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2020年在做完兩次生活重大抉擇後,身心一直處於脆弱狀態,一般別人通過聊天、運動來排解壓力,而我喜歡獨處(美食)恢復電力,書店就成了我獲取能量的魔力之地,每次逛完總能收獲一批有緣的書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就是驚喜的邂逅之一。
起初買它只為了想了解心理咨詢到底是怎樣的過程,後來看著看著發現這是一本自我療愈的心理自助書。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通過經典故事《柳林風聲》的人物告訴你心理咨詢療程的模樣。這本書的中文翻譯也是心理咨詢師,同時還是英語專業講師,難怪全書翻譯很少有術語氣,非常流暢、易懂。
全書分兩大重點:學會區分、調整「自我狀態」和「人生坐標」有了全新的認知,真是豁然開朗,但我能開朗多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人的自我狀態分為三種:兒童狀態、父母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為什麼要了解自己所處的自我狀態?這樣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將來可以去哪。
兒童狀態:通常依賴他人,表現出順從、無助的狀態 ,他們遇到「不幸」時,只會怪罪他人,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甚至做出小孩才有的慪氣、撒潑的行為,看看馬路上那些耍賴、慪氣坐地上不起的成年人,他們都處於這類狀態。另外,如果從小遭遇原生家庭創傷的人,無意識地將不幸歸結到父母身上的話,他們也屬於兒童狀態。
看到這突然想起七年前公司競聘改革,大家都在瞎侃「如果失業了該怎麼辦」。當我瞧見彈得一手好琴,並且,教琴課程能排滿雙休日的同事無比羨慕,我不禁憤慨地感嘆:「為啥我小時候爸媽不給我學琴?這樣失業的時候我還能靠它謀生啊!」,結果現在我仍然記得那位同事瞠目結舌的表情。高情商的她只能回復:「拜託,每個學琴的娃都是從小苦出來的,你們在外面玩,我們只能關在家裡老老實實枯燥地猛練琴,而且,一直活在鋼琴界『別人家的孩子』陰影下。」
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蹦出這種話,現在意識到這不就是將「不幸」怪罪在父母身上嘛,原來我一直處在兒童狀態,哎。
自我狀態的第二種:父母狀態 。這類人總是像法官一樣控訴、批判別人,喜歡給他人定罪,然後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此外,那些總覺得自己也有罪的人,他們也屬於父母狀態。簡單來說,就是自我審判,並且自己都覺得有罪,然後譴責自己,用愧疚懲罰自己。
那麼,一個人能同時處在不同狀態嗎?當遇到不同事件後,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會隨之變化,所分別處在兒童、父母狀態也是合理的。比如,身處兒童狀態的我,當走在路上看到有人乞討,理智告訴我「這是騙人的」,但當我無情地越過乞丐,我的情感就會罵自己是個冷酷無情的人,這時通常我會受不了這樣的自我「定罪」,而無奈地退回去拿出錢包投個幾十塊才能安撫自責的心,這種狀態就屬於自我批判的父母狀態,在我心靈深處總覺得「人在做,天在看」。
如何改變父母狀態中的「自我批判」?首先當你意識到自己又開始「自我批判」時及時停止。第二,培養高自尊,我們應該真實地回應當下的需求,打破常規的條件反射。
自我狀態的第三種:成人自我狀態 。這時你能理性地、不再情緒化地做事,能有計劃的考慮、決定和行動。處於這類狀態的人,獨立、理智,做事不會受到腦子里父母的行為驅使,其次,能清晰的告誡自己:沒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第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會責怪他人。
如何才能進入「成人自我狀態」? 首先,沒人能強迫他人進入「成人自我狀態」,我們只能鼓勵他人,讓自己決定是否進入。怎麼鼓勵他人和自己呢?讓自己意識到生活可以自我把控。其次,要有自我狀態的辨別心,因為兒童和父母狀態都是自我從小到大開啟的條件反射模式,這種習慣甚至不經過大腦,我們就會按照原有的生命劇本演下去,所以,時刻保持警覺是至關重要的,你要意識到自己有自主權,有力量改變自己,生活是能自己掌控的。第三,對於那些從小受到「原生家庭」創傷的人來說,選擇原諒父母,與自己和解是關鍵,原諒也是愛的一種行為。
當我們能辨別自己處在哪種自我狀態後,還要了解自己從小到大看自己、看世界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你的人生坐標。當你了解自己的坐標,並會判斷他人的坐標後,我們就能看透他人的深層需求或者「套路」,對於了解自我和改善人際溝通具有很大的作用。
小孩在4到5歲時的時候,就會形成態度和觀點,並且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底層構架,於是,在我們自己構建的世界中不斷堅持和確認這些信念和預期,並且呈現愈加強化的觀念。比如,你不相信愛情,那麼,愛情會背叛的劇本就自動載入你的大腦,每次當你看到周圍人離婚,或者自己失戀,都會印證自我預先寫下的劇本,並越來越強化。
那麼,4到5歲時是如何形成不同的態度和觀點的呢?兩個角度:首先,我是怎麼看自己的,我好嗎?其次,我是怎麼看別人的,他們好嗎?通過這兩個角度就會形成你的 人生坐標: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
「我不好,你好」 ,屬於悲傷的兒童狀態,他們時常感覺生活對他們不好,充滿無助,低自尊,但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比起來,即便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仍然會善待他人。這種人生坐標的人通常活得很累,由於他們處於兒童狀態,感覺無力改變自我、將自己的不幸歸結於他人,妥妥地自我洗腦為「受害者」,於是,「受害者游戲」成了他們最愛玩的。
他們不斷暗示、感嘆自己是「可憐、弱小的我」,並且愛用「敢不敢…無論如何都要愛我」的方式依賴愛他們的人,並且無時無刻通過「自暴自棄」、「自殘」的方式來考驗他們的愛。通常,在被考驗了無數次後,總有一次的結局會如他們所願——你看!我就說了嘛,「沒有人愛我」、「可憐弱小的我」。
比如,法國電影《兩小無猜》,從小長大的男女主一生都在玩「敢不敢」的游戲,這張藍紫色的背景下站著兩位正在接吻的小孩的海報,讓人印象深刻。此外,還有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電影《One Day》,一對大學戀人堅信即便對方有了新戀情,最愛的還是彼此,他們每年都會在一起生活一天,然後下一年再續,年復一年,直到女主車禍死去……兩人的愛情終於可以不再考驗了,哎,一聲嘆息。
「我好,你不好」 ,典型的挑剔的父母型狀態。通常,他們的口頭禪:「你怎麼可以這樣!」、「你怎麼敢」、「你讓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為你好!」其中,「你讓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為你好!」妥妥的就是PUA人士慣用的伎倆,讓你產生愧疚感,並按他們的方式乖乖行事。當然,你會說,萬一真的有人真誠地勸說我呢?這個很容易判斷,「我好,你不好」的人都不會為此抑鬱,這只是他們完成陰謀,掌控對方的手段。畢竟,好建議只是好建議,沒有人能強迫別人改變自我。
最完美的狀態「 我好,你也好 」,這也是高情商的成人狀態。他們遇到挫折能管理情緒、重新振作、控制沖動、延遲滿足,並且能辨別他人的感受,產生「共情」。當然,擅長PUA的人也是共情高手,但「我好,你也好」的人,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美好、知性的。
成人狀態並非靜態的,它是動態的前進過程,需要不斷地靠行為、態度持續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這讓我想起以「過程」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兩類人,追求過程的人遠比只在乎死命完成目標的人幸福得多。
最後,時常察覺自己的狀態,保持警覺,及時回應當下的需求,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Ⅱ 治癒原生家庭傷害該看哪些電影哪些書
看些溫暖人心的電影,如幸福來敲門
望採納謝謝!
Ⅲ 人間真實《小捨得》!原生家庭欠你的,該怎麼正確的拿回來
近期熱播劇,小捨得,真實的講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欠我們的,我們應該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美好的人生。
一、原生家庭留下的陰影,需要一輩子去治癒。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每個家庭都是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萬分感謝。另外你覺得原生家庭欠你的,該如何正確的拿回來呢?歡迎您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
Ⅳ 有哪些好看的治癒系電影
《海蒂和爺爺》
Ⅳ 有沒有那種關於主角受了原生家庭傷害後還是堅強活出自我的電視劇或者電影
那就是剛剛熱播過的電視劇《都挺好》了,蘇明玉生長在一個沒人拿她當回事的原生態家庭,母親趙美蘭對蘇明玉與兩個哥哥蘇明哲和蘇明成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母親趙美蘭不喜歡蘇明玉,二哥從小欺負蘇明玉,趙美蘭都會向著蘇明成,致使蘇明玉心裡有著說不出來的委屈,父親蘇大強更是個懦弱自私的男人,蘇明玉在沒有親情溫暖的家庭里長大,憑借著自己的倔強頑強,擁有了自己自尊的人生,活出了自我,不得不讓人佩服
Ⅵ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我們帶著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電視劇《都挺好》熱播以後,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很熱烈,然而,一隨風似的過後,我們又開始進入尋常的生活。等到看了《安家》以後,人們對房似錦、樓山關的命運又開始唏噓嘆息。
劇中,樓山關是典型的窮孩子,為人實誠卻有點不懂變通,是店中最老實的孩子。每日午餐時,大家在會議室一起用餐,樓山關都只有一份白米飯,靠著店員們的接濟吃飯,大家吃不完的菜全部留給他,他的晚飯就有著落了。
小樓的父母在十八線小城市,工資很低,他的媽媽很喜歡打麻將,這也是樓山關非反對的事,給家裡打電話不忘提醒媽媽別打麻將。
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階層,無論是經濟還是事業上都沒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實小樓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氣的,也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狀態體現。
還有在電影《芳華》中,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里缺愛的孩子。男主劉峰為什麼要成為「活雷鋒」?這是原始家庭在他潛意識里生根發芽,讓他嫉惡如仇卻又要求完美。而女主何小萍從小被忽視、被排擠,遇事一味忍讓、從不正面反抗,她渴望被關注,渴望得到誇贊。
影片最後劉峰與何小萍相依為命,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這部劇中也只有何小萍能夠理解劉峰,因為他們從小生長的「環境」相似,從原生家庭走出來的模樣是相同的,「同病相憐」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那麼, 原生家庭 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長大的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正是因為這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環境,所以它的狀態對我們性格和思維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我們出生起,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系等因素,就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而我們的人格正是在7歲以前,由這種看不見、記不得的力量下塑造完成的。
心理學家金尚結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里,就給出了諸多實用又有效的方法。
這本書的主標題《重啟人生》,副標直接題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用五個章節論述了如何走出代際創傷,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系的各種實用方法。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由此可見,及早治癒創傷,對家庭和個人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重啟人生》一書,著重講了三方面獨創性且直抵心靈深處的問題:
關於代際創傷問題,很多人都避而不談。畢竟,童年,都有來自家庭父母的陰影,有些人,受到的創傷小一些,而有些人,受到的刺激相對較大。就連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卿也說過:因為原生家庭,她到現在還是會自卑。
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重建案例虛擬愛之療法;第二階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當下;第三階段,消除內疚感,重建清白感;第四階段,消除羞恥感,重建價值感;第五階段,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過: 「哀悼完全悲劇的終結力量,哀悼意味著完整地體驗生命中該有的情緒。」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受訪者能夠和過去好好地告別,與原生家庭正常分離,接納當下的一切。
其實,有關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沖突,就是內心深處的「生本能」與「死本能」的較量,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指向何物,最終一切的隱喻都是指向父母。
快樂、溫暖、安全的童年,會奠定人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底色;而悲傷、孤獨、恐懼的童年,則奠定人悲觀、消極、自閉的性格底色。
在幸福家庭里長大的人,他在童年裡所積蓄的能量能滋養人的一生。而在不幸的家庭里的長大的人,則一生都在彌補童年所欠下的東西。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同樣道出了成長過程中,家庭所帶來的諸多烙印: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大家都知道,一代巨星張國榮因抑鬱症病情失控跳樓而自殺。看似光鮮亮麗的他,曾有一個灰暗陰冷的童年。小時候,張國榮的父親忙於生意,愛交際,也愛玩女人,一年到頭都很少回家。父子倆的關系非常冷淡陌生。父子倆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認出對方。
張國榮的童年是灰色的,孤獨的,註定他一生的基調,充斥著憂郁與悲觀。
比如那個背負著「愛上漢奸」罵名的張愛玲,張愛玲父親離婚了再婚,繼母和父親一再對她毒打,父親還直接叫她去死…張愛玲甚至想,「死了就在園子里埋了」。
從小缺乏父愛的她在選擇伴侶上,胡蘭成比她年長 14 歲,賴雅比她大 29 歲。
面對這些原生家庭的創傷,有人總結出這樣一句話: 「每一個劊子手,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殘忍的影子。」 孩童時期的傷害很變成一個深淵,凝望著每一個人。
所以,正確認識原生家庭創傷,是我們成年人改正自己、不再把傷害傳送給孩子的首要任務。
原生家庭創傷,屬於養育者人為的復合型心理創傷。如果是早年生活中經歷的、長時間持續的就叫作原生家庭創傷。
根據赫爾曼的描述 ,其主要症狀表現為7種: 情感 和沖突的控制改變、泛音力和知覺的改變、軀體化的反應、自我認知的改變、對侵害者的認知改變、與他人的關系改變、意義系統(怎樣看待生活、他人和信仰)改變。
而原生家庭創傷,往往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能因為經濟狀況不好、文化教育程度低、葯物上癮等,會把自己的一些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最軟弱可欺、無還手之力、逃無所逃。
比如,父母可能會因為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家暴打孩子;比如口出惡言:「你是個笨蛋」「你真讓我丟臉」「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你是世界上最差最差的小孩」……怎樣讓孩子痛苦,就怎樣說。
在《重啟人生》中,作者金尚對原生家庭創傷作了分類:
1、軀體虐待
曾經有這樣一幅寓意深遠的漫畫: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很多人在做了家長以後,總會有掩飾不住的打孩子的沖動。與其說是孩子的問題,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情緒失控。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家長的心理上,有種延續自己家庭的教育悲劇,因此,通過自身的心理反應投射到大腦皮層,做出過激的行為。
2、性虐待
有些人認為,性虐待只是身體上的侵犯,但實際上,兒童性虐待不僅僅指被猥褻和強奸。但凡與性相關的活動,無論孩子是否願意,都是對兒童的性虐待。
3、 情感 虐待
心理學上, 情感 虐待是指在一段關系中,雙方的地位不平等,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對弱勢一方進行控制、無視、侮辱等持續性的心理折磨。
情感 忽視 :是一種關乎存在感、價值感的創傷,是指我們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相應的 情感 支持和回應。被 情感 忽視會造成的感受有,被拒絕感,被無視感、不對等感、絕望感、自我評價的掙扎感。
情感 控制: 包括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期待。過度保護,說的是溺愛型父母,過度干涉,說的是無邊界型父母,過度期待,說的是嚴厲型父母。這三種父母都把控制孩子的技術演繹得極為「精彩」,讓孩子的人生重度窒息,嚴重的甚至生無可戀。
情感 控制不是愛,是控制,把控制說成愛,是親子關系中最常見的謊言之一,而且這個謊言,我們很容易信以為真,並因此而受傷。
情感 勒索: 也叫 情感 敲詐、 情感 綁架,即以愛的名義要挾對方順從自己的想法做事。其核心在於「扭曲」二字,一般會經歷這樣幾個步驟「要求——被拒絕——威脅——對方內疚或慚愧——對方屈從」。
既然代際創傷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那麼才能破解?《重啟人生》既然也叫做《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然有對應的答案,而且按照作者金尚的說法,「這本書更關注重心,在於實際操作和實際運用,這是一本拿到手後就可以直接運用的工具書。」在第五章,就能《找到硬解代際輪回的密鑰》。
被不幸的家庭傷害的人,希望能夠從書中領悟,至少學會「覺察」掌握自己的「正面情緒手冊」。
就如同東野圭吾在《時生》中所說的這句話——「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只能盡量打好它」。而不是當你成為一個父母時,還將小時候的經歷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Ⅶ 關於原生家庭的電影或電視劇
有些關屬於原生家庭的電視 比如有一個台演的叫做安家 是孫儷演的 就演出了他的原生家庭
Ⅷ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終其一生都在治癒
作者:李宇丹
01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句話——「我這都是為你好」所捆綁。
父母、親人往往會借著我都是為你好為由來對我們進行束縛,可是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眼裡的所謂的「為我好」其實是間接的對我們的一種行為上甚至是心理上的傷害。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親人總是以他們的方式來「愛」我們,用他們的標准來評判與定義我們,從未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想問題。
有時候他們給的愛太過於沉重,沉重到無力承受,沉重到變成了一種束縛、一種綁架甚至是一種威脅,成為了一種變態的愛,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
原生家庭給的愛有多沉重,就有多少人想要拚命逃離。
出生後沒多久父母就把我寄養在外公家,從此,我的成長再無父母出席。
十四歲的時候,出門十三年的父母帶著弟弟妹妹回來了。所有人都以為我會很高興的時候,而我卻毫無波瀾。
在這十三年裡,我想像過、期盼過、祈禱過他們回來,可是一次次的期望,又一次次的失望。
我明白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後來,父母這兩個字在我的世界裡消失,對於他們,我沒有任何期盼,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02
還記得他們回來的時候,大家都讓我叫他們「爸爸、媽媽」,而我卻保持沉默。
於我而言,站在我面前的只是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罷了,要讓我表現出很熱情很乖巧的模樣叫他們,我做不到。
在之前我是一個很慢熱的人,現在在慢慢改變了很多。
十四歲第一次見到父母之後,很長時間我才接受他們的歸來,也才慢慢開口叫他們。
後來這些年裡他們還是會出門務工,只是回來的次數更加頻繁一些,但我也從來沒有和他們一起生活過,我還是選擇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沒有父母出席的成長,讓我的內心非常脆弱與敏感,性格也很自卑、慢熱,還很沒有安全感。
可是,父母對於缺席我的成長完全沒有負罪感、愧疚感,更沒有用更多的愛去彌補我缺失的愛,甚至,沒有愛我。
我和父母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無法跨越。
03
父親總以為給我錢就是給我愛,可是他也沒有給我很多的錢,也沒給我很多的愛,更沒有給我一個很好的家。
在他的眼裡我很不懂事,只知道亂花錢,只知道貪玩,一點都不懂得節約,一點都不為他考慮。
父親總是在電話里、微信上指點我各種在他眼裡不懂事的行為,以至於很長時間我一度認為自己真的很不懂事。於是,我都不理解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人誇我很懂事很聽話呢。
後來我才明白,無論我做得好與不好,在父親眼裡我永遠都不懂事。
我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卻是父母眼裡的不懂事的孩子。
我開始慢慢地畏懼父親,不想接他的電話,不想聽他一大串一大串所謂的「教育」我的語音。
他總是用各種言語要求我、捆綁我甚至威脅我,經常能聽到「如果你不怎樣怎樣,你就別讀書了」,我非常討厭聽到這樣的話。
為了做他眼裡懂事的孩子,也為了盡該盡的子女義務,我盡量滿足父親的一切要求,完成他安排的各種閑暇瑣事。
可是,再怎麼做,他還是不滿意。
畢竟,我沒有在他的身邊長大,和他們沒有感情,所以他不滿意我的任何行為。
04
母親也總是和外婆抱怨我天天和外婆打電話,卻從來不給她打電話。
在我眼裡,母親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少女,她不會做飯,不會管理家庭,也不會教育孩子,腦海里想的永遠是各種買買買。
有父親和母親在的地方,就會有無盡的爭吵。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要爭吵,看到他們,就讓我看到了失敗的婚姻。
又是我也想過和母親交流,可是我發現和她無法好好交流,那還不如不交流,畢竟一廂情願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父母總是讓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在家我得照顧弟弟,幫他洗衣做飯洗澡輔導作業,開學帶去報名,生病了帶去醫院等等。
他們的孩子就這樣扔給我,自己不管不問。好吧,我是姐姐,我該盡一個做姐姐的職責。
可是當我上學了以後,他們就扔給了外公外婆,父親在外面上班我能理解,可是明明在家的母親把弟弟扔在外婆家,自己在家每天窩在沙發上刷手機看電視我不能理解。
其實電影《我的姐姐》裡面,我很能理解姐姐安然崩潰、無助的心理。
父母總是以他們所謂的愛來壓榨我、捆綁我,讓我感到心力交瘁,有的時候很想逃離,以至於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想要離家遠一點,不過還好老師幫我分析志願的時候阻止了我這個不理智的想法。
很多時候真的覺得太累了,好像逃離,只是被他們是我父母的這層血緣關系所牽絆,我只能盡力而為,去做能為他們做的一切事情。
我做了我該做的,我心安理得、無愧於心,可他們又做了些什麼呢。
05
有的「愛」並不是真的愛,只是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輸出罷了。
很多人活在父母的控制下,父母給的「愛」成為了一生無法抹去的陰影,時常在腦海里、心裡揮之不去。
父母說的話成為了恐懼、傷害;家,成為了地獄般的存在,成為了最想逃離的地方。
自己受過傷的人才知道傷口有多痛,才更喜歡獨處,喜歡沉默與發呆。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即使遍體鱗傷,也要好好愛自己。
傷口再疼,也會被時間治癒,被強大的內心治癒。
希望每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都能治癒好自己。
可以不與原生家庭和解,但要學會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