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超級苦情農村電視劇或者電影,越看越想哭的,農村的哦
農村苦情電視劇你知道有哪些?下面精選了四部,來看看:
一、《暖春》
主演: 田成仁 齊如意 於偉傑
導演: 烏蘭塔娜
地區:內地
劇情簡介:
一個偏遠貧窮的小山村裡,活潑善良的女娃小花,在爹娘和奶奶的呵護下,過著雖不富裕但卻快樂的生活。小花娘就快生了,她爹為了多掙些錢去了黑煤窯打工。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小花爹被埋在了坍塌的煤窯里,小花娘也因為急火攻心加上淋雨引起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從此小花和瞎眼多病的奶奶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懂事的小花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支撐著瀕臨解體的家,小花的眼淚和萬般努力,最終沒能留住唯一的親人奶奶,小花從此成了孤兒。
農村苦情電視劇
二、《女人不是月亮》
主 演:趙明明,紀原
編劇:楊廷玉
劇情簡介:
該劇通過山村孤女「扣」的坎坷命運,揭示了自我解放的人生價值。
這部片子的女主角名字很怪,只有一個字,叫「扣」,有個表哥,名字也只有一個字,叫「紐」。兩人並不是親兄妹,而是姨表兄妹。扣兒的「媽媽」,實際上是她姨媽。這段經歷可以通過紐兒媽媽後來的台詞得到印證,但為敘述簡單,扣兒的媽媽就是指姨媽。
農村苦情電視劇
因為她父母文化不高,起不出好聽的名字,就以「紐扣」為他們哥妹命名。從小一直到少年時代,扣兒就一直在山村。直到有一天,村裡來了模特隊。從小面容姣好的扣兒就夢想成為模特。於是,扣兒自作主張,讓模特隊頭目「田牛」(即後來的男主角)把她裝在模特隊行李箱子裡面帶走。因為駕車人冒失,箱子里的扣兒顛撲受傷,自然也沒有偷跑成。但這段經歷,讓田牛成為一個少女心中永恆的夢幻。
懷揣夢想的扣兒忽有一日被父母告知要嫁給表哥紐兒。扣兒不甘心,又想起來當初的田牛。某天晚上,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
田牛父親早亡,母親多病,不得已為城裡的富豪打工。富豪看準了田牛不甘人後,有虎狼之志氣。可是富豪的女兒喜歡田牛。田牛母親病重,卻沒錢醫治,只得求富豪幫忙拿錢,富豪與女兒借機要挾田牛要先成親再治病。
婚禮上,扣兒忽遇田牛,曾經的夢想轟然破滅,扣兒再次出走·······三、《俺娘蘇春草》
導演:李偉
主 演:張偉紅
劇情簡介:
《俺娘蘇春草》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同時歷盡磨難完成自身蛻變的故事。故事從三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母親的三十年,用她平凡、充滿苦難但堅強面對的一生詮釋了一個農村普通女性的成長。
該劇所有角色均由土生土長的農民和退休工人等草根百姓出演。
農村苦情電視劇
四、《櫻桃紅》
導 演:王振宏
主 演:宋小寶,沈春陽,趙本山,楊冰,彭雨柔,王天澤
講述的是父母雙亡的燕子與弟弟小石頭相依為命,跑出家門的姐弟倆被好心人趙老樂收養,卻遭到了兒子趙虎子和兒媳荷花的強烈反對。荷花意外流產,卻把責任推給了燕子,不過趙虎子的重病又把幾個人物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農村苦情電視劇
以上便是精選的農村苦情電視劇四部,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2. 農村題材的電視劇有哪些
農村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有:歡喜盈門、鄉村愛情、春暖花又開、初婚、初心
1、歡喜盈門
《歡喜盈門》是由韓兆執導,潘長江、趙達、於藝璇、王翊丹等主演的農村題材劇。講述了退伍軍人車向前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帶領全村百姓邁進小康社會的故事。
3. 張藝謀是個什麼樣的導演
張藝謀是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84年第一次擔任電影《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曾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總導演,獲得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央視主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3年,執導電影《歸來》。2015年,籌拍好萊塢電影《長城》。2017年執導《影》。2018年5月,獲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2018年11月17,憑借《影》獲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4.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5.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6. 有哪些中國導演拍攝的,有關農村題材的好電影值得推薦
我曾經看過一部比較好看的國產農村題材的電影叫做hello樹先生。這部電影是王寶強所主演的,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只是湊熱鬧,根本不明白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什麼。直到第二次,第三次重新觀摩這部影片,才體會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含義。影片首先我們要肯定地說,王寶強的眼睛絕對到位,還有一點,那就是導演的拍攝手法以及敘事比較另類。結合了這幾點,才孕育了一部好電影的誕生。但是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誰導演的。
7. 農村劇的導演編劇
農村劇為何勁吹東北風?從趙本山的《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系列再到《鄉村愛情》系列,加上韓氏兄弟曾經紅火的「農村三部曲」,再到2005年的《聖水湖畔》、2009年潘長江的《清水藍天》,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在中國農村電視劇格局中位置顯赫。觀眾熟知的農村電視劇,除了《當家的女人》和《趟過男人河的女人》,絕大部分都來自東北。農村劇為何勁吹東北風?其中原因頗多。
東北笑星助推東北劇。表演生活化、語言趣味性強、故事包袱多,使得趙本山、范偉、高秀敏、潘長江這些小品明星備受追捧,他們所拍攝的東北農村劇自然會更具觀眾緣兒。此外,在《鄉村愛情》系列播出後,一些活躍在舞台上的二人轉演員如扮演「劉能」的王小利、扮演「王天來」的小沈陽等也贏得了大量電視觀眾,形成了東北笑星推動東北電視劇發展的局面。
方言也是個重要因素。東北農村劇很受大眾歡迎,幽默的語言占很大比重。東北方言與普通話十分接近,語言輕松幽默,劇中人物豁達的人生觀和樂觀的天性也正契合了人們普遍希望和追求的生活狀態,這些因素使中國電視劇市場出現了很明顯的東北農村劇現象。當然,純技術上的原因也有。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農村劇拍攝在燈光、布景等方面要求特殊,東北房屋敞亮、干凈,也是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在拍攝上具有的有利因素之一。 我的班子「相當懂農村」
2008年上半年電視熒屏的收視數據日前正式出爐,趙本山導演、主演的農村劇《鄉村愛情2》成為央視的收視冠軍,是上半年觀眾手中遙控器停留時間最長的電視劇。在《闖關東》創下央視近兩年收視率新高之後,趙本山攜他的一眾弟子在春節檔與觀眾見面,加上老搭檔范偉的助陣,《鄉村愛情2》成了春節期間大家經常討論的一部電視劇,「王小蒙」、「謝大腳」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趙本山還成功捧出了「小沈陽」等一批愛徒。最終《鄉村愛情2》一舉超過《闖關東》的收視率,在上半年央視電視劇中拿下了「收視王」。趙本山在接受采訪時說,他成為「收視王」的秘訣不過是真實、自然,劇中的人物都來源於生活。「現打開電視真的東西還有多少?我的作品就是懷著對家鄉的感情,一心想通過拍戲讓農民富裕起來,
用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去表現人世間的美好,就這么簡單。現今的社會太缺少愛了,我用農民演農民,用非專業演員演老百姓,這樣看上去沒有絲毫的表演痕跡,老百姓當然會感覺貼心、自然、真實。」
趙本山此前在接受專訪時說,「我的班子最適合農村題材」,拿《鄉村愛情2》來說,趙本山認為這是最為真實的農村生活寫照,因為整個創作班子「相當懂農村」,「從劇本說起,兩部《鄉村愛情》劇本的作者都是山東的張繼,他這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有生活,生活底子比較厚,細節很清晰、很細致、很鮮活。我認為,張繼的農村戲寫得相當出色,現在寫農村劇本在國內找不到比他寫得更好的人選了。加上演員,我和我這些徒弟,全部都是從農村成長起來的,我們懂農村。」 和「菊香」一樣善良熱情
說到王茜華,可能很多觀眾還不太熟悉,而說到電視劇《當家的女人》中菊香的扮演者,很多觀眾則印象深刻。
《當家的女人》播出後,王茜華笑言自己的觀眾呈「農村包圍城市」的趨勢。
談及這個角色的成功,她總結了三點:我很認真、我很投入,我努力為觀眾做到最好。「其實生活中,我和菊香也有幾分相似,我們一樣善良熱情,但我沒有她那麼『圓滑』。我是那種把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的人,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2004年,王茜華憑借《當家的女人》中的菊香一角獲得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專家的評語是:「王茜華扮演的農村婦女形象,填補了在王馥荔之後農村女性角色蒼白無力的空缺。」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而王茜華說,自己只不過是鄉野里的一朵花,「我從小喜歡花,演的角色也都是花,《當家的女人》中的菊香是菊花,《福星臨門》中的玉蘭是蘭花,《喜慶農家》中的山杏是杏花。這些『花兒』雖都是一個個平凡而朴實的小人物,但每個角色都會讓觀眾震撼、讓觀眾掉淚、讓觀眾深思。」 我自信了解最真實的農村
被趙本山稱為「國內農村戲寫得最好的人」的張繼,是一名山東作家,趙本山比較早的電影《男婦女主任》以及比較火的《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都是張繼擔任編劇。張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農村題材電視劇之所以農村觀眾愛看、城市觀眾也愛看,是因為大家都能從中看到樂趣。農村觀眾看與自己相近的生活,城市觀眾喜歡農村劇,張繼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農村出來的那些人,他們看農村劇,
得到的是對農村生活經驗的回味;而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城市人,看的是對田園詩生活的想像。」作為目前國內農村劇編劇中最火的一位,剛剛40歲的張繼,有整整30年的純農村生活體驗。張繼坦言,可能是因為《鄉村愛情》寫農村寫得太真實了,很多觀眾感覺有些不適應,質疑農村的現實是否是這樣,就像電視劇中表演的那樣,農村的「劉能」、「謝廣坤」是貪小便宜的、是算計的,但這不足以影響他們是善良的。至於說趙四弓腰駝背、腰帶頭晃盪在腰間,張繼說:「這個人物看起來很醜、很臟,可你去農村看看,不能說比比皆是,但可以說這樣的人物有很多。」至於部分網友對《鄉村愛情2》的質疑,這種聲音不懂農村和農村劇。」 張曉春,女,國家二級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電視家協會會員,二000年被授予陝西省「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一九八二年元月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八五年自陝西省紀律檢查委員會調入西安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八九年轉至導演室。曾師從陳凱歌、滕文驥、孫周等導演,先後任《孩子王》責任編輯、導演助理;影片《棋王》導演助理;影片《霹靂行動》、《滴血黃昏》副導演。主要作品
六集電視連續劇《古道之戀》,反映雲南邊貿兩代人的故事,一九九二年七月在中央電視台二套黃金時間首播。
二十集農村題材電視劇《當家的女人》 ,2004年3月在中央台八套黃金時間首播。榮獲2004年度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最佳女演員獎。
十四集電視劇《我們村的年輕人》,表現一群退伍兵改變家鄉面貌和他們的情感故事。05年4月在央視一套首播。
二十三集農村題材電視連續劇《上門女婿》,表現一個幽默樂觀的農民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傳奇故事。〇七年三月完成,九月開始在全國各地陸續播出。
二十六集電視劇《醜媳當家》,通過一個農村媳婦的經歷,表現農民從農村到進城的歷史變遷,09年3月即將完成。
喜愛原因
農民壓倒皇帝了!近年來,面對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收視率屢屢超過皇帝戲、清宮戲,一些影視評論家這樣驚呼。據統計,2006年,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中,收視率排名前三的均為農村題材,《都市外鄉人》、《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等收視率都超過了8%。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題材創作在文藝界有著深厚的傳統,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缺位成為常態。今天,在文藝界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電視劇領域,農村題材為何反而能東山再起? 我居然被央視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感動得流淚了!一位年輕觀眾在網上這樣自嘲但真誠地寫道。讓這位以小資自居的城市青年感動的,是一部名為《星火》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今年年初,許多觀眾被這部講述中國農村一段歷史傳奇的電視連續劇勾去了魂。大膽掘進的現實披露,豐富復雜的人物塑造,使這部低調播出的農村劇越來越火,以其現實主義的取向贏得了市場。
其實,《星火》熱播並非特別現象。從《劉老根》到《老娘淚》,從《馬大帥》、《聖水湖畔》到《希望的田野上》、《農民代表》等等,農村題材電視劇以集團軍面貌出現,佳作不斷,蔚為大觀。農村劇並非只有農民喜歡,許多城市人同樣熱衷於看這些土裡土氣的電視劇,有些作品甚至還在城市年輕人中形成了熱門話題。有調查顯示,有1/3強的城市觀眾是農村劇的鐵桿。農村劇的走紅使許多拍攝機構聞風而動,不僅有國有大型電視台,也有眾多民營製作機構加入到農村劇的製作陣營中。
農村劇又火了,原因何在?電視製片人鐵佛分析說:比起其他題材的虛假、戲說之風,這些農村題材電視劇大都貼近現實生活,拍攝風格淳樸自然,語言生動,人物鮮活,這恐怕是它重新受到觀眾歡迎的最主要原因。
農村劇的走紅,也在文藝界重新引領起一股現實主義的清新之風。除了電視劇,農村題材在電影、話劇等領域的創作也漸成氣候。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話劇百年系列活動中,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多幕話劇《農民》入選優秀劇目,大受歡迎;就電影而言,《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等貼近現實的農村題材影片甚至還在國際上屢獲大獎。 重歸現實主義正在成為許多文藝家的理性選擇。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追求感官刺激、超現實題材曾經一度受市場追捧,但這些快餐式作品畢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必然給受眾帶來審美疲勞,現實主義的氧氣可謂來得正是時候;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是我們的國情,文藝創作不能脫離這個現實國情,而正在劇烈變動中的中國農村必將為文藝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因此,重歸現實主義、將目光轉向農村也是文藝創作的必然出路。 每一種文藝現象的背後總隱藏著現實政治、經濟的脈動,在農村戲走紅的背後也不難發現國家政策層面的推動因素。從大的方面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國家戰略的確立,使農村題材的文藝創作獲得了直接的動力,而相關資金的支持、政策的扶持更是不遺餘力。
記者從廣電總局了解到,為做好農村電影工作,廣電總局每年將資助20部農村題材故事片、30部農村實用科教片的生產。與此同時,加大對農村影片公益版權的收購力度,每年選定不低於60部的農村題材故事片和不低於30部的科教片,委託指定單位集中購買公益放映版權,向全國農村發行。此舉旨在進一步鼓勵廣大電影工作者為廣大農民拍攝更多具有時代特色、農村氣息、健康向上、風格多樣的優秀農村題材電影。這樣的訂單電影模式顯然給熱心創作農村題材影片的文藝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其實不僅是廣電總局一個部門,農村題材的創作在國家文化發展規劃中已經有了一席之地。2012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大對農村題材重點選題的資助力度,把農村題材納入舞台藝術生產、電影、廣播劇和電視劇製作、各類書刊和音像製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佔一定比例。對重要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採取政府補貼,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送到農村。購買適合農村的優秀劇本版權,免費供給基層藝術院團使用、改編並為農民演出。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次強調要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農村題材的文藝創作佔了重要一環。文化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中指出,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重點加強面向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抓好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選拔和推廣,每年推出一批反映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從而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基礎。
可以說,文藝創作的農村熱才剛剛開始。 雖然農村題材在熒屏已經走紅,勢頭良好,但仍有一些業內人士尖銳地指出,不少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落後於時代,在思想認識和藝術觀上還在用過時的眼光來看待和描寫當今的、走向現代化的農村和農民,存在庸俗化、淺薄化傾向。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楊偉光認為,一些創作者沒有真正地深入農村生活。農村題材電視劇質量要上去,創作者就要下到基層去。
顯然,與農村現實不夠貼近已經成為農村題材作品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在農村劇走紅後,跟風的弊端已經開始顯現。在蜻蜓點水的采風式創作盛行的文藝界,如果深入現實的問題不解決,將嚴重阻礙農村題材文藝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針對一些作品帶著陳舊的眼光看待農民的現象,一些專家建議,要著力培養真正的農民作家,文藝創作者應深入農村生產生活前沿,尋找新的創作視角,反映農民在城市化、發展現代農業等時代大潮中的生活形態,切實提高創作質量。
其實,農村題材作品在數量上也遠未滿足群眾需要。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在影視文化建設上,不能聽任市場力量的左右,要盡快制訂實施有利於農村題材電視劇發展的宏觀政策。此外,還需要出台一些類似停止在黃金時間播出進口動畫片以鼓勵國產動畫片的硬性規定,以支持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發展。
8. 經典又好看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暖春》榜上有名,有哪些是你追過的呢
《老農民》這部劇的主演是,宋小寶,沈春陽,趙本山,楊冰,彭雨柔,王天澤,講述的是父母雙亡的燕子與弟弟小石頭相依為命,跑出家門的姐弟倆被好心人趙老樂收養,卻遭到了兒子趙虎子和兒媳荷花的強烈反對。荷花意外流產,卻把責任推給了燕子,不過趙虎子的重病又把幾個人物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9. 有哪些值得看的中國鄉土氣息電影
《孫子從美國來》是一部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由曲江濤導演,羅京民和劉天佐主演,於2012年2月2日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了布魯克斯父母當作為志願者赴西藏可可西里參加藏羚羊保護行動時,委託老楊頭照顧小洋人布魯克斯,期間老楊頭和布魯克斯在生活習慣、語言形式、行為思維以及文化觀念等方面的相互排斥、對立,經過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間的包容、接納以及人性化的關愛,最終變對立為友情,老楊頭和布魯克斯成為老少朋友。
主人公華縣皮影戲老藝人——楊老頭,崇拜中國劉天佐傳統文化中的孫悟空人物。另一主人公是美國的小男孩——布魯克斯,則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俠。其中一條主線是,布魯克斯父母當作為志願者赴西藏可可西里參加藏羚羊保護行動時,委託老楊頭照顧小洋人布魯克斯,期間老楊頭和布魯克斯在生活習慣、語言形式、行為思維以及文化觀念等方面的相互排斥、對立,經過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間的包容、接納以及關愛;另一條主線是,鎮文化站站長請纓老楊頭出陣,以師帶徒傳承保護華縣皮影戲,因老楊頭曾在「文革」中受過沖擊,迴避擔當此任,經過站長的苦口婆心努力和生動的典型說教,老楊頭最終接受了任務,辦起了皮影戲和皮影雕刻藝術短訓班。
10. 黃渤演過的農村小人物電影有哪些
黃渤一般都演農村小人物 《精武風雲》2009年11月 合作演員:甄子丹
《愛不折騰》2009年8月★合作演員:陳好、李小璐、張一山等 (預計2010年初全國上映)
《蛋炒飯》2009年11月★導演:陳宇合作演員:郭金 王毅 李勤勤 張大禮 佟磊
《無人區》拍攝中★導演:寧浩合作演員:徐崢
《鐵人》2009★導演:尹力 合作演員:劉燁 馬蘇 李孟男
《倔強的蘿卜》2009★導演:田蒙 合作演員:黃奕、黃小蕾、馬書良
《高興》 2009★導演:阿甘合作演員:郭濤\田原\馮礫\苗圃\海一天
《瘋狂的賽車》 2009★導演:寧浩,合作演員:/ 九孔 / 戎祥 / 徐崢
《愛情呼叫轉移之愛情左燈右行》(客串)2008★導演:張建亞,
《灌籃》(客串) 2008★導演:朱延平,合作演員:周傑倫,曾志偉,閆妮
《奇跡世界》(短片) 2007★導演:寧浩
《每當變幻時》 2007★導演:羅永昌,監制:杜琪峰,合作演員:楊千嬅,陳奕迅
《飛船》(短片) 2007★導演:李華軍,電影學院07屆畢業生作品
《大電影之兩個傻瓜的荒唐事》 2007★導演:阿甘,合作演員:郭濤,姚晨,英壯,謝娜,王寶強
《飛行日誌》(客串) 2007★導演:韓可一
《大電影之數百億》 2006★導演:阿甘合作演員:曾志偉姚晨
《瘋狂的石頭》 2006★導演:寧浩合作演員:劉樺郭濤
《新街口》 2006★導演:雪村合作演員:曾志偉李彬
《上車走吧》2000★導演:管虎 合作演員: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