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德烈61塔可夫斯基有哪些電影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後每部作品均獲得眾多國際殊榮,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盧布耶夫》為他最偉大的傑作。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塔氏在電影藝術方面與費里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貳』 跪求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2019年上映的由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由導演父親塔可夫斯基的珍貴自述貫穿全片,並以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相互呼應,娓娓道出電影詩人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片中更罕見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對部份作品的詮釋,為其如夢的影像世界留下註解。
以七部長片、一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為經,對電影藝術的思索及追求為緯,八段章節串起塔可夫斯基的藝術創作與成長經歷,在個人生命的生滅之間,鏡頭下流動的詩性與靈性如禱詞般信仰堅定、永恆不墜。在生命真理和創作意義的叩問之餘,更見證藝術家對故鄉的戀戀不舍。在導演眼中,在時間之流里,父親的身影永遠鮮明。
『叄』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肆』 觀影隨感,塔可夫斯基的七部半電影(上)
終於,從開始接觸到現在,都有兩三年了,把這位大佬導演的七部半電影都過了一遍,有些能勉強看懂一部分,有些是完全懵逼,隨便談點感想。
1,《壓路機和小提琴》
這是處女之作,就是七部半中的那半部,是不到一小時的短片。
在這部當中,導演的風格還沒完全顯現,但在有些地方也還是初露端倪,像是拍雨,拍水,拍嘀嗒聲等,這也是所有作品裡比較有意思得一部。
故事比較簡單,就是拉小提琴的小朋友經常被人其他小孩欺負,開壓路機的工人幫助了他,之後一大一小兩人展開的一段短暫友誼。這也是片名的由來。
故事雖然簡單,也沒什麼深刻道理,但好在拍得有趣,是很容易看進去的一部短片。
比如說開頭不久,小男孩去音樂老師那考試在門外等待的時候,和旁邊的小女孩兩人之間的互動就很有意思,之後還送人蘋果,不得不感慨小小年紀到底厲害啊,我那個時候簡直是屁都不懂,只會玩個泥巴。小女孩本來還是拒絕的,但一個鏡頭過後,蘋果就只剩核了。
又比如小男孩在路上看見一個孩子欺負比他小的孩子,這小男孩居然跑去打抱不平,實實在在裝了一會,然後就被揍了。
在故事的結尾,壓路機司機還被小男孩邀請去看電影,最後小男孩母親不讓去,壓路機司機就被放鴿子了,不過還好,一直喜歡他的女的瞅准機會,做了邀請,這兩人一起去看電影了。雖然小朋友沒來,說不定能有個女朋友。
總體來說挺不錯的,小演員都很萌,雖然現在已經是老大爺了,但電影,卻可以留住一部分時光。
2,《伊萬的童年》
這部是第一部電影長片,是關於戰爭的,不過並沒有什麼大型的戰爭場面,主要是以只有十二三歲的偵察兵伊萬講述的。
電影開始於伊萬的夢,結束於伊萬的夢,伊萬的母親和妹妹都被德軍殺害了,這導致他對德軍的仇恨,也剝奪了他的童年,只有在夢中才會有片刻的美好,那裡安放著他早已失去的童年,而在現實中,卻是滿目瘡痍。
在這部電影開始,之後導演的電影都會表現夢境。
3,《安德烈·魯布廖夫》
三個小時,七個章節,看進去了就好看。
這部是講述修士畫家的,好像很有名的樣子,不過我之前是沒聽說過。但這並不算是一部傳記片,對這位修士畫家的描述也不算多,很多時候他都不是參與者,而只是旁觀者。
電影開始就是一個人乘熱氣球的夢,最後熱氣球落在地上,馬撒丫子翻滾結束,也不知道誰的夢,或者只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表現?
西方的創作,無論是何種藝術,繪畫也好,寫作也好,電影也好,大部分作品說來說去,都是對宗教得闡述,這部就是如此。當然,這也和片中的畫家有關,他本來就是教會的修士,畫的也是宗教繪畫。
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比如同僚對他的嫉妒,權貴之間相互爭奪,受苦的永遠是那些普通人,流浪藝人因為嘲諷官員,被舉報限於牢獄等。
而在最後一章,主角幾乎隱去,大力講年輕人的築鍾。經過連年的一堆破事,修建的大教堂完工,一方面邀請主角前去為教堂繪畫,一方面找工匠澆築教堂的鍾。可是以前的造鍾匠人已經死了,匠人的兒子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告訴來的人自己的父親把所有的經驗和訣竅都傳給自己,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圓滿成功把大鍾做好,而年輕人卻獨自在雨中大哭,在主角懷中述說,原來他根本就沒有訣竅,他老爹什麼都沒告訴他就死了。
在這部電影中,塔可夫斯基的另一個電影特點被解鎖了,那就是黑白與彩色畫面之間的切換。這部電影前面都是黑白的,只有在最後幾分鍾,鏡頭轉到三位一體的畫像,就變成是彩色的了。
這部電影也算是一個分水嶺,之前的電影對觀眾都比較友好,都是能看下去的電影,也很容易能看懂,之後的作品,經過前面兩部半的磨合,導演找到了自己的風格,並開始完全掌握,也是從這開始,之後他拍的電影就需要很大耐性才能看下去。
4,《索拉里斯》(又譯:飛向太空)
如果要說的話,就是漫長,悶。片長接近三小時,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在最後半小時實在忍不住快進了,第二次看的時候才完整從頭到尾開始看起。
這是部科幻電影,改編自小說,好像也叫這個名字,沒看過。
索拉里斯是一個海洋包裹的星球,男主來到星球的研究空間站,發現本來只該有三個人的空間站,卻還有其他人出沒,在睡了一覺之後,自己死了十年的妻子就躺在邊上。
當然男主也是一個狠人,直接哄著把這個媳婦用火箭發射出去。但第二天晚上,又來了一個……
在設定上,索拉里斯的海洋是生命體,可能相當於人的大腦,會在人睡著之後的讀取人的記憶,然後復制出深處記憶的那個人來,他們會造訪記憶的主人,被稱為訪客。
這對宅男來說簡直是天堂,去了之後說不定就能把二次元老婆具象化了,不過復制岀誰並不由你說了算,真要去了誰知道會出現什麼玩意,像電影當中的某個科學家,他的客人就是一個侏儒。
雖然也有人拿這部片和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比較,個人覺得這部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里算一般,而且男主的顏值也不高,女主也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整部片中我就覺得中間那部分男女主一起看的家庭錄像最好,還有就是結尾主角和他母親的夢。
當然也可能我欣賞水平比較低。
『伍』 以下哪部電影不是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
《伊萬的童年》。根據查詢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信息,《伊萬的童年》不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