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美援朝有哪些電影
首先說一下,抗美援朝並不是我國戰役中的里程碑,抗美援朝是戰爭,不是「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還有很多,如《飛虎》、《長空比翼》、《友誼》、《三八線上》、《烽火列車》、《奇襲》、《打擊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淚。事實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藝作品更多,不僅是電影,還有其他題材,如紀錄片《跨過鴨綠江》,戲劇《奇襲白虎團》,歌曲《抗美援朝進行曲》、《英雄贊歌》等。
2. 朝鮮日治時期的相關影視作品
我的故鄉(1949年朝鮮電影)
血海(1969年朝鮮電影)
賣花姑娘(1972年朝鮮電影)
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1979年朝鮮電影) 自由萬歲(1946年韓國電影)
黎明的眼睛(1991年韓國MBC電視台出品電視劇)
還生-NEXT(2005年韓國MBC電視台出品電視劇)
京城緋聞(2007年韓國KBS電視台出品電視劇)
新娘面具(2012年韓國KBS電視台出品電視劇)
3. 美國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
如①電影《英雄兒女》,影片是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電影中的王成,原型是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而蔣慶泉在絕境中,曾經多次用步話機高喊向他的碉堡頂開炮。事實上,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多位英雄喊出「向我開炮」,《英雄兒女》真情還原了英雄犧牲場景。
②電影《上甘嶺》,影片是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分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我軍某部八連,與敵人浴血奮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是一首優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達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真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還有很多,如《飛虎》、《長空比翼》、《友誼》、《三八線上》、《烽火列車》、《奇襲》、《打擊侵略者》等都深刻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淚。事實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文藝作品更多,不僅是電影,還有其他題材,如紀錄片《跨過鴨綠江》,戲劇《奇襲白虎團》,歌曲《抗美援朝進行曲》、《英雄贊歌》等。
4. 有什麼電視劇或電影是講抗美援朝的
金剛川、浴血無名川、上甘嶺,我的戰爭等等,都挺好看的
5. 有關朝鮮政治的電影
1《辯護人》豆瓣評分9.2 2013年雖然愛錢卻更重感情的佑碩,就這樣走上了為民主辯護的道路。
2《共同警備區》豆瓣評分8.7 2000年 板門店邊界的共同警備區,一天,哨所里的朝鮮士兵為來路不明的子彈所殺,引發雙方槍戰。
3《高地戰》豆瓣8.5 2011年 1952年,在板門店談判中,南北雙方為了獲得更有利的戰果,圍繞L高地展開了新一輪血腥的爭奪。
韓國熱血戰爭電影《高地戰》,終於明白韓國人為什麼都要服兵役了
4《實尾島》豆瓣評分8.1.2003年60年代末朝鮮半島南北局勢緊張,雙方都展開了瘋狂的間諜與刺殺行動。
根據韓國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實尾島》韓國電影史巔峰之作 07:23
5《軍艦島》豆瓣7.8 2017年 影片講述日本殖民時期,400餘名朝鮮難民受到強征來到日本軍艦島,試圖逃離以免遭到殺害的故事。
6《26年》豆瓣6.8 2012年.本片根據取材自光州事件的韓國同名網路漫畫改編。
6. 美國拍攝的30部「朝鮮戰爭主題電影」
1.《鋼盔》(SteelHelmet,1951,台譯《南韓血戰記》)
2.《上刺刀》(FixedBayonets,1951)
3.《潛艇指揮官》(SubmarineCommand,1951)
4.《我需要你》(Iwantyou,1951)
5.《空軍軍校生》(AirCadet,1951)
6.《決不撤退!》(Retreat,Hell!,1952)
7.《零點差一分》(OneMinutetoZero,1952)
8.《中國冒險記》(ChinaVenture,1953)
9.《光榮旅》(TheGlorybrigade,1953)
10.《戰地天使》(BattleCircus,1953)
11.《戰艦英雄》(MenoftheFightingLady,1954年)
12.《戰俘》(PrisonerOfWar,1954)
13.《佔領高地》(TaketheHighGround,1954)
14.《血巷》(BloodAlley,1955)
15.《獨孤里橋之役》(TheBridgesatToko-Ri,1955,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16.《酷刑》(TheRack,1956)
17.《安娜波里斯傳奇》(AnAnnapolisStory,1956)
18.《沙場壯士赤子心》(Battle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19.《戰爭中的人們》(MeninWar,1957)
20.《時限》(TimeLimit,1957)
21.《獵人》(TheHunters,1958)
22.《戰地情焰》(BattleFlame,1959)
23.《豬排山》(PorkChopHill,1959,美國版《上甘嶺》)
24.《滿洲候選人》(TheManchurianCandidate,1962,港譯《恐怖分子》)
25.《獵戰》(WarHunt,1962)
26.《前進,海軍陸戰隊》(Marines,let』sGo,1962)
27.《萊克軍士》(SregeantRyker,1967)
28.《陸軍野戰醫院》(M*A*S*H,1970,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29.《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
30.《仁川》(Inchon,1981)
7. 關於朝鮮的電影
朝鮮電影包含朝鮮、韓國分裂之前的朝鮮電影史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電影史。
1897年電影傳入朝鮮,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鮮人自己攝制的舞台劇影片《義理的仇斗》(金陶山導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導演)問世。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如《海的泣訴》(1924,王必烈、李慶孫導演)、《沈清傳》(1925,李慶孫導演)、《雲英傳》(1925,尹白南導演)、《開拓者》(1925,李慶孫導演)、《雙玉淚》(1925,李龜永導演)等。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1926~1935年,是朝鮮無聲片的黃金時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響的是羅雲奎導演的《阿里郎》(1926)、《風雲兒》(1926)、《野鼠》(1927)、《尋找愛情》(1928)、《金魚》(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煥導演的《沒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羅雲奎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他以批判現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軍閥統治的罪惡,反映被壓迫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當時的朝鮮進步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後5部影片,是朝鮮卡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簡稱)電影運動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品。卡普電影運動開始於1927年,結束於1935年。近10年間,進步電影工作者運用電影作為武器與日本佔領者進行戰斗。他們的影片大多取材於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不僅反映他們在日本統治下的苦難,而且也反映他們強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電影在當時贏得廣大觀眾歡迎。1935年,由李明雨導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春香傳》獲得成功。1936年後,隨著日本統治的加劇,卡普電影運動遭到公開鎮壓,朝鮮電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
1946年2月,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成立電影班,當年即拍攝出《我們的建設》和《民主選舉》兩部紀錄片。1947年初,根據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在平壤建起佔地 5萬平方米的北朝鮮國立電影製片廠(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前身)。建廠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現人民建設新朝鮮和反映國際友誼等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國》(1949)、《人民委員會》(1947)、《友誼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鄉》(1949,姜弘植導演)和《熔礦爐》(1949,閔定植導演)。《我的故鄉》真實地再現了朝鮮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人民熱愛自己的故鄉、渴望祖國獨立的美好願望,深得觀眾好評。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電影工作者組織了前線攝影隊。在戰爭期間,他們拍攝了100餘部紀錄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紀錄片《正義的戰爭》(1951)、《為了祖國的統一》(1951)、《糧食戰線》(1951)、《世界的呼聲》(1951)、《細菌暴行》(1952)、《戰斗著的鐵路員工們》(1952)、《向著勝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擊隊》(1951,尹龍奎導演)、《重返前線》(1952,千相仁導演)、《偵察兵》(1953,全同民導演)等。《少年游擊隊》和《重返前線》曾分別在第6、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爭取自由斗爭獎」。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鮮電影創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有崔億奎導演的《血海》(1969)、《賣花姑娘》(1972),後者曾在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嚴吉善導演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親屬的革命活動為內容。有朴學、嚴吉善合作導演的《大地烈火》(1977);嚴吉善導演的《第一支武裝隊伍的故事》(1978)、《白頭山》(1980)、《朝鮮的啟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有金英浩導演的《鮮花盛開的村莊》(1970)、《農民英雄》(1975);劉浩順導演的《勞動家庭》(1971)、《軋鋼工人》(1972)、《摘蘋果的時候》(1971)、《青春的心臟》(1982)等。
描寫朝鮮地下工作者敵後斗爭。有鄭基模導演的《木蘭花》(1~3集,1971)、劉浩孫導演的《無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針砭社會生活中某些落後面和不良風氣。有《在某一工廠》、《試製品事件》、《車間主任和兩個姑娘》、《不能等閑視之》、《兩個作業班長》、《婚禮日》等。這類干預生活、比較輕松活潑的喜劇短片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以南北統一為主題。有嚴吉善導演的《金姬銀姬的命運》(1974)、閔正植導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8. 朝鮮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英雄兒女,奇襲,上甘嶺,奇襲白虎團,連心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