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
觀眾的原因和影視公司的原因
類型電影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萊塢曾占踞統治地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電影也都是以類型觀念作為影片製作的基礎觀念的。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疇、種類或形式。
好萊塢全盛時期所特有的一種電影創作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即按照不同的類型的既定要求而創作出來的影片。
包括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類型電影三個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節(如西部片的鐵騎劫美、英雄解圍)、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貧苦人家的女孩)、圖解式的造型(如預示凶險的宮堡或塔樓)。
特點
類型電影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具有如下特點:影片創作者必須嚴格遵守製片人為他指定的影片類型的基本規定,即:1.公式化的情節。2.定型化的人物。3.圖解式的視覺影像。
類型電影的製作根據觀眾的心理特點,在一定時期內以某一類型作為製作重點,即採取所謂"熱潮更替"方式。在人們厭煩了西部片之後,便換上恐怖片,然後再繼之以其他類型影片,如此周轉不息,反復輪換。
在諸多的影片類型中,最有典型性的是四個類型,即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類型電影作為一種拍片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它的規定性和對影片創作者的強制力,只有在以製片人專權為特點的大製片廠制度下才有可能發生作用。
因此,隨著大製片廠制度在五十年代以後的逐漸解體,類型電影也趨於衰落,各種類型之間的嚴格界線趨於模糊,愈來愈成為一般意義上的樣式劃分了。
㈡ 電影有哪些類型
記錄片、戰爭片、歷史片、傳記片、體育片、
科幻片、魔幻片、奇幻片、文藝片、音樂片、歌舞片、動漫片、
西部片、武俠片、古裝片、動作片、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家庭片、倫理片、
恐怖片、驚悚片、冒險片、犯罪片、懸疑片
(2)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 三四十年代在好萊塢曾占踞統治地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電影也都是以類型觀念作為影片製作的基礎觀念的。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疇、種類或形式。
好萊塢全盛時期所特有的一種電影創作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即按照不同的類型的既定要求而創作出來的影片。包括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
類型電影三個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節(如西部片的鐵騎劫美、英雄解圍)、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貧苦人家的女孩)、圖解式的造型(如預示凶險的宮堡或塔樓)。類型電影的特徵是文化價值上的「二元性」、重復性和可預見性。
類型 電影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具有如下特點:影片創作者必須嚴格遵守製片人為他指定的影片類型的基本規定,即:1.公式化的情節。2.定型化的人物。3.圖解式的視覺影像。類型電影的製作根據觀眾的心理特點,在一定時期內以某一類型作為製作重點,即採取所謂"熱潮更替"方式。
在人們厭煩了西部片之後,便換上恐怖片,然後再繼之以其他類型影片,如此周轉不息,反復輪換。在諸多的影片類型中,最有典型性的是四個類型,即喜劇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類型電影作為一種拍片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它的規定性和對影片創作者的強制力,只有在以製片人專權為特點的大製片廠制度下才有可能發生作用。因此,隨著大製片廠制度在五十年代以後的逐漸解體,類型電影也趨於衰落,各種類型之間的嚴格界線趨於模糊,愈來愈成為一般意義上的樣式劃分了.
㈢ 為何高分電影總是真實故事改編和傳記類的較多
首先可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劇情真實能引起人的共情,並且能夠被選中改編成電影的故事一定是有自己深刻的內涵,真實的故事有著真實的力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有獵奇的心理,對於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總是會有好奇,並且這些高分電影總是有著打動人心的正能量。
再比如米克·傑克遜執導的《自閉歷程》就是根據一位畜牧學家坦普·葛蘭汀的真實經歷而拍攝,講述了主角從一位自閉症患者最終戰勝自己糾結的內心世界,最後成為知名學者,看過這部電影觀眾會覺得人最大的對手還是自己,只有自己能給予內心最強大的力量。所以這類傳記類的電影對於觀眾的力量是十分重要而珍貴的。
㈣ 類型片產生於好萊塢的原因是什麼
一戰過後,美國電影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越歐洲,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廉價的鎳幣影院將電影推廣到工人、移民等美國工薪階層當中,平民成為城市電影觀眾的重要組成部分。
製片、發行和放映的一體化的核心工業模式降低了電影製作的成本與風險,保證了好萊塢在電影行業的壟斷地位,與之相呼應的,以類型為核心的橫向生產模式應運而生。製片廠制度、明星制度和類型創作共同將造就好萊塢「黃金年代」的類型電影打磨成型。
九十年代後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於是乎才出現了所謂的「美國大片」。
(4)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類型電影的出現、發展與成熟都源自電影本身的演變與發展。在電影發明之初,強調雜耍、表演等視覺奇觀以產生直接的感官刺激的影片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很快,電影便同傳統的藝術形式—文學產生了更為緊密的聯系。長片又稱故事片)的出現,象徵著復雜故事和更精緻的敘事技巧成為創作必需。
主題故事以及與之匹配的以連續性剪輯為核心的敘事語言成為主流,它們旨在消除吸引力電影直接、即時的快感輸出,以敘事邏輯組織鏡頭和場面調度,突出故事的人物和行動。電影不再是跳躍、開放的奇觀串聯,而是被封閉的虛構世界所取代。
這種帶有價值預設,以敘事為中心和剪輯主導的電影形態在好萊塢建立了起來,但它此時還不能被稱為類型電影,類型電影是一種更復雜、更規范和更成熟的敘事電影;
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同古典好萊塢工業體系的成熟才步入正軌在類型電影的語境中,不同的主題和故事被按照西部片、歌舞片、黑幫片等序列歸類整合,製片廠得以通過「類型這一系統將影片「標簽化」,不同的標簽對應著不同的受眾群體。
類型電影通過聚焦於一個主角的特定長度的故事,在特定的製作標准下應用特定的拍攝手法、剪輯與配樂,得以創造出一個預先設定的、完整無缺的想像世界,觀眾則與好萊塢電影工業正是通過這個被創造出的世界來進行溝通。
㈤ 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
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 ) 。
A.商業票房
B.觀眾
C.信仰
D.以上都是
正確答案: AB
商業票房指電影或戲劇的商業銷售情況,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在現今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
㈥ 最新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
類型電影首先形成的原因包括( ) 。A.商業票房B.觀眾C.信仰D.以上都是正確答案: AB
㈦ 電影是通過什麼原因產生的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過程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實驗電影是誰發明的?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兄弟!」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愛迪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愛迪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㈧ 淺析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
畢業論文無論對普通大學畢業生還是成教畢業生都是個撓頭的問題,開題報告、參考文獻等等都是讓人十分煩惱的事情,下面YJBYS我為大家帶來本科畢業論文,歡迎閱讀!
摘要 :現實主義理論和實踐在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為社會中的某一個階層或者群體代言的,而且,它們都為現實主義美學理論增加了新的富有時代性的內涵。電影類型化是電影工業發展的結果。電影在產業化的進程中,也越來越重視電影的類型化特點。現實主義的創作是電影創作的趨勢,但是在電影創作中不能把這兩個概念割裂開來。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的概念,之後通過一部電影說明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 :現實主義電影;類型電影;主題;造型;表現方式
在電影創作中,現實主義電影和類型電影是兩大主流創作模式。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主要以反映客觀生活為主,而類型電影則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創作具有典型特徵的電影。兩者在創作方式上雖有不同,但是我們在電影創作中卻不能將這二者割裂開。現實主義電影強調較高的藝術性,但是可能會忽略觀賞性;而類型電影在牢牢抓住觀眾的胃口的同時可能會降低其藝術性。如果在電影創作中將二者結合起來,會使電影的整體質量上升一個層面。
一、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的概念
1.現實主義電影
“現實主義”這個術語最初是指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電影誕生於1895年,是所有藝術中最年輕的一個藝術門類。“現實主義”這個術語最初在電影上的運用,只是一種術語的移用。作為一門用光影反映現實、表現生活的科技藝術,電影的現實主義表現與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的表現方式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最初的卓別林默片電影到英國的紀錄電影運動、法國的詩意現實主義、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一直到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現實主義的高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無不貫穿著一種理念: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凸現為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的隔閡,人與自身的靈魂掙扎等等。
2.類型電影
“類型電影”是按照不同類型的規定要求製作出來的影片。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萊塢曾占踞統治地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電影也都是以類型觀念作為影片製作的基礎觀念的。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題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疇、種類或形式。類型電影作為一種影片製作方式具有如下特點:影片創作者必須嚴格遵守製片人為他指定的影片類型的基本規定,即:(1)公式化的情節。(2)定型化的人物。(3)圖解式的視覺形象。類型電影的製作根據觀眾的心理特點,在一定時期內以某一類型作為製作重點,即採取所謂“熱潮更替”方式。
二、電影中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電影的意義在於客觀如實的反映生活,關注民生,關注現實,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典型的社會形象,真實細膩。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己詮釋的現實主義理念;一部所謂的現實主義影片所表現的現實也必然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現實,不可能囊括整個人群。這樣,現實主義在概念上就具有了模糊性。一種觀點認為,只要表現了大多數人的真實,就是一種現實主義。可是,問題又隨之而來,大多數人是指哪些人?是大多數的生活在社會下層的普通百姓?還是掌握了權利、知識話語權的群體?如果是普通百姓,他不掌握話語權,而從事電影的人大多是有知識的文化群體,身份確認上與這些普通百姓存在著隔閡,能很好地表現他們的生活現實和真實想法的影片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是掌握了話語權的知識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人數上的小眾,這就與大多數人的界定相違背。這樣,現實主義的概念就被縮小了。下面我就通過一個例子來說說現實主義電影。
最近連看了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前南斯拉夫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電影具有很多西方電影慣有的特色:敘事簡潔明了,對白清晰,或言簡意賅,點到為止,或話外有話,餘音繞梁,甚至讓人腦筋急轉變後,又恍然大悟,會意在心。《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中國曾紅極一時,這部影片真實的反映了二戰期間納粹入侵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人民奮勇反抗的故事。與很多中國的反映抗戰時期的電影不同的是,中國的抗戰題材電影把人都描寫成了神,而這部電影中則充滿了智謀、勇敢、背叛、偽裝。貫穿其中的懸念就是神秘的游擊隊員瓦爾特。他指揮著游擊隊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卻來無影去無蹤,連他的隊員都找不到他。電影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跟蹤和偽裝,當然還有反間計。德國軍官偽裝成瓦爾特,游擊隊員偽裝成德國士兵等等。影片感人至深,人物有血有肉,影片不論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個個真實可信。在人物塑造方面,沒有沿襲某些革命題材影片把革命者神話、公式化,把敵人愚化、嘴臉化的舊模式。影片中的革命者沒有慷慨激昂的說教,他們只有默默地行動。影片正面人物台詞不多,而反面人物也都非頤指氣使。這部電影讓我最感動的就是看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團結,游擊隊員到處都是。本片不乏精彩之處。比如納粹設圈套讓民眾前來認領被他們大四的游擊隊員的屍體時,身為游擊隊員的修表匠與瓦爾特帶領群眾走向親人的屍體,他們強忍痛失親人的巨大悲傷,抱定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昂首挺胸的走向法西斯的槍口,這種精神讓我感嘆;再比如修表匠冒充瓦爾特,慷慨赴死。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一去不歸,毅然慷慨赴死。修表匠倒下的時候,和平鴿驟然飛起,表達了人類為和平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境界;又比如影片結束時黨衛軍上校的一句話:看,這座城市,他就是瓦爾特。薩拉熱窩就是瓦爾特,南斯拉夫就是瓦爾特,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就是瓦爾特,這就是正義。本片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充分揭示出戰爭狀態下的“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性,從而使觀眾在觀賞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表象時,所獲得的常常是超出其日常經驗之外的、或另其驚異的或另其意外的審美體驗。
三、現實主義電影與類型電影的聯系
㈨ 美國類型電影有什麼特徵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好萊塢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當時嚴格的審查制度使好萊塢的類型片主要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 3個方面。喜劇片的佳作首推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1921)、《淘金記》(1925)和《馬戲團》(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將軍》(1926),勞埃德,H.的《大學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車》(1923)、《鐵騎》(1924)和《小馬快郵》(1925)等,歷史片有地密爾的《十誡》(1923)和《萬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風雨中的孤兒們》(1922)
第二個時期是一戰之後好萊塢電影中的特殊現象——真正意義上的類型影片,在30年代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類型片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喜劇片、鬧劇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類型相繼出現並得到繁榮發展。類型電影是美國經濟、社會和文化需要的直接產物,它們中成為經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禮帽》(1935)、《風月無邊》(1936)和《齊格飛大歌舞》(1936);盜匪片《小愷撒》(1931)、《公敵》(1931)、《疤面人》(1932)和《嚇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蘭肯斯坦》(1931)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好萊塢的類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紀錄片,如有柯蒂斯的《勝利之歌》(1942)、《卡薩布蘭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顧柯的《費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約克軍曹》(1941);希區柯克的《破壞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馬爾他之鷹》(1941);H.金的《皇家空軍中一名美國佬》(1941);朗格的《劊子手也死亡》(1943)和《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劉別謙的《生死問題》(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麥卡里的《與我同行》(1944);邁爾斯東的《鼠與人》(1940)、《北極星》(1943);I.匹查爾的《月落烏啼霜滿天》(1943);普雷明格,O.的《勞拉》(1944)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好萊塢類型片則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七八十年代好萊塢類型片電影中,家庭和婦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視,比如艾倫,W.的《安妮•霍爾》(1977)和《漢納姐妹》(1986);阿爾特曼的《三個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礦工的女兒》(1980);R.本頓的《克萊默夫婦》(1979);J.L.布魯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馬佐爾斯基的《一個未婚女人》(1978);M.雷德爾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羅斯的《轉折點》(1977);齊納曼的《朱莉亞》(1977)等。
九十年代後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於是乎才出現了所謂的「美國大片」。
㈩ 類型電影的認識
電影和電視都是現代科技的綜合成果,其誕生、改進、提高、完善與普及,以至形成為世界性的產業,無一不依賴於當時的科技進步。因此說「影視科技是整個影視產業的先導」,這不是誇張,而是事實。在人類的藝術發展史上,沒有哪一門藝術像影視藝術這樣與技術手段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一部電影的發展史,也同時是一部電影技術史,從電影媒介誕生的第一天起,電影就與當時的高科技聯姻,其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是因科學技術進步的帶動而實現的。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單聲道到立體聲,從窄銀幕到寬銀幕再到球幕電影、環幕電影、立體電影等,無不是如此。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對電影語言的創新,甚至對電影美學觀念的演變,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本文將結合電影技術革命的概況,探討電影技術對電影觀念和影像的影響,以及在這種形式的影響下,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 電影技術革命的回望與影響
世界電影發展100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電影技術革命,必然
1 / 23
1/23頁
會導致電影的觀念革命和影像革命。到目前為止,可以公認的世界電影史上有三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分別是:活動影像——技術使現實變成了影像。早期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活動視鏡」和許多同類發明的基礎上成功發明了「活動電影機」。1895年12月28日放映了其拍攝的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影片,如、、等,開創了電影一個偉大的時代。早期的這些電影由於受當時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無論是在畫面質感、表現方式還是在鏡頭語言等方面都相對比較粗糙。但畢竟這些早期電影將當時生活的現實面貌搬上了銀幕,為今後電影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藝術形式開辟了道路。
有聲電影——技術奠定了電影的視聽方式。在愛迪生所研製成功的有聲電影機的基礎上,1927年10月,華納兄弟公司出品了有聲電影,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電影這位偉大的啞巴終於發出了讓人為之震撼的聲音。電影聲音的出現,解決了之前銀幕畫面無聲與寂寞的問題,對畫面是一種促進,也是一種影響,尤其對電影風格與觀念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電影的聲音,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喚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想,並越來越多地被藝術家們充分重視和利用,最終與畫面一起感染和影響觀眾。著名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在影片中就善於運用聲音來渲染緊張、激烈的氣氛,製造懸念氛圍。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
2 / 23
2/23頁
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
彩色電影——技術改變了感知世界的形式。由於彩色膠片製作技術的發明和推廣,1935年,美國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從而使色彩真正作為一種元素、手段、風格進入了銀幕世界。電影色彩的運用,增加了電影對自然世界的再現和表現能力,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增強了電影的視覺效果,從而彰顯了電影的藝術風格。畫家出身的電影大師黑澤明對於色彩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