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馬奇諾戰爭有哪些電影

馬奇諾戰爭有哪些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09 07:11:37

Ⅰ 二戰著名戰役有哪些

一、二戰十大著名戰役:

1、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2、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3、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4、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5、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6、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7、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8、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9、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10、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歐洲東線戰場的轉折。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參戰成員國:

1、主要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2、主要反法西斯國家: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Ⅱ 二戰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一、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二、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三、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四、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五、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六、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七、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八、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九、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十、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2)馬奇諾戰爭有哪些電影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戰爭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Ⅲ 二戰歷史戰役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
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
1939年10月波蘭戰役結束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西歐
1940年5月19日英國遠征軍開始撤退,6月2日撤退完畢
1940年6月14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不列顛戰役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4月18日美國16架B-15轟炸機轟炸東京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國擊敗日本,
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英軍擊敗德軍,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蘇軍全殲德第6集團軍扭轉戰局
1943年2月美軍佔領瓜島
1943年4月18日美國P-38機群擊落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擊斃山本
1943年6月盟軍西西里島登陸
1943年7-8月蘇軍與德軍進行庫爾斯克會戰,擊敗德軍
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同時,美軍太平洋艦隊進行馬里亞那島登陸
1944年10月美軍登陸菲律賓,萊特灣海戰爆發
1944年12月德軍阿登反擊,被盟軍擊退
1945年1月菲律賓戰役結束
1945年3月美軍登陸硫磺島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美軍登陸沖繩島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15日本政府宣布投降
1945年9月,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各年份大事記:
http://hi..com/007cn/blog/item/1d8a6e06ca5e087a0308812b.html

Ⅳ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佔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斗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保衛戰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00多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陸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協議,決定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陸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陸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底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陸。登陸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陸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里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底登陸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西西里島登陸戰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是義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並最終戰勝義大利,於1943年7月至8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成功奪取西西里島。

1943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將義大利西西里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標。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備在西西里島登陸。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哈斯基」,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7集團軍,共有13個師和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8萬人,擁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斗艦艇和輔助船隻約3200艘。

為保證西西里島登陸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號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將在撒丁島和希臘登陸的錯誤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里島登陸戰役。1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佔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佔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佔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義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阿萊曼戰役

阿萊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萊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准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佔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斗,攻擊德意軍結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義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萊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本版稿件、圖片均據新華社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右)、杜魯門(中)和丘吉爾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英勇奮戰的蘇聯紅軍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中盟軍士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押解被俘虜的德國納粹分

Ⅳ 二戰中有哪些戰役

法蘭西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諾曼底登陸、市場花園行動、阿登反擊戰、萊茵河戰役
蘇德戰線:基輔戰役、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高加索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
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突尼西亞戰役
太平洋:偷襲珍珠港,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島爭奪戰,新幾內亞戰役(莫爾茲比港保衛戰、特納戰役、霍蘭迪亞戰役、比阿克島戰役),馬紹爾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東南亞:新加坡戰役、菲律賓戰役、緬甸戰役(同古會戰、仁安羌戰役、密支那戰役、怒江戰役)、英帕爾戰役
中國: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忻口戰役、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血戰台兒庄)、武漢會戰、棗宜會戰、百團大戰、中條山戰役、長沙會戰(四次)、常德會戰(三次)、昆侖關戰役、豫湘桂戰役(日:大陸打通作戰)、雪峰山戰役

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的著名防線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德法邊境有一道著名的防線,叫馬奇諾防線。

在二戰前不久,法國迫於形勢,不得不在德法邊境修建了一條令後世驚嘆的馬奇諾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到1940年建成,防線主體長700公里,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

當時共耗資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防線內部擁有各式機槍大炮、壕溝、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可是,德軍一次從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發起進攻,讓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世人的笑柄。

(6)馬奇諾戰爭有哪些電影擴展閱讀:

1940年,閃擊戰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的坦克把比利時和法國邊界打開一個大洞,德國部隊如洪水般穿過阿登森林,包抄法國部隊,並孤立了馬其諾防線。

緊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後面的44個德國師僅憑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時人根本沒有執行抵抗方案,如貝當所預言的那樣,設路障、挖陷阱、破壞公路。

面對飛速挺進的入侵者,約有40個法國師被禁錮在馬其諾防線內,他們「有防卻無可防」,就像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保衛這條防線本身一樣。而另外30個左右的師則分散在從馬其諾防線終點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峽的防線上。

Ⅶ 二戰中的戰役有哪些

1939-1945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 歷史 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戰爭,也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大較量。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二戰中的戰役有哪些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二戰戰役:1.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迫割讓大片土地,但澤被劃歸波蘭辟為自由市,通往波羅的海的“波蘭走廊”將原本連成一片的德國領土分成了兩塊,位於“走廊”之東的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孤島”。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和“走廊”地區耿耿於懷。希特勒上台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他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的受辱者變成歐洲最大的 軍事 強國。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並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即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波蘭走廊問題,遭到波蘭拒絕。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然後於31日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達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國三軍部隊於9月1日前完成對波蘭作戰的准備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強調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備工作,必須集中於發動巨大的突然襲擊”。

名稱 波蘭戰役

地點 波蘭

參戰方 德國 、斯洛伐克 和蘇聯對陣 波蘭

結果 德國勝利,二戰爆發

參戰方兵力 德國151萬人 波蘭100萬人

傷亡情況 德軍傷亡4萬多人 波軍傷亡20萬人

主要指揮官 布勞希奇 倫德施泰特

二戰戰役:2.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法蘭西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940年5-6月採取的軍事行動。此戰,德軍亡2.7萬餘人,失蹤1.8萬餘人,傷11.1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90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是導致迅速敗降的主要原因。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法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名稱 法蘭西會戰

時間 1940年5-6月

參戰方 德軍、法國、英國

傷亡情況 德軍亡2.7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

二戰戰役:3.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

珍珠港位於日、美之間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距日本約3500多海里,距美國本土約2000海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最重要的基地。1941年1月7日,山本寫信給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設想。此後就和幾個參謀一起,秘密地制定“Z”作戰方案。6月,正式方案提出後,曾在日本上層引起爭論,一些人不相信龐大的艦隊橫渡3500海里而不被發現,對這一計劃的可行性表示懷疑。山本固執己見,甚至以辭職相要挾。日本為了“南進”,於10月中旬批准了這個計劃。於是,山本指揮聯合艦隊選擇了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開始了充分的准備和嚴格的模擬訓練。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奇襲 成功 。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參戰方 美國,日本

名稱 偷襲珍珠港

影響 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爆發

地點 珍珠港

時間 1941年12月7日

戰爭性質 偷襲

傷亡情況 美軍傷亡3000多人 日軍陣亡約200人

主要指揮官 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

二戰戰役:4.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英德空軍在英倫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1940年6月,法西斯德國軍隊席捲西歐。英國駐歐遠征軍敗退敦刻爾克。英軍雖用“發電機計劃”隊撤回了本土,但卻丟失了全部重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中亦損失了1000架以上的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空軍要使用其全部兵力盡快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配合海軍和陸軍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2400架,其中轟炸機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東北部、西北部以及荷蘭和挪威。不列顛之戰挫敗了德國入侵英國迫其就範的目的,使德國征服全西歐的計劃落空。這次戰役也由於英國的頑強表現,而迫使希特勒在沒有把不列顛完全逐出戰爭之前,即先回頭來對付蘇聯,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不列顛之戰書寫了二戰史上抗擊法西斯的光輝一頁。

名稱 不列顛之戰

地點 英國

時間 1940年7月16日至10月

參戰方 英國,德國

結果 英國獲勝

二戰戰役:5.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一次重要會戰,於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間,蘇聯軍隊保衛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後反攻德軍的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為保衛莫斯科並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與其盟友入侵蘇聯,使蘇聯及蘇聯紅軍領導層大吃一驚。德軍以閃電戰戰術快速深入蘇聯領土。裝甲部隊以鉗形方式推進,先孤立然後徹底摧毀蘇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推進,南方集團軍群則征服烏克蘭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團軍則向莫斯科進發。蘇軍的防線很快便崩潰,死傷枕藉。1941年8月上旬,德軍攻佔斯摩棱斯克,是往莫斯科路上一個重要據點,但斯摩棱斯克的戰斗阻礙了德軍的攻勢直到9月中,有效地瓦解了閃電戰的戰術。其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到達莫斯科外圍,但納粹元首希特勒 命令 他轉向南方去支持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基輔的攻擊。

名稱 莫斯科保衛戰

地點 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圍

時間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參戰方 蘇聯,納粹德國

結果 蘇聯獲勝

參戰方兵力 125萬

二戰戰役:6.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一些軍事學者也認為,如果日本海軍威脅或者真的攻擊美國西岸的話,便會迫使美國把急需送往歐洲前線的軍事配備轉移到美國西岸,這不但會造成歐洲戰區出現軍需短缺的現象,甚至可能使歐洲戰區再次失守,而讓納粹德國得到最後的勝利。

名稱 中途島戰役

地點 中途島附近海域

時間 1942年6月3日-6月7日

參戰方 日本帝國海軍,美國太平洋艦隊

結果 美軍 決定 性勝利

傷亡情況 航母:日軍4艘,美國約克鎮號 日軍巡洋艦1艘,美軍驅逐艦1艘 飛機:日軍332架,美軍147架 陣亡:日軍3500人,美軍307人

主要指揮官 山本五十六,切斯特.尼米茲

前線將領 南雲忠一,斯普魯恩斯

二戰戰役:7.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萬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進攻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名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

地點 蘇聯,伏爾加河流域,斯大林格勒

時間 1942年6月28日 - 1943年2月2日

參戰方 蘇維埃 社會主義 共和國聯盟,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

結果 蘇聯決定性勝利,納粹德國失敗

參戰方兵力 蘇聯2500000人(蘇軍反攻階段)德國1040000人(蘇軍反攻階段)

傷亡情況 蘇聯:共1129619人傷亡、失蹤德國:共 841,000人傷亡

主要指揮官 希特勒,保盧斯,曼施坦因,霍特

作戰行動 藍色行動,天王星行動,土星行動

同期發生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阿拉曼戰役

二戰戰役:8.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占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范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名稱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地點 瓜達爾卡納爾島

時間 1942年

參戰方 美國,日本

結果 美軍獲勝

傷亡情況 日本傷亡2.5萬人美軍陣亡3300人

主要指揮官 戈姆利,三川軍一

二戰戰役:9. 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 英語 :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名稱 諾曼底登陸

地點 法國西北部諾曼底

主要指揮官 艾森豪威爾,倫德施泰特

時間 1944年6月

參戰方 盟軍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荷蘭、挪威

結果 盟軍勝利,成功開辟第二戰場

參戰方兵力 盟軍 2,876,000 (7月25日) 德軍 1,380,000(7月23日)

二戰戰役:10.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柏林會戰,是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以3個方面軍250萬人的兵力進入德境,德軍調集軍隊約100萬人死守柏林。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率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在柏林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殲滅德軍48萬人,繳獲火炮600門、飛機500架。柏林戰役結局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名稱 柏林會戰

傷亡情況 蘇軍33萬,德軍48萬

地點 柏林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崔可夫,凱特爾,魏德林

時間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參戰方 蘇聯,德國

結果 蘇聯獲勝,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參戰方兵力 蘇軍250萬,德軍約100萬

Ⅷ 二戰中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1.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法蘭西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940年5-6月採取的軍事行動。此戰,德軍亡2.7萬餘人,失蹤1.8萬餘人,傷11.1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90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是導致迅速敗降的主要原因。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法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2.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

珍珠港位於日、美之間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距日本約3500多海里,距美國本土約2000海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最重要的基地。1941年1月7日,山本寫信給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襲珍珠港的設想。此後就和幾個參謀一起,秘密地制定「Z」作戰方案。6月,正式方案提出後,曾在日本上層引起爭論,一些人不相信龐大的艦隊橫渡3500海里而不被發現,對這一計劃的可行性表示懷疑。山本固執己見,甚至以辭職相要挾。日本為了「南進」,於10月中旬批准了這個計劃。於是,山本指揮聯合艦隊選擇了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開始了充分的准備和嚴格的模擬訓練。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奇襲成功。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Ⅸ 每一次的戰爭(懸賞5)

很高興現在又那麼多愛好軍事的朋友一起研究我給你介紹下著名的戰役包括太平洋-中途島海戰-東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莫斯科戰役 西線的馬奇諾保衛戰和不列顛空戰,還包括咱中國的黃海海戰 英德德日德蘭大海戰 都是世界著名的戰爭範例對你了解世界大戰有輔助的作用。

<黃海海戰>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鐵甲巡洋艦決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決定了甲午戰爭的中方的戰敗。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日德蘭海戰》-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雙方的主力艦達到200餘艘
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德國公海艦隊第一和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總共發射1904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119發,每門炮10.9發(攜帶量為80-90發); 戰列巡洋艦共發射1670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334發,每門炮37.95發(攜帶量為80-90發)。 共計發射大口徑炮彈3597發,中口徑炮彈3952發,小口徑炮彈5300發,大口徑炮彈命中確認120發,平均命中率3.33%,中口徑和小口徑命中107發,平均命中率1.16%;
英國戰列艦總共發射大口徑炮彈4598發,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發,平均命中率2.17%。
根據Arthur J Marder教授在《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3卷,第199頁)指出的,德國戰艦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徑命中彈集中在三艘英國裝甲巡洋艦上,包括武士(15發),防禦(7發)和黑王子(15發),她們都是在極近的距離上被命中的。前兩者只有7000碼,後者更是只有1000碼。而在德國方面統計英國戰績時,並沒有計算威斯巴登被擊中的次數,根據英國資料,至少被射擊200發以上。因此參看雙方命中率時,可以認為大致相當。
所有被擊沉艦船的中彈數目都是大約統計值,夜間混戰中的命中數目更是如此。
德國公海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在45000名左右,傷亡比例6.79%,其中軍官89名,候補軍官25名,工程師14名,廚師等非戰斗人員5名,醫療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
英國大洋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在60000名左右,傷亡比例11.59%。(英國官方公布數字是6097人戰死,510人受傷,177人被俘,總共6784人,占總參戰人數的8.84%)。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希佩爾艦隊重創了貝蒂艦隊,舍爾准確的判斷和優良的航海技術,使他成攻地擺脫了占極大優勢的傑利科的追擊。
海戰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英德兩國不同的設計哲學。英國建造的艦只強調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犧牲的是裝甲防護力。德國軍艦則在降低航速和武備的基礎上強調更好的防護力。德國在技術上的熟練顯然勝過英國人。他們裝有定時信管的穿甲彈穿過英國船殼爆炸,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英國炮彈往往碰上裝甲即炸。英國方面使用的火葯也存在著問題,其更易燃易爆。而皇家海軍在運送彈葯時不關閉彈葯艙門,這也是一個致命的失誤。在至關重要的防火系統方面,德海軍更是優越得多。德國人在多格爾沙洲一戰後,注意到了彈葯儲藏室和彈葯輸送機也能導致彈葯庫火災,立即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了封閉改裝,海戰中炮彈在德國炮塔里爆炸,不會引起進一步的損害,防護得很好的垂直信道,防止火勢下竄到彈葯庫。而皇家海軍卻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至少三艘英國戰列巡洋艦的炸裂,是由於炮彈在炮塔里爆炸時,引起了下至火葯甲板的一系列炸葯的爆炸。沒有一艘德國船因這類缺陷而喪失。同樣雙方運送發射葯包使用的容器也有區別,德國人對發射葯用金屬容器封閉運送,而英國人則僅僅用蠶絲口袋包裹。德國船的上甲板在長射程的炮戰中提供了較好的防護,魚雷在它們加固了的舷側爆炸,造成的損傷也較小。而且,德國在信號技術、測距和夜戰設備方面,也都超過英國主力艦隊。英國海軍設計師集中注意力於速度和大口徑大炮,而忽視了其它必要的改進,在這次戰斗中皇家海軍的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1918年初,貝蒂在海軍部的一次會議上說,「現在必須認為,德國的戰列巡洋艦中隊的確比我們的優越。」
英國本土艦隊噸位損失多於德國公海艦隊,但在戰斗結束後的六月二日18時的統計顯示本土艦隊仍有27艘包括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主力艦可以隨時投入戰斗,公海艦隊方面在同一時刻只有10艘主力艦可以隨時投入應對,因此可以認為公海艦隊並未能打破本土艦隊在北海的數量優勢。
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海戰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0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為了掩護自己的慘敗,避免挫傷部隊的士氣,6月10日日本電台播放了響亮的海軍曲,並宣稱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當慘敗的艦隊疲憊不堪地回到駐地時,東京竟舉行燈籠遊行以慶祝勝利。美國海軍首腦事後評價道:「中途島戰斗是日本海軍350年以來的第一次決定性的敗仗。它結束了日本的長期攻勢,恢復了太平洋海軍力量的均勢」。同時,此戰還給日軍高層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創傷,這一痛苦的回憶直到二戰結束一直揮之不去,使他們再也無法對戰局做出清晰的判斷。
美國著名海軍歷史學家塞繆爾·E·莫里森把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的勝利稱之為「情報的勝利」。美國海軍提前發覺日本海軍的計劃,是日本海軍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但許多軍事家認為:日本海軍堅持以戰列艦作為海戰決戰的決定性力量,把航空母艦當做輔助性力量使用,忽略了航空兵力的作用是導致失敗的最終結果。
日本海軍計劃最明顯的失誤是分散部署兵力,聯合艦隊各部隊在相隔很遠的距離上單獨作戰,而美國海軍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聯合艦隊的優勢被削弱了。日軍計劃另一個失誤是,進攻中途島本來是誘使敵艦隊決戰,可卻給航空母艦套上支持佔領中途島的任務,並一相情願的認為在中途島受到攻擊以前,敵艦隊不會離開其基地。日軍偵察搜索計劃同樣不利。最後導致南雲遇到進退維谷的難題和來回換裝魚雷、炸彈的尷尬局面。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此次海戰的特點是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艦炮射程之外,以艦載航空兵實施突擊。日軍失敗的原因是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沖轟炸,導致日軍魚雷機連機帶雷爆炸,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

《不列顛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德軍准備侵入英國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而進行的空戰。
在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希特勒便著手對付歐洲北部的英國。誘英妥協失敗,希特勒於1940年7月下達全面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此次作戰需要首先殲滅英國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陸行動的順利。為奪取制空權,把佔有優勢的英國海軍趕出英吉利海峽,給入侵掃清道路,並迫使英國屈服。
德國空軍受命殲滅英國的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連續空襲。轟炸自7月10日開始。德國最高統帥部把此次行動的最早日期定於8月5日,代號為「鷹襲」。在8月6日,戈林才把進攻日期正式定於8月12日,名為「鷹日」。然而,因為英國南部天氣不穩定,因此德國空軍才於8月13日發動對英國的空中攻勢。德軍最初主要目標是英軍的軍艦、海軍基地、機場和雷達站。
8月13日,德國空軍開始突襲英倫海峽及英國本土,計劃殲滅英國的空軍基地及雷達站,以及消除英國的空軍主力。但在英國南部惡劣天氣的影響下,再加上英國使用新研發的雷達,使得德國空軍在這一天遭到了失敗。自此,英德的空軍不斷在英國的空中交戰,雙方亦傷亡慘重。至8月28日晚,德國對英國城市利物浦發動轟炸,造成英國大量平民傷亡。英國皇家空軍開始對德國進行反擊,在8月下旬接連轟炸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為了對抗皇家空軍的夜襲,9月7日起轉而主要轟炸倫敦等重要城市,企圖摧毀英國軍民的抵抗意志。
德軍動用了2000架左右飛機,飛行4.6萬多架次,投擲了6萬噸炸彈,給英國造成重大損失。首都倫敦破壞嚴重,形勢嚴峻。英國軍民在丘吉爾政府領導下團結一致,奮力抵抗。僅擁有1000餘架飛機的皇家空軍充分利用本土上空作戰的優勢,使用剛剛發明的雷達早期預警,以915架飛機的代價使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飛行員6000名,並對德國進行了有限還擊。
德軍無法實現戰役目的,同時希特勒的注意力也轉向東方准備進攻蘇聯,因而「海獅計劃」的實施無限期推遲。10月初,德國空軍轉入夜襲,不列顛空戰接近尾聲。
此次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戰。英國取得自衛戰的勝利,希特勒的軍事冒險受到嚴重的挫敗,有力地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

《馬其諾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軍方開始研究如何防禦德國和義大利入侵。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國國防部長馬其諾,將由其前任綜合了法國福熙、貝當和曉夫勒三位元帥爭論多年的防禦計劃交由議會討論,獲得90%以上的多數通過,並在此後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一組工事包括一個主體工事和一些觀察哨所,相互間以電話聯系。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設備、修理設備、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工事外面則密布金屬柱、鐵絲網,號稱固若金湯。工事內糧食和燃料的儲存一般可堅持三個月。為體現這一工事的防禦性質,工事內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0公里,即保證炮彈不落在邊境之外的它國之域。如有戰事,各觀察哨所可用潛望鏡觀察敵情,隨時將情況用電話報告指揮部,而炮塔內的炮兵則在三米厚的水泥工事內根據指揮部的命令開炮。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該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工程總造價近50億法郎(1940年數),相當於當時全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由於該防禦系統十分堅固,二戰期間死於馬其諾防線工事內的士兵為數極少。但是,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並沒能在二戰中擋住德國法西斯裝甲化、摩托化的部隊。1940年5月,德軍攀越阿登山區,經比利時繞過馬其諾防線,很快佔領了法國全境。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並在日後成為法國著名的旅遊景點。

《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舊稱「察里津」;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會戰後,德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974734人受傷.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高達52米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斗時被炸毀的廢墟。大穀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斗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莫斯科會戰》
蘇德戰爭開始後,希特勒就將奪取烏克蘭和列寧格勒作為他的首要目標,所以當中央集團軍群攻佔斯摩棱斯克,扣開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門時,他卻暫時放棄了對莫斯科的進攻,分散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去支援對烏克蘭和列寧格勒的作戰。而當基輔會戰展開後,希特勒又突然改變了他的戰略,決定等基輔會戰勝利結束後,將作戰重點回到莫斯科軸線上,而只對列寧格勒實施圍困。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布了第35號訓令,代號「台風」行動,計劃先將莫斯科正面的蘇軍分為兩個包圍圈加以殲滅,然後順勢攻佔莫斯科。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三個方向給蘇軍以決定性打擊。
莫斯科攻勢主要由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實施,同時還從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抽調了大批兵力。至9月底,中央集團軍群已集中了74個師(其中包括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100餘萬人,1700輛坦克、14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390架飛機。中路是由克魯格元帥指揮的第4集團軍和赫普納指揮的第4裝甲兵團,其任務是先從斯摩棱斯克南面向莫斯科以西的維亞茲馬包圍,接著由此向莫斯科挺進;北路是斯陶斯指揮的第9集團軍和霍特指揮的第3裝甲兵團,其任務是先從斯摩棱斯克北面向維亞茲馬包圍,再向東北,從北麵包圍莫斯科;南路是魏克斯指揮的第2集團軍和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集團軍,其任務是向莫斯科以南的奧廖爾和圖拉發動進攻。第2集團軍居左,古德里安軍團居右,對布良斯克的蘇軍發起鉗形合圍並予以聚殲後,由南翼包抄莫斯科。
擔任莫斯科防禦任務的蘇聯軍隊共三個方面軍,最初約80萬人,770輛坦克,9150門大炮和迫擊炮,545架飛機。可涅夫上將指揮的西方方面軍部署在維亞茲馬以西60英里處,其任務是阻止德軍沿主向要方突入莫斯科;西方方面軍的後面是布瓊尼元帥指揮的預備方面軍,與西方方面軍成縱深梯次配置,其任務是阻擊突破西方方面軍的德國軍隊;預備方面軍的南面是葉廖緬科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其任務是阻止德軍對布良斯克的突破。
1941年9月30日清晨,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首先拉開了「台風」行動的序幕。當天就撕開了蘇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左側翼防線,向前推進了50多英里,10月2日,中路和北路主力的攻擊同時從斯莫棱斯克的南北兩面發動,蘇西方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的防線當即被這兩股洪流所沖垮。
10月3日,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攻佔了奧廖爾,其左翼第47裝甲軍突然從這里調頭向北,直指葉廖緬科司令部駐地布良斯克。10月4日,霍特的第3裝甲兵團開始向維亞茲馬的北面旋轉逼進,赫普納的第4裝甲兵團則從南面向維亞茲馬進逼。10月6日,古德里的第17裝甲師佔領了布良斯克。10月7日,霍特和赫普納兩只裝甲兵團在維亞茲馬會師,蘇西方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相當一部被包圍。10月8日,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和古德里安的安裝甲部隊也包圍了蘇布良斯克方面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下隨即令各路德軍立即對這兩個包圍圈內的蘇軍進行清剿,並繼續向莫斯科進軍。
直到9月下旬,蘇軍並沒有意識到德軍會將主要攻勢轉到莫斯科方向上。希特勒飄忽不定的戰略方向,不但攪亂了德陸軍將領,而且也使得蘇軍最高統帥部感到難以把握其思想脈搏。當蘇軍摸准了德軍的意圖後,立即停止了一切進攻而轉入了全線防禦。10月10日,斯大林將沖出德軍重圍的西方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殘部合並組成的新的西方方面軍,並將負責指揮列寧格勒方面軍的朱可夫上將召回莫斯科擔任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面負責莫斯科防禦戰的指揮。
朱可夫立即著手在莫斯科近郊以西的莫扎伊斯克一線建立堅強的防線。與此同時,蘇最高統帥部一直在給朱可夫調運非常急需的預備隊和武器裝備。從10月7日日起,從其它方面軍和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調到莫扎伊斯克防線的計有14個步兵師,16個坦克旅,40多個炮兵團和一些其它部隊。
10月13日,赫普納的第4裝甲兵團向莫斯科西南方的卡盧加(距莫斯科100英里)突擊,蘇軍防線被沖破,朱可夫被迫放棄該城。同時,霍特的第3裝甲兵團攻佔了莫斯科西北方的加里寧(距莫斯科98英里)。14日,蘇聯政府機構和外交使團撤往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和其大本營仍留在莫斯科繼續指揮作戰。同日,德陸軍總部下達命令,要求中央集團軍群各路軍團從南、北、西三麵包圍莫斯科,並拒絕任何有條件的投降。18日,德軍突進到距莫斯科只有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10月20日,德軍完成了對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這兩個包圍圈內蘇軍的清剿,蘇軍66.3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2輛,大炮和迫擊炮5412門。「台風」行動初戰告捷。
雖然對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的包圍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但天氣的變壞使德軍的攻勢銳減。當德軍前鋒裝甲部隊進到莫扎伊斯克時,天已開始下雨了,道路變成了泥河。坦克走不多遠就陷入泥潭中,簡直無法前進。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坑陷在奧廖爾到圖拉之間的公路上達幾天之久,一切補給只好依賴空運。德軍於是被迫全線停止前進,以待大地封凍。
德軍暫時的停進使蘇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到10月底,蘇最高統帥部開始抽回一些部隊作為預備隊,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預備隊也在源源不斷地趕到。此時,蘇聯傑出的諜報人員左爾格從日本送來了准確的情報:日本武裝力量將全力南進,而無意對蘇作戰。於是,斯大林又將部署在西伯利亞與日本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蘇軍漸漸地從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慘重損失中恢復過來。他們不僅有了招架之功,而且開始具備了還手之力。朱可夫預計到德軍以後的進攻還會像以前一樣,採用強大的裝甲部隊發起兩翼包抄,於是採取先發制人的作法,在德軍攻勢發起前,率先對德軍裝甲部隊發起了攻擊,使其遭到很大的損失。
11月3日至4日,第一次降霜了,雖然驟冷的氣溫使泥濘的道路變硬,為德軍的機動提供了便利,但同時又使身上仍著單衣的德軍陷入了凍餒之中。由於沒有冬季服裝,德軍開始出現嚴重的凍傷。然而,遠離前線的德軍最高統帥部卻開始策劃新的攻勢。
11月7日,雖然德軍兵臨城下,斯大林仍然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傳統的十月革命節慶祝大會和閱兵式,全副武裝的蘇軍部隊從檢閱台前庄嚴地經過,然後士氣高昂地直接開赴前線。
11月13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德爾在中央集團軍群總部召開了各軍團參謀長會議,下達了「1941年秋季攻勢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為此共集中了51個師。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是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裝甲兵團和赫普納的第4裝甲兵團,其任務是分別從北方和西方包圍莫斯科;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軍團則從南方向莫斯科包圍。
11月16日,「秋季攻勢」開始發動,霍特的第3裝甲兵團慢慢地向莫斯科西北方向前進,23日佔領了克林,28日突破莫斯科—伏爾加運河,到達伊斯特臘鎮,這距莫斯科只有24公里,霍特從他的望遠鏡里已能看見克里姆林宮的圓頂。在霍特兵團右面,赫普納的第4裝甲兵團進到了莫斯科以西的齊維特科瓦。同時,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軍團包圍了莫斯科東南方的圖拉。
然而,擔任正面攻擊的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卻受到了蘇軍強大抵抗。由於朱可夫將精銳部隊都用在這個方向上,第4集團軍的突擊一開始就進展不快。22日,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親自上陣指揮第4集團軍作戰,他把一切可抽調的兵力都投入了戰斗,照他自己所說:「當最後一營兵力投入之後,也許就可以決定勝負。」但當包克以為蘇軍師團已被其全殲而蘇軍預備隊也已用完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蘇軍西伯利亞精銳師卻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他面前。盡管包克拼了老命,第4集團軍每前進一步都異常困難。包克已經害怕這次會戰將變成第二次「凡爾登會戰」,即激烈的消耗戰。
12月5日,斯大林下令蘇軍實施自開戰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反攻。科涅夫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率先對北路德軍發起反擊,兩天後收復克林。6日,朱可夫指揮西方方面軍向中路和南路德軍發起了強大反攻。到12日,各路德軍戰線被蘇軍迅速突破。15日,蘇聯政府機構遷回莫斯科。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的職務,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他發布命令說:「每一個人應站在其現在位置上打回去。當後方沒有既設陣地時,絕對不許後退」。雖然德軍將領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納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職,可是希特勒卻認為萬萬不可以退卻,否則就會重蹈拿破崙的覆轍。雖然是由於他的固執,才會使這個戰役走到了慘敗的邊緣,可是也因為他的固執,才使他不曾跳入這個深淵。毫無疑問的,因為他不肯撤出蘇聯或是斯莫棱斯克以東的地區,才使他的大軍避免了一個比1812年還更可怕的浩劫。希特勒的計劃與拿破崙不同,不是全線撤退而是向後方運動,將原前進的補給線都變成了抵抗據點。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蘇軍收復了卡盧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寧也被蘇軍收復。東南方向,蘇軍解出了德軍對圖拉的包圍。莫斯科會戰結束,蘇軍取得了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德軍損失人員50餘萬,坦克1300餘輛,火炮2500門。德軍不得不改「閃擊戰」為持久戰。

Ⅹ 第二次世界大戰海陸空戰役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大戰役有十個,
一 波蘭閃擊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
德國方面共投入44個師,其中包括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
4個摩托化師,另外還有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總兵力達到88.7萬人,
波蘭方面共投入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870輛坦克和裝甲車、
400餘架飛機,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達到100萬人。

二 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940年5-6月採取的軍事行動。
此戰,德軍亡2.7萬餘人,失蹤1.8萬餘人,傷11.1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90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是導致迅速敗降的主要原因。

三 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 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這是英德空軍在英倫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

五 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一次重要會戰,於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間,蘇聯軍隊保衛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後反攻德軍的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為保衛莫斯科並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

六 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這是唯一一次航母戰斗群對航母戰斗群的戰爭。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其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七 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

八 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占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九 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十 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 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 共80萬人,700門火炮和迫擊炮,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42架作戰飛機。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1945年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1945年5月2日柏林會戰結束.

1945年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殲滅德軍48萬人,繳獲火炮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400餘輛、飛機500架。這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德國納粹失敗後,蘇聯軍沒有了後顧之憂,出兵中國東北,以配合美國快一步促使日本投降

閱讀全文

與馬奇諾戰爭有哪些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毒舌電影用什麼背景音樂 瀏覽:926
怎麼用馬克斯製作一個電影網站 瀏覽:98
赤焰戰場2在線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07
電影里有哪些英文插曲 瀏覽:964
陌陌怎麼越看電影 瀏覽:682
李昂克里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7
電影製作平均成本多少 瀏覽:196
海爾電視4k電影怎麼訂購 瀏覽:132
電影為什麼會床幫 瀏覽:115
介紹幾部好看的機器人電影 瀏覽:298
好看老電影推薦中國 瀏覽:905
抖音電影小視頻怎麼賺錢 瀏覽:111
北京大年初一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353
天津看購電影怎麼樣 瀏覽:940
和朋友的女朋友看電影了怎麼辦 瀏覽:760
電影怦然心動插曲有哪些 瀏覽:675
有哪些電影用過讓我們談談性 瀏覽:586
祖宗十九代電影多少明星 瀏覽:102
會飛的白獅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80
yy看電影怎麼點大頻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