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的形式美包括哪些

電影的形式美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1 18:23:38

❶ 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有哪些

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單純齊一
這是構成中最基本、最和諧的一種表現形式。即在整體形態中沒有明顯的差異和對立因素,通過將復雜的結構歸納為簡潔的人的視覺心理比較容易接受的形態,通過突出、強調主要部分來引人注目,增強視覺效果,簡潔的形態也可以蘊含豐富的內在信息。
重復是表達單純美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是指某一個單元有規律性的反復或逐次出現,形成的一種富有秩序性節奏的統一效果,或是通過對同一形式的反復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體現一定的節奏感。

對稱均衡
對稱是指整體的各部分依實際的或假想的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同等的體量對應關系,它具有穩定與統一的美感。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軸線或支點兩側形成不等形但是心理上均等的重力上的穩定。均衡具有變化的活潑感,均衡的法則使作品形式於穩定中富於變化,因而顯得生動活潑。對稱均衡所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平衡美,我們強調這種法則,一方面是為了視覺上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是人的心理總是自覺的追求一種穩定而安全的感覺。

對比調和
對比就是應用變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讓不同的因素在對抗矛盾中相互吸引、相互襯托,這種現象會在人的心理產生強烈的刺激美感。藝術形式中的對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調、疏密、虛實、開合等,都可以形成對比。調和就是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種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調和的配比關系。對比與調和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對比就沒有調和,它們是一對不可分割的矛盾統一體。

比例尺度
任何藝術作品的形式結構中都包含著比例與尺度。有關比例美的法則,目前公認古希臘時所發明的黃金比率1:1.618具有標準的美的感覺,我們將近似這個比例關系的2:3、3:5、5:8都認為是符合黃金比,是能夠在心理上產生比例美感的比例。我們人體也具有這種美的比例關系,如雕塑《維納斯》的上下身比例,古希臘建築《帕特農神廟》的建築平面與正立面的長、寬之比,都是接近黃金比的。美術大師達.芬奇在他的著作《芬奇論繪畫》中明確說到:「美感應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系之上。」

節奏韻律
節奏存在於我們現實的許多事物當中,比如人的呼吸、心臟跳動、四季與晝夜的交替等等,節奏本來是表示時間上有秩序的連續重現,如音樂的節奏。在藝術作品中,它指一些形態要素的有條理、有規律的反復呈現,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節奏感。
韻律是節奏的變化形式。它變節奏的等距間隔為幾何級數的變化間隔,賦予重復的音節或圖形以強弱起伏、抑揚頓挫的規律變化,產生優美的律動感。
節奏與韻律往往互相依存,一般認為節奏帶有一定程度的機械美,而韻律又在節奏變化中產生無窮的情趣,如植物枝葉的對生、輪生、互生,各種物象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由疏到密,不僅體現了節奏變化的伸展,也是韻律關系在物象變化中的升華。

多樣統一
變化和統一是一種最為普遍使用的基本形式美法則,我們的自然萬物乃至整個宇宙都是被這一法則包含著的豐富多彩而又有變化統一的整體。在藝術作品中,由於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形象變的豐富而有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必須要達到高度的統一,使其統一於一個中心或主體部分,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變化中帶有對比,統一中含有協調。
美是多種數量比例關系和對立因素和諧統一的結果,即所謂「寓變化於整體」。多樣統一的法則是對對稱、均衡、整齊、比例、對比、節奏、虛實、從主、參差、變幻等形式美法則的集中概括,它是各種藝術門類必須共同遵循的形式美法則,是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多樣統一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辨證法對立統一規律在審美活動中的表現,是所有藝術領域中的一個總原理。

聯想意境
聯想是思維的延伸,它由一事物引領思維延伸到另外的事物上,是一種觀念和心理上的再造; 意境是聯想的一種結果,是人們接受到的外在表象與個人經驗記憶之間的交融,是一種情感需要,我國傳統藝術中就較多的使用聯想意境的形式美法則,例如古典園林、書畫藝術等等。藝術作品中聯想與意境的運用會使得作品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❷ 電影的美學本性、美學特徵,作為一門藝術最吸引人的特徵

1、電影藝術的真實性

藝術的審美個性都具有真實這一特徵,真實是藝術審美的首要前提。所謂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准確的提煉和概括。它包括有內容的真實和形式的真實。內容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映,是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外在規律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外表的再現或是表現。
內容的真實,對於每個門類藝術來說,都是一樣,都要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律,揭示出社會生活的真正本質。而形式的真實就不一樣,因每個門類藝術的個性的差異,在表現形式上,每門藝術的真實表現特徵就會大不相同。就以電影和戲劇相比較,同是表現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中國的戲曲可以用四個龍套一跑園場,兩軍將領用刀槍把子按規定動作對打一陣子就交待了;中國的話劇舞台可以通過若干演員模擬表演,通過導具的運用和聲響效果的配合再現出來。電影戰場的再現就與上面大不相同,必須真實地再現,像攝影機拍攝到的真實戰場一樣,讓人親臨其境。在電影里雖然也是在表演,也有導具類代用品,典型環境中也可能有布景之類,但顯露出的畫面是不易看破的,讓人感到真實,逼真。
藝術美學上的「似」的理論,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有不同的尺度和標准。在藝術的感覺中,觀眾自有公論。在電影藝術表現里,凡是給觀眾所能感知到的,都必須是生活的真實,即在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一樣。人的社會生活行為和語言都是在生活的邏輯中進行的,違反了生活邏輯就會不正常或是鬧笑話。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就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不按生活邏輯進行表演,如《三岔口》的表演就可以是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現黑夜中的行為,而在電影藝術中就不可以這樣,黑夜的行為必須發生在黑夜的典型環境中。這里附帶要說的是,有的電影導演過於死板,在黑夜發生的情節戲里,過於黑暗,乃至看不見,不能形成藝術知覺,也是錯誤的。
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體現在我們的藝術感知上,它與生活的感知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一點與其它的藝術感知是很不一樣的。不管電影表現手法中有多少技法在掩飾虛假,在模擬真實,但給觀眾的感知就如生活的真實一樣。所以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所掌握的表演技法是很不一樣的,「隔行如隔山」,一個表演者要做幾棲演員,又演戲,又演電影等,是很難做輕易到的。一個戲劇演員的舞台行為表演習慣,還有導演的戲劇表演風格的傾向,因而在電影藝術表現中顯露出來,就會影響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性,這是無用置疑的。
另外,電影藝術表現除了藝術典型的真實外,還有絲毫不可忽視的細節真實,可以這樣說,細節的真實是電影藝術再現現實生活的必要和重要的手段。更具體的說,在電影的視知覺范圍內,每個細節都必須真實的,真實的細節,可使電影藝術語言的表現特別顯得流暢自然,使觀者不自覺地進入電影所創造的生活畫面里,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而戲劇藝術表現則著重於藝術典型的真實,對細節真實由於舞台小和距離的關系,一般都是忽視的。我們看戲主要在觀賞戲劇名作名家高超藝術表現功力,在一些精彩的典型化的表演程式中,藝術家們將表演形式與內容的巧妙地結合,使每個觀眾能獲得所需要的藝術享受。

二、電影藝術的價值性

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其藝術的審美價值一樣,它們都不具有物質的功利的價值,只有觀賞的藝術價值和凈化心靈、移風易俗的教育價值。但是,由於電影藝術的本性決定,電影藝術的價值性,除教育價值和各類藝術都基本相同外,在觀賞的藝術價值方面,電影藝術又有自己的特性。
電影觀賞藝術價值的特點,就是它能讓人們座在電影院里,以最好的視覺享受觀賞到你想看到或希望看到,在現實生活里必然要發生,或是可能要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真實情景,讓你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你親臨其境,親身感受,進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未曾看到的世界中去體驗,在其中,你是旁觀也好,或是完全投入也好,你的思想感情都會隨著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運而起伏。從中受到沖擊、凈化、啟迪和教育,好的影片看後,還會讓你回味無窮。
電影藝術要達到這個目的,按電影藝術規律製作是個關鍵,這裡面涉及到以導演為中心的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的技能問題,有演員、攝影師、化裝師、美工師等等許多方面的專業能力和技巧。這個創作集體必須是各個方面精通和駕馭自己本職工作的能手、專門家。如導演,就必須是真正懂得電影特性的導演,而不是一般的戲劇導演所能替代。演員也必須是真正懂得演電影的演員,也不是一般的戲劇演員所能輕易的替代。在這個電影創作集體中,無論是那一個方面,如沒有嚴格按照電影藝術的規律辦事,都會給電影的製作帶來疵瘕。其中,尤其是導演與演員是關鍵,來不得半點馬虎。誰在這方面違反了電影的規律,誰就會給影片製作帶來滅頂之災,這就是說,影片是製作完了,但無觀賞價值,製作的效應等於零。
從上的分析,可以這樣來概括:電影藝術的價值就是一個「善」字。這個字包含有兩方面內容,一是道德思想的教育;二是對電影藝術規律的精通與駕馭。前者是藝術價值的共同特點,後者則是電影藝術所獨具的。電影藝術價值創造,除了要求電影藝術家有好的思想境界,好的職業奉獻精神,還必須是善於駕馭電影藝術規律的能手行家。好的導演就要像格里菲斯、愛森斯坦等那樣,成為大家所喜愛的名導演;好的演員就要像馬麗蓮夢露、鄧波兒那樣,成為大家所喜愛的名演員。總之,善於或擅長駕馭電影藝術規律是電影藝術實現其價值的關鍵環節。
何謂電影藝術規律,這是電影藝術家和評論家的專業問題,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也是不會去關心它的。好的電影,觀眾只知道好看、耐看、愛看,為滿足自己的目的與要求,因而經常有人去看,這樣的電影就有存在價值。這樣的電影肯定是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它的規律性有評論會去總結。而且看後,觀眾印象深的是電影里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誰導演,誰演,觀眾也許並不關心。導演和演員的成名,那是因為演出的好片多了,在評論家和公眾的輿論下而自然形成的。如果一個演員只顧表現自已的表演才華,不顧電影藝術的規律,結果有損人物形象。雖然表演者出盡風頭,大家暫時知道某某演員了,對電影而言,這是一種失敗的表現,因而毫無價值。壞的電影,觀眾不愛看,很少去看,存放在片庫里自然消耗而無價值。一般而言,這樣的電影肯定是違反了電影藝術規律。從理論上說,這是一種不善的結果。壞的電影,好有一比,就如一個「歌唱家」唱歌就荒腔走板,不入調,誰還願意去聽。

3、電影藝術的娛樂性
電影屬娛樂行業這是眾所周知之事,但為什麼它具有娛樂性,這里我們從審美的角度來闡釋它的理論依據。
其一,電影藝術的快感。它是以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為藝術工具而區別於其它的藝術門類,作為一種特有的精神產品進入社會精神生活,進入文化的商品流通領域,吸引人們來享用、消費,首先它給人一種特有的快感,帶來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調節。其中包括有漂亮舒適的影劇院及其觀賞的環境,如封閉,與世隔絕的影廳和舒適座位等;有現代化科技帶來的高級視聽享受,如音畫,甚至於高保真、立體聲的音響,高清晰的畫面;還有令你感興趣的內容等,總之心身愉悅。
其二,電影藝術的美感。美感是在一定的快感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快感的美感,除少數特有原因外,基本上是不成立的;沒有美感的快感是低級趣味,和動物式快感相類似。在美學上,美感與快感是統一的,電影藝術的美感毫不例外。
電影藝術的美感可分以下三個層次來說:一是電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有視聽中的繪畫美和音樂美,還有電影藝術本身的電影語言美,即蒙太奇運動表現的美。電影藝術形式美是很復雜的,它是綜合的「化學」反應,有音樂和說話語音的樂音運動美;有電影美術的聲光色影交織和造型運動美;還演員形象、氣質、風格、表演的美;還有整個電影語言的敘術表現的美;導演的表現手法美等等,所有這些外在的形式,都是按照美的基本形式法則,以生動的感性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供人享用,產生各種美的愉悅。二是電影的內容美。它是指電影故事內容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善良願望而產生的美。由此讓觀眾在感性的現實面前,為人類的美好前景;為伸張正義,除惡務盡;為了人類相互的關愛等等而感到無比欣慰思想境界美。總之,內容的美是合乎客觀規律,又合乎主觀目的的統一,是真與善的統一。三是形式與內容最佳結合而產生意境美。這就是指在某些電影語言敘術後,給人感覺意蘊深遠,意味無窮而造成的一種更高境界的美,還包括有蒙矓美。
總之電影的娛樂性,是體現在電影藝術給人所造成的快感與美感相結合的感性生活美,其中包括有感覺的愉悅,心身的愉悅,還有高尚的情趣等等。

❸ 求達人分析影片《電影就是電影》藝術特色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 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1) 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 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 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 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全面評價一部作品,離不開對主題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 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 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 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 評演員&
1)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2)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 評攝影攝像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評開頭與結尾$

影視片是一個整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為局部的開頭、結尾,具有對藝術整體的必要的組成意義以外,還有著深化作品意義、構成作品藝術巧妙性的特殊意義,可以在未脫離影視片總體的前提下,單獨地回味和評論。
好的開頭,應當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的特點:
|(1) 在故事敘述最合適的地方開始。在這里當然沒有統一的尺度,要結合具體的故事內容。;

(2) 吸引觀眾。故事開始了,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非易事。要使他們能認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 的興致又在故事 進展過程中感受到藝術品味的審美滿足,需精心設計、構思。能夠盡快地吸引觀眾,才算得上好的開頭。
(3) 交待清楚、利落。對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視片開頭必須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開始之前的部分,除了應有的故意留的懸念之外,在短時間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體現在故事 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並不是很容易的。
(4) 自然地發展。故事開始了,既要照顧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觀眾,還不可忘記讓故事進行下去。

綜合起來,好的開頭就是要在影視片開始的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之內,引動的注意力,交待清劇情,並使劇情開始發展。

好的結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點:
收束適宜。在問題解決之後,或懸念澄清了,觀眾心中的疑團解決以後,就應當馬上結束全片。
留有餘味。或者為了強化主題,或者為了揭示人物的命運,不管如何,作品的結尾都應考慮如何使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動人心;藝術表現上的獨創,滿足觀眾審美需要。不同的結局,可以表達出不同的生活意義,給觀眾以不同的感受。抓住這種欣賞感受加以思考,來展開評論,是進入藝術分析的有效途徑。
故事的結尾,有兩層意思。一是什麼樣的結尾,即構成作品內容的結局是怎樣的。它是與主題的表現、人物的命運都息息相關的。二是它是怎樣結束的,即怎樣來使藝術作品的形式終止。它既是表達內容的一種手段,又是構成藝術性的基本要素。作為內容的故事的結局,。與作為形式的作品的終止,應當是和諧的。
評論開頭與結尾,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結合起來進行。單獨評論開頭或結尾,可以就不同影視片的開頭或結尾來展開,也可以就不同影視片的開頭(或結尾)來進行。同時評論一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應注意到這樣一些方面:"

第一,兩者的關系。他們是怎樣聯結的,有什麼樣的聯系,共同其著什麼樣的作用。:

第二,兩者的對找照。從開頭到結尾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這寓示著什麼樣的藝術意義,在藝術上有何特點。
第三,兩者的意義。他們在表達主題方面,它們在對整個藝術結構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義。
第四, 在藝術上的獨創性如何。首先看他們在是否在具有藝術上的獨創性,再就是看他們在藝術創造上有怎樣的意義。/ w"

❹ 電影藝術的審美要素是什麼

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徵綜述
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造型藝術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絹、布、紙張。石、金屬、木、竹等),通過塑造可視的靜態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式。它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具體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直觀具象性;瞬間永恆性;空間表現的差異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觀具象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運用物質媒介在空間展示具體藝術形象的特性。造型藝術運用物質媒介創造出的具體的藝術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這種直接具體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蘊,把具體可視或可觸的形象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直觀的美感。造型藝術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某些難以顯現的無形事物,轉化為可以直觀的具體視覺形象。

(二)瞬間永恆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選取特定瞬間以表現永恆意義的特性。造型藝術是靜態藝術,難以再現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它卻可以捕捉、選擇、提煉、固定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具表現力和富於意蘊的瞬間, "寓動於靜",以"瞬間"表現"永恆"。比如攝影藝術,攝影畫面瞬間的表達,往往抓住即將抵達高潮之前的瞬間,給人的想像留下無窮延伸空間。

(三)空間表現的差異性,是指造型藝術各門類內部在空間表現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如中西繪畫運用不同的透視方法在二維平面上營造虛幻的三維立體空間,在西方油畫中是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則運用"散點透視"。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藝術具有在藝術形象中凝結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則對於造型藝術各門類都具普遍性,因而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物質媒介進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著形式美的藝術符號。形式美多種多樣的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主從、尺度、明暗、虛實、多樣統一等)在各門類藝術的具體運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態。比如比例的勻稱、變化的節奏韻律、明暗對比、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則在各種門類藝術中的集中呈現。

二、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徵表。表演藝術是以人工符號(樂音)和表情姿態符號(人體動作)通過表演創造富於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和舞蹈。音樂和舞蹈共同的審美特徵是:抒情性和表演性;過程性和流動性;節奏感和韻律美。

(一)表演藝術的抒情性,是指音樂、舞蹈藝術,長於表現寫意,而拙於再現寫實,可以直接抒發和揭示人類的內心情感,具有強大的情感震撼力。表演性是指音樂舞蹈藉以抒情的藝術形象,必須通過藝術家現場表演的二度創作來呈現,訴諸欣賞者的視聽感官才能最終完成。

(二)表演藝術的過程性和流動性,是指音樂作為時間藝術,舞蹈作為時空藝術,其形象構成是在時間過程中流動展現出來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現情感的發展變化方面更為豐富。音樂、舞蹈展現其形象的時間是虛幻的,而表達的情感是真實的。

(三)表演藝術的節奏感是指音樂、舞蹈都以節奏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樂音、動作的有規律反復來表達感情。節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則之一,對於是時間藝術的音樂和舞蹈來說,節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藝術節奏的內涵是情感的變化,不同的節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從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鮮明的個性。三、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徵:語言修辭性,形象間接性,含蓄蘊藉性。

(一)語言修辭性,是指文學中的語言,通過語言中蘊含的審美因素如語音、文法、辭格等,不僅創造出文學作品,而且本身就構成文學作品美的組成部分。文學語言的美是通過語言修辭性體現出來的。語言修辭性包括語音美、文法美和辭格美。

(二)形象間接性,是指語言藝術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讀者以語言符號為中介,通過想像間接地來體味、把握和理解,然後作品的形象才能轉化為讀者頭腦中的形象。

(三)含蓄蘊藉性,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語言符號實踐,其語言組織內部包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文學的含蓄蘊藉特點常常更充分地體現在兩種典範性形態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語言中,真實的意義被字面意義有所掩隱,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等,則是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語言卻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味,令讀者回味無窮。含混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能會感到其中含蘊著多重意義,有多種"讀法"。

四、綜合的審美特徵,綜合藝術是綜合地運用多種藝術符號去創造活的形象的藝術。主要有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其審美特徵主要有三方面:高度的綜合性、情節的豐富性、表演的多樣性。

(一) 高度的綜合性,是指綜合藝術吸取了其他藝術的多種藝術成分,並有機融會於自己的藝術符號體系之中,使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更為豐富。同時,電影、電視藝術的綜合性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使得自己成為新型現代藝術。

(二) 情節的豐富性。應從藝術表現和藝術接受兩方面來理解。綜合藝術以人物和事件組成的故事情節來展開矛盾沖突和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創作風格;同時,作為觀賞藝術,綜合藝術要為觀眾提供精彩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吸引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審美需求。

(三) 表演的多樣性。指綜合藝術的戲劇、戲曲表演與影視表演,因各門藝術美學特性不同,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而它們共同的美學要求是:表演要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體驗與體現的統一。
藝術分類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反,各門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具有非絕對性和有條件性,它們之間在審美感受、表現手段、相互匯通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轉化,共同發展。它們的審美特徵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實現藝術通感的審美體驗,必須緊緊把握各種藝術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通過感覺之間的相通與挪借,使這些審美特徵在各種藝術間的審美感受中相互溝通。

影視藝術的審美要素
一、畫面
畫面是電影藝術得以存在和傳播的物質基礎,是電影創作者進行藝術思維的載體,也是創作者和觀眾進行交流的媒介,離開了畫面就沒有了電影。
電影畫面具有客觀性、主觀性和運動性。一方面,電影畫面是由攝影機所攝錄的一種客觀視像,具有客觀性。另一方面,電影畫面又是根據導演的意圖攝錄的,是一種藝術化的素材,具有主觀性。然而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徵是運動性。逼真的繪畫、雕塑、攝影雖然也會給人以動感,但畢竟只是瞬間動態的凝固,沒有時間長度,也不能改變空間關系。而我們看到的電影畫面在運動,在運動中,我們會清楚的看到,真切的感受到人物在活動,時間在流動,場景在變化,事件在發展。
畫面最基礎的是單一的畫面,它對應於電影膠片中的一個畫格。從單一的畫面出發,一組連續的畫面構成一個鏡頭,一組不連續的鏡頭相互連接構成一個蒙太奇鏡頭,一組蒙太奇鏡頭構成電影的一個場景,可以稱之為小段落,再進而大段落,再進而組成一部電影。
電影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機到停機的過程中,一次性連續拍攝的影像畫面段落,是電影的基本單位。一個鏡頭一般包含若干不同的畫面,從而形成電影視覺感受的豐富性、運動性,由於不同的敘事功能和表現特徵,電影鏡頭分為不同性質的若干類別。
空鏡頭,畫面里不出現人物或動物的鏡頭,又稱景物鏡頭。
景物鏡頭和前後的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具有多種意義作用,如可以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可進行時空轉換,可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可以創造意境,具有隱喻、聯想,升華的藝術效果。
在《戰艦波將金號》中,戰艦向反動軍隊開炮時,連續出現了從不同角度拍攝的三個不同姿態的石獅的空鏡頭,給人的感覺是一隻石獅怒吼著跳了起來,極富象徵意味地隱喻著人民的覺醒與抗爭。
主觀鏡頭:影片中通過某一人物的視線來觀察、表現對象的鏡頭。這種鏡頭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視角,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色彩。通過放映,這種視角也被強加到觀眾身上,使觀眾暫時站在角色的地位去共同體驗、經歷、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觀眾理解人物有一定幫助。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基本上不拍她看不到的東西,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性格邏輯,按照自己對人世的理解不斷提出問題,從而以她那天真無邪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截了當地襯托出生活地丑惡和人性。
客觀鏡頭:用不參與劇情地客觀或中立地視角拍攝地鏡頭。絕大多數影片中地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它擔負著敘述劇情、介紹環境、刻畫人物、烘托氣氛等劇作任務和通過畫面體現風格地藝術表現功能。觀眾可以通過客觀地敘述、描寫擴大視野,參與事件進程,理解人物。客觀鏡頭所採取地敘事視角是全知型的,它的客觀性和中立性是就劇中人物而言的,不影響導演主觀感受的表達,反而為導演不受約束的發揮想像、完成創作意圖大開方便之門。
運動鏡頭:攝影機的運動,主要指推、拉、移、升、降等運動攝影方式,所以又稱移動攝影。移動攝影是指將攝影機固定在軌道移動車或其他運輸工具上,或手提攝影機在機位移動中拍攝。它並不包括被攝對象是否運動,攝影機沿縱深方向運動,叫推拉,沿水平方向運動叫橫移,沿垂直方向運動叫升降。攝影機固定在原地,而只轉動鏡頭的拍攝方法叫搖。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保持運動速度、方向的一致,進行跟蹤拍攝,叫跟,是移動攝影的一種特殊方式,意在強調對象在畫面中的主體位置。
因此,從攝影機的運動來看,鏡頭又有推、拉、跟、移鏡頭,以及綜合運動鏡頭的區分。推鏡頭是指被攝體不動,攝影機由遠而近向主體推進的連續畫面。被報主體的主要部分由小變大,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吸引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它可以藉助移動車向前推進拍攝而成,也可使用變焦距鏡頭,產生或急或緩的推的視覺效果,如要《法國中尉的女人》一開始,斯特里普飾演的薩拉身著黑衣獨立於遠遠伸入大海的防波堤上,四周波濤澎湃,海鷗上下翻飛,這時一個推鏡頭使薩拉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清晰,隨著薩拉那回首一瞬,畫面被推成臉部特寫,恰到好處的攝影同斯特里普的天才表演的完美結合,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薩拉的凄美與哀怨。如《雲水謠》的片頭,畫面從波濤洶涌的大海推近到站在海里船上的男主人公秋水的小身影上,再推到秋水的臉部,成為一個臉部特寫,展現他滿臉的悲愴。
拉鏡頭則通過攝影機遠離或利用變焦鏡頭,使被攝體在畫幅中由大變小,由近變遠,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分散到周圍更廣闊的背景中。在《天雲山傳奇》中,羅群與宋薇相愛,當宋薇在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考慮與羅群斷絕關系時,謝晉用了一個拉鏡頭,從寫信的宋薇拉開,空空的房子,把宋薇寫信時無限的惆悵、心靈孤獨、凄楚的呼喊,表現得淋漓盡致。
跟鏡頭的被攝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攝影機始終保持一定距離追蹤它,從而使畫面具有一種連貫流暢的視覺效果。如《阿甘正傳》中,幾個小朋友用小石頭砸阿甘,又騎著腳踏車去追趕他,他在路上奮力奔跑的鏡頭。
搖鏡頭是採用搖拍手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拍攝時,攝影機位置固定,通過三角架的活動底盤進行上下或左右的轉動。搖鏡頭具有縱覽場景全貌,提示被攝體之間的關系,以及烘托情緒、渲染氣氛作用。如《天雲山傳奇》中馮晴嵐在雪地上拉板車那場戲:風雪彌漫的曠野,馮晴嵐拉著身患重病的羅群,迎著風雪,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艱難的走著。謝晉在此先後交替使用了9個搖鏡頭,鏡頭一會兒從白雪皚皚的遠山搖向行進的板車,一會兒又從馮晴嵐的身影搖向風雪迷茫的遠方。人與自然融在一起,觀眾可以從那一片銀妝素裹的世界中,感受到馮晴嵐對羅群深沉而又純潔的愛情;而馮晴嵐那塊在風雪中拂動的紅紗巾,就彷彿她那顆火紅的心,其平凡而偉大的女性美在這組鏡頭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橫移鏡頭,拍攝時鏡頭沿著水平方向左右移動,從而為觀眾展示一片廣闊的場景。就像我們在生活中邊走邊往側面看,或坐在車里觀看車窗外的景緻一般。
綜合運動鏡頭是指在電影拍攝中,綜合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連續拍攝,習慣上也稱之為長鏡頭,它的主要特點是綜合性,既指鏡頭的綜合運動使畫面多視角,多距離的運動變化;又指鏡頭內的場景,人物,事態,內容的多種變化,從而形成一個鏡頭的完整氣氛,成為表現對象的豐富的內部語言。在《克萊默夫婦》種,當泰德抱著從架子上摔下來德比利去找大夫是,便使用了一個包括推、拉、搖、跟、移等手法在內德綜合運動鏡頭,使敘事於自然流暢之中又富於變化,渲染出一種彷彿是生活原生態的真實氛圍,從而與本片的紀實風格相吻合。
景別:攝影機在拍攝中與被攝取對象處於不同距離或用變焦距鏡頭拍攝時畫面所容括的范圍。景別的劃分以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為准,一般常用成人身體在畫面中顯露的部位作為標志。
特寫,是景別中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視距最近的鏡頭畫面。一般指人物肩部以上或與此相當的景物的鏡頭。特寫作用:突出、強調對象細部,細微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大於特寫的景別稱為大特寫或細部特寫。
近景,表現人物腰部以上部位及其他相當的鏡頭畫面,是電影景別中視距較近的一種,一般用來介紹人物的外貌、氣度,對人物作肖像描寫,或刻畫人物的表情和細微動作,或展示人物之間的交流,揭示人物關系。
中景指表現人體膝部以上及相應景物的鏡頭畫面,它是影片拍攝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景別,有很強的敘事功能。在中景中,演員可以用臉部表情,形體動作進行表演,可以一個人單獨出現,也可以幾個人同時出現,展示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除外中景還可以表現一定范圍的人物背景和場景,對襯託人物、營造氣氛有一定效用。
全景,是表現人物全身或一個完整場景的鏡頭畫面,在全景中,人物可以充分活動,人物之間的關系也能得到展示,在敘事上,它帶有較強客觀性,多用來敘述劇情,提示情節的關聯。
遠景是用來表現廣闊的空間、景物、場面的畫面景別。遠景視野寬闊,能包容很大空間內的景物、風光、人物的活動,使人、物、環境及其背景融為一體,適於表現盛大的群眾活動場面,展示事件的背景、環境的全貌,整體體感很強,除此之外,還常用於渲染環境氣氛,抒發情懷,創造遼闊宏大的意境。大於遠景的景別,稱大遠景,如高空,望遠攝影等。
此外,畫面的光、影、色彩都有一定的表情達意作用。
二、聲音
電影的聲音主要包括人物聲、自然聲、音樂和畫外音。
人物聲:主要指電影中人物說話聲。此外機器、汽車、飛機、街道、車站、碼頭的聲音也包括其中。
自然聲:指來自自然界的一切音響,包括風聲、雨聲、流水聲、動物叫聲。
電影音樂:以音樂提示角色的情感和烘托情緒。
畫外音:聲源在畫面以外的各種聲音,畫外音具有強大造型能力。它能突破畫幅的限制,把電影的表現空間擴展到畫面之外,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和表現力。旁白解說也屬於畫外音。
電影聲音的作用: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主題;補充延伸畫面,擴展畫面容量;渲染氣氛,表達情緒,折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
聲音對電影來說至關重要,知名電影學者里克•阿爾特曼說過:「聲音問的是哪裡?而影像(畫面)答曰這里。」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說:畫面呈現的是在「這里」,而聲音卻是要我們(觀眾)去追問在「哪裡」?導演基斯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等都是電影聲音運用到爐火純青的世界頂級的大師。

❺ 形式美包含哪些內容,試舉例說明

形式美包括線、形、色、光、聲、質等外形因素和將這些因素按一定規律組合起來,以表現內容的結構等。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到亞里士多德,再到黑格爾、荷迦茲等都對形式美做了探討,但都存在割裂內容與形式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對形式美做了科學的分析。認為色彩、線條、形態等本是現實事物的一些屬性,按照一定規律組合起來,就具有了審美意義,其組合規律包括兩個層次:

一是總體組合規則,即和諧,要求達到多樣統一。

二是各部分組合規律,主要平衡、對比、對稱、整齊、比例、節奏、賓主、參差等。

藝術作品中的形式美,是一切藝術形式中普遍具有的一種非獨立的藝術因素。形式美與內容美密切聯系,一切美的內容都必須以一定形式表現出來,一定的形式美不能脫離內容而存在。



審美價值:

形式美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但它決非純粹自然的事物。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表現這樣或那樣的某種朦朧的意味和人類情感觀念,是因為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過程。

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包括心理、觀念、情緒向形式的歷史積淀。經過歷史積淀的形式美,就成為一種植根於人類社會實踐的「有意味的形式」。社會實踐的歷史積淀使形式所涵蓋的社會生活內容漸漸凝結在構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及其組合規律上,事物的形式或美的形式就演變為獨立存在的形式美。

失去了具體社會內容制約的形式美,比其他形態的美更富於表現性、裝飾性、抽象性、單純性和象徵性。在人類的歷史上,在社會、自然、藝術、科學的各種領域中,普遍存在著美;雖然它們的表現形態,狀貌、特徵都不相同,但是,美的本質卻是同一的。

❻ 什麼電影運用了形式美

如今,在高科技的支持下,電影藝術不斷吸取各種藝術形式美的優點,深入探索,推陳出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式美特徵
《英雄》運用的形式美中的「結構跳躍性」這一特徵,《泰坦尼克號》《紅高粱》《十面埋伏》運用的形式美中的「摹仿逼真性」這一特徵,《集結號》運用的形式美中的「實現手段獨特性」這一特徵

閱讀全文

與電影的形式美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內有哪些動作片好看的電影 瀏覽:712
北京電影學院的學費要多少 瀏覽:436
如何用英語表達看電影 瀏覽:487
陰陽眼的電影都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283
現場機器買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418
偶像免費電影 瀏覽:286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免費在線觀看 瀏覽:900
有關於愛國的電影哪些適合小學生看 瀏覽:872
比較黃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345
韓國都市怪談電影免費 瀏覽:813
好看的日本電影高分A片 瀏覽:633
電影免費古風 瀏覽:776
好看又不收費的電影 瀏覽:16
推薦創業電影有哪些 瀏覽:690
所有好看評分最高電影 瀏覽:869
紅顏露水劉亦菲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98
電影魯迅中的夾敘事件有哪些 瀏覽:454
機動部隊夥伴電影免費版觀看 瀏覽:517
電腦qq怎麼電影到手機qq 瀏覽:117
修道院謀殺案電影免費 瀏覽:709