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認為姜文的電影都怎麼樣
姜文確實跟大部分導演想的不一樣。
姜文的電影,肯定不滿足於只做導演,大部分電影他都會深度參與,比如導演,編劇,主角。這樣從電影的劇本開始,姜文就會把他個人的特色加入到電影中,並且通過導演來把握電影的節奏,總體走向,演員的呈現他也會以身作則,把劇本的內涵表現出來,整體體系感十足,連貫而又一氣呵成,保證了劇本的嚴格執行。這是姜文電影的一個icon。
姜文的電影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也是獨樹一幟,從最早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著名的民國三部曲,有誰能完全理解姜文的用意,他的台詞,他的畫面,再到他的剪輯,透露著桀驁不馴,透露著放盪不羈,真是痞氣十足,裡面還包含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和諷刺,給人的感覺似乎懂了,但又有些模糊,照理說看不懂的電影觀眾就會質疑,但是似懂非懂卻又給了觀眾極大的想像空間,開放式的構思討論的空間也非常大,可謂是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結論。
姜文就喜歡做異於常人的事,這是他的愛好,也是宿命!
我對姜文的電影有兩種感覺,演員和導演。
從演員姜文的角度去看他出演的電影,我是真的喜歡他,他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演員,對於每一個角色都有不一樣的詮釋,並且他出演的很多角色,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而且無論是喜劇,還是其他劇情,他都能很好的駕馭,確實是一個好演員。
一句「安紅,我想你。」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飄盪,那就更不用說《讓子彈飛》了。
可是如果是看他導演的電影,恕我直言,我是真心看不懂,也真心看不下去,周邊很多人都是他的電影很不錯,我反正是一點都不心動的。無論是他所謂的黑色幽默,還是很深刻的隱喻,我都理解不了。
我總感覺看他導演的電影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或許是無法理解他的創作手法吧,畢竟專業人士都說他的電影手法很獨特,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我很少看他導演的電影,不想浪費時間,浪費腦子。
他演戲沒的說,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我都喜歡,至於他導演的電影,實在是不對我的胃口。
(互粉互贊,早日升級!)
大多數人都會說 有深度 未免這種說法的本身就是落了俗套 簡單直白論 看時易接受 易共鳴 共鳴不是姜文給你的 而是你的思想高度給的 看著不累 不是強加的共鳴
姜文的電影很有深意很不錯的,姜文的電影不流於膚淺,他的電影總是讓人回味讓人思考,他借電影的隱晦表達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姜文的電影很多都表現了他們在中國存在的特定意義,在很多方面表現了中國大眾曾經的或者現在的精神現狀和行為現狀。
高級
電影包含很多,故事~畫面~思想~音樂等等。國內導演在這些方面的第一人就是姜文。
現在的市場太看重故事與思想,電影作為商品已經全面向市場妥協。但這樣的影視作品肯定不如看原著小說更具故事與思想性。
姜文們明顯不一樣,比如《陽光》就明顯超越小說《動物》,這就是姜文的力量。
姜文本身演技就好,導演的電影首先劇本寫得好,有深度。不是爆米花電影,也不是小鮮肉小獻花流量為王的類型。比如《讓子彈飛》,《邪不壓正》都由於出色的劇情引起了很高的話題度。尤其是《讓子彈飛》可謂是姜文跨時代的標志性作品,也是穩固其江湖地位的得力之作。姜文電影產量不高,在 娛樂 圈也低調,是真正以作品說話的著名導演之一。
人性的獨特理解與深刻+色彩的夢幻性+荷爾蒙的激發性+看著來勁兒=姜文的電影性。
挺好的啊 最近看了他的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 本人覺得有點繞 但是也還是忍不住笑了!!!
電影太繞了觀影爽戚沒有了,多了點迷糊,國產電影通病
沒有一個導演能准確的說出他的電影是屬於什麼類型,完全在於觀眾的看法,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非要我給姜文的電影下一個定義,那就是:皇帝的新衣。
『貳』 姜文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快節奏的鏡頭切換,讓人看不懂,為何有人說他牛
姜文作為導演目前拍過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以及《讓子彈飛》都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只要有點近代史的只是看起來都不怎麼費勁(當然有些隱喻確實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壓正》就更加不難看懂了,姜文都說了這是一個拍給他兒子看的電影。
姜文主演過的電影包攬過很多獎項,導演的六部作品也獲得很多肯定,雖然他的作品都兩極化,但是不能不說是經典作品。
一部電影可以反應一個人的性格、才華、視角和思維等等,就好比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有個人的一些情結在裡面,因為作品最終是出自人的情感、精神和靈魂。
姜文的電影具有幽默風格、並且用隱喻的方式反應了某些現實的東西姜文給人一種沉穩、不苟言笑的感覺,創造的電影跟他很像,有質感,有「後勁」。2018年上映的《邪不壓正》給人一種全新的體驗,李天然的師傅被滅門,復仇之路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腳步,姜文在影片中的精彩出演,再一次提升了影片質感。
這些都是姜文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快節奏的鏡頭切換,看似不著邊際的台詞,演員誇張的動作及表情,每場戲都要看到最後,才能確定角色之間的微妙關系。所有情感的表達,都在演員說個不停的台詞里,很少有內心獨白戲。
『叄』 請教一下姜文的電影風格或其電影的特色麻煩詳細一點
姜文的電影如同他這個人一樣,非常具有其鮮明的個性,但這種個性下又含有極強的人性意義所在。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把背景放在了文革期間這個極為敏感而脆弱的時期下,別的導演拍攝文革期間時總是習慣性的拍出與政治相關的主題與思想,而他卻另闢一條道路,去描述出那段黑白時期下絢麗般的少年回憶,於是人們就根本看不出這段歷史下的苦難與蒼白,對於裡面的孩子來說那段時間終究是陽光燦爛的,這部電影也正是上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而對於不屬於那一代人的「晚輩」來說,它又像是一部我們對曾經的好奇與探索,不管我們是不是一代人,我們所有人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共通的,這部電影也是人們的集體共鳴。姜文的第二部電影《鬼子來了》,它是人性深度思考後的偉大傑作,日軍侵略我們,我們拍出了無數他們如何殘暴百姓,如何喪盡天良。而導演不是去否定他們的種種惡毒,而是把人性極為可怕的現實問題拋給了我們自己,我們那時候太多的人民是麻木的,懦弱的,我們總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走,我們總是在心裡順其自然的以為別人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走,於是我們是最大的犧牲者!可以說,姜文看到了人性戰爭的本質所在,而絕不是僅僅表現在外面上的血腥與無奈。
他的第三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爭議最大,但爭議的問題有很可笑,圍繞著就是看的懂與看不懂,其實這是一個極為可怕的問題,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其實就是男人與女人的愛,只不過他拍攝的是現實中愛的美好與醜陋的本性,這種美與丑沒有對與錯,因為現實就是這樣,姜文又一次用本質去講述了人性。
姜文的色彩應用你可以看看《太陽照常升起》就知道了。用一個網友的話是:美的一塌糊塗。
人性的獨特理解與深刻+色彩的夢幻性+荷爾蒙的激發性+看著來勁兒=姜文的電影性
在所有的中國導演里,他是最特別的,是最牛逼的!
『肆』 《讓子彈飛》姜文的電影有哪些特點
姜文到現在一共拍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學流派來分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就比較荒誕派。但是扣去比較特殊的《鬼子來了》是為全體中國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實都是在講姜文自己(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構成一個自傳體三部曲,事實上看了子彈以後我從「太陽」中讀出來了不少3年前沒讀出來的東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題。這里說說我感觸比較深的幾個。
英雄主義
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
所以張麻子拿了錢還不夠,他還要除掉黃四郎,給百姓一個公平,給鵝城一個太平。
姜文年少時嚮往英雄,成年後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後,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愛一個女子時是,愛一個國家時也是。雄性沖動
本質上來講,英雄主義其實完全是一種雄性性沖動。但是這里要講的是更直接的沖動。比如打架和性沖動。姜文沒有宣揚這些東西,但你看的出他認為這些東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沒有了男人氣概。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沒有把這部分東西交給自己的角色(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個化身)去承擔,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後面講到「克制」的時候會說。
對女性的迷戀
姜文影片中主角對女性的迷戀,一部分是基於性沖動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種純粹的美和自己內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再到《讓子彈飛》,前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少,後面一種的成分越來越多。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鏡頭會對准寧靜豐滿的胸,大腿和腳,從偷窺直到強暴。可是到了《讓子彈飛》,張麻子對花姐(周韻飾)的迷戀,只剩下淡淡的一條線,含蓄得甚至讓很多人到了結尾張麻子給花姐送槍時,會覺得突兀。鏡頭的焦點也相應地變成了臉,笑容,和眼睛。
『伍』 都說姜文導演的電影別具一格,他的電影有什麼特色
姜文的電影具有幽默風格、並且用隱喻的方式反應了某些現實的東西,任何藝術形式的作品都必須立足於當下的現實社會,這是歷史朝代經典流傳的原因,因為經典即歷史。
姜文個人極具愛國主義。姜文是一個極具個人風格的人,性格愛憎分明的極其明顯,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環境的熏陶下使得他對於政治歷史問題十分關注。但是能被稱作藝術家咱們也不可否認姜文確實有牛的實力。
『陸』 張藝謀《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技術等方面有何特點
提起張藝謀,相信很多觀眾都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導演,他導演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姜文也是一位優秀的導演,有著較多的代表作。張藝謀拍攝活著這部電影,獲得了較高的榮譽,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具有濃烈的歷史感,而且拍攝的畫面唯美。張藝謀在電影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電影界有著很好的口碑,還獲得過很多大獎。
姜文的電影看上去是喜劇,其實是一種悲劇,這也是姜文電影所展現出的藝術特徵。姜文導演也非常的有才華,他執導了多部優秀電影作品。他為人豪爽而且沒有明星架子,他對待演員就像對待親人一樣,特別的接地氣。他經常和工作人員打成一片,處的就像朋友一樣。他在挑選演員方面也很認真,會通過劇中的人物角色篩選適合的演員,期待兩位導演的事業越來越好,給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
『柒』 姜文導演的電影是什麼風格
在我個人看來,他的電影的景別帶有極強的主觀性,集中地體現了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即創作者是在「叫你看什麼」,還是在「隨你看什麼」。景別元素的運用,直接決定了影片的風格特徵。姜文電影大量運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強調、誇張、放大地表現對象,來突出其戲劇化的特徵。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捌』 姜文電影的美學特色
姜文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喜歡語不驚人誓不休的主。他居然敢將日本侵略這樣的嚴肅主題也玩上一把,這不一部《鬼子來了》,在設計黑色笑料時所流露的可堪玩味的小聰明,黑白的古典美學,工整的地域性敘事特徵,成為讓人直到看完以後才能進入沉思並悲憤的影片。
該片完成於1999年。2000年4月,姜文未通過審查卻私自將該片送往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參賽,國家電影局要求3家製作公司從戛納電影節上撤回該影片,沒想到該片卻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評委會大獎。2002年4月27日,《鬼子來了》正式在日本公映。在日本,《鬼子來了》也堪稱「話題之作」。由於影片具有極大的沖擊力,看過該片的人都難免因贊賞或排斥的態度而涇渭分明。一位日本影評人指出:「鑒賞後的混亂是名作的證明」。在日本,《鬼子來了》的放映現場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劇終亮燈時場內會有幾秒鍾緘默,然後就是不同意見的尖銳對立。有的觀眾走出劇場時連聲稱贊「了不起的作品」,也有觀眾認為影片把日本兵描寫得過於殘忍,更多觀眾一聲不哼,沉默地走出劇場。盡管存在著意見分歧,盡管大部分觀眾被刺痛,但這部影片依然以壓倒多數的優勢在權威性的「每日電影獎」中獲獎。這些是這部《鬼子來了》的簡單背景。
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在看片之前我就抱著一種疑惑,不知道姜文這次想用什麼方式來調侃民族曾經的劇痛。片子以黑白的方式貫穿全篇,要不是最後三哥被日本軍官戰俘砍去腦袋之後,從落地頭顱的眼睛裡所看見的景象,是彩色的並最終變為憤怒的紅色,我會定性它為復古黑白片。當彩色出現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是姜文故意設計的,那鮮血遮蓋住眼睛的時候,我的精神受到了強烈的刺激。並用絕大部分的黑白色調告訴我們那場戰爭的悲憤基調,而盡管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充斥著無數黑色的幽默與調笑,但卻在結束的時候讓你一點也笑不出來,並陷入長長的沉默。我以為姜文這樣的設計是具有血性的並成功的。並不像很多國內影評所描述的「鬼子來了?還是人性來了」的題旨。
影片開頭是小鬼子從據點出來巡邏卻是一個樂隊,並奏著一聽就有搞笑元素的曲子,並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與村民交流,會不自覺地感覺這部片子就是一部純粹的搞笑片。便耐著性子想看看到底想怎樣搞笑我。姜文將片子的背景定格在一個比較特殊的處境里,那就是在二戰末期鬼子快投降的時候,一個被鬼子佔領了很久的中國村莊糊里糊塗的接下,被某組織(片子最後也沒有交代到底是那個性質的組織)扔下的一名日軍戰俘和一名漢族通譯官,想殺又不敢殺,又生怕被日本駐軍發現。在這樣特殊的處境下,姜文將一群性格鮮明而又普通得掉渣的角色放了進去,來了一回生死恩仇的現場實驗,看看他們在這個環境下及相互作用時,會產生怎樣的思想行為,由此瓜藤蔓式的衍生出冗長和不乏幽默的劇情。
影片是圍繞三哥、三哥相好、二脖子、二脖子媽、八爺等一群中國農民組成的單元,與鬼子戰俘、翻譯官組成的銜接單元和兩個據點的鬼子單元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本單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讓觀眾體會到在虛假融合的背景下,中國人和日本鬼子之間的不可調和性。
姜文描寫的中國農民單元是最具典型性,善良、怯弱、窩里橫與長期被教化下的愚昧混合物,一點點激情,一點點自私,再加上一點點的相互依靠,在侵略和封建雙重統治下的脾性展現。為了害怕處理不好鬼子俘虜牽連到全村,才有了非常搞笑的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審問;用高利貸方式借白麵包自己都捨不得吃的餃子來對待鬼子,以期「穩妥」地送走瘟神;怕鬼子自殺象拴狗和綁粽子似的對待,並用對待老子也不過如此的待遇餵食敬酒,三哥還日夜不怕寒冷的守著關押俘虜的破屋。村民討論問題沿襲了古老的民主集中制,一面是自我感覺的強大一面卻又懷揣怕事不想惹火上身的規避,在這樣的矛盾沖突里將這些小人物表演的淋漓盡致。一周過去了那個組織還沒來提人,三哥們也實在頂不住「養」這個要死覓活戰俘的疲勞,只能商議將他殺掉,但是誰也不肯主動承擔這個任務,抓鬮的結果還是三哥,但是已經懷孕的相好不願讓他的手沾上殺人的血(傳統的不吉利吧),三哥只好再次將俘虜私自藏了起來但還不能向村民說清,相好也誤解了他殺人。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再次批鬥加討論,二脖子媽的那出不依不饒演的很細膩,思前想後最終推出的結果是僱人來殺。最後還是三哥千辛萬苦僱傭了前清劊子手來處理掉鬼子,但是那個仗著「輝煌歷史」在那兒擺酷,在面對現實中的麻煩時卻明哲保身,裝模作樣的儈子手還是未能完成任務,諷刺性的暗喻了另一類中國人對這種棘手事情的態度。而恰恰就在這段巧合中,日俘剎那間失去了之前那種為國為民、捨身赴義的氣概,原來被逼退到一隅的求生本能,驟然浮現,而影片也進入了轉折。
片子中很幽默的將日俘和翻譯官單元演繹成一組對立統一,一開始日俘強烈地渴望自殺,翻譯官卻想保命,之後是翻譯官歧視日俘是農民,日俘卻看不慣翻譯官沒有知識分子的氣節。日俘想用語言激怒中國人以便殺了他,翻譯官教他的卻是「大哥大嫂過年好,我給大家拜年啦」的句子,臉上露出凶光嘴裡卻是求饒,那是典型的姜文式笑料,在割裂溝通的路徑中包袱不斷,卻隱隱的保留了鬼子不肯屈服的個性印象。最終鬼子還是在長期的羈押和莫名其妙的殺頭過程給嚇壞了,並虔誠地提出以命換糧的方案,並按照中國的規矩簽字畫押,日俘說大據點的少佐是跟他一個村的,會答應這個條件的。中國村民還喜滋滋的說「原來他也和我們一樣是種地的」,笑聲中充滿著無知的信賴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判斷。便上路兌現去了。
兩個鬼子據點單元描寫比較平淡,只是習慣性地表現了鬼子那種暴躁的略帶剛性的軍國主義氣息,日俘被自己人一次又一次打倒在地,不斷提醒被俘的屈辱。來來回回之後少佐居然同意了換糧方案。三哥們和兩個據點的鬼子一起興高采烈地壓糧回村,晚上還進行了「現代式」的聯歡會,二脖子媽還非常搞笑的表演了一個無法入耳的河北梆子。當文章開篇提到的有搞笑元素的曲子再次奏響的時候,就不像之前感覺這樣搞笑了,因為一場類似南京大屠殺開始了,少佐還要求那個日俘和經常給中國孩子糖吃的軍樂隊長官首先殺人,他們都不加猶豫的動手了。可憐八爺、二脖子和他媽,三哥相好的兒子以及所有村民全部都殘忍地倒在血泊里,三哥和他的相好正商量著結婚從外面趕回來之時,看見的只是熊熊火光的村子。三哥的眼睛充血了,但是就在此時日軍很戲劇地宣布了投降。
在接管大員宣布優待俘虜的政策下這些真正的儈子手卻被保護了起來。無地自容並悲憤的三哥仍然拿著一柄小斧子沖向戰俘營,追殺那個一直騙他日俘和軍官。結果卻被接管部隊抓住,並要殺他以示紀律的鮮明。影片製造了一個更加讓人氣憤的場景,就是接管大員讓日本戰俘來執行槍決,鬼子少佐還提出要拿被沒收的日本軍刀執行,接管大員也會同意。就這樣,三哥的頭被已俘的鬼子砍了頭。影片此時變成了彩色並最終定格成不能瞑目的紅色。全局終。
回憶完影片的過程,在這些黑色笑料的拷問中,我的心卻在流血,並想到了半個世紀過去後的今天,鬼子是否還會來?!
『玖』 怎樣評價姜文導演作品
姜文是中國導演界的異類和奇葩。這可不是罵人的詞語,反而使我本人對姜文導演的肯定,而且沒有比這兩個詞更合適且貼切的形容他了。姜文相比於他的請兄弟姜武,他無論是做演員還是導演,都無時無刻不散發出天賦的創意和魅力,有人說他是中國的昆汀·塔倫蒂諾我認為名副其實。
後續姜文自導自演的《讓子彈飛》即使為了商業效果做了妥協,但仍然具有強烈的荒誕色彩,姜文在其中影射諷刺的社會現狀的鏡頭應接不暇,值得思考的點直到今天還具有十足的話題性。我們可以看到姜文將眾多文化元素糅合到一起並達到了出人意料的表現效果,也足以看出姜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