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來越多的明星湧入話劇舞台,話劇表演與影視劇表演有何不同
越來越多的明星湧入話劇舞台,話劇表演與影視劇表演不同的點有這些:首先,話劇表演是現場表演,表演難度更大。其次,話劇表演的收入比影視劇表演收入少得多。
隨著張真源也涌進了話劇舞台,不少的人都在想話劇舞台究竟有沒有底線,畢竟張真源本人比較年輕,而且他也是一名男團成員,這也就讓人以為進入話劇舞台很簡單。然而事實上我們的認知與話劇的真實情況恰恰相反,話劇其實表演起來很有難度,這導致了不少話劇演員去從事影視劇表演,更加輕松,而且演技也更好。盡管話劇更難,但話劇演員的收入要比影視劇演員少得多。
㈡ 《雷雨》明星版話劇的演員有哪些
《雷雨》是曹禺名作,《雷雨·後》則是曹禺之女、劇作家萬方的最新力作。製作方表示,選擇兩部劇目連台演出的原因,不僅是二人的父女關系,更重要的是萬方的筆觸傳承並發展了曹禺先生在時代變遷中體察人性、關注人真正命運的戲劇高度。而這對現今所有戲劇人,以及所有經歷過疫情的人們而言,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具有意義。
劉愷威演周萍
作為《雷雨》故事中的關鍵角色,新版周萍的戲份落到了劉愷威身上。劉愷威表示,選擇加盟話劇是出於追隨演員初心,重新塑造自己考量,他希望從「連台戲」開始更多的為大家帶來具有文化感、品質感的作品。據了解,在疫情之前,連台戲原計劃6月1日開始排練,5個月的排練加巡演總耗時8個月。因此,劉愷威在去年確定出演周萍後就全身心投入,推掉了眾多工作邀約,背台詞、陪家人,安心等待進組排練,可謂誠意十足。
何賽飛與史可
連台戲《雷雨》《雷雨·後》的女演員一樣引人矚目,她們是四位影後級實力派:在《雷雨》《雷雨·後》中扮演魯侍萍的演員是百花獎影後何賽飛,在《雷雨·後》中扮演繁漪的是羅馬尼亞電影節影後史可;在《雷雨》中扮演繁漪的是紐約洛杉磯(NYLA)國際電影節影後孔維;在《雷雨》中扮演四鳳的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後呂星辰。
孔維與呂星辰
四個影後一台戲,已經相當令人期待,比如何賽飛,台下美得不可方物,舞台上讓周朴園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女人非她莫屬;史可,舞台之下是氣質女王,舞台之上的氣場簡直是「氣吞山河」;孔維,中國電影藝術表演學會「學會獎」獲得者,演過央華的《新原野》《北京人》,是最熟悉曹禺、萬方筆下人物的實力派「大青衣」之一;文藝影後呂星辰,台下活力四射,台上青春洋溢,給人春天一樣的氣息。
佟瑞敏在《雷雨》《雷雨·後》中飾演周朴園
大家長周朴園的扮演者則是著名表演藝術家佟瑞敏,曾獲得第二屆中國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等榮譽,他還曾任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挖掘並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影視表導演人才。在戲劇表演方面,佟瑞敏曾與秦怡、呂恩、白楊共同合作主演話劇《清宮外史》,在大型史詩劇《孔子》中飾演孔子,話劇《瞿秋白》中飾演瞿秋白。
據悉,連台戲《雷雨》《雷雨·後》首演將於12月23日至12月27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亮相。
㈢ 演藝界有哪些演員是由話劇演員轉型做影視劇演員的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位演員,而且演技也是十分精湛的,把角色的神態,動作都可以拿捏的非常精準的一位演員,外表也長得非常帥氣,很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這位演員就是郭京飛。
㈣ 孫道臨,是多才多藝的電影表演藝術家,「60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孫道臨,這是一個中國電影史上少見的非專業高學歷,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既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朗誦藝術家,還是作家、詩人。
他畢業於燕京(北京)大學哲學系,精通英語,可以讀原版的哲學譯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那是他大學時讀的最多的東西。
孫道臨原名孫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於北京,就讀於北京崇德中學和燕京大學。2007年12月28日上午8點59分,因心臟病突發,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孫道臨是中國電影藝術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他在一百多部舞台劇和影視劇中,塑造了「覺新」、「李俠」、 「肖澗秋」、「江梅清」、「李四光」等一系列藝術形象,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道臨榮譽:
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影演員劇團副團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華夏影業公司藝術總監、中國朗誦協會會長。
孫道臨主演的電影獲獎情況:
1957年,文化部1948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烏鴉與麻雀》、《渡江偵察記》,獲一等獎;1979年,《李四光》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大獎;2002年,《詹天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
1995年「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活動中,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男演員獎),《早春二月》獲中國電影90年優秀影片;1995年他還獲得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
2000年8月,中國電影「百年十佳」的二十四萬張選票,選出了「我最喜愛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演員、電影歌曲」的「百年十佳」,孫道臨獲得「最喜愛的中國電影演員」稱號。
2005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話劇 :
1939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燕京劇社參與話劇表演《窗外》(獨幕劇)。早年在燕京大學就讀哲學系時,就踏入了表演藝術生涯。
當時,他的好友黃宗江正自譯了獨幕話劇《窗外》,力邀孫道臨出演。學藝術的打動了學哲學的,孫道臨答應試試看,想不到演出一舉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他又演了《雷雨》、《鍍金》、《生死戀》等話劇,成了名揚全校的瀟灑小生。
孫道臨第一次出演電影:
1948年春節,孫道臨演出黃宗江新作《大團圓》,該劇被准備在上海創辦清華影業公司的金山看中,成了清華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而孫道臨也跟隨此片踏上了電影銀幕的生涯。
從此,他塑造了《烏鴉與麻雀》中的華先生、《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不夜城》中的張伯韓、《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雷雨》中的周朴園等一個個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銀幕形象。
孫道臨第一部導演電影作品:
《詹天佑》。以後,又自編自導電影《雷雨》,並自演周朴園。《非常大總統》,自演孫中山。
「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
1963年,他主演電影《早春二月》。此片在當年風靡一時,孫道臨扮演的英俊善良的風流才子蕭澗秋,傾倒了無數男女影迷。 社會 上曾掀起了一陣「蕭澗秋旋風」,有的人跑遍上海,為的就是覓一條他圍的豆綠色圍巾,尋找一種勾人心魄的小資情調。
該片讓孫道臨成為了「六十年代最瀟灑的男人」。他在片中的裝扮被當時的影迷們瘋狂模仿,尤其是那條豆綠色的長圍巾,一度引領了當時的男裝潮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軍人系列作品:
孫道臨出演的電影,可分文人系列和軍人系列作品,其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影響更大。
《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連長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他的激情演繹,在觀眾中反響強烈。
此後,他戲路貫通,演兵不斷,《南島風雲》中的游擊隊長、《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軍人出身的地下黨員、《紅色的種子》中的政委、《51號兵站》中的指導員……組成了他在銀幕上的「軍人系列」。
孫道臨第一次文學作品發表:
1935年創作短篇小說《母女倆》,在北京崇德中學刊物《崇德學生》上發表。後又寫了《獨往》、《幻象》、《光與劍》、《我的戀人》等抒情詩。
前幾年網路上較為流傳的一首他寫的《風的預感》:
1997年,孫道臨的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走進陽光》收集了孫道臨從學生時代直到1997年的作品。全書分為影壇記事、情懷追思、出訪雜感、藝苑漫步、詩文舊作五個部分,雖然不是自傳,不過也可以說是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他在書中寫道:
孫道臨精通英語。他還改編過經典小說《呼嘯山莊》和美國劇本《死路》,並翻譯了美國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和捷克電影劇本《黎明前的戰斗》。
孫道臨朗誦作品:
晚年的他更多的是在舞台上用渾厚而獨具感染力的嗓音,朗誦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詩篇。
他錄制的《唐詩欣賞》、《西洋愛情詩》、《莎士比亞戲劇片斷朗誦》等磁帶,深受群眾的歡迎。
1988年,孫道臨應舊金山美國藝術劇院特邀,參加為紀念美國劇作家奧尼爾誕生100周年的話劇《馬可百萬》的演出,他用英語扮演元朝皇帝忽必烈汗這個角色,其戲份極重,僅次於男一號馬可·波羅。
孫道臨配音作品:
《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列寧在1918》中的捷爾任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茹可夫等二十餘部外國影片配音。
為《王子復仇記》配的哈姆雷特是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准教材,是億萬觀眾公認的外國影片的華語配音典範。孫道臨在這部電影的配音中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後人難以超越,連他自己再也沒有能超越。
孫道臨配的哈姆雷特,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在此基調上,各種情緒起伏上下,流轉跌宕,令人耳不暇聞。從一出場的疑惑憂傷,到鬼魂告白後的悲憫激憤,裝瘋賣傻時的冷嘲熱諷,海濱獨白的浩瀚思慮,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顛,表現出驚人的節奏和情緒控制能力,其專業技巧和素養當世少有人能及。
孫道臨主要電影作品:
《詹天佑》(2001,導演)
《繼母》(1992)
《非常大總統》(1986,兼編導)
《雷雨》(1984,兼編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1982)
《李四光》(1979)
《早春二月》(1963)
《51號兵站》(1961)
《革命家庭》(1960)
《萬紫千紅總是春》(1959)
《紅色的種子》(1958)
《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
《不夜城》(1957)
《春天來了》(1956)
《家》(1956)
《南島風雲》(1955)
《渡江偵察記》(1954)
《女司機》(1951)
《民主青年進行曲》(1950)
《烏鴉與麻雀》、《大雷雨》(1949)
《大團圓》(1948)
孫道臨表演藝術風格:
表演深沉、自然,含蓄,內斂,嗓音渾厚,吐字清晰,感情豐富。
孫道臨電影藝術館:
位於浙江嘉善縣,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影藝術家名字命名的綜合性電影藝術館,2003年立項,2007年開館。藝術館分為陳列展覽和電影放映兩大區域,建築面積達7000平方米,包括孫道臨生平陳列、中國電影史回顧陳列、600平方米的場景式展示廳、4個電影放映廳等。
孫道臨家人:
父親:孫文耀,浙江嘉善人,13歲考上秀才,後在上海法國天主教會辦的震旦學院學習西學,主攻土木工程,曾留學比利時。歸國後,在京漢鐵路長辛店鐵路工廠取代法國人做廠長,後到北洋政府交通部擔任技正(即總工程師)兼考工科長。
孫道臨母親叫范念華,來自嘉善富家。
孫道臨夫人:王鳳娟。1926年12月生於浙江嵊縣黃澤鎮坑邊村。越劇王派創始人,越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上海越劇院小紅樓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王鳳娟唱腔平易質朴,流暢自然,表演上以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戲路寬廣,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台形象。其代表作《孟麗君》、《紅樓夢》、《追魚》、《春香傳》,樹立了孟麗君、林黛玉、鯉魚精、春香等經典光彩的藝術形象。
女兒:孫慶原。生於1964年10月,為慶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因而取名孫慶原。曾留學德國。1987年,孫慶原赴德留學,職業不詳。孫慶原說過:不坐享父母的榮譽,不仰賴父母的名望,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孫慶原丈夫在德國公司工作。他們有一個女兒朱凱佳 。
孫道臨在自己創作的《走進陽光》一書中,有這樣的話:
孫道臨之所以能在演、導、誦等方面都表現出別樣儒雅和非凡才情,成為一道「永不消失的電波」,不僅是藝術追求的篤定,更在於他敏而好學,胸有詩書的文、哲修養。
如果沒有演戲,他也許會是個詩人。如果不是詩人,也許會是個學者。孫道臨去世時,靈堂里播放著舒伯特的樂曲。「孫道臨是一首詩,是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寫的詩。」
說明:本圖文系根據網路和有關書面資料整理編輯而成
㈤ 目前,都有哪些演員加入中國國家話劇院
目前,張奇虹、游本昌、雷恪生、薛殿傑、唐國強、李雪健、馬迎春、陳強、查明哲、韓童生、王曉鷹、楊青、劉威、劉佩琦、倪大紅、許文廣等已經加入了中國國家話劇院。
㈥ 中國話劇院有哪些演員
1、丁嘉麗
丁嘉麗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被分配到中國話劇院工作。
1986年,參演首部電影《山林中的頭一個女人》,憑借塑造的「大力神」形象奪得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1991年,憑借電影《過年》榮獲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1993年以《無人喝彩》榮獲第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
2021年,參演鄉村題材電視劇《鮮花盛開的山村》。2021年,參演電視劇《武當一劍》。10月,出演電影《石獅愛情故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