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關於蘇聯斯大林之戰的電影
[兵臨城下] 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利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利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
這電影是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背景的。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蘇聯內河航運干線伏爾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蘇聯南方鐵路交通的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
德軍在圍攻列寧格勒不久,又於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萬的兵力進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
希特勒的陰謀再次破產了。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號召下,誓死抗敵,人人都投身到反擊
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中去。
德軍集中了40個師的精銳部隊,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把100多萬顆炸彈投向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築幾乎全被炸毀。
9月13日,德軍17萬人,500輛坦克向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聯第62集團軍發起
猛攻。德軍在幾個地段突破蘇軍防線,進入市區陣地。
在這危急的時刻,蘇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蘇聯人民也團結起來,人人手執武器在廢墟
中同沖擊市區的德軍展開搏鬥,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沖上去。一場最為殘酷、最為激烈的
市區爭奪戰開始了。
為了打敗法西斯,俄羅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犧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
神贊歌。
9月14日,爭奪市中心的激戰達到了白熱化的城市。德軍從早到晚沖鋒不止,他們死
傷殘重。據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團軍戰士,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和德軍浴血戰斗。
為了爭奪火車站,德蘇雙方爭奪激烈,一周內火車站13次易手。
為了爭奪被德軍佔領的馬耶夫崗高地,近衛軍猛撲高地東北面的陡峭斜坡,沖入戰壕與
德軍展開了白刃搏鬥,終於把高地奪回。
守衛「巴甫洛夫大樓」的激戰持續了58個晝夜,敵人用火炮、迫擊炮進行射擊,還派
飛機向樓房轟炸,樓房雖被炸得面目全非,卻始終未被摧毀,蘇軍堅守樓房,給敵人一次又
一次的還擊。
一名護士為了掩護傷員,端起機槍消滅了30多個德軍,自己身負重傷,仍堅持到自己
的部隊趕到。
有7.5萬名姑娘,成為高射炮手、無線電兵、衛生員和護士,她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
給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全城的人民和蘇軍密切配合,共同奮戰。拖拉機廠的工人們一
邊反擊敵人,一邊在彈片橫飛的車間里堅持生產。在激戰的九月份里,他們生產了1200
輛坦克和150輛牽引車……在參戰期間,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戰士,到處都是戰場,
希特勒的軍隊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久戰不勝。希特勒原想速戰速決,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頑強反擊,使德軍陷入困境。從9月13日到26日,德軍每天幾乎傷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佔領全城。德軍的士氣一天天低落下去,一個德國士兵在家信中哀嘆:
「我們不久就可以佔領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們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卻同時
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嚴寒的冬季終於來到了,毫無過冬准備的德國士兵陷入飢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凍死,
德國的戰鬥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戰爭的形勢逐漸開始變化。
11月19日,蘇聯紅軍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斯大林發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蘇軍把33萬德軍困在了包圍圈中。德軍彈盡糧絕,他們處在死亡的恐
懼之中。德軍司令鮑羅斯在筆記中寫道:
「士氣低落了,解圍的希望破滅了。越來越疲憊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為自
己尋找避難所,越來越經常聽到關於反抗已毫無意義的抱怨聲。」
鮑羅斯向希特勒發出沖圍撤退的請求。
剛從阿爾卑斯山賞雪歸來的希特勒發來一份急電:不許投降,第六軍團必須死守陣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槍一彈。鮑羅斯陷入萬分絕望的情緒中,垂頭喪氣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軍床上,向希特勒發出最後一份急電:「部隊將於24小時內最後崩潰。」
萬般無奈的希特勒急忙發出一份電令,升鮑羅斯為陸軍元帥,其餘117名軍官也各升
一級。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強德軍將士「光榮殉職」的決心。
接到電令的鮑羅斯徹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癱倒在地上。
2月2日,堅持了六個月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終於結束了。9萬1千多德國官兵,其中
包括鮑羅斯在內的24名高級將領,穿著單薄的衣衫,抓緊裹在身上滿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攝氏度的嚴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
斯大林格勒大戰給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擊,德軍再也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了,他
們一步步後退,開始走下坡路。蘇聯紅軍則開始大反攻,陸續收復了失地,並攻入德國本土。
蘇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從斯大林格勒大戰的勝利中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也堅定了徹底
打敗德國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戰的勝利,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
斯大林格勒之戰的殘酷性在世界戰爭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如此評述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狂轟濫炸:「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平民,摧毀蘇軍士氣,散布恐慌氣氛。」一名德軍軍官在日記里寫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殺人爐灶……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來計算,而是用屍體來計算。」蘇軍指揮官崔可夫回憶說:「我們的部隊在這里經受了從殘酷到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
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占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Ⅱ 求俄羅斯1992那年拍攝的一部名叫《契卡》的,揭露蘇共大清洗的故事片的下載地址。
大清洗的時候,挈卡名稱改為內務部,肅反委員會這些名目,專以濫用酷刑,甚至自己編造假供讓犯人簽字出名,並且接受告密。每一個犯人只要落入這個機器,都必搞出罪來,另外還要供出一堆熟人,有可能越熟的人越倒霉,因為他們會窮追到讓你說出所有認識的人,人的記憶就是這樣,心防被攻破到不顧一切,越熟的名字越記得住也就越說得出。。。幾任領導人干盡壞事,但都在民憤井噴的時候,被處置和替換,就像替斯大林作替死鬼一樣。
就這么點故事。
Ⅲ 斯大林的五次大清洗
1934年12月1日,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對此大做文章,從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進行了對部分原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三次公審。被告人被控與西方國家陰謀刺殺斯大林和其他蘇聯領導人、解體蘇聯以及設立資本主義社會。然而這些審判不是按照當時蘇聯法律進行的,使用的是秘密警察三人審判團。秘密警察以刑訊逼供和被告人家庭成員的手段,迫使被告人認罪。
第一次公審是1936年8月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恐怖中心」等16名被告人的審判,其中格里格利·季諾維耶夫和列夫·加米涅夫是蘇共重要的前領導,16人全部被判有罪處死。
第二次公審是1937年1月,被告17人中包括卡爾·拉狄克等。13人被槍斃,其餘被關入勞改營,這些人很快死於營中。
第三次公審是1938年3月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和右派集團」,其中包括原共產國際主席尼古拉·布哈林、原總理阿列克塞·李克夫、克里斯蒂安·見賴可夫斯基和原秘密警察首領雅戈達本人。所有重要被告人被處死。
此外,於1937年6月還在一個軍事法庭上對一批蘇聯紅軍將軍進行了一次秘密審判,被告人中包括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
在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中的六位政治局成員中,除斯大林本人外,其他五人中四人被處死,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後流亡墨西哥,於1940年被蘇聯間諜謀殺。
從十月革命到1924年列寧逝世期間被選入政治局的七人中四人被處死,米哈伊爾·湯姆斯基自殺,莫洛托夫和加里寧倖存。從1934年參加第17屆共產黨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1108人被捕,幾乎所有這些人死於獄中。
1938年11月17日蘇聯行政委員會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共同發表了《關於關押、檢舉審問和考問的法令》,此後秘密警察發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數秘密警察大規模活動,放棄了死刑的應用。大清洗至此結束。
Ⅳ 求俄羅斯電影 44年8月 講蘇聯衛國戰爭抓叛徒的故事。有給下載或者在線觀看的,高分追加懸賞
今年是蘇聯大清洗70周年。大清洗是蘇聯人民在蘇共領導下的社會實踐中,由斯大林個人錯誤發動的大規模鎮壓反對派運動。在歷時兩年的大清洗中,有上百萬無辜者遭受迫害,它對蘇共、對蘇聯各族人民乃至國際共產主義事業造成了巨大傷害,也是人類20世紀歷史上的重大悲劇之一。
斯大林時代的大清洗悲劇,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背景和制度背景。
列寧創建的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猶如一顆新星刺破蒼穹,劃出人類理想社會的軌跡。但當時的蘇聯,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敵對、仇視的包圍下,猶如汪洋中的孤島。
戰爭結束後,蘇聯長期遭遇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的封鎖、孤立和拒絕承認。它面臨的外來入侵、顛覆、破壞的威脅,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個新生的國家,長期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
因為它是一個工業基礎落後的國家,急於求成的沖動,使它違背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錯誤地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制度所公開宣稱的最根本優勢和特徵之一的民生、福利,被迫作出犧牲。
這個時刻面臨外來侵略、顛覆威脅的國家,長期保持了戰時的專政體制,在一種內外高壓的環境下,來凝聚這個國家。
70年前的大清洗,正是在那樣一個後人很難想像的艱難而險惡的生存環境下發生的。
大清洗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聯社會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後,斯大林為維護「一言堂」,製造對自己的「個人迷信」,極端錯誤地將黨內和國內各種不同意見,上升為威脅蘇維埃政權的敵對性矛盾,予以殘酷斗爭、無情打擊。
任何一個政黨的領導者,一旦把正常的黨內意見和爭論視為敵對,並用對待敵人的辦法進行消滅,最後都會對國家,對民族,也對政黨自身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和不可饒恕的罪行。
大清洗發動時特定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以及大清洗發動所依賴的制度性基礎,今天已不存在,這正是其留給後人慘痛的教訓之一。
70年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紀念大清洗受害者時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應當記住這一歷史悲劇,但不是悲劇本身。之所以需要紀念,是因為我們應該清楚,為了國家發展和進步,選擇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爭論,需要大辯論,需要交換意見和斗爭,但所有這些都應該是建設性的,而不是具有破壞性的。」
這是後人對大清洗悲劇最好的總結,亦是普京作為國家元首,對過往歷史中的國家犯罪的道義上的反省。
Ⅳ 描寫斯大林的電影有哪些
《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克柏林》
Ⅵ 誰能跟我說說斯大林「大清洗」的過程。
在蘇聯正式場合最早批判斯大林、最早使用「大鎮壓」這個詞的是赫魯曉夫。 1956年2月他在蘇共20大秘密報告中,第一次指出斯大林實行了「大規模鎮壓」。在報告中談到斯大林1928-1929年與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斗爭時說道:「我想特別提請注意這個事實,即在與托洛茨基等人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時並沒有對他們採取極端鎮壓措施,這場斗爭始終是在思想領域進行的。只是在過了幾年後……才開始了對他們的鎮壓行動。這是發生在1935-1937-1938年期間」。很明顯,赫魯曉夫沒有把「鎮壓時期」擴散到斯大林執政的其它年份。報告於1956年3月5日經蘇共中央主席團決議下發各級黨組織,可見這是代表蘇共中央的觀點。此後「30年代大清洗、大鎮壓、大恐怖……」之類詞彙開始流行,直到戈爾巴喬夫講話也援引「30年代破壞法制、專橫和鎮壓行為」的提法 然後,要搞清楚清洗主要是針對誰的?我認為,主要是針對政治犯.讓我們查閱1937年7月2日由斯大林簽署的、蘇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反蘇維埃分子」決議和7月30日蘇聯內務部「發動鎮壓前富農、刑事犯罪者和其它反蘇維埃分子戰役」決議檔案原件。這兩份文件公認為發動大清洗的動員令。 第一份決議內容很簡單,只是發布要盡快開展與前富農和各類刑事犯罪分子斗爭的命令;第二份決議相當詳細,不僅確定了這場戰役指揮機構、完成期限……更具體指明了打擊對象及對這些人判何種刑。打擊對象一共針對8類人:1-6類人包括前富農、以及背叛祖國、進行暗殺、炸毀橋梁礦山、充當外國間諜的人……加上仍在積極從事反革命活動的前反蘇維埃的黨派如社會革命黨成員等等。這些罪行,根據1927年頒布的《俄羅斯聯邦法典特別部分》第一章第58條,屬於國事罪中的第一類,即反革命罪。 這8類人實際上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事了所謂反革命活動的人,稱為反革命犯或國事犯;一類則是普通刑事犯。以上人等通稱為反蘇維埃分子,都屬於大清洗對象。前者由於被認為是帶有明確政治目的的罪犯,所以也被稱為政治犯。1942年內務部指令中就把反革命犯通稱為政治犯,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議會機構設有「為受政治迫害死亡者平反委員會」,而沒有說為所有被鎮壓的人平反。 因此,如果查對檔案原件,對什麼是刑事犯、國事犯、反革命犯、政治犯就清楚了。 如果我們說對所謂政治犯的迫害是「鎮壓無辜」――這正是今天我們研究歷史需要汲取的教訓――對那些「搶劫、盜竊、貪污受賄……的刑事犯」,這是在任何社會、任何時候都應當鎮壓的人,難道能夠把這些人都統計到被無辜鎮壓的人數里? 一直以來,很多人強調"無辜者"在大清洗中所佔的比例,我首先說了,非政治犯屬於正常的被處罰范疇,因此,毋庸多討論.但很多人統計的大清洗數字中包括了這兩樣人:被流放而死的富農和32-33年飢荒餓死的人.這段時間的歷史很顯然我們是接觸不到的,更多的是依賴蘇聯公布的一些數據(注意,不是西方的,你可以說蘇聯掩蓋事實,但西方的人根本就是在主觀臆斷但請注意蘇聯的流放富農政策與大清洗不可混為一談實際上從列寧時期到70年代,蘇聯一直在採取流放政策.第二類人,餓死的人能不能算被清洗的?我認為很顯然不可以,即使想把這些被餓死的人歸結到蘇聯體制的問題上,同樣是不公平的.要知道,西方的封鎖,給這些餓死者的壓力一點也不比蘇聯體制的影響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那麼在大清洗中,真正直接被以政治犯被判處死刑的人有多少呢?根據1992年俄羅斯安全局公布的從1917-1990年所有的因上述政治犯罪行而獲罪的人是3853900,被處死的是827995.請注意這是92年的官方數字,此時的俄羅斯正處於葉利欽領導下的全面倒向西方去蘇聯化的過程,因此基本可以認為不存在為蘇聯掩蓋的情況.我認為這個數字基本是可信的.
Ⅶ 介紹一下蘇聯的大清洗詳細一些
蘇聯肅反運動(俄語: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也稱大清洗,或譯為「大整肅」,現今在俄國多被稱為 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時期),或稱「葉若夫時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蘇聯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謝爾蓋·基洛夫被刺事件引發,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1934年1月聯共(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
開,出席這次代表大會的共有1961名代表,代表著187.4488萬黨員和93.5298萬候補黨員。聯共(布)總書記斯大林作了「中央工作總結報告」,莫洛托夫和庫依貝舍夫作了「關於國民經濟發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報告」,通過了新的黨章。大會總結了黨在過去一段時期的工作,指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切經濟和文化部門中都已獲得了決定意義勝利的事實,指出黨的總路線已經獲得全面勝利。所以,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稱為「勝利者代表大會」。
以上是《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說法,然而1956年以後,關於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有了一些新的說法。義大利共產黨記者朱塞佩·博法在《赫魯曉夫以來》(都靈1965年版)中寫道:「最可靠的說法是,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期間曾召開一次非正式的會議,對國家情況特別是對農業擔憂的代表們出席了這次會議,在舉行秘密投票時,斯大林的名字被勾掉的次數之多,超過了其他任何人……有的人甚至說,斯大林根本沒有當選,只是在最後決定增加中央委員的名額時,他才勉強當上中央委員。」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最受代表歡迎的中央領導人是基洛夫,在他發言結束的時候,代表們向他鼓掌歡呼,掌聲和「列寧格勒無產階級萬歲」等口號聲持續了數分鍾之久。1962年蘇聯史學界也披露了這件事。
基洛夫(1886-1934),1904年參加布爾什維克,1923年當選為中央委員,1926年任列寧格勒省委書記,1930年起任政治局委員,在1934年1月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入書記處,任中央書記。
1934年12月1日下午,基洛夫在列寧格勒斯莫爾尼宮遭到槍擊,當即殞命。
兇手是一個被開除黨籍的叛徒,此人以前曾兩次在斯莫爾尼宮附近被保安人員扣留過,並從他身上發現過武器,但兩次都被釋放,甚至於,1934年12月1日他還潛入到斯莫爾尼宮內。當他向基洛夫開槍時,基洛夫的警衛隊長遠遠地落在基洛夫後面。
暗殺基洛夫的兇手被當場抓獲,基洛夫的警衛隊長也被押上載貨汽車帶去審問,可是就在路途上,車子出了「車禍」,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因「車禍」死亡。後來,兩個押送警衛隊長的內務人民委員會工作人員也被殺掉了。此案發生後,連一個簡單的調查報告都沒有公布,兇手和49個所謂同謀就被處決了。這樣,關於基洛夫被暗殺一事的直接見證人都死去了,「基洛夫案件」成了疑案:究竟是誰指使刺客暗殺了基洛夫?
基洛夫被暗殺的當天,斯大林在沒有經過政治局討論和批準的情況下,對蘇聯刑法作了如下修改:
第一、各司法機關應加速審理被控告犯有策劃或採取恐怖行動的罪行的犯人。偵察恐怖活動案件不得超過十天。
第二、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不會考慮這類罪犯要求赦免的申請。判決一經作出,不得上訴,不得赦免。
第三、內務人民委員會應在這類罪犯被判處死刑以後立即予以執行。
以上條文在西方被稱為「基洛夫法」,它的出現為大規模的肅反運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歷時四年之久的大肅反運動開始了。
從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法」公布起至1936年,這是大肅反運動的前期,這一段時間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從1934年12月1日起至1935年,大肅反的對象還僅僅是「謀殺基洛夫的兇手」,被清洗的「謀殺基洛夫的兇手」據有關資料透露達50多萬人。
肅反運動前的政治局勢
三十年代初期,斯大林戰勝反對派之後,已掌握大權,躊躇滿志。作為黨的總書記加強黨的機器的作用;通過伏羅希洛夫指揮紅軍,通過雅哥達指揮安全機構;並通過宣傳機器把任何功績都與斯大林聯系起來。於是,布爾什維克黨內和蘇聯國內出現了近乎迷信般的個人崇拜現象,斯大林儼然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神明,一切成績的取得都歸於斯大林,因為他是黨和國家的象徵。
1929年12月為斯大林五十壽辰舉辦的盛大慶祝活動。報刊上出現了對「偉大」的甚至「天才」領袖和導師斯大林祝賀。原來被擊敗的反對派也參加了對斯大林歌功頌德的大合唱,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以及其他領導人一個接一個發表文章,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大談這位「全世界人民偉大領袖」斯大林同志是如何正確。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種傾向也是存在的,並形成一股潛流。斯大林所推行的政策越來越依靠由他挑選提拔的年輕幹部。老一代布爾什維克黨絕不會有青年一代人對斯大林的熱情、忠誠、崇拜。因此斯大林對老一代布爾什維克的輕蔑態度逐漸轉變為仇恨。他堅信必須把那些不同意或懷疑自己政策的人趕下歷史舞台。這些人對他所設計的偉大社會主義事業是有害的,起妨礙作用。
另外,蘇共在十七大形成了共產黨中央書記組成的秘密聯盟。據猜測,在這次大會剛開始或大會前夕,一批黨的工作者和基洛夫談過話提出必要時撤換斯大林。從後來參加談話的人在肅反運動中命運來看,斯大林通過秘密渠道知道了這項談話的內容。對斯大林個人來講,1934年是他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正如他在前幾年擊敗反對派一樣,他要消滅、清洗新的一批敵人,雖然這些人曾幫助他戰勝反對派,但這些人已對他統治構成威脅。從政治經驗來講,他知道歷史給每一個人一次機會。假若沒有戰勝對手,對手就要利用這個機會打倒自己。
Ⅷ 求推薦與斯大林有關的電影
《列寧在十月》(羅姆,1937年)、《偉大的曙光》(恰烏列利,1938年)、《帶槍的人》(尤特凱維奇,1938年)、《列寧在1918》(羅姆,1939年)、《瓦列里?契卡洛夫》(卡拉托佐夫,1941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彼得羅夫,1949年)等。斯大林不太喜歡自己的形象頻繁出現在電影中,擔心這樣有損於自己的身份,從1937年到1953年的16年中,蘇聯拍攝了18部涉及斯大林的影片。
望採納
Ⅸ 艾薩克·多依徹在《斯大林政治傳記》中對斯大林的決定大清洗的動機作了哪些分析
艾薩克·多依徹在《斯大林政治傳記》中對斯大林的決定大清洗的動機作了如下分析:「斯大林真正的和更深遠的動機,是摧毀那些可以另組政府的潛在人物,也許還不是另組一個政府的人物,而是另組幾個政府的人物。」
Ⅹ 蘇聯電影的其他相關
斯大林對蘇聯電影的貢獻 被稱電影總製片人
關於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人們熟悉的演算法是從1959年算起,當時莫斯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國際電影節,從那時起莫斯科電影節開始定期舉行。不過電影工作者們一致認為,1935年的首屆莫斯科影展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頁,是真正的「零」的突破。
電影票房取代伏特加?
列寧曾經說,電影是已經獲勝的布爾什維克最重要的藝術,因為它能寓教於樂,便於在文盲眾多的國度進行大眾普及宣傳。斯大林更是喜歡電影,不僅大量看電影,還做過很多重要批示,不遺餘力地推動了電影事業的發展。
1930年,在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向蘇聯電影工作者提出了一個重大而崇高的任務:國庫不能再依賴酒類產品的銷售利潤,而要用最重要的藝術門類之一的電影來創收。為了加速電影業的發展,蘇聯隨即在當年成立了電影工業總局,由能征善戰的老布爾什維克舒米亞茨基出任局長。
在蘇聯影業的負責人看來,用銀幕收入取代伏特加利潤的確可行,只需擴大電影發行量即可,建立電影規模化生產是必然選擇。上世紀30年代初,蘇聯人發揚大幹快上的精神,發展出了影業巨人「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和大型的「基輔電影製片廠」。
蘇聯的屏幕上也相繼涌現出一些優秀的國產影片,如埃卡拍攝的第一部蘇聯有聲電影《生活的通行證》、尤特克維奇的社會主義競賽贊美詩《撲面而來》等。1934年至1935年,蘇聯電影迎來了一個藝術上的小高峰,拍出了如《恰帕耶夫》、《快樂小伙兒》和《青年高爾基》這樣的好片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愛上國產電影,蘇聯國產電影發行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漸漸不再依賴外國影片票房這根拐棍,最後外國影片幾乎完全被擠出了蘇聯銀幕。
這是蘇聯影人的重大勝利,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們對此大為贊賞。1935年,當蘇聯電影人在慶祝自己的節日時,斯大林向電影有功人員頒發了高規格的政府獎勵和獎金。電影局長舒米亞茨基則榮獲了列寧勛章。 斯大林倡議創辦蘇聯影展
從上世紀30年代初起,斯大林不僅親自主抓電影的審查,而且還是實際上的最高藝術總監,更是蘇聯電影的總製片人:是他批準的主題拍攝計劃,是他親點主要演職人員,是他為影片拍攝從國庫撥付資金。隨著克里姆林宮小電影院里贊譽聲的增多,發展電影的國家預算撥款也在增長,作為頭號影迷的斯大林與電影的密切程度也在增加。
1932年,義大利在世界上率先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34年,在同一個地方又舉辦了第二屆電影節,蘇聯電影也在義大利獲得了意外成功,《快樂小伙兒》、《關於列寧的三首歌》和《郊外》獲得了大獎。國外獲獎讓斯大林對蘇聯電影信心倍增,隨即產生了在本國搞一個國際影展的念頭。
1935年1月11日,斯大林在《祝賀蘇聯電影工作者迎來光榮的第十五個歲月》一文中寫道:「電影掌握在蘇維埃政權手中,它就能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巨大的力量。」1月23日,蘇聯電影工業總局決定舉辦第一屆莫斯科電影節,並向全世界電影界發出遴選參展影片的通知。2月上旬,莫斯科影展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各路記者紛紛出動,發回了與影展有關的報道,並播發了波蘭、法國、中國等代表團抵達莫斯科的消息。2月21日,首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如期開幕,來自25個國家的電影人匯聚到「突擊手」電影院,在《國際歌》的音樂聲中拉開了同台競技的序幕。 瓦西里耶夫兩兄弟聯合執導的《恰帕耶夫》(夏伯陽)受到一致好評,在影展上榮獲主要獎項「銀杯獎」。埃姆勒的影片《農民》,科津采夫和特勞伯格的《青年高爾基》也都獲得了這一獎項。作為場外觀摩展映影片,展會上還放映了蘇聯首部彩色電影《夜鶯曲》的精彩片斷。
在電影節期間,蘇聯觀眾大飽了眼福,不僅看到了蘇聯優秀影片,而且還一覽許多世界經典電影的風采。來自西方的影片也在電影節上獲了獎,榮獲頭等獎的是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的《最後的億萬富翁》,美國人沃爾特·迪斯尼帶來的《三隻小豬》則意外地榮獲了三等獎。
3月1日,第一屆莫斯科電影節圓滿閉幕。電影節閉幕後不久,《消息報》登載了阿謝耶夫、阿菲諾格諾夫等35位蘇聯藝術家聯合簽名的公開信。信中抱怨說由於一票難求,他們沒能看到西方《最後的億萬富翁》和《自由萬歲!》等電影大作,電影總局的頭兒舒米亞茨基只請他們看了場捷克電影。
由於後來蘇聯國內開始了大清洗,政治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所以第一屆影展後莫斯科電影節就停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