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藏戲的文化歷史來源於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蠻夷無百年國運。
有孩子說了,胡說,清朝好幾百年呢。但是,清朝的好幾百年,滿文書籍還留存多少?實際是他們已經全部漢化了,除了保留了自己的服飾特點,文化上已經完全漢化,學習漢家禮制學習漢文化,實際上已經是漢人了。
元朝還不是不到一百年就被趕回草原放羊了,你跟我學,你變成漢人,你不跟我學,你統制不了我們。
故,蠻夷無百年國運。
我們中華民族之所淵源流長而不絕於歷史就是我們是一個不斷融合的民族,民族的大融化故然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同樣讓很多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
但唯一有一個民族的文明足以跟漢文明相媲美的就是藏族文明
文字是體現智慧的最佳代表,沒有語言和符號,就沒有人類文化。人類社會中的許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過語言和各種符號系統來相互傳遞的。藏族的文字歷史很悠久藏族語言的使用范圍,不僅限於我國境內的三大藏區和其他地區。除我國之外,如不丹王國、錫金王國和尼泊爾王國等國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語。
有句話我在某個歷史課聽過:漢族有多少書,藏族就有多少書。
Ⅱ 藏戲的重點是什麼
「雄」是正戲,先由「溫巴格更」(即戲師)用快板韻白介紹故事情節、地點、環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後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
其表演形式為:全體演員,不論是否扮演劇中角色,全部出場,圍成半圈,輪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餘時間參加伴唱和伴舞。
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戲師介紹一段劇情,然後由一個角色出來演唱一段,然後所有演員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環。其演出不分幕和場次,劇情講解者和伴唱伴舞實際上起著分幕的作用。
拓展資料: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網路-藏戲(傳統戲劇)
Ⅲ 藏戲的來源
源自一個美麗的傳奇故事:當時雅魯藏布江上沒有渡橋,想渡江的人們被咆哮的江水淹死不少,有個和尚心懷宏願,要在江上建橋,天緣所致,讓這位名叫唐東傑布的和尚遇到了七位貌美如仙、能歌善舞的姑娘,就組建戲班走遍雅魯藏布江流域,籌資建橋。
歷時幾十年橋建好了,藏戲也就隨之形成了。
迄今,現存的白面具藏戲的藝術形式中,仍然可以進一步發現和了解當時人們披著各種獸皮,模擬動物的吼叫聲,演出一些簡單的狩獵等為故事內容的歌舞劇的情景。
(3)格薩爾藏戲入圍哪些電影節擴展閱讀:
藏劇的演出服裝十分簡單,表演從頭到尾僅為一套,中間不再更換。演員一般也不用化裝,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劇表演在表現底層勞動人民的角色時常在臉上抹糌粑面或鍋煙黑。
西藏和平解放後,尤其是自治區藏劇團成立後,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過多方面嘗試,如將面具上的圖案直接搬到臉上,成為一種臉譜;或比照壁畫上的人物形象來化裝;有時也使用話劇的化裝方法。但藏劇自身具有的傳統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來。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覺仁」;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Ⅳ 藏戲有哪些歷史變化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起源之四: (來自於新課標人教版6年級下冊語文百花園五《藏戲》)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雄謝巴」:藏戲中專門的劇情介紹人,在幕間作簡要介紹。
編輯本段發展情況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勵。
編輯本段今日藏戲
藏戲的改進 藏戲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自治區政府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負起傳承和發展藏戲的任務,先後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薩雯蚌》《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同時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劇團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台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台,有了燈光、布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弦樂伴奏。20世紀80年代以後,青海藏劇團在黃南成立,創作演出了《意樂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優秀劇目,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新的劇目為黃南藏戲帶來了新的活力,如《意樂仙女》的伴奏,既有六弦等藏族傳統樂器,又加入以民樂為主的大型現代混合樂隊,在形成間奏的氣氛音樂的同時,可以直接為唱腔伴奏,改變了西藏藏戲用一鼓一鈸只為舞蹈和表演動作壓節奏,很少為唱腔伴奏的狀況。改進後的黃南藏戲布景和舞台美術富麗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編輯本段瀕危現況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制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不過近年來,藏戲和內地的戲曲劇種一樣,在時代的變革中陷入了與現代藝術和娛樂形式爭奪觀眾和演出市場的競爭局面。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才斷檔、傳統表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面臨的危機,急需制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Ⅳ 藏戲在什麼是後開始的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拉姆」(意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湯東傑布傳》載,湯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湯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自十七世紀起,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發展情況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對民間著名的職業、半職業戲班演出的劇目,包括腳本、演出形式、唱詞等審查控制十分嚴格;對每年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戲班出場的先後順序、演出劇目均有嚴格規定;對具體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廈的意圖對每一個劇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規范,凡違反或不能達到要求的,均要面臨嚴厲處罰。藏戲藝人大都是農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勞動和流浪賣藝為生。唯一受官方直接管理的覺木隆巴(藍面具戲演出戲班),也只有可在全區各地流浪賣藝的權利,每到冬季,也有一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由演員自謀生路。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即找覺木隆巴聯系,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工委負責人張國華、譚冠三、范明等領導先後看望了覺木隆藏戲藝人。覺木隆巴戲師扎西頓珠曾於1951年代表藏劇藝人向張經武等提出請求,希望正式建立革命的藏劇團,以獲得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抵拉薩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時,覺木隆巴找到代表團匯報戲班情況,並組織演出了藏劇,受到稱贊。從此工委宣傳部和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就經常組織覺木隆巴在各種重要場合演出藏劇。西藏工委還於1956年組織部分藝人隨西藏文藝代表團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演出結束後,覺木隆藏戲特技演員次仁更巴還被留下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團的成員,於1957年3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他主演的《西藏熱巴舞》獲聯歡節銀質獎章。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藏戲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該年四五月,扎西頓珠從家鄉趕回拉薩,向人民政府遞交報告,要求將覺木隆巴改編為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藝術團體。獲准後,他將流散西藏各地的四十多位覺木隆巴藝人找了回來,於同年八月成立了拉薩市藏劇隊。同年十月一日,藏戲隊以劇目《文成公主》參加了慶祝建國十周年專業文藝團體獻禮演出活動。1960年西藏歌舞團成立,藏戲團成為其中三個演出團體之一。1962年,西藏藏劇團成立。到1966年,西藏藏劇團陸續上演了《文成公主》、《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諾桑與雲卓》四個大型傳統劇目和《蘇吉尼瑪》、《白瑪文巴》的片段;創作了《解放軍的恩情》、《幸福證》、《農牧交換》、《英雄占堆》、《血肉情誼》等一批中小型現代戲劇目。1980年年初,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演出了大型傳統劇目《文成公主》。同年五月,西藏自治區舉辦了首屆業余藏戲會演,二百多位代表不同風格流派的藏劇演員演出了《卓娃桑姆》、《諾桑法王》、《蘇吉尼瑪》等傳統劇目和《雪山小英雄》等現代劇。同年,自治區藏劇團改編排演的藏劇《朗薩雯蚌》,並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受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部的獎勵。
Ⅵ 藏戲的特點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隨心所欲,沒有舞台。與群中圍在一起,優哉游哉。 【藏戲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戴面具演出
舞台簡朴,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
開場、正戲、結尾程式固定,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 .
Ⅶ 格薩爾王是干什麼的
格薩爾王,相傳是連花生大師的化身,一生戌馬,揚善抑惡,宏揚佛法,傳播文化,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名揚四海的《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
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生於公元1038年,歿於公元1119年,享年81歲。格薩爾自幼家貧,於現阿須、打滾鄉放牧,由於叔父間離,母子泊外,相依為命。16歲賽馬選王並登位,遂進住嶺國都城森周達澤宗並娶珠姆為妻。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嶺國領土始歸一統。格薩爾去世後,嶺蔥家族將都城森周達澤宗改為家廟;其顯威迭事和赫赫功績昭示後人不斷。嶺蔥土司翁青曲加於公元1790年在今阿須的熊壩協蘇雅給康多修建了「格薩爾王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原址處重建為「格薩爾王紀念堂」。格薩爾紀念堂64根樑柱、16根通天柱構成主體構架,四周以牆相圍,堂正中塑格薩爾王駿馬馳騁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馬戰神,正牆左右方塑嶺國十二大佛,其左右兩邊分立將士如雲及烈女翩翩。整個紀念堂莊重典雅,雄奇壯觀,實乃憑吊覽古的盛殿。
格薩爾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驅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輝業績,早在十至十一世紀,就在我國有雪域之稱的西藏草原、風光綺麗的青海湖邊、巍峨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孫雀之鄉雲南等省區民間廣泛流傳,至今人民依然懷念歌頌著這位民族英雄。
在很早以前,嶺國出一個窮孩子,起名叫角如,這個孩子在奇異境界里誕生和長大成人。在嶺國英雄雲集,賽馬爭奪王位時,力戰群雄,得勝稱王,尊號為格薩爾。藏語稱甲吾格薩爾納特或格薩爾阿種。格薩爾王一生,充滿著與邪惡勢力斗爭的驚濤駭浪,為了鏟除人間的禍患和弱肉強食的不合理現象,他受命降臨凡界,鎮伏了食人的妖魔,驅逐了擄掠百姓的侵略者,並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國投敵的奸賊展開毫不妥協的斗爭,贏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與幸福。
德格為格薩爾王傳說最集中的地區,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格薩爾英雄典故傳說,單就格薩爾及30員大將的各種活動而命名的就有許多處。
Ⅷ 格薩爾的傳唱千年
看過國家寶藏吧裡面就有這個
可以下載個QQ瀏覽在手機上面
然後在主頁面下拉就可以看到國家寶藏這個專題
或者還可以通過識你所見去識別這個寶藏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