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很多,主要集中在對人類思想方面的影響比較的大,其它方面的小一些而已。如現在一些城市裡,一些不良少年,有事沒事,那把刀上街當古惑仔......
『貳』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的
文化塑造電影,電影翻過來通過藝術的方式影響文化。
電影對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引起人們對於現有文化的思考,以及電影製作人在其中加入的特有創新元素對於文化的引導作用。
『叄』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
『肆』 電影對人類文明的影響
電影的產生使人們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它使得人們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縱觀這些年的電影發展歷程,更加體現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電影中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電影的影響:
1、從產生以來逐漸成為最普及、最重要的藝術樣式
,列寧說:「對於我們來說,在一切藝術樣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電影。」電影對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現在人均每年看6次電影
2、對人類文化信息傳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進入影視文化(信息文化)的發展階段
。西方學者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以語音為載體的口頭語言文化,以文字為載體lAo
的書面語文文化,以音像為載體的影視文化。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伍』 請問:美國電影對中國文化有何積極和消極影響
積極:外國人的創新,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溝通
消極:電影中的暴力,色情不利於我國兒童觀看
『陸』 電影的特點及文化影響
電影文化功能的特點影視文化是人類文化創造中最具時代活力、科技含量、市場價值、國際傳播意義與社會影響 的文化樣式之一。以豐富多彩的視聽產品為核心內容、以電影電視為傳播媒介的影視文化不僅在傳 媒文化、 藝術文化、 娛樂休閑文化的幾個系統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扛鼎地位, 而且對於政治、 經濟、 文化、社會、科技乃至外交、經貿等各個領域都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影響。隨著世界經濟的全 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影視文化功能的 政治社會化功能和娛樂功能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斷強化
『柒』 電影對文化傳播產生哪些影響
電影做為一種文化產品,在人的生活中潛移莫化的影響人的行為習慣和交往方式。外來電影中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將出產電影的本國政治思想傳染到收看電影的國家人民之中,這樣的文化侵略會動搖國家思想根基(稱為:文化侵略 事例:現在美國聖誕節以經超過了春節的熱忠度)我們要防止這樣的侵略。電影在國際舞台上是一種展現本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電影有利於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待電影中的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捌』 如何簡述影視藝術的社會影響
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它具有主觀性、虛構性、想像性、情感性、創造性等一些藝術的基本特性,正是具有了這些基本特性,影視藝術才稱得上是藝術的。
同時,藝術還應該反映和表達著它所存在的時代與社會的審美意識,訴說著它所存在的時代與社會的審美需求。微傳播影響下的影視藝術,正是表達著它所在的微傳播時代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需求。
在當下的微傳播時代里,信息傳播在人們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因此,藝術的傳播功能開始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由於影視藝術具有雙重屬性一一媒介屬性與藝術屬性,相比其他藝術種類而言,影視藝術的傳播功能更為明顯,也更易受到媒介環境變化的影響。
從電影、電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早先電影、電視並不是作為藝術被人們所接受,而是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傳播手段被人們所認識。
隨著人們對媒介的應用變得越來越成熟,對媒介的探討變得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媒介開始變成人們情感表達的手段,並直接影響到藝術表現的形式,甚至可以說,媒介即形式。
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媒介的種種特性對藝術的影響改變著藝術的發展,如電影的時間特性影響了攝影藝術,發展出時間拼合的合成攝影藝術;電視的製作標准影響了電影藝術,衍生出了與電視節目相似的電視電影。
這種影響並不意味著代替,而更像是相互作用的力一樣,相互影響,共同發展。隨著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媒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入,人們對微媒介的運用也越來越成熟,與此同時,微傳播對影視藝術的影響也開始越發明顯。
影視藝術主要的三大類型
(1)電影:電影藝術是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也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
(2)電視:電視是到現在為止最年輕的藝術,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正式播放電視節目,標志著電視的誕生。電視是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作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來達到以情感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
(3)電影和電視兩者所表達的藝術效果:電影是影視藝術的起源,電視是影視藝術的衍生物之一。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可以讓情節更加精彩,讓人物的形象更加典型化和個性化。
電視具有邏輯思維,保證節目的嚴謹性、准確性、合理性;在形象思維上,是服務於內容,思想觀點表達具有生動性、活潑性,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玖』 美國電影的負面影響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 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了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些人或亡命歐洲(如J.達辛、J.洛塞),或戰略性退卻(如休斯登,J.、R.羅森、齊納曼,F.),或招供出朋友(如E.德米特里克、卡贊)。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然而,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為挽頹勢,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1956)、G.希爾,R.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拾』 觀看美國電影對你有影響嗎有什麼影響
有,激勵青少年勇往直前。
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是能夠激勵青少年勇於追求夢想,但亦會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即以自我為中心。電影結合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圖像和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所以觀看電影可讓人獲得真切體驗,觀眾潛移默化中會受到電影的影響。
對人心靈產生重要影響的是電影蘊含的文化和價值觀,積極正面的電影對人具有塑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