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孔子)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殉葬 仁者 情節虛構已經廢除殉葬
恢復周禮 比較明顯 拜拜
恢復王權 明顯墮三都嘛
2. 意識理想現實實現艱難性始寄希望於
3. 道同相謀(清白)
所欲勿施於(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備 戰亂代仁要用武力保護、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經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響儒家思想關於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擺設唯獨孔關於政治觀點發揚光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代表物荀主張定勝
:主要哲思想能說消極能說更淡泊些主張順勢 順應自其實種思想反更智慧
『貳』 《孔子》電影與儒家思想相悖的有
從《孔子》看儒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里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大學》的「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其中,格物、致知是達到修身的方法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先決條件,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之後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而所有這些階段都以修身為中心和最終目標。
儒學中所規定的修身是一個完整而系統的道德實踐過程,修身的起點是「格物致知」,儒學所追求的便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形成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形成較高層次的思想道德標准。整個修身過程就是在這樣的理性認識和道德自覺的基礎上而展開的。在完成個人品質修養之後,修身過程並沒有終止,而是指向更高的功利性目標: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表現了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這種道德實踐過程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也是不斷升華和超越的。
在孔子為人所規定的參差遞進的修身過程中,「禮」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殷周之際,周人從宗教觀念中產生了朦朧的道德覺醒,但這種道德只是貴族統治者的道德,「禮」的范圍只限於貴族階層。孔子的一大貢獻就是將「禮」的實施范圍擴大到平民百姓。孔子認為;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主張將禮和刑罰共同作為規范約束人之行為的標准,以致達到人際和諧和社會穩定
『叄』 關於《孔子》電影的問題
1. 仁義禮智信
廢除活人殉葬 仁者也 但這個情節是虛構的,當時已經廢除活人殉葬了。
恢復周禮 這個比較明顯 拜了又拜
恢復王權 最明顯的就是墮三都嘛
2. 意識到了理想的不現實和實現的艱難性,開始寄希望於後人
3. 道不同,不相為謀(清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
4. 子曰:文事者,武事備之 戰亂年代,仁也是要用武力來保護、支持的
中山:欲求文明之幸福,先經文明之痛苦
5.孔子:孔子主要是政治思想,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關於政治的部分,其他部分如仁愛、道德有時成了擺設。唯獨孔子關於政治的觀點被發揚光大。儒家思想比較積極,儒家的後來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就主張「人定勝天」。
老子:老子主要是哲學思想,以無為而有為,但不能說是消極,只能說更淡泊一些,主張順勢而動 順應自然,其實這種思想反而是更有智慧的。
『肆』 歷史片《孔子》觀後感
導語:《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姚櫓、任泉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子》觀後感。歡迎閱讀及參考!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拚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託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的了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裡,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里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我以前對文科沒有什麼興趣,語文、歷史、政治、地理和美術等文史類學科都學的一塌糊塗。我對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只是長時期存在一種偏見,那就是——孔子是統治階級治理百姓的工具。因此,我不喜歡孔子,也沒有興趣看周潤發演的《孔子》這部電影。
有一天,和女朋友一起在迅雷上想找個電影看,我本來想看其他片子,但是我女朋友很想看《孔子》,我就依她了。看了一半我女朋友睡著了,但我依然被電影的情節深深吸引。這部電影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出人意料,片子裡面的「孔子」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高大形象,也不是我想像中的統治階級的工具。至於這個孔子是否和真實史料記載是否矛盾,我已經不在乎了,天知道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只在乎我在片子中的具體感受。我已經深深的被片子情節吸引和打動了。
這個片子在前半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這部分總體來說都是喜劇,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片子的後半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里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個片子有四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我將在以下篇幅一一道來。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這個片子給我的感受很深,雖然我已經看了三遍,但我現在依然無法完全描述出來內心的感受。我想,我還需要再多看幾篇。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無法忘記。
『伍』 《孔子》這部片子中有很多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陸』 電影(孔子)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電影可以說是垃圾中的垃圾。
這不是我看不起國產電影,我還是比較支持國產電影的,但這部電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電影的故事散亂,而且看了半天不怎麼明白電影的意識,當我看完了後,用快進式瀏覽發從看一次的時候,才發現這部電影講的是孔子,任重而道遠的大思想,卻在戰國時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時孔子還堅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難,可理想從未改變。但看電影的時候就一點都感覺不到電影在表達這個意思,前篇盡是些政治勾當,明顯的三國演義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機。
鏡頭-
整部電影的鏡頭濫用,尤其是孔子與弟子相處時,孔子的鏡頭大多都對孔子這個角色要求完全變形孔子偉大的形象。電影就是講故事,故事就有一個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終都是中心思想,寫作文都知道,應該是層層遞進,加深主題,點明中心,兩個小時都要時時去體會孔子的偉大,簡直是在扯淡,本來故事就不怎麼樣了,鏡頭還濫用,又不是小成本電影,簡直是笑話。
音樂-
這個是最TM讓人難以接受的,你仔細聽聽電影里的音樂,簡直都要死人了,兩個小時,簡直是度日如年,聽著音樂都要睡覺了,本來故事就不好,鏡頭還濫用,加上音樂,簡直就拍不來電影。
角色-
這個比較難看出來,對導演的要求也比較高,但還是不得不說,因為故事的原因,電影里的角色給人的感覺沒什麼深度,就孔子這個角色來說,情緒的波瀾給人的感覺就是生氣是生氣,高興是高興,唯一可見到點人性化的是魯國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趕出魯國,其餘的就是心如止水。這個原因是多樣的,首先故事就是這樣,沒得辦法,其次鏡頭沒有刻畫一個人細想的變化,特寫鏡頭少,沒有特寫鏡頭,觀眾怎麼看清楚演員的表情,想嗎都想得到嘛,還知名導演。導演對場面要表達什麼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門,就是把鏡頭人還有音樂拼湊起來就成了一部電影,簡直是笑話。
再說演員-
第一次看到周潤發演的孔子的時候,因為嘴型的原因,感覺很別扭,加上爭論陪葬的場面,給人的感覺毫無故事性,簡直就是小學生寫作文,兒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沒看了。但後來了解了一下當時的人文風情,戰國時期確確實實是戰亂紛飛,但戰國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開放,無拘無束,每個人都想在這個年代嶄露頭角,所以那樣在今天看來不可能的爭論是可能的,但場面太兒科還是不能忽視的。排除了自己對孔子這部電影的偏見,我用一顆平常的眼光看這部電影後,感覺導演對場面和故事的干涉與構思少,有時還很白痴,但這個導演對人的表演應該干涉得非常多,這大大限制了演員的發展空間,哪是在拍電影嘛,中國的戲劇沒得發展前途就是因為有這種人,過於崇拜前人的東西,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淘汰過時與不符合發展的塵垢。
對於周潤發的演技,剛開始的時候很是懷疑,但看了大多數非孔子的戲份,感覺周潤發的孔子應該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鏡頭沒有這個角色復雜內心的戲份,當然,這個導演也沒得這個水平。
這就是《孔子》。。。。。。。
『柒』 電影孔子內容簡介
《孔子》內容簡介: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
(7)孔子這部電影有哪些思想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擴展閱讀
《孔子》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顏回
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又稱顏淵、顏子。生活簞食瓢飲,貧居陋巷。13 歲拜孔子為師,終身追隨孔子。在三千弟子中,只有他最得孔子「仁」的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