針:手杖。
一出場,就坐在前往迎接毛主席一行人的路上,但一路上他卻若有所思。
忽然讓司機停車:我不去了,讓他們替我去。
不去,是為了展示所謂的領袖威嚴,但不去,他又心虛,怕被人議論,結果就不斷轉動的他的手杖,猶豫不決。
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到達,他壓軸出場,還自帶配樂。
握手的時候,不伸手,毛主席主動跟其握手。他單手握過去,另一隻手,牢牢握著拐杖,什麼意思,那是手杖嗎?是不是,更像是蔣介石拿不起放不下的權杖?
外強中乾的人物性格,有了。
第二根針:一罐辣椒。
為了盡地主之誼,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的程潛,托自己夫人專程送了一罐辣椒到餐廳毛主席的位子上。
蔣介石轉悠的時候看到了,問及辣椒的來歷,臉上掛著一絲不悅,說西式的晚宴,帶著土辣椒來,不太合適。
服務員補了嘴,湖南人無辣不歡。
他就有些動怒,對辣椒一臉嫌棄, 最後用了八個字形容:鄉野村夫土蠻劣匪,然後把辣椒扔在一旁。
但最後這罐辣椒依然出現在了毛主席的飯桌上。
談笑之間,毛主席邀請:「委員長要不要也嘗一嘗?」
看王勁松此刻的表情,真演出了皮笑肉不笑,表面面帶笑容,卻冷冰冰地答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啊,毛先生自便吧。」
之後,蔣介石說乾杯,毛主席舉起酒杯說「為中國的持久和平,乾杯」,蔣介石則眼神閃爍,盯著自己手中的水杯…
假和談真內戰的心理,有了。
第三根針:一頂禮帽。
蔣介石和毛澤東座談,蔣一上來言語間就有恐嚇的意味:有的人講,我這里是龍潭虎穴。
又自我標榜:我蔣某人是公僕。
毛主席順坡下驢:跟公僕會面,我坦坦盪盪。
重慶之行,毛主席戴了一頂孫中山當年戴過的盔式禮帽,表示自己和談的誠意。蔣介石談起了這個帽子,卻將話題引到了道路和中國未來發展上。
毛主席呢,談笑間既表達出和談的誠意,又反襯出對方小人休戚戚。想要借題發揮的,反倒被毛主席蓋了帽。
這一段的表演,王勁松在講話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正眼看過去,偶然望向對方的眼神,也是帶著傲慢自負。每每毛主席談到和平,他的表情就讓氣氛驟然變冷。
但又只是看上去氣勢洶洶,實則不斷吃癟。
一場戲,雙方風度和格局,有了。
不難看出,王勁松演蔣介石,一直在變臉。
或者說,是擁有多個「面孔」,隨時掙扎在猜忌猶疑與傲慢自負之間。「秒變臉」的神切換,成為王勁松每集必有的表演。
但這一切,還只是水面之上,水面之下呢,則是明顯的「如履薄冰」,說到底,還是蔣介石已經彷彿看到了自己終將迎來的結局,越是因為失去主動權和控制權而恐懼,越是拚命強裝鎮定來掩飾。
人物越是平靜,內心就越不是風平浪靜,而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翻江倒海。
王勁松整個表演都是不動聲色的,但是完全沒有撼動表演的分量,因為他的表演,已經真正融入了角色。
假,是他表演的核心。
可他越假,觀眾看著便越覺荒誕, 歷史 的軌跡,就越真。
某種意義上,從劇版《大決戰》開拍,就面臨一個現實考驗,如何超越前作。
劇中熱血的場景、人物,都是真實的 歷史 。
但要如何鮮活地再現了每一個從前只存在於教科書里的人物和 歷史 事件,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大決戰的 歷史 意義,這是現實考驗。
劇版《大決戰》累計主要角色240人,特約演員高達550人,群眾演員則達到了3萬人!
道具方面,火炮107門、坦克6輛、槍支1400支,國共兩軍的裝備設計1300套,共計12000件,軍隊陳設道具1800件,其他陳設道具4300件,製作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但要真正拍出那場波瀾壯闊,酣暢淋漓的大決戰,一大關鍵,還是表演。
而這屆演員的表演也告訴了我們關於主旋律創作的兩個啟示。
第一,用心,是任何時代優秀影視劇創作一致的必要條件。
《大決戰》除了以上兩位,其他的演員也非常出色,這是一部幾乎沒有弱演員的劇集。
第二,任何的創作,都不應落入窠臼,也不應被經典前作束縛了手腳。
就像於和偉王勁松的表演,經典在前,但這些人物可挖掘的方向還有很多。
關鍵是讓「演員」真正地活在故事裡。
對於這屆觀眾來說,也應該接受更多元的標准,更多與經典版的「不一樣」,因為真正的史詩劇創作,不應該只有一種模板,經典 歷史 人物的演繹,也不是只有一個版本。
相比當年經典版演繹追求的像,這屆演員更傾向於將 歷史 人物拍「小」,又將小人物拍「大」。
當然,做到這點並不容易。
但只有演了,才能演出一條路來。
應該相信,影版《大決戰》絕不會是國產影視劇高山仰止的頂點。
中國主旋律創作,應該是蒼穹無限。
❾ 電影《建軍大業》演員表
劉燁、朱亞文、歐豪、劉昊然、王景春、鹿晗、馬天宇、馬伊琍等主演。劉燁則繼《建黨偉業》後再度飾演毛澤東,而馬天宇飾演林彪、鹿晗飾演鄧小平的消息引發了網友極大關注。
電影《建軍大業》角色介紹
劉燁 飾 毛澤東
朱亞文 飾 周恩來
歐豪 飾 葉挺
劉昊然 飾 粟裕
馬天宇 飾 林彪
鹿晗 飾 鄧小平
馬伊琍 飾 向警予
於和偉 飾 陳獨秀
《建軍大業》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義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展開,描寫中國軍隊偉大的建軍篇章,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
影片將在2017年建軍90周年上映。
❿ 重溫老電影《大決戰-遼沈戰役》
前幾天在短視頻平台上刷到了老電影《遼沈戰役》片段,這個片段展示了林彪在決策攻打錦州前後過程。劇中的林彪冷靜果斷的決策過程所吸引了我,於是在今日頭條上搜索了這部電影,斷斷續續花了3天看完3個多小時的電影。
《大決戰》這系列電影在小學階段,學校組織集體看過。但是那個時候年齡小,解放軍激烈的戰斗與壯烈的犧牲場景時我們最深的印象。對於戰役的發生背景、目的,以及勝利帶來的影響是毫無概念的,以及那個時候有個模糊的概念是林彪不是好人,對於林彪在遼海戰役中發揮的作用也全然不知的。
重溫這部老電影,首先被影片中林彪的所吸引。影片中展現里林彪在戰場指揮中謹慎部署,考慮周詳的特點。針對中央軍委攻打錦州的命令有所顧忌,之初沒有按照中央命令而是去攻打長春,攻打一段時間發現長春不宜攻克,遂下達全線停止進攻的命令。開始考慮中央命令籌備攻打錦州,並且命令各兵團司令部署攻打錦州任務。但是在部隊部署過程中,有新的敵情出現,攻打錦州的風險有所提高。這個時候,林彪又想放棄攻打錦州而轉攻長春,但是在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勸說下,繼續攻擊錦州。並且在短暫考慮之後,讓劉亞樓發布了重新部署作戰任務的命令。
影片中,展現了林彪作為我軍高級指揮官的戰役指揮藝術。作戰前敵我情況務必做到充分了解,敵我各部隊的部署清楚標識在作戰地圖上,並且實時掌握戰場態勢。這個細節就某部阻擊戰中,丟失了陣地,這個緊急軍情不是我方主動上報而是從敵電台截獲。林總獲得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憤怒的要按照軍規處理縱隊司令。針對敵情的變化及時調整部署,林彪獲知敵人增加援兵時,考慮良久後發布的調整命令,並且命令劉亞樓重述他的調整後才發電通知各單位。
這部電影是從宏觀角度展現了遼沈戰役的過程,其中有些片段是可以挖繼續掘獨立拍成電影的。比如塔山阻擊戰、胡家窩棚戰斗、黑山和大虎山會戰等。片中也有幾個感人的小人物,比如圍著紅圍巾的小兵、護城河炮擊碉堡的解放戰士,這些小人物在宏觀敘事架構中豐富了影片的血肉。從這小角色中我可以看到,解放戰爭的勝利是需要普通人民群眾組成的戰士去犧牲去戰斗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