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中表現了紅小鬼怎樣的精神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中表現了紅小鬼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勇於前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文原文: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王願堅
1935年春天,紅司方面軍連續打了幾個勝仗。蒼溪縣兒童團的紅小鬼們,高興得不得了,到處宣傳前方勝利的喜訊。
兒童團員們到鄉下宣傳了半個多月,等他們回來時,紅軍大部隊已經開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腳,十幾張嘴你一言,我一語,但都拿不定主意。後來,還是年紀稍大的何連英想出了一個辦法:「咱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追趕大部隊。」大家都贊成這個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邊地里,油菜花散發著芳香,豌豆苗已長得很高,若在平日,他們一定會去捕捉那花叢中飛來飛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個個心急如焚,只顧趕路。
天漸漸黑下來,紅小鬼們又餓又累,實在走不動了。這時,不知誰嚷了一聲:「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來是座大廟。睡在廟里總比蹲原野里好,於是他們壯著膽子往裡走。
神廟,白天就很嚇人,天黑了愈發顯得陰森可怕。黑影里,聳立著一尊尊齜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個個凶神惡煞。兒童團員們一個緊挨一個,靠著牆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沒亮,兒童團員們一個個都餓醒了。這兒是荒山孤廟,到哪兒去找吃的呢?羅坤發現神龕上供著5個幹得裂了口子的饅頭。同伴們聽說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圍了上來。大家一邊嚼著干饅頭,一邊說著俏皮話。有人說:「我們吃了供品,菩薩怪罪下來怎麼辦呀?」說完,調皮地吐了一下舌頭。不知是誰馬上接過話茬:「不會的。
菩薩看我們心誠,坐了一夜,這是給我們的獎賞呢!」話音剛落,大夥兒發出一陣清脆的笑聲,古廟也充滿了生氣。
就這樣,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了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歷時3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紅軍戰士見到孩子們,都很高興。婦女部長何連芝就像慈母見到了失散的兒女,把他們一個個摟在懷里,說:「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後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課文主要內容簡介:
1935年春天,在鄉下,蒼溪縣兒童團的團員們,因為紅軍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他們去鄉下宣傳紅軍勝利的消息,回來時紅軍已經走了,所以他們要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歷時三個月,行程一千多公里,克服種種困難,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紅軍戰士都很高興,還受到了婦女部長何連芝的稱贊。
課文記敘了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四川省蒼溪海外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歷時3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種種因難,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的事跡,表現了後代從小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
課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1、2段),寫兒童團員們因下鄉宣傳,回來時紅軍大部隊已經開走,他們就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趕大部隊去。
第二段(3~6段),寫兒童團員們為了趕大部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頑強、樂觀地戰勝種種困難。
第三段(7段),寫兒童團員們趕上了紅軍大部隊,婦女部長贊揚他們是革命的好後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2. 電影紅小鬼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紅小鬼》。《紅小鬼》生動有趣,以孩子們為主角,就顯得更有童趣了。
他的爸爸的帶領下,勇敢地向敵人殺去,最後救出了最後一個領養他的戰士-----梁寒松。不過最後,梁戰士犧牲了。
在電影的開頭,以百姓、田螺妹與其他小夥伴一起抓鳥的場景為最前片段,百姓成功地抓到了小鳥,其他小夥伴為他歡呼。看到這里時,我知道百姓身邊有許多信賴他的好朋友、好夥伴。當百姓被人打時,他的養母一顧一切地沖到百姓身邊,摟住他。看到這個場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啊,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梁百姓有一個愛他的母親----雖然百姓不是她親生的。最令我感動的那一段是梁寒松被救出那一段,百姓眼裡含著淚珠,深情地叫著梁寒松「爸爸」,梁寒松緊緊地握住百姓的手對司令員說:「司令員,我把百姓交給你了。」說完就離開了人世,看到這一段時,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了。百姓,你真可憐。最後,百姓回到司令員身邊,和司令員的兒子撿崽一起練武,最後練成一身好武功,從「野小鬼」變成了「紅小鬼」,長大後,也成了一名紅軍。
看到最後,我心裡暗暗為百姓高興。當然我們也是等待出發的「紅小鬼」,以後要為社會做貢獻。
3.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誰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蘇保。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獲獎記錄
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劇情簡介:
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子弟蘇保和小夥伴們與白匪軍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
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
4. 革命紅小鬼到底是誰,他叫什麼名字
所謂紅小鬼是指很小就參加紅軍革命的人,中共的武裝最早叫紅軍,紅軍當中的小戰士也就是所謂的紅小鬼,比如電影<閃閃紅星>裡面的潘東子,但事實上這個說法後來大大擴展了,現在活著的參加過解放戰爭的就已經算是老革命了,真正意義上的紅小鬼已經沒有活在人世上的了,紅小鬼是對一批人的泛稱,而不是具體指某個人.
5. 紅孩子主要故事情節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夥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蘇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
不久,靖衛團團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殺害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
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5)電影拍的紅小鬼有哪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
經過攝制組的努力,1958年,電影《紅孩子》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參考資料:網路-紅孩子
6. 紅色經典電影兒童篇
電影:《紅孩子》
故事片(黑白)。長春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
劇情: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細妹 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團 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本片於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 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主創:
編劇: 時佑平、喬羽 導演: 蘇里 攝影: 李光惠 美術:童景文 作曲: 張棣昌 主 演:陳克然 寧和 王和永 陸貞冀 關敬熙
電影《紅孩子》誕生記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喬羽接受任務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將劇本內容定格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後中央蘇區一群紅孩子們身上。那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英勇機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了挖掘創作素材,喬羽生平第一次渡過長江來到了蘇區體驗生活,走家串戶,聽當年「紅小鬼」們講述紅軍北上後他們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故事。漸漸地,一個關於當年「紅小鬼」的故事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江西蘇區的李家坳的赤衛隊在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細妹、冬伢子等一群小夥伴們懇求大人帶他們上山未成後,自行在一個山洞裡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與盤踞在李家坳的白軍和反動勢力展開斗爭。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並在「李公公」領導下.浞人反動武裝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被捕的李主席,還打死了追捕他們的敵團長黃靜波。在嚴酷的斗爭面前,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劇本寫好後.喬羽又為這部影片寫了日後廣為傳唱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蘇里看了劇本後很滿意,並立即著手小演員的挑選。不久,來自各個學校的小演員們都到劇組來報到了,唯獨片中主人公小蘇保還沒個著落。正當他為此苦惱不已時,多年前在拍攝影片《祖國的花朵》中擔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員陳克然突然閃現在了他眼前。陳克然長得很可愛,十來歲就進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讓他來試試呢?不過,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克然是否能勝任「紅孩子」的角色呢?蘇里心裡沒底,他為此專門趕到哈爾濱一探究竟。盡管好多年過去了,小克然也從當年小孩子長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機靈活潑勁卻一點也沒變,這使蘇里感到很興奮,並特地請小克然在飯店裡吃了一頓香噴噴的清蒸鱖魚、紅燒豬肉,這在這那個緊缺年代算是頗為奢侈的了。或許是出於謹慎,蘇里並沒有向小克然說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為蘇里請客純粹是出於當年拍片的緣故,直到兩個月後,蘇里派《紅孩子》副導演來接他去劇組,他才明白其中的緣由。 「小蘇保」歸隊後,為了使小演員們充分領略當年「紅孩子們」同白軍斗爭所表現出的英勇精神,蘇里帶領大家隨攝制組一起走訪了井岡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據地,還到過毛主席和朱德會師的茅坪。為了讓孩子親身體會當年革命斗爭的艱苦,他還特地讓孩子們穿上當地兒童的服裝和鞋子,爬上了贛粵交界的嶺背山。盡管這一路行軍孩子吃了不少苦頭,卻也使他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並因此對自己在戲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實證明,蘇里「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經過鍛煉的孩子們拍起戲來也很是順手,拍攝過程顯得緊張而又快樂。不過,最令孩子們感到難忘的是在拍戲中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1958年2月14日,盡管當時室外是天寒地凍,但攝影棚里卻是秋光一派:棚內的一條羊腸小道,兩旁綠樹成蔭,青草滿地,珠露欲滴,蟲聲唧唧……原來蘇里正帶孩子們拍攝《紅孩子》最後一場戲「黑夜奪槍」。正當大家聚精會神地拍片時,廠里突然派人來通知說:一會兒有重要領導來視察,到時你們復拍一場戲給領導看。由於平時來長影視察的領導人比較多,大家對此也是習以為常了,因而顯得很平靜。中午十一時左右,攝影棚門忽然大開,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吳德和廠長亞馬陪同下健步走了進來,「這不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么」!意外的驚喜使整個攝影棚頓時歡騰起來。毛主席邊走邊揮手向大家致意,廠長亞馬在介紹了導演蘇里後,指著小演員們對毛主席說:「這就是我們的紅色兒童團員,請主席看看像不像當年瑞金的紅孩子?」毛主席端詳著化了妝的孩子們,笑笑說:「像,很像當年蘇區的兒童嘛!」又指著扮演白軍的演員說:「白軍也蠻像嘛。」大家聽了禁不住樂了。毛主席隨後又微笑著問小演員們:「你們是長春人嗎?」大家回答道:「我們是北京的。」毛主席又問:「你們都是哪個劇團的?」孩子們回答說:「我們都是學生。」看著孩子們依偎在毛主席身邊這一問一答的動人情景,在場的人們心裡感到暖乎乎的。當毛澤東走到一片樹林前停下腳步詢問扮演細妹的小演員一些問題時,攝影師們紛紛舉起了照相機。毛主席見狀笑著說:「你們把我也當電影拍了。」他那親切幽默的話語又引來一片歡快的笑聲。毛澤東沿著羊腸小道走進景區,指著用油紙做成的樹葉和用麻做成的青草問道:「真的能不能用?」廠長亞馬答道:「能用。」毛澤東又問:「那這場戲怎不到實景中去拍?」蘇里接話說:「因為季節關系,我們只能在攝影棚中搭景拍攝。」毛澤東幽默地說:「拍電影是允許弄虛作假的嘛。」 毛主席的到來給攝制組以巨大的鼓舞,決心一定將這出戲拍好,蘇里也因勢利導地教導孩子們把體驗生活時學到的東西在影片中表現出來。孩子們也很爭氣,一門心思撲在自己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員來得晚,一到劇組就要拍戲,但他虛心好學,下苦功讀劇本,仔細揣摩劇中人物心理、設計人物動作。蘇里對他也是指導有加,耐心給他說戲。好在他已有了幾年舞台表演經驗,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總算挺過了這一關。由於他在劇中出色表演《紅孩子》剛剛拍攝完畢,小克然就被調到了長影,並先後在《畫中人》、《羌笛頌》、《我們是一代人》、《孔雀膽》、《紅旗譜》中飾演了多個角色。 經過攝制組的努力,1958年,電影《紅孩子》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主題歌資料與介紹
共產主義兒童團團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兒童團的團歌,在革命戰爭年代激勵了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歌曲的曲調源於前蘇聯少年先鋒隊隊歌《燃燒吧,營火》,具有奧地利梯羅耳族民歌的風格,詞作者佚名。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共產兒童團的故事拍攝了影片《紅孩子》,再現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少年兒童與白匪作斗爭的光榮歲月,《共產兒童團歌》作為影片主題歌傳遍了中國大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誓言:「准備好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准備著!」就來源於這首歌。 准備好了么?時刻准備著, 我們都是共產兒童團, 將來的主人,必定是我們。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們呀,小姊妹們呀! 我們的將來是無限好呀, 牽著手前進,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國主義者,地主和軍閥, 我們的精神使他們害怕, 快團結起來,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紅色的兒童,我們向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美麗的世界,在遠處召喚。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7.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從紅小鬼身上你讀到了哪些品質
《紅星照耀中國》中,從紅小鬼身上你讀到了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品質。他的名字容易被念成不好的詞,他專門去找斯諾,解釋他的名字,並把他的名字認真地寫下來,他擔心如果斯諾把他名字寫錯了,外國同志會對紅軍有壞印象的。滿腦子想的都是紅軍,為紅軍著想,以集體、大局為重,心中時刻想著紅軍。
他們卻依然能勇敢的勝任這些工作。這需要驚人的勇氣,而且,他們也對紅軍有著無可置疑的,絕對的忠誠。並且他們非常受上級的重視,有很多命令從最高當局一直傳到少年先鋒隊。
感悟賞析
他們對自己的崗位,盡職盡責正直。不因為對方是領導就放寬、偏袒。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在保安時,斯諾請一位隊員為他倒水,但必須要稱呼他為「同志」;斯諾遇見一位叫「季伯」的少先隊員,但別人常叫他一種難聽的外號。
他為此特地十分嚴肅的跑來告訴斯諾,並細心的寫下自己的名字。希望斯諾在發表報紙時,不要寫錯自己的名字,認為這樣會給外國讀者眼中的中國與中國紅軍帶來壞印象。我不由得敬佩他這種自尊,這種偉大的、為國家著想的自我尊嚴。
8. 介紹電影《暴風雨中的雄鷹》
暴風中的雄鷹 (1957) (Eagles in Storm)
導 演:王逸
編 劇:石魯
主 演:白德彰 孫羽 梁音 宋保義 霍德集
上 映:1957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暴風中的雄鷹 (1957)故事梗概
1936年,紅軍長征主力部隊已勝利到達陝北,後續部隊的劉指導員及部分戰士不幸被軍閥馬步芳的軍隊所俘。在押解途中,紅小鬼火娃和戰士張大順、小武等乘風暴來臨之時逃脫。他們在樹林里尋食時,嚴守革命紀律,不拿獵人的獐子,取得藏族獵人老巴爾的信任,遂被帶回藏族部落。富戶多湯父子,主張把紅軍戰士交給馬家軍,老巴爾堅決反對,並說服頭人將他們送走。此時馬家軍來搜捕紅軍, 老巴爾幫助紅軍打死了三個追兵。他讓丹果領戰士們到山裡躲幾天,自己去換回在「官墾區」做工的兒子華爾 丹,以便送走紅軍。火娃為救劉指導員,決心隨老巴爾同往。「官墾區」是敵人駐兵開墾的地方,許多兄弟民 族同胞和被俘的紅軍戰士均在此做苦 工。得知敵營長下令活埋劉指導員等人後,老巴爾父子及火娃當晚救出老劉。翌日,敵人為此抓走了華爾丹。 老劉和火娃為不連累部落,要求交出 自己換回華爾丹。頭人深受感動,親自去敵營長處交涉,反受污辱,他決 定與紅軍一起打馬家軍。老劉率張大順、火娃混入敵營,救出了華爾丹等人。敵營長帶兵搶劫了部落,殺害了頭人,並調來更多的兵力包圍了紅軍和藏民。在敵強我弱的危難之際,老劉決定紅軍留下掩護,以保證藏民安 全撤退。戰士們一定要火娃護送身負重傷的劉指導員和藏民們一起撤退。經過一場激戰,留下的紅軍及部分藏 族勇士全部壯烈犧牲。當部落撤至黃河岸邊時,老劉也因傷勢過重而犧牲。火娃和藏民們勝利地渡過了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