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攝影照明技巧
電影攝影照明技巧
電影攝影是記錄影像在形狀、體積、顏色、質地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與人眼所見的現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那麼電影攝影的照明知識有哪些呢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視頻教學,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攝影師的工作:
要求攝影師根據故事情節模擬一天中的某一特定事件。
一天中有哪些不同的視覺效果?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落日、晚上和夜裡。
光的顏色怎麼樣?
光的質感如何?
光的強度如何?
光的方向如何?
照明:各種光的作用照明:各種光的'作用
光的作用和方向
5個光的基本位置和功能
從位置名稱可看出它的功能
光的名稱並不表示光的柔硬和大小
基本燈光布置基本燈光布置 1. 主光
佔主導地位的主要光源,用它來創造主體效果。
通常決定場景的特性和氣氛。
2. 輔助光
照明人物或場景的陰影區,這樣影片的效果就更接近眼睛“看”到的效果。同時描繪出環境光的表現。
建立光比…“輔助光對主光加輔助光” (2:1, 3:1, 4:1, 6:1, 等)。
還可以用來保持陰暗或是照亮陰影的方法決定場景的氣氛。這些變化可以幫助暗示一天中的時間以及場景的自然逼真。
輔助光通常是一個大的柔和光源,所以沒有令人討厭的陰影產生。雙重陰影對於好的攝影師來說是要絕對避免的。
通常,輔助光接近攝影機鏡頭,盡管現在常用反光板,放在主光的對面,將光反射到被攝物的陰影處。
3. 逆光
任何一種逆光照明的目的都是將拍攝主體與背景分離開來。
“真正的”逆光
位於拍攝主體的正後方,用光勾勒出主體頭頂和兩側的邊緣。
邊緣輪廓光
放置在被攝物體後面,稍偏左或右一些。
這樣可在被攝物體的表面一側給出一道較細的輪廓線。
輪廓眼神光
從攝影機的方向向被攝物臉部打光使其產生光澤。
有時代替輔助光用於照亮臉的陰影部分。
線性輪廓光
基本上與輪廓眼神光相似,但燈光位置更前,不產生光澤。
輝光
多來自側面,並在陰影部分和面部產生少量輝光,但其本身不會產生陰影。
不會產生高光或輪廓光。
4. 背景光
強調被攝物後面區域,產生區分前景景物的效果。
通常,背景要比被攝主體暗一些。
5. 特殊光源
頂光
放置在被攝物體的頂部上方,可產生一種天堂或神聖的效果。
教父”(戈頓.威里斯)式照明
眼神光
用於強調眼睛中的高光或閃爍,以產生不同的情緒效果。
經常放於鏡頭上方。
通常,它是一個散射良好或是較弱的光源。
服飾燈光
用於強調被攝人物服裝的某些部位,而非人物本身。
塑型燈光
用以突出場景或背景的某個部分,以區別周圍環境。
;㈡ 你看過哪些特效比較好的電影
我覺得阿凡達的特效就特別贊,阿凡達環保和反戰的主題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而且故事講得非常流暢,163分鍾毫無冗長之感。跟12年前的《泰坦尼克號》一樣,編劇並非卡梅隆的強項,但跟他的視覺特效比起來,更是相形見絀。卡梅隆還有一個非常可貴的特點:每部影片都掀起一場特效革命,但絕不為特效而特效,他的特效永遠是為故事服務的。《阿凡達》中的3D完全沒有兒童剛拿到新玩具似的招搖和1,很多鏡頭都有景深,但觀眾不容易出戲,因為3D被卡梅隆當作了一種藝術表現手段,而不是錦上添花的賣點。影片的精華全在於潘多拉星球的場景和細節,從納美人到各種動植物,既跟地球上所見有一定的關聯,又令人耳目一新。每一次轉身,都讓觀眾瞠目結舌。這是《魔戒》以來最逼真也最迷人的魔幻世界,似雨林,又有海底的飄逸,許多畫面均充滿了烏托邦的美妙。影片中兩種顏色的飛龍以及主角駕馭龍和騎龍的鏡頭都令人心曠神怡。《阿凡達》對以後電影最大的意義在於,那些高科技的運用。具體的術語我也叫不出名來,但是從觀感上來講我是覺得3D影像的層次感更加細致,以前的3D基本分為遠中近三個層次,這回的《阿凡達》基本上可以看出一個物體的立體輪廓。還有那麼多砸錢技術在一部電影里大面積使用,它使我們知道一個「不差錢」的電影,特效到底能震撼到什麼程度。
㈢ 什麼電影的側面光,頂光,逆光,面光,側光
(一).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陰影被遮擋在人物後面,在畫面的構成上沒有明顯的明暗關系。順光使被攝體亮度均勻柔和,也更容易遮擋皮膚瑕疵,而與此同時也會缺乏立體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話說的「大餅臉」。
優點:成像清晰,色彩、線條、形態、氣氛都能得到真實的還原。
缺點:呆板,立體感弱,缺少縱深。
(二).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是相反的。主體人物的邊緣有明顯的光線輪廓,畫面有明顯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稱為「輪廓照明」, 是人像攝影中最講究的一種用光方式,畫面效果十分生動,且富有造型特點。
優點:逆光具有很強的塑形感,有利於勾勒輪郭,表現空間層次和營造氣氛。
缺點:因照度極其不均,所以在曝光上很難把握。
(三).側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90度的夾角關系。主體人物有明顯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線的方向和明暗關系十分明確。側光使被攝人物有鮮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被稱為「質感照明」。
優點:被攝主體一側受光便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形態、線條、質感得以突出。
缺點:側光運用在人像攝影中,容易暴露皮膚的瑕疵,形成明暗過渡不均的「陰陽臉」。
(四).側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銳角夾角關系。側順光兼具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它既保證了被攝主體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對比得當,有很好的塑形效果。側順光是最常見的外景婚紗用光,也是單光源補光較理想的光線。
優點:側順光拍攝出的畫面中有豐富的影調和層次,不僅有利於表現人物的造型,還可以突出立體感。
缺點:亮部和陰影部分的光比以及面積比例掌控很關鍵。
(五).側逆光
光線的照射方向與照相機的拍攝方向成鈍角夾角關系。側逆光兼具逆光與側光兩種光線的特徵,採用側逆光照明,被攝者面部和身體的受光面只佔小部分,陰影面佔大部分,人物的一側有明顯的輪廓光,能很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層次豐富。側逆光拍攝出的畫面易產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優點:側逆光具有很強空間感,畫面層次豐富且生動活潑。
缺點:容易因測光不準確而使畫面曝光過度或不足。
(六).頂光、底光
頂光顧名思義就是從頭頂上照射下來的光線,又叫骷髏光。最具代表性的頂光就是正午的陽光,這種光線使凸出來的部分更明亮、凹進去的部分更陰暗,它會使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出現難看的陰影。在外景婚紗拍攝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頂光,如無法避免,則可以將反光板放置在人臉下放,消除陰影。
底光是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它往往會使被攝主體顯得殘暴,純粹的底光容易形成陰險、恐怖、刻板的效果。底光更多出現在舞台戲劇照明中,而在外景婚紗拍攝中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廣場的地燈、橋下水流的反光等也帶有底光的性質。
㈣ 攝影中亮光的光暈
這個很簡單,主要是在拍攝逆光的時候會出現。
就是將鏡頭對著光照的方向,但是不要正對著,有一定的角度,具體角度自己調整,可以通過取景器進行查看。
㈤ 魂斷藍橋光線造型處理特點
男性光底大,正射顯得硬朗。女性光線柔和,刻畫美麗。
運用了明星五光法:主光、副光、眼神光、輪廓光、修飾光。
拍攝電影光線很重要,光是揭示被攝對象形態、體積、質地和色彩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光線照明形式可使被攝對象的形、體、質、色產生豐富的變化。
側光照明易描繪對象的體積;
平光照明易描繪對象的固有色彩;
逆光照明則易描繪對象的輪廓形態。
㈥ 編導影視作品人物分析法
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
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㈦ 《末代皇帝》|電影照明的說明書⭐️紫晞課堂⭐️
本節說:
1.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2.光位的分類;
3.電影中的布光方法。
俗話說,「光是攝像的靈魂」。在電影畫面中,光是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
光的方向、性質、成分、強弱決定著畫面的明暗、色彩、影調、層次。 電影中的光不僅讓人,事,物得以呈現,同時又雕刻了畫面的美感,完整了電影的表意。
一.界定光的元素以及光照方式:
先來看兩張圖片:
從光源上看,兩張圖片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圖1用的光源是自然光,也就是太陽光。
圖2是舞台光,也就是人工打出來的光,我們叫做人工光源。
光源呢:
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光源,另一類是人工光源。
如果某個光源既有來自自然光源的光,又有來自人工光源的光,也叫做混合光源。
再次觀看圖片:從光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狀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不同?
從光的照射方式來說:
圖2是直射光,又叫「硬光」,是指光線直接照射在被攝物體上的照明。直射光質感明顯,能形成清晰有力、界限分明的陰影。硬光強有力的造型功能被用於戲劇性較強的影片段落。
圖1是散射光,又叫「柔光」,是指光源被遮擋,光線通過多種途徑繞開遮擋物,形成無方向性、均勻的、無陰影的照明。散射光照明均勻,光調柔和,沒有明顯的投射方向,容易表現出物體細膩的層次。
另外還有:
反射光:指光線照射到光滑或淺色的物體表面後反射出來,我們稱之為反射光。
混合光 :是指既有直射光又有散射光的混合照明光線。
在實際拍攝時,很少單純用直射光或單純用散射光拍攝,基本都是根據不同的需要,用混合光拍攝。
知識鏈接:
經典電影時期照明觀念與技巧的建立有兩個基本的出發點和參照系, 第一是古典繪畫,第二是舞台戲劇 ,電影攝影以繪畫的「三大面五調」,( 三大面是受光部分,背光部分,明暗交界線。五調是指高光,亮灰部,明暗交界線,反光,投影。)原理得到啟發,光線造型中建立了三光五層次的思維和方法,從古典繪畫中吸取營養,倫勃朗光效稱為主流布光方法。同時,電影又從舞台戲劇的布光方法中獲得借鑒,使用不同的方向和質感的光線,強化和渲染情緒。
借鑒上面的繪畫原理,於是有了
二.按照光的位置分類:
不同位置的光源對被攝物的造型效果有直接的影響,不同的光位有不同的的表現力,光位的設計直接關繫到畫面表達的含義,是光作為畫麵塑造元素的重要意義。
大家可以找來«末代皇帝»來看一下全片,這部電影用光真的很棒,基本上用這一部電影來講光都夠用了。雖然很多同行老師,都反映說這部電影看的時候很壓抑,尤其是開頭。電影中和這段歷史上的很多點,都是讓人細思極恐的。但是,看過之後,會真的是那種看一部電影又過了一種不同的人生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痛也是一種幸福。
正面光
這一段是溥儀選後
《末代皇帝》中溥儀第一次戴上眼鏡,他不斷的仰頭觀察周圍的世界,終於能清晰的看到了這個世界。同時導演與選妃子聯系在一起,著重表達了看,同時也形成對比,雖然他能清晰的看到這個世界了,但是卻還是在自己的終生大事上無法自己做選擇。導演採用的順光的拍攝方式,表達一個清晰明亮的世界。
知識庫:
這一段用的是順光也叫正面光。光線照射方向與拍攝方向一致。
它的優勢:順光使被攝體表面受光均勻,明暗反差小,畫面平淡,景物色彩能得到全面表現。
劣勢:順光使畫面空間扁平,人物與景之間的視覺距離縮短。畫面會顯得平淡。
再看 測光
這一段是溥儀被審訊
他說自己是被日本人綁架去滿洲國作皇帝,但是,他的老師庄士敦的書中寫著他是自願去的。兩種不同的說法在用光上就是很明顯的一明一暗,非常分裂。
知識庫:
側光(前,正,後)
側光也叫側面光,是指光線投射方向與攝像方向成45度至135度左右的水平角度。
它的特點是測光造型豐富,能不同程度的呈現被攝物的順光面和背光面,形成對比,凸顯層次感,突出質感和空間深度。 拍攝人物的話,更有一陽一陰,分裂,矛盾等等的寓意。
逆光
這段是影片結尾,溥儀年邁,買票進入故宮,此時的他已經釋然。導演採用背光,明亮的背景和年老的溥儀臉上的光暈,述說著生命終點時的豁達和平衡。
知識庫:
逆光也叫背面光。是指光源照明方向與攝像方向正好相對,並處在被攝物背後時,被攝體就處在逆光狀態。逆光使被攝體的邊緣勾出明亮的輪廓,因此又稱之為輪廓光。
逆光使畫面形成亮輪廓、暗背景、暗表面的強反差畫面,使物體產生鮮明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可以增加影調層次,造成縱深感。
頂光
«教父»影片開場是一個復仇請求,配合非常戲劇性的頂光,沒有其他的光源,代表了一種教父無形之中對於人的控制,而這種控制是可怕的,強制性的。
圖8《末代皇帝》的頂光,預示著溥儀作為皇帝的一生將要開啟,同時這道黃色的昏暗的光芒也籠罩了溥儀悲劇性的一生。
知識庫:
頂光是指光線來自被攝體的頂部 。把凸亮凹暗誇張到極致,物體著光背光的反差大,造型效果比較反常,常用來塑造恐怖、凶惡的形象,消除陰影及其他光線照射不到的死角 。
腳光
這張圖很明顯光源是來自下面的,演員的面目變得猙獰。來自恐怖片«閃靈»
知識庫:
腳光:
腳光是指光線來自被攝體的下部 ,異常感強烈,常常被作為特定光效,製造恐怖氣氛,使人物形象猙獰可怖。可以做為輔助光,製造和渲染特定的環境和氣氛。
三,電影中的布光:
這個其實就是一張圖
⑴主光
主光是對被攝對象進行照明的主要光線,它對被攝對象的刻劃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被攝體的形態、輪廓和表面質感都受主光的影響。所以主光又稱「塑型光」。
⑵輔助光
輔助光是用來補充主光照明的光線,為主光沒有照射到的陰影部分提供適當的照明,又稱「副光」。
輔助光主要用來減輕或消除主光形成的投影,提高陰影部分的亮度,以能展示陰影部分的細節和層次,同時降低光亮部分與陰暗部分的反差。
⑶輪廓光
輪廓光是使被攝對象的邊緣產生明亮的光線,勾劃出被攝對象外沿的輪廓線條,突出被攝主體,使畫面增強縱深感和立體感。
⑷背景光
背景光又稱環境光,主要用於被攝體的背景和環境的照明。
⑸基礎光
在室內拍攝大場面,需要把整個環境進行普遍照明,把整個場面的光鋪均勻,以滿足拍攝時的照度要求。這種普遍照明的光我們把它叫基礎光,也稱「底子光」。
⑹修飾光
修飾光也稱裝飾光,就是對被攝對象的局部和細節進行裝飾和修正,使之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光的藝術功能:
1.人物造型功能
2.環境造型功能
3.光的象徵意義
4.光創造節奏
再舉個例子,有的同學說,最不會用的就是功能這種虛詞
在溥儀被告知皇後懷孕的消息前後,前一個鏡頭里,光影呈現暖色,後一段中瞬間轉換成冷色,這種光效的運用,反應了溥儀的內心。起到塑造人物的作用。
光影的變化改變了畫面節奏,重新建構了影片的結構。溥儀一生的四個段落,都有光影的變化,而且每一段落中都穿插了溥儀看見光影在眼前閃動,這晃動的影子成為貫穿全片的節奏線索,並突出了主題。
所以,一定要看一遍,看一遍,看一遍《末代皇帝》啦啦啦
㈧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導語:如何正確的用好光線拍出電影感覺的旅拍呢,下面我給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小夥伴們趕緊學習起來吧!
很多人都說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種電影的畫面感。簡單分析,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真實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線,學會尋找有魅力的光線,充分運用現場光,調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環境光下得到最真實、自然地呈現,即便補光,也要學會“隱藏”和“融入”;
二、豐富且重點突出的構圖,盡量運用標准視角或長焦鏡頭,避免鏡頭畸變和刻意營造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畫面元素和鏡頭景深特點,在環境中去展現人物,營造氛圍;
三、自然並由心而發的情緒,使畫面傳遞出心靈的共鳴,攝影師的引導和情境設定很重要,這種技巧更多是來自經驗。
接下來我將分三期詳細介紹,本期先從光線講起。
▲瑞士盧塞恩夏季的傍晚,順光環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後景會被壓暗。忘情的親吻,傾斜的構圖,使畫面更具動感。低色溫的夕陽和金黃色的座椅將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後期降低了飽和度,增加了黃色調成分,使畫面更具復古味,呈現出膠片質感的電影風。
一、不同光照條件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三張照片,全部是夏季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拍攝的。體會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畫面呈現出的不同氛圍。
圖一,傍晚五點,順光角度,夕陽溫暖而強烈,將大地塗滿一片金黃,光比較大,景物色彩飽和且濃烈,人物皮膚明亮、溫暖;
光圈:f/2.8,快門: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強烈的順光下拍攝,以人物為主調整好曝光即可。拍攝時注意婚紗與教堂不能過曝,這時天空被壓得很暗,呈現一種懷舊的復古味道,較低的色溫讓人物膚色自然呈現一種金黃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攝,需要注意相機的感光度與快門的極限。
圖二,傍晚七點,落日快接近地平線,逆光角度,此時光線已經變得很柔美,將麥穗映得閃閃發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環境氛圍感很強;
光圈:f/11,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陽從人物身後穿過頭頂,此時無需任何補光,人物面部也能獲得較為正常的曝光。後期壓暗了天空,呈現夢幻意境。順光拍攝時畫質高,色彩還原好,後期無需過多處理,逆光拍攝時,需要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
圖三,日落後,藉助天光拍攝,散射光下人物膚色自然、柔和,畫面反差小,細節豐富,整體感覺平靜溫潤。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後天光未全暗,此時明暗反差已經很不明顯,整體呈現出散射光狀態,細節豐富,人物膚質還原好,膚色自然。此時的背景與人物的反差小,為了突出人物,後期對背景環境做了壓暗處理。
順光
順光的優點是色彩還原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更接近其原型;環境細節豐富,特別是雲層的細節,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勻,曝光比較容易把握。順光的缺點是缺乏空間表現力,畫面相對較平,且光質較硬,人的皮膚若有瑕疵則一覽無遺,後期修飾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選擇順光拍攝時會利用鏡頭的景深特點,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門:1/25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夏季的傍晚,這時太陽與地平線大約呈45度角,是最適合拍攝順光人像的時間。陽光從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陽時段的低色溫可以讓皮膚呈現一種金黃色的質感。遠處的雲在順光下充滿層次,環境被壓得較暗,配合後期調整,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感。
逆光、側逆光
逆光、側逆光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更強,影調和層次更加豐富,整體環境的通透度高,人物會出現輪廓光,很容易營造唯美氛圍。當逆光散落時,搭配大光圈可以營造朦朧柔美的畫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夢幻的星芒光束,還可以嘗試拍攝剪影肖像,逆光能帶來更大的創造空間。缺點是曝光和細節較難控制,曝光點的選擇很重要,有時還需要人為補光來控制畫面反差。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這時陽光還很強烈,相機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攝就會帶到天空,很難控制反差,容易畫面過曝。於是我選擇高角度俯拍,避開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為背景。此時的夕陽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輪廓光,漏進畫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朧夢幻的氛圍。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陽光線被雲層或霧氣所擋而形成的柔和、均勻的`照射狀態。薄雲遮日、陰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後等天氣,都會出現散射光,此時景物影調容易顯得平淡,色彩比較灰暗。散射光條件下,不宜拍攝全景深的大場面,並且色彩的處理十分重要,拍攝距離的遠近與色彩的飽和度成正比,所以盡量選擇鮮艷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畫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調平淡。
光圈:f/2.8,快門: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義大利皮恩扎,太陽在較厚的雲層間穿梭,畫面對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相對晴天的順光、逆光拍攝而言,這種散射光下較為柔和的明亮,更適合表達清新的意境。
二、拍攝時段的選擇
午後至夕陽時段
晴天的午後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攝的黃金時間,無論是順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現出特定的氛圍,冬季為15-18點,夏季為16-20點。想要拍出更具電影感的畫面,對於環境光的利用是關鍵,我習慣也喜歡用自然光拍攝。日落時段的光線色溫低,令照片溫暖而“有情緒”,更易表現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線照射角度平,拍攝的范圍更大,畫面的細節層次更豐富;順光時色彩還原好,可以壓暗環境,充滿膠片感,逆光時通透度高,可以創造唯美、夢幻的高調氛圍。
光圈:f/2,快門: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時段,夕陽穿過冰淇淋餐車的窗戶照射進鏡頭,利用餐車阻擋部分直射陽光,減弱逆光帶來的強對比,營造出夢幻的童話氛圍。人物的情緒、動作很貼切,後期適當提亮人物即可帶來電影畫面感。
光圈:f/2,快門: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沖繩的海灘,日落的太陽剛好從較厚的雲層里露出來,於是形成了“耶穌光”。因為太陽光入射角很低,此時只要調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控制好畫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攝,形成獨特的漏光氛圍,特別注意曝光要准確。
多雲的晴天
多雲且雲層變化大的晴天也是絕佳的拍攝時機,很適合創作大場景的全景畫面。雲就像是太陽的魔術師,能給你帶來更豐富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的天氣拍出的畫面,既不會像陰天那樣平淡乏味,又不會像大晴天那樣難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於觀察和應變,控制好人和背景環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門:1/2000s,焦距:45mm,ISO:100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原野,下午15點的順光,畫面通透明亮。天空的雲層較厚,雲遮住部分陽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充滿意境美。需要調整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線。
日落的余暉
無數美妙的電影橋段都是在落日余暉中展開的。此時太陽已降到地平線下,雖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溫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細節,拍攝出的畫面對比強烈,會呈現出較大的反差。此時,意境美遠大於對細節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現晚霞雲彩,人物往往會欠曝,補光時應考慮環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溫,做到渾然天成。
光圈:f/1.6,快門: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羅倫薩老橋,該場景的構圖決定了光線為側逆光,太陽已接近地平線,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畫面左前方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模擬夕陽效果,自然是實現電影風畫面的基礎之一。
傍晚“帶密度”
華燈初上,晚霞剛隱,天空的顏色還未全黑,這個夜幕將至未至的時間段就是“帶密度”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日落後、燈亮起的一小時內,此時天光與地面燈光的光比基本為1:1,呈現在畫面里天空和建築都是有細節和顏色的,整體效果華麗、夢幻。時間再晚一些的話,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佳時段。
光圈:f/1.4,快門:1/60s,焦距:50mm,ISO:500
義大利五漁村,日落後背景中的建築都亮起了燈,已經沒有其他可藉助的自然補光光源,於是採用低色溫的手電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環境氛圍,最主要的是營造了一種冷調環境中的溫暖感。
三、補光或不補光
決定補光或不補光的關鍵在於,想要獲得的氛圍以及希望整體畫面呈現出何種效果。想要實現電影的畫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環境光效,即便補光也盡量選擇符合環境光邏輯的照明風格,強度、角度、光質、色溫,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選擇恆定光源來補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應盡量保留畫面的細節,並營造對比,包括冷暖對比和明暗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自然的氛圍,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渾然天成。當然,有時也不需要運用人造光源,只需調整人物站位、姿態,面部的朝向,就可實現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來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情況。
陰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補光?
- 補光,利用色溫差異營造夕陽效果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沖繩,陰天雲層較厚,整體畫面偏清冷,手動設置相機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照亮,模擬夕陽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對比,後期減少青色的飽和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輸出指數不宜過大,否則會破壞畫面的自然度,影響氛圍的表達。
- 不補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適合表達細膩情感和柔潤色彩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納夏季的上午,雲層非常厚,但是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個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時人物、大地、天空等細節都可以保留。一般來說,上午的散射光質感更好,明亮、柔和、溫暖,會使整個環境通透、潤澤。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還原就會差一些。雲層里漏出了些許陽光,灑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夢幻感。後期可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增加飽和度,會令色彩更鮮嫩。
大場景元素繁雜,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調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陽實現戲劇光效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時為午後16點,順光角度拍攝,雲層讓陽光變得時隱時現,背景環境中明暗層次豐富。畫面的整體曝光基準為新娘的面部,為了突顯人物,我等待陽光穿過樹叢剛好照射到新娘臉上的瞬間,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光線效果,同時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壓縮景深,斑駁的背景如油畫一樣。
- 補光,平衡光線反差,強化環境氛圍,還原柔美膚色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當時已是傍晚,整體環境陰冷。雖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勻受光,但由於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會和周圍環境有比較大的反差。為了保留雪地的細節,我利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控制好閃光燈輸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還原膚色,保留真實氛圍。
夕陽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剪影效果突顯形體輪廓,展現意境美
光圈:f/1.4,快門: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長灘島的日落,新娘拖動裙擺在海邊跑動,此時如對逆光下的人物強行補光,就會失去場景本身的氛圍感,雖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達得真實、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態是關鍵。即便拍攝剪影也要調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陽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大逆光下自動對焦很容易失靈,建議手動對焦。
- 補光,實現環境氛圍和人物情緒的細膩表達
光圈:f/2.2,快門: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聖托里尼,傍晚19點,這時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暈。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層次,於是以天空為曝光點調整好相機參數。還希望在不破壞環境氛圍的同時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於是用低色溫的手電筒進行補光。手電筒的光照強度低,恆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夠更好保留現場的唯美氛圍,接近人眼的真實視覺感受。
㈨ 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
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光的運用必不可少。影視造型的表達不是用色彩和線條,而是光線。造型中必須充分考慮光照中蘊含的審美因素,情緒表現。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分享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人像攝影照片光調分高調、低調和中間調三種
高調的特點是用大面積的白或淺灰影調來襯托小面積的深色塊,使畫面簡潔、素雅、清新,讓人看了心情舒暢。要注意拍攝對象的特徵,穿深色服飾和膚色過深的人都不宜拍高調人像。拍高調人像時,在曝光上寧過勿少,可比正常曝光略大半級到一級曝光量。
低調照片的光比大,畫面大部分很暗,只有少量的高光,它是以深沉、莊重、肅穆的氣氛感染觀眾。低調人像用光一般是逆光或側逆光,以穿深色衣服的人物為宜。曝光略不足,忌曝光過度。
中間調是介於高調和低調之間的一種常用常見的影調。特點是整幅照片明暗影調分布均勻正常,畫面明暗過渡緩慢,影調柔和,反差不強烈,呈現出極為豐富的中間層次,人像的質感細膩,給人的感覺是賞心悅目、素潔恬靜,適合拍攝任何人物。布光以順光和前側光為主,背景選用灰色調為好,曝光只要按正常的曝光量即可。
二、光型
光型是指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方向主燈光的照射下形成的造型效果。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一)正光型(順光)
正光型布光的臉部基本上都很明亮,僅在鼻下有一小鼻影。用正光拍攝的人物形象,面部光潔清秀,線條正直,形象逼真,層次豐富,是人像攝影中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光型。
( 二)側光型
側光即是來自被攝者的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其中又分正側光、前側光和後側光。
正側光型的光源與被攝者形成90°角,投影留在被攝對象的一側,使人的臉上產生比例相等的明暗面,俗稱陰陽臉。使用這種光型拍攝,光線雖然較硬,但人物質感較好,立體感很強。
前側光也稱斜側光,它是從被攝者側前方照射而來的光,與被攝者成45°角使人的面部大部分受光,比較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特點是受光面大陰暗面小,有利於表現人像造型和皮膚質感。
後側光型又叫側逆光,它的光源來自被攝者的側後方,也可劃入逆光型的范圍。後側光的光線特點是層次清楚,線條明確,能使人與背景不重疊,表現出縱深感。
(三)逆光型
逆光,是從被攝人物後背上方射來的光線,光線被人的身體遮住,使人物大部分處於陰影中,被照射的人體輪廓會產生明暗生動的光影和線條,所以又稱為輪廓光。如果光源左移或右移,從人物的後側方射來,就是側逆光型,它能在其左側或右側勾勒人物的輪廓線,而且能拉大人像的光比,反差極強。
用逆光拍攝的人像,不論是正逆光還是側逆光,都有輪廓鮮明、立體感強、影紋色調美麗等特點。
要拍好逆光型人像,應掌握其基本要領,如:一般以深色背景為好,它能達到突出逆光的特點。適當增加曝光量或加輔助光。
燈光還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下文將為大家介紹三種簡單的布光小技巧:1 顯瘦光(short lighting),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這三種不同的燈光賦予了主角三種不同的情緒和感情。這種技巧能讓你在主角剛坐下的時候就知道要打什麼樣的'燈光,賦予主角什麼樣的情緒。然後才是你該怎樣塑造主角周圍的背景燈光。
1 顯瘦光(short lighting)
如果一個人的臉型比較胖,有一個包子臉,那麼你可以試試顯瘦光,或者是緊致光(narrow lighting)。打這種光,首先要把你需要把你的主光源放置在離主角臉比較近的地方,在主角,燈光和攝像機之間創造一個45度角。主角臉上最胖的地方應該是離攝像機鏡頭最遠的地方。在這個比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夠讓這個部位顯得更加瘦。
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
想要在鏡頭中加一些喜劇的元素?那就用一些分割光吧。這種照明風格也被叫做“連環畫小人”的風格,因為一些漫畫家喜歡把他們筆下的惡棍刻畫成這樣。打這種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攝像機和主角之間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只把一半的臉給打亮,讓另一半的臉隱藏在陰影中,這種做法能得到非常搞笑的效果。
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蝴蝶光,又稱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這種光可以為你的主角增加一種潮流感。對於那些臉偏瘦或者有高顴骨的人來說非常的有效因為在這種光線下臉上很少會有陰影,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光經常應用於女性身上。但是,對於那些臉比較胖的人來說不是非常的適合。打這種光需要把光源放在攝像機後面並且把光線直接照射到主角的臉上。因為光線是向下達到主角臉上的所以你能看到主角臉頰上有一塊類似於蝴蝶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