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莫德康內還配了哪些電影

莫德康內還配了哪些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7 12:28:50

⑴ 金球獎(美國年度電影和電視獎項)的歷屆獲得者都有誰

第三十屆 1973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教父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歌廳

最佳導演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馬龍·白蘭度 教父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傑克·萊蒙 兩代情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莉芙·厄爾曼 移民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莉莎·明娜莉 歌廳

最佳男配角獎 喬爾·格雷 歌廳

最佳女配角獎 謝莉·溫特斯 海神號遇險記

最有前途新人(男) 愛德華·艾伯特 蝴蝶是自由的

最有前途新人(女) 黛安娜·羅斯 貴婦唱著黑人民歌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馬龍·白蘭度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國片(英語) 青年時代的丘吉爾

最佳外國片(非英語) 移民(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馬里奧·普佐 等 教父

最佳原作配樂 尼諾·羅塔 教父

最佳原作歌曲 沃爾特·沙爾夫 等 貝恩

西席·地密爾獎塞繆爾·高爾溫

第三十一屆 1974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大法師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美國風情畫

最佳導演獎 威廉·弗里德金 大法師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艾爾·帕西諾 沖突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喬治·西格爾 金屋夢痕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瑪莎·梅森 來去自由的灰姑娘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格倫達·傑克遜 金屋夢痕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赫斯曼 學院風光

最佳女配角獎 琳達·布萊爾 大法師

最有前途新人(男) 保羅·李馬特 美國風情畫

最有前途新人(女) 塔特姆·奧尼爾 紙月亮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馬龍·白蘭度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伊麗莎白·泰勒

最佳外語片 步行者(西德)

最佳電影劇作 威廉·彼德特·布拉蒂 大法師

最佳原作配樂 尼爾達·埃蒙德 海鷗喬納森利文斯特

最佳原作歌曲 馬文·哈姆里許 等 回首當年

西席·地密爾獎 蓓蒂·戴維絲

最佳紀錄片 八種想像

第三十二屆 1975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唐人街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最長的院子

最佳導演獎 羅曼·波蘭斯基 唐人街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傑克·尼克爾森 唐人街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阿特·卡尼 哈里與湯托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吉娜·羅蘭茲 受影響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麗格·惠曼 三劍客

最佳男配角獎 弗雷德·阿斯坦 摩天大樓失火記

最佳女配角獎 卡倫·布萊克 偉大的蓋茨比

最有前途新人(男) 約瑟夫·博特姆斯 鴿子號

最有前途新人(女) 蘇珊·弗蘭納里 摩天大樓失火記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雷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芭芭拉·史翠珊

最佳外語片 一場婚姻(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湯 唐人街

最佳原作配樂 艾倫·傑伊·勒納 等 小王子

最佳原作歌曲 尤爾·博克斯 等 機靈狗

西席·地密爾獎 哈爾·沃里斯(製片人)

最佳紀錄片 美好的人民

第三十三屆 1976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飛越瘋人院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陽光少年

最佳導演獎 米洛斯弗爾曼 飛越瘋人院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傑克·尼克爾森 飛越瘋人院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沃爾特馬泰 陽光少年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路易絲弗萊徹 飛越瘋人院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安瑪格麗特 湯米

最佳男配角獎 理查德本傑明 陽光少年

最佳女配角獎 布倫達瓦卡羅 一次不夠

最有前途新人(男) 布雷德杜里夫 飛越瘋人院

最有前途新人(女) 瑪里琳哈西特 山的另一邊

最佳外語片 父親告訴我的謊言(加拿大)

最佳電影劇作 勞倫斯豪本 等 飛越瘋人院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姆斯 大白鯊

最佳原作歌曲 基斯卡拉丁 納什維爾

最佳紀錄片 青年動亂

第三十四屆 1977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洛奇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星海沉浮錄

最佳導演獎 西德尼·盧默特 電視台風雲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彼德·芬奇 電視台風雲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 星海沉浮錄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費·唐娜薇 電視台風雲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芭芭拉·史翠珊 星海沉浮錄

最佳男配角獎 勞倫斯·奧立弗 馬拉松人

最佳女配角獎 凱瑟琳·羅斯 苦海餘生

最有前途新人(男) 阿諾德·斯瓦辛格 阻止飢餓

最有前途新人(女) 傑西卡·蘭格 金剛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德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索菲亞·羅蘭

最佳外語片 面對面(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帕迪·查耶夫斯基 電視台風雲

最佳原作配樂 保羅·威廉斯 等 星海沉浮錄

最佳原作歌曲 保羅·威廉斯 等 星海沉浮錄

西席·地密爾獎 沃爾特·米里許

最佳紀錄片 世界的祭壇

第三十五屆 1978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轉折點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再見女郎

最佳導演獎 赫伯特·羅斯 轉折點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理查德·波頓 馬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理查德·德萊弗斯 再見女郎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簡·芳達 朱莉亞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馬莎·梅森 再見女郎

黛安·基頓 安妮·霍爾

最佳男配角獎 彼德·弗思 馬

最佳女配角獎 瓦妮莎·雷德格雷無 朱莉亞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伯特·德雷福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芭芭拉·史翠珊

最佳外語片 特殊的一天(意)

最佳電影劇作 尼爾·西蒙 再見女郎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斯 星球大戰

最佳原作歌曲 約瑟夫·布魯克斯 你照亮我的生活道路

西席·地密爾獎 里德斯·克爾頓

第三十六屆 1979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午夜快車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天堂可以等待

最佳導演獎 邁克爾·西米諾 獵鹿人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華倫·比蒂 天堂可以等待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喬恩·沃伊特 歸來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簡·芳達 歸來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馬吉·史密斯 加州套房

艾倫·伯斯汀 來年同一時間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赫特 午夜快車

最佳女配角獎 黛揚·坎農 天堂可以等待

最有前途新人(男) 布雷德·戴維斯 午夜快車

最有前途新人(女) 艾琳·米蘭克爾 午夜快車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約翰·特拉華爾塞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語片 秋天奏鳴曲(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奧立弗·斯通 午夜快車

最佳原作配樂 喬治·奧莫羅迪爾 午夜快車

最佳原作歌曲 保羅·傑巴拉 感謝上帝,這是星期五

西席·地密爾獎 露西爾·鮑爾

第三十七屆 1980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克萊默夫婦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突破

最佳導演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現代啟示錄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達斯汀·霍夫曼 克萊默夫婦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彼德·賽勒斯 富貴逼人來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莎莉·費爾德 諾·瑪蕾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貝特·米特蘭 玫瑰

最佳男配角獎 梅文·道格拉斯 富貴逼人來

最佳女配角獎 梅麗爾·斯特里普 克萊默無婦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里基·施羅德 父子情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貝特·米蘭特 玫瑰

最受歡迎的演員(男) 羅傑·摩爾

最受歡迎的演員(女) 簡·芳達

最佳外語片 瘋女之籠(法)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本頓 克萊默無婦

最佳原作配樂 卡邁因·科普拉 黑駒

最佳原作歌曲 阿曼達·麥克勃洛姆 玫瑰

西席·地密爾獎亨利·方達(演員)

第三十八屆 1981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普通人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礦工的女兒

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雷德福 普通人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羅伯特·德尼羅 憤怒的公牛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雷·夏基 偶像製造者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瑪麗·泰勒·穆爾 普通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西珊·斯帕塞克 礦工的女兒

最佳男配角獎 蒂莫西·赫頓 普通人

最佳女配角獎 瑪麗·斯廷伯根 梅爾文和霍華德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蒂莫西·赫頓 普通人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娜塔亞·金絲基 苔絲

最佳外語片 苔絲(英)

最佳電影劇作 威廉·彼德·布拉蒂 快,快,兇手凱恩

最佳原作配樂 多米尼克·弗隆蒂 特技人

最佳原作歌曲 麥克爾·戈爾 等 我要高飛

西席·地密爾獎 吉恩·凱萊(導演、演員)

第三十九屆 1982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金色池塘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亞瑟王

最佳導演獎 華倫·比蒂 赤色分子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德利穆爾 亞瑟王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梅麗爾·斯特里普 法國中尉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伯納多特彼德斯 天堂來的更士

最佳男配角獎 約翰·吉爾吉德 亞瑟王

最佳女配角獎 瓊·赫克特 僅僅當我笑時

最佳新星表演獎(男) 庇亞·扎杜克 蝴蝶仔

最佳外語片 烈火戰車(英)

最佳電影劇作 歐內斯特·湯普遜 金色池塘

最佳原作配樂 亞瑟王

最佳原作歌曲 伯特·巴卡拉克 等 亞瑟王

第四十屆 1983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E·T·外星人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窈窕淑男

最佳導演獎 理查德·阿頓巴勒 甘地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本·金斯利 甘地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斯汀·霍夫曼 窈窕淑男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梅麗·斯特里普 索菲的選擇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朱麗·安德魯斯 維克多/維克多利亞

最佳男配角獎 小路易斯·戈塞特 軍官與紳士

最佳女配角獎 傑西卡·蘭格 窈窕淑男

最佳新人表演獎(男) 本·金斯利 甘地

最佳新人表演獎(女) 桑德爾·伯格曼 王者之劍

最佳電影劇作 約翰·布里利 甘地

最佳外語片 甘地(英、印)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威廉姆斯 E·T·外星人

最佳原創歌曲 傑克·尼奇 等 軍官與紳士

西席·地密爾獎 勞倫斯·奧立弗(演員)

第四十一屆 1984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母女情深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燕特兒

最佳導演獎 芭芭拉·斯特賴桑德 燕特兒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羅伯特·杜瓦爾 溫柔的憐憫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邁克爾·凱恩 教育麗塔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雪莉·麥克琳 母女情深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朱迪·沃爾特斯 教育麗塔

最佳男配角獎 傑克·尼科爾遜 母女情深

最佳女配角獎 切爾 西爾克伍德

最佳外語片 芬妮和亞歷山大(瑞典)

最佳電影劇作 詹姆斯·布魯克斯 母女情深

最佳原創音樂 喬治奧·莫羅德 閃電舞蹈

最佳原創歌曲 喬治奧·莫羅德 等 閃電舞蹈

第四十二屆 1985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莫扎特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寶石傳奇

最佳導演獎 米洛斯·弗爾曼 莫扎特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默里·亞伯拉罕 莫扎特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達德利·穆爾 米基和莫德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薩莉·菲爾德 我心深處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凱瑟琳·特納 寶石傳奇

最佳男配角獎 吳漢 殺戮戰場

最佳女配角獎 佩吉·阿什克羅夫特 印度之行

最佳外語片 印度之行(英)

最佳電影劇作 彼德·謝弗 莫扎特

最佳原作配樂 莫里斯·賈勒 印度之行

最佳原創歌曲 斯蒂維·旺德 紅衣女人

西席地密爾獎 伊麗莎白·泰勒(演員)

第四十三屆 1986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走出非洲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導演獎 約翰·休斯頓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喬恩·沃伊特 暴走列車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傑克·尼科爾遜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烏琵·戈德堡 紫色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凱薩琳·特納 普里茲家庭的榮譽

最佳男配角獎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走出非洲

最佳女配角獎 梅格·蒂莉 上帝的女兒

最佳外語片 官方說法(阿根廷)

最佳電影劇作 伍迪·艾倫 開羅紫玫瑰

最佳原作配樂 約翰·貝利 走出非洲

最佳電影歌曲 萊昂內爾·呂奇 白色之夜

西席.地密爾獎 芭芭拉·斯坦維克

第四十四屆 1987年:

最佳影片(劇情類)野戰排

最佳影片(歌舞/喜劇類) 漢娜姐妹

最佳導演獎 奧立弗·斯通 野戰排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鮑勃·霍斯金斯 蒙娜麗莎

最佳男演員(歌舞/喜劇類) 保羅·霍根 鱷魚鄧迪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馬莉·馬特琳 失寵於上帝的孩子

最佳女演員(歌舞/喜劇類) 西塞·斯派西克 心靈之罪

最佳男配角獎 湯姆·伯蘭吉爾 野戰排

最佳女配角獎 瑪吉·史密斯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最佳外語片 襲擊(荷蘭)

最佳電影劇作 羅伯特·波特 傳道

最佳原作配樂 埃尼·莫里康 傳道

最佳電影歌曲 喬吉奧·莫羅德爾 壯志凌雲

西席.地密爾獎 安東尼·奎因

⑵ 79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列表。。。。

最佳電影 《無間道風雲》

最佳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無間道風雲》

最佳男主角 弗雷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末代獨裁》

最佳女主角 海倫·米倫 Helen Mirren 《女王》

最佳男配角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阿蘭·阿爾金 Alan Arkin 《陽光小美女》

最佳女配角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珍妮佛·哈德遜 Jennifer Hudson
《追夢女郎》

最佳動畫長片
(ANIMATED FEATURE FILM) 《快樂的大腳》 Happy Feet

最佳外語片
(FOREIGN LANGUAGE FILM) 《竊聽風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 德國

最佳化妝
(MAKEUP) 《潘神的迷宮》 Pan's Labryinth

最佳配樂
(SCORE) 《通天塔》 Babel

最佳歌曲
(SONG) 《難以忽視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I Need to Wake Up

最佳動畫短片
SHORT FILM (ANIMATED) 《丹麥詩人》 The Dan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
SHORT FILM(LIVE ACTION) 《西岸故事》 West Bank Story

最佳音效剪輯
(SOUND EDITING) 《硫磺島家書》 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音響效果
(SOUND MIXING) 《追夢女郎》 Dreamgirls

最佳視覺效果
(VISUAL EFFECTS) 《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最佳改編劇本
WRITING(ADAPTEDSCREENPLAY) 《無間道風雲》 The Departed

最佳原創劇本
WRITING (ORIGINAL SCREENPLAY) 《陽光小美女》
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藝術指導
(ART DIRECTION) 《潘神的迷宮》 Pan's Labryinth

最佳攝影
(CINEMATOGRAPHY) 《潘神的迷宮》 Pan's Labryinth

最佳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絕代艷後》 Marie Antoinette

最佳剪輯
(FILM EDITING) 《無間道風雲》 The Departed

最佳紀錄片
(DOCUMENTARY FEATURE) 《難以忽視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派拉蒙瞭望

最佳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潁州的孩子》 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終身成就獎
(Honorary Academy Award) 埃尼奧-莫里康內 Ennio Morricone

⑶ 關於電影史的

第一部電影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
第一位偉大導演:麥利遜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范倫鐵諾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 (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1936年 - D·W·格里菲思(D. W. Griffith) - 為他作為導演和製片人對電影藝術長期的傑出的貢獻。
1937年 - March of Time - 為它開創了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新聞影片
1937年 W·霍華德·格林(W. Howard Greene)、哈羅德·羅森(Harold Rosson) - 為塞爾茲尼克國際電影公司出品的《阿拉的花園》(The Garden of Allah)的彩色攝影技術。
1938年 - 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館 - 為它收藏了從1895年至今的電影資料,確定電影是藝術的重要部分,並向公眾開放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電影的歷史。
1938年 - 埃德加·伯根(Edgar Bergen) - 為他卓著的喜劇天才。
1938年 - 馬克賽·納特(Mack Sennett) - 為他對喜劇電影持久的貢獻,學院提出一個特別褒獎給這位充滿了樂趣、挖掘新人,富有同情心的喜劇天才。
1938年 - W·霍華德·格林(W. Howard Greene) - 為他在《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的彩色攝影技術。
1939年 - 亞瑟·保爾(Arthur Ball) - 為他在彩色電影攝影中的傑出貢獻。
1939年 - 哈里·M·華納(Harry M. Warner) - 為他記錄了美國人早期為自由而奮斗的歷史。
1939年 -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 為《白雪公主》開創了一個新的娛樂領域。
1939年 - 高登·詹寧斯(Gordon Jennings,特別效果)、簡·多梅拉(Jan Domela,特別效果助理)、德弗羅·詹寧斯(Devereaux Jennings,特別效果助理)、艾爾明·羅伯特(Irmin Roberts,特別效果)、阿特·史密斯(Art Smith,特別效果)、法喬特·埃多特(Farciot Edouart,透明效果)、洛亞爾·格里格斯(Loyal Griggs,透明效果助理)、洛倫·L·里德(Loren L. Ryder,聲效)、哈里·D·米爾斯(Harry D. Mills,聲效助理)、路易斯·梅塞科普(Louis Mesenkop,聲效助理)、沃特·奧伯斯特(Walter Oberst,聲效助理) - 為《Spawn of the North》里傑出的畫面和聲音效果。
1939年 - 奧利弗·T·馬什(Oliver T. Marsh)、艾倫·M·戴維(Allen M. Davey) - 為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電影《甜心》(Sweethearts)的彩色攝影技術。
1940年代
1940年 - 吉恩·赫肖爾特(Jean Hersholt,總裁)、拉爾夫·摩根(Ralph Morgan,主席)、拉爾夫·布洛克(Ralph Block,第一副總裁)、康拉德·內格爾(Conrad Nagel)、美國電影電視基金會 - 表彰基金會卓越的工作推動了電影的發展。
1940年 - 特藝七彩公司 - 為它成功地將三色技術應用到銀幕上。
1940年 - 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 作為第一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道格拉斯·范朋克為全球電影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1940年 - 威廉·卡梅隆·曼澤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 - 為表彰他在《亂世佳人》中成功運用彩色技術。
1941年 - 鮑勃·霍普(Bob Hope) - 為他對電影事業無私的奉獻。
1941年 - 內森·萊文森(Nathan Levinson) - 為他過去9年來為電影事業和軍隊的服務,從而可以方便地拍攝軍隊題材的電影。
1942年 -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威廉·E·格雷提(William E. Garity)、J·N·A·霍金斯(J. N. A. Hawkins)、RCA製造公司 - 為表彰他們在《幻想曲》中運用聲音的先進技術。
1942年 -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和他的同事 - 為表彰他們在華特迪士尼公司公司出品的電影《幻想曲》中充滿創造力的音樂。
1942年 - 斯科特·雷(Scott Rey) - 為他在艱難危險的環境下用16毫米的膠片攝制了一部關於中國戰爭的紀錄片《Kukan》。
1942年 - 英國信息部(United Kingdom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 紀錄片《今夜的轟炸目標》(Target for Tonight)逼真地呈現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勇氣。
1943年 - 米高梅公司 - 為出品的Andy Hardy系列電影中展現了美國人的生活。
1943年 - 查爾斯·博耶(Charles Boyer) - 為他在洛杉磯成立了法國研究基金會所作的貢獻。
1943年 - 諾埃爾·科沃德(Noel Coward) - 為影片《與祖國同在》(In Which We Serve)的所付出的努力。
1944年 - 喬治·佩爾(George Pál) - 為他在電影木偶片的製作採用新穎的方法和技術。
1945年 - 鮑勃·霍普(Bob Hope) - 為他為學院所作的貢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終身會員)。
1946年 - 丹尼爾·J·布盧姆伯格(Daniel J. Bloomberg)、合眾錄音室(Republic Studio)、合眾音效部門(Republic Sound Department) - 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出色的音樂錄音室,將各種聲音元素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1946年 - 沃爾特·萬格(Walter Wanger) - 為他六年來作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所作的貢獻。
1946年 - 弗蘭克·羅斯(Frank Ross)、莫文·里羅伊(Mervyn LeRoy) - 為短片《The House I Live In》和同名歌曲。
1947年 - 恩斯特·盧比西奇(Ernst Lubitsch) - 他為電影藝術做出了獨一無二地貢獻。
1947年 - 哈羅德·拉塞爾(Harold Russell) - 他在《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的表演給其他退伍老兵帶來希望和勇氣。
1947年 -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 在電影《亨利五世》(Henry V)中集演員、導演和製片於一身。
1948年 - 威廉·塞利格(William Selig)、艾伯特·史密斯(Albert E. Smith)、托馬斯·阿馬特(Thomas Armat)、喬治·K·斯波(George K. Spoor) - 電影的先鋒小組之一,他們為電影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1948年 - 電影《Bill and Coo》 - 將小說的藝術性和電影的娛樂性完美地結合起來。
1948年 - 義大利電影《擦鞋童》(Sciuscià) - 這部優秀的電影把我們帶入了處於飽經戰爭創傷的國家中的悲慘生活,它向世界證明了面對災難,精神的力量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後來衍生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48年 - 詹姆斯·巴斯克特(James Baskett) - 他在迪士尼第一部長篇真人與動畫合演的影片《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飾演的雷姆斯大叔受到全球孩子的喜愛。
1949年 - 西德尼·格勞曼(Sid Grauman) - 劇院之王,提高了電影院的建造標准。
1949年 - 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 - 一個四十年來致力電影事業,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的人。
1949年 - 沃爾特·萬格(Walter Wanger) - 他製作的電影《聖女貞德》(Joan of Arc)給全球觀眾帶來道德的高度境界。
1949年 - 法國電影《文森特先生》(Monsieur Vincent) - 1948年在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0年代
1950年 - 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 - 為他獨一無二的藝術性和在音樂片卓越貢獻。
1950年 - 賽西爾·德米爾(Cecil B. DeMille) - 傑出的電影的先鋒者,37年來光輝的表演歷程。
1950年 - 吉恩·赫肖爾特(Jean Hersholt) - 為他對電影產業巨大的貢獻。
1950年 - 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 1949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1年 - 路易·B·梅耶(Louis B. Mayer) - 為他對電影產業巨大的貢獻。
1951年 - 喬治·墨菲(George Murphy) - 他演繹的電影影響了全國。
1951年 - 意法合拍電影《馬拉帕加之牆》(Au-delà des grilles) - 1950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2年 - 金·凱利(Gene Kelly) - 表彰他的多才多藝,作為導演、演員、歌手和舞者對電影的巨大貢獻。
1952年 - 日本電影《羅生門》(Rashômon) - 1951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3年 - 梅里安· C·庫珀(Merian C. Cooper) - 為他對電影藝術的很多創新和貢獻。
1953年 - 鮑勃·霍普(Bob Hope) - 他為全球觀眾帶去笑聲。
1953年 - 哈羅德·勞埃德(Harold Lloyd) - 喜劇大師和好公民。
1953年 - 喬治·艾爾弗雷德·米契爾(George Alfred Mitchell) - 為他對攝像機的革新和發展,並在攝影領域持續的努力。
1953年 - 約瑟夫·申克(Joseph M. Schenck) - 為他長期對電影事業的服務。
1953年 - 法國影片《禁忌的游戲》(Jeux interdits) - 1951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4年 - 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 表彰他們創新了西尼瑪斯柯普系統寬銀幕電影。
1954年 - 貝靈巧公司(Bell and Howell)- 為他們發明的電影基礎設備促進了電影產業發展。
1954年 - 約瑟芬·布林(Joseph Breen) - 為他對美國電影製作規范嚴謹而開放的管理。
1954年 - 佩特·史密斯(Pete Smith) - 為他創作的《Pete Smith Specialties》系列短片里幽默敏銳的風格。
1955年 - 博士倫公司 - 為他們對電影產業發展的貢獻。
1955年 -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 為她精湛的表演。
1955年 - 丹尼·凱(Danny Kaye) - 為他的才能和多年來對學院,電影產業和美國人民的貢獻。
1955年 - 肯普·尼弗(Kemp Niver) - 為他對美國國會圖書館恢復收藏電影資料的努力。
1955年 - 喬恩·懷特利(Jon Whiteley) - 為他在電影《小拐騙者》里出色的表演。
1955年 - 文森特·溫特(Vincent Winter) - 為他在電影《小拐騙者》里出色的表演。
1955年 - 日本電影《地獄門》(Jigokumon) - 1954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6年 - 日本電影《宮本武藏》(Miyamoto Musashi) – 1955年美國發行的最佳外語片。
1957年 - 埃迪·坎特(Eddie Cantor) - 為他對電影產業多年的貢獻。
1958年 - 電影和電視工程師協會 - 為他們對電影產業的推動和貢獻。
1958年 - 布朗喬·比利·安德森(Broncho Billy Anderson) - 電影的先鋒者,對電影成為大眾娛樂作出貢獻。
1959年 - 查爾斯·布拉克特(Charles Brackett) - 為他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服務。
1959年 - B·B·卡亨(B. B. Kahane) - 為他對電影產業的貢獻。
1959年 - 莫里斯·切瓦力亞(Maurice Chevalier) - 為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全球娛樂業的貢獻。
1960年代
1960年 - 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 為他的創造性發明給電影帶來了聲音。
1960年 -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 - 為他獨一無二的喜劇才華。
1961年 - 賈利·古柏(Gary Cooper) - 他在銀幕上留下了很多令人難以忘記的形象,受到全球觀眾的肯定。
1961年 - 斯坦·勞雷爾(Stan Laurel) - 為他在喜劇電影領域的創新精神。
1962年 - 弗雷德·L·梅茨勒(Fred L. Metzler) - 為他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服務。
1962年 - 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為他對電影編舞藝術的傑出貢獻。
1962年 - 威廉·亨德里克斯(William L. Hendricks) - 他編劇並監制的描寫海軍陸戰隊的電影《一支准備就緒的軍隊》(A Force in Readiness)給學院和電影產業帶來榮譽。
1963年 - 空缺
1964年 - 空缺
1965年 - 威廉·塔特爾(William Tuttle) - 為他在影片《勞博士的七張臉孔》(7 Faces of Dr. Lao)中展現的高超化妝技巧。
1966年 - 鮑勃·霍普(Bob Hope) - 為他對電影產業巨大的貢獻。
1967年 - 亞基馬·坎納特(Yakima Canutt) - 為表彰他作為特技演員所獲得的成就和創造了安全的設備以保護全球特技演員。
1967年 - 弗蘭克·弗里曼(Frank Freeman) - 為他在好萊塢30年來對學院的巨大貢獻。
1968年 - 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 - 為他對學院的服務,製作了六次最受歡迎的頒獎電視節目。
1969年 - 奧納·懷特(Onna White) - 為她在《霧都孤兒》(Oliver!)里的編舞藝術。
1969年 - 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 - 為他在影片《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中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術。
1970年代
1970年 - 加里·格蘭特(Cary Grant) - 為他在高超的演技贏得了同事的尊敬。
1971年 - 莉蓮·吉許(Lillian Gish) - 為她精湛的藝術性和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1971年 - 奧森·威爾士(Orson Welles) - 他製作的電影藝術性強,類型多變。
1972年 -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 - 為他整個世紀以來對電影產業無可估量的貢獻。
1973年 - 查爾斯·博倫(Charles S. Boren) - 38年來作為電影業代表,為改善勞資關系和消除種族歧視貢獻良多。
1973年 - 愛德華·羅賓遜(Edward G. Robinson) - 一個偉大的演員,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
1974年 - 亨利·朗格盧瓦(Henri Langlois) - 為他多年來對電影藝術的執著和大量的貢獻。
1974年 - 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 - 表彰他的創造力和馬克思兄弟在喜劇電影上無與倫比的成就。
1975年 - 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 一個美國電影製作大師,在全球電影史上留下他的篇章。
1975年 - 讓·雷諾阿(Jean Renoir) - 一個天才的演員,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故事片、記錄片到電視都有他的完美的演出,得到全球影迷的愛戴。
1976年 - 瑪麗·畢克馥(Mary Pickford) - 表彰她為電影獨一無二的貢獻並發展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
1977年 - 空缺
1978年 - 本·伯特(Ben Burtt) - 為影片《星球大戰》傑出的聲效。
1978年 - 瑪格麗特·布斯(Margaret Booth) - 為她對電影剪輯藝術的貢獻。
1979年 - 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館 - 為它對公眾接受電影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的貢獻。
1979年 - 沃特·藍茲(Walter Lantz) - 他創作的動畫片為全球帶來快樂和笑聲。
1979年 -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 - 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電影藝術。
1979年 - 金·維多(King Vidor) - 作為電影的改革者,貢獻巨大。
1980年代
1980年 - 哈爾·埃利亞斯(Hal Elias) - 為他多年來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辛勤工作和卓越貢獻。
1980年 - 亞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 - 為他高超的演技,在銀幕上塑造了眾多難忘且個性鮮明的人物。
1981年 -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 一個演技精湛的演員,為電影藝術作出光輝長久的貢獻。
1982年 -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 - 她演技高超,富有創造力,為電影藝術作出獨一無二的貢獻。
1983年 - 米基·魯尼(Mickey Rooney) - 為表彰他50年來在銀幕上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
1984年 - 哈爾·羅奇([Hal Roach) - 為表彰他為電影藝術的卓越貢獻。
1985年 -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基金會成立20周年,一直為各個藝術領域的項目提供支持。
1985年 - 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 - 為他50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為他銀幕上下都是完美的典型,影響了合作過的人,並得到了他們的敬重。
1986年 - 保羅·紐曼(Paul Newman) - 他為人正直,獻身於自己的事業,塑造眾多令人信服的銀幕形象,。
1986年 - 阿萊克斯·諾斯(Alex North)- 為表彰他在眾多不同的影片中精彩的配樂。
1987年 - 拉爾夫·貝拉米(Ralph Bellamy) - 為他卓越的藝術才能以及為表演獻身的精神。
1988年 - 空缺
1989年 - 伊士曼柯達公司 - 為100年來對電影的貢獻。
1989年 - 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 - 委員會成立50周年,對電影製作的各個領域提供支持。
1990年代
1990年 -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 為他在電影上的成就鼓舞了全世界的觀眾,並影響了全球的電影人。
1991年 -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 為她的一生演繹了眾多令人難忘的角色。
1991年 - 茂娜·羅埃(Myrna Loy) - 為她銀幕上下非凡的美德。
1992年 - 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 為他精湛的電影表現手法和人道主義的觀,影響了全球觀眾。
1993年 -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 為他在電影上的成就鼓勵了全球觀眾。
1994年 - 狄波拉·嘉(Deborah Kerr) - 一位完美優雅的藝術家,一個獻身於表演的演員,她的作品總是完美無缺。
1995年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6年 - 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 為他50年來對電影事業持續的創新精神。
1996年 - 查克·瓊斯(Chuck Jones) - 為他半個世紀以來創造了很多經典的卡通角色為大家帶來了歡樂。
1997年 - 邁克爾·基德(Michael Kidd) - 為他編舞的高超技術。
1998年 - 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 - 感謝他終身為電影的奉獻,他的作品優雅風趣、大膽創新。
1999年 - 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 - 感謝他長期卓越的工作,他在電影上革新影響了電影界。
2000年代
2000年 - 安傑伊·瓦依達(Andrzej Wajda) - 為他對電影的巨大貢獻。
2001年 - 傑克·卡迪夫(Jack Cardiff)
2001年 - 歐內斯特·萊曼(Ernest Lehman) - 集多種角色於一身,對電影貢獻巨大。
2002年 - 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 - 為他的非凡表現力。
2002年 - 羅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 演員、導演和製片,影響了全球的電影人。
2003年 - 彼得·奧圖爾(Peter O'Toole) - 一個天才的演員,一生演繹了眾多令人記憶深刻的角色。
2004年 - 布萊克·愛德華(Blake Edwards) - 表彰他在編劇、導演和製片多方面的才能。
2005年 - 希德尼·魯邁特(Sidney Lumet) - 為他編劇和表演的才華。
2006年 - 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 為表彰他一生為電影事業的貢獻。
2007年 - 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為他在電影音樂做出傑出貢獻。
2008年 - 羅伯特-博伊(Robert Boy) - 為他傑出的美術設計 2009年 - 空缺
2010年 - 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羅傑-考曼(Roger Corman)高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

⑷ 2007年獲得四項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電影

您好,2007年(第79屆)獲得奧斯卡獎的美國電影是《無間道風雲》。
《無間道風雲》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最佳改編劇本:威廉姆·莫納漢、以及最佳電影剪輯獎。

以下是第79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女王》/ Helen Mirren, The Queen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末代獨裁》/ Forest Whitaker, Last King of Scotland

最佳女配角:詹妮佛·哈德森《追夢女孩》/ Jennifer Hudson, Dreamgirls

最佳男配角:阿蘭·阿金《陽光小美女》/ Alan Arkin, 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西斯《無間道風雲》/ Martin Scorsese, The Departed

最佳改編劇本:威廉姆·莫納漢《無間道風雲》/ William Monahan, The Departed

最佳原著劇本:邁克爾·阿恩特《陽光小美女》/ Michael Arndt, 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攝影: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服裝設計:瑪麗王後(Marie Antoinette)

最佳音響:追夢女孩(Dreamgirls)

最佳電影剪輯: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音效剪輯:硫黃島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視覺效果:加勒比海盜2(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最佳化裝: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歌曲:"I Need to Wake Up" -《麻煩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配樂:古斯塔沃·桑托納拉《通天塔》/ Gustavo Santaolalla, Babel

最佳動畫長片:快樂企鵝舞(Happy Feet,華納兄弟)

最佳動畫短片:丹麥詩人(The Dan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最佳紀錄正片:麻煩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外語片:他人的生活/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The Lives of Others,德國)

終身成就獎: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雪莉·蘭辛(Sherry Lansing)

⑸ 求一部電影是鋼琴師還是海上鋼琴師

【電影《海上鋼琴師》】
[編輯本段]

原片名 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義大利文)

系列簡介

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電影院》(又譯星光伴我心),《海上鋼琴師》(又譯聲光伴我飛),《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又譯真愛伴我行),我們可以將它們定義為「時空三部曲」或者是「尋找三部曲」。導演運用了一種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

1.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更多中文片名 1900海上鋼琴師 聲光伴我飛 一九零零的傳奇 更多外文片名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USA) The Legend of 1900 影片類型奇幻 / 劇情 / 音樂 片長 160分鍾/法國:120分鍾 國家/地區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UK:15 Finland:S France:U USA:R Italy:T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Switzerland:7 製作成本 9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Mesa, 1999 (on print) 製作日期 1997年7月

2.劇情
[編輯本段]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輪維珍尼亞號載著熙熙攘攘的歡呼人群在紐約港靠岸。在夢想的鼓動下黑壓壓的人流涌下船,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喧囂過後,船上除了船員所剩無幾。添煤工人Danny Boodman於是偷偷跑到餐廳搜羅客人遺落下的貴重物品,結果一無所獲。失望之餘,他在鋼琴架上發現一個漂亮的嬰兒。他抱起嬰兒,看見他的目光清澈,皮膚白凈。Danny Boodman對這意外收獲十分驚喜,於是收留了這個孩子,起名叫1900,紀念這孩子在新世紀的第一天被他收養。

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痛愛小1900,教他讀書,不讓他受苦。但因為沒有任何出生證明之類的文件,Danny Boodman害怕1900會被別人搶走,不許他離開船艙一步。

在1900八歲時,Danny Boodman死了,在懵懂的1900於生離死別前迷茫時,突然聽見遠處傳來美妙動人的聲音,他回過頭,身邊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

幾日後,1900在夜裡偷偷溜進餐廳,來到白天船屬樂手演奏娛樂上等乘客的鋼琴前,彈起了自己即興發揮的曲子。歌聲吵醒了許多乘客,他們好奇的想去探個究竟,卻都陶醉在這小傢伙如天籟般的音樂中。直到音樂停下來,船長才過去對他說,「1900,你不可以彈琴,這完全不合規矩。」年幼的1900任性的回答說:「規矩全都滾蛋。」

幾年後,成人的1900成了維珍尼亞號樂隊的鋼琴師,雖然他從未下過船,但是已經名聲遠揚。在一次暴風雨中,他巧遇了正在暈船的max,兩個人十分投緣。從此,max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max十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但也同時對他固執的不肯下船等上陸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能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承認,名利雙收,過上好的生活。但對1900而言,世人嚮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

即使彈琴勝過爵士樂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讓1900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為他錄制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他的內心依然平靜,安於生活和音樂帶給他的快樂。(直到他遇到一個樸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錄制唱片,女孩順著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對,他立刻愛上了她。隨興而發彈奏了一曲為愛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

在女孩下船的幾周後,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勸說和對愛情生活的憧憬打動了他,他最終決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陸地。那天所有的船員都和他揮手告別,他穿著max送給他的大衣,緩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邊時,他茫然的看著諾大的紐約市,凝視了一陣,他突然拿起禮帽拋向遠方,然後回頭,返回了船上。他對max說,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許多年後,大戰結束,早已離開維珍尼亞號的max偶然發現破舊的維珍尼亞號就要被炸掉,他堅信1900在船上,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他。但是1900執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廣闊了,讓他陌生得害怕,這個船對他就是一切。max最終悲傷的離去,在遠處目送維珍尼亞號和1900一同被炸彈粉碎。

那天他告訴曾對之提起過1900的傳奇故事的樂器行老闆1900死了,老闆也感到惋惜,於是把max因為窘迫買掉的小號還給了他,對他說,一個好的故事比一個舊小號值錢。帶著僅值舊小號的1900的故事,max離開了,從此,很少再有人會記起那一生不會踏上陸地的天才鋼琴師和他傳奇的一生。

3.影片解析
[編輯本段]

關於電影

這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傑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於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隨著Max回憶中的1900,與現實中Max追尋1900的下落這兩條主軸,交互穿插,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而當Max從樂器行老闆口中得知,Virginian號即將被拆解時,故事也達到了最高潮。

從戰前離開Virginian號之後便未曾聽說過1900消息的Max堅信,1900必定還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隻拆解的時間,來到這艘已殘破不堪的廢船上欲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1900還會在船上嗎?還是如Max的期望,已經找了個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並在茶餘飯後之際同她們提起Max這個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節,幾個精彩的橋段更是令人吟詠不已,包括Max初識1900時,兩人在海上狂風暴雨之際松開了鋼琴的固定栓,坐在鋼琴前隨船擺動著,一邊彈琴一邊在大廳里四處滑動,像極了跳著華爾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對傲慢的Jelly來勢洶洶的挑戰,1900如何展現出他過人的鋼琴天賦,讓與會者由輕蔑轉為震驚;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發出耀人光芒卻又快速離去,使得1900淡淡的憂愁,回憶的感傷,在片里充斥的偏黃色系影像中,益發顯得鮮明。至於移民懷著夢想乘船來到新大陸,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驚叫「America!」的喜悅,卻也與孤寂的1900看著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這個角色,因為孤寂落寞的經歷,使其更能敏銳的看透人心,並藉此彈奏、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樂曲。但一生面對海洋、面對鋼琴,陸地上的一切,對他來說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使他一直對陸地躑躇不前。正如他所說:「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或許對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緻看得到地平線,往返多地的郵輪也有靠港停泊的時候,88個琴鍵是有限的,他可以據以創作無限的樂章,然而陸地上綿延不絕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無法掌握的。

4.演職員表
[編輯本段]

導演
朱塞佩·多納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編劇
朱塞佩·多納托雷 Giuseppe Tornatore .....(written by)
Alessandro Baricco .....(monologue Novecento)

演員
蒂姆·羅斯 Tim Roth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比爾·努恩 Bill Nunn .....Danny Boodmann
Mélanie Thierry .....The Girl
Clarence Williams III .....Jelly Roll Morton
Peter Vaughan .....'Pops', the Shopkeeper
Niall O'Brien .....Harbor Master

製作人
Marco Chimenz .....executive procer
Laura Fattori .....executive procer
Francesco Tornatore .....procer (uncredited)

原創音樂
埃尼奧·莫里康內 Ennio Morricone

攝影
拉喬斯·科泰 Lajos Koltai

剪輯
Massimo Quaglia

選角導演
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 .....(as Fabrizio Catellani)
Valerie McCaffrey
Jeremy Zimmerman .....(as Jeremy Zimmermann)

藝術指導
Francesco Frigeri

布景師
Bruno Cesari

服裝設計
Maurizio Millenotti

視覺特效
David Bush

副導演/助理導演
Denver Beatti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nti Carboni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 .....(as Fabrizio Catellani)
Davide Cinci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5.製作發行
[編輯本段]

洗印廠
Cinecittà Laboratories, Roma, Italy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製作處理方法
Technovision

洗印格式
35 mm (Fuji)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Mesa Prozione [義大利]
Sciarlò [義大利]

發行公司
Fine Line Features [美國] ..... (1999) (USA) (short version)
Asmik Ace Entertainment [日本] ..... (Japan) (US version)
Concorde Film [荷蘭] ..... (Germany)
Distribution Company [阿根廷] ..... (Argentina)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 Ltd. [香港] ..... (Hong Kong)
Mesa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Italy)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 (France)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Belgium)
Vitória Filmes [葡萄牙] ..... (Portugal)

特技製作公司
Cinecittà 105 Digitale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Company B [德國]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Corridori & Co. ..... (on-set special effects)
Corridori G & A Cinematografica S.r.l. [義大利] ..... (on-set special effects)
DYTE [義大利]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Das Werk [德國]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Interactive Milan ..... (digital post-proction)
Men in White Coats [英國]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國] ..... (digital post-proction collaborator)

其它公司
A.T.A. ..... period cars
Accademia Musicale Italiana (AMIT) [義大利] ..... orchestra
Alfonsi Pianoforti [義大利] ..... thanks
Ameropa [義大利] ..... travel agency
Angels & Bermans [英國] ..... costumes
Annamode [義大利] ..... costumes
Balcci [義大利] ..... stills laboratory
Bassi e Corsetti [義大利] ..... stills laboratory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英國] ..... radio clips
Cinesicurtà [義大利] ..... insurance

上映日期
義大利
Italy
1998年10月28日

德國
Germany
1999年9月23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9年12月2日

英國
UK
1999年12月17日

日本
Japan
1999年12月18日

法國
France
2000年1月12日

墨西哥
Mexico
2000年1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2000年2月25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0年3月17日

波蘭
Poland
2000年3月24日

香港
Hong Kong
2000年5月25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0年5月29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0年6月1日

丹麥
Denmark
2000年6月30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0年11月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0年11月23日

關於導演

本片的導演正是1990年前以《天堂電影院》(Cinema Paradiso)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的朱塞佩·托納托雷,此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 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星光伴我心》;《海上鋼琴師》/《聲光伴我飛》;《西西里美麗的傳說》/《真愛伴我行》 ) 如同《天堂電影院》給人的感覺,托納托雷以其擅長的敘事手法,使觀眾隨著回憶與現實交錯間,輕易的融入劇情之中,並幾乎因此而懷疑,本片是否為真人真事所改編。

而在本片之中,托納托雷也與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這個配樂界的大師再度合作。(莫里康內著名的電影配樂作品包括:《天堂電影院》、《豪情四海》、《哈姆雷特》、《鐵面無私》等等)就如同所有以「鋼琴師」為名的電影一般,配樂必然在電影里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影片的電影原聲也是值得細細品味收藏的對象。

同樣是從現代追溯古代,故事的背景同樣在海上的郵輪,如果將《泰坦尼克號》比做豐盛的晚宴,在吃慣了好萊塢的電影大餐之後,相信精緻、細膩的《海上鋼琴師》會是很好的下午茶甜點,讓你我的心靈覺得更充實!

關於配樂

影片的配樂出自大師顏尼歐·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飄逸的典雅曲風,又一次擄獲觀眾與樂迷的心。《海上鋼琴師》被譽為是1999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並眾望所歸地榮獲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6.精彩台詞
[編輯本段]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 88 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 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 」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麼琴都沒差。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製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

「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後扔給我一架有百萬琴鍵的鋼琴,百萬千萬的沒有盡頭的琴鍵,那是事實,max,它們沒有盡頭。那鍵盤是無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鍵是無限的,那麼在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

「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 」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

「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⑹ 2007到2013的奧斯卡電影是什麼,求名字就可以了,我自己下,謝謝

2007奧斯卡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女王》/ Helen Mirren, The Queen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末代獨裁》/ Forest Whitaker, Last King of Scotland

最佳女配角:詹妮佛·哈德森《追夢女孩》/ Jennifer Hudson, Dreamgirls

最佳男配角:阿蘭·阿金《陽光小美女》/ Alan Arkin, 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西斯《無間道風雲》/ Martin Scorsese, The Departed

最佳改編劇本:威廉姆·莫納漢《無間道風雲》/ William Monahan, The Departed

最佳原著劇本:邁克爾·阿恩特《陽光小美女》/ Michael Arndt, 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攝影: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服裝設計:瑪麗王後(Marie Antoinette)

最佳音響:追夢女孩(Dreamgirls)

最佳電影剪輯: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音效剪輯:硫黃島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視覺效果:加勒比海盜2(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最佳化裝:牧神的迷宮(Pan's Labyrinth)

最佳歌曲:"I Need to Wake Up" -《麻煩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配樂:古斯塔沃·桑托納拉《通天塔》/ Gustavo Santaolalla, Babel

最佳動畫長片:快樂企鵝舞(Happy Feet,華納兄弟)

最佳動畫短片:丹麥詩人(The Dan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最佳紀錄正片:麻煩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外語片:他人的生活/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The Lives of Others,德國)

終身成就獎: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雪莉·蘭辛(Sherry Lansing)

2008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提名:《贖罪》Atonement

《朱諾》Juno

《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導演:伊桑·科恩 喬·科恩

提名:朱利安·施納貝爾 Julian
Schnabel《潛水鍾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賈森·雷特曼 Jason Reitman
《朱諾》Juno

托尼·吉爾羅伊 Tony
Gilroy《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伊桑·科恩、喬·科恩Joel Coen Ethan Coen《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劉易斯

提名: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約翰尼·德普 Johnny Depp《理發師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決戰以拉谷》In the Valley of Elah

維果·莫滕森 Viggo Mortensen《東方的承諾》Eastern Promises

最佳男配角:賈維爾·巴登

提名:凱希·阿弗雷克 Casey Affleck《神槍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菲利普·西摩爾·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查理·威爾遜的戰爭》Charlie Wilson』s War

哈爾·霍爾布魯克 Hal Holbrook《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湯姆·威爾金森 Tom Wilkinson《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最佳女主角:瑪麗昂·歌蒂亞

提名: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柳暗花明》Away;From Her

瑪麗昂·歌蒂亞 Marion Cotillard《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勞拉·琳妮 Laura Linney《薩維奇一家》The Savages

艾倫·佩吉 Ellen Page《朱諾》Juno

最佳女配角:蒂爾達·斯溫頓

提名: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魯比·迪伊 Ruby Dee《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

西爾莎·羅南 Saoirse Ronan《贖罪》Atonement

艾米·雷恩 Amy Ryan《失蹤的寶貝》Gone Baby Gone

蒂爾達·斯溫頓 Tilda Swinton《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最佳動畫長片:《美食總動員》

提名:《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沖浪季節》Surf's
Up

最佳藝術指導:《理發師陶德》

提名:美術指導Arthur Max 布景指導Beth A. Rubino《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

美術指導Sarah Greenwood 布景指導Katie Spencer《贖罪》Atonement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 布景指導Anna Pinnock《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

美術指導Dante Ferretti 布景指導Francesca Lo Schiavo《理發師陶德》Sweeney Todd

美術指導Jack Fisk 布景指導Jim Erickson《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攝影:《血色將至》

提名:Roger Deakins《神槍手之死》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Seamus McGarvey《贖罪》Atonement

Janusz Kaminski《潛水鍾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Roger Deakins《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Robert Elswit《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服裝設計:《輝煌年代》

提名:Albert Wolsky《縱橫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

Jacqueline Durran《贖罪》Atonement

Alexandra Byrne《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Marit Allen《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Colleen Atwood《理發師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最佳紀錄長片:《開往暗處的的士》

提名:《一望無際》No End in
Sight

《回家行動:記錄戰火》Operation
Homecoming: Writing the Wartime Experience

《神經病人》Sicko

《開往暗處的的士》Taxi to the Dark
Side

《戰陣舞》War
Dance

最佳紀錄短片:《自由空間》

提名:《自由空間》Freeheld

《桂冠》La Corona (The
Crown)

《薩利姆爸爸》Salim Baba

《薩利的媽媽》Sari』s
Mother

最佳剪輯:《諜影重重3》

提名:Christopher Rouse《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

Juliette Welfling《潛水鍾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Jay Cassidy《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Roderick Jaynes《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Dylan Tichenor《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外語片:《偽鈔製造者》

提名:《波弗特》Beaufort
(以色列)

《偽鈔製造者》The
Counterfeiters(奧地利)

《卡廷慘案》Katyń(波蘭)

《蒙古王》Mongol(哈薩克)

《十二怒漢》12(俄羅斯)

最佳化妝:《玫瑰人生》

提名:Didier Lavergne,Jan Archibald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Rick Baker,Kazuhiro Tsuji

《諾比特》Norbit

Martin Samuel,Ve Neill

《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最佳配樂:《贖罪》

提名:Dario Marianelli《贖罪》Atonement

Alberto Iglesias《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

James Newton Howard《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Michael Giacchino《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Marco Beltrami《決斗猶馬鎮》3:10 to Yuma

最佳歌曲:《慢慢沉寂》

提名:《慢慢沉寂》 出自《曾經》Once 作曲:Glen Hansard 作詞:Marketa Irglova

《不放棄》 出自《八月迷情》August Rush 作曲:Glen Hansard 作詞:Marketa Irglova

《幸福工作圓舞曲》 出自《魔法奇緣》Enchanted 作曲:Alan Menken 作詞:Stephen Schwartz

《我是如此的愛你》 出自《魔法奇緣》Enchanted 作曲:Alan Menken 作詞:Stephen Schwartz

《到時你就知道》 出自《魔法奇緣》Enchanted 作曲:Alan Menken 作詞:Stephen Schwartz

最佳動畫短片:《彼得與狼》

提名:《我見過海象》I Met the
Walrus

《夜車驚魂記》Madame
Tutli-Putli

《連鴿子都能上天堂》Même Les Pigeons
Vont au Paradis (Even Pigeons Go to Heaven)

《春之覺醒》My Love (Moya
Lyubov)

《彼得與狼》Peter & the
Wolf

最佳真人短片:《扒手藝術家》

提名:《夜幕降臨》At Night

《替代品》Il Supplente (The
Substitute)

《扒手藝術家》Le Mozart des
Pickpockets (The Mozart of Pickpockets)

《阿根廷探戈》Tanghi
Argentini

《印第安女人》The Tonto
Woman

最佳音效剪輯:《諜影重重3》

提名:Karen Baker Landers、Per Hallberg《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

Skip Lievsay《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Randy Thom,Michael Silvers《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Matthew Wood《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Ethan Van der Ryn,Mike Hopkins《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最佳音響效果:《諜影重重3》

提名:Scott Millan,David Parker,Kirk Francis《諜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

Skip Lievsay,Craig Berkey,Greg Orloff《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Randy Thom,Michael Semanick,Doc Kane 《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Paul Massey,David Giammarco,Jim Stuebe《決斗猶馬鎮》3:10 to Yuma

Kevin O』Connell,Greg P. Russell,Peter J.
Devlin《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最佳視覺效果:《金羅盤》

提名:Michael Fink,Bill Westenhofer,Ben Morris,Trevor Wood

《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

John Knoll,Hal Hickel,Charles Gibson,John Frazier

《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Scott Farrar,Scott Benza,Russell Earl,John Frazier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最佳改編劇本:《老無所依》

提名:Christopher Hampton《贖罪》Atonement

Sarah Polley《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

Ronald Harwood《潛水鍾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Joel Coen,Ethan Coen《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Paul Thomas Anderso《血色將至》There There Will Be Blood

最佳原創劇本:《朱諾》

提名:Diablo Cody《朱諾》Juno

Nancy Oliver《充氣娃娃之戀》Lars and the Real Girl

Tony Gilroy《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layton

Jan Pinkava,Jim
Capobianco,Brad Bird《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Tamara Jenkins《薩維奇一家》The Savages

2009最佳電影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最佳導演 丹尼-保爾Danny Boyle (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男主角 西恩-潘 Sean Penn ( 《米爾克》 Milk)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Kate Winslet ( 《生死朗讀》 The Reader)
最佳男配角 希斯-萊傑Heath Ledger(《蝙蝠俠:暗夜騎士》The Dark Knight)
最佳女配角 佩內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 《午夜巴塞羅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最佳動畫長片 《機器人瓦力》WALL-E
最佳外語片 《入殮師》 送り人/ Okuribito 日本
最佳化妝 《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最佳配樂 A.R.拉曼 A.R. Rahman 《貧民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歌曲 《Jaiho》 by A.R.拉曼 A.R. Rahman 《貧民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動畫短片 《回憶積木屋》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
最佳真人短片 《玩具島》Spielzeugland/Toyland
最佳音效剪輯 理查德-金Richard King《蝙蝠俠:暗夜騎士》The Dark Knight
最佳音響效果 Ian Tapp, Richard Pryke and Resul Pookutty 《貧民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視覺效果 Eric Barba, Steve Preeg, Burt Dalton and Craig Barron 《返老還童》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最佳改編劇本 賽門-比爾弗伊 Simon Beaufoy(《貧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原創劇本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Dustin Lance Black(《米克傳》Milk)
最佳藝術指導 《返老還童》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最佳攝影 安東尼-多德-曼托 Anthony Dod Mantle 《貧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服裝設計 《公爵夫人》The Duchess
最佳剪輯 克里斯-迪肯斯 Chris Dickens《貧民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最佳紀錄片 《走鋼索的人》 Man on Wire 木蘭影業
最佳紀錄短片 《微笑的Pinki》 Smile Pinki

2010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拆彈部隊》
最佳導演
(DIRECTING) 凱瑟琳-畢格羅 (現場視頻) 《拆彈部隊》
最佳男主角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傑夫-布里奇斯 (現場視頻) 《瘋狂的心》
最佳女主角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桑德拉-布洛克 (現場視頻) 《弱點》
最佳男配角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克里斯托夫-瓦爾茲 (現場視頻)《無恥混蛋》
最佳女配角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莫妮克 (現場視頻)《真愛》
最佳動畫長片
(ANIMATED FEATURE FILM) 《飛屋環游記》
最佳外語片
(FOREIGN LANGUAGE FILM) 《他們眼中的秘密》(阿根廷)
最佳化妝
(MAKEUP) 《星際迷航》
最佳配樂
(SCORE) 《飛屋環游記》
最佳歌曲
(SONG) 《The Weary Kind》 《瘋狂的心》
最佳動畫短片
SHORT FILM (ANIMATED) 《Logo的世界》
最佳真人短片
SHORT FILM (LIVE ACTION) 《新房客》
最佳音效剪輯
(SOUND EDITING) 《拆彈部隊》
最佳音響效果
(SOUND MIXING) 《拆彈部隊》
最佳視覺效果
(VISUAL EFFECTS) 《阿凡達》
最佳改編劇本
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 《真愛》
最佳原創劇本
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拆彈部隊》
最佳藝術指導
(ART DIRECTION) 《阿凡達》
最佳攝影
(CINEMATOGRAPHY) 《阿凡達》
最佳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年輕的維多利亞》
最佳剪輯
(FILM EDITING) 《拆彈部隊》
最佳紀錄片
(DOCUMENTARY FEATURE) 《海豚灣》

2011
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
最佳導演:湯姆-霍伯
最佳男主角:科林-費斯
最佳女主角:娜塔麗-波特曼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蒂安-貝爾
最佳女配角:梅麗莎-里奧
最佳化妝:《狼人》
最佳配樂:《社交網路》
最佳歌曲:《玩具總動員3》
最佳音效剪輯:《盜夢空間》
最佳音響效果:《盜夢空間》
最佳視覺效果:《盜夢空間》
最佳改編劇本:《社交網路》
最佳原創劇本:《國王的演講》
最佳藝術指導:《愛麗絲夢遊仙境》
最佳攝影:《盜夢空間》
最佳剪輯:《社交網路》
最佳服裝設計:《愛麗絲夢遊仙境》
最佳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3》
最佳紀錄長片:《監守自盜》
最佳紀錄短片:《不再陌生》
最佳動畫短片:《失物招領》
最佳真人短片:《愛神》
最佳外語片:《更好的世界》(丹麥)

2012
《藝術家》【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服裝設計】
【最佳配樂】
《納德和西敏》【最佳外語片】
《相助》【最佳女配角】
《挽救容顏》【最佳紀錄短片】
《神奇飛書》【最佳動畫短片】
《龍紋身的女孩》【最佳剪輯】
《午夜巴黎》【最佳原創劇本】
《蘭戈》【最佳動畫長片】
《雨果》【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音響效果】
【最佳音效剪輯】
【最佳美術指導】
《初學者》【最佳男配角】
《後裔》【最佳改編劇本】
《鐵娘子》【最佳女主角】
【最佳化妝】
《岸邊》【最佳真人短片】
《布偶秀大電影》【最佳歌曲】
《不可擊敗》【最佳紀錄長片】

2013
最佳影片 《逃離德黑蘭》

最佳導演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佳男主角 丹尼爾·戴-劉易斯 (《林肯》)

最佳女主角 詹妮弗·勞倫斯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最佳男配角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被解放的姜戈》)

最佳女配角 安妮-海瑟薇 (《悲慘世界》)

最佳原創劇本 《被解放的姜戈》

最佳改編劇本 《逃離德黑蘭》

最佳動畫短片 《紙人》

最佳動畫長片 《勇敢傳說》

最佳外語片 《愛》

最佳紀錄長片 《尋找小糖人》

最佳紀錄短片 《Inocente》

最佳真人短片 《Curfew》

最佳原創配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佳原創歌曲 "Skyfall"《007:大破天幕殺機》

最佳音效剪輯 《獵殺本拉登》和《007:大破天幕殺機》

最佳音響效果 《悲慘世界》

最佳藝術指導 《林肯》

最佳攝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 《悲慘世界》

最佳服裝設計 《安娜·卡列尼娜》

最佳剪輯 《逃離德黑蘭》
最佳視覺效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⑺ 今年的所有奧斯卡獲獎影片

最佳電影:《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男主角:弗雷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末代獨裁》Last King of Scotland )
最佳女主角:海倫·米倫Helen Mirren(《女王》The Queen)
最佳男配角:阿蘭·阿爾金Alan Arkin(《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
最佳女陪角:珍妮佛·哈德遜Jennifer Hudson(《追夢女郎》Dreamgirls)
最佳動畫長片:《快樂的大腳》Happy Feet
最佳外語片:《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德國)
最佳化妝:《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配樂:《通天塔》Babel
最佳歌曲:《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I Need to Wake Up
最佳動畫短片:《丹麥詩人》The Danish Poet
最佳真人短片:《西岸故事》West Bank Story
最佳音效剪輯:《硫磺島家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最佳音響效果:《追夢女郎》Dreamgirls
最佳視覺效果:《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最佳改編劇本:《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原創劇本:《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最佳藝術指導:《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攝影:《潘神的迷宮》Pan's Labryinth
最佳服裝設計:《絕代艷後》Marie Antoinette
最佳剪輯:《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最佳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派拉蒙瞭望)
最佳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
終身成就獎: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閱讀全文

與莫德康內還配了哪些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閃光少女電影2017免費觀看 瀏覽:626
怎麼和朋友在抖音看電影 瀏覽:816
歐美19禁電影有哪些 瀏覽:760
極米投影儀怎麼播放電影 瀏覽:708
講中國革命歷史的電影有哪些方面 瀏覽:139
中國現在的電影水平如何設置 瀏覽:128
有哪些大炮打下飛機的電影 瀏覽:368
死侍男主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934
為什麼美國電影總是提起中國 瀏覽:356
百度上面看電影怎麼播放卡 瀏覽:361
7個兔子變成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803
誅仙電影有什麼好看的 瀏覽:831
美圖怎麼做電影效果 瀏覽:94
只有視頻怎麼搜電影 瀏覽:683
好看的英文電影推薦喜劇 瀏覽:201
愛情公寓大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瀏覽:599
電影龐貝末日免費看 瀏覽:261
怎麼樣將電影導到ipad 瀏覽:191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高分電影推薦 瀏覽:697
電影不懼風暴怎麼樣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