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語電影的片名翻譯可以分為幾類
(一)優先考慮原英文名。分:
1直譯。如:《before sunrise》譯為《日出之前》
2意譯。如:同是上片,其他譯名採取意譯法,譯為《愛在黎明破曉前》
(二)不考慮原英文名。分:
1優先照顧影片主題與內容。如《Cat on a Hot Tin Roof 》一種譯法是《朱門巧婦》 就是講豪門
里的美太太。汗!還有。《Lolita 》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 講大叔和小蘿莉的**故事,引用
古詩,翻譯的文雅啊~
2為炒作和噱頭 。 同是上片,另一種比較吸引眼球的譯法就是《 禁忌情迷》
大概只能想到這樣了,肯定還可以細分,這個就要靠樓主的智慧了,我只是拋塊磚啊~
⑵ 英文電影名稱採用異化翻譯和歸化翻譯的優缺點
這些矛盾的傾向所特有的鄉土民族主義運動,席捲了歐洲在十九世紀早期,它們表明士萊馬赫的翻譯理論是分離的意識形態的目的是服務和其他用途。中央的矛盾在於他們本國民族主義運動是由語言和bulnerable成為可能。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已經觀察到,「認為既是一個歷史宿命,作為一個群體,通過語言、國家想像表現為同時開啟和關閉的」,因為「語言不是一種儀器的原理,在排除: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任何語言」(1991)。安德森134,146:在特定的語言形式的基礎上,是團結的,但是這個開放的國家,任何一種語言的民族主義敘事為新用途是rewtitten允許這種語言,尤其是在追求的目標,是歸化翻譯,最感興趣的文化差異的外國文字。
士萊馬赫認為,如果一個歸化的翻譯方法有助於建立一個民族的文化,打造一種語言文化身份的駐外機構關於實現政治自治,它也能破壞任何概念的提出質疑,學科界線,漢代文化和國家的價值觀。這是由英語翻譯,弗朗西斯·紐曼的爭論foreignized進站1856年《伊利亞特》(約翰·紐曼)的異化要求翻譯理論的發展策略,即背離維多利亞時代的標准,而且透明的話語從Aronoldian概念的民族文化的學術精英們的支持。
⑶ 如何從紅樓夢的楊憲益和霍克斯兩譯本中舉例說明從語言結構層次主要採用歸化翻譯策略
這個例子可太多了,比如說題目,楊譯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實際上,西方人對「紅」的聯想與中國人是不同的,紅在西方代表的是危險和暴力,所以按異化法直接翻成 Red Mansions 容易給讀者造成不好或錯誤的聯想,而且「紅樓」雖然是漢語中的典型意象,但英語中是不存在的(具體的你可以再查查資料),而霍譯實際上是採用了《紅樓夢》的另一名稱,避開了「紅樓」的意象,這樣既避免了讀者產生不理解或誤解的情況,而且同樣也反映了小說的線索。
另外有許多例子都在可以在兩個版本的詩詞翻譯中找到。紅樓夢里有許多詩詞,楊基本上是異化譯法,保留了詩中原來的意象,而霍則較為靈活,採取了歸化的譯法,以傳達原詩的意義和意境為主,僅舉以下一例以資說明:
警幻仙姑賦
曹雪芹
……
應慚西子,
實愧王嬙。
奇矣哉!
生於孰地,
來自何方?
信矣乎!
瑤池不二,
紫府無雙。
果何人哉?
如斯之美也!
...
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her beauty are all bashed.
Where was she born, and from whence descended?
Immortal I judge her, fresh come from fairy feastings by the Jasper Pool,
Or from fluting in starry balls, some heavenly concert ended.
…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s)
She would put Xi 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Where was this wonder born, whence does she come?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
Who can she be this beauty?
…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在此例中,「西施」「王嬙」都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霍將其歸化為"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而楊則採取異化方式,仍譯為「Xi Shi」"Wang Qiang",前者可以讓目標讀者產生美好的聯想,並准確傳達出原詩的意義和韻味,而後者雖然保留了原有的文化意象,但對於目標讀者來說不僅難以理解,而且也很難讓讀者產生美好的聯想,所以並沒有有效再現出原詩的表達效果。
僅供參考,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有哪些文學作品採用了歸化異化翻譯法
歸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採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Venuti,2001:240)〔1〕;或指在翻譯中採用透明、流暢的風格(transparent, fluent style),最大限度地淡...
⑸ 關於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問題
理論的話,現在比較統一的是目的論(Skopos Theory 或 Skopstheorie)。目的論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規則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 以及The Loyalty principle。 結合電影片名的英譯來講,就是將電影固有英文片名以及電影內容相結合來進行翻譯,也可以看作是直譯和意譯的結合。其中主要運用的翻譯方式是歸化和異化,英文就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最後補充一點,畢竟理論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所以也不好說現在片名的翻譯有什麼通用理論,只能說根據翻譯成品,翻譯過程等等來講,大部分片名翻譯與某個理論相符合。
如果你對目的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英譯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代榮. 2004.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商標翻譯[J]. 商場現代化 學術版 12:182.
賀鶯. 2001. 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 1: 56-60.
或者隨便去網上找幾篇相關的碩士論文,就能有個大概了解了
⑹ 請專業人士介紹幾本關於幾個主要的理論家的異化理論的書
在眾多的影視廣告海報上,片名都處於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著「導視」的作用。它簡潔凝練地概括影片內容,言簡意賅地揭示主題,雋永深長地激發觀眾的豐富聯想,並激起觀眾的觀賞興趣。好的片名與好的內容的完美統一,能使觀眾得到美的藝術熏陶,美的情感享受。好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會對影片的推廣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如影片「Just Married」被譯為「新婚告急」,喜劇片「Mrs Doubtfire」被譯為「肥媽先生」,經典影片「Forrest Gump」被譯為「阿甘正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和觀看慾望,起到了良好的推廣作用。
一、歸化異化理論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對於具有文化內涵的地方,翻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正式將前者定義為「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並將後者概括為「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韋努蒂認為,歸化法是「採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進譯入語文化」。以譯入語為中心的歸化翻譯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范,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較少異味的閱讀需求,易於使讀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況下便可達到最佳語境效果。韋努蒂同時明確指出,異化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這種通過異化處理而保留下來的原作中的異國情調,將在精神上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滿足。歸化異化理論為我們指明了翻譯中的兩條方向,我們可以以此為指導,根據現實的實際需要選擇應用歸化或異化理論來翻譯電影影片片名,以期達到信息傳遞、美學享受和廣告效應的完美統一。
二、歸化理論在電影影片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歸化理論要求譯者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讓翻譯作品盡量接近讀者,同時歸化還指以目的語中富於文化色彩或內涵的意象來代替原語中特有的由於不同文化、風俗習慣、宗教、歷史、地域的差異而形成的獨有意象(不同的語言往往使用不同的意象來表達或反映相同或類似的概念和事物)。影片「Waterloo Bridge」片名的翻譯可以被稱為上乘之座。影片講述了一個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直譯的片名更容易使中國觀眾聯想到拿破崙慘敗的滑鐵盧戰場,無法揭示作品本身的主體。現借用我國文化中的藍橋相會傳說, 譯為《魂斷藍橋》使觀眾聯想起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及「許仙白娘子斷橋之憾」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對這部影片所表達的悲劇色彩有了文化審美上的共鳴。而「魂斷」作為「死」之雅稱,既反映出影片的悲劇情節,又深切表達出哀憐之情,雅俗共賞,文采斐然。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在翻譯時,也沒有進行直譯「麥迪遜鎮的橋」,因為這個名稱不會給中國觀眾帶來任何特別的感受,難以獲得觀眾的認同。在翻譯中,譯者略去了地名,譯作《廊橋遺夢》,利用「遺夢」二字給人帶來浪漫而遺憾的印象,突出了影片所表現的人到中年的感情危機及在理性呼喚下愛情的掙扎、回歸和無奈。影片「Bathing Beauty」, 「Ghost」 ,「Blood and Sand」在進行翻譯時也沒有直接翻譯為「浴美人」、「鬼」及「血與沙」,而是採用歸化理論的翻譯方法,將原影片的片名內涵、影片主題與中國觀眾的接受習慣很好的相結合,分別被翻譯為《出水芙蓉》、《人鬼情未了》、《碧血黃沙》,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能激起觀眾豐富的想像力,實現了電影影片翻譯的良好效用。以歸化理論為指導翻譯電影影片有助於拉近影片與本國觀眾的距離,選擇本國觀眾易於接受的翻譯語言便於電影影片在宣傳營銷方面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異化理論在電影影片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異化理論要求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保留原文的意境、文化、語意,將讀者或觀眾引入到原語言文化的氛圍中,充分滿足讀者和觀眾的好奇心以及激起他們的新鮮感。異化可以包括語音層面上的異化,如英文中的laser、model、coffee分別被翻譯為漢語的「鐳射」、「模特兒」、「咖啡」,漢語中的「功夫」被翻譯成英文中的「kungfu」等。異化同時還包括語意的異化,如漢語中的「武裝到牙齒」「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被譯為「armed to teeth」「an eye for an eye , a tooth for a tooth」等。異化理論在電影影片片名的翻譯中應用比較常見。如Rain Man《雨人》, 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 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 Bodyguard《保鏢》,The Crying Game《哭泣的游戲》Leon: The Professional《這個殺手不太冷》,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等等已經成為觀眾耳熟能詳的影片,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和一次文化暢游。
歸化異化理論是指導翻譯的重要理論之一,電影影片是一種崇高的藝術品,在進行電影影片片名翻譯的時候只有將電影影片片名所代表的文化底蘊、電影影片本身所反映的主體以及翻譯譯入國文化充分結合,利用歸化異化理論的有關指導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和發揮影片片名的信息傳遞、美學享受和廣告作用。
參考文獻
[1]李 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歸化異化理論》,載《電影評介》2007年第15期;
[2]吳 爽:《從電影片名看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3]劉萬生:《歸化與異化對立而統一》,載《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9月;
[4]唐莉玲:《電影片名翻譯的四個視角》,載《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4期;
[5]黃媛媛:《外國影片片名翻譯歸化與異化》,載《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⑺ 為什麼譯製片的電影名翻譯總是不按照原文去翻譯
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差異。就如非常有名的《Go with the Wind》譯成《亂世佳人》。以前有一部著名的日本電影,原名應該為《你啊,渡過憤怒的河吧!》,中國根據故事情節翻譯成了《追捕》。不知道外國人翻譯中國電影時是否也有這種情況,曾聽人說笑話,外國人把《水滸》翻譯成《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還有一個比較失敗的譯名《碟中諜》,第一部也是根據故事情節翻譯的,結果人家出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與「碟」毫無關系,中國人但只好繼續《碟》下去。
還有一部比較搞笑的是《蘭博》,中國譯成《第一滴血》,結果人家也繼續出片,中國人有了《第一滴血(二)》《第一滴血(三)》《第一滴血(四)》,到了老百姓嘴裡就變成了《第一滴血》《第二滴血》《第三滴血》《第四滴血》一直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